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西 南政法大学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西南政法大 学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适用 judicial application of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with the dangerous method 作 者 姓 名: 吴丽梅 指 导 教 师: 朱建华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1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公共事件的频发,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该罪的 罪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现有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意见难以对该罪的内容进行 具体的描述,从而为该罪的司法适用带来了困惑。 在本文中,笔者指出该罪在法律规定中以及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以及 现实层面阐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 对理论层面中具有较大开放性的词语进行了内涵或者 特征上的界定;明确了该罪与其他罪名的区分;最后提出了改进、完善该罪法律规定的 办法。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我国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规定的不足以及对其进行优化的 意义。 首先探讨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危害公共安全一章中的地位以及现有规 定在罪名、构成要件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构成要件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客体以及客观方 面规定的模糊,针对问题,笔者提出要使本罪内容明确化。其次,讨论了明确本罪内容 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对此主要在法定罪名的功能、刑法体系以及刑法的社会作用三个角 度上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探讨了该罪中“公共安全”与“危险方法”的内涵与内涵中的关键词、相 关因素。首先,讨论了“公共安全”以及“特定” 、 “不特定” 、 “多数”与相关的“公众 心理”等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内涵或标准或条件的确定。其次,对“危险方法”进行 定义并划分;分析了危险方法的内涵与特征,希望能够依此来罗列出一些典型案件中的 典型方法以指导适用。 第三部分涉及本罪与其他在实务中易混淆罪名的区分。现在犯罪形式日益多样,构 成要件的不明确化使得本罪很容易与其它罪混淆,导致定罪混乱,破坏司法权威。在本 文中,笔者结合实务中问题,分别探讨了本罪与交通肇事罪、本罪与盗窃罪、本罪与爆 炸罪的相似点以及区别。 第四部分介绍了对本罪存废的不同意见与各自理由, 提出了在保留本罪的基础上将 本罪内容具体化、明确化的三种方法。尽管本罪的模糊性规定使得该罪的现实适用面临 困境,但这是法律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可以不断地摸索将本罪内容具体化、 明确化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运用司法解释将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方法”细化罗列出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来或者推出典型案例来指导适用;第二种是依照行为人采用的不同手段、方法将本罪划 分归入已发展成熟的罪名,即将该罪拆分归入其他罪;第三种是将本罪中一些典型 的方法设立成为新的罪名加以规制。相信如此,本罪的适用便可日臻成熟。 关键词: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公共安全;危险方法;明确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3 abstractabstract as a result of public events arising,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with the dangerous method is more and more valued by public. but the provisions uncertainty about this crime makes it confused to be applied. about the crime,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level. author defines the words which are indistinct and discuss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is crime and other crimes. finally,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ree ways to improve the law.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cerns the problems of provision on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with the dangerous metho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improvement.