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易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丰富.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易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丰富.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易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丰富.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易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丰富.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易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丰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lassified index: code:10075 u.d.c: no: 20100020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philosophy a study of enrichment of laozis “inaction” thought based on yizhuan candidate: du rui supervisor: prof. li zhenga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ty: chinese philosophy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a of oral examination: june , 2012 摘 要 i 摘 要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老子“无为”思想之根据。 笔者认为易传作者受到老子“无为”思想的影响,在解释易经时运用了这一思 想,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观念,丰富发展了老子“无为”思想。 本文先从老子 “无为” 思想的历史背景出发, 分析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的社会情况, 根据各种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周王室衰败,国之不国,各个诸侯不尊国主,为了 取得最大的利益互相争斗、兼并最后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同时诸侯内的卿大夫也蠢蠢 欲动,控制了列国的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因素下致使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少有为人士为了挽救支离破碎的社会环境,开始想尽办法,老 子也不例外,他的“无为”思想正是受到外在的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同时,老子作为 周朝的史官,博览群书,积累了宝贵的知识。他看透了人世间的险恶,能够用冷静、客 观的眼光打量世界,懂得了处柔是为了克刚,谦退是为了更进一步,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的辩证思想。正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知识积淀的因素下,无为而无不为这一 伟大思想孕育而生。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思想之根据,也就 是说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具体说来“无为”有三个含义:一是顺自然而为,也就是让世 间万物各自顺其性命而为。人们应该遵循此客观规律,顺自然而为;二是不私为,即不 为己而为,也就是说“无为”之为不是为了自己私利而为,不应有为我之动机;三是指 不过度而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在这个度之内而为之,可有功而不劳,事半而功倍。 超出这个度而为之,或者劳而无获,或者虽有功而事倍之。 易传作者在解释易经中融入了老子“无为”这一思想。笔者从易传对 坤卦、随卦、明夷卦、恒卦、艮卦、谦卦、损卦、节卦、复卦这九卦的解释中系统地阐 述了其中的“无为”思想。如坤卦体现了老子顺自然而为的思想;艮卦体现了老子知止 的思想;谦卦体现了老子谦退的思想;损卦体现老子善损的思想等等。从这些卦中可以 看出, 易传作者确实受到了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同时易传作者又加以发挥, 丰富了“无为”之思想。首先易传作者在运用“无为”思想时为其加了个限定“时” , 随时而动,而不是一味的无为。其次,借鉴发挥了老子的援天道以证人事的思想,在一 种更为宽广的宇宙论背景中追寻道德理性的根源和人生存在合理性的根据。 使人的有限 摘 要 ii 性的生命存在其精神品质,因受到无限性的天地宇宙的感染而获得开阔和提升;人的德 行品质直接与“天” 、 “地”宇宙的自然生命意蕴想贯通,增益了其对全部人生的进取态 度和全体事物的宽容精神。这和老子消极避世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使“无为”有了新 的生命。最后从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借鉴发展了庄子的道家思想,提出天人合德 的思想。 关键字 易传 道德经 无为 abstract iii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laozi is broad and profound, tao is the core content of laozis philosophy, and it is the idea of laozis inac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writer of yizhuan is influenced by laozis inaction, and adopts this thought while explaining the book of changes, injecting personal understandings meanwhile, which enriches and develops lao zis inac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ao zis inac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terminal