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研究——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背景.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研究——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背景.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研究——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背景.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研究——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背景.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研究——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背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研究——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背景.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 study of initial configuration in carbon emissions righ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ding about carbon emissions righ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ye huyan supervisor:prof. ji jianwen school of law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密级:公密级:公 开开 学科分类号:学科分类号: 论 文 编 号论 文 编 号 : fx10456fx10456200910120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研究 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背景 作 者 姓 名:叶虎岩 申请学位级别:法学硕士 指导教师姓名:副教授 职 称:副教授 学 科 专 业: 民商法学 研 究 方 向:民法学 学 习 时 间: 自 2009 年 9 月 1 日 起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 止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2012 年 6 月 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财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同意山东财经大学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 (包括但不限于其印刷版和电子 版) ,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借阅和复 印,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i 摘要 碳排放权交易是全球人类寻求有效减排方式的成果,旨在削减温室气体减排成 本, 是创新性合作机制之一。 它将污染物排放权作为商品, 使其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从环境效益看,碳排放权交易促进了各国各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最终将促进人类 环境状况的改善,这也正是碳排放权交易出现的初衷;从经济效益看,碳排放权交易 既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生产质量,又为企业带来了额外收入,间接地也 减轻了政府投资环保,查污治污的资金压力;从社会效益看,碳排放权交易不仅能够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因为碳排放权问题 不止涉及一国问题,更是牵涉各国的全球性问题。 碳排放权交易源于 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 ,还属新兴事物。从 2000 年以来, 我国部分两控区省市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总体情况看, 国内目前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缺乏广泛的实践经验作支撑。在我国现阶段 法律体系框架下,推行这项措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排污权的属性尚存争议;排污 权交易立法存在空白;排污权是否属于物权法上的物也存争议等。但争议或不完善并 不代表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不可行,各界专家学者仍在努力,该项制度的推行指日可 待。 关键词:排污权 碳排放权 产权 初始配置 ii abstract the trading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 is the results of global search for reducing emission effectively, which is aimed at cutting the cost of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nd is one of the innovativ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t puts pollutant emissions as a commodity, so that it can be traded in the market freely. from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e trading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 promoted the enthusiasm of national energy saving, which will lea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f human state at last, and it is als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trading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 from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trading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 not only reduced production costs, improved production quality, and bring additional revenue for the enterprise, but also reduced the funds pressure of government in inves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 from social benefits, it can not only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but also help to establish a good international image, which because the problem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 involving more than one country, but also the global issues involv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trading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 stems from the in 1997, which still is a new thing. since 2000, our some of two-controlled areas have carried out an emissions trading pilot and achieved certain fruits. however, 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 china has neither formatted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ystem, nor lacked w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our present legal framework, there are still many issues to be resolved in chin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easu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implementing this measure. for example: the property of emission rights is