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expounds its position in chapter of crimes of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and the provisions defect in both constitution of law and the accusation. the imperfections in constitution of law are reflected in the object of crime and the o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aimed to those imperfections, author suggests to define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with the dangerous method. secondly, the author made a discussion on significance of its definitude. significance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accusations function, the system of the criminal law and criminal laws societal function. the second part concerns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security and dangerous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author expounds key words and relational factors in its definition. first of all, author analyses several main academic viewpoints of public security. those academic viewpoints mainly revolve on specific and unspecific. the author analyses specific, unspecific, majority and public psychology. autho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ose factors definitions, standards, conditions. secondly, author defined and divided the dangerous.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dangerous method, author suggests enumerate typical method to guide this crimes applica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confused accusations in judicial practice. diverse situations of crimes and its blurred constitution of law make it hard to distinguish similar crimes.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 in judicial practice on traffic accident crime, crime of steal and crime of manufacture explosion. the fourth section presents the different views and reasons for the abolition of this crime.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based on this crimes reservations, author points out three methods to improve this crime .first, using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to refine a list of dangerous methods. the second way is to divide this crime into other developed crimes. the third way is to establish new accusations according to typical methods of this crime. key words: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with the dangerous method; public security;dangerous method; define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5 目 录 引 言引 言 错误错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一、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概述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一)有关该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 错误错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二) 明确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具体内容的意义3 二、二、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罪的特征的特征分析分析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一)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 “公共安全” 的解读 错误错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方法”的解读 