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是戴震自信已经获得孟子的真意之后而写成的一部著作。然 而事实上, 孟子成书之后,由于语境的改变,其已获得了独立性,因而读者已不再 可能获得孟子的原意。在此前提下,本文将要探讨戴震是如何诠释孟子 ,及其对孟 子进行诠释的最终根据。 后世的读者在诠释具有独立性的文本时,就必然会涉及到诠释的方法问题。通过分 析,本文认为戴震在诠释孟子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即语言诠释方法和个人心路 历程诠释的方法,继而本文分别地探讨了戴震之所以采取这两种方法的原因,以及这两 种诠释方法在孟子字义疏证中的表现。 关于戴震是如何运用语言诠释和个人心路历程诠释的方法来对孟子进行解读, 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戴震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说明戴震是如何 运用语言诠释的方法将孟子的从心善以言性善的“性善论”诠释为“心知之自然” ,以 及戴震是如何运用个人心路历程的诠释方法将孟子的“复其初”诠释为是一个不断对事 物之理进行认识的过程。 戴震孟学思想的形成固然依赖于其对孟子进行诠释的方法,但问题是诠释方法 本身是否具有独立性, 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通过分析戴震运用语言诠释的方法对 “天 理”和“形而上” 、 “形而下”的诠释,本文认为语言诠释方法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其 是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戴震思想的基础是“一本论” ,其强调人的自然情欲的实 现。而戴震之所以要强调人的自然情欲的实现,是由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经 验所形成的,这也是戴震诠释孟子的最终根据。 关键字:关键字: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经典诠释 iii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concepts is a book which was written by dai zhen who has assertorically received the true meaning of mencius. but in fact,mencius has gained the independence, as a result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change,thus readers no longer possibly obtain menciuss original intention. on this premise,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how dai zhen annotated mencius,and the final basis of the annotation. it will inevitably involve the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method,while later generations readers understand the text of independe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thinks dai zhen mainly used two methods, when he annotated mencius, namely,the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nnotation of individual journey,and respectively explores the reason of adopting these two methods,and the performance in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concepts. how to use the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nnotation of individual journey to explore mencius,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how to annotate 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of mencius,this paper explains how to use of the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methods to make 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of mencius which argues that good nature should b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od heart understood that the pursuit of virtue was the natural property of human perception ,and how to use of the annotation of individual journey methods to make menciuss the return of the simple humanity understood a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ings by dai zhen. the formation of dai zhens mencius ideology thought depends on methods of annotating mencius,but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annotation methods themselves are independent,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how to annotate