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我国公民诉讼中法律意识的缺陷及完善.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我国公民诉讼中法律意识的缺陷及完善.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我国公民诉讼中法律意识的缺陷及完善.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我国公民诉讼中法律意识的缺陷及完善.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我国公民诉讼中法律意识的缺陷及完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论我国公民诉讼中法律意识的缺陷及完善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 硕 士 生:张瑞娟 (签名) 指导教师:叶 江秋兴国 (签名) 摘 要 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以来,我国 法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制定出大量顺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制度化的法治已在 我国基本建立,满足了“有法可依”的需求;普法计划的推进,使得社会主义法律为更 多公民所了解。 由于法治并非我国固有的传统,法治思想从国外移植到中国的效果也并不尽如人 意,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很多与法治格格不入的现象存在, 尤其是公民对待诉讼的态度, 突出体现了公民法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观察到的几种现象分成三类进行论述。 第一,公民对法律普通存在的冷漠、厌恶、规避心理。第二,行政权力对司法的干涉, 以权压法、人情代法。第三,法律权威不足、执法不严,普通存在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 现象。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而连续不断, 分析当前许多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摆脱不了五千 年的历史文化。就以上归纳的三种现象,本文从历史和时代两方面分析原因。首先,历 史原因。从四个角度出发: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起源。政治方面,行政司法合一历 史格局导致行政司法不分、以权压法;经济方面,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文明孕育的固 态、单调人际关系,产生的纠纷很少,对法律及诉讼的需求也大大减少;法律起源,刑 起于兵,导致重刑轻民的法律体系、用刑罚贯彻民事、刑事纠纷的解决中,使普通公民 对法律产生恐惧和排斥情绪;文化原因,宗族礼法制度,轻法治,强调等级序列,尊崇 权力。其次,时代原因。从法律权威不足、司法和执法部门在法律运行中的不公正及法 院判决执行的不力等方面阐述以上三个原因对公民法律意识产生的冲击。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文章有针对性的提出四个解决途径。一,转变普法重点,重 视法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培养 ;二,改良司法机构设置,强化完善审判系统的独立性; 三,经济领域的变革是完善法律意识的基础;四,建立法律信仰 。 文章在阐述现象和分析原因过程中, 采用了文献法、 对比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在大量阅读和吸收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比古、今及中、外公民法律意识现象,对当代 我国公民诉讼中法律意识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关 键 词:法律意识;缺陷;以权压法;法律信仰;普法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subject : talk about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specialty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me : zhang ruijuan (signature) instructor : ye jiang (signature) abstract fifteenth congress of the party to establish rule of law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strategy, chinas legal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work out a lot of the times the law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has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in china, to meet the legal basis of the demand; the promotion of legal literacy programs, making the citizens of the socialist legal for more understanding. because of the inherent tradition of the rule of law not the rule of law ideology transplanted from abroad to chinas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in real life, there are still alien to many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existence and rule of law, in particular the attitude of citizens towards litigation, highlights the citizens problems in the legal sense. this phenomenon will be observed in several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were discussed. first, the existing common law citizen apathy, disgust, aversion. second,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of judicial intervention to the