错误错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三、三、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其他罪名的区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其他罪名的区别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二)盗窃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与爆炸罪的界限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四、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存废以及改进四、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存废以及改进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一)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存废的争议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改革构想错错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致致 谢谢错错 误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引 言 我国 1997 年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内容涵盖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危害公共 安全行为,第一百一十五条是对已造成严重后果的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相关规定,这两 条分别对危害公共安全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进行规制。 2001年12月29日颁布施行的 刑 法修正案(三)对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进行了一些修改,修改的具体 内容是将原来条文中的投毒改为投放毒害性物质,又增加了使用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 物质的方法,而且将原有的具体犯罪对象删掉,直接改为危害公共安全,这样使得本罪 的对象更宽泛、更周延,但也更难以界定。对于如何确定这两个法条中所规定犯罪形式 的名称,观点是多样的,有些学者主张确定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有 的学者主张以犯罪分子所使用的具体方法来确定罪名, 还有人主张将该罪罪名统一定为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1其中,第三种方法统一、规范,但是过于概括,第二 种比较确切但显得凌乱、庞杂,第一种可以厘清本罪与放火罪、爆炸罪等的逻辑关系。 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优缺, 但不管如何来确定名称, 罪名只是刑法中最表层的一个因素。 本罪最棘手的问题是具体内容规定的笼统以及构成要件的空洞, 这为该罪在现实中 的适用埋下了很大的困难。 社会中不断出现大范围的恶性事件, 它们具有巨大的影响面, 这使得本罪受关注程度本就比其他案件大, 然而法律对于该罪的规定中开放性名词又太 多,这种笼统的规定同案件的多发与错综复杂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是将该罪推到了风口 浪尖。虽然学者一直致力于本罪的改进,学术界对本罪中“危险方法” 、 “公共安全”的 研究与定义已经汗牛充栋,可是成文法中笼统的规定仍然存在,应对社会中层出不穷的 问题时总是显得捉襟见肘。 “纯粹一般式的规范或包含模糊因素的规范对法律规范明确 性的消极影响,则表现为法律规范没有具体或确定的内容,因而可被适用于性质不同的 行为。 ” 2在遇到相关案件时,将行为认定为此罪或易混淆的彼罪就变得众说纷纭。在司 法实践中以侵害它种犯罪客体为直接目的行为,也有可能被列为危害公共安全罪,因为 公共安全在价值体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3实务中这些问题甚至使得很多学者开始怀 疑本罪存在的价值。 因此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明确该罪的构成要件, 特别是在客体方面, 明确该罪名针对哪类行为适用,明确本罪与近似罪名的区分,来清晰刑法体系,具体用 何种方法将本罪细化、或者明确,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本文就是在本罪的认定以及存 在的问题、本罪的存废、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完善等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笔者借此 文期待和各位法学同仁共同交流, 也希望能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法和司法实 践有所裨益。 一、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一)有关该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将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所列举出的放火罪等之外的“以 1 刘志伟: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 月版第 79 页。 2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 意大利刑法学原理 ,陈忠林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6 页。 3 石芳: “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探讨” , 人民法院报,第 b02 版,2002 年 1 月 7 日。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3 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与“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 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确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设为危害公共 安全罪一章中的一个罪名, 此罪与针对特定对象设立的罪名相对。 在刑法分则第二章中, 针对特定对象的罪名有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劫持航空器罪、违规制 造、销售枪支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等等。