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构建.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构建.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构建.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构建.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构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i 摘要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金融业的两大支柱 银行和保险联手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日渐明显,形成了所谓的银行保险。银行 保险起源于欧洲,是在金融、税收和立法产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诞生的,欧洲是 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地方。我国银行保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发展迅猛, 但是仍然处于最低级的协议合作模式阶段,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已经加入 wto,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快银 行保险发展对于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我国银行保险发展采取何种模式进行研究。 在我国,银行保险研究属于较为前沿的课题,学术界对此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本文对银行保险进行了经济和管理理论方面的分析,并借鉴了国外银行保险的发 展的经验,在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环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银行保险 发展的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最后,本文还对以这种模式发展银行保险的有效 性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对银行保险定义、银行保险 的发展历史、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本文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等 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以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对银行保险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是对国外银行保险的发展进行了考察和借鉴。 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银行保险的发展的四种经营模式,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 情况,提出了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所应该采取的模式。 第五部分,本文对我国以这种模式发展银行保险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整合资源,实现综合经营;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营销;提高银行员工的销售效 率等。另外本文还指出了该模式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最后一段为结束语。 关键词:银行保险,经营模式,金融控股公司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with dra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tegration, two- important- mainstayoffinancialindustry- - bankandinsurancehavebeen amalgamating in their operation and the bancassurance has come into being. bancassurance originated in europe which finance,tax and legislation was changing tremendously. therefore,the bancassurance of europe is the developedest in the world. bancassurance in our country developed drasticly in the end of 1990 s, but it is still the best primary mode called cooperation in the agreement , and it induces a series of problems. since our country has joined the wto, more and more overseas financial companies have been entering our insurance field. our financial companies are facing a great challenge.thereby, the development of bancassurance in our country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basis of above- mentioned background, the paper has proposed the mode our bancassurance should adopt. in our country, bancassurance is a new question for discussion, about which there is not enough research. this paper not only analyses bancassurance with the theor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overseas experience of bancassurance. on the base of review to the entironment of bancassurance developing, it brings forward the mode of bancassurance in our country-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finaly,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validity of this mod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starts with pening word.