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地域文化特色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地域文化特色探析 摘 要 建筑是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和文化艺术追求的成果,是人类文明进化 的反映,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理想追求的体现和深化的结晶,它反映着不 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文化演变历程。由于建筑本身具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它能够清晰而真实的反映出特定时空、特定地域内的人类文化 的共性及个性特点。因此,在中国大地上存留的所有建筑物,无论是宫殿、 官邸、民居,抑或是寺庙、园林,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规模、样式与布局, 都充分、深刻的映射出中国传统而浓郁的地域文化。 山西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遗迹, 作为古代地上建筑的大省,素有“古文化摇篮”之称。纵观历史,宋、辽、 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亦是山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辽对峙、宋金抗争、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相互传播与交融,形 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风格,在建筑史上,这一时期的成就也最为辉煌。 中国现存的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山西占十之七八。山西省内的 宋金建筑共计一百六十余座,保有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晋东南境内的宋 金建筑占山西省宋金建筑保有量45%左右,晋东南作为炎帝文化的发源地, 依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境内建筑更具鲜明的地域文化特 色。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次论文题目的来源及研究意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 义,总结了现在全国范围内对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动 态,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宋金时期晋东南地域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概述,在地域环境这一 概念范畴内,分别从晋东南的自然环境中所包括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社会 环境中所包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对当地建筑的影响进行概述。 经过分析与总结,指出文化因素在诸因素中对当地建筑影响尤甚。 第三章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地域文化特色分析,是本篇论文的重点内 容,分别从宋金时期晋东南宗教历史的变迁、民间传说、民风民俗三个方 面对当地建筑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大量的举例,介绍了三教堂、二仙庙、 以及当地祭神庙宇的历史由来与发展,研究其所涵盖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四章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与晋北、晋中、晋南三区代表建筑比较研 究,用晋东南同时期建筑分别与晋中的晋祠、晋北的华严寺、晋南的关帝 庙进行比较,以历史为依托,从地域文化对建筑的起源发展、功能布局、 艺术特色的影响为角度,分析宋金时期晋东南与省内其他三区建筑的异同 之处。 第五章结语,总结了分析的内容,通过研究得出一些对宋金时期晋东 南建筑地域文化特色研究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地域文化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i song and jin dynasties jindongna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regional culture abstract architecture represents the needs of peoples life and manufacturing,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 results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pursuit, and embodiment and crystalization of peoples prsuit of dream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t clearly reflects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regions and ages. because of the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e itself,it can clearly and authenticly reflect the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features of human culture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ages and regions. therefore, all the building structres, including palaces, official mansions, folk residence, temples,gardens,and even the scales,styles,and arrangement of the overall cities,exist as a sufficient and profound reflection of the stro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of regions. as one of the oldest places of