对该罪在本章中的地位,有学者指出: “其 他危险方法”只是刑法第 114 条、第 115 条的“兜底”规定,而不是刑法分则第二章的 “兜底”规定。 4 笔者认为,尽管将本罪设立于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 五条中,但应当将其作为第二章的补充罪名,这样可以填补整章规定的漏洞,使第二章 规定更周延, 司法实践中也常常将在第二章其他条文中找不到认定依据的危害到公共安 全的行为认定为该罪。在该罪罪名确定以前,刑法学界以及司法界对其名称都有不同的 看法,最高人民法院 1997 年 12 月颁布的关于罪名的规定最终将该罪的名称确定下来, 然而关于该罪的争议并没有因为罪名的确定而得到平息,之所以争议不断,就是因为该 条中所规定犯罪的具体内容一直没有得到明确,仍然存在着法律与实务不对接的问题。 该罪中的问题源于现实与理论状况两个方面。在现实层面,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 生活领域有所扩宽,社会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加之生活工具的不断增加与改进,犯罪情 形呈现出千变万化之势,犯罪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在理论层面,该罪罪名看似确定,但 具体内容实则模糊不清,此种笼统的规定虽然实现了对实务中犯罪手段、情形的全部囊 括,防止了将各种方式罗列出来的繁琐,具有规范、统一的优点,但是这种规定过于概 括,具体囊括了什么内容,至今仍使得实务界困惑、理论界争论。细化到我国刑法认定 罪名的构成要件上,有封闭的和开放的犯罪构成之分。封闭的犯罪构成是犯罪的构成特 征在刑法分则中进行了的规定,能够直接指导适用。开放的犯罪构成则指的是某一犯罪 构成特征在刑法分则的条文当中只是进行了抽象的或者概括的规定。 5本罪在构成要件的 规定上就属于后者。因规定中使用的语言抽象,这种立法层面上的抽象性,直接导致了 理解该罪构成要件上的困难,同时也容易造成与其他罪名的混淆。再进一步细化,构成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为年满 16 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但是依据最高 人民检察院的关于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问题的复函, 4 张明楷: “罪过形式的确定刑法第 15 条第 2 款法律有规定的含义” , 法学研究 ,2006 年 3 期。 5陈兴良: 口授刑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1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以放火、决水等方法故意杀人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本 罪的主观方面要求为故意,包括直接与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危 害公共安全的后果,但是希望或者放任了这种结果的发生;本罪在客观方面是使用危险 方法、 客体上规定的是危害公共安全, 在这两方面就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综上所述, 我们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论法律所存在的滞后性等因素,我们就会发现二 者的断层,该罪客观方面的“危险方法” 、客体上的“公共安全”两个词都具有很大的 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为内涵的开放性与范围的开放性等,然而实务中相应案件却是 极其具体、琐碎的,这种现实案件与法律规定之间的鸿沟就要依靠法官发挥主观能动性 来填补, 如此就导致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认定案件的能力就会直接影响法院认定效果。 面对这些现实与法律规定不对接的问题,稳定社会,提高人民法律素养,使人民自觉遵 纪守法是一方面;而在法律层面上,就是要按照社会中出现的具体犯罪情形将概括、抽 象的法律规定具体化、明确化。 (二)明确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具体内容的意义 罪名小至个案的认定,大至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 蝶效应。因此要对本罪开放的范围进行收缩,厘清“公共安全”以及“危险方法”这两 个词语的意思,使得本罪在理论上得以明确。这对于发挥法定罪名的作用、完善刑罚体 系、发挥法律的社会功能都是意义重大的。 第一,明确该罪内涵及外延能充分发挥法定罪名的作用。法定罪名具有识别功能、 概括的功能、评价功能、威慑功能。 6罪名的设立应该能够使人们在接触到罪名时认识到 什么是犯罪,从而自觉地遵守法律;使司法人员能够利用刑法对社会中的行为进行肯定 或者否定,打击犯罪,更好的发挥刑法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积极作用。因此,罪名 在设置上应该可以表现出该罪的本质属性或者主要特征,如体现出行为人的主观意图、 行为人的手段、 侵害的客体, 同时也要将本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要件表现出来, 忌笼统、 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够使人闻其名而知其罪,如果人们根本对法律禁止的内 容无从知晓,又何谈用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本罪名由于“危险方法”与“公共安全” 6陈兴良: 罪名指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 3 页。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5 的开放性,大大削弱了罪名应有的作用,修正的方法就是对这两个概念的内容、特征进 行界定。这样才能使本罪的内容在司法人员还有公众心中确定下来,实现刑法预防、威 慑犯罪等诸多功能。 第二,在刑法体系上看,可以使得整个刑法体系更加清晰,保证本罪的正确适用。 刑法第二章是对于公共安全罪的规定,只有将“公共安全”的内涵确定,才能将一些构 成要件上具有相似之处的罪名区分开来,明确具体哪一个罪名是应该设立在本章里,哪 个罪名设立在其他章,使章节以及内部罪名的设立更加科学化。实践中有许多行为方式 与该罪相似的易混淆罪名,如秘密窃取窨井盖等案件。公共安全的内涵就是区分此罪与 彼罪的关键, 厘清不同罪名的各自特征, 才能厘清刑法体系。 