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体系构建.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体系构建.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体系构建.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体系构建.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体系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通过“体教结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方案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和研究,早已 渡过了它的理论论证期,并且我国部分地区与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已开始探索推行“体教 结合”模式。虽然“体教结合”模式已开始试行,并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指 导思想不统一,地域差异性较大,使得试行的“体教结合”模式各有特点,缺乏一致性 和可参考性。 本研究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 通过文献资料、 专家访谈、 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于 “足球后备人才” 、 “体教结合” 以及“培养模式”进行了再次的定义,从更广义的概念上去揭示体教结合的真正意义与 目的;通过对现行“体教结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客观分析现行模式 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旨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方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研究发现:虽然我国早已提出“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的方案,但大多仅仅是停 留在口头和文件的形式上,使得“体教结合”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任然无法得到磋 商和解决。 文章的创新之处:1、将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作为研究的着重点;2、建立公平、 公正的运动员竞赛与选拔机制;3、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练员培训与竞聘机制。本文所 构建的“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现行培养过程中所暴露的具体问题提出 了解决措施,设计了一套以教育系统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培 养体系,希望能为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足球后备人才; “体教结合” ;培养模式; ii abstract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the idea was, after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period, and my department areas and condi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model. although the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model to start the trial, and each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due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is not unifie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a larger, making the pilots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model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lack of consistency and referential. in this study,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people-oriented theoretical guidance, through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reserve football talent and training mode in a re-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from the broader body of teaching with up reveals the true meaning and purpose; through the existing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nurture football talent reserve the mode of research, analysis and objective status of the current model to build for our country reserve all-conditions football talent to develop new models. the study found: although china has already put forward the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back-up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but most only stay in the oral and documents form, the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process exposed many problems can not be any natural consultation and solution. in this paper to build the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soccer reserve training model for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resolving the question of measures designed a school as the main body,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center of the culture system, hoping for youth football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to help. key word: football reserve forces;“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 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 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章第一章 前言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足球文化的底蕴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足球未来发展趋势战略性的问题1。