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history of bancassurance, the state of bancassurance developing. furthermore, it introduces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mea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ory researching .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ses bancassurance with the theor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he third part seeks for four management modes of bancassura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fourth part, it stressly studys the four modes of banccassura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managemen mode of banccassurance on the basis of our reality. the fifth par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validity of this mode, for example, amalgamates resources and combines work,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iii cooperates in marketing between bank and insurance, improves efficiency of workers and so on. otherwise, it points out the risks of this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it finalizes with tag. keywords:bancassurance,management mode,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1 1绪论 1.1 银行保险的概念界定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它是指 银行为保险公司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保险费等业务。正如众多的金融范畴一 样,学术界对银行保险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学者和组织分别从不同的角 度对其作了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银行保险的运用对银行保险的定义是: “经由共同的销 售渠道提供保险与金融商品及服务给共同的客户群” 。 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 cnp 给银行保险的定义是: “银行保险是保险产品一种新的分销方式,从狭义上讲,它 是指通过银行或邮局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利用银行的客户 信息资料发展直接销售” 。瑞士信贷集团认为,所谓银行保险,即是“将银行和保 险这两类在过去看来是不同性质的金融业务结合在一起,通过所创设的不同银行 保险产品一揽子提供给客户,所有产品都是针对客户的需求以及对未来金融服务 业务变化的分析而设计的,以便迎接未来的挑战” 。美国金融机构对银行保险的定 义是“银行或其人寿保险附属机构向银行自己的客户或非银行顾客出售人寿保险 或养老保险产品” 。人寿保险营销与研究协会(the life insurance marketing and research associations)的保险字典里银行保险被定义为“由银行或基金组织提供的 人寿保险业务” 。 美国人哈罗德斯凯博等所著的国际风险与保险一书中,银 行保险被定义为“银行和保险人之间为通过银行推销保险而做出的一种安排,如 购并、合资、市场联盟,其中保险人主要负责制造生产保险产品,银行则致力于 销售” 。 国内一些人士对银行保险的理解是由银行、基金组织以其他金融机构依靠现 有的传统销售渠道和已经拥有的客户资源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郑 伟、孙祁祥从金融服务一体化的角度来定义银行保险,他们认为“银保融通,又 称银行保险, 是在金融服务融合、 金融服务一体化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 , “银保融通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达成的一种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安排,其中,保 险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的制造,银行主要负责产品的销售” ;栗培强则认为“银行保 险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 。 根据上述定义以及各国银行保险的实践操作,本文对银行保险的定义如下: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合作、银保融通,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人寿保 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的营业网络销售人寿保险产品,二者 通过一体化的形式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2 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多种资源共享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可见,现今的银行保 险已经不仅仅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而是在金融服务融合、 金融服务一体化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新模式,是保险公司或银行所采取的一种新 的发展战略,它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通过一体化的形式来 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并通过多种资源共享实现价值最大化。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的目的 目前,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还处于一种简单的代理协作模式,合作不够深入, 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结合我国银行保险 发展的独特环境,提出更科学、更有效、更合理的银行保险模式。本文旨在探索 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环境下适合我国银行保险向深层次发展的有效模式, 弥补我国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及为我国银行保险在实践中的深化发展提 供参考价值。 