origi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province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v where there exists so many ancient building structures on the ground, shanxi has preserved an large amount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lics. thus,it has long been called the cradle of ancient cultues.the period of song,liao and jing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both chinese history and shanxi history.the confrontation and resistence between song dynasty and lial dynasty,the spreading and mingling of central-plain cultures and that of nomadic tribesmen in the north helped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que culture styles at this period. also,the achievements at this period are most splendid in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 current preserved wooden building structues of song-liao-jing period in shanxi province account for 70%80% building structures of such types in china. the song-jing buildings in shanxi amount to more than 160,ranking as the top in the whole country.among them, song-jing buildings in the southeast of shanxi constitute nearly 45%.as the place where the yan di culture originated,the southeast of shanxi charecterized its buildings with clear regional cultures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cultures. the thesis consists five chapters.chapter 1,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sour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t summe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are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s in southeast of shanxi province at the period of song-jing-liao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frames applied in the thesis. chapter 2 skech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on buldings.in the category of geographic environment, it surveys the influences on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v landforms,climate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nd politics, economics,cultures and other factors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y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it points that cultural factors hold a very important place in the lacal building structures. chapter 3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it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southeast shanxi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ligitangons in southest shanxi during the period of song-jing,to folk tales and folk custums. also,it explains the orig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temples by giving examples of trinity hall,two immortal temple. in chapter 4,a comparison will be made between the building structures in south shanxi and those in the north,middle and south of shanxi including the jin temple in the middle of shanxi province,hua yan temple in the north of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guan di temple in the south of shanx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layout,shap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by regional cultures,the associ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uilding structues in southeast shanxi and the other three areas in the province at song-jing period. in the conclusion part,chapte 5,some personal understandings a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vi key words: song-jing period,the building structures in southeast shanxi, regional cultures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题目来源 1.1 研究题目来源 该论文是山西省自然基金科学发展项目资助论文山西金代建筑地域特征研究下 的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子项目研究课题,晋东南宋金建筑在山西众多宋金建筑中,占有 极大的比重,社会重视程度较大。