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业论文)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pdf_第1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pdf_第2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pdf_第3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pdf_第4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包公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代表,一千多年来他成了公正和正义的象征。从宋代以 来,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小说等以不同的形式都在传颂着包公的故事,他刚正廉洁、 铁面无私的故事在民间的传唱经久不衰,民间对包公的崇拜一直在延续着。有关包公的 故事经过民间的口头传唱,被文人加工成了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在民间说书艺人和 影视作品的传播下及人们广泛阅读中,又回到了民间变成了民间文学。历史上包公的民 间文学已经无法重现了, 笔者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包公的历史史料和包公的文学作品考 察包公民间崇拜的发展历程。 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早期包公形象的形成。主要从历史上真实的包公、民间的 包公、宋金时期有关包公的笔记和话本三个方面分析包公早期形象的形成原因。关于历 史上真实包公的探讨是依据历史上包公的事迹、 宋代社会状况及包公与宋仁宗的君臣关 系,分析人们选择包公作为清官代表的原因。历史上的包公故事流传到民间,变成了民 间流传的包公故事,随着包公名气的增大,民众及文人通过移花接木和虚构等方式,使 包公的故事越来越多,越来越生动有趣。民间的包公故事和文人创作的包公故事相互交 融互动,它们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包公的文学作品基本上也能反映其民间崇拜的发展 历程。宋金时期有关包公的文人笔记中初步出现对包公刚直敢谏个性的夸张表现。宋金 时期勾栏瓦舍里已有了包公戏的演出,那个时期的话本大概就是当时在里面演唱的底 本,在宋代的话本里对包公已有初步神化的表现,这是后来包公崇拜在民间发展神化趋 势的开始。 第二章是元代民间的包公崇拜。 首先文章分析包公的民间崇拜在元代急速发展的原 因,主要是由于元代社会的极度黑暗、贪官污吏豪绅横行霸道。元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伸,激起了人们对清官包公的渴望与向往。包公在元 代的民间崇拜,笔者是以元杂剧的十一种包公故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包公崇拜在民间 的发展情况。元代民间的包公崇拜出现了对包公的神化现象。 第三章明清民间的包公崇拜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关于明代, 文章着重以 百家公案 和包公案为依据,考察包公的民间崇拜,明代是包公崇拜神化的巅峰时期。明代对 ii 包公的神化,文章从对包公出身的神化、解破字谜的特殊本领、对异常预兆的敏感、 “通 鬼神”的特殊本领、断精怪的特殊本领五个方面做了深入探讨。证明了明代确实是包公 民间崇拜神化的巅峰时期。由明入清,民间的包公崇拜也出现了由神到人的转变趋势, 清代包公的民间崇拜是以清代的小说为依据,清代有关包公的小说较有代表性的是三 侠五义,其次还有万花楼演义、清风闸等。到了清代,包公的神通减小了, 不再能“坐赴阴床”去阴间或天上断案了,有了七情六欲,在处事的时候变得有点委曲 求全,更有甚者有时他也是自身难保,其形象向人间的常人靠拢。清代的包公更能知人 善用,更喜欢手下的一批贤人侠士帮他破案了,有关包公的公案小说也由“神话变成了 人话” 。 第四章目前民间的包公崇拜及其意义是本文的最后一章。 在目前的生活中人们广泛 传诵着包公的故事,戏曲、影视更有利于包公故事的传播。在全国各地从南到北,都建 有包公的祠庙,民间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跪拜纪念着这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廉洁 公正、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包公被人们永远记诵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母题沉 淀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从古到今,民间对于包公的崇拜经历了从历史上的人到神再 到人的历程,最后定位为带有神化色彩的人。到了今天,民间对于包公的崇拜出现了多 元化的现象,人们更习惯于把包公作为一个保护神来崇拜。历史上民间对于包公的崇拜 发展到今天,尽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但始终有根线贯穿,那就是包公一直是 人们心目中“清官”的代表。文章的最后探讨了民间包公崇拜的意义,民间的包公崇 拜能激发人们坚持正义的良好品质、 是人们对于幸福生活向往的表达并且有利于旅游事 业的发展。 笔者想通过对于有关包公的历史史料和文学作品的解读, 探讨包公民间崇拜的发展 历程。虽然以往研究包公的学术文章已有不少,但能从包公的民间崇拜的角度进行研究 的较为稀少,希望笔者的见解能对人们认识包公有所益处。 关键词:包公,民间崇拜,清官,人与神,保护神 iii abstract the historic baogong involved as upright representatives. he became a symbol of justice and righteousness in a thousand years. folklore, story-telling scripts, drama, in a different form such as novels in the story of baogong involved lips from the song dynasty began. his just and upright honesty and folk stories in recited lasts long. the worship of baogong involved folk continues. related story of baogong involved by literati processing became literary works after folk vocal audience.these literary works in folk storytellers entertainers and the spread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nd widely read, returned to folk became folk oral stories. the oral stories have been unable to baogong involved in the investigation in history. author will history of baogong involved survived the historical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works investigation baogong inv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worship baogong involved.