2) 研究的意义 实用意义: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以弥补国内银行保险发展的不足; 从深层次解决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 ; 深化我国银行和保险的深层次合作,提高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 学术意义: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深化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若干 建议,弥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系统性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并根 据已有分析结果提出提高模式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大体研究思路如下图: 图 1.1本文的研究思路 fig1.1the research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一般知识实践借鉴模式选择理论基础 提高模式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模式的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3 2)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归纳分析法: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归纳总结关于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 状及存在的问题,还考察了国外的银行保险发展情况,并进行了归纳总结。 理论抽象法: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 分析了银行保险浅层次合作和深层次 合作的成本和收益,又以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银行保险中的两 层委托代理关系。 案例考察法: 本文考察了西方和亚洲银行保险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银行 保险发展现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作为选择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比较研究法:由于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很晚,国外的发展模式则根据各自环境 不同而又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比较研究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利弊,以及 各种模式所依赖的环境,据此选择适合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具体模式。 3) 本文的创新 内容上的创新:用经济学理论及模型系统分析了银行保险中存在的两层委托 代理关系,并对银行保险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分析; 视角上的创新:选择适合我国现行法律和环境的银行保险运作模式金融 控股公司,并从银行保险的角度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提 出若干实用性的建议。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关于银行保险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我国银行保险起步较晚,目前银行主要是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为保险 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大部分学者都是从 现实的角度分析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吴斌(2002)就提出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 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对银行保险重视程度不够;银行和保险公司 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常发生变化;银行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品种单一,缺少 针对银行客户的产品;保险公司针对银行柜员的专项培训有待加强;缺乏一套行 之有效的评价系统与激励办法,银行柜员销售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不高;银保双方 尚未建立起与合作相适应的高效、统一的操作平台;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 的限制等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改进经营观念,加大合作 力度;加快创新步伐,开发适合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选择营销组合;完善银行 保险发展的法律环境;加快网络化建设,实现信息享(高欣枫,2003)等等。但是, 从现实角度来说,这些对策由于缺乏其实现的动力机制而缺乏可行性和战略上的 考虑。另外一些学者则是对国外银行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然后提出我国的 银行保险发展模式。他们认为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界发展大势所趋,我国也会逐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4 步走向混业经营,从而深化银行保险的发展。对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具体模式,学 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01 年,温燕就撰文银行保险发展环境比较及 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模式选择分别分析了法律法规环境、税收环境、金融环境 等因素对欧洲、北美、亚洲等不同国家银行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影响,以此探讨我 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条件,进而提出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可以采取金融控股公司形式。 还有其他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应当走完全混业经营的道路,他们提出的银行保险实 现模式总结起来主要包括:银行和保险合资成立专门的银行保险公司、互相参股、 银行或保险公司直接设立保险或银行子公司等等。 