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分析及优化对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分析及优化对策 摘 要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中, 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 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 外化、践行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主体对教育内容接受程度的多寡, 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接受心理,作为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各环节 中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将直接影响着接受主体的接受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研究,就具有了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研究, 缺乏对接受 主体的关注, 尤其缺乏对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构成、 心理矛盾和心理规律的研究。 这种理论上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教育实践中的理论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失误。本 文采用了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相结合的观点, 重点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构成,接受心理障碍等,以更好地揭示 接受主体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试图为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思想 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一种思路。 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多学科整合研究及系统研究等方法,从 分析中外相关研究文献入手,考察了接受理论、接受心理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 具体分析了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特征及接受心理障 碍;努力挖掘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需 要、认知及情感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 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结构和规律;提出了思想 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策略。 本文在对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 界定、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思路及优化接受心理的策略方面都体现出研究的创新 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本文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 在这一领域的探讨也只是刚刚开始, 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深 化。本文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一是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还需要深入挖掘、概 括、提炼,从更高的层面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 二是现在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有着复杂的结构 系统与功能,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还需要达到真正的、深层次的交融。 三是实际调查研究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只有在 实际的工作中,才能更深层次的发现问题,反馈于理论研究。这些问题都有待于 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解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心理; 优化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analysis and optimized strategy on receptive psych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 receptive a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process that receptive subject out of himself needs,on condition of environmentalinfluence,through some mediations to reflect、select、integrate、internalize、externalize and carry out receptive object. no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gards educator and education content study,but lacking receptive subject and education process study. receptive subjects were ignored,and their psychological conflicts and laws were lacked.the scarce theory study of receptive psych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ulted in warped education idea and operation muff in practice.as a result,it badly affected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paper integrated psych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angles of view,placed emphasis on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 receptive a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unveil form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receptive subjectsideology and morality.the aim was to provide new thought to enrich theories and advance practical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per synthesized literature、history、integration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system research methods.the study started with analyzing inside and outside cor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s,then explored history evolvement of reception and receptive psychology theory,and analyzed receptive subjectsreception psychological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v characteristic and handicap in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o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psychology and other fields were explored,need、cognition and affect psychology in receptive proces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and home studied.based on foregoing study, structure and laws of receptive psychology were analyzed and strategies to optimize receptive psychology were advanced.for the core concept-receptive psychology i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definition、study angle of view、study thought and optimized strategies all embody innovative. now receptive psych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study topic and need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exploration about receptive psychology in the paper is just a threshold,it needs to be perfected and deepened in later study.the paper has three limitations:one is that cor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s inside and outside need to be ceaselessly excavated、deepened and abstracted to guide constructing receptive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the other is that current study deepness and extent is not enough because that structure system and function of receptive psychology are complicated,integration of psych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genuine and deep-seated blend.aforementioned problems need further studied and settled. key 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ceptive psychology;optimized strategy 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文中除已经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或其 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保证人(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公开和编入有关数据库提 供检索, 并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复制、 保存、 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原件或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涉密的学 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引 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势所在,在我们 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始终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接受学自上世 纪 80 年代引入我国以来,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理 论。