青少年是人类的希望,也 是足球运动的未来。 多年来国字号球队在重大比赛中的失利反映的是我国在青少年人才 培养上的薄弱、短暂和理念的落后。随着我们的邻国日、韩足球水平不断提升,优秀的 后备人才不断涌现,中国足协也开始意识到后备人才的重要性,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 足球青少年的培养上来。 2000 年 8 月 30 日,中国足协首次召开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会议,时任中国足协主 要领导人的阎世铎以“为后人种树为明天工作”的主题做了报告。正是在这次会议上, 中国足协做出了调整战略思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青少年足球上来,尽快建立健全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一条龙的四级训练体系的决定, 并于 2003 年制定了 2003-2012 十年发展规划:“以提高我国足球整体水平、增强在国际足坛竞争力为中心,以青少年 培养和教练员培训为重点,以抓好训练和竞赛为基础。坚持两青齐抓,把青少年运 动员培养和青少年教练员培训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抓实抓好, 提高我国足球可持续发展能 力”。 2000 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0-2010 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国家竞技的 改革要走体教结合之路,即青少年业余训练要回归教育,优秀运动员要迈步向校园化过 渡。2002 年 7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下作的意见中 指出:要把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新一代体育 队伍结合起来努力抓好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提高运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 原国家 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 2004 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体教结合是拓 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体教结 合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 业的可持续发展。 1郑援朝.关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2.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2007 年中国足协在武汉召开全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工作研讨会。 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 民在大会的报告中, 援引了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中国足协球员注册信息系统显示, 在 1990 年至 1995 年间,我国参加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 65 万人; 在 1996 年至 2000 年间,降至 61 万人;2000 年至 2005 年,急剧下滑为 18 万人;目前 的状况更严峻,数据库中只有 3 万多人。杨一民最后表示:“如果整个足球界再不把青 少年足球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那么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将只是令人担忧,而是不再有明 天”2。 2008 年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圆满成 功,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 51 金 21 银 28 铜、位列金牌榜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 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但作为奥运项目之一的“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确没有体 现出与之相符的水平,这说明足球运动在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已经滞后了。 在 2009 年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体育总局对足球运动项目在北京奥运会上所表现的 竞技水平及精神面貌给予了批评,重点指出了我国足球严重后继乏人的现状,并在会上 对我国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 自 1986 年以来, “体教结合”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一种模式就已经开始被众多 学者进行研究和讨论。经过 20 多年的不断实践,为了保证其有效地开展,制定了一系 列的方针、政策与措施,但“体教结合”的实施却并不理想,即使在少数经济条件较好 的地区开展也是困难重重,从足球后备人才逐年减少的人口数量和历年运动水平来看, “体教结合”模式似乎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学者郑婕认为,“体教结合原本不是一个 命题, 这一命题的提出源于我国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长期分置的状况”3。 秦椿林提到, 我国体育系统内的运动员往往专注于运动训练, 教育系统内的运动员则局限于训练条件 的限制,难以提高运动训练水平,造成的结果是我国体校业余训练体制下的运动员文化 水平严重不足,而学校业余训练体制对竞技体育人才的贡献率几乎可以不计4。目前, 大量学者关于“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例如“足协要与 教育部门合作,重视学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 “依靠社会力量拓宽投资渠道” , “加强对足 球俱乐部梯队与足球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监督” 。这些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参考 性,但这些建议或失之肤浅,或支离破碎,或缺乏依据,或难以操作。黄竹杭教授在对 2 3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4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一章 前言 3 北京体育大学足球方向博士研究生的一次讲座中指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 策略至今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 体教结合更多的是体现在各个培养单位对外宣传的文件 交流层面。