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d. thesis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research on the xunzis the ritual the ethic significance 赵倩 zhao qian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二一二年五月二一二年五月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公开 保密(_年_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应遵守此协议)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i 摘 要 摘 要 本文共分为导论、第一、二、三章和结语几个部分。主要论述了荀子“礼” 的思想渊源与产生背景,荀子“礼”的伦理价值,以及荀子“礼”的实现途径。 荀子是战国后期的儒学大师,荀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以“礼”为核心,从某种 意义上讲,荀子之学便是“荀礼”之学。在荀子那里,礼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文 明形态,更是某种必然规律和必然趋势。从宏大的宇宙到现实的政治乃至微观的 人生,到处都有礼的影子。在荀子看来,礼是宇宙、社会、人生必然规律的体现, 具有至高价值。 荀子“礼”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思想渊源和产生背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 始,中国礼乐文明的基础得以奠定。但到孔孟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周文疲弊。 为重建以周文为型范的礼乐新秩序,孔孟视仁义为礼的本质,崇尚礼义。到战国 末期,社会道德沦丧、伦理失序,荀子以儒家学者的身份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礼 治思想。针对当时诸候争霸的社会历史格局,荀子将思想的目光投射到人自身, 立足于礼,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礼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本文从礼的形上意蕴, 礼为道德准则, 礼为日常行为规范, 礼为政治制度等方面, 深入探讨了荀子 “礼” 的伦理意义。可以看出,荀子通过其礼学思想,力图为这个混乱不堪的动荡社会 提供一个因应人性切实可行的救世良方。荀子认为,人类不可须臾离却礼,人类 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为礼治,礼对于个体、社会、政治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荀子 “礼”的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怎样才能在现实中实现呢?在荀子看来,主要可 以从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道德教化两方面来进行。 荀子对于个体道德修养的 目标、范围、内容及途径都有所论述,同时将礼与社会的道德教化关联起来,论 述了礼以养情、礼乐相济的思想。 研究荀子“礼”的伦理意义,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 社会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气,弘扬民族精神,进而推动整个现代化事业,都具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 :荀子;礼;渊源;内涵;价值 iii abstra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and epilogue several parts. it mainly discussed not only the thoughts origin and background, but also the ethical value and the realization way of xunzis the ritual xunzi i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onfucianism master, xunzis ethics system is as the core to the ritual .in a sense, the study of xunzi is xunli education. from xunzi, ritual represented not only a pattern of civilization, but also a certain rules and trend. there is the shadow of the ritual everywhere from the magnificence of universe to realistic politics and even the microscopic life. in xunzis opinion, the ritual which possessed supreme value reflected inevitable rule of the universe, society and human life. the ritual of xunzi had proposed in its specific ideological origins and background. from the duke of zhou ritual music on, the chinese ritual and music civilization was to be laid. but to confucius age, ritual and music was caved and thrilled, exhausting the relevant disadvantage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new order of zhou as a type of ritual, confucius and mencius depended on the nature of righteousness for ritual and advocating etiquette. to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ocial moral was decayed, and ethical was disorder. xunzi had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s ritual politics as a confucian schola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mplicity of the syndrome of social history, xunzi projected onto the people themselves with the eyes of thought. he comprehended and in-depth explained of the rituals essence, connotation and value, based in ritual.