heavenly principle, metaphysics, and physics with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method,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method itself does not have independence, which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ought. dai zhens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the same origin of mind and body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ural desire. the reason that dai zhen stre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ural desire comes from speci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this is also the ultimate basis of interpreting mencius. iv key words:dai zhen,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concepts,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前 言 1 前前 言言 戴震(公元 17241777 年) ,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是清代乾嘉学派的 主要代表,也是十八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戴震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 家境贫寒。 据戴震的弟子段玉裁在 戴东原先生年谱 中记载,戴震十岁时才会说话,但其聪明异常,能够过目成诵。并经常提出一些令塾师 难以回答的问题,使塾师赞叹为“此非常儿也” 。在十六七岁时,戴震依据“一字之 义,必贯群经,本六书,以为定诂。 ” 的原则,尽通说文解字 、 尔雅 、 方言 、 十 三经注疏 以及汉儒的笺、 注。 在乾隆七年, 戴震结识了著名学者江永。 江永精通三 礼 、 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在二人相处的过程中,戴震的学问大进。在乾隆十六年, 戴震补休宁县学生。十八年,在汪梧凤的不疏园,戴震与同学好友程瑶田、方晞原、郑 牧、汪肇龙、金榜、王桐凤一起,从江永讲经论学。乾隆十九年,戴震避仇入京。由于 戴震已学有所成,加之钱大昕等人的帮助,很快名声大振,当时的著名学者纪昀、朱筠、 钱大昕、秦蕙田、王鸣盛等人都与之交往。戴震在京期间教授王念孙,后来王念孙成为 一代训诂大师。乾隆二十二年,戴震在扬州结识了惠栋。二十七年,戴震中江南乡试, 但是此后连续六次会试不第。同年,江永去世。二十八年,戴震在新安会馆讲学,段玉 裁开始从之受教。三十一年,在裘日修家中教授其子裘行简。三十三年,应直隶总督方 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书 。三十四年,戴震应朱珪之聘前往山西,后受汾阳太守孙相 和之聘修汾阳府志 ,后又修汾阳县志 。三十七年,戴震主讲浙江金华书院。三十 八年,因纪昀、裘日修的推荐,戴震以举人的身份被特招,入四库馆充纂修官。三十九 年, 水经注校成,受到皇帝的嘉奖。四十年,戴震奉命与当年贡士一起殿试,赐同 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馆主要纂校天文、历算、 礼经方面的著作。四十二 年五月二十七日,由于误服了黑山栀病逝,年仅五十五岁。 戴震治学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结束的下限为乾隆十九年,最晚到乾 隆二十二年,在扬州结识惠栋之时。第二阶段的下限大约以乾隆三十一年为分水岭。第 三阶段为戴震最后十年左右。关于在第一阶段中的治学,戴震指出: “或古今学问之途, 其大致有三:或事于义理,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 段玉裁: 戴东原先生年谱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454 页。 洪榜: 戴先生行状 ,见戴震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252 页。.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2 足下好道而肆力古文,必将求其本。求其本,更有所谓大本。大本既得矣,然后曰: 是 道也,非艺也。 ” 戴震将义理、考证、文章三分,以程、朱义理之学为第一义,也就 是文中所说的“大本” ,文章则位列最后。在这一阶段中,戴震于考证用力最勤,这可 以从下文所列的这一时期的著作中看出来, 但考证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程、 朱义理。 这一时期主要的著作有: 筹算 、 六书论 、 考工记图注 、 转语 、 尔雅文字考 十卷、 屈原赋注 、 勾股割圆记 、 周礼太史正岁年解二篇、 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 二篇、 与方希原书 、 经考 、 经考附录等。关于第二阶段中的治学,戴震指出: “天 下有义理之源,有考核之源,有文章之源,吾三者皆庶得其源。 ” 戴震已将义理、考核、 文章并列,认为各有其源。此时,戴震更加重视考证,甚至提出了: “故训明则古经明, 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贤人圣人之礼义非它, 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 ” 认为由训诂可直接明了义理。这一时期亦是戴震开始形成自家 义理的阶段,这可由这一时期的著作原善三篇,及以后扩大的原善三卷可以看 出。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原善三篇、 声韵考 、 杲溪诗经补注 、 原善三卷 等。关于第三阶段中的治学,戴震指出: “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也,义理又何源 哉?吾前言过矣。 ” 义理之学又成为第一义,考核与义理的关系更为紧密,义理成为考 核、文章之源,而非第一阶段中的三分。