可见,对于银行保险的研究总体来看,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普遍缺乏足够的理 论分析作为支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对于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也说 法不一,而对这些模式的具体设立、有效性和风险等具体问题更是缺乏足够的研 究。 1.4.2 国外关于银行保险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保险起则发展比较成熟,其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深入。 西方理论界传统观点认为,银行业与保险业除了同属于金融业之外,不具有其它 任何相似性。它们二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银行的业务活动着眼于短期,而 保险公司着眼于长期。delporte(1991)认为对银行业与保险业两种业务活动的划分 是源于它们的性质的差异:银行主要吸收中短期储蓄,而保险公司则吸收长期储 蓄及对财产提供保险。并且,这两个行业各自都有很强的专业性,保险业的目的 是为了管理控制风险,由此产生的对资金的经营管理只是作为一种副产品。而银 行业恰恰与之相反,主要目的是对资金的管理运用,对风险的管理只是资金管理 的客观要求。基于此他们认为银行与保险应该分业经营。 然而,对这一传统观点历来存在争议,尤其是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 提出质疑。他们强调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相似性,基于这一观点,他们认为银行可 以提供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也可以提供银行服务。阿罗(1997)认为保险实际上就是 一种风险转移行为。而 lewis(1990)试图根据这一定义来表达这样一个观点:金融 中介机构,尤其是银行,可以被认为是保险的一种形式,他从银行的保险性质这 一模型出发,提出银行的四项基本业务: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国际业务与资产 负债表外业务均可以看作是对客户的保证或是一种保险行为。银行能够提供这些 保证行为也是建立在所谓大数定理基础以及大量存款人的取款行为是相互独立的 基础上的。 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入实际上构成了银行的保费收入。 levy- lang(1991) 认为保险公司通过对储备基金投资运作来实现资金管理,这一功能与银行业务非常 接近。而且,两个行业均以大数定律及规模经济为基础,通过再保险与再融资来 承担风险转移功能,因而,这些都成为两个行业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现实基础。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5 gumbel(1990)对此作了总结, 他将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相似性概括归纳如下: 两个行 业均对准备金投资运作,均以大数定理及规模经济为基础,他们都能创造流动性, 通过再保险与再融资来承担风险转移职能。因此,上述观点认为银行业与保险业 之间存在极强的相似性,而事实上,这一观点在实践上早已得到了证实。自银行 贷款诞生之日起,对其可能的风险保险的要求便随着产生了。银行业与保险业另 一个相似之处在于二者经常在同一交易中被涉及。如银行通常要求其借款人对各 种潜在的风险进行投保,包括死亡、失业、财产损失等。这些保证已经成为贷款 的内在组成部分。从这一点出发,二者即使不相似至少也是相互补充的。从这一 理论基础出发可以得出:银行业与保险业业务的相似性与互补性使银行具有界入 保险业的内在张力。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多元化理论来解释银行保险的合作动力和优势。一般来讲, 多元化理论有两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就是降低或规避风险, knauth 和 welzel 认为银行的信用风险和保险人的技术风险是完全不同类型的风险,具有相互独立 性,因而银行保险公司总的风险系数要小于单独从事银行业务或保险业务的两家 公司风险系数之和。另外,考察他们的资产负债情况,银行的特征是中期的资产 业务和短期的负债业务相配合, 而保险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的资产负债大多都是 长期的,因此作为两者融合的银行保险,其风险会有所降低。多元化理论的另一 观点是资产利用理论,即多元化经营可更有效地利用公司的资产,对金融业来讲 主要体现在管理资产、人力资产和技术资产等方面。资产是一种固定的生产要素, 可以把固定成本分散在尽可能多的品种的产品或服务上,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 益。 综上所述,国外在银行保险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比较深入的,但是,银行与 保险是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以及经营的模式选择都不能只从二者之间的相似性 来判定的,这一点从现在银行保险发展的实践情况可以证实。因此,银行保险的 发展模式不仅要以理论支撑,更要根据各国具体的发展环境相结合做出选择。 1.5 银行保险的历史沿革及其作用 1.5.1 银行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银行保险的起源于欧洲,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当时能够全面提供 银行与保险服务的有比利时的 cger、西班牙的 caixa of barcelona 以及法国的 cnp。但一般认为银行保险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真正出现,因为这时的银 行保险发展才最快、最为普遍、模式最成熟。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金融 业务范围和地域管制的取消导致竞争加剧,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 开始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6 从发展历程来看,银行保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在这个阶段,银行只是作为中介人代理保险业务,并获取佣金收入; 对保险公司而言,银行主要是作为兼业代理人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保险。这一阶 段银行尽管也出售保险单、银行信贷保险,但只是作为银行信贷业务的补充而进 行的,其目的是减少银行承受的风险。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关系纯粹是合作关系, 不存在竞争,但这一阶段的实践为银行真正介入保险领域积累了经验。第二阶段 大约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这时银行开发出一些与银行传统业务大相径庭的 金融产品,开始全面介入保险领域,其目的是应付同业之间的竞争而扩展业务范 围,力求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一举措被认为是银行保险的真正起源,银行与保 险公司之间开始形成竞争。