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rituals metaphysical meaning. ritual is for moral code, and ritual is also for daily behavior standards and political system. you can see, xunzi discussed the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itual so further, that he tried his best to provide a feasible to human nature of the prescription of salvation for the chaos to social unrest by his thought of ritual. xunzi thought it seems that man will not breathe without ritual. human society ideal political model is confucian. iv ritual had high value for all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 ritual of xunzi owned rich content and the clear goal. how can we realize in reality? in xunzis opinion, we can realize it mainly from an individual morality and social moral enlightenment two aspects. xunzi had discussed moral cultivation target, scope, content and way for individual. at the same time he associated with the ritual and social moral culture. from this, he discussed the ritual in order to raise affection. in addition, ritual and music should be combined. today we research xunzi at “the ethical” significance, which can help us to constru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is way we can improve the social moral level and social atmosphere. it also can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there i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all. key words: xunzi; ritual; origin; connotation; value 目 录 目 录 独创性声明.i 摘 要.ii abstract.iii 导 论.1 第一章 荀子“礼”的思想渊源.4 一、礼的起源.4 二、从周礼到孔孟之礼.5 三、荀子“礼”的产生背景.8 (一)社会背景 .8 (二)学术背景 .10 第二章 荀子“礼”的伦理价值.14 一、礼的形上意蕴.14 二、礼的伦理内涵.16 (一)礼为道德准则 .16 (二)礼为日常行为规范 .17 (三)礼为政治制度 .18 三、礼的伦理价值.19 (一)礼的个体道德价值 .19 (二)礼的社会伦理价值 .21 (三)礼的政治伦理价值 .22 第三章 荀子“礼”的实现途径.25 一、个体的道德修养.25 (一)道德修养的目标 .25 (二)道德修养的范围 .27 (三)道德修养的内容 .29 (四)道德修养的途径 .30 二、社会的道德教化.32 (一)礼以养情 .32 (二)礼乐相济 .35 结 语.38 参考文献.v 后 记.vii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1 导 论 导 论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思想家所处的时代, 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等 因素的限制或影响,从而留下时代的印记。同时,每一个思想家的思想都以先驱 者的思想资料作为出发点和进一步改造的前提,从而建立更适合时代发展、更具 生命力的理论体系。站在春秋战国末期、大一统政治前夜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荀子批判吸收历史文化遗存和诸子治世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致思进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当时,周天子已经逐渐失去了其 往日的权威, 各诸侯国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 ( 孟子 离 娄上 )人民饱受连年不断的战乱之苦,同时战乱也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中央政权逐渐衰微,封建瓦解,各诸侯国纷纷摆脱周王的控制,与其分庭抗礼, 周王成为名义上的共主。与此同时,周礼也失去了对人们思想的约束,还成为遭 受肆意践踏的对象。即所谓,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治国之道的礼, 已经不能作为各国施政的方针和评判政治实践中是非善恶的标准,越礼、毁礼甚 至成为权力的象征。礼坏乐崩的政治情势,不仅使恢复礼治成为不切合实际的奢 望,还无法继续以礼的既有标准来维持现有社会的安定。针对社会无道的政治情 势,先秦诸子在这个时候粉墨登场, “你方唱罢我登场” ,演出了一场互相论辩交 锋,延续数百年的历史大剧这就是开始于春秋末期,结束于战国末期的“百 家争鸣” 。 