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在地域特性上的表现,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当时的晋东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及民风民俗, 因此探析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的地域特点对于研究晋东南地域文化特性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 建筑是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和文化艺术追求的成果,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反映,是不 同历史时期人类理想追求的体现和人类对文化艺术追求的提高、深化的结晶,它反映着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化演变历程。正是由于建筑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 故而它能够清晰而真实的反映出特定时空、特定地域内的人类文化的共性、个性特点。 因此,在中国大地上存留的所有建筑物,无论是宫殿、官邸、民居,抑或是寺庙园林, 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规模、样式与布局,都充分、深刻的映射出中国传统而浓郁的地域文 化。 地域文化即文化地域特性的体现,是某地居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的, 并不断积淀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和成就,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 境是密不可分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是当地居民在长 期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抗争、改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土技术使然,是所在地域的 自然与人文环境相适应的文化景观。 山西位于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东部,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保存了丰 富的历史文物和遗迹,素有“古文化摇篮”之称。在三晋大地上有着星罗棋布、遍地可 见的衙署、关帝、民居、寺庙、祠宇、楼阁、古塔、戏台、陵墓等古代建筑,分布在全 省一百多个市县,已知者达一万八千余处,它们构成了山西古建筑的主体,以其自有的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特色而闻名于世。山西在现存的宋、辽、金时期木构建筑中占十之七八,省内的宋金建 筑共计一百六十余座,保有量居全国前列,晋东南境内的宋金建筑共计七十余座,占山 西省宋金建筑保有量45%左右。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作为地理概念“晋东南” ,因为她 的深厚历史积淀,占有辉煌的地位,作为古老文明的佐证,透过历史的尘埃,在中国建 筑史上展现了独特的内涵和魅力。 宋、辽、金时期是山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宋辽对峙、宋金抗争、金灭宋辽统 一山西, 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在此相互传播与交融。 晋东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 辽国未曾染指这里,金灭宋后,吸收宋代文化,将宋代文化延续下来,形成这一时期独 特的文化风格,而这一时期的建筑成就也最为辉煌。晋东南建筑虽然经历了宋、金朝代 更替,但其建筑文化却是一脉相承,使得宋金时期的晋东南建筑在文化表现上较其它地 区而言更为纯粹。而晋东南作为炎帝文化的发源地,依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 淀使其境内不乏各种多彩的神话传说与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造就了晋东南人朴实无 华、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正因如此,也造就了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二仙庙在晋 东南的产生与发展所体现出的本体性和民众性, 三教堂的存在与发展所体现出晋东南在 全国政治文化环境影响下的普通百姓的精神信仰以及晋东南祭神庙宇的广泛分布等等, 在那一座座古代建筑身上体现出的特有的地域文化犹如一本立体历史缩影, 向世人展示 着晋东南独有的地域文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物质化体现,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 是在一定时间与空间的限定下人类生活和行为特征的发展产物, 更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 现象之一。其内容、形式、结构、格调、布局反映出深刻的历史特点和地域特性。如丝 绸之路上的寺庙、雕塑艺术,就是古老中国与西域各国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 缩影。 建筑文化通过特有的符号象征系统表达和传递一定的含义,建筑文化是地域性的。 每个地域的发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和社会环境(如民族、宗教、风俗) 中形成了建立在区域心里基础之上的建筑文化。 同时由于同一地域具有相同的心理文化 积淀,易于相互沟通,其评判和审美也有共同性,因此,建筑文化会表现出强烈的地域 性。任何一个地域的建筑文化,都是发生、成长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一般最初它在这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个区域独立发展基本不受外来势力的影响,但当一定地域的建筑文化生长到一定程度, 其发展膨胀会突破原有的旧躯壳,向外扩散,并同周围其它地域的建筑文化相接触,相 互交融。 