stage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en lao lived. according to various records, the royal family of chou declined and the country was changed at that time, meanwhile, each dukes didnt follow the empire, in order to win the most benefits, they began to fight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fragmentation of a country by rivaling warlords came into being; at the same time, senior officials within the dukes were ready to do something, including controlling the various nation politics, military and economic. many factors lead to turbulent society and homeless people.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many people who wanted to save the fragmented social environment began to try their best, laozi was no exceptional, whose inaction thought was born with the influence of exterior social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laozi, as a historiographer of the chou dynasty, read widely and had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valuable knowledge. he had gained an insight into the sinister of human world, and was able to size up the world with calm and objective sight; he also knew the dialectical thought that being soft is to restrain firm, being modestly retreat is to further on and inaction is to all action.due to the factors of turmoi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ry deposit of knowledge, the thought of inaction is to all action came into being. tao is the core content of laozis philosophy thought, and it is also the idea of inac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natural law is natural. in practical terms, inaction has three meanings: the first one is to follow nature, which means that anything in the world is following its own life.people should follow this objective law, and do anything by following the nature; the second is to do anything not for privacy, that is to say “inaction” is not to for private benefits, abstract iv and personal motivation should not exist; the third is to do anything not so excessively. everything has a limit and people can do within this limit, people have rendered great service but not by hard work, people can do half of the work and will double the result. if people do beyond the degree, nothing will be gained after fatigue or result will be doubled after action. the author of yizhuan mixed laozis “inaction” when explaining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writer states systematically the “inaction” thought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from the yizhuan hexagrams of khwan, along with the hexagrams to sui ming i, and hang, kan, khien, sun, kien, pu. for example, the hexagrams of kun reflects laozis “following the nature”; kan reflects laozis “knowing stop”; khien embodies laozis “modestly retreating”; sun reflects laozis loss thought. from these hexagrams, the author of yizhuan was really influenced by laozis “tao” thought, and the author of yizhuan enriches inaction thought. firstly, the author of yizhuan added a limit of the time when using “inaction” thought; people do something with the time, but not to do blindly. secondly,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laozis “play with the witness of signing thought”, people are in a more broad cosmology background and in search of moral rational root and the rationality of life existence. making a persons limitation of life filled with spiritual quality, by the possibility of the universe and win the openness and promotion; the virtues of people are directly cutting through sky , land and the natural life in the universe, gaining the spirit of whole life enterprising attitude and the tolerance of all the things.