梁启超在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中对此这样描述: “孔北老南, 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野;如火山乍裂,热 石竞飞于天外。壮哉壮哉!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尤以儒家和法家的争鸣最为激 烈,他们的对立几乎达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面对乱世,孔孟站在三代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提出了忠、孝、仁、 义等道德观念。同时又在不断修正旧的道德观,主张举贤才、慎刑法,薄赋敛、 重教化等进步思想。可是从孔子到孟子,儒家基本上是朝着超功利的道德理想主 义方向发展的,他们最为重视的是“德治” 。孔孟以人的“仁心” “善性”为根据, 强调通过人的内在心性修养来成就人的内圣,从而使人人都各安其位,达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个整齐有序的社会。孔子说: “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 ( 论语颜渊 )又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 论语述 而 )孟子说: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 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2 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 ( 孟子尽心下 )又 说: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 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 孟 子告子上 )孔孟的这种道德理想主义“通常对人的道德伦理境界提出相当高 的要求,即要求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有自觉的认识与反思,并且力图通过这 种本来只是历史建构起来的伦理规范的自觉与伦理观念的重视, 在普遍认同的基 础上,不通过国家法制的强制性约束,便确立一种符合理想的社会秩序” 。 正如 许纪霖先生所说: “先秦儒家所面临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礼崩乐坏的局 面,孔孟上承周文教化,并通过自己的损益创造,把礼乐法规转化为人自觉的道 德实践,从而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调。 ” 从总体上看,孔孟的儒学思想更多 的是作用在内在道德的修养方面,是在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上努力,借用传统语 言来表述,就是“尊德性而道问学” 。儒家的这套理论在战国后期遭遇了一系列 问题。比如孔子的礼论,主观层面的道德价值理想高于客观实际的贯彻落实;对 于既往历史的缅怀,超过对现实社会建设的憧憬。所以说,孔子的理论,既无法 落实到制度的层面,更无法找到实现礼治的道路和方式。而孟子强调道德关系的 学说并不能保证在一个混乱无序的时代建立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 更不用说实现 儒家的理想了。 战国时期长期而频繁的战乱和悲惨的生存条件让人们难以相信孟 子的性善论主张。最为重要的是期待一个个体在没有任何外在推动的条件下,去 自觉主动地培养自己的道德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 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更是无法 为当政者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来实现圣王。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暴露了同一个问 题:儒家学说已经与战国后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脱节了。当时的儒者们面临 的儒家困境是必须发展儒家学说,想要实现儒家理想,儒家自身的理论前提和关 于道德培养与仁政的学说必须加以修正才能更加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否则,在 战国时代儒家学说就不能生存下去,更别说繁盛了。 相对孔孟, 法家的治世观点就要有效和实用的多。 法家以重 “法” 而称于世, 他们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提出了 “法治” 思想, 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 其中以管仲、子产和商鞅为代表,管仲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将法制作为规矩;子 产铸刑书,公布法律条文,使民有法可依,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了一整套代表新 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思想和制度; 商鞅奖励农耕和军功, 取消世袭, 移风易俗, 加强君权,赏罚并用,颁布了一整套法律制度,对后世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建设产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64 页。 许纪霖编: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 (下卷) ,东方出版中心,2000 年,第 191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3 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家的治世主张得到当时诸侯国的认同,因而被各诸侯国所重 用。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 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 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 可以看出,在荀子以前,儒家和法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儒家孔孟 强调“德教”和“德治” ,强调内在心性修养;而商鞅、申不害等法家代表强调 “法律” 、 “法治”和“刑罚” ,强调外在规范和惩戒,他们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 而荀子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和理论背景之下, 开放地接纳和吸收了有利于建立和 谐有序社会的思想内容,通过对社会的独到观察和对前人的批判吸收,进而形成 了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建造起自己的礼学大厦。