建筑文化的形成背景具有复杂多样性,不同地域与自然条件,不同的历史传统、风 俗习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都会形成不同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 是变化发展的,但又有其历史脉络,是丰富多彩的,但又各有其产生和所适应的环境。 仅仅用技术性和艺术性是不能覆盖建筑性质全部的,更深层、或更高级层次的应该是建 筑的文化性,它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在熔铸民族地 域性格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体现的不仅是某种技术和形式美,更是一种 文化观念。文化总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空间、历史环境下成长和发展的,它具有 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品格。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民族的历史,总 是记载在文化的形貌中,通过文化表达出来。所以文化总是民族的文化,特定群体的文 化,极具空间的个性。人类因为自己的文化活动需要创造了建筑。建筑不仅是文化的一 个组成部分, 而且是这个文化的集中和闪光点。 有人说 “过去的建筑遗产是文明的化石” , 世界各地、各地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它们当时的文明。人们 从“帕提农神庙”及其柱式看到了古希腊的文明和建筑风格;从“万神庙及其圆顶”看 到了罗马的文明和建筑风格。总之,仅仅是技术性和艺术性不能覆盖建筑性质的全部, 建筑的文化性处在比其艺术性和技术性更高的层次。它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 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在熔铸民族地域性格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诚然,某 一时代某一地区倾全力去造的这个地区有代表性的一些重要建筑物, 必然反映出这个地 区当时最高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反过来说,要了解一种建筑形式,一个建筑体 系,也就首先要了解和研究产生它的历史文化的背景。 我国不同时代、类型的民族建筑遗产遍布于祖国大地,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特色和独 特成就,共同汇集成灿烂辉煌的建筑遗产。晋东南的宋金建筑保有量居于全国前列,这 些建筑既遵循了宋金时期建筑的普遍规律,又有其独有的地方特色,探析宋金时期的晋 东南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宋金时期的晋东南建筑的产 生、存在与发展状况,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一定的历史依据。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1.3 研究动态 1.3 研究动态 晋东南在山西东南部,早些年,信息相对闭塞,业内对其关注度相对薄弱,晋东南 就像古建筑业内的一块巨大的宝藏,一直未被真正挖掘,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交通 日益通畅,信息交流的愈加频繁,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作为地理概念“晋东南” ,开 始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类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建筑技术角度上 论述分析晋东南建筑,纵观历史,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晋东南建筑;另一类是历史角度 去解读晋东南,建筑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第三类是以当地某个寺庙为例,从历史,技术 等方面展开研究,文化特色涉及甚少。特别强调的就是以探析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的地 域文化特色的,相对完整并系统论述的相关文献很少。笔者的导师朱向东教授秉承对山 西古建的热爱通过孜孜不倦的潜心研究,发现了山西古建史上的这一空缺,本篇论文的 研究内容也是导师在对山西整个宋金建筑地域特色研究框架下一个微小的分支。 在研究过程中,前人留下的大量研究成果、史料书籍值得笔者去借鉴,大致分为两 类:第一类是建筑技术方面的,从建筑的形制、结构、 、维护等方面,运用了建筑结构、 工程力学、声学、建筑物理、材料力学等学科的知识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很多这里就不 一一举出了,其中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 营造法式 、 图解中国建筑史 、 中国古 代木结构建筑技术 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 、 晋东南五代、宋、金 时期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及区域流变研究 等书对笔者对宋金建筑技术方面的认识有 很大的帮助;第二类是从历史方面,这里面包括了考古、三教、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 容, 长治县志 、 泽州县志 、 中国民俗史 、 晋东南及其周边神话与中国文化及文 学之精神 、 道教与中国文化 、 民俗学概论 、 宗教建筑 、 山西古建筑的艺术审美 特征 、 三晋文化源流 、 晋东南一带炎帝历史传说、民俗文化考释 、 金代社会与传 统中国 中国古文化的奥秘 、 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建筑生态 、 中国建筑与中国文 化的关系浅谈等丛书及文献资料,对笔者了解晋东南的当地文化,尤其是宋金时期的 晋东南文化提供了确凿的历史依据。 对于笔者研究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探析而言, 其内容涉及到了宋金时期 的晋东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下所呈现的当地文化,包括当地人民的信仰、民 风、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有中国建筑史 、 柴泽俊古建筑文集 、 中国古文化的奥 妙 、 中国民间信仰 、 泽州古代文化荟萃 、 土木华章山西古代建筑巡礼 、 山西 文物建筑保护50年 、 礼制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 庙会的起源和概念界定 、 中国传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统建筑与文化 、 晋东南三教信仰初探 、 上党地里环境探源等专业书籍、论文,为 笔者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论文的观点和论据有了很大的帮助。