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绪言 、 水经注校 、 答段若膺论韵 、 声类表 、 六书音韵表序 、 孟子字义疏证等。 孟子字义疏证 一书被戴震视为其生平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是戴震对儒家经典 孟 子的诠释。而在戴震诠释孟子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诠释的问题。在西方,对 这一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解答:一是作者中心论,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他们主 张作者的原意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诠释学的问题就是诠释方法的问题。施莱尔马赫提出 了语言诠释和心理解释两种诠释方法,而狄尔泰在继承施莱尔马赫方法论的基础上,提 出了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对作者心理进行重建的过程。一是读 者中心论,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他们所强调的是读者所悟之意,因而并不去 追寻作者或文本的原意,而是关心当主体与理解对象相遇时的意义形成过程。通过对这 一过程的说明,指出理解不是人类的行为方式,而是人类本身的存在方式。一是文本中 心论,以利科尔为代表。利科尔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海德格尔的诠释 戴震: 与方希原书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189 页。 段玉裁: 戴东原先生年谱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486 页。 戴震: 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214 页。 段玉裁: 戴东原先生年谱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486 页。 前 言 3 学与方法论完全不相关,他越过方法论,而直接探讨了人的存在方式。利科尔决定要走 一条不同于海德格尔的长路, 即由语义学层次入手, 经过反思层次, 最后到达存在层次, 从而建构一种能够融合方法论和本体论为一体的诠释学,即以文本为中心的诠释学。 事实上,诠释学中包含有三个要素:作者、文本和读者。这三个要素是任何形态的 诠释学所必不可少的。例如,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诠释学虽以寻求作者的原意为目标, 但是它的语法解释涉及到了文本,而它的心理解释则涉及到了读者。同样,伽达默尔的 本体论诠释学虽然是对读者所悟之意的探讨, 但是当其探讨理解过程中的视域融合和对 话时,亦涉及到了作者和文本。而从三者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是先有作者,继而是承 载作者思想的文本,最后是理解文本的读者。当从理解的过程来看这三要素时,无论是 方法论诠释学还是本体论诠释学,都是从读者出发,经由文本来达到各自的诠释目的, 文本是理解的起点,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利科尔的文本中心论具有合 理性。 从利科尔文本中心论的观点来看, 孟子一书是孟子基于自己的时代背景,面对 时代所提出问题而给予的一种解答。然而孟子成书之后,由于语境的改变,其已获 得了独立性。所以它的意义就变成了一种空白,读者对其进行诠释的过程也就是语境重 建的过程,因而其意义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而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是戴震基于自己的 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生活经验而对孟子进行诠释的结果。因而,本文将要探讨戴震是 如何诠释孟子的,以及诠释的最终根据是什么。 关于戴震的研究,学者们多是集中在戴震的治学方法和哲学思想上,而关于戴震是 如何诠释孟子 ,以及什么是诠释孟子的最终根据则探讨地很少。 学者们在探讨戴震是如何诠释孟子时,一般都将考核视为其诠释经典的方法, 并直接引用戴震对考核与义理之间关系的判定来进行说明,如轿夫与轿中人的比喻,从 而得出考核是为义理服务的。而娄毅则在训诂与义理:中国传统释义学的两难选择 戴震的释义理论及其反映的问题 中, 对考核方法本身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娄毅认为, 在戴震治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中,其更加地注重考核对于义理的作用,即离开了正确的文 字训诂,就得不到正确的义理。关于考核是否又有所依据?娄毅指出,义理就是考核的 依据,也就是说,考核必须是在义理的基础之上,考核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只是证明 义理的一种手段。随后指出考核不具有独立性的依据在于:一是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与 义理的抽象性和普遍性相比,语言具有具体性的特点,因此语言在表达义理时就存在着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4 不足。一是训诂方法的局限性。由于古代汉语具有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人们在进行文 献解读时,其主观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考核本身不具有独立性,并通过分析 戴震对“天理” 、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解释予以说明。关于个人心路历程的诠释, 在周光庆的戴震解释方法论和吴根友的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 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中都涉及到,认为这是对孟子“以意逆志”方法的继承, 是以读者之心去体验作者之心的过程。 台湾学者黄俊杰在中国孟学诠释史论中,分析了戴震孟子学的方法论。他认为 戴震诠释孟子及古典儒学自有其一套方法理论,即将诠释学的问题转化为训诂学的问 题。