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本研究认为足球运动的人口基数是发 展足球运动项目的根本条件。 如何确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如何将前辈们所 做的理论研究真正转变为现实可行的实践操作?这些是本研究的着重点。 1.2 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 2000-2009 年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以“题名”为检索 项, “足球”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经统计,科研论文和各类文章共计 11352 篇。以“后 备人才”为检索词在结果中检索,结果显示,有 107 篇相关研究,约占总数的 0.94%; 从文献的年代分布看,在 20062009 年间所发表该方向文章 62 篇,约占该类文章总数 的 58%;在结果中以“体教结合”为检索词进行下一级检索,显示有 4 篇相关研究,并 且全部为 2007 年以后。由此可见,足球后备人才事业的发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 与学者的重视。 1.2.1 关于国内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沈昕平在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5 年)一文中分析了我国青 少年足球的现状,主要存在后备人才缺乏、体制落后、管理混乱、青少年选手素质低等 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扩大后备人才的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训练和比赛体制、提高青 少年及教练的素质、创造良好的足球环境5。 王瑞麟,高巍在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 (2009年)中指出,许 多地方的培养机构不愿意到足协注册,因为足协在注册管理、资格审查上的严格规定, 影响了这些青少年球员的流动、输送。另外,中国孩子踢足球的成本高,代价大,投资 时间长,投入与产出比例极不协调,足球变成了富人的游戏,使广大家长和青少年受到 极大的伤害。而且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相关法规很不健全,管理滞后,缺少各级机构监 督,无法保障培养和选拔青少年运动员长效的激励机制,在培养青少年方面,俱乐部的 发展和足协的管理、保障、利益之间存在分歧6。 5沈昕平.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 (4) :48-49. 6王瑞麟,高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3)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黄香伯、周建梅在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 (2004 年)一文中认为,由 于我国竞技运动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致使“学训”矛盾十分突出,导致运动员的文化 程度和综合知识水平低于同龄的青少年。因此, “学训矛盾”及运动员的安置己成为一 个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上述矛盾,文中提出 建立三种适合中国目前情况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分别为: 一条龙模式、 校体联合模式、 社会化模式7。 韩勇、王蒲在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2001 年)中揭示了我国经济、 社会转轨时期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并对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 -职业俱乐部、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研究;论述了足球学校存在的高收费、粗放型经营、学生出路、缺乏宏观调控等现象; 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出:转变足协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扩大足球的普及程 度、建立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8。 牛洪林、董青在关于我国足球人才素质培养的思考 (2005 年)中提出,职业俱 乐部与学校结合具有可行性, 一是使人才培养和流动合理有序, 俱乐部根据自己的需要, 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选择自己中意的学校作为合作伙伴并进行一定数额的投资,其 投资的结果决定其有优先使用权,形成投资者先受益不投资者缓受益的局面,这可使俱 乐部、学校、以及人才被充分使用,三个方面的利益得以兼顾;二是投资少见效快,俱 乐部要建立自己的后备人才培养俱乐部,其投资十分巨大,而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教 练员、场地、器材)储备,就使其运作非常方便且投资少见效快;三是便于管理,学校 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可充分利用学校、班级、以及运动队三位一体的优势对运动员 实施管理;四是便于全面化的培养,学校是教育机构,其职责就是对学生行使教育,在 这样的环境中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就有了基本保证, 就会形成训练、 学习两不误的局面9。 贺新奇在2008年后“体教结合”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07年)一 文中指出,新的培养模式要确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观, 设置以培养高水平足球运 动员为主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的培养模式要培养造就一批人格健全、体格健 壮、身心协调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的足球后备人才。新模式下运动 员的出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足球运动水平最高的运动员可以进入各个年龄段国家队, 7黄香伯,周建梅.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1) :19-21. 8韩勇,王蒲.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1) :34-37. 9牛洪林,董青.关于我国足球人才素质培养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1) :71-72. 第一章 前言 5 成为国内外职业俱乐部的职业运动员; 运动水平与文化成绩都比较高的运动员可以进 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或者成为体育院系体育专业的学生( 体育师资来源) ;文化成绩突 出的运动员可以通过高考升入大学就读非体育专业; 运动水平与文化成绩均较差的则 成为这种模式的最终淘汰对象10。 