right pressure method, favors on behalf of the law. third, the lack of legal authority, lax enforcement, the general exist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refusing to implement court decisions. chinas long and continuous history and cultur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auses of many social phenomena are not out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ummarize the above three phenome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the era of two reasons. first,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rom four aspect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legal origin. political, administrative and judicial unity led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regardless of historical patterns, to the right pressure method; the economy, to small-scale peasant-based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gave birth to the solid, monotone relationships, few disputes arise, the law and litig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 demand; legal origin, punishment from the military, resulting in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public light felony, with penalties for carrying out civil and criminal disputes, so that ordinary citizens fear and resentment law; cultural reasons, the clan system of etiquette , light the rule of law, emphasizing the hierarchical order, respected power. in addition, lack of legal authority, judicial and law enforcement operation in the law unjust and in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urt decisions and other times because of legal awareness of citizens also have a great imp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the article to focus on the four solutions. first, the change in legal literacy focus, the main emphasis on law and the spirit of consciousness; seco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judiciary to set, and strengthe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stice system improved; third,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field is to improve the legal awareness of the foundation; fourth,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beliefs.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he phenomenon and analyze the causes, using literature, comparative method,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reading and absorbing a lot of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contrast the ancient, now and in the legal sense of the phenomenon of foreign citizens on contemporary legal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of litigation issues,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ropose a solution. keywords : legal consciousness drawback law belief power suppress the law popularize laws thesis : application research 1 绪论 1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及中国加入 wto 步伐的迈进我们更有机会放眼世界,观察西方国家 法治建设的状况,审视法治建设下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很多人尤其是法律人已经清楚地 看到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中存在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我国是世界上古文明最为发达的 国家之一,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但是由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 制统治,使“人治” 、 “官本位” 、 “近情理远诉讼”等与现代法治文明格格不入的思想在 公民心中根深蒂固。这些思想在曾经以农业文明为主封建统治时期,为维护社会秩序、 推动生产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但是在今天以市场经济为主导、 崇尚 “人权”、 “民主” 、 “自由”的时代,潜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古老意识成为束缚社会发展的桎梏。 