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接受过程、接受机制、接受 规律、接受环境等方面,但在接受心理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完善。然而“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关注的是通过理性的、演绎的、思辨的方法来探讨现实的实质或根本性 质,研究倾向是静态的。而其教育过程是动态的,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心理活 动和接受程度如何,只能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 ” 1 1笔者认为,应该充分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遵照以人为本的思 想,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个性发生、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 育的内容、方法、方式等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力。 (一)选题意义 (一)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与深 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接受主体树立起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 观,把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思想并外化为自主行为。这个根本目 的实现,需要对接受主体有充分的了解。但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更多的是侧重 于接受过程、接受机制、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接受 主体本身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思想政 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深入研究接受主体的心理构成和心理活 动规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的重视教育者向重视受教育者转变,体现“坚 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胡凯.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第 15-17 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 ” 2的指导精神。 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衡量标准,不在于教育者教授了多少,而在于受教育接受 了多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应当深入研究接受主体在什么条件下愿 意接受,愿意接受什么内容,接受内容如何外化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的研究目的,正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各种心理矛盾、心理 机制、心理特征及心理过程等问题。从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揭示接受主体的接受心 理规律,有助于教育者把握接受主体的心理特点,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 挥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研究背景(二)研究背景 1.西方的相关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建立,但目前的研究并未形成体系。西方学者 已经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科研方法对接受和接受心理进行了 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这些理论研究可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理论研究提供一定支持。 (1)解释学对接受的研究 接受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解释学。解释学,是对本文意义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 论、方法或哲学,它的研究目的是找出正确解释的规则和方法,以便准确无误地 理解和接受语言材料和经典文献。解释学经历了狭义解释学,普遍解释学,现代 解释学的发展历程。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原来狭义解释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普 遍诠释学,认为理解的对象应该包括本文和作者两个方面,对作者的理解就是要 设身处地地从作者写作的环境和心理出发思考问题,克服我们的一切先入之见。 3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则抛弃了古典解释学的文本中心主义模式,创立了现代解 释学,把解释者和文本看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理解 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模式。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与理解者的“前结构”有关。而 2 200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第一版:第 23 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 “前结构” 包括理解者已有的文化习惯, 概念系统和对被理解者的假设三个部分。 伽达默尔则强调了解释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认为理解是 “视线融合” 的过程。 “视 线”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解释者的现实视线,一是解释对象的历史视线,只有两 种视线相互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4 (2)传播学对接受的研究 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中的接受活动,特别是以大众传播方式 进行的教育接受活动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影响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的因素 纷繁复杂, 既有个体差异性的影响, 又有受众主体性因素的制约, 包括心理构成、 政治立场、信仰、价值观念等等。先后提出了“靶子论” 、 “有限效果论”和“社 会类型论”三种理论。早期的“靶子论”认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是毫无 防御能力的、处于消极地位的“靶子” ,而传播媒介则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 它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一个人的头脑里在不知不觉中灌输到另一个人头脑 里,如同子弹击中靶子一样迅速、有效。 5 “有限效果论”则认为,传播对受众 的影响是有限的,由于受众主体性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制约,受众对信息会有不同 的反应,所接受信息是有限的。 “社会类型论”认为,大众传播和受众总是和多 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 根据不同的社会因素可以把受众划归为不同的社会类 型群体,同一社会类型群体内的受众对同一内容有着基本一致的反应,并以基本 一致的方式去选择大体相同的信息内容。 2.我国当代研究成果综述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接受学进入我国以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哲学领域,研究成果有接受学导论 6、 接受认识论引论 7、 接受反应文论8等相关著作。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了接受学理论,并得到了迅速的 发展,出版了多部研究著作。邱柏生的思想教育接受学 9,对思想教育接受 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地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进行了概念界定。陈秉公在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19. 5韦尔伯施拉姆、唐纳德罗伯茨: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m.厄巴纳,伊利诺思大学出版社 1971 年版, 第 8 页 6胡木贵,郑雪辉著: 接受学导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7吴刚著.接受认识论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8金元浦著.接受反应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9邱柏生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 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21 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 10中指出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 程的重要意义,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环节及规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具有非线形规律、个性整体介入规律、主体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规律。王敏 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11,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对整个思想政治 教育接受活动的相关要素及接受规律、优化等作了理论探讨。王海平在军队思 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12中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包括接受的动力机制、 目标机制和心理机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主要有利益认同律、情感认同 律、理性认同律和价值认同律。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13则 较系统地研究了接受的心理过程以及接受主体的个性心理对接受的影响。 