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有关古建筑研究、文物保护及相关著作和书籍,如中国建筑史、中国民俗 史、山西古建筑文集等资料;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中国数字化期刊 全文数据库查阅相关期刊文章,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寻求论文研究的理 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 1.4.2 专家访谈法 1.4.2 专家访谈法 为了了解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古建筑现存、发掘、保护及省内周边区域同一时期古建筑 的具体情况, 以便论文研究更具科学性, 笔者先后多次赴山西省文物局、 晋城市文物局、 长治市文物局、山西省博物院、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文物局领导、相关部门负责 人及省内文物界和历史界的专家进行走访,得到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及策略。 表表 走访的部分领导及专家走访的部分领导及专家 序 号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1 2 3 4 5 6 柴泽俊 郑庆春 史国亮 肖迎九 李玉民 董养忠 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资料室主任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处处长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副处长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施工处工程师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 1.5 研究框架 1.5 研究框架 图 1-1 论文研究思路 初选论域 设计研究方法 确立研究内容 建立研究框架 专家咨询 资 料 整 理 比 较 分 析 相 关 理 论 查阅文献 收集资料 研究论证 实地考察 专家访谈 撰写论文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 第二章第二章 宋金时期晋东南地域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概述宋金时期晋东南地域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概述 地域环境一般是指在限定的空间内同质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地区。同质的地理环 境包括相似的气候、地形、地质及动植物资源等;同质的社会环境包括同样或相似的政 治、经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域性是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并不断积淀和升华 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和成就,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样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 是当地居民在历史发展中通过与 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 改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在地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 文化景观。 图 2-1 晋东南地形地貌 fig2-1 topography of jingongnan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9 2.1 晋东南的自然环境 2.1.1 晋东南地形地貌 2.1 晋东南的自然环境 2.1.1 晋东南地形地貌 长治市,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位于山西省 东南部的上党盆地。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 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 称“沁潞高原”, 又称“上党盆地”。 境内山地、 丘陵、 盆地纵横交错, 海拔大都在800 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 1。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居多。太行山耸 立于东部,境内长约110公里。本境最高峰桦树凹,海拔2012米。西部太岳山在境内长 约100公里,最高海拔2454米,南部山峰有方山、老雄山、五龙山等,海拔均在1300米 以上。中部山地、盆地相间,以长治、潞城盆地较大,是本境主要农作区。 境内河流以浊漳河为主,属海河水系,分南西北三大源流,南源在长子县发鸠山, 西源在沁县漳源镇,北源在晋中地区榆社县。该河在境内流长150公里,至平顺入河北 省。长治市城区地处长治盆地东南边缘,近郊地势南高北低 2。 晋城市,地处北纬3512363,东经1115511337,位于山西省 东南端。东和南部与河南省交界,西与临汾地区,运城地区相接,北与长治市毗邻。境 内地形十分复杂,山地居多,东属太行山,西南为中条山,西北为太岳山。全境四周高 山环绕,尤以东、南部山岭更为陡峭,海拔一般都在1400米以上。中部丘陵起伏,沟壑 纵横,海拔大都在1100米以上。整个地形状如簸箕。高平、泽州、阳城各有一块盆地镶 嵌其间,海拔大都在900米以上,是三县粮食主要产地,市区坐落在高平盆地中,本市 地处太行屋脊,扼守着晋豫边境,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晋豫两省的重要门户,历为兵家必 争之地。闻名古今的秦越“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本市境内,又由于东靠冀、豫,西近陕 西,在经济上也是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境内山岭纵横,北疏南密。随着高山的分布, 形成了众多的山谷河流,主要以沁河、丹河为主。沁河为长流河,发源于沁源县境内太 岳山系的东侧,注入黄河,境内河段长130公里,为黄河五大支流之一,其支流主要支 流有护泽水、芦苇河、长河、端氏河、龙渠河等。