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和理 论前提下,荀子的主要任务已不是对过去的怀恋和向往,而是要站在新兴地主阶 级的立场上, 以积极的态度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政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制度上 的设计。 因此, 作为儒家, 一方面, 荀子改造继承了孔孟的礼治思想, 突出了 “礼” 的客观性、制度性,把“礼”视为秩序规则、社会制度、伦理规范的最高原则。 正如韩德民先生所说: “如果说孔子,尤其是孟子,主要是从内在精神追求的角 度,通过创造性的发挥发展了本是作为历史文化的礼,那么荀子则有所不同,他 更重视的可以说是如何通过发展礼之作为外在社会规范结构的存在这个层面, 来 恢复礼的实践操作功能。 ” 另一方面,荀子深刻地认识到了其他各家理论的合理 因素,并将他们思想的合理成分引入到了自己的伦理思想之中,以使他的伦理思 想在现实中得以实施。因此,通过对先秦诸子的批判吸收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 刻洞悉,荀子对于当时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形成了不同于孔孟 的致思方向和理论进路,最终,他创建了自己的礼学思想。 韩德民: 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齐鲁书社,2001 年,第 218219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4 第一章第一章 荀子“礼”的思想渊源 荀子“礼”的思想渊源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主要活动时期为公元前 298公元前 238 年。曾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讲学,齐襄王时曾三次担任“祭 酒” (学宫领袖)影响很大。后离齐去楚,做过楚国兰陵的地方官。晚年在兰陵 著书,直至去世。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礼”的产生,有其 远源和近源。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中国礼乐文明的基础得以奠定。但到孔子时代, 已经礼崩乐坏,周文疲弊。为重建以周文为型范的礼乐新秩序,孔子摄礼归仁, 用仁心贯注礼乐,视仁义为礼的本质,崇尚礼义。孔子而后,孟子加以继承和发 扬,在礼治与德治之间致力于建构德治思想,并把孔子德治进一步发展,最终设 计为仁政, 孟子之礼为道德之礼。 到战国末期, 荀子继续发展了孔子的礼治思想, 建立起自己修身、处世、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他们对礼的探讨可谓源远流 长。 一、礼的起源 一、礼的起源 礼产生于人类社会初期, 说文解字谓之乃“所以事神致福”者,说明礼 本是祀神祈福的仪式规则。原始时代神事与人事不分,且人事包裹于神事之中, 所以作为祭祀规则的礼也同时是指导人事的原则, 同时也涵盖原始社会的风俗习 惯。也就是说,礼不仅用于神人交通的准则,同时也演化为人人关系的范式。王 国维依据“礼”字释礼曰: “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 文曰豐,行礼之器 ,其说古矣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豐的上半部) 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丰神人之事通渭之理,其初当皆 用(豐的上半部)若豐二字,其分化为醴礼二字,盖稍后矣。 ” 从字源学上考证, 礼之“事神”有一发展变化过程,即“礼字最早指以器皿盛两串玉献祭神灵,后 来也兼指以酒献祭神灵,又后来则以礼指一切祭祀神灵之事。 ” 这一说法实质上 是从神人关系的角度探讨礼之本义。杨宽据礼记礼运中的“夫礼之初,始 诸饮食” ,侧重从人人关系的角度推论,得出: “大概古人首先在分配生活资料特 别是饮食中讲究敬献的仪式,敬献用的高贵礼品是醴 ,因而这种敬献仪式称 为礼 。后来就把所有各种尊敬神和人的仪式一概称为礼了。再后来更推而广 之,把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传统习惯和需要遵守的规范,一概称为礼 。等到 王国维: 观堂集林 (第一册) ,中华书局,1959 年,第 291 页。 陈来: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三联书店,1996 年,第 225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5 贵族利用其中某些仪式和习惯,加以改变和发展,作为维护贵族统治用的制度和 手段,仍然叫做礼 。 ” 以上,杨宽探究了礼之古义以及礼的内涵变化与外延 扩展。王国维与杨宽两人都考虑到古代时神人相杂,人事依附于神事,他们二人 对礼的理解实质是相同的。 礼原是祭祀仪式和规则, 体现了神和人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人对于神的依赖 与敬畏;礼作为风俗习惯,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 常规。当剥削和阶级产生之后,人类进入文明的时代,祭神祀天便转化为“少数 人”的特权,神与人之间沟通的宗教仪式开始代表等级名分和世俗的权力,同时 礼也就被引申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基本原则和政治制度。 三代之治常被称之为 礼治,就是因为从三代以来,礼的“为政天下”的功能十分明显。但是,由于礼 具有的神学性质以及政治之礼的神学根据,从一开始礼治便隶属于神治之下,换 句话说礼治即是神治。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 有执膰,戎有受月 辰 ,神之大节也” ,表明了尊帝敬神观念已经占据了统治阶层的 精神世界,礼治真正的意思在于“祀” ,祀才是治理天下的大事。 礼记表记 中总结夏、殷礼治本质上就是尊命尊神,事鬼事神。经过商亡周兴的历史变迁, 周人终于在宗教的重重迷雾下发现了“人”的存在与价值,遂将神学化的礼治人 文化,突出了政治之礼的价值,同时也抬高了礼治人文的地位。