界定清楚 “公共安全” 、 “危 险方法”也是准确适用该罪名的基础,实务中本罪的适用存在扩大的趋势,明确这两个 词的内涵与外延,正确适用本罪,是与刑法要求的罪刑法定、罪、责、刑相统一原则一 致的。 第三,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明确该罪的内容有利于稳定社会。由于我国现处于 社会转型时期,人员流动加大,社会变得更加活跃的同时,脆弱性、敏感性也在增加。 一部好的法律要有好的社会功能,刑法的社会功能就是要保护善良的人们不受侵害。然 而,我国各方面发展迅速的同时,很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特别是一些危及到 公共安全的事件,这类案件的恶劣影响会以受害者为原点向周围辐射,更容易使社会成 员不安与惶恐,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法律是社会中的“安全筏” ,它能够起到防 患于未然的作用,有助于维持社会安定有序的状态。法律又是“灭火器” ,当社会中冲突 初露苗头,法律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其发展、抑制其蔓延,快速消除危机已经产生的恶 劣影响, 恢复社会应有的稳定状态。明确了该罪的具体内容,才能针对法律规定有的放 矢,有效打击此类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消除社会中的不稳定情绪。 二、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分析 本罪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公共安全” 、 “危险方法”两个词语之上,明确以危险方法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内涵、特征,就是明确这两个开放性词语的内涵、特征。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公共安全”的解读 “公共安全”中的“公共”二字在汉语中的使用极其普遍,如公共关系、公 共管理、公共基础知识。尽管使用频繁,但对于“公共”内涵的界定却成为了本 罪中争论的焦点。 “公”可以指一个集合、一个群体, “共”是指共同,也是指一 个集体,是与个人相对的。 “公共”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可以体现在主体、影响 等许多方面。 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所保护的客体“公共安全”是公民所共同享有的。关于 “公共安全”的内涵认定在刑法学界有很多种观点,具体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 点认为: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私财产 安全和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和财 产安全,包括不特定多数和特定多数,或者说不区分特定还是不特定。第三种观 点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第四种观点是:公 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 7在这四种观点中,笔 者比较认同的是第二种观点,原因稍后阐述。下面笔者就对这四种观点中的几个 关键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关于“特定”与“不特定” 如同以上四种定义,尽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侵犯的客体都是公共安 全,但是仔细看来,在每一个案件中这种公共安全的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是千差万 别的。在这一个案件中,行为人侵犯的是不特定多数的生命健康;另外一个案件中,行 为人侵犯的却有可能是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还有一些案件会侵犯到不特定的重大财 产安全。 他们侵犯的都是公共安全, 但是在理论界定义公共安全时, 都会涉及到 “特定” 、 “不特定” ,在笔者看来,特定的人身和财产,指的是犯罪分子所直接侵犯的人或者财 产是明确的,这种明确体现在主观以及客观方面,要求针对的或侵害的是一个特定的点 或面;而不特定的人身和财产,是指犯罪行为的目标并没有锁定于某一个点或面,具有 不确定性,或者行为人采取的手段使其危害后果难以控制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 7黎宏: “论放火罪的若干问题” , 法商研究 ,2005 年第 3 期,第 118 页。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7 第一,这里讲的“特定”与“不特定”在认定时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大多数 情况下,行为人在行为之前,心中对于所追求的结果都会有一个预期,都会有一个目标 范围,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犯罪对象,在行为时会有意的将受害范围锁定在这一个目标范 围之内。例如,李某因看不惯陈某平时的所作所为而在其下班途中对其进行殴打致残。 在行为之前,李某的心中确定的对象是陈某,且李某对于将陈某殴打至什么程度心中也 有预期。这个例子中李某的主观意图是侵害陈某的健康,危害后果具有特定性以及封闭 性。但若行为人企图侵害的客体是不确定的多数,事前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目标或者其目 标就是侵害公共安全,积极的希望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例如:行为人在人口密集的居民 区里放火,这很容易导致火势的失控,以使附近的房屋接连受损,那样侵害的财产、人 数就是不可估量的。这时行为人的侵害对象在主观上就是不特定的。 第二,认定“特定”与“不特定” ,更要考量行为造成的后果以及行为方式。虽然 在考虑“特定” 、 “不特定”时要关注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但并不是说犯罪分子有特定的 目标就可以认为其行为是不危害公共安全的,在考察“特定” 、 “不特定”时也要考虑行 为人采取的手段等客观方面因素,而且这些客观方面因素比主观方面更为重要,第一, 客观方面的犯罪情形是不会说话的证据,真实性也更高,相反,主观方面内容较抽象, 考察难度太大,情况如何则多依靠行为人自己的陈述等,难以避免行为人因想要脱罪而 进行虚假的陈述。倘若行为人陈述真实性受怀疑时,通过这些客观方面我们就能看出行 为人的主观意图。