第三阶段大约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的。这一阶 段银行为应付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全面拓展保险业务采取了各种措施,将银行与 保险业务结合起来,推出的保险产品较上一阶段大大增加,银行介入保险的形式 也趋于多样化,如:新设、并购、合资等等,银行保险的组织形式更为复杂。在 这一阶段,银行保险业务迅速发展,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保费总额的比例不断 上升(见表 1.1)。 表 1.1银行保险收入占保险费总收入的比重(%) tab1.1income proportion of banccassurance and total premium 国别1989 年1994 年2000 年 法国 525560 荷兰 172235 西班牙 -2140 比利时 -2040 英国 101628 意大利 -1230 德国 -814 资料来源:bests review property casualty edition,2001 年 4 月 1.5.2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7 年以来,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极为迅猛,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与银 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原来的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 金、代销保险产品、协议存款发展到融资、资金汇划、网络结算、联合发卡、保 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但目前,双方的合作仍以代理销售保险为主, 而且发展很快。2001 年,全国银行保险保费收入为 45 亿元,占寿险总保费收入的 3.3,2002 年我国银行保险费收入激增至 468 亿元。2003 年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继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7 续保持高速发展势态,银行保险保费收入 765 亿元 ,为当年寿险业务增速做出了 80的贡献,名副其实地成为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第三根支柱(占人身险业务收 入 26),而达到这个程度,银行保险只用了三、四年时间。另外,部分寿险公司, 如太平人寿,其银行代理业务占公司全部业务的比例达到了 70以上。但从总体 上看,我国的银行保险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还不到 2,可见,我国银行保险 业务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银行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系列 问题,影响了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 1) 观念落后,认识不足。银保合作的重要性虽然在双方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但在双方内部对银行保险的长远意义仍缺乏足够的认识。从银行角度看,大部分 银行更多关注于代理佣金的高低,对代理保险业务所能带来的预期效应认识不足, 因此,银行在合作中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尚未把银行保险作为银行的重要中间业 务来发展。从保险公司角度看,它们比较关注通过银行销售保单所带来的业务收 入的快速增长,而对代理所带来的高成本、保险产品的创新等全然不顾,仍然习 惯于铺摊设点的粗放式经营。所以,我国银保合作趋于短期化,而且合作层次较 低。目前,除了极少数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了排他性战略联盟协议外,其他协 议大多为一年期,而且协议内容都以代理业务为主。合作的短期化导致保险公司 在开发与其合作银行业务相适应的产品的风险和成本增大,不利于双方实现信息 共享,也不利于银保产品的创新。 2) 营销水平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银保产品趋于同质化, 险种创新不够。目前各保险公司推出的银保产品多为三、五年期的短期储蓄类分 红产品,在费率和保障范围上无明显差异。而且大多数产品主要适于直销和个人 代理销售,没有开发出真正适合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第二,价格不尽合理。从 保险费的结构来看,附加保险费相当部分就是用来抵补公司的费用、佣金等经营 成本的。目前各保险公司为了争得与银行的合作,不惜采取高手续费的竞争策略, 另外还为银行培训代理人员。保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直接导致它们经营风险的 加大和经营成本的上升。2002 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 同比增长了 67.45、212.99和 28.92 。费用、手续费和佣金的不合理增长必 然使得保险费率的厘定也不合理。第三,促销过程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和误导消费 者的现象。许多保险产品与银行业务有替代关系,形成了竞争。对于这些产品, 尤其是在代理佣金不高的情况下,银行员工就缺乏主动加以介绍和宣传的积极性。 而对于代理佣金高的产品,银行又会为了多卖保单而误导消费者。第四,银行在 数据来源: 保监会官员暗示银保曲线参股,21 世纪经济报道n,2004.3.22. 梁平,李光明.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4.1. 数据来源:银行保险浮华背后的四宗罪,证券时报n,2003.12.3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8 销售保单时大多是通过柜台销售,销售渠道比较狭窄。 3) 技术性障碍。目前,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由于软件和硬件的规格各不相同, 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并没有实现全面联网。信息化水平低直接导致银 行保险运作效率低,还限制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另一方面,虽 然银行员工经过培训,具备了一定的保险知识,但是由于保险原理以及银行保险 产品的复杂性、独特性,代理保险业务知识仍显欠缺,而且银行尚未建立专门机 构给予员工技术支持,所以促销过程中难免存在错误或误导。 4) 宏观不利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保 险法和商业银行法中都做出了关于分业经营的规定,银行和保险也分别由 银监会和保监会监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与我国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 不发达的情况相适应的,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但是,金融一体化、全 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银保分业经营不利于金融业整体资源的配置,也限制了银 行保险业务的创新。 