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negative thoughts of laozi, which makes inaction a new start. finally, from the laozi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thought of zhuangzi,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the thought of integration of the nature and human. key words yizhuan tao te ching inaction 目 录 v 目 录 序 言1 第 1 章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内容3 1.1 老子“无为”思想的历史背景3 1.1.1 动荡不息的社会环境3 1.1.2 史官文化背景3 1.2 老子“无为”思想4 1.2.1“无为”之根据 4 1.2.2“无为”之含义5 1.2.3“无为”之作用6 1.2.4“无为”之方法7 第 2 章易传中的“无为”思想10 2.1 坤顺与“无为”10 2.2 随动与“无为”11 2.3 明夷与“无为” 12 2.4 恒升与“无为”13 2.5 艮止与“无为”14 2.6 谦退与“无为”15 2.7 损益与“无为”17 2.8 节制与“无为”18 2.9 反复与“无为”20 第 3 章易传丰富了老子的“无为” 21 3.1易传“时”的观念21 3.2 援天道以证人事23 3.3 忧患意识下的道德理性25 3.4 天人合德的“圣人”境界28 3.4.1 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28 目 录 vi 3.4.2 天人合德的“圣人”境界 29 结 语31 参考文献32 致 谢3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35 序 言 1 序 言 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先秦文化的经典, 周易分为经和传 两个部分。 易经 、 易传 、 道德经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的联系: 易经影响道 德经 ,而易传作者解释易经时又被道德经所影响,吸取发展了老子思想 尤其是“无为”思想。 当前学术界中,陈鼓应先生在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道家与 易传的关系。此书从哲学议题、思维模式以及万物起源说、自然循环论、阴阳气化 论、天人一体观、变化发展观、乐天知命的达生观和刚柔相济说等各阶层中的概念、范 畴和命题,论证了易传各篇哲学思想从属于道家学派。在本书中,首先他认为彖 传的主体思想就是道家的宇宙观, 彖传中所涉及的万物起源问题完全是自然主义 的,是受到老庄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 彖传的自然循环论思想、阴阳气化思想、刚 柔相济说、天地人一体观等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其次,他认为象传 、 文言解易是道家独有的思维方式,如大象开头首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 ,就是从道家从天道来推衍人事的思维方式而来的。最后他认为系辞也是受 老庄思想的影响,尤其受庄子影响更甚,从阴阳说、变化观到“太极”这些重要的概念 等等都是受到老庄的影响。杨庆中先生的周易经传研究对易传中的“道”做了详细 的解释,并结合老子的“道”最终归纳总结了易传中的“道”在存在形式上是“形而上” 的,内在的规定性是“阴阳” ,主要的功能是“变”与“生” 。涉及老子哲学和易传思想 的单篇论文有许多,解光宇、孙以楷的老子与周易一文中探讨了周易与老子的关系, 认为老子继承了易以无为求得无不为的主体追求;徐克谦的论和基 本思想体系的一致 一文中从这两种思想的根本体系、 基本思想方法和认识论观点出发, 阐述了易传和老子思想的共通;赵载光的两种互补的天道观与 比较一文中从“太极”和老子的“道”、天道有为与自然无为中阐述了易传和老 子在天道观方面的差异,但是却又是相辅相成的;余敦康的论和老子辩证法 思想的异同一文中,余敦康认为,老子和易传是两个同样完整的辩证法,将老子 思想与易传作者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但联系中又有区别,认为老子和易传 的辩证法思想有一定的区别,老子贵柔,而易传强调刚强;王棋的、柔之思想一文中与余敦康先生的思想有所不同,他也认为老子贵在柔之弱、 谦之退,但是认为周易和老子同样重视柔,但是周易重视的不是柔弱,而是阳 刚,以柔顺成就阳刚,刚柔并济;赵荣波的孔、老思想的共性及与易学的关系略谈 一文中认为易学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门之学,但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 ,尤其 是之后的易传 ,易学却又部分地成为儒道合流的一个载体,既体现了两者的共通性, 也体现了两者的互补性;李振纲老师在生命哲学观的“生生”之维一文中详 细阐述了周易中的“生生”之“道” 、之“德” 、之“情” 。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无为”思想为连接,将易传和老子连接到一起, 详细阐述易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丰富。 第 1 章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内容 3 第 1 章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内容 老子的 道德经 海内外知名, 老子其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最早的记载见于 史 记老子伯夷列传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 1p20根据史记所述老子传略,可以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曰聃,在周 王朝末年做过守藏室之史,也就是管理典籍的史官。