相同的 专著还有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14及张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5 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将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互融合之上, 从分析中外相关文 献入手,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之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本文将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 概念、特征以及规律。着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三大构成要件,即需要 心理、情感心理和认知心理,从三大构成要件的分析中,找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接受的障碍,提出优化对策。 以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关注更多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和 接受机制的研究,极少关注接受过程中的心理研究。本文从心理方面入手,采用 逻辑下定义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进行了概念界定。运用心理学与思 想政治教育学相结合的方法,把需要、动机、认知、情感等心理学范畴引入思想 政治教育接受的研究,通过对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些亦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10陈秉公.21 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1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2王海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13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童彭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5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 (四)主要研究方法(四)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献,中西方接受学相 关文献及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抽象、概括等, 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接 受心理的相关研究结论。 2.比较研究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无疑要借鉴已有的接受理 论研究成果。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并不完全等同于其他的接受心理,有着自 身的特殊性,所以要对这些不同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对比,区分出异同。 3.综合研究法。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各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思想 政治教育本身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多个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接 受心理的研究同样需要多学科整合运用的方法,这样可以开阔研究视野,加大研 究方法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4.系统研究方法。利用系统论中一般原则指导具体对象的研究方法,一方面 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问题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系统的考察, 以在相 互关联与制约的关系中系统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 教育接受心理做出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确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内 涵、特征、构成及规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基本内容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基本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涵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涵义 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概念界定 (1)接受 接受(reception) ,新华词典中解释为承受、采纳,对事物接纳而不拒绝。 接受的英文 reception,表示接收、接待,感受、反应的意思,从两者的字面上 看,都含有主动、积极的意味。1989 年,胡木贵和郑雪辉在接受学导论一 书中指出: “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 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 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 16这一定义指出了“接受”的主客体关 系,接受是由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过程三部分组成,接受活动是一个理解 的活动。这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但存在对接受活动的本质认识不完全,对接受客 体界定狭窄的缺陷。吴刚在接受认识论引论中认为, “接受是一种后理性认 识活动, 包括理解、 设计和加工” , 接受活动是 “研究如何从理论到实践的活动” 。 17他主张的接受活动是对理论的“应用活动” ,而忽视了接受活动是一个理解与应 用相统一的活动。王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中提出, “接受作为人类的一 种活动过程,是一个由多重结构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由接受主体、接受 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接受过程五大要素构成。 ”接受是“接受主体处于某 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 择取、 理解、 解释、 整合、 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过程。 ” 18王敏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接受的本质、动力、要素和过程。他认 为接受活动是内化与外化共存,理解与应用相统一的过程。这一定义更为科学、 全面、准确。 (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建国前的战争年代, 16胡木贵,郑雪辉等.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第 1 页 17吴刚.接受认识论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 4 页 18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 3 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 多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建国后到 1960 年, “政治工作” 、 “思想工作” 、 “思想政治工作” 、 “政治思想工作”几个概念交错使用或并用。1960 年到 1978 年, “政治思想工作” 取代了其他提法, 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则以“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标准概念。 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概括起来讲:思想政 治教育接受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接受两个词语组成。 思想政治教育即是指社会或社 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念、 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9 我国学术界已有多位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进行了概念界定。 邱柏生首先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 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 一种能动活动。 ” 20张世欣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律的思考 一文中, 指出 “思 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施教信息的选择、加工、内化的连 续认识的过程,所反映的是受体与施教主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21张耀灿、郑永廷 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 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 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 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可以 被内化为接受主体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 ” 22王勤在 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 中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是接受 者处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在接受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下,对教育所传递的思想 文化信息进行反映与择取、整合与内化、外化与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能动的活动 过程。 ” 23 笔者认为邱柏生, 张世欣等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仅理解为接受主体对接受内 容的理解内化过程,忽视了接受的接受主体对接受内容的选择、分析与外化实践 19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第 4 页. 20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 3 页. 21张世欣:.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律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1(2),第 3639 页 2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 135 页. 23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 274 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的过程。 