1.5.3 我国发展银行保险的意义 银行保险的发展对实现银行、保险以及客户的“三赢”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 发展、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保险公司而言,可以扩大市场,降低经营成本。银行具有遍布城乡的分支 机构和网络资源,拥有基本的现金账户和大量的基础客户,更为重要的是,银行 具有品牌和形象优势,通过银行购买保单容易取得客户的信任。因此银行代理销 售保险产品,可以为保险公司开拓新的市场,争取更多的客户。而且,从理论分 析,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网点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保险费等,只需向银行支付一定 的佣金,减少了大量使用营销员或者铺摊设点带来的高额费用开支,能够以较低 的销售和管理成本达到高效率地覆盖市场的目的。 对银行而言,可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利润。银行可以将保险产品融入自身 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之中,有利于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兼顾安全性、收益性和 保障功能的理财计划,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其次,银 行代理保险业务获取的佣金将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传统业务的逐 渐衰退导致其净利息收入逐渐减少,这在客观上要求银行发展新业务增加利润来 源。而银行利用现有的人员和网点来经营部分保险业务,可以在增加零风险或低 风险的情况下把固定成本分散在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上,可以实现范围经济,提高 利润水平。此外,双方在消费信贷等领域的合作,使保险成为银行化解一部分贷 款风险的有效手段。 对客户而言,可以更方便地享受到一揽子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大约有银行网 点 13 万个左右,已经和寿险公司签订协议代理保险业务的至少达到了 8 万个。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9 行销售保险产品,使客户在遍布城乡的银行网点可以同时购买到银行产品和部分 保险产品,因此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从宏观角度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和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 争力。银行与保险是金融业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我国 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银行保险可以有效增强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自身抗风 险能力,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加入后,无论银行还是保险公 司仅凭各自传统的单一业务很难与国外跨国金融集团抗衡,双方只有密切合作, 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发展格局,才能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银行保险的经济管理学分析 10 2银行保险的经济管理学分析 2.1 银行保险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2.1.1 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成本的理论概述 交易成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科斯提出来的,他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交易 成本是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它至少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发现相关价格的成本, 即获得可靠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二是谈判与履约的成本。这一概念在后来新制度 经济学中不断的发展,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使交易成本成为一个完整理论体 系应当是基于威廉姆森的一系列论述。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两个部分。事前的交 易费用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的费用和保障协议执行所需要的费用。事后的交易 费用包括四种形式 :当交易偏离了与“契约转换曲线”相关联的序列时所引起 的错误应变费用;当事人想退出某种契约所付出的费用。当交易双方都做出努 力来校正事后的错误序列时所引起的争议费用;交易者发现事先确定的价格有误 而进而需改变价格所付出的费用。纠正发生需要诉诸某种规划结构时,这种规 制结构的建立和运转的费用;交易当事人求助于政府解决他们的冲突所花费的费 用。为了使承诺完全兑现而引起的约束费用,为了保证交易关系的长期性和稳 定性所付出的费用。 关于交易成本产生的直接原因,威廉姆森认为既有客观因素,即市场环境中 的不确定性,又有主观因素,主要指人的有限理性和投机心理,根本原因则在于 产权制度规定不严格。基于此,交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资产的专用性、 机会主义和人的有限理性。 资产的专用性是指对已经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进行再配置的难易程度,或者 是再配置已投入生产要素成本的高低。在古典经济学中,要素被认为是完全同质 的,投入各行业的要素没有区别,因此,资本在各行业之间转移的成本被忽略。 但现实情况是,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素品质、要素结构和特征,即资产具有专用 性。一个行业的资产专用性越强,再配置旧资产的转换成本就越高。反之,越低。 机会主义是指信息不完整地或者受到扭曲地透露,尤其是指旨在造成信息方 面的误导、歪曲、掩盖、搅乱和混淆的蓄意行为。威廉姆森认为人不仅是自私的, 而且只要能够利己就不惜去损人,这就是机会主义,是人的“本性” ,正是由于人 的机会主义本性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市场上交易的双方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 益,还要随时提防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机会主义的存在会使交易费用增 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银行保险的经济管理学分析 11 加。 