丹河为季节河,发源于高平市的丹朱 1 2山西省地图集 山西省测绘局1995p89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9 2.1 晋东南的自然环境 2.1.1 晋东南地形地貌 2.1 晋东南的自然环境 2.1.1 晋东南地形地貌 长治市,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位于山西省 东南部的上党盆地。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 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 称“沁潞高原”, 又称“上党盆地”。 境内山地、 丘陵、 盆地纵横交错, 海拔大都在800 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 1。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居多。太行山耸 立于东部,境内长约110公里。本境最高峰桦树凹,海拔2012米。西部太岳山在境内长 约100公里,最高海拔2454米,南部山峰有方山、老雄山、五龙山等,海拔均在1300米 以上。中部山地、盆地相间,以长治、潞城盆地较大,是本境主要农作区。 境内河流以浊漳河为主,属海河水系,分南西北三大源流,南源在长子县发鸠山, 西源在沁县漳源镇,北源在晋中地区榆社县。该河在境内流长150公里,至平顺入河北 省。长治市城区地处长治盆地东南边缘,近郊地势南高北低 2。 晋城市,地处北纬3512363,东经1115511337,位于山西省 东南端。东和南部与河南省交界,西与临汾地区,运城地区相接,北与长治市毗邻。境 内地形十分复杂,山地居多,东属太行山,西南为中条山,西北为太岳山。全境四周高 山环绕,尤以东、南部山岭更为陡峭,海拔一般都在1400米以上。中部丘陵起伏,沟壑 纵横,海拔大都在1100米以上。整个地形状如簸箕。高平、泽州、阳城各有一块盆地镶 嵌其间,海拔大都在900米以上,是三县粮食主要产地,市区坐落在高平盆地中,本市 地处太行屋脊,扼守着晋豫边境,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晋豫两省的重要门户,历为兵家必 争之地。闻名古今的秦越“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本市境内,又由于东靠冀、豫,西近陕 西,在经济上也是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境内山岭纵横,北疏南密。随着高山的分布, 形成了众多的山谷河流,主要以沁河、丹河为主。沁河为长流河,发源于沁源县境内太 岳山系的东侧,注入黄河,境内河段长130公里,为黄河五大支流之一,其支流主要支 流有护泽水、芦苇河、长河、端氏河、龙渠河等。丹河为季节河,发源于高平市的丹朱 1 2山西省地图集 山西省测绘局1995p89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0 岭,长约80公里,注入沁河,其支流主要支流有东大河、巴公河、许河、东苍河等 3。 2.1.2 晋东南的气候 2.1.2 晋东南的气候 长治属典型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在4.910.4之间,气候条件与避暑山庄承德相近。年均气温7.512 。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气温为零下4.8;7月份最热,平均最高气温为23.3,号 称“无扇之城”。年日照时数24182616小时,年均降水量在500650毫米,多集中在 春夏两季,其中,7月最多,为132.2毫米,1月最少,为5.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在150 200天,年平均风速为 1.53.0米/秒之间 4。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 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作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暧作物 区。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委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 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干旱、冰雹、 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为“长日照地区” ,年日照时 数在 23932630 小时之间,平均为 2563 小时。年均气温 11.5,陵川最低 7.9 , 阳城最高 11.7,其它地区均为 10左右。无霜期一般在 180 天左右,高平最长,为 180 天左右,沁水最短,为 160 天左右。年降水量在 500 亳米,年降水日数为 9098 天。 2.1.3 对当地建筑的影响 2.1.3 对当地建筑的影响 任何建筑都是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它的存在与发展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 约。晋东南即山西省东南地区,四周环山,地势险要,称之谓“表里山河”。相对封闭 的自然环境为当地古建筑的保存提供了温床,在山西乃至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辉煌 的地位。山西省内的宋金建筑共计一百六十余座,保有量居全国前列,晋东南境内的宋 金建筑共计七十余座,占山西省宋金建筑保有量45%左右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地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 3山西省地图集 山西省测绘局1995p103-104; 晋城县志 4 山西地图集 p89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1 和环境溶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 的气质。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善择基 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几个 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因为晋东南 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山地居多,因地制 宜在晋东南表现得尤为明显。何谓“因地 制宜” 即随地势高下、 基址广狭以及河流、 山丘、道路的形势,随宜布置建筑与村落 城镇。 5晋东南山地多,湖泊雨水丰富,因 此有许多错落有致、水乡绕面水临流的建 筑佳作。晋东南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与汗 水书写了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 笔。 