张耀灿、 王勤等强调了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接受主体根据自身需要, 在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下,能动的选择信息,内化为人的思想品德,外化为道德 活动,使接受过程的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起来。这样的界定更加全面与科学,本 文倾向于后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概念界定。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进行确切定义,经过对接 受、思想政治接受的定义的梳理分析,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指,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的总称。 是接受主体在教育环境的作用 影响下,根据自身需要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等活动中 各种心理现象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思想政治 教育接受效果亦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 动中的心理现象,即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实质,就是 接受主体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外为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 并外化为道 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有需要作为动力刺激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反 映、选择;其次,已有的认知心理结构将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理解、整合及内 化;同时,情感心理将对接受过程进行整体调节。需要、认知、情感三者之间既 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效果。因此,尽 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 中,需要、认知及情感心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三种心理成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 主要 帮助人们解决 “做什么” 、 “怎么做” 的问题。 正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1.个体性与社会性并存 人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个人, 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背景不同,其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不同,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9 以及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等等,会使个人形成区别于他人的个 体特色, 形成其个人的接受心理, 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具备了独特性, 表现出其个性化的特征。但是,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 系之中。 这就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个人, 必须接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在共同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形成的政治教化和政治价值观念, 必须接受和遵循历史 形成的文化习俗和道德标准, 从而形成在这个特定社会中, 大致相同的思想品德、 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一致 性,表现出其社会化的特征。 2.能动性与受动性并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 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 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 性的存在物,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约束的、受限制的存在物。 ” 24即人是能 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主体并不是 对所有外界信息进行全盘接受的,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预先设定的方法和 手段,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价值标准,克服环境影响等接受障碍,对接 受客体进行筛选、整合、吸收或排斥,以达到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 的,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等,这些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能动性 特征。另一方面,作为个体存在的接受主体,必然受到社会政治体制、法律规范 的约束,同时还要接受历史条件、社会道德、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表现为即 使所接收的思想道德信息与已有的道德标准、 内心情感所矛盾, 但仍会进行同化、 吸收或排斥,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受动性特征。可以表述为思想政治 教育接受心理是在受动性的限制下,进行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3.内化与外化相并存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 和依据,外化是内化的结果和表现。教育是心理生理互动的过程,接受主体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也 就表现出内化与外化并存的特征。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接受主体根 24马克思.18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79 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 据自身需要,对接受客体及教育者的要求进行反映、选择及整合,并结合自身已 有的价值标准、知识背景,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当外来的信息与已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等相容时,就把外来信息纳入已 有的观念体系中,当二者出现矛盾时,则对外来信息加以排斥以巩固原有的观念 结构,或者改变或重新组织原有的观念结构以使其顺应外在信息的性质和要求。 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内化特征。另一方面,接受主体将内化的思想政 治道德观念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内化的结果进行检 验和巩固。这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外化特征。 4.稳定与变动并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大 方面。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消失的动力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 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表现出人的心理现象是从时间上展开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波 动性和变化性。 个性心理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 前者包括: 需要、 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是 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修正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心理状态是个体 当时当刻的心理活动水平,心理状态犹如心理活动的背景,心理状态的不同,可 能使心理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 心理特征是稳固的, 而心理状态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 既有暂时性、 又有稳固性, 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统一的表现。 这就决定了人的心理具有稳定性与可变 性并存的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从接 受主体的认知开始的,人的认知过程是不断深化的,所以思想品德也是逐步形成 和改变的;接受主体的心理、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其人格也在不 断成熟, 表现出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也是存在变化的, 表现出可变性的特征。 同时, 心理作为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也具 有稳定性的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类型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类型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存在个体性的特征,并且受到接受客体、教育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1 和接受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也存在多种类型。根据各种接受心理 的异同点,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归纳为以下三种。 1.认同心理 认同心理指接受主体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 且把这些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外化为个人道德行为习惯。这表 现了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内容与接受主体的个人需要相一致, 接受主体能够充分 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和间接价值、理想和现实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心服 口服。在整个思想政治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内容,并与已 有的思想观念相融合, 并整合提升。 对形成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思想品德, 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认同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一种积 极心理。