所谓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行为既有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威廉姆森认为,人的有限理性的局限性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环境因 素的不确定性导致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从而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出现,形 成委托代理关系,从而进一步使信息弱势方获取交易信息的成本增大,还会使 那些难以或者不愿破费去获得交易的真实信息者逐渐退出交易,结果使得交易的 参与者减少,出现垄断现象或者不公平竞争,进一步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增大交 易成本。 因此,节约交易成本或避免成本不合理上升的基本要求有三个:第一是对产 权边界有明确划分,这是交易的前提。如果产权边界不明晰,产权没有明确的界 线,产权纠纷就会大量增加,甚至产权的权利无法有效行使,利益无法实现,各 产权主体为交易活动而支付的成本也非常大,而且这种成本的支出是不会获得任 何收益的。第二是把产权划归为最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社会产值的主体,即按 照交易费用最小的原则,选择合理的交易方式和组合适当的交易主体的规模。所 以,需要对市场交易和企业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行比较。如果市场交 易成本很高,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企业必须实行合并或联合,以企业交易代替市 场交易。当然,企业交易也需要支付管理费用,如果管理费用小于交易费用,企 业规模就将扩大,企业交易方式在组合中的比重将增大。反之,如果企业管理费 用大于交易费用,企业规模就将缩小,交易市场的比重就要增大。企业交易和市 场交易的选择必须比较交易费用的大小而进行。第三是防止内在成本外在化和尽 量使外在成本内在化。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参加各种交易活动,都是为了力求达到 自己的目的获取不同形态和意义上的收益。从社会和单个主体如个人来说, 应该力求降低成本。但是,如果单个主体在获取收益的过程中,能够过多地把本 来应该自己承担的成本转嫁给别人或社会承担,那么,就没有人会节约。因此, 必须尽量使外在成本内在化,通过产权的划分和界定,使外部损害转化为私人成 本。 2.1.2 银行保险的交易成本分析 1) 代理模式下银行保险交易成本的主要构成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合作如果处于初级的协议代理阶段,银行只是 作为中介人代理保险业务。那么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其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 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实施代理业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具体说来,这些成本主要包括:签署代理协议前收集银行相关信息资料所发生的 费用,设计代理方案以及与银行在业务谈判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付给银行的代 理佣金。特别是后一种在目前的银行保险成本中占了绝大部分,我国目前银行保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银行保险的经济管理学分析 12 险产品出现的无利润“怪圈”就是因为保险公司为了争夺银行网点支付给银行的 代理佣金过高导致的。银行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利益损失。 在签订代理协议之前,虽然保险公司要对银行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但是对代理 银行的信誉、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等情况不可能有完全的了解。在这种信息不对 称的情况下,银行就可能利用弄虚作假等不正常手段来取得代理业务。这种逆向 选择会给保险公司将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此外,在具体代理行为过程中, 保险公司很难准确观测到代理银行的实际经营行为,银行可能在自身利益驱动下, 通过对投保人进行错误引导、对保险公司隐瞒投保人的非正常风险等投机取巧的 手段获取业务得到较高的佣金。事实上,我国银行保险目前就存在这一问题,给 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埋藏了巨大的风险。而且,银行可能忽视保险公司的利益, 把业绩不佳等归因于其它的外生随机因素,如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利率变化、 通货膨胀等等。这些道德风险会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信誉,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 险的剧增。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经营决策上的不一致性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潜在损 失。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将更显突出,而且双 方没有机构进行协调,经营决策上不可能步调一致。在具有良好的网络资源、声 誉、经济实力和品牌等资源的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过程中,保险公司,尤其是那 些自身网点少,急于寻求银保业务的新兴保险公司会处于明显的弱势,为了协调 与银行的经营决策步调,保险公司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目标,改变自己的决策,从 而使得最优化决策不能得以实施,造成一定的隐性损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这种损失也属于银行保险成本的范畴。 2) 银行保险交易成本的大小分析 上述理论分析部分提到,交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资产的专用性、 机会主义和人的有限理性。 银行或者保险业,就其资产而言,可以概括为资本、信息和企业家才能三种, 这三种资产在两业专用性都很弱 。首先,银行和保险业的资本主要体现为以各种 无形权利存在的金融资产,如各种形式的货币或股权。相对于实物经济部门而言, 这种资产专用性要弱得多,所以在金融和保险业之间的转换成本很低。其次,银 行和保险业的第二个经营要素信息也不具有专用性。银行和保险业所需 信息不外三种:宏观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由于面临同样的宏观经济和社 会环境,因此可以假定它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市场信息、客 户信息等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处理完全相似。尽管在信息利用上它们可能根据自身 情况各取所需,但这并不构成严重的信息专用性问题。同样,作为不同金融部门 的同一客户,更不存在信息专用性问题。