李云广,王永权在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刍议 (2004年)中认为,目前我 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很大的问题,职业俱乐部在培养后备人才上作用不明显,甚 至不重视,有的球队都不设置二、三线队,足校和业余俱乐部虽然数量众多,但是不论 从规模还是教学训练水平、学校的管理运作上都刚刚起步,存在很多问题,如足校收费 高,使足球变成了富人的游戏,教学训练不正规,片面追求眼前成绩,没有系统的长期 而详细的训练计划,对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对球员的管理不够严格,有的足校甚至投入 甚少,靠租借场地来完成训练11。 项和平,张国权在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03年)中指出,自1994 年我国足球职业化以后,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投资 比例减少,传统的三级网络训练管理体制也不再是培养后备人才的主流。足球学校以及 业余俱乐部数量不断增加,这拓宽了后备人才发展的渠道。但伴随而生的同样也存在很 多问题,例如:管理不规范,教学与训练缺乏系统性,高额收费等等12。 1.2.2 关于国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徐金山, 陈效科等在对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进程的研究 (2002 年)中指出,日 本足球快速发展的基石是建立、健全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阶段。日本型的培养体系是指 根据本国的国情、 民族特点、 身体条件、 足球基础等因素所制定的切合本国实际的 足球训练体系。这个体系的名称叫做 “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 。建立训练中心制 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和发展日本足球; 发掘将来日本足球运动员的优秀素材; 创造良 好的集训与指导环境。这个制度 1976 年开始试行, 1980 年正式全面展开, 用了约 15 年以上的时间有效地构筑了日本足球的基础。训练中心制度共有 4 级, 从下至上分别 为 “地区训练中心” (覆盖全国, 相当我国的一般城市和地区) ,“都道府县训练中心” (47 个, 相当我国的中央直辖市和省) , 地域训练中心(关东、 关西、 四国、 九洲等 10贺新奇.2008 年后“体教结合”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体育科技,2007, (12). 11李云广,王永权.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刍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6) 12 项和平,张国权.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 (9)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9 个, 相当我国华东、 华南、 西北等)和由日本足球协会直接主办管理的国家训练中 心。各级训练中心是一种制度, 由各级足球协会负责训练中心的工作。训练中心的活动 基本不固定专门的场所, 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 有时选择在有设施条件的学校, 有时 在综合运动公园, 也有时安排在大型的综合体育场(馆)等。 从最基层的地区到 47 个都 道府县的活动, 是由当地足协根据日本足协和地域足协的要求组织选拔运动员的集训、 比赛、 教练员进修、研讨等活动。到了地域一级, 训练中心的工作就直接由日本足协 派具一定资质的教练员进行组织、 指导并开展活动。一方面, 从地域发掘和培养优秀 运动员送国家训练中心; 另一方面, 国家训练中心将指导意见、 培养方针等情报向地 域传达。这样, 就形成了 “日本型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13。 颜中杰、何志林等在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07 年)中指出英格兰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路径主要包括学校系统和体育系统。 足球运动的普及以英格兰学校足 球协会(esfa)领导的学校足球为主,以足球学校为辅,提高则以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主。 一、学校足球:在学校足球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让青少年从学校足球转到适合他们的俱 乐部,英格兰足球协会不仅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而且实施“学校-俱乐部计划” ,通 过许多重要足球中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佳合做伙伴,帮助学校和俱乐部打破原有的 联系,建立更高质量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顺畅地从学校转到俱乐部;二、足球学校:足 球学校包括由足总建立的和由俱乐部建立的两种。 英国政府规定, 16 岁以前为强制义务 教育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们还是以文化课学习为主,接受正规教育,只想踢球不想 上学的孩子不能进入足球学校;三、足球俱乐部:英格兰足总规定球员在年龄超过 17 岁时才可以代表俱乐部参加职业联赛,通常英格兰的年轻球员在 14-15 岁时开始进入 职业俱乐部,如果一名 14-15 岁的青年球员有志成为职业球员,他可以申请加入某一 职业俱乐部,成为该俱乐部学校的学员14。 胡伟在荷兰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及相关理念探究 (2004 年)一文中以费耶诺德 俱乐部为例,俱乐部除了一线队和预备队外,还有从 u-7 到 u-21 不同年龄段的后备梯 队,每队十八人,每年都进行不断的补充和调整。从 u-7 到 u-16 的各个年龄段来看, 每天 8:00-16:00 是文化课学习时间,训练安排在 16:00-17:15 的之间。根据各 个年龄段的不同,每周安排的训练次数分别为:u-7,u-9 为两次、u-10,u-12 为三次、 13徐金山,等;对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进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5,第 1518 页 14颜中杰,何志林等.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 (8) :26-28. 第一章 前言 7 u-13 至 u-21 为五次。文中总结说,从其训练安排来看,训练课次和训练时间都少于中 国同龄青少年足球队员, 但是他们训练课的安排非常紧凑, 强度和密度的安排非常合理, 更注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15。 运快生,金晓平在日本足球运动迅速发展与崛起的原因探讨 (2002 年)中指出, 日本足球的培养方法:首先,优秀教练员、 运动员利用节假日 ,举办足球活动日:参加 者以小学生为主 ,免费为小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使他们从小就能接受一流技术的指导 , 特别是先进的足球理念(意识)及对足球运动技、 战术的理解。其次,鼓励自费赴足球先 进国家留学 ,据 1993 年 12 月 16 日朝日新闻报道 ,有 200 多名中、 小学生自费赴巴西、 英国、 法国学习 ,十年后这个群体中 ,就可能会涌现出像日本著名运动员三浦知良(中 学退学赴巴西留学 ,是日本第一个进入巴西职业队的队员)等人物。