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犯罪对象确定,则行为人能够依据常识等来 选择行为方式,预料行为后果,可以控制侵犯的对象和造成损失的范围。在拥挤的居民 区放火这个行为,有可能发生巨大的损害后果是正常人所能意料到的,如果行为人仍然 实施了行为,我们就可以认定他主观的不特定性。第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危害往往 覆盖范围巨大,对受害人、对社会的恶劣影响在时间、空间上远大于其他没有危害公共 安全的犯罪。若单因行为人主观上的“特定”而对其“网开一面” ,增加了出罪的理由, 很容易导致出现一些漏网之鱼。因此在认定犯罪时严格考量犯罪的客观方面,利于维护 罪、责、刑相统一原则,在信息流通迅速的今天,这也能捍卫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 第三, “特定” 、 “不特定”与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特定” 、 “不特定”是指 主观上有没有具体锁定的侵害对象,或客观侵害的对象是否确定,它与数量的多少属于 不同的范畴,更确切的说与“公共安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特定”包括特定多数、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特定少数两种情况、 “不特定”包括不特定多数、不特定少数两种情况。因此“特定” 并不必然与“少数”相联系, “不特定”也并不必然与“多数”相联系。在关于“公共 安全”四种定义中,第三种观点还有第四种观点笔者并不认同,第三种认为公共安 全是“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 ,在第四种观点中,学者认为公共安 全是 “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 健康或者财产安全” 。这两种观点都直接默认 “不 特定”是内在的包含“多数”这层含义的。 2.关于“多数” “公共安全”要求的权利主体就是一个集体,而非个人,其内在就包含着“多数” 一层含义。但如何定义“多数”呢?有学者说将死亡、重伤数目确定为一个确切的值, 把财产定位多少万等是荒谬的,他们总能找出否认将任何一个数值作为标准的充分理 由,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导致 3 个人以上死亡,我们因此认定其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有些学者认为这在理论与实践上是不可行的。在理论上,笔者也认可他们的这种否认站 的住脚,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否认却是无意义的,对确切数字的这种否认是一种偏颇的想 法,它是将目光锁定在纯粹的理论上产生的。而法律的灵魂在于适用,它并不是单纯的 文字游戏,我们可以依靠严密的文字逻辑使得法律条文读起来天意无缝,但是如果缺乏 可操作性,那么这种法律只能称作是一个花瓶。 笔者认为“公共安全”所要求的“多数”对于数量的要求是绝对意义上的,它并不 是相对于“目标”而言,不是指实际受害主体多于事前针对的对象。如果公共安全要求 的是这种相对的多数,那么在实践中就会导致“多数”认定的多元化,使得这一个案件 受害者为 3 人也许就符合多数,另一个案件受害者为 5 人也能认定为多数,那么这样就 会导致判决的随意,也客观上造成了生命价值的不平等。因此,笔者认为认定一个案件 的受损害客体是否达到“多数” ,这拥有一个可以依据的独立于个案之外的数量指标。 至于这个指标为多少,至今刑法上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明。但是参考我国法律界习惯以及 我国刑法的司法解释, “3”是一个出现率很高的数字,而且三人成众,可见将这个数值 作为标准已经被人们接受,也经过了许多法律实务的考验,笔者认为可以将“3”个人 作为区分多数与少数的标准。虽然每一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以一个确定的数 目作为硬性的指标有死板的嫌疑,但这一个指标是应法律实务的需求而产生的,是理论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9 与现实相妥协的产物。还要指出的是, “多数”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还需要有其他条件 共同组成充分条件。对一些学者的反对,笔者认为要将犯罪行为的认定看作是一个完整 的体系,要将“3”融合于行为手段、危害影响这些个共同组成的大环境下的,如此本 罪的适用便可逻辑严谨,若只关注这一个点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会导致该罪外延 的任意扩大或者缩小。 危害公共安全还包括造成了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 这里要求的也是财产的一个量的 规模。财产的价值具体要多少才算是重大,这是一个随着时间以及空间不断变化的值, 但是 “重大” 这个词在内容上很明显过于模糊, 公共安全的本质内涵不能被明确的揭示。 相对于危害公共安全一章,财产类犯罪在我国发展成熟,在实务中关于财产是否重大等 的认定也日臻成熟,形成了一套体系,本文不作赘述。 3.“特定多数”与“不特定少数” 在公共安全的内涵中,往往考虑 “特定” 、 “不特定”和“多数” 、 “少数”所组成 的不同组合。关于公共安全的四种定义,前两种观点都对“不特定多数”一致认同,学 术界也将 “特定少数”排除在外。本文在此仅讨论一下“特定多数”以及“不特定少数” 。 笔者认为侵害“特定多数”利益也可以构成危害公共安全,但客观条件上的要求也 更加严格。特定多数受害者已经构成一个共同体,达到了“公共安全”对于受害者数量 的要求,但是“公共”要求的不只数量一个因素,它还要求侵害后果的开放性。如前文 所说, “多数”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对行为性质的认定还要考虑其他条件,这些其他条 件在具体实践中是复杂多变的,有场合、数量、社会关系等。在此,笔者想要探讨一下 受害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影响因素。在受害者的关系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划分依 据的不同有很多种分类,最基础的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这是从 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划分的,可社会关系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笔者认为主体 之间关系越是亲密,则范围封闭性越大。