事实上,无论银行还是保险业,以对同 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银行保险的经济管理学分析 13 一客户的信息开展更多的服务,能够节约获得信息的成本。再次,银行和保险业 的企业家才能也不具备突出的专用性,这种才能的发挥,使得银行和保险业的资 产专用性不断降低,甚至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协同效应。企业家才能实际上是一个 创新问题。近年来,银行业创新主要包括各种融资行业的发明、资金的科学运用 和资产负债的合理配置等,所有这些创新使得银行部门资产的专用性更加弱化。 同样,保险业的创新也在力图获取银行的优势,如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协议存 款等等。可见,银行和保险业的资产同质性,使得他们的联合经营能够产生协同 作用,降低银行保险的交易成本。 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分业经营造成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样会导致 银行在代理保险产品时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有限的理性思考。例如:保险公司在很 难准确观测到代理银行的实际经营行为的情况下,银行可能由于自身利益驱动, 通过对投保人进行错误引导、对保险公司隐瞒投保人的非正常风险等投机取巧的 手段获取业务得到较高的佣金。此外,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 体,两者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要使银行在代理业务中付出最大的努力,并尽 可能维护保险公司的利益,必须对其工作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使银行不会因隐 瞒私人信息或披露虚假甚至错误信息而获利,这必然产生对银行代理行为的监督 和激励费用,进一步增加了银行保险的交易成本。 按照上述节约交易成本或避免成本不合理上升的基本要求,在银行保险业务 的开展过程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组合成适当规模的交易主体,这样就可以尽 量使外在成本内在化,从总体上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倾向、信息不对称和 各种风险,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2.2 综合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收益和成本分析 可以说,一个综合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集团的多样化经营决策就是希望能 通过多元化经营创造额外的价值。 2.2.1 综合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收益 1)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在产品组合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平均成本随产出增加而下降。银 行和保险的资产专用性低,说明二者经营要素的边际替代性强,因此,两部门可 选择任意的产品组合而并不需要付出更多额外的成本。所以,从理论上讲,银行 保险的综合经营有规模经济存在的可能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银行在对借款人 的识别、对合约的监督及实施当中本身需要大量信息,但是,信息的生产是需要 成本的,特别是在借款人倾向于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时。在这方面,综合经营 银行保险业务的集团无疑具有重要优势。由于集团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在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银行保险的经济管理学分析 14 提供某一服务过程中(如保险)所获得的信息可为其他部门采纳, 不同部门之间信息 的综合利用有利于产生信息生产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集团内各业务的融合实 际上增加了客户在银行之间的转换成本,这有利于银行与客户之间形成一种长期 业务关系。从这个角度讲,综合经营的集团的信息生产成本也将低于分业经营体 制的银行。当然,上面只是对就信息这一资源的利用成本来说明集团综合经营银 行保险业务的规模经济收益,还有资本和人力资源等资源的成本的综合利用可以 促进金融创新,同样能够实现规模经济。 2)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与规模经济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从产品的角度考察一个 经济组织生产多种产品的效益,如果经济组织同时经营 n 种产品的成本小于 n 家 单个厂商分别经营其中一种资产的总成本,则表明存在范围经济。假设有规模经 济在两种产品(x1,x2)上分配时,如果 c(x1,x2)cy, 否则 y 的管理者决不蒙受这个损失。 因此,y 的总收益 iy将是: iycy获取的可能性为 1p2 iycyy获取的可能性为 p2 单位 x 可以获取收益 ix,这是在没有协同效应的情况下的正常收益。 即:ix= ix获取的可能性为 1(无论集团战略如何) 单位 x 可能从单位 y 支出的 cy去获取收益x,可能性为 p1。 因此,x 的总收益 ix将是 ix+x获取的可能性为 p2p1 ix获取的可能性为 1- p2p1 所以,该集团投资和管理 x 和 y 两个业务单位产生协同效应的结果是: iix+iy- c ix+iy 即:iix(1- p2p1)(ix+x)p2p1(ixcy)(1p2)(iycyy)p2c ix +iy 整理得:iixx p2p1iycyy p2c ix+iy 如果这个条件能满足,采用集团多元化的经营战略,管理两个以上的部门最 有效益: x p2p1cyy p2c0 即:x p2p1y p2cyc 也就是说,当银行和保险公司期望联合行动的收益超过这些活动的专门成本,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银行保险的经济管理学分析 16 加上集团的团体管理费用时,这个银行保险模式就有意义,这种协同效应的结果 是专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所无法取得的。 4) 综合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其他好处 第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 。由于集团内部管理层拥有外部资本市场所不具 有的信息,因而使内部资本市场可能比外部资本市场更能密切的监管和控制业务 单位,并且当出现收购或进入新业务的机会时,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更迅速地做出 反应。因此,内部资本市场能够部分的解决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 而给集团带来好处。可以说,内部资本市场是公司集团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稀 缺资源” 。 如果集团管理不善, 则该内部市场将产生大量的成本而变成集团的重负。 因为当公司想要利用内部资本市场优势时,与实现该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