再次,家长参与。为 获得孩子家长对足球运动的支持从日本足协和舆论界都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家长参与并 获得支持。如:地区性全国性的少年足球比赛 ,足球活动日 ,学校之间的比赛 ,有名的教 练员、 运动员、 举办的技术辅导讲习班等都有大批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加16。 孙一 ,梁永桥等在中日足球青少年培养比较 (2008 年)中指出,日本足球与中 国足球一样是以职业俱乐部后备梯队、 足球学校(或训练中心 ,如日本) 、 学校足球 为主要培养途径。但是侧重点不尽相同。日本是以大力开展学校足球作为发展本国足球 的重要途径。资料显示 ,目前在日本各级足球协会注册的青少年球员有 100 万之巨。由 于日本学校足球的发展有国家政策体制的保障 ,且学校足球良好、 健康的发展形象已 产生了非常好的市场效应 ,因此社会企业、 个人对于学校足球的投资力度颇大 ,资金 充足使得有些日本高中的足球开支预算甚至比职业球队还多。 另外 ,由于日本足球对于 青少年培养始终坚持走训制模式 ,所以 ,一名青少年一年的踢球费用仅合人民币 4000 元左右。在中国 ,普通足球学校与业余俱乐部对每名学生的年收费都在 1 万元以上17。 王晓军在中韩男子足球对比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2006 年)中写到,中、韩两国 的足球运动发展模式基本相同,职业化的发展还未达到完全职业化,都有赖于政府和财 团的支持;韩国开始男子职业化足球联赛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中国各俱乐部准备 仓促,建设还不规范,且注册人口与足球人口比例也与韩国具有较大的差距。文中还提 到国民总收入和足球后备人口数量制约了中国足球的发展, 中国男子足球运动想要追赶 15胡伟.荷兰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及相关理念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 (5) :108-110. 16运快生,等.日本足球运动迅速发展与崛起的原因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 17孙一 ,等.中日足球青少年培养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韩国,就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下大力气18。 1.3 文献评述 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中一致认可了教育对于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性。 从众多的研究 中发现:很多专家学者对于“体教结合”内涵以及概念的认识还是具备较大的差异性; 对于“体教结合”的模式研究也呈现多样化,手段措施不尽相同。但很显然,以上的众 多研究与探讨,对于本研究具有借鉴与启发的意义。 纵观以前关于我国青少年足球后被人才的研究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众多学者始终站在为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立场上来考虑“体教结合”的 模式。重视运动员成才规律,忽略了项目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 第二、对于“体教结合”的现状调查比较多, “体教结合”的探讨仅仅是停留在理论 层面上,但对于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何没有形成统一协调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 突破由体育系统主导青少年足球的传统思维禁锢; 第三、大多数的研究都局限在一个阶段,例如: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回顾 与探讨;对我国中学生业余足球运动员成才的影响因子分析或者关于中小学“试点校” 、 “传统校”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而全面、连续与系统的研究文章比较缺乏。 第四、 “体教结合”仍然将足球视为竞技项目,没有发掘其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第 五、文献当中关于普及足球运动的研究不仅很少,且影响极少,忽视了当前我 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数量急剧萎缩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许多国家早已深刻意识到: 只有抓好足球后备力量的基础工程, 竞争才有雄厚基 础; 只有具备足球后备力量的人才优势, 才有资格参与当代高水平的角逐; 只有青少 年足球运动的长抓不懈, 才能为本国足球运动的持续发展创造根本条件19。 足球后备人 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已被全国的专家、学者所认可,虽然我国足协一直着力研究方 针、政策去推动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但是青少年足球人口急剧萎缩的现象还是不可 避免地发生了。 然而, 2005 年 5 月亚足联在我国武汉和青岛率先开展 “亚洲展望” 计划。 几年后在这 2 个城市立即产生了积极效果,青少年足球活动迅速恢复并且蓬勃发展。其 18王晓军.中韩男子足球对比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19中国足球协会.中国足球运动大事记c.北京;中国足球协会,1981. 第一章 前言 9 后全国其他城市迅速加入这一计划。亚足联这一睿智做法受到国际足联的高度重视。国 际足联于 2009 年 5 月在全球推广“草根足球”计划。伴随着高举“阳光体育、快乐足 球”大旗的“草根足球”进入中国,我国青少年足球的面貌正在发生悄然而深刻的改变。 由此可见,发展青少年足球的思路至关重要。笔者借助“草根足球”的契机,通过参考 国外足球先进国家的培养模式与指导思想,对比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指导思 想,力图更新“体教结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模式的概念、观念以及体系,将“普及足 球运动项目”的理念作为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探讨、研究和分析后,设计和构建 了以学校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足球兴趣和扩大足球人口基数为出发点,以培养全面发展 的足球后备人才为准则,以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为落脚点的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我国足 球发展提供有益的意见。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第二章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武汉市作为“亚洲展望计划”两所 启动城市之一,明显地反映了政策所带来的变化。本研究根据文章的目的与意义和内容 的客观需要,以湖北省武汉市足球现状为蓝本;对武汉市各高校以及省、市足协的专家 进行了咨询和访谈。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以及湖北省图书城查阅了大量关于足球社会、管理、发展、 经济方面之类的书籍。浏览中国知网、期刊网等网站,收集我国近十年出台的与体育和 教育相关的法规、政策、文件,通过检索“足球后备人才” “体教结合” “培养模式” “培 养体系”收集了 100 多篇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分析。 