黄俊杰以戴震诠释心与理的关系为例,具体地分析了戴震是如何以训诂学的方法来 解决诠释学的问题,从而说明了思想是由方法形成的。并讨论了运用这种方法来诠释经 典时所潜藏的问题,即胶着文字以解释古籍,不能免于“脉络性”断裂之病。事实上, 在第二节中,黄俊杰已经指出了戴震诠释孟子的另一种方法,即个人心路历程的诠 释。黄俊杰分析并指出了戴震孟子学的理论基础,即“一本论” ,认为人的欲望和判断 能力都是同一个来源,人伦道德是情感欲望的实现。并以性善论为例,探讨了戴震是如 何在“一本论”的指导下来诠释孟子的。虽然黄俊杰是在探讨戴震孟子学的理论基 础及其与内 从上面的综述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者都指出了戴震诠释孟子的方法为考 核,并对考核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作出结论,即考核是为思想服务的。但是学者们只是引 用了戴震的一些言论进行说明,而未深入到孟子字义疏证内部去分析说明。娄毅探 讨了语言诠释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并对语言诠释本身进行了反思,然而并未涉及到个人 心路历程的诠释。黄俊杰在中国孟学诠释史论中涉及到了戴震诠释孟子的另一 种方法,即个人心路历程的诠释,并探讨了其与思想之间的关系,然而并未以方法的形 式出现, 也就没有对方法本身进行反思。 因此, 本文将在以往学者们所述观点的基础上, 在利科尔的文本中心论的指导下,深入到孟子字义疏证内部,以具体实例说明语言 诠释和个人心路历程诠释在文本中的表现, 继而说明戴震是如何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诠释 孟子 ,然后对方法本身进行反思,运用具体实例说明方法本身不具有独立性,其最 终依据为时代历史性和个人的生活经验。 导论 5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 经典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民族自我意识的核 心。一个文本能否成为经典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所关注的问题及对其解 答的层次。一个文本的产生不仅仅是作者意图和思想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所关注 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主张。每一个文本本身都包含有所关注的问题及对其的解答,那经典 文本与普通文本的区别何在呢?区别在于文本本身所关注的问题及对其解答的层次, 也 可以说是作者的存在境域的层次。每个人都有其存在境域,并且存在境域具有层次上的 差别,正如庄子中所说, “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 旬月, 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 及期年也, 见似人者而喜矣。 不亦去人滋久, 思人滋深乎? 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蛩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 最近的 境遇层次是自己的家人,其次是日常所熟悉的人和物,再次是曾经见过的人与物,最后 是与曾经见过的相似的人和物。 经典文本作者的存在境域的层次要高于普通文本作者的 存在境遇层次,并且往往是终极的存在境遇层次。这一层次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最大的普 遍性,对问题的解答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和确定性。因此,当后世读者就所关注的问题而 寻求前人的见解时,那些具有更大包容性和确定性的文本就会被读者所关注,进而对其 进行诠释。 二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后世读者对文本的需求和接受程度, 也就是文本中是否 包含有后世读者所关注的问题,以及读者对文本中问题解答的满意程度。随着社会的发 展,人们的关注点必然要发生变化。因此,文本中若无后世读者所关注的问题,那么文 本本身也就不会进入到后世读者的视野中。并且那些虽有读者所关注的问题,但不是在 较高境域或终极境域中所进行的解答必然会有缺失,也就缺乏包容性和确定性,对后世 读者来说不具有说服力,因而也就会被后世读者所遗弃。而经典文本中的问题具有根本 性,能够被不同时代的读者们所继续关注,加上解答的包容性和确定性,经典文本必然 能够在不同的读者及其时代那里引起共鸣,从而被不同时代的人们进一步地加以诠释, 并得以广泛地流传。 郭庆藩: 庄子集释 ,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第 822 页。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6 第二节第二节 什么是儒家经典什么是儒家经典 要探讨什么是儒家经典,首先要对儒家学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儒家学说涉 及到哪些方面。 从先秦时开始,儒家学者们就追求超越性的本体,也就是道。孔子说: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孟子以“诚”作为天道和人道的中介物,而且认为“心”具有“自我立法” 的能力,是价值意识的来源,并具有超越性的根据。总之,古代的儒家学者们认为天道 与人道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若将宗教界定为对于超越性的本体的一种敬畏之情, 那么儒家学说就具有宗教的性质。儒家学者的宗教感表现为“儒者面对永恒的道时 那种生死以之的绝对严肃的态度。 ” 儒家学说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因此,儒学 的宗教性在空间上的展开就表现为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法则的重视。此时,儒家的 宗教性表现为礼教性。这使儒学表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的倾向。儒学的宗教性在时间上 的展开表现为对历史文化传统和古圣先贤的崇敬之情。 后人对古圣先贤的祭祀不是为了 祈求他们的庇佑,而是以他们为典型,促使自身生命境界的提升,这促使儒学注重对心 性论的探讨。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儒家学说包含有形而上、政治论和心性论三个 方面。