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 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目录目录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1 一、选题意义 . 1 二、研究现状 . 2 三、创新之处 . 3 一、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的基本内涵 . 4 (一)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内涵 . 4 1. 中国传统社会法与“刑”的关系 . 4 2.中国传统法制与“礼”的关系 . 5 (二)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的界定 . 6 1.伦理的含义 . 6 2.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 6 二、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分析 . 8 (一)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的具体表现 . 8 1.宗法规则纳入法律制度,以维护家族本位和等级制度 . 8 2.德主刑辅,法律制度处于道德的统领之下 . 9 3.义务本位,形成重公轻私、重刑轻民的法律体系 . 12 4.重视伦理亲情,遵循“情重于法”的原则 . 13 (二)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形成原因分析 . 15 1.自然地理环境的先天影响 . 15 2.农耕经济的长期滋润 . 16 3.宗法家族结构的社会要求。 . 17 4.君主专制制度的现实需要。 . 18 5.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 . 19 三、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之价值优劣评析 . 20 (一)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 20 1.法制的伦理性促进农业发展和生产力提高 . 20 2.法制的伦理性阻碍了商品经济、民主思想和法律科学的发展 . 21 (二)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对社会关系影响的辩证分析 . 23 1.法制的伦理性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 23 2.法制的伦理性特点造成了社会成员间的身份不平等 . 25 (三)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对社会个体影响的优劣评析 . 26 1.法制的伦理性特点提高社会主体的道德水平以及守法自觉性 . 26 2.法制的伦理性阻碍个人权利观念觉醒、扭曲了人格的发展 . 27 四、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法制的伦理性特点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 30 (一)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做到德法并举,二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 30 1.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 30 2.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在目的上的共同性 . 31 3.以法促德,健全道德赏罚机制 . 33 4.以德促法,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 . 34 (二)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义利并重,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 34 1.中国传统社会重义轻利,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 34 2.和谐社会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 35 3.和谐社会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道德规范 . 36 (三)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尊重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 36 1.由以“礼”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型 . 36 2.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型 . 37 注释 . 39 参考文献 . 43 致谢 . 44 发表科研成果 . 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研究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中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法律文化遗产,在传统社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体系、 法律思想以及法律制度规范,并且呈现出伦理性的特点。这种伦理性的法律制度不仅对我 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主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当前的和谐 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中,伦理是指宗法社会中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尊卑等级秩序 以及应该如何行为的规范,而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一开始就深受这种伦理规范的影 响,在重视伦理亲情、主张以德礼为治世之本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以至于人们将中国传统 社会的法律制度称为伦理法。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制的伦理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宗法规则纳入法律制 度,以维护家族本位和等级制度。是非曲直的标准与伦理道德的标准基本重合,处处维护 以父权为核心的家族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宗族法规也具有准法律的性质。 第二,德主刑辅,法律制度处于伦理道德的统领之下。法律规范始终难以摆脱伦理道德的 束缚,这就要求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以及刑罚的制定以礼为指导,以礼为准绳,使礼对法 具有了先决性和至高性。第三,义务本位,形成重公轻私、重刑轻民的法律体系。传统社 会的法律制度鲜有对人民权利的规定,表现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历代主要法典均是刑法典, 清末以前的立法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刑法的领域。最后,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重视伦理 亲情,遵循情重于法的原则,在尽量使亲情义务法律化,从而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 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 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特点的形成是与中华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 方式、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文化观念等客观因素分不开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 社会的法制伦理性特点产生了先天性的影响,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复杂的气候条件使中国 传统社会的先民形成了崇古敬祖、追求和谐的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到传统社会的法律文化 以及法律制度。而农耕文明的长期滋养更为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的形成奠定了深厚 的基础,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政治结构与法律制度相互影响进一步巩固了法律制 度的伦理性特点,而传统社会儒家思想文化也对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响,着几种因素共同促成了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特点。 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特点,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主体都产生了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特点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有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进步,进而阻碍了民主、自由、人权等先进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 方面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以及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社会 成员间权利义务的不对等;一方面提高了社会主体的道德水平和守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 又扭曲了社会主体的人格发展,阻碍了社会个人独立意识的觉醒。 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特点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它要求我们 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做到德法并举,使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有机结合,使二者既 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又注意二者之间的差别,在社会建设中相互协调、相互衔接, 共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再次,要求我们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思想观念、法律制 度中做好几个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和道德规范。最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尊重人的价值与主体地位,注重以人为本,建设法 治社会。总之,我们要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社会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其糟粕,从而更好 的促进我国的社会建设。 