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充满信心,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够取 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接受主体受群体或环境的影响,而不由自主产生的,在认识上 或行动上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表现为顺从、 “人云亦云” 、 “随大流”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从众心理的表现是接受主体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 育的重要性,对接受客体并没有积极主动的接受,只是看到别人都这么做,自己 不做会存在风险,或者只是因为学校要求等原因,简单的接受教育内容,并没有 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从众心理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心理现象,造成 从众心理的原因很多,比如社会或家庭的影响、避错心理、求安全心理、感情上 的依赖心理、行动上的跟风心理等等都会产生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种不成熟 心理的表现,只要合理运用,积极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效 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班团组织等集体影响作用,建 设良好的接受环境,使接受主体逐渐理解和领会教育内容及意义,体验到思想政 治教育给自己带来的需要得以满足、素质得以提高的效果,进而转变观念,由从 众变为自愿接受。 3.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接受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产 生的与社会要求对立、 与教育者期望目标背离或与事物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2 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 的反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排斥;对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怀疑;对先进事迹、 先进人物的否定与歪曲;对教育方式的不认同等等。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的因素很多,如自我意识的不完善、情绪情感的不稳定、好奇心的驱使,社会不 良风气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体制的落后、教育内容的陈旧滞后、教育方式 呆板及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等。 逆反心理虽然只是存在于少数接受主体身上的接 受心理现象,但是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波动期和情绪不稳定时期,逆反心理对思想 政治教育极为不满的情绪, 极易对其他接受主体造成影响, 起到消极的示范作用。 所有应该重视逆反心理的存在,分析逆反心理的成因,消除逆反心理。 25 25李同法.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 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10 年(2),第 18 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3 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构成及其障碍分析 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构成及其障碍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构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 象,是接受主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根据自身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进行 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等活动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称。思想政治 教育接受心理是极其复杂的,不仅有需要心理给接受主体以驱动力,激发接受主 体反映、选择接受客体,又有认知心理对接受客体进行加工、整合,同时还有情 感情绪对整个接受过程进行调控。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的个性心理、个人倾 向等都对接受活动产生影响。接受主体个性心理的组成部分:人格和能力,是接 受主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包括气质、性格、认知 风格、自我调控系统等。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仰、 世界观等,这些亦可归结到接受主体的需要、认知和情绪情感心理中。因此,我 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分为三个基本构成部分:需要心理、认知心理、情绪 情感心理。 需要心理:需要是人生理和社会方面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生 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6马克思曾指出, “需要是人 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 27一个现实 的人,不仅要从社会中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而且要接受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 观点和道德规范。在这一过程中,接受主体总是自我对象化,将客体的我放置于 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对角度的自我观察及评价,从而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并 产生出不同的需要。 这些不同的需要将作为一种驱动力以调节接受主体自身的状 态,并形成对接受客体的欲求倾向。在思想政治接受过程中,需要心理起着多方 面的驱动作用。接受主体自身的需要,唤醒其接受注意,使其产生对与自己需要 有关联的思想信息的关注;需要心理激发了接受主体的求知愿望,引起思想接受 26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第 1 版,第 71 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 89 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4 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接受主体自身的需要,左右着对接受客体的选择,影响着内 化和外化。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够贴近接受主体的自身需要,就能产生授、受 合一的共振,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纳入接受主体的心理 需要或是存在差距,就会使接受主体产生逆反甚至对抗心理。因此,需要心理成 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驱动机制。 认知心理: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认识 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是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之后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 理学强调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表现的决定性作用。 接受 主体已有的知识结构包括两部分:作为思维工具的思维方式、方法结构和作为思 维原材料的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是指接受主体思维系统中的思维方法、反 映形式等诸要素相结合和运用的方式。在接受活动中,对接受客体的加工水平主 要取决于思维方式的性质。一方面,它直接规定着接受主体观察、分析问题的角 度和具体方法,通过抽象、归纳、综合、分析等思维形式的运演控制着对接受客 体的加工过程, 使接受主体能够从原有的思维库中有针对性地提取相关知识和经 验与接受客体进行对比, 并按照已有的价值标准和真理标准对新旧材料进行分析 筛选;另一方面,它为接受主体完成新旧思想品德结构的整合、改造提供具体方 法,并以此影响和决定着新建思想品德结构的质量与水平。同时,当外部信息输 入时,接受主体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认识范围内去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 此评价和鉴别接受客体。这种知识和在认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构成了人们思想 结构的原材料,它不仅形成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物质基础,而且形成了接受主 体的思维定势,并以自身容量的多寡和结构优劣形成主体特有的接受视角,限定 主体的认识空间和接受能力。因此,认知心理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加 工机制。 情绪情感心理:情绪情感心理,相对于知识,经验等理性心理,被称为非理 性心理。人的非理性心理包括情绪、情感、信念、意志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 动,是接受主体贯穿于始终的活动,情绪、情感,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 思想内化、转换影响最为明显的心理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讯系统安装施工方案(3篇)
- 温棚棉被施工方案(3篇)
- 能源环保施工方案(3篇)
- 芜湖节日活动策划拍摄方案(3篇)
- 物业水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考题及答案
-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及答案
-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第一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 智慧之果香蕉700字15篇
- 仙人掌作文400字14篇
- 民族文化宫2024年度面向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公开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水饺加盟合同协议
-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讲座培训课件
-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
- 建筑施工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教学教案
- 广告效果测评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 《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中文版
- 受限空间安全作业票填写模板(2022年更新)
- 被动关节运动
- 妇科急腹症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