下面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点来看学者们是如何界定儒家经典的。 一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界定儒家经典。孟子指出: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 亡然后春秋作。孔子曰: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 孟子认为,由于圣王不再采 集诗歌,所以诗也就不存在了。 诗不存在了,所以孔子创作了春秋 ,而孔子 的春秋正是继承了诗中褒善贬恶的大义。这种将经典视为社会运行法则的观点 被后世学者们所普遍认可,因而将春秋中义理视为天地之道,并在现实生活中积极 地予以运用。 二是从形而上的角度界定儒家经典。 关于这一方面, 理学家朱熹的言论具有代表性, 如其对“经”的解释: “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惟 圣人之德极诚无妄, 故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 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 所谓经纶之也。 其于所性之全体, 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 而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 所谓立之也。 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 杨伯峻: 论语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第 37 页。 黄俊杰: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见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 :儒学篇 (李明辉编)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8 年,第 6 页。 杨伯峻: 孟子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192 页。 导论 7 然之功用,夫岂有所倚着于物而后能哉。 ” 朱熹认为,儒家经典都是人伦日用的根本指 导法则,是圣人极诚无妄之德的表现,因而在经典之中没有夹杂丝毫的一己之欲,天下 之道都可以从中得以发现。而对这些儒家经典进行解读,只能以极诚无妄的态度去默默 地加以体会,而不能通过感觉经验的方式去理解。可见,儒家经典能够为我们的生命提 供超越的根据。 三是从心性论的角度界定儒家经典。关于这一方面,王阳明指出: “六经者非他, 吾心之常道也。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 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 政事者也; 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所以尊春秋也。 ” 也就是说, 儒家六经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只不过是蕴含着我们心灵中本已具有的,但并不能被 我们所轻易发现的永恒的真理。所以,所谓的易经是在说明我们心灵里面的“阴阳 消息” ;所谓的书经是在说明我们心里的“纪纲政事” ;所谓的诗经是在表达我 们的“歌咏性情” 。因而,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细心品读能够促使我们心灵地觉醒,从而 认识天地之道。 后世学者们各基于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从不同方面对儒家的文本不断地进行着诠 释,从而形成了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第三节第三节 孟子成为经典的历程孟子成为经典的历程 春秋中后期,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及,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从 而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私有土地开始出现并逐步扩大,而井田制则逐步瓦解了。与之 相伴随的是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形成、王道政治的衰落和战争的频发。处于这样一个 乱世之中的孟子对社会进行了强烈地批判,以三代以及尧、舜作为最高典范,而孟子 一书正是这些主张的集中体现。 孟子一书问世之后,经历了一个从普通文本变成一部儒家经典的历程。最先对 孟子思想进行探讨的是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对思孟学派攻击到: “略 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讳而无 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之言也。子思唱之, 朱熹: 中庸章句 ,见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8-39 页。 王阳明: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见王阳明全集 (董平、吴光等编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254-256 页。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8 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 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 同为儒家,为何荀子对思孟学派会有如此的攻击? 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二者在争夺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更为重要的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思 想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集中体现在二者对心和道的理解上。