具体表现在神与 人之间,近人远神。 表记中记载: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这表 明周人在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上推崇礼, 必然对夏、 殷二代的制度之礼作 “损益” , 这种损益就是古籍所载的周公制礼作乐。 二、从周礼到孔孟之礼 二、从周礼到孔孟之礼 “礼”产生于上古时期。原初形态的礼治,形成并完善于西周。周代礼治的 人文转向,意味着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盛衰兴亡主要取决于“人” ,特别是统 治者,而不完全取决于神意。换句话讲,即统治者必须自觉承担治理天下的政治 责任,同时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这样,才符合“德”的要求。这样,统 治者的政治能力、政治行为就要依“德”来评判。周人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尚书蔡仲之命 )表达对德的选择与重视,同时也论证了德之于人、之于为 政者的神性价值。 “西周末至春秋,天命神学始遭怀疑、批判、否定,随之而来的便是春秋后 期的礼崩乐坏。这样,周氏统治的神圣根据、现实权利乃至礼治模式一并衰落。 杨宽: 古史新探 “乡饮酒礼”与“乡食礼”新探 ,中华书局,1965 年,第 308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6 在此历史转折前后, 为政方略逐渐成为政治家和思想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礼也因此而进入政治家和思想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礼也因此而进入政治家和思 想者的思想世界。 ” 儒家是三代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和接受者。礼是先秦儒家最为 重要的范畴之一,甚至可以说礼构成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要复兴的礼就 是周礼,他希望重建的社会也是以西周为理想的社会。但是,作为“圣之时者” 的孔子,他也未必就是全盘“周化”的实践者。孔子“以仁释礼” ,把“仁”作 为核心价值,而“仁”的内涵和价值目标是可以与时俱进的。视听言动符合“礼” 才是“仁” ,以及“克己复礼”为“仁” ,在孔子这里, “仁”与“礼”融为一体, 礼仁不二。 春秋后期, 礼崩乐坏愈演愈烈, 诸侯争霸不可避免, 礼的政治价值受到质疑, 弃礼变法也由此拉开序幕。孔子以天下的“有道”与“无道”来重新审识三代的 盛衰治乱,以求能够化解礼治在理论上的危机。孔子把汤武的强盛归结为其实行 了礼治,而桀、纣的败亡则是因为他们背弃礼治。出于“复礼”的政治目的,孔 子设想三代之礼相因,鼓吹礼为治理天下的唯一的政道。而且,孔子对违礼毁礼 者的批判异常激烈。如论语八佾中记载:鲁国大夫季孙氏竟然八佾舞于 庭 , 以大夫的身份行天子之礼, 孔子忍无可忍, 说道: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 孔子还提出“为国以礼” ( 论语先进 )的主张,也就是以礼治国的礼治 诉求。他讲: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论语里 仁 )孔子用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以礼来治理国家,有何难;如果不以礼来治理国 家,对于礼将如何。而且,他坚信以礼治国,礼乐兴,国家治;如果弃礼为政, 则礼乐坏, 国家乱, 孔子把礼治与 “国家治” 这两者内在的联系定位为因果联系, 使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孔子也将涵括一切具体道德的人生大德或者说人生最高之德的仁置于礼的 控制之下。颜渊问仁,他说: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认为自觉主动地克制、约束 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换句话讲也就是以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就是仁。当颜渊又问实践仁德的具体条件和具体方法时,孔子又道: “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 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实践仁,就是 要按照礼的规定去视、听、言、动。这里,孔子不仅用礼规矩和框定仁,而且以 礼来指导和掌握仁的求索和践行。孔子用礼来要求仁,便逻辑地决定了仁具有礼 的属性。但同时又因为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礼的政治权威丧失,礼治的恢复以及 陆建华: 先秦诸子礼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1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7 礼的实践不再有外在的强制约束, 礼必然依赖于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和行礼者的自 我需求。此时,道德走向政治前台,道德的力量被发掘和放大,承载着救治礼的 使命。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论语八佾 )这 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他将怎样对待礼和乐呢?孔子想要表达仁越 过礼的约束与主宰而统摄和支持礼,成为礼最后的支撑力量。这样来讲,仁反过 来变为礼的存在基础。而仁为礼的基础,这也就意味着礼有道德化的倾向,乃至 礼可能“堕落”为德。 礼根植于宗法血缘,礼制规定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背后是血亲之情。孔 子特别强调礼中之情,突出情在礼中的基础地位。由情为“礼之本”出发,孔子 便从情的角度审视礼,以情礼不离、礼中有情要求礼。关于这一点,我们主要可 以通过祭礼和丧礼看出来。关于祭礼,孔子说: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吾不 与祭,如不祭” 。 ( 论语八佾 )关于丧礼,孔子以“临丧不衰” ( 论语八佾 ) 揭露礼乐崩毁形势下丧礼的扭曲与异化, 同时也揭示了孔子认为丧礼除了表达生 者与死者的“关系” ,还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感情” 。 总的来讲,孔子所论之礼表面上是三代之礼,其实只是周礼。