在诸多佳作中,坐落于晋城市泽州县 的青莲寺尤为突出。 泽州县位于晋城盆地, 地势相对平坦。泽州县县境为丘陵山区, 北高南低,四周环山。境内峰峦叠蜂,丘 陵起伏。山峰最高的是西北部的五圣山主 峰, 海拔 1322 米, 最低点在丹河的出口处, 海拔 290 米, 相差 1032 米。 境内地貌以山 地丘陵为主。泽州县主要河流有沁河、长 河、自水河、丹河、东丹河、东大河等。 天然水资源总量为 2.821 亿立方米,其中 地下水储量 2.033 亿立方米。 地表水 0.79 亿立方米,水能储藏量 8.5 万瓦,可开发 量为 7.3 万瓦。 河川径流量为 17.684 亿立 方米。 青莲寺位于晋城市东南 17 公里硖石 山腰,寺依势而造分古青莲寺和青莲寺两 5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中国工业出版社p10 图 2-2 青莲寺上下寺全景 fig2-2 panorama up and down the temple of ching lian temple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 部分。寺背依高山,坐北朝南,悬崖而建,两寺遥相对望。寺前临丹河,寺东隔丹河与 珏山相望,双峰相峙,夜晚月从双峰间吐出,自古就有“珏山吐玉” 、 “双峰捧月”之美 称,寺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 青莲寺虽创建于唐天佑年间(904907年) ,唐昭宗时称“清凉兰若” ,北宋时改称 “开化禅寺” 。宋崇宁年间、金崇庆元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现存古青莲寺主体建筑 之正殿为宋代遗构,青莲寺观音殿为金代遗构,虽经过元、明、清重修和增建,但浑厚 的外观,古朴的手法仍存宋金建筑的遗风。就其建筑形制布局、建筑结构特征而言,是 晋东南地区现存宋、金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寺院主体建筑依山势而建,中轴 对称,每个院落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空间组织富有变化。寺前通往寺院的山路上设 置了七座过街式门楼,称为七星楼,这种层层引导的布局方式,构成寺院建筑的序幕。 整组建筑和谐协调,将自然和人工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典型的园林式佛寺 建筑群。(如图2-2) 2.2 社会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2.2.1 政治因素 2.2 社会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2.2.1 政治因素 山西省东南部,主要为长治、晋城两市,因历史原因又称“上党地区” 。长治市故 称“上党” 、 “潞州” 。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 百草、 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殷商时期,长治是殷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史称“黎” 。 后于春秋时并于晋。 “上党”之名最早见于战国初, 史记赵世家 : “ (赵成侯)十三 年(公元前362年) ,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 。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 国别都,称“上党郡” 。公元前262年,秦攻韩上党,上党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遂把上 党的17座城邑献给赵国,由此而爆发了长平之战。秦统一后,在此置上党郡,共领14县: 长子、屯留、余吾、铜、沾、氏、襄垣、壶关、泫氏、高都、阳阿、谷远、氏、潞。如 果加上端氏、泽、阳3县,这大约就是冯亭所献上党17城邑。可以看出,当时上党的范 围应是东起太行山,西至太岳山,南起王屋山,北至八缚岭的广袤区域,占据了山西省 境的整个东南部。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前213年) ,曹操平定黄河以北,新置12郡,其 中划出上党郡北部的沾、河等县置乐平郡,形成隋以后的辽州;十六国时期,慕容永在 上党称帝,又划出上党郡南部的泫氏、高都、阳阿、端氏、泽等县置建兴郡,形成隋以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3 后的泽州;北魏建义元年(公元前528年) ,再划出原上党郡西北部的谷远、铜等县置义 宁郡,形成隋以后的沁州;所余上党郡的中心区域形成唐以后的潞州。所以在历史上人 们习惯将潞、泽、辽、沁四州并称,就是因为它们同本同源,地相连属,皆出自古老的 上党。再以后,潞州和沁州演变为今长治市;泽州演变为今晋城市;而辽州则成为今晋 中市东部山区县的所在区域。对于“上党”的含义,东汉刘熙在他的训诂名著释名 中是这样解释的: “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 ”各类地理文献也认为 这里“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 ”宋辽金时期处于多民族政权并存,民族 融合加速推进时期。这几百年间,几个政权共存;除汉人建立的宋朝外,还有北方契丹 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南方有白族建立的大理,西北 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迅速,有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统治区内的建筑发展较 快,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出现了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营造法式 。而其 他民族政治区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生产关系的束缚,进展略逊于宋,金朝建立后,用武力 先灭辽后灭宋,占领中国北部地区后,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采用“因俗而治”的政策, 吸收宋、辽文化,逐渐汉化,征用大量汉匠建造宫苑、寺庙,既沿袭了辽代的传统又受 到了宋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就出现了部分金代建筑有些方面和辽代建筑接近,有些方面 则与宋代建筑相似。尤为突出的表现在山西金代建筑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北部承辽,爽 朗奔放;南部沿宋,雅致秀丽。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东南部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辽未曾 染指这里,使其境内宋金建筑保持了宋金原始风格。 晋东南通俗的讲是山西的东南部, 山西简称 “晋” , 因为春秋时它是晋国的属地。