still disputing; the legislation of emissions rights trading exists gaps; is emission right a property in the property law? however, controversy and imperfec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ing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 is not feasible. all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still endeavoring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is just around the center. key words: emission right carbon emission right property right initial configuration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缘起.1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2 1.2.1 排污权初始分配的影响力 .2 1.2.2 碳排放权的初始取得方式 .3 1.2.3 碳排放权的性质 .4 1.3 本文的思路 .5 第二章 排污权、碳排放权与碳排放权初始配置 .7 2.1 排污权与碳排放权 .7 2.1.1 排污权与碳排放权的理论源流 .7 2.1.2 碳排放权的民法属性 .9 2.2 碳排放权初始配置 . 17 小 结 . 17 第三章 国内外碳排放权初始配置实践 . 18 3.1 国内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式 . 18 3.1.1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现状 . 18 3.1.2 国内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式现状 . 20 3.1.3 国内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 . 23 3.2 国外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式 . 24 小 结 . 25 第四章 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的制度背景:碳排放权交易 . 26 4.1 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渊源 . 26 4.1.1 庇古:税制度理论 . 26 4.1.2 哈丁:“公地的悲剧”理论 . 27 4.1.3 科斯:“社会成本”的讨论 . 28 4.2 碳排放权交易的法经济学分析 . 29 4.2.1 碳排放权交易成本效益分析 . 29 4.2.2 碳排放权交易主体之间的博弈 . 30 小 结 . 31 第五章 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的理论研究 . 33 5.1 碳排放权初始配置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产权理论 . 33 5.1.1 产权理论研究综述 . 33 5.1.2 科斯的产权理论. 34 5.2 对民法视角下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的重申 . 36 5.3 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的原则 . 36 5.3.1 公平原则 . 37 5.3.2 效益原则 . 38 小 结 . 38 结论 . 40 参考文献 . 4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43 致谢 . 44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981-199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 100 年前上升了 0.48,全球平均气温经历过冷暖 几次波动,总的看来为上升趋势。进入 80 年代,全球气温上升更加明显。全球气候 变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结果。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 趋势,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旨在将释放到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 1990 年时的水平。1997 年,在日本京都召 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京都议定书 ,为 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正是源于 1997 年的京都 议定书 ,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积极投身减排任务,实现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起步较晚, 目前中国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总量上发展迅速,约占全球近一半, 但尚未形成一个高效、规范的碳交易 市场。近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在七省市开展碳 排放权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已经进入实质化阶段。但目前国内建 立碳排放交易体系高度依赖的数据基础还不完善,可依据的法律法规也是一大空白。 随着人类发展意识的提高, 人们开始反思长期以来在环保方面做的努力是否真的行之 有效。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必须结合社会 经济手段和措施。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目前看来,是减少污 染治理成本以及降低环境负荷的成功而有效的途径;而如何在现有的污染源之间、现 有污染源与将来污染源之间合理有效分配排放权, 即碳排放权的初始配置是碳排放权 交易的首要问题。因此,尽快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碳排放权配置是我国目前的选择。 简称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于 1992 年 6 月 4 日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 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英文名称 kyoto protocol,又称京都协议书 ; 京都条约 ,旨在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 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该标准:即在 2008 年至 2012 年承诺期内,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从 1990 年水平至 少减少 5。 具体内容详见:第四章第 26 页。 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核心内容是允许附件 1 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附件 1(即发 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 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 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 第一章 绪论 2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排污权交易 概念由经济学家于上世纪 60 年代提出,是“碳排放权交易”概念的 源起。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一种减排模式,是基于碳这种特定 污染物的排放权的直接贸易。碳排放权的初始配置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首要问题,学者 往往会从碳排放权的分配方式着手,进而研究碳排放权的初始配置模式。早期大多数 学者关于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讨论,几乎忽视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这主 要是受“科斯定理” 的限制。排污权交易制度从产生之日就备受关注,近年来,在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实施。一些经济学家比如 heller、barde 等,开始重视初始 排污权分配这个问题。 国内关于排污权交易的研究虽然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面很广, 但其中也涉及到排污权初始分配问题。 上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 面: 1.2.1 排污权初始分配的影响力 初始排污权分配的影响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与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联系;一 是与产品市场的联系。 