我们以血缘关系为例,它是因婚姻或生育 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是最亲近的一种社会关系,如果受害者之间具有血缘关系,侵犯的 对象是限定在这个紧密的血缘关系之内的, 就可以说行为侵害的对象在范围上具有封闭 性。比如:某甲因与某乙之间素有恩怨,便于某日将毒药投入乙家饭菜里,直接导致乙 家 5 口人中毒而亡。从人数上看,5 人并不属于少数,属于“特定多数” ,但某甲实施的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行为针对的人员数目固定,受害者为一家五口,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某甲不仅意料到 其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并且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都能将侵害后果控制在这个封闭的 血缘关系内。从这种受害主体范围血缘上的封闭性,我们可以看出甲的行为不具有危害 公共安全的性质。 第三种与第四种观点中还认为侵害公共安全是侵害到不特定人的利益。然而“不特 定”包括“不特定少数” ,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没有特定的对象,就有导致受害 客体不确定的可能。但若根据行为的性质,行为所侵害的对象不可能为“多数” ,侵害 对象不具有数目上的扩散性,即行为实施侵害的对象不会扩散到一个或两个以外,数目 只会是一个或者两个,那么笔者认为不应该将此种性质的行为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如 案例:重庆市民郝某与朋友在道路上交谈的时候,被路边楼上丢下的烟灰缸砸中头部, 郝某当即倒地,后经医院治疗才苏醒,此次治疗共花去郝某 9 万元,而且郝某留下了严 重的后遗症,其被鉴定为智能障碍伤残、颅骨缺损伤残等。公安机关经过侦查现场,排 除了有人故意伤害的可能性。 8此案例中,窗外的马路是主要交通道路,人来人往,行为 人将烟灰缸丢出窗外时应该能预料到他的行为有可能会导致路人的利益受损, 但是行为 人放纵了这种结果的发生,而且行为人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并没有针对特定的对象,不 一定哪一个路人就会受损,根据上文中“公共安全”的第三种或第四种定义,这种情况 是应当被认定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属性的,如此显然有重刑主义的嫌疑。虽然行为人主 观上是故意的, 但是其采取的手段决定了其行为只是会影响到具体某个人的人身安全或 健康,并不具有范围上的不可控制性,即不具备“多数”这个必要条件,可见,不特定 少数人不能作为该罪的客观要件。 4.公共心理与公共价值观 一个危害行为的发生都会对受害者之外的其他人形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而这个影响 的辐射圈大小,也可以作为一个案件是否影响公共安全的考虑因素之一。我国司法逐渐 重视公共心理是有多层次原因的,第一,从刑法的目的上看,刑法第一条的内容是惩罚 犯罪、保护人民。对于刑法的立法目的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笔者在这里强调 8王利明: “从天而降烟灰缸 无辜行人被砸伤” ,工学法律网,2005 年 7 月 17 日,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11 的是对人民的保护,这种保护不仅涉及到生命、健康、财产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以 及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这种保护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心理各方面,更加注重对于尊严、 民主权利等方面的保护。第二,刑法的这一发展是由需求发展趋势决定的。美国心理学 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需求分为五种,这五种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物质方面到精神方面 按层次逐级递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吃饱穿暖之外的精神需 求,越来越多的关心生活环境的安全、寻求生活的公正以及自身归属感,满足人们的这 种需求是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所要求的。 犯罪案件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主要是指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 公众安全感是社会公众 对社会治安秩序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的集合,它与违法犯罪指标一样,是评价社会治 安状况的核心指标,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 9它是长久以来在公众中形 成的一种群体性认识,是伴随着公众对于安全的强烈需要而产生的。大至整个世界,小 至一个社区,生活在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中是每个人的愿望,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不 会像是在黑夜中行走,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才能有所预测。以公共安全为客体的该罪造成 的直接后果就是侵害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等以及造成公私财产的巨大损失,其连锁反应 之一就是降低相关公众的心理安全感指数。比如,若在某一个小区活动中心发生一人持 刀乱砍活动室十几名老人的情况,那么该小区住户对小区安全评价势必降低,这种对其 他住户、公民的心理刺激是故意杀人等犯罪难以比拟的,它冲击的直接是大众对社会治 安状况的信任。以现实生活为根据,可以发现一个行为危害到公共安全时,则会产生较 大范围内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是导致公众对自身安危的担心,而且这种恶劣的影响往 往是广泛而持久的。因此,在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中,我们不得不考虑案件对社 会中民众心理的影响。