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哲学是 以自然之道为基础的, “无为”是其主要的思想。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以否定或者说是站 在事物对立面的立场上来客观地观察世界,以“无”的眼光来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1 老子“无为”思想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创作的“无为”思想不是其凭空想象而来的,笔者认为,其“无为”思想的 确立是受到外在和内在两个因素影响。外在的因素是当时动荡不息的社会状况,内在因 素是老子自身作为史官的文化积淀。 1.1.1 动荡不息的社会环境 老子生活的时代处在春秋末期, 这一时期的东周已经日渐衰落, 各大诸侯兴起。 “周 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政由方伯。 ” 1p21 “政由方伯”就是诸侯们打着 “尊王攘夷”的旗号大行“霸政” ,这些诸侯们不再愿意生活在周室这个“共主”的身 影下,而是各自发展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为了获得利益,频繁的兼并战争不断打响。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社 稷者不可胜数。 ” 1p21诸侯割据兼并不仅形成了混乱不堪的霸权政治,而且各个诸侯国内 部也渐渐培养出一些实力强大的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就和那些诸侯一样,渐渐的有了自 己的臣、武装力量、领地等等,也不再听诸侯的号令,实际上他们控制了列国的政治、 军事与经济。这就使本来已经动荡不息的社会更加动荡。诸侯的强盛,卿大夫的崛起, 周王室的衰落最终导致旧有的礼乐制度的崩坏。在这样动荡不息的社会环境下,不少有 为人士为了挽救支离破碎的社会环境,开始想尽办法,老子也不例外,他的无为思想就 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 1.1.2 史官文化背景 庄子天道云: “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 ” 1p21汉志诸子略云: “道家者流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 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 1p21“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治国之方法,是一种治世之 学,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道家思想来源于古代的史官,这些史官们通过记载从古今成 败、存亡、祸福之中感悟到了天道自然无为。老子云: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 古始,是谓道纪。 ” 2p33 陈鼓应解释说: “这里的古之道 、 古始就是前人的历史经 验。 ” 3p19老子作为周朝的史官,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前人的历史经验。这就为其后 来的老子做了经验上的积累。其实在老子这本书中,不难看出老子对前人经验 的吸收运用。如老子云: “柔弱胜刚强。 ” 2p88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p106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 2p19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 后之。 ” 2p160等等。这种处柔、谦下的思想并不是老子所发明,而是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在易经中就可以找到谦下的思想, 谦卦卦辞曰: “谦,亨。 ”初六爻辞曰: “谦谦 君子,用涉大川,吉。 ” 4p88这就是说,君子谦下,居后而不与人争,所以无患。可见, 老子“无为”思想的产生和他所做史官是密不可分的。 1.2 老子“无为”思想 1.2.1“无为”之根据 “无为”的思想历史根源我们已经了解了,那老子是如何提出“无为”的,是在什 么的基础上提出“无为”的。纵览老子我们可以发现,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思想。 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2p104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 “道”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代表的是万物的本源,他还以别的东西来代替道,如水。道的主要 精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无为。故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 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定也。 ” 2p90老子“无为”思想的根据是“道” ,顺应自然是最大的无为。 “道生之,德畜 之,物形之,势成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 2p122这就告诉了人们,道是无为的, 是顺自然而为。虽然道生养万物,但不主宰万物,任万物自然发展。老子又说: “孔德 之容,唯道是从” 2p52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p99按照古人的理解,德者,得也。 “反”字在古时通“返”字,反即返、复之意,是说周而复始、返本复初,即是道所讲 的运动规律。从大自然到人的生命,不就是从生到死,再生的过程么?我们所做的工作 也是一样,都有起步、熟悉、成长、成熟、衰退、结束的过程。所以,事物的规律就是 第 1 章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内容 5 老子所说的对立转化的规律,总是生、长、熟、衰、亡,最好的时候也是衰退的开始。 因此,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也要用这样的“道”看问题,要善于从事物发展的常态中看 出未来的趋势,做好准备。处于“上势”时要警惕走下坡路的前景,居于“下势”时要 看到曙光就在前面,坚定自己的努力。在老子看来,最高尚的德性是必须要遵循“道” 的准则。根据道的自然法则,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会渐渐走向灭亡,向相反的方向 发展。从而实现起步、成长、成熟、衰退、结束再到起步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 环。人们如果能够掌握这种否定的辩证法,也就是明白了天道自然无为,那么就能够处 柔守下、谦退不争、不追求一得一失,做到自然无为的原则。