2.2.2 专家访谈法 首先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将拟定的思路、方法以及整体构架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 获得了大量的意见和信息之后, 再次拟定较为具体的访谈提纲向有关专家和足协领导进 行咨询,不断更新与修改本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2.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针对武汉市各高校足球专家设计了问卷, 其中武汉市各高校足球专家调查问 卷在李宁杯高校足球比赛(湖北赛区)的联系会议上发放。发放问卷 26 份,回收问卷 25 份,其中有效问卷 22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84.6%,所涉及的学校有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 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等。 为了证实问卷指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回收问卷十天后,采用“再测法”进行信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2 度检验,任然以同样的问卷对 26 位专家做了第二次检验。经检验,两次的调查结果具 备高度相关,且两次计算测量值均为 y0.87(p0.01),具有显著意义。 问卷的设计首先咨询了专家,然后经过了反复的整理和修改,并对此进行了效度检 验。从 22 份专家(见表 1)的有效调查中可以看到,问卷的内容能反映出研究的问题, 具备有效性(见表 2) 。 表表 1 1 专家职称统计表专家职称统计表 正高 副高 讲师 总计 人 数 14 8 0 22 百分比(%) 64.5 35.5 0 100 表表 2 2 问卷效度检验问卷效度检验 高 中 低 总计 频 数 10 16 0 26 百分比(%) 38.4 61.6 0 100 2.2.4 数理统计法 由于本研究的理论需要,采用了一些常规的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中一些需要解释 分析的数据用计算机进行了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制作成表格。 2.2.5 逻辑分析法 在收集整合、分析资料以及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分类与比较、归纳、演绎、 综合等一系列逻辑方法,对课题的分层,上下文的衔接以及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了深入 的思索和研究。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3 第三章第三章 研究研究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3.1 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再次定义 3.1.1“足球后备人才”概念定义 现阶段人才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时 期,做出或者能够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更大贡献的人20。据此,我们将“足球后备 人才”界定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时期,做出或者能够做 出符合足球运动发展要求的更大贡献的人。因而,所有处于我们所设定的培养体系中的 青少年,无论其现有技战术水平如何,无论其将来能否成为足球运动员,我们都认为, 他们是“足球后备人才” 。通过对“足球后备人才”重新界定,我们将更多的“潜人才” 放到研究视野之中。 3.1.2“体教结合”概念定义 体育与教育有着内在的、 规律性的联系,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是教育的下位概念, 体育活动也是教育活动。一般意义上的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指广义的体育与狭义的教育 相结合,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的结合。体教结合中的体育,是指我国体育系统 所管理的事业,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人才培养等,是体育事业发 展中所有需要和教育结合的内容;体教结合中的教育,指的是我国教育系统所负责的智 育等科学文化知识方而的培养等。所谓体教结合是指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以培 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 既遵 循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业余训练体制,是新时期少儿训练的一条新路 21。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看, “体教结合”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构建结构合理, 分工职责明确,管理成本低廉,办事效率高,处事环境和谐的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管 理联盟;二是通过体教联盟体系的有机运转,达到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 20陈俊吉.人才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j.体育科技,2009,4. 21阳艺武,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2009,5.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4 人性化。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还涉及到 我国训练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 性问题,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3 “ 培养模式”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同教育活动本身同时存在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活动 中人们势必选择的一种方式、方法,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在特定的场所或环境下,由 特定的人员来组织实施。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界定如下:人才培养模 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主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 计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做指 导;它的根本属性在于它是一种过程范畴,具体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谋划、设计、 构造和管理等环节上;它的主要功能是“构造和运行” ,与非教育教学活动无关,而且 与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回事,它与教学模式是区别开来的;它是一种标准样式, 具备某种程度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包括培养目标、培养 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个方面22。 