首先,关于初始排污权分配与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联系。国外早期的研究以 montgomery 的观点为代表,他证明了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排污权的初始分配与最终 配置是互相独立的,也就是说排污权的最终配置与初始排污权分配无关。恰恰相反, tietenberg 的研究表明市场支配力的出现与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有直接的关系。在国内 也有类似研究,学者认为剩余初始排污权可能会导致市场无效,这是一个应该引起人 们关注的问题。赵文会、戴天晟就此进行过研究,证明了市场力的出现以及市场不完 全竞争时价格偏离的程度,与市场参与者获得的初始排污权的数量密切相关,这对于 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关于初始排污权分配与产品市场的联系。hahn 指出,假定在排污权交易市 场中存在一个具有市场支配力的排污工厂,那么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可能影响该工厂的 垄断行为。他还证明,除非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工厂获得的初始排污权等于它在竞争环 境中拥有的数量,否则,它的排污削减的总费用要超过最小化的费用。westskog 在 hahn 模型基础上有新的发展,结论一致,但他考虑到了多个工厂具有市场垄断力的 情况。 malik在hahn工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思考,研究了一个工厂具有市场支配力, 具体内容详见:第四章第 26 页。 科斯定理中有规定:零成本交易下市场的均衡不受初始分配影响。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同时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不服从工厂的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情况。在分析中,他得出一个 hahn 所没有提到的结论: 如果所有的工厂都是顺从的,则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工厂可能 选择拥有超过它所需要的排污权的数量,并使剩余的排污权从交易市场上退出 【1】 。 malueg 指出,如果产品市场是寡头垄断,排污权的市场配置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 【2】 。 国内也有从该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 陈德湖认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有效地分配初始排 污权来减少社会福利的损失 【3】 。 1.2.2 碳排放权的初始取得方式 模式(pattern)是事物的标准样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 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 下,有助于你完成任务,有助于你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方式是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在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条件下,表现人类的朴素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新近的管理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作为方式一词,更多地体现 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涵。 在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式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可免费分配模式。学者往往从已 有的分配方式着手,从中提炼解决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式。到目前为止,排污权的初 始分配方式主要是免费分配、拍卖和政府定价出售三种。但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排 污权交易制度引入的初期,更具有可操作性并容易被接受的分配方式是免费分配。 hahn 指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排污权的初始分配会影响排污权交易的效率,因 此选择合适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至关重要 【4】 。 在理论上, 初始排污权的分配主要有 三种形式:(1)拍卖(auction),就是将排污许可证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买者;(2)根据标 准分配(allocation by criteria),就是政府先规定一个分配标准(如历史排放水平),申请 排污权的排污企业如果符合政府规定的分配标准,就可以获得排污许可; (3)随机分 配(allocation by lottery),即排污企业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是否会获得排污权 【5】 。以 上三种形式中,随机分配虽然看起来很公平,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所以现实中很少 用;拍卖虽然公平,但如果全部许可通过拍卖分配,则排污企业的财务负担会很重,因 此难以接受。 最容易被接受的分配方法是祖父继承法(grandfathering treatments),即根 据企业的历史排放水平来无偿分配许可证,因为这种分配方法没有给现有污染企业造 成额外的财务负担,因此企业容易接受,这有利于政策的实现。 美国国会在清洁空气法(1990)中提出了初始排污权的三类分配方式:即免费 第一章 绪论 4 分配、公开拍卖和标价出售。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际应用和一些学术探讨中,均 视免费分配更具有可操作性。免费分配,即 grandfathering 式分配,由管理当局按照 一定的标准来分配许可证配额,企业无需为此付出代价,因此,在理论上免费分配最 易被企业所接受,在实践中也最容易推行。当然,免费分配方式也遇到一些困难。 rose 和 stevens 指出,免费分配方案导致了效益损失;在分配效应上排污企业所有者 占有了全部的稀缺性价值,而社会公众没有得到相应补偿;从长期看,免费分配也在 总体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竞争 【6】 。van byrke、cramton 等则认为对不同的污染物所采取的分配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国内,有许多与实践结合产生的分配方式模型,可以归结为数学规划和博弈论 方法。首先,数学规划法。尚静石在考虑所需花费的处理费用最小的条件下,通过动 态规划,给出初始排污权分配的方案 【7】 。 宋玉柱,高岩研究了关联污染物的免费初始排 污权分配问题,在公平性和经济效率优先原则下给出了问题的决策模型,并对公平性 的权重问题给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模型 【8】 。赵文会等构建了极大极小模型,该模型 考虑到了现实的效益函数并非都是可微函数的情况,在兼顾经济效益与公平性的同时 可以根据政府的偏好对二者的权数进行权衡 【9】 。其次,博弈论法。吴亚琼等基于政府 和企业之间、 企业和企业之间排污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前提,提出了协商仲裁机制, 在降低政府对于信息质量的要求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0】 。 上述分配模型虽然个别进行了数据检验或者是仿真化验证,但是由于实际条件的 限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当然这样做也是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条件允许,应该通过 大规模的调研获得基础数据,进一步建立量化仿真模型,以最终检验在实践中的应用 效果。 1.2.3 碳排放权的性质 对碳排放权的定性是初始配置的基础,只有明确交易标的的性质,才能正确配置 资源。 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就是碳排放权的定性, 对此, 学者也是各抒己见。 唐惠子,刘俊肖从全新角度定义排污权的性质,并且呼吁建立一种新的环境役权。作 者认为排污权是一种物权、财产权、用益物权,也是不同于地役权的新型役权 【11】 。 李霞等专门从用益物权角度定性排污权,认为排污权具备用益物权的所有特征,具有 用益物权的特性,但是具有特殊性的新型用益物权。这种新型表现在现代物权观不应 再仅仅强调对物的实际占有, 而应扩展对新型占有形式的确认, 同时强调对物的使用、 收益权能的享有和行使 【12】 。高利红,余耀军专门从法律性质的角度研究,认为根据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物权法定主义排污权要进入法律成为为法保护的物权并不容易, 但透过对现有行政部 门的有关行政立法的整理、提炼、总结,将排污权作为用益物权又具有可行性 【13】 。 何延军,李霞认为排污权是环境权下的“种权利” ,具有产权性,属于用益物权。与 高利红等相对的是,作者认为排污权具有法定性和权利义务统一性,因为排污权是环 境权下的种权利,环境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既是一项法律权利,又是一 项自然权利,是不能剥夺的。因此,作为环境权权利项之一的排污权理所当然的具有 法定性,没有什么障碍可言 【14】 。