所以侯王如果能够理解天 道自然无为从而加以应用,让万事万物自然而然不受阻扰地变化,这样治理国家就不用 太费力气了。 “当天下的变化失去自然常态的时候,一个明智的君王便应用自然无为之 道去加以引导和安抚。 ” 2p99这样君王就可以冲淡人们的欲望,使他们的心态趋于平静, 如此天下便会无事而太平。综观以上老子的话,可以看出都包含着一个意思,那就是道 是德的本体,是无为之根据。 1.2.2“无为”之含义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说不作为,而是遵循自然来善为。具体说来,可以分成 三层意思: 一是顺自然而为。老子云: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 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 物。 ” 2p67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善于行事者,顺应物性,遵循规律,无主观妄为之迹; 善于言辞者,正心诚意,言事中节,无有疵漏偏差;善于筹谋者,秉本执要,以一持万, 无须筹码算具;善于关闭者,澹泊寡欲,不设不施,无须栓梢却不可开;善于束结者, 正己正人,民心浑朴,无须绳索却不可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顺自然而为,就是说让 世间万物顺应其物性遵循规律不通过自己的主观思想干扰其发展,顺势而为。引申开来 就是告诉人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做事,要学会顺自然而为。老子又说: “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2p122 这就是告诉众人道之所以受敬重,德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 他们从不下命令而是顺应潜意识本身的需要去自然运行。 二是不为己而为。 “为”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人从心里生出的要付之行动的念 想。 这种念想是人们自己内心的想法, 行动上就必然加上人为的痕迹, 不管是为己而为,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还是为他而为,都不是顺自然而为,而有了人为痕迹的为,更难说是不私为了。也就是 说“无为”不能有为我的动机。所以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长久,育之,亭之, 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2p122 “圣人处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 是以不去。 ” 2p4 可以看出,老子劝导人君要以慈母德范治世,要宽容涵纳纷芸各异的 各类存在,要谋求“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尊贵。在老子道论中, “尊道”与“贵德”是 一致的,但又是有所不同的。 “尊道”是对最高理想典范的尊崇,这个理想典范有时是 可望不可及的。 “贵德”是对有所得于道的珍惜,是对向理想典范的靠近的推重。 “贵德” 意味着行为者不论离道有多远,也不论进道之德境与道仍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他在向 道靠进,就值得予以肯定。所以道生养万物而不为其主宰,德畜万物而不以其居功,这 就是不私为,君子应该有宽容涵纳纷纭各异的各类存在,有任万事万物发展而不动私心 的胸怀。可见不为己而为也是一种善为。 三是指不过度而为。 “度”也就是限制、规定。做任何事,都应有一个度,在这个 度内而为之,则会事半功倍。超出这个度而为之,或者劳而无获,或者虽有功而事倍之。 老子对此有很深的体悟,所以老子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2p21 “祸莫大于不 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2p112 所谓欲,就是妄想得到不该得的,所 以得到有不安,得不到心生恨。所以没有贪欲才会常乐,但是,换个角度说,欲望是人 类发展的动力之一,没有欲望就没有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发展,所以老子看到了欲望 的利弊,欲将欲望控制在一个限定内,在这个限定内的欲望便不会使人“祸莫大于不知 足” ,所以,懂得功成身退、适度而为的人,才算洞明天道自然无为之要旨。 1.2.3“无为”之作用 老子言: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2p17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2p54 老子讲这些话是因 为老子从世间万物不断发展变化中看到了事物矛盾的辩证关系,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 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第 1 章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内容 7 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却存在着大的智慧。他将这一切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由此老子 想到人事也是如此,轻诺必寡信,多藏必厚亡。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老子 看来,人在做事的时候越是想表现自己,他越是会快速地走向否定,越是想做出一些成 就来,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甚至一事无成。但是,如果人们懂得了这种否定的辩证法, 不再固执的去追求所谓的有,反而却得到了有;自觉地将自己放在无的位置,反而会不 无。所以老子说: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孰能有余以 奉天,惟有道者。 ” 2p183老子认为,“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 老子通过对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但是, 由于人们心中存有私利,往往蒙蔽了其效法天道之路。致使人们喜“有”而厌“无” , 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对否定的一面视而不见,结果陷入理智的迷执。因此老子 又深刻地告诫世人说: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 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2p185人们一旦懂得从不利 的一面看问题,他便领略到无为之妙用。 