“晋 东南专区”作为行政区域划分,仅存于 1958.11.3 至 1985.4.30 间的中国版图,包括沁 水、阳城、高平、陵川、晋城、襄垣、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 沁源、长治。1985 年,晋城携沁水、阳城、高平、陵川另立山头,作为行政概念的“晋 东南”就此消失。但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作为地理概念“晋东南” ,因她的深厚历史 积淀,却占有辉煌的地位。中国现存的宋、辽、金、元时期木构建筑,山西占十之七八。 山西省内的宋金建筑共计一百六十余座,保有量居全国前列,晋东南境内的宋金建筑共 计七十余座,占山西省宋金建筑保有量百分之四十五左右。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4 2.2.2 经济因素 2.2.2 经济因素 宋金时期,城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宋代统治区内城镇发展是极为迅速的,随着 工农业的发展,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据点。历史上,中国的城 市可明显分为政治性城市、军事性城堡、综合性城市。而在这一时期,宋代东京、南宋 临安皆如此,连一些地方性的府、州,也发展成当地的经济中心。这样便引起了城镇建 置结构的变化,完全冲破了里坊制的束缚,城镇建设不在以方便统治者的统治为中心。 而是沿着城镇自身发展需要的轨道前进,坊巷制代替了里坊制,坊墙被推到,城镇空间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巷中充满了商业店铺,驿站、客馆以及商业服务的各种建筑如对 方、仓库占据着城市规划中所追求的“唯我独尊”的城镇模式一天天被削弱,都城之中 再也看不到那“宫松叶叶墙出头,垂柳低低水面齐”的肃穆景象,宫殿屈尊于繁华的商 业街巷之间。地方州、府衙署本来处于城镇中心显要地位,但却被新发展的商业贸易区 甩在一旁,失去了昔日的威严。一种新的、按照经济规律而发展的城市在这一历史时期 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从此使中国古代城镇发展迈上了新的阶梯 6。 宋金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晋东南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已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史 地理志中将当时的晋城称为泽州“当太行之险,地有盐铁之饶。 ”盐当指解州盐池, 铁则指泽州这一煤鉄之乡丰富的资源和十分发达的冶铁手工业生产。当时冶铁的用途, 处用在日常生活、制作兵器和冶铸铁钱外,还大量的运用在建筑造型上。伴随着经济发 展的步伐,古代泽州文化的发展在宋金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2.2.3 文化因素 2.2.3 文化因素 “文化” ,既是在中国古代已有的概念,又是一个在近代吸收了外来意识,赋予了 新涵义的词汇。费尔巴哈曾经说过: “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 ”足见文化在人类活 动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提到“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 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 ”建筑,是 人类物质经济生活的一部分,虽由“筑巢”避风雨发展起来但却不仅仅局限于服务实用 的需要,还以其外部形式传达和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风尚、趣味。作为一 定历史时期下文化的载体, “使物质由象征变成相似于精神生活的有关环境” 7。宋金时 6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6. 7 黑格尔 美学 第 3 卷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5 期的晋东南建筑体现出了宋金时期晋东南特有的文化。 宋金时期, 文化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建筑文化的繁荣。 两宋时期文化的发展史空前的, 其中理学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一些理学家所倡导的学风影响着社会思想的主流,如提 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这种追求日日出新,鄙薄守旧而提倡创新精神的君子们,与处在建筑业中,从徭役制解 放出来的劳动者的思想恰好一拍即合。前者在儒学复兴中对先儒重新审视,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后者则在建设活动中展现出他们的创新精神 8。 这便使得宋金建筑在诸多方面 均以前所未有的姿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外安全应急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校园防火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校园物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校园应急知识培训课件会议记录
- 淄博驾照考试试题及答案
- 播音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 安东集团面试题及答案
- 铁军学院考试题及答案
- 光大证券财务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合肥肥东县招聘乡镇消防岗位人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ECRS原则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辽源市应急管理局招聘应急管理专员笔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庆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大学试题(大学选修课)-创业:道与术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考题)
- 易氧化有机碳的测定
- 压力性尿失禁专题宣讲PPT培训课件
- 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英文版-1类
- (完整版)100句搞定雅思阅读长难句——练习版
- 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
- 矿山机电设备综述ppt课件
-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