群众是对社会的发展起动力作用的,他们承载着社会最主流、最 基本的判断准则,在依据抽象的构成进行认定之时,综合考虑群众的这种集体反应与价 值判断, 这也是符合社会潮流的, 能够使司法发挥更好的社会效果, 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如果只是埋头理论,空对空的去认定,那么这种司法适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发展基础可言。然而依靠公众心理影响来考察案件的社会影响,它所存在的弊端是 不好操作,笔者觉得可以借鉴国外陪审团制度,采取调查等方式来考量公众意见。这种 方式的使用也要谨慎,因为现代社会人员流动加快,逐渐打破了原有熟人社会的稳定状 9洪伟:“公众安全感评价机制探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 年 11 月第 6 期。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态,随着电子计算机等交流设施的发展与应用,公众综合水平有所提高,他们能够也希 望随时随地的了解社会信息。在这种环境下,一个行为能够逐渐突破小范围,影响力像 滚雪球越来越大。以网民为代表的社会公众对信息真假的识别能力还有待增强,加之从 众心理作祟, 一个小案件很容易催化出大众心理安全的紊乱与失常, 并对之不断的放大。 这样形成的巨大舆论对于置身其中的犯罪分子接受公平的判决, 对于法律的独立性也是 一种极大的考验。但笔者相信公众是理智的,能够明确判断案件性质与影响。因此要优 化舆论环境,如严格网络环境管制等,铲除这些不负责任、恶意的舆论引导、炒作,为 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思考与发表意见的平台;另一方面是明确法律的具体规定,确立法 律的至高地位,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这样就能够使司法在强大的社会心理与舆论下 保持清醒与独立,与公众智慧相得益彰。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方法”的解读 该罪在客观方面并没有限定是哪几种行为方式,而且法律对于“危险方法”的内涵 也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学者普遍认为,从严格解释的角度出发,本罪中的“危险方法”应 是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危险性相当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一切具有危害公 共安全性质的行为。 10但是何为“危险性相当” ,则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迫切需要对 其内涵以及外延进行明确。 1“危险”的定义以及类别划分 我们先来明确“危险”的内涵,“危险”既包括造成了实际损害结果的危险以及危 险状态。目前的刑法理论通说认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既可以是危险犯又可以 是实害犯。 11依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一百一十五条来看,实际造成了损害结果 要以该罪定罪量刑,没有造成具体的危害后果也要以本罪定罪量刑,只是法定刑较轻。 可见我国承认这两个类别的区分,但是我国对何为形成了危险的状态规定的却很笼统。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最高人民法院 2001 年 12 月 21 日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 10冯江菊: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方法之界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1 期 no.1.2009。 11杨清惠: “浅议危害公共安全罪” , 法制与社会 ,2007 年第 7 期,第 99 页。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 13 干规定包含了我国对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的明确规定。此标准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 人的利益,将对当事人权益的侵犯控制在最小程度内。与民事相比,刑事具有更大的强 制力,刑法巨大的否定意义对生存在社会上的行为人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因此对行为 的认定更要审慎,应有更加科学的认定标准,也就需要在构成要件的规定上更加细致。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的特征分析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要求的是形成危险的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用电培训计划目标课件
- 活力小球运动课件
- 2025年绿色金融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威海技师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9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有意思的问题试卷及答案
- 法治基础课件
- 幼儿园地震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供需平衡与行业竞争力评估报告
- 2025湖南益阳市资阳区教育系统下属学校公益性岗位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护理子宫破裂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艾梅乙技术工作规范考试题(附答案)
- 新22J01 工程做法图集
- DB32T3728-2020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及措施客运站
- 基于STM32智能书桌设计
- 《北京市基本概况》课件
- 设备维保中的环境保护与能源管理
- 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护理课件
- 眼科专业视野培训教材
- 青蓝工程教师成长档案
- 中建室内中庭墙面铝板、玻璃安装施工方案(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