关键字:传统社会法制 伦理性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90-05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ethical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f china traditional social legal system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leg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formed its own unique legal system and legal thoughts and rule of law, and formed the ethical standard of legal characteristics. the eth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legal system deep influence the soci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main body .on our curr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 in the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ethic refers to kinship family based on hierarchical order and how should cherish the behavior,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is influenced try ethics, attention ethics, claims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s basic moral method. so, our traditional societys legal is called ethical la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ethical law embod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maintain the attention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family level. in legislation, hierarchical order as 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legislation, right and wrong standards and ethical standards was coincident. in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law, is the core of maintaining the rights and duti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ies, but in social life, clan regulations also has allowed the legal nature. seco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system of social moral judgment as the auxiliary mainly advocated that legal system in ethic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moral laws are always influence, which requires the traditional social legal system and punishment in moral and ethical as the criter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law enforcement, want to notice to peoples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use of cautious punishment. in judicial process, the judicial reform strength pays attention to moral builds a kind of harmonious social order. third,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due to the ethics, formed attention criminal law and contempt civil law .in traditional social legal system of peoples rights are rarely, ignore peoples rights protec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mainly law is criminal law , the legislative activities before qing dynasty mainly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concentrated in the field of criminal law. finally,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ethics, follow the emotional importance than the legal principle, make family obligation change to become the criminal law, and in judicial process, according to customs for convic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us making the law has a strong impersonal.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al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 legal system is formed by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styl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ultural concepts etc.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produced the legal ethical characteristic, the influence of closed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complex climate condition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people formed the ancestor worship, pursue the moral concept of harmonious society, affect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and the legal system. the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long-term nourish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raditional legal system ,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further influence, and traditional social culture slowly influenced the traditional social legal system, several factors contributed to the traditional social legal system of ethical characteristic. traditional social legal system of ethical characteristic, produced abroad and profound to the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groups. one hand traditional social legal system of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on the other hand has hinder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progress, which hinders democracy, freedom and human right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ideas;one hand promote the social relations on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n the other hand, caused the social members,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imbalance. on one hand improve the social groups moral level and law-abiding self-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hand, distorte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cial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awareness. the ethical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social legal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current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 first of all, it requires us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must be distributed, make legal system and ethical standard combination, make them both have common value pursui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must be attended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law and morality can cooperate , provided common servi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gain, this requires us in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deas, legal system in several changes,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from the moral transformation for human rights from the moral, rejection benefit to both together, positively absorbs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of social factors, actively abandoned its negative factors, thus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actively absorbed its beneficial facto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and abandoned its benthic harmful factors to provided service for chinas current social construction. key word: traditional social legal system ethical characteristic the harmonious society category: d90-05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言导言 一一、选题意义 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中两种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体系,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特殊性,但 又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即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利益,因而又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和 交融。