孟子认为心具有自主性, 不会被外在所干扰,具有自我立法的能力。而荀子虽也强调心的自主性,指出“心者, 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 但是荀子的心是一个统类之心。与此同时,孟子视心为 价值意识的根源,仁义礼智都来源于心, 心与理不可分离。而荀子的心为主体性,此 心只能观照,而不能蕴含万理。关于道,孟子主张道具有超越性,强调道的内在化。而 荀子则认为道在时空之内,强调道的客体化。总之,在战国时期,关于孟子的研究 处于萌发阶段。 秦时的焚书坑儒以及后来汉初流行的黄老之说使儒家学说没有得到任何发展的机 会。到孝文帝时, 孟子得到了重视,并将其置博士。在汉武帝时,由于采取了董仲 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于是孟子成为正统思想。到东汉光武帝时, 孟子虽不再置博士,但仍被当时学者们所看重。在两汉时期,虽对孟子进行注 释的学者很多,但只有赵岐所注的孟子得以流传下来。赵岐将孟子分成七篇, 取第一段的前二、三个字作为题目,将每篇分为上下卷,再进行注释。东汉时的王充继 承了荀子的思想。从批判孟子的角度,王充在其著作论衡刺孟篇中提出了十 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东汉后期一直到中唐, 孟子一直不显于世,直到韩愈竭力推崇孟子 ,从而 使孟子的地位得以不断地提高。韩愈提出了儒家道统论,将孟子的地位提升到了孔 子之后,这对宋时孟子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先谦: 荀子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 94-95 页。 荀子集解 ,第 397-398 页。 导论 9 在孟子成为经典的历程之中,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宋代,有关孟学 的著作有 100 多种,流传下来的有 20 多种,它们总的特点是阐发义理,一般采取注疏、 传说和考辨三种研究方法。在这期间, 孟子一书也逐渐地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宋真 宗命令孙奭作孟子音义 ,并在宋仁宗嘉佑六年将孟子等九经刻于石上,立于汴 梁开封国子监,这标志着孟子已经成为一部经书。宋代对孟子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政治论和人性学说方面。在政治论方面,由于孟子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 其中的一些主张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到宋代时,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如中央集权式的 政治结构、春秋等王霸之学的复兴以及王安石将孟子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等等,当 时的学者们围绕着孟子的一些政治主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孟子 的不尊周的政治主张,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王霸之辩、君臣关系和尊孔问题。在 人性学说方面,宋代的学者大多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讨论孟子的人性论,突破了孟子仅 从人自身的角度来探讨人性的局限。理学家们,如二程、朱熹等还将气引入了人性论的 思想体系之中,并吸收了佛教中的一些思辨方法,从而对人性的善恶问题进行了深入地 探讨,从而使儒家的人性学说更加的完善。 元朝统一中国后,开始重视意识形态对其统治的作用。在文宗至顺元年,封孟子为 “邹国亚圣公”尊号,其历史地位得以进一步地提高。在明代初期,孟子的地位虽然曾 一度有所降低,但是很快又恢复并得以巩固。在明世宗嘉靖九年,去掉了邹国亚圣公中 邹国公的封号,直接被尊奉为亚圣。在元明两代,有关孟子的著作很多,但是大部 分都局限于朱熹孟子集注中的观点,没有什么新意。 到清代时,孟子的亚圣地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也是有关孟子研究的一个兴 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学者主要是从考据的角度对孟子进行研究。关于这一方面的著 作有很多,如焦循的孟子正义 ,宋翔凤的孟子赵注补正等。而有关义理方面的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10 研究则非常少。戴震在“一本论”的指导下,对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新 的诠释, 从而形成了以 “气” 为本体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其代表作为 孟子字义疏证 。 康有为则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 孟子 进行诠释, 阐发了他的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方法 11 第二章第二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方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方法 孟子一书是孟子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时代所提出的问题而给予的一 种解答,具有时代历史性。当孟子成书之后,其便具有了一种客观独立性。于是, 当读者们来解读孟子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理解的问题。那么,戴震基于 自己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以何种方法来诠释孟子呢? 戴震对宋学学者和汉学学者的解经方法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同样治 学目标的宋学学者,戴震批评道: “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 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 ” 戴震批评宋学学者不具备治学的最基本功底,连语言文字都尚 未知晓,因此宋儒所得之理实为个人之意见,从而导致了行事上的差谬。