我国法制文明产生历史悠久,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部落之间的战争,法制文明特 征鲜明,刑事法律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但正是在这种久远的文明下孕育着偏 颇的法律意识。 在中国古人思想里, 诉讼是道德败坏的表现。 为人所称赞的 “王者之世” , 人们相互尊敬道德高尚, “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根本不会出现纠纷和诉讼。而只 有在世风日下的时候,才会有愈演愈烈的诉讼。因此,中国古人视“讼”为很不光彩的 行为,而和“讼”相连的词也往往表示明显的“贬义” ,如: “滋讼” 、 “聚讼” 、 “讼棍” , 其意思中含有挑起事端、惹是生非,体现了对“讼”深深的厌弃之情。这种意识绵延久 远一直延续,至今也在我国公民心中有很大影响。 自 1985 年始有计划地制定和执行普法的五年计划,并且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划 不同的重点和内容, 至今第五个普法计划已经圆满结束。 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入我国宪法,标志着这一治国理念在我国 最终确立,也标志着“法的统治(rule of law) ”被提升至最高地位,彰显了国人为法治 理想奋斗的决心。连续的普法教育和宣传,对于中国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起到一 定的作用,如:普通公民从“屈死不告状” ,到为主张权利去打“一分钱、五分钱、一 元钱”的官司;从难以启齿的离婚案,到以平常心对待。但是由于“法治”属于西方舶 来之文明,缺少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国度里生存的土壤,单靠国家自上而下 的普法宣传还不足以让现代法律意识融入到公民的思想中,这使得政府的努力、法律人 的奔走呼告远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现实收效。应该看到,与社会经济转型、政治改革相 比, 法律意识的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滞后性, 尚且无法适应经济转型、 政治改革的要求,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推进,延缓了国家的法治目标进程。因此,要实现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目标, 必须剔除公民对法律所表现出来的冷漠、 排斥,厌恶心理,培养法治下的良好法律意识。 1.1.2 研究意义 “徒法不足以自行” ,再良好的法律制度要想发挥作用还要要靠国家的推崇,靠公 民的维护、运用。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五千年的文明不乏法制的成分,新时期公民守法 意识普遍良好。但是由于受到种种不良因素影响,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 问题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法律意识是从法律规范到形成法律行为之间的桥梁。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的转换 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主体通过对法律规范的认知、评价和选择再产生法 律行为实现的。在当代以法治建设为目标的中国,对公民法律意识的要求不仅仅是遵守 法律,还要求公民在良好法律意识的驱动下自觉运用法律,以推动法律制度的运作的效 益,使法律制度确实成为评价公民和其他社会主体的行为的基本标准,成为解决纠纷的 重要武器,成为一切社会活动获得合法性的唯一依据。 法律意识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对政治体制改革 的顺利进行起到引导、推动、保障的作用,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观念基础;法律意识还 是社会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秩序的建设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生产与生活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种社会关 系,从法律的角度感觉、认知、评价并且用其支配行为方式的意识,是人们将自己置身 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是法律文化的最基本因素。法律意识是 现代法律文化观念的核心,它贯穿于立法、守法、司法等法的运行的各个环节,对整个 现代法律制度的产生和运作有着深层次、持久性的影响。法律文化是否能够形成,形成 什么样的法律文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存在状态。所以,在现代社会 中,公众是否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将直接决定这个社会能否实现现代法治,将直接反映 这个社会的法治程度。法制现代化的根本就是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是现代法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任何一个国 家、民族或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都是社会法律制度得以产生、运作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 精神条件,是法律得以高效实现的内在精神动力。一个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足 够的社会公众对法律尊重、认可和接受,缺少了这些,即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就会丧失存在的意义形同虚设。法律能否被公民很好的感知、运用就需要考察法制 运行的效果,法治运行的过程中,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具有重要的 作用。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律规范转化为社会主体行为模式的心理基础,对法律运行的过 1 绪论 3 程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社会法律规范持积极的认同态度和对法律的坚定的信 念,对于一个国家法治的实现是坚定的精神推动力;反之,与法治要求不相符甚至相背 离的法律意识, 如公民对法律不亲近、 排斥或仇视的心理则是民族法律有效运行的障碍, 是一个民族进行法治建设的心理滞阻因素。 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和努力,让人们意识到法律的存在,树立权 利观念,让法律真正地成为人们维权的强有力的武器。