3.2 我国现行足球后备人才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经由文献资料发和统计有效的专家调查问卷 (见附表 1) , 得出专家认为存在问题严 重性比列最高的八个问题分别是:指导思想不统一、培养主体不明确、注册与管理缺乏 系统性、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突出的学训矛盾、高额的培养经费、竞赛与选拔机制不 健全、教练员竞聘制度不规范。 3.2.1 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与协调机制 自1994年我国足球职业化以来, 足球运动一直缺少一个符合国情且与项目特征高度 统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基本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 业队) 。指导思想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国争光。其明 显特征是竞技体育与教育分离。这种体制与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但从“以人为 本” 全面培养人的角度来看却有失偏颇23。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 “体 22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23潘前.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7.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5 教结合”模式的论证与探索,但20多年来,关于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不甚理想。 追根问底,是由于两部门各自有一套决策、管理、运作的培养体系。各自都是从部门的 利益出发,按照各自部门的目标与任务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对“体教结合”的基本 思想没有统一认识。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两部门没有统一的目标,没有进行实 质性地磋商、交往与合作,更没有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整体布局、在运行机制上实行有机 合作、在政策、制度上给予有利的支持与保障。我国足协和大体协是两个独立的部门, 高校运动员不能以学校名义直接注册到赛事管理部门,单独参加全运会等国内重要赛 事。 3.2.2 培养主体及依托机构模糊不清 在我国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下,按培养主体来划分;有体育系统为主体、教 育系统为主体以及社会培养为主体三种形式。 但现实情况是三种独立的培养形式虽然都 有自己各自的优势,但最终对于足球后备人才的成材率贡献不大。 体育系统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 只是在体育系 统内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缺少与外界的交流24。一方面,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 现实情况来看,单靠体育系统已无可能全力担此大任,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已成为体育系 统不堪承受之重。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青少年发展的角度看,培养足球后备人才也 不应是体育系统一家之事,要使人才素质全面发展,体育系统的资源显然是不够的。教 育系统内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由于缺少足球训练发展必备的诸多要素, 例如: 招生标准、 管理办法、 场地器材、 教练员等, 再加上许多学生及家长考虑到以后升学就业等的问题, 使得足球运动没有在校园这个得天独厚的空间内广泛开展。 3.2.3 不合理的资金配比与收益 我国足协在职业化的发展浪潮中,没有能把握住方向,认清局势,将大量的资金都 投入到了职业俱乐部球队的规划与建设当中,而忽视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 作,使得资金问题一直是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头等难题25。国家足协规定各职业 俱乐部必须建立二、三线队伍的后备人才培养训练模式,但由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是 24贺新奇.2008 年后“体教结合”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体育科技 2007, (12). 25李云广,王永权.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刍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6)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6 个期限长、回报慢的工作,大多数职业俱乐部仅仅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将国家规定放 置一边, 不管不顾。 最终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上形成了俱乐部与学校之间 “有 钱投错门,有门无钱投”的尴尬局面。再者,足协、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资金的投入 与回报上没有一个合理的依据与标准,学校开展足球运动,教育部门要为此进行专门的 投资,而一旦培养出有潜力的足球后备人才,足协与体育部门就会立刻进行挖掘,调入 省级队或所属的有关足球培训学校。这样一来,教育部门投入了资金,挖掘出了后备人 才,但到头来却是人财两空。长此以往,教育部门根本就不愿意投入资金到足球后备人 才的培养上来,最终影响的还是中国足球运动的有序发展。 3.2.4 运动员的注册与管理缺乏系统性 长期以来,我国在球员的注册上普遍存在着修改年龄的问题,注册信息并不能真实 反映球员的实际情况。在比赛中经常有以大打小的不公平情况出现。各级足球管理部门 没有把注册工作提升到一个应有的位置,注册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专门负 责管理注册的人员, 更没有把注册作为各级各类人员和单位能够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足 球活动的基本条件,因而造成参与足球活动的人员没有注册的概念,以致注册统计反映 不出我国现阶段真实的足球人口状况, 也就无法通过注册手段行驶对足球活动的管理职 能。 在管理方面, 很多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单位包括试点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缺乏条理性 和计划性,极少抽查和统计学生训练以及学习状况,以至于不能及时地得到学生运动员 的反馈信息来适时地针对训练和学习的方法手段进行调整。 甚至有培养单位为了扩大生 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