而对于同样注 重文字训诂的汉学学者,戴震则批评到: “今之博雅文章善考核者,皆未志乎闻道,徒 株守先儒而信之笃。 ” 戴震批评汉学学者只注重文章、考核,对前人的言论不加辨析地 加以接受,从来就没有寻求天地之道的想法。在对宋学学者和汉学学者解经方法的批评 总结的基础上,戴震根据自身的治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解经方法。关于自身的解经方 法,戴震指出: 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离词则舍小学故训无所藉,辩言则舍其立 言之体无从相接以心。 学者大患,在自失其心。心,全天德,制百行。不见天地之心者,不得己之心;不 见圣人之心者,不得天地之心。不求诸前古贤圣之言与事,则无从探其心于千载下。是 故由六书、九数、制度、名物,能通乎其词,然后以心相遇。 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我辈读书,原非与后儒竞 立说,宜平心体会经文,有一字非其的解,则于所言之意必差,而道从此失。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 戴震将文本分成了两个层面, 即语言文字和道。 关于语言文字, 戴震认为语言文字是道的载体, 由于时间的间隔, 从而造成了后世人们在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戴震强调要经由六书、九数、制度、名物以解释文本,这就是语言诠释。关于道, 戴震认为闻道是学者们最终的治学目的。关于如何闻道,戴震提出了“以心相遇”的个 戴震: 与某书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187 页。 戴震: 答郑丈用牧书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186 页。 戴震: 沈学子文集序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210 页。 戴震: 郑学斋记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225 页。 戴震: 与某书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187 页。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12 人心路历程诠释的方法。下文将分别对这两种诠释方法作出具体地分析说明。 第一节第一节 语言诠释语言诠释 语言诠释是戴震诠释经典的重要方法,下面将要探讨戴震运用语言诠释的原因,以 及语言诠释在孟子字义疏证中的表现。 一、采用语言诠释方法的原因 一、采用语言诠释方法的原因 首先,语言是道的载体,但是由于时间的间隔,导致了人们对语言文字含义理解的 困难。所以,要想对经典进行解读,就必须先进行语言诠释。 其次,儒学内在发展的结果。 “道问学”与“尊德性”是儒学的两个方面。在古代, 二者分别以大学和中庸为其代表。到宋代时,儒家学者把“尊德性”放在了首 要位置,而对“道问学”则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主张知识 是外在的,与“尊德性”之学没有直接的关系;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则特别强调知识的 重要性,把道德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但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朱子的主张被忽视 了。到了明代时, “尊德性”之学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出现了三教合一的风气。这对于 坚持儒家传统的学者们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提出了从儒家经典中寻求根据,以便重 新确定儒学领域。与此同时,在儒家内部, “性即理”还是“心即理”的争论依然存在, 对此问题的解决已转向取证于儒家经典。清代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发展。清初,顾炎武提 出了“经学即理学”的主张,即圣人之道只存在于儒家经典之中,只能从儒家经典之中 去寻求。因此,研究古代经典就成为关键的问题,由此最终发展成为对经典本身的清理 考订和对文字、音韵本身的研究。戴震自然受到了这种学风的影响,并成为其治学的前 见。例如,在其早年的著作经考中,戴震就站在程朱理学的立场上,用考证的方法 证明朱熹的易学启蒙中之所以载邵雍所传的先天、后天之图只是为了解释易理。 再次,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得益于语言诠释。戴震的义理之学形成于第二阶段。在 这一阶段中,戴震一改在第一阶段中将语言诠释作为义理附庸的局面,把语言诠释提升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方法 13 到与义理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二者各有其源。因而,当戴震运用语言诠释的方法去解 释宋明理学中的概念范畴时,自然就会得出与宋明理学家们不同的结论,对其理论思想 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诠释也使戴震的义理更具有说服力。当时的学者普 遍地认为,只要正确地运用语言诠释,就可以获得经典中的义理。因此,戴震运用得到 广泛认同的语言诠释方法去解读经典, 能够使所获得的义理对当时的学者们来说更具有 说服力。 二、语言诠释方法的表现 二、语言诠释方法的表现 1、因声求义 1、因声求义 戴震注重音韵学对于训诂的作用。在继承以往学者的音义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戴震 提出了: “字书主于故训,韵书主于声音,然二者恒相因。 ” 戴震根据口腔的发音原理, 将声音中的两个要素, 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视为体系的经纬, 从而形成了 “参伍之法” , 并将这一音转规律与文字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提出: “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 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 ”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声 义互求”理论,即“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音以义正之。 ” 例如, “理者,察之 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 (亦曰 文缕。理、缕,语之转耳。 )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 ” “缕”有分的含义, “理” 与“缕”又是一声之转,所以也就证明了“理”有分的含义。 2、引申推义 2、引申推义 引申推义是指词义以其本义为基础,根据由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日常用 法的习惯,不断产生与其相关的新的意义或者由此派生出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一个有 系统的义列。以戴震对“理”的引申推义为例,戴震根据“理”字含有区分的含义,将 “理”引申为“分理” 、 “肌理” 、 “腠理” 、 “文理”和“条理” 。戴震之所以运用引申推 义的方法,是为了使“理”的区分含义更具有可信性,更具有说服力。 3、注重概念的界定及其之间的联系 3、注重概念的界定及其之间的联系 戴震不仅注重概念的界定,还对相关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如戴震对仁义礼智的 界定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分。戴震首先将仁界定为: “仁者生生之德也; 民之质也,日用 戴震: 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55 页。 戴震: 转语二十章序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107 页。 转语二十章序 ,第 107 页。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理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265 页。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14 饮食 ,无非人道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 ” 接着戴 震写道: “言仁可以赅义,使亲爱长养不协于正大之情,则义有未尽,亦即为仁有未至。 ” 戴震首先对仁与义进行了区分,在区分之中又间接对义作了界定,即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符合正当普遍的情理。接着以同样的方式指出仁与礼的关系,并对礼作出了界定。接 着指出礼与义之间的关系及其二者与仁的关系: “且言义可以赅礼,言礼可以赅义 而举义举礼可以赅仁,又无疑也。 ” 最后指出仁、义、礼三者与智的关系,并对智进行 了界定: “举仁义礼可以赅智,智者,知此者也。 ” 4、句法分析 4、句法分析 戴震通过对“谓之”和“之谓”进行句法分析,重新解释了易传中“形而上者 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学含义。朱熹基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对此句解释为: “阴 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道即理之谓也。 ” 这一解 释已成为那个时代学者们的前见。为了使自己的义理能够更好地被同时代人所认同,戴 震创造性的使用了句法分析,将“之谓”和“谓之”分别解释为: “凡曰之谓 ,以上 所称解下。凡曰谓之者,以下所称之名辨上之实。 ” 也就是说,在用到“之谓” 时,是以之前的内容解释之后的内容;在用到“谓之”时,是以之后的内容解释之前的 内容。在此基础上,戴震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即“ 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 ,本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 ” 也就是说,此语不是以道 和器为主语,而是以道和器来解释形而上和形而下。 5、语法分析 5、语法分析 论语中两次提到了“一以贯之” :一是论语里仁里的“吾道一以贯之” , 一是论语卫灵公里的“予一以贯之” 。关于“一以贯之” ,朱熹以其理本论思维对 其解释为: “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 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耳。 ” 而戴震则根据自己的哲学体系,对“一以贯之” 解释为: “ 一以贯之 ,非言以一贯之也。道有下学上达之殊致,学有识其迹与精 于道之异趋; 吾道一以贯之 , 言上达之道即下学之道也; 予一以贯之 , 不曰 予学 ,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316-317 页。 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 ,第 317 页。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317 页。 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 ,第 317 页。 朱熹: 通书注诚上 ,见朱子全书第 13 册(朱傑人等主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98 页。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见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288 页。 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第 288 页。 朱熹: 论语集注 ,见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72 页。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方法 15 蒙上省文,言精于道,则心之所通,不假于纷然识其迹也。 ” 可见,由于戴震强调后天 的学习对成德的重要性,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