李玮可以算是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他也是从环境 权与物权两个角度出发。 在他看来, 可以把排污权作为环境权这种 “属权利” 下的 “种 权利”或“子权利” ,但他却极力反对将排污权作为一种物权。排污权成为物权的障 碍除了上述提到的“物权法定主义” ,还有排污权指向的客体。作者认为,排污权指 向之客体,不具有物权法上所称之物的可直接支配、独立、特定等特点,所以不能成 为物权法上的物。另有,作者从准物权角度,批判那种把准物权作为“麻袋” ,不分 青红皂白就用此“麻袋”来装任何东西的做法。将排污权作为一种准物权的做法同上 述理由,过于浅薄,肯定是行不通的 【15】 。 1.3 本文的思路 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排污权、碳排放权与碳排放权初始配置。该部分对排污权和碳排放权 做概述性介绍,简单介绍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的相关问题,引出本文主题。 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碳排放权初始配置实践。 该部分介绍了目前国内碳排放权初始 配置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国际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式做简要描述。 第三部分是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的制度背景:碳排放权交易。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碳 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经济学理论渊源,并对该制度进行了法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第四部分是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的理论研究。 该部分包括碳排放权初始配置的理论 基础; 从民法角度对该制度进行进一步分析; 以及初始配置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文的思路是:目前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已进入实质化阶段,从国内刚刚引入该 制度到今天,学界对其研究就没有停止过。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是学者争议最大的焦点 问题,因此,本文将研究重心放在这个问题上。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产生的背景是基于 经济发展原因,本着“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原则,文章即从经济学角度寻求出路。 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法经济学分析法,将经济学理论运用在论文写作中, 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法学问题。 第一章 绪论 6 本文拟通过法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式, 而不是单纯的免费分配模式。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就事论事” ,大多没有抓住问题的 本质。本文恰恰是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质原因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这种途径找到的 配置模式,一定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 排污权、碳排放权与碳排放权初始配置 2.1 排污权与碳排放权 排污权(the discharge pollution right) ,也叫排放权,是指单位或个人在正 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适当合理的污染物的权利; 碳排放权即是基于碳这种 特殊污染物的排放权。排污权及其交易制度本是经济学领域的问题,最初也是由经济 学家提出的。理查德波斯纳 提出了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将经济学理论和 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研究领域。也正是他的这一卓越贡献,为我们今天能 够将经济学领域的问题拿到法学领域来研究提供了可能。 2.1.1 排污权与碳排放权的理论源流 排污权及其交易制度, 是一种效率型环境法律制度, 目前在发达国家被广为运用。 形式意义上的排污权概念及其制度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dales)于 1968 年 提出 。排污权的理论被提出的初衷是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药方,它来源于经济学家 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因此,排污权概念的出现应说是有充分的经济学理论 基础的。 近代环境问题产生并日益严峻的经济成因,源于市民社会中每个组成分子的“经 济人 ”本性。在经济活动中,市民社会成员难免会为追求自身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 的最大化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就是环境的 “负外部性 ” 。 环境的 “负外部性” 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在市场经济国家是最为主流的观念,哈丁的公地的 悲剧 一文中有关于这一问题的最好说明。 “公地的悲剧”向我们展示了: “环境” 的公共物品属性,连同“经济人”的利己主义社会心理,共同导演了今天我们看到的 一幕幕环境灾难。关于环境的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大体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 一种是“庇古税”理论,以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为代表;一种是环境产权理论,以 科斯为代表。 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 :是 70 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他将人们从互相自愿的交易中 各自获得利益的简明经济理论和与经济效率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研究,为法律经济学 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对法学一般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8 年,戴尔斯(dales)在其污染,财产与价格:一篇有关政策制定和经济学的论文 (pollution,property 日三潴信三.物权法提要m. 孙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5;田山辉明.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0.曹 杰.中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8 19高富平.物权法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20宋晓丹.也论排污权的法律性质j.南方论刊,2009,5(8):32-35 21崔建远.准物权研究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4-28 22王明远.论碳排放权的准物权和发展权属性j.中国法学,2010,4(6):33-34 23赵丽,颜蕾.我国排污权初始分配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11):81-82 参考文献 42 24吕忠梅.论环境使用权交易制度j.政法论坛,2000,5(4):13-14 25王树义.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43-144 26张颖,王勇.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研究m.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2:98-99 27李寿德,黄桐城.初始排污权分配的一个多目标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2003,6(11):46-57 28曲格平.环境科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4:39-41 29周密.环境容量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6 30richard a. 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m.6 th ed.citic publishing house:aspen publishers,inc.,2003:14-18 31余耀军.排污权的经济分析j.财贸研究,2004,5(1):104-107 32ronald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n,1991:1-44 33r科斯,a阿尔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