1.2.4“无为”之方法 “老子无为之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明道用反。 ” “用反”就是要学会逆向的思考 问题,根据矛盾的辩证法,从他的对立面来看待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个方法是“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云: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死矣! ” 2p162 老子所说的三宝,其实就是向我们道出了修身处事应当遵循的 三条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三件法宝要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是仁慈、慈爱,爱人 之心,恻隐之心;第二件叫做俭朴、节约,也就是收敛贪欲;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 的前面,也就是不敢胡作非为,应虚静谦让。有了这爱人之心,恻隐之心,则无论是战 是守,必然是不得已而为,所以必定是拥有爱人之心者胜;有了俭朴、节约,没有贪欲 的人又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在对待别人的时候必然能亲囊相助,又如何不会大方;不敢 居于天下人之先之人, 并不是其没有能力居于天下人之先, 而是他高尚的品德虚静谦让, 这种品德的人怎么能不受他人最准,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首。现在如果丢弃了柔弱慈爱而 追求勇武;丢弃了俭朴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必然走向死亡。慈爱, 转引李振纲.自然之德性与无为的智慧老子哲学的本体与方法j.哲学研究,2002 年第 7 期.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慈爱、 俭啬都包含着谦下的意思,老子希望人们懂得从矛盾的对立面上看问题,要人慈下、俭 朴、退守,这样才能勇武、大方、为万物之长,不要固执于“有” 。 第二个方法是居于众人所不喜的地位。老子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 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 2p70 这 就是说,知道自己的强大,也要体现柔弱低调的德性,好像溪流一样低调不起眼。保持 低调不争,永恒的德行就会形成,就会回复到婴儿一样的单纯。虽然看到自己的光明之 处,也还要看到有黑暗的一面,才能做天下的表率。自己为人师表,永恒的德行就会发 扬光大, 就可以向前无止境的发展。 虽然知道自己是荣耀的, 也还要提防受耻辱的时候, 用虚怀若谷成为天下的榜样。虚怀若谷的德性充分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淳朴的境地。 皎皎者易污,广誉者易辱。所以,老子希望人们居于众人都不喜欢的地位,这样可以不 与众人产生争执,得到进取之机宜。但是如何做到呢?故老子云: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 2p10 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磨去自己的锋芒, 解除华丽的外表,使自己光影柔和,形同微尘,冲淡的像勉强存在着一样,他的性格便 接近了道。 第三个方法是大智若愚。上面已说的两种方法均体现了“用反”的精神。老子说: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 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 人察察,我独闷闷。灒兮,其若海;寥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 异于人,而贵食母。 2p48此处老子所说的“用反” ,是要求得道者要有一种与那些俗人不 一样的心态与性格。众人欣喜若狂其乐陶陶,就象参加盛大的庆典享受丰盛的筵席,又 象春和日丽之时登上高台观赏仲春的美景。我却孤寂地呆立一旁,无动于衷,有如初生 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或像长途跋涉的游子,疲倦得连家也不想归。众人的东西多得用 不完,我却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当别人都很清醒的时候,只有我独示昏 庸。当别人都对什么明查秋毫的时候,只有我独示愚昧。茫茫无边啊,像辽阔的大海一 望无垠。汹涌澎湃啊,如迅急的狂风横扫万里。众人好像都有能耐,只有我显得顽固无 能。我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因为我是着重吸取“道”的精华。 第 1 章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内容 9 最后一个方法是微明取胜。何谓微明取胜?老子说: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 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2p此段话的意思是,要想让它收拢,必先让它 扩张。要想让它变弱,必须让它先强盛。要想废掉它,必须先要让它兴起。要想夺取它, 必须要先给予它。这是一种不可以展现于世人的智慧。柔弱能战胜刚强,其间的关系好 像鱼不能离开水, 制胜的法宝决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老子的这一套是大智慧, 是利用 “物 极必反”的原理来达到预期目的,使对方达到极限就会朝着他们预期目的相反的方向发 展,这样就可以不花费多大精力达到目的。此方法在整篇老子中很少提出,是传统 “无为”思想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运用“物极必反”的原理来解决特殊问题的办法。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 2 章 易传中的“无为”思想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老子作道德经受到易经一定的影 响,而易传作者又受到道德经中的思想的影响,从而在解经作传中或 多或少的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老子“无为”的思想,对易传作者在解释易 经卦义产生了影响。 2.1 坤顺与“无为” 坤卦作为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卦,与乾卦交相辉映,乾为天,坤为地。 周易系辞 说: “夫坤,天下至顺也。 ” 4p399 “顺”是顺应、顺承。柔顺是坤卦的基本卦义。 文言 曰: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 天而时行。 ” 4p351 这段话告诉我们,坤道柔顺,但是动起来也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