因而,公民良好法律意识的构建 就显得尤为重要,假如公民的法律意识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那么法治这座宏伟大厦再富 丽堂皇也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我们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就等于是在建造空中楼阁。 在目前,当务之急是把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作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公民具 有强烈法律意识后,他就会自觉参与到社会的法治进程中来,遇到了纷争就会首先拿起 法律武器。 法治需要相应的意识, 而意识从消极服从到自觉运用才是法治化的动力源泉。 所以,运用法律不仅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意蕴和心理基础,更是实现法治化的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都处在一系列深刻庞杂的转变过程中, 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各种 利益诉求相互碰撞、整合,转型期的中国急需法律的规范,良好的法治是我国保持持续 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公民法律意识的研究,尤其是公民对用法的冷漠、排斥、规避 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有效途径和配套方案,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为我国法 治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培养了良好的民众法治意识, 而且也是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建立法 治化国家的必备要素;这不仅有利于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有法不依”的现实苦恼, 而且在一个普遍建立起法律信仰的社会里,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人权能够得到保障, 公民将获得一个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这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法律意识一方面是法治的“软件” ,体现了法治的内在意蕴;另一方面,法治的内 在意蕴、精神气质又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情感和意识的反映和表达,是构成整个社会法 律精神、情感和意识的基础。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讲,培养社会良好的法律意识,有利 于整个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从而有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法律意识在法制运行中的重要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法学家的认同,许多学者都有 过精彩的论述。西方学者一直注重法律意识的研究,但却很少有学者研究法律意识概念 的全面界定,或对法律意识的外延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他们大多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 出发,对法律意识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其中社会法学和法律文化学 对法律意识的研究颇具特色。如:帕森斯的法律价值思想、梅里曼和费里德曼的法律文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化观念理论、伯尔曼的法律信仰理论、庞德的法律理想思想以及耶林的法律感情观点。 正式启动法律意识专门研究的是前苏联的法理学家,在他们的法理学教科书中一般都有 关于法律意识的专门论述,甚至还有个别的法律意识专著问世。前苏联学者对我国的法 律意识研究曾产生深远影响并延续至今。 (一)苏联及俄罗斯法学家对法律意识的研究成果 苏联法学家大都趋向于把法律意识理解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社会主 体对法和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是社会主体关于法和法律现实的观点的总和。关于法律 意识的作用俄罗斯学者拉扎列夫这样表述: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其中包括在解决法律 事务和制定保护性法律文件以及所有形式的具体法律判决时,法律意识也起着调整作 用。相当一部分人(在同等条件下并不一样)有意识地根据内心信仰来实行法律规范的 这一事实恰好证明了法律意识的调整作用。法律意识的水平越高,则它就越更大程度地 表现了法律意识的调整作用,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反映在法中的目的和意志,法治和法律 秩序也就越巩固。 ” 关于法律意识的属性苏联学者 cc阿列克谢耶夫的观点是: “法律意识按对象和 其他某些特点来说,虽然是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却也可以单是社会意识的纯粹的 形式,这是法律意识所具有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使法律意识在法律现实的全部现象中 占据特殊的地位。 ” 1 bb拉扎列夫的观点: “法律意识是社会、团体或个人相对独立的意识领域(与 政治、道德、美学意识等并存) ,该领域以法律知识和对现行法律的客观评价的形式, 以及通过扮有法律行为内在调节器角色的社会法律观点和目标的形式反映法律现实。在 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若干法律意识体系,因为社会各阶级、各居民阶层和团体各自对法 的理解取决于其已有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法律意识的内容取决于它的观点性。法律意识 首先确定,现行法律规范和其实施实践应是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将法律与现实存在的社 会关系,居民各阶层、团体、阶级的利益及道德观点相关联。在法律意识之外,不仅法 律规范,就连任何其他法律现象也无法产生和运作。立法者应指出事物的法律本质,找 到合理的规则客观规则 。每个主体都在拟定自己对法和国家法律活动的态度。 因此,将团体和个人的法律意识与社会法律意识一起论述是适宜的。 ”2 纵观苏联和俄罗斯法学界关于法律意识的概念分析,可以概括出以下重要特点:第 一,苏联法学家一般都把法律意识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主体对法和 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是社会主体关于法和法律现实的观点的总和;第二,前苏联法学 家将法律意识看成是社会意识,以区别于个人意识,有的学者甚至否认个人法律意识、 法律心理的存在。但是当代俄罗斯学者拉扎列夫却承认了个人的法律意识,将“法律意 识界定为社会、团体或个人相对独立的意识领域” ;第三,苏联法学界普遍认为法律意 识有强烈的阶级性,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法律意识是根本对立的、 1 绪论 5 对抗性的。但随着苏联改革和演变的进程的发展,法律意识阶级性的观念开始淡化。在 阿列克谢耶夫的法律意识的定义中,阶级对抗的法律意识观已经弱化;拉扎列夫尽管还 提到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的差异,但明显不像早期苏联学者将法律意识的阶级性看成是 法律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第四,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统一性问题,早期苏联学者一 般都认为这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乃至主要特征, 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意识的差别性、不统一性,而强调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政治基 础、世界观基础方面的统一性;第五,在关于法律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方面,苏 联法学界一直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传统,十分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法律意识的决 定和制约作用,直到拉扎列夫仍然认为: “社会各阶级、各居民阶层和团体各自对法的 理解取决于其已有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但也出现了理论上的模糊性,又认为“法律意 识的内容取决于它的观点性” ,主张立法者应当找寻到“事物的法律本质”即“客观规 则”或“合理规则” ,但这种“客观规则”是指什么,却没有加以明确的界定。3 (二)西方学者对法律意识的研究成果 西方学者对法律意识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主要有法律价值、 法律文化、 法律理想、 法律感情、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形态等,这些概念都是属于法律意识的研究范围,或属 于法律意识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只有在全面比较和分析西方主要学者的观点和理论 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法律意识的整体性观念并总体把握其概念的外延范围;他们都从 各自的视角探讨了法律意识的基础、性质、在社会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问题,对我 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伯尔曼的法律信仰的理论。伯尔曼并不赞同纠缠于法律是基于理性、道德还是仅仅 是政治统治者的意志而产生的,而更倾向于相信所有继承西方法律传统的国家的法律制 度都一直根源于某些信仰和假设:即这些法律制度本身一直以这些信仰的有效性为先决 条件。并且呼吁“克服下列现象:将法律归结为一套处理事务的技术性手段;使法律脱 离于历史;把一国的法律等同于我们的全部历史。我们需要一种能够综合这三个传 统学派并超越它们的法学。这样一种综合的法学将强调,法律必须被信奉,否则就不会 运作;这不仅涉及理性和意志,而且涉及感情、直觉和信仰,涉及整个社会的信奉。 ”4 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 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感情,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 他的信仰。 ” “正如心理学研究现在已经证明的那样, 确保遵从规则的因素如信任, 公正, 可靠性和归属感,远较强制力更为重要。法律只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力制 裁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仰赖警察。总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 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仅是 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5 耶林的权力法律意识。鲁道夫冯耶林坚决反对萨维尼和普夫达等人的认为法的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形成与语言一样是无意识的、自发自然形成的法律浪漫主义的观点,他这样表达人们在 诉讼中蕴含的心理: “正像国民不是为一平方英里的土地,而是为其名誉和独立而斗争 一样,原告为保卫其权利免遭卑劣的蔑视而进行诉讼的目的,并不在于微不足取的标的 物,而是为了主张人格本身及其法感情这一理想目的,与这一目的相比,诉讼带来的一 切牺牲和劳神对权利人而言,通通无足挂齿目的补偿了手段。 ”他也对法律情感之 于法律行为的作用做了精彩比喻: “把所有的权利的心理源叫做法感情的称谓是正确无 误的。所谓法意识、法的信仰是于民众不相干的学术抽象物法的力量完全与恋爱的 力量一样,在于情感之中。智慧和见识不能成为有欠缺的感情的填补物。 ” 西方学者对法律意识到研究多涉及相关概念,多从各自的视角为切入,探讨法律意 识的基础、性质、在社会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问题。主要包括法律价值、法律文化、 法律理想、法律感情、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形态等,这些概念都是属于法律意识的研究 范围,或属于法律意识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各种学说的全面比较和分析可以 形成对法律意识的整体性观念,并从总体上把握其概念的外延范围。 1.2.2 国内研究综述 (一)法律意识含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关于法律意识的概念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前以接受前苏联学者的观点为 主。这种现象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法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才出现改观。