在德礼关系之 中,孔子一方面认为礼规定德,德有礼的特征;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德支撑着礼, 礼有德的属性。关于情礼关系,孔子认为礼的宗法等级的背后是血缘亲情,所以 坚决主张礼中有情,情礼不可分离。 孔子在礼治梦想难以实现的形势下提出德治设想, 而孟子直面礼乐早已崩乱 的现实,在礼治与德治之间致力于建构德治思想,并把孔子德治进一步发展,最 终设计为仁政。孟子之礼为道德之礼,他对于道德之礼的贡献在于从人性之维证 明礼之于人的内在性,从心灵之维说明礼内在于人的身体之中。换句话讲即孟子 为道德之礼的内在性提供了心性论根据。孟子认为礼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因而是 内在性存在。而且孟子认为这种内在性存在直入人心,迈向心灵之至深处,他还 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 孟子尽心上 ) ,礼同仁、义、智三者一 起根植于人之心中,以心作为存在之所。 孟子不仅讨论一般意义上的礼, 而且他还把某一具体的行为规范的礼作为讨 论的对象。比如孟子关于丧礼的言论,他认为丧礼乃凶礼之一,包括丧葬礼节、 守丧期限、葬品种类等多方面的规定。关于丧礼中的“久丧” ,孟子承接孔子的 思想,并且以为久丧在尧、舜、禹时就已经成型。关于丧礼中的“厚葬” ,孟子 的观点不同于孔子,他极力赞同并且大力宣扬厚葬。比如孟子言其听说“君子不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8 以天下俭其亲” ( 孟子公孙丑下 ) ,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在父母身上 去省钱” 。 总的来说,孟子虽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而建构出仁政学说,综合孔子人 性言论和子思“五行”学说而首创人性善理论,但是他也关注礼、研究礼,还是 比较重视礼的。他认为要想整个社会治理有序,离开礼是办不到的。他说: “不 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 ( 孟子尽心下 )孟 子本人熟悉礼的文献, 他还常常与其他人讨论礼,并且有系统的关于礼的理论。 但是孟子强调道德关系的学说并不能保证在一个混乱无序的时代建立良好的社 会政治秩序,更不用说实现儒家的理想了。战国时期长期而频繁的战乱和悲惨的 生存条件让人们难以相信孟子的性善论主张。 最为重要的是期待一个个体在没有 任何外在推动的条件下,去自觉主动地培养自己的道德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至 于孟子的仁政学说更是无法为当政者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来实现圣王。 这些问题 实际上都暴露了同一个问题: 儒家学说已经与战国后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相 脱节。当时的儒者们面临的儒家困境是必须发展儒家学说,想要实现儒家理想, 儒家自身的理论前提和关于道德培养与仁政的学说必须加以修正才能更加符合 现实发展的需要。否则,在战国时代儒家学说就不能生存下去,更别说繁盛了。 三、荀子“礼”的产生背景 三、荀子“礼”的产生背景 (一)社会背景 荀子生活的年代,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统一的封建 王朝还未建立起来,当时的社会正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局面,社会伦理秩序急需重 整与严治,社会形态正经历着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期。急剧的社会 转型使得原有的土地关系、宗法关系、政治结构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七国之间土 地的争夺和兼并频仍, 致使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诗 小 雅北山 )成了遥不可及的历史追忆。 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与以往不同,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多是在礼和信的名 义下进行的,那么战国时代则完全遗弃了这些礼义,战争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兼 并” 土地。 在当时, “上无天子, 下无方伯。 力攻争强, 胜者为右。 ” ( 战国策 叙 ) 可见, 当时的社会生活呈现出的状态为废弃道德仁义, 崇尚武力战争, 杀人盈野, 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1960 年,第 98 页。 参见: 孟子滕文公下 。载孟子之言: “ 礼曰: 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 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 。 ”此即是孟子熟悉礼的文献的例证。 参见: 孟子离娄上 、 孟子离娄下 、 孟子万章下 。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9 社会失序。正如刘向所说: 仲尼既设之后,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 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 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 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然 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 万乘之国七, 千乘之国五, 敌侔争权, 盖为战国。 ( 战 国策叙 ) 在这样一个道德沦丧、 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以往的伦理制度不再被人尊奉, 孔子想恢复周礼的理想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礼”不但不是霸主们的治国之道, 在他们的政治实践中, “礼”反而成为了任意被践踏的对象。 史记中记载: “廉 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乃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 客 退矣。 客曰: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 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 。