我国的治国方略在历史上一直存着德治与法治之争,即使在当前,虽然明确了依法 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目标,但加强道德建设无疑仍然是社会的共识。而社 会主义的法治建设虽然要求重视其独立性,但绝不意味着法律可以孤立的实现的。法律的 实现不能和道德实现相矛盾, 因为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道德与法律的具有不可脱离性。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达到这一 目标,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就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纵观传统社会的法律,可以说是自始至终深受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 响。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制在重视伦理亲情、以德礼为治世之本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从文字 的出现到周公制礼做乐,中国法律的起源开始,一直到近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一直受到伦 理精神的深刻影响。即使在当前社会,法律也不可能完全摆脱道德的制约。然而在以往传 统的认识中我们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解,认为中国专制社会的人治是以“德主刑辅”的形 式表现出来的,所以讲德治就等同于人治。同时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 相混淆,没有注意二者的独立性,导致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混淆,既不利于道德建设, 也不利于法治建设。从而在当前社会中形成轻视道德建设,否定了法律的道德性倾向。近 些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应的道德建设却处于落后的状态。 而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硬性的社会规范既不可能穷尽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不可能 完全有效地调节所有的社会领域。同时在立法、司法领域中完全不考虑社会的道德因素, 使很多法律规范与司法判决没有获得道德合理性的证明,出现了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冲突, 法治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充分认识到道 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道德因素,坚持法律的道德 性。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除了充分认识我国当前的道德规范外,我们必须重新客观公正 的评价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法律规范和渗透其中的伦理精神,对其抱着批判吸收的态度,取 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当前社会的法治建设服务。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法律与伦理道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德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伦理性的发展过程以及当时获得的社会效果,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肯定了其中的积极因素,扬弃了其中不科学的因素,从而最终对 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现状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法治建设迅速发展,这一方面表现在适应市场经济 的大量法律法规的出现,另一方面表现在公民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增长,但相应的道德 建设却处于落后状态,整个社会都在大力拥护法治建设,反对传统道德,并把传统社会的 德治思想与人治相提并论。 2001 年 1 月 10 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加强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 从此以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才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广大学者也认识到法律规范虽 然有其独立的表现形式,但却与道德规范有着内在的联系与交融,法律规范只有获得道德 的合理性证明,才能获得有效运行的社会基础。研究法律的道德性的著作也不断增加。在 曹刚所著的法律的道德批判中,作者从道德的角度对法律进行了全面的审查,提出和 论证了与以往研究不同法律道德理念,提出并回答了法律的理想状态是什么?为什么要对 法律进行道德批判?正义为什么是法律永恒的价值追求等问题。而李建华所著的法律伦 理学中更是将法律与伦理学交叉研究,探讨了法律规范应有的伦理道德性的一面,探索 法律内在的道德理念、寻求法律的内在公正。纳麒、吕怀玉所著的哲学视野:法治与德 治新论 ,不但详细的阐述了法治与德治的互动关系、生成关系的内在历史逻辑,更是提 出重视法治与德治互动关系中的中的中介性主体即人的建设,因为人做为法律的主体,其 道德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败。而在法律出版社所出版的史广全所著 的礼法融合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以礼法融合为切入点和视角,详细的 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法律文化的发展,揭示了其伦理性特点形成的社会基础以及历史发展 过程,并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伦理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思想观念进行了 研究,并提出了礼法融合的法律秩序对我国当前法治秩序建构的挑战以及如何实现突破等 研究课题,指出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注意对人的现代化给与极大地关注,将人作为现代化 的主体和目的。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中秋所著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也 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过程、具体表现、形成原因以及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之 处,指明法律的伦理性影响了法律的独立发展。对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得指 导意义,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进步,研究法律的道德性以及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律与道德关系的论著必将不断深入,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提供更好的指导。 三三、创新之处创新之处 (一)近年来,研究法律的道德性、对法律进行道德上的论证与批判的文章虽然不断 增加。但大部分却忽略了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吸收,不重视对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合理因 素的借鉴。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完全不考虑吸收中国传统社会伦 理道德的法律制度难免会与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以及公众感情产生矛盾,本文通过对传统 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特点进行研究,理清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取其积极 因素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二)法学界往往主张法律的至上性,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才既是法治建设的根本目 的,又是法律实施的主体。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法律的信仰的增加是法律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借鉴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对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以及守法自觉性重要 作用,摈除其虚伪的、扭曲人性的一面,力求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用人这一主体有机的 联系起来,以最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一 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的基本内涵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法律文化遗产,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已经有关于法律的 论述,据史书记载,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 1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以天命和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思想,在相当长的时 期成为支配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主导思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传统 社会法学经历了的兴起和大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学说层出不穷 ,形成 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以儒、墨、道、法四家最为出名。由于法家学派 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诸侯争霸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法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显学, 法家的学说和思想也对中国封建法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 汉代, 汉朝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让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从而开始垄断了两千多年的法学领域,法学也开始成为儒家伦理学的附庸。从此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制就在重视伦理亲情,以德礼为治世之本的环境下发展起来,可以说, 一直到清末变法修律,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一直受伦理精神特别是儒家伦理精神的深 刻影响,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伦理法现象,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伦理性特点。 (一)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内涵 法制一词,从汉语字面上来理解,一般是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制 从词义上来理解仅指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但是我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 度与词义上理解的法律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独特内涵,它不但包括传统社会的成 文法,还包括国家的政策、帝王的诏令以及判例法等内容。并且,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社 会法制的内涵,就必须搞清楚中国传统社会法与刑、法与礼的关系。 1. 中国传社统会法与“刑”的关系 根据中国传统文献的记载,法在古义中与刑同义,古体写作“灋” ,如说文写道,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 ”据考证,灋音废,灋、 废同义,而废又有放去、弃、去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法,最原始的字义就是刑法, 而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所言之“法”有时就是指刑,如商鞅所云“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 为度量以禁之。 ” 2有如“守法守职之吏又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3又如韩 非所说: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比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 4这 里所说的“法”乃是指刑,或赏与刑的结合。所以说中国传统社会的“法”与“刑”是可 以通用的,古代中国人有这样一种法律意识:法就是刑,成为法的最初含义就是刑法,这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种意识一直保留到上世纪初清末变法修律,甚至至到 1906 年行政体制变革之前,清政府 的最高法律机构仍被称作“刑部” 。 而中国近代以前的法律学说或法律思想基本上局限于刑法的范畴,而在清末以前的立 法活动及其成果基本上集中在刑法的领域,主要和基本的法典都是刑法典。 以法经为例。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制定的法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 的封建成文法典,是在总结诸国立法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然而他的内容却是十分单纯, 其内容丝毫没有超出刑法的范围。在法经六篇中, 盗法 、 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 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所以将 这两篇列于法典之首。 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犯罪的法律规定, 捕法是关于追捕盗 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 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定。 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一部重要立法,冠名曰法经 , 但内容却全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定,可见在立法者心目中, “法”与“刑”是毋庸 区别的。 当然,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以“刑”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社会只有刑 法,调整民事关系、行政关系、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散见于律、令、 诏、条例、则例等各种法律渊源之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体系,只不过,由 于当时的立法者有意扩大刑法的调整领域,将大量法律关系都纳入了刑法的调整范畴,传 统社会的法制出现了泛刑法化得倾向。 2. 中国传统法制与“礼”的关系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 言行规范的总称,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仪式,在周朝时期,周公制礼作乐, 礼的内容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礼起到了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作用,当时的 礼已经具有了法的性质,在特征上具有了法的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没有关于人民权力的规定,法律大都以刑法典的面目出现,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法与礼的关系就表现为法与刑的关系。 “礼”是从正面、积极规范人 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刑与礼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 用,也可以说,礼与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至唐朝时期,礼法并用的统 治方法的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法律规范也出现了“一准乎礼” ,真正实现了礼与法 的统一,这种统治方法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政权法律统治力量紧密的糅合在一 起,法的强制力加上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加上法的威慑力量,这种礼法合一的统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策略直至清末变法修律才开始有所改变。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不仅包括各个 朝代所编纂的法典以及单行法律,还包括在社会管理中起实际作用的礼仪规范。 (二)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的界定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自始至终受到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在重 视伦理亲情、维护宗法制度,主张以德礼为治世之本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从而使中国传统 社会的法律具有伦理性的特点。 1.伦理的含义 “伦理”一次最早在汉初开始使用, 说文解字对伦理含义的界定为辈分,引申为人 际关系,所谓五伦,便是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理”本义为 “治玉” ,引申为整治物的纹理,进而引申为规矩或者规则。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人观念 中“伦理”实指古代宗法社会中的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人伦尊卑等级秩序以及何的规范, 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5“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 6“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谓 大本” 7,凡此种种,都是对“伦理”的具体表述。 2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伦理性,是指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在伦理观念尤其是儒家伦 理观念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宗法伦理型的法文化形态。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价值 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自始至终没有摆脱伦理道德的影响,儒家的伦理 原则一直支配着中国传统社会法制的发展、变化,法律的具体内容也渗透着儒家的伦理精 神。 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伦理性滥觞于西周,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其具体制度构 建于汉晋南北朝,完成于唐,直至清末。西周时期,周公制礼,将家族血缘基础上产生的 种种习俗厘定为系统的宗法制度,并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宗法制度融为一体,开创了 把宗法家族伦理与法律直接结合起来的先例。从此,中国传统法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都被导向了伦理型。至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思想推崇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宗法制度,大力 弘扬周礼的传统,为法律的伦理性的建构架起了理论框架。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以其对 儒家经义的深入理解,引用儒家经典审理案件,开创了法律伦理化得先河,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是法律的伦理化的形成时期,通览这一时期的法典,可以看出法律的伦理性在这一 时期不断深化和扩大,如曹魏的新律 ,正式纳入了“八议” , 晋律确立了“准五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以制罪”的原则, 北齐律创立了“重罪十条” 。隋唐时期,法律的伦理性的到进一步的 完善,唐律可以说“一准乎礼” ,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随后,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 伦理性特点不断加强,伦理法越来越被推崇和强化,对法律实施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要 的影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二 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传统社会法制伦理性的具体表现 1、宗法规则纳入法律制度,以维护家族本位和等级制度 家族也称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早在我国原始社会 末期就已经存在了。那么什么是“宗法制”呢?“所谓宗法制,就是自西周时期创立的根 据亲属关系的长幼、嫡庶、远近来决定政治上的不同地位,或权利义务尊卑,实现国家政 治机器与王族的家族组织结构合一的制度。 ” 8中国宗法等级制度是从西周“立子立嫡”开 始的,周初,为了解决国家及其下属的每一级政治体中的最高统治权及爵位的继承体制,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商两代教训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以正妻所生的长子继 承权利和爵位。嫡长子之外诸子便失去了王位继承权,为了防止他们因不满而对嫡长子的 王位继承权构成威胁,周初统治者将他们从王室中分化出去,另立为宗,从而形成了以嫡 长子系统为大宗,以别子系统为小宗的宗法社会结构。这样一来,宗法制成为中国古代每 一层级、每一种类的社会标准模式,这种模式,既维护了族人的亲情,又体现了等级的威 严。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一模式推广到国家的政权组织系统中,从而构建一个按照等级身 份,依靠行政建构和法律制度来组成的国家统治系统,于是我们看到的中国传统社会是按 地域划分的各级行政组织和以血缘划分的大小家族基本上是重合的,形成了家国一体、家 国不分的社会政治格局,国家是家庭的放大,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国家统治网系成功的换 算为“宗族网系” 。 这样一种社会组织框架和原则,使我们可以得出维护这种宗法等级制度及其所倡导伦 理原则便是维护国家的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