对 于法律意识的研究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如有的学者认为: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 和, 是法律现实的特殊组成部分。 ” 6这一观点也是被目前我国大部分法学教材所采纳的。 也有学者认为: “法律意识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意识本 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因此,很难给法律意识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只能给它界定一 个基本的轮廓和范围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以现行法为主体的法律和法律现象 的认识、评价、情感体验,进而调节自己行为的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 ”7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那么关于法律与法 律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李步云教授在法律意识的本原一文对法与法律意识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进行厘清: “尽管法律意识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指 导作用,但法制定的根据其内容应当是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实际状况、需求和客 观规律;其形式应当是法律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其规律性。从产生看,也应当是先有法, 后有法律意识,正如先有客观物质世界,后有人们的主观思想、意识一样。如果不是这 样看, 把法律意识的指导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 把它看成是法制定与实施的 根据 , 就可能造成任意立法和司法的错误。 ”因此,法律意识决定于法,法是法律意识的本原, 法是第一性的,法律意识是第二性的。8 1 绪论 7 (二)法律意识属性和历史革延的研究成果 “以往法学家们对法律意识的阐发,通常都是把它夹杂在各种理论里附带进行的, 极少作为一个法理专题来展开。正式启动法律意识专门研究大门的,是前苏联法理学家 们的功劳不过,由于斯大林时代的教条主义和民主法制的局限,及学术方面的闭关 自守,这种研究不免失之于片面和偏狭。在文革前,我国学术界对法律意识的研究, 主要是接受苏联的影响,并大抵处于那个水平。自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大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之后,我国才真正掀起研究法律意识的高潮 。在一批法学论著中, 对法律意识提出了有新意的,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是专门的著作付之罔如。 ”9 由于法律意识具有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在不同国度里、不同的发展时期总是表现出 不同的特征,包涵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具有鲜明历史痕迹的传统法律意识是“以自 然经济和专制政治为基础的法律价值规范体系在社会主体头脑中的反映” ,表现出等级 特权、义务本位、人治主义等法律价值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 进程的向前推进,有自己独立见解的法律意识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对法律意识内容的理 解日益丰富,对法律意识现象的思考也日益深化,提出了一些具有新意的观点。 李放教授在其论法律观中指出: “法律观是人们对于法律的本质、内容、形式、 职能和作用的看法,是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对什么行 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非法的观点,是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意识。凡此种种观点 的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观。 ” “法律观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 一个组成部分。各个不同时期的各个阶级的法律观的内容、特点,都是由各该时期各个 阶级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其中所有制是基本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由此制约的各个阶级 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人们的法律观并非与生俱来的,也不是 社会上人们的偶然的、零散的思想、观念混合成的,更不是神或上帝的观念。它有其历 史必然性、历史阶段性,并且渗透着人们的阶级意识。 ”10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目标的确立,我 国对法治有了比较客观的全面的解释,主要表现在: “法治与人治作为相对立的概念已 经基本达成共识。 ” , “对法治与法制两个概念进行明确的辨析。 ”11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目前, 理论界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研究, 不但可以较完整地掌握我国理论界对法律意识问题的研究现状,而且试图在现有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拟研究、分析前人已有的文献成果,对 大量相关文献中的观点进行总结、比较,并以比较结果为依据,在文章中阐述自己的观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点,以期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有所创新。 1.3.2 理论联系实际法 本文以中国的社会实际为基础来分析公民用法意识缺失的理论,并结合具体案例, 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培养公民用法意识的途径。 1.3.3 对比法 本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概念并非根源于我国,而是近代西方的舶来品,其与我国国情 难以融合,不易被公民所接受有一系列深刻原因。为了追根溯源,找到原因,更好地提 出对策,文章将对古今,国内外的社会情况做以深刻对比。 