以上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唯利是图竟然 会成为当时人们理直气壮反驳他人指责的根据。 顾炎武对这个时代也有精辟的描 述: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 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 犹论宗姓氏族, 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 犹宴会赋诗, 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 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 道尽矣。 ” 这些描述全面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社会道德沦丧、伦理失序的社会现实 状况。 其实这种风气不仅仅出现在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以及上层人物之间不讲信 义、唯利是图的情况,同样也流行于当时的民间社会。据战国策记载,当时 苏秦出游数年大困而归家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 刺其股,血流至足,曰: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 苏秦学成之后很快得势,在去楚国的途中路过家乡时,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张乐设饮,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 秦曰: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 嗟乎! 司马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华书局,1973 年,第 2448 页。 黄汝成: 日知录集释 (卷 13)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 10051006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10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 从发生 在苏秦身上的故事可以看出,当时不仅社会上层,而且社会下层伦理丧失的现象 也普遍存在,人们甚至为了利益,连亲情都不顾,人与人之间只剩下了赤裸裸的 利益关系。 荀子王霸中讲: “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惟利之 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 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 上,则是上下析也。 ”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可见,无论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还是社会下层民众,对于道德的观念已十 分淡漠, 人人以 “利” 为行为的指南和目标, 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的现象到处可见。 荀子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混乱无序的社会, 而这样的乱世也就成为荀子隆礼思想 得以建立的社会前提。除了社会前提之外,每一套理论的建立还同时会受到历史 文化及同时代理论的影响。 (二)学术背景 荀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当时的学术中心稷下度过,在此期间他与当时 著名学者宋钘、淳于髡、环渊、慎到、接予、田骈等有过直接交往,也对各家学 说有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 荀子的这个经历为他建构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同孔孟相比,荀子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期望并不强烈,而是安心于学,把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思想的研究。 他以学者的身份对现实政治持冷 静审慎的批判态度,客观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荀子的学说更富有理论 价值,拥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稷下学宫是当时社会大变动的产物,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兴办的,最根 本的目的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能够为统治阶级长治久安提供理论上的说 明。在当时,著名的学派,如黄老学派、名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墨家学派、儒 家学派等,都有他们的代表人物来到稷下学宫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从这个意义上 说, “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 。在稷下诸学派中,黄老 学派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 人。坏渊,楚人。皆习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受到战国中晚期法制 思潮的影响,慎到等稷下道家(或称稷下黄老)与老庄之学相比较也大为改观, 他们援礼法入道,据道论法,以法求治,但在思想上也不排斥仁义礼乐,并且进 张清常、王延栋: 战国策笺注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63、66 页。 参见惠吉星: 荀子与中国文化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32、35 页。 郭沫若: 十批判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157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荀子“礼”的伦理意义研究 11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