2 我国公民在诉讼中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表现及法律意识相关的理论 9 2 我国公民在诉讼中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表现及法律意识相关的理论 2.1 我国公民在诉讼中法律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较为先进的制度性法律文化,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 本可以达到“有法可依”的要求,但是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在老百姓心中最高的不是 法律, 而是权力, 对待法律人们心中还有很多的疑问, 使观念性的法律文化却相对落后。 如在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遇到纠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私 了、找熟人、托关系,寄最大的希望是找有权力的人解决问题,而很少在纠纷的一开始 就想到诉诸法律。即使是在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当事人往往热衷于找相关“熟人” , 期望“熟人”的关键能增加案件判决的利己砝码。这不是因为无法可依,而是对法律的 躲避、不信任心理使然;行政机关在法院行使审批权时,有关涉自身利益情况往往以各 种形式施加影响;公民乃至行政机关对于法院判决反映冷漠,缺少积极执行动力。 笔者把这些现象概括为三种:第一,公民对法律普通存在的冷漠、厌恶、规避心理。 第二,行政权力对司法的干涉,以权压法、人情代法。第三,法律权威不足、执法不严, 普通存在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现象。在本文中,将着重对这三类现象进行分析和解决。 以上三种现象在生活中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为法律权威的不足,人们往 往更相信权力,不得已遇到官司时不管在纠纷中是否有过错也总是想寻求权力、关系的 庇护,以求得内心的安稳踏实,增加胜诉的筹码;在这种思想的促使下, 权力和关系 影响了审判的结果,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权力和关系远比法律更有效,再遇到纠纷时,人 们对法律诉讼的态度便冷漠了很多,更排斥诉讼。另外,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公 民对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也有排斥心理 ,中国人认为协调稳定的社会秩序主要依靠人 们的宽宏大量、谦恭互敬等自觉自律意识来维持;反之,好讼是尖刻、争权夺利是表现, 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罪魁祸首,所以对民事诉讼应该千方百计予以平息。 在现实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俗语: “人熟好办事” 、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没有关 系输官司” 、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打官司就是打权势”等说法, “官司未进门、关系找 上门” 、 “案件一进门、两头都找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现纠纷或权益受损时,人们 往往想法设法找“关系” 、走“后门” 。12 我国是一个人情关系非常浓厚的国家,这种人情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亲情、人情为纽 带形成的家族的血缘、老乡的乡缘、同学校友的学缘、旧同事的业缘。这四个圈子、四 重关系构成了中国这样一个特有的人情王国。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所有人,包括各级官 吏和普通民众,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影响。人情关系就像一只只看不见的手在牵制、束 缚、诱惑着法官,使得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难以顺利实现。庞大的关系网络,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使人们在面临诉讼时有意无意的倾向于“走关系” 。 走关系甚至呈现出这样的规律: “根据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的调查,司法、 审判中走关系、找关系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进行实质的行贿等方式,促使法官枉法 裁判的;另外一种就是各种形式的请客送礼或凭借亲戚朋友等关系打听案情,获取裁判 时的利益。而不同年龄段对走关系的选择出现了明显的反差,年长者更多的选择要走关 系, 而年轻者认为不会主动走关系。 同时不同学历的人对走关系的态度也是明显不同的, 学历高的更多的选择了会主动走关系,尤其是第二种方式的走关系,因为高学历者往往 是社会的强势群体,拥有更多的社会关系资源。很多普通农民选择不走关系的主要原因 却是没有关系可走。 ”13 现实中,法院对于第一种情形监督严格,而第二种情形虽然明令禁止,但由于我国 本身就是一个“人情社会” 、 “熟人社会” , “关系”成了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重要的纽带, 且第二种“走关系”形式过于广泛难以监督,有些法官认为实体上保持公正,程序上给 予方便无关紧要。这种做法破坏了程序的正义,损害了一方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司法权 威的建立。 一份关于农村民事诉讼观念的调查显示“如果要在法院打官司,你会主动去找关系 吗?”49.6%的人认为不会,50.4%的人认为会,更高的比例选择了会走关系, “打官司 就是打关系”的观念普遍存在。14 在考量公民解决纠纷选择的方式时,郑永流在湖北做过这样的调查: “选择解决经 济纠纷的方式和途径问卷时,选打官司的占 18.64%,选干部解决的占 33.90%,选 私了的占 47.46%。 ”15, “调查对象一般都认为:我国的法律在平民百姓之间,由 于双方都没有比较硬的后台,容易实现公正,但一旦涉及有权势的单位和个人,法 律就难以做到公正了。有的甚至认为,打官司最重要的是两样:权和钱。公民对法律的 这些认识和评价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任感和依赖感的形成。 ” 刘旺洪在湖北和北京调查公民法律意识的结果显示: “对湖北省农民法律意识的调 查表明,在人情与国法孰轻孰重的问题上,认为人情高于国法 对的占全部调查 人数的 20.63%, 不完全对的占 34.7%, 不对的占 44.28%;在诉讼意识问题上, 北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这种传统的非讼或无讼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仍然具有 很大的影响,制约了人们在解决纠纷方式上的法律途径选择;在权力观上,权力本位的 意识在我国还在相当多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存在着,影响和制约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在平等观上,传统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现代市场经济 的平等原则和理念。 ”16 这些思维早已深入公民的思想, 在一般民众看来, 关系对中国人很重要,关系广的人 被认为有能耐,有很好关系、很硬关系的人有较强的精神安定感和满足感;有的人认为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 ,有关系就能打赢官司。 2 我国公民在诉讼中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表现及法律意识相关的理论 11 有这么一个案例特别典型:韦某与黄某原是刘某的朋友,韦某因与刘某产生矛盾, 与黄某合谋绑架刘某,黄某在一天晚上约刘某外出。韦某与周某家人坚持报案,黄某只 能与其到公安机关报案。因怕事情败露,韦某与黄某当晚商量要杀死刘某,最后由周某 动手将刘某杀死。案件破获后,韦、黄、周三人均供认不讳。然而,经法院一审判决周 某死刑,韦某与黄均是死刑缓期两年 2 年执行。后经了解,韦某妻子是市里某位领导的 亲戚,通过该领导的关系使韦某获得了轻判。不光是刑事审判,民事、经济审判中,凭关 系打官司的现象就更严重了。17 无数直接和间接的事实使受访者相信中国人离不开关系;被调查者也强调当代中国 法律适用过程中, 法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在司法、 审判中办理案件时需要考虑关系因素, 关系对法官司法、 审判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的调查也显示, “如果要在法院打官司,你会主动去找关系吗?” ,49.6%的人认为不会,50.4%的人认 为会,更高的比例选择了会走关系,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观念依旧普遍存在。18 2.2 法律意识相关的理论 为了更好地解释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我们对 法律意识相关的理论知识做以介绍。因为从我国学者开始独立展开法律意识问题研究到 现在,关于法律意识概念、结构、功能等相关理论已经较为丰富。本文在此介绍几种较 为流行的理论。 2.2.1 法律意识的概念分析 沈宗灵在其主编的法理学中这样定义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 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与政治意识、 道德意识等有密切的联系,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内容、结构,它所反映的是法律现象, 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比如人们以法律的评价,依据法律对法官作 出的判决是否公正的看法,对法律、依法办事原则的信任程度,等等。法律意识是一种 特殊的法律现象,它与其他法律现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处于有 机联系之中。法律意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与构成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它的核心部 分法存在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不仅仅属于独立于法律制度 而存在的思想上层建筑领域,而且渗透到法律制度、法律调整过程中的因素,成为法律 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刘金国教授和舒国滢教授主编的法理学教科书对于法律意识的概念表述与前者 相同,但内容更为具体, “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规的理解、 要求和态度,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看法以及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同 时还包括人们法律知识的多少和法律水平的高低。 ”19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与上述概念表述有所不同的是张文显教授的法意识和李放教授的法律观。 张文显教授主编的法的一般理论中认为: “意识是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而人 的心理活动呈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三过程,而此过程与群体或个体(个性)心理特征 紧联,因此,法意识是与群体或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相联的、人们关于法现象的认知、 情绪和意志的总和。它在内容上包括人们对法现象的知晓、理解和把握;对法规范和法 行为的情感、评价和态度;对法现象的意愿、要求和期待。在形式上表现为人们关于法 现象的心态、观念、理论。法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法现象的特殊组成部分。 ” 20 李放教授在其论法律观中指出: “法律观是人们对于法律的本质、内容、形式、 职能和作用的看法,是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对什么行 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非法的观点,是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意识。凡此种种观点 的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观。 ” “法律观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 一个组成部分。各个不同时期的各个阶级的法律观的内容、特点,都是由各该时期各个 阶级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其中所有制是基本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由此制约的各个阶级 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人们的法律观并非与生俱来的,也不是 社会上人们的偶然的、零散的思想、观念混合成的,更不是神或上帝的观念。它有其历 史必然性、历史阶段性,并且渗透着人们的阶级意识。 ”21 付子堂教授在其法理学初级教程里对法律意识概念及结构这样表述“法律意识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很多心理体 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 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 等,是法律观点和法律观念的合称。 ”法律意识从人的认识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