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or the early formation of baogong involved image. this chapter basically historically true baogong involved, folk jin period baogong involved, the notes and narrative about baogong involved three aspects of baogong involved early image analysis reasons. history of the discussion is based on real baogong involved in history the deeds of baogong involved, song dynasty social conditions and favorable king-subj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ngrenzong baogong involved. analyzing people choos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baogong involved upright reasons. the stories of baogong involved in history to folk, became the folk circulates story of baogong involv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baogong involved, people and fame that the story of literati baogong involved, more and more lively and interesting more means such as by substitute stealthily and fiction. folk stories of baogong involved and literati creation stories of baogong involved blend mutually interactive. they have no obvious boundaries. so pack mr. literature can reflect his folk worship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basically. note the literati of baogong involved in doing gangzhi dared appear baogong involved personality exaggerated displays in song dynasty. goulan washe baogong involved in the play has been performing in song dynasty. the period of the word is probably goulan singing in washe in dibon. the song dynasty word has an initial apotheosis of baogong involved performance. the beginning of baogong involved in worship apotheosis folk development trend. iv chapter 2 is the worship of baogong involved yuan folk. firstly, the paper analysis the reason abo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aogong involved in yuan dynasty folk worship is mainly due to the extremely dark, yuan society and corrupt tyrants seventy-li. the yuan dynasty of people living in a bitter suffering. there is nowhere to avenge the lawsuit, stretch, sparked the longing of baogong involved ruling with yearning. the folk worship in yuan dynasty of baogong involve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baogong involved in folk worship, with 11 yuan zaju of baogong involved story. folk appeared to worship of baogong involved an apotheosis of baogong involved in yuan dynasty phenomenon. the third chapter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worship is the folk baogong involved the main body part. about the ming dynasty,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folk worship baogong involved. it on the basis of the case-solving and hundreds of baogong involved case. ming dynasty is about peak worship apotheosis baogong involved. the author of the apotheosis of baogong involved in ming dynasty made a in-depth discussion from birth of apotheosis, solution baogong involved the special skill, broken crossword puzzle for abnormal portent of sensitive, tong ghosts special abilities, the special skill broken gremlins in five aspects. proof the ming dynasty is indeed the apotheosis of baogong involved folk worship peak. worship of baogong involv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d to appear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the folk worship is baogong involved, according to qing dynastys novel of qing dynasty. the novel is about baogong involved in qing dynasty is the representative sanxia wuyi , secondly and the million spent building, the romance of sluice wind , etc. in qing dynasty, shentong reduced about baogong involved. he cant sit to yin bed to hell or heaven do judgment.he had seven feelings six desires. he became a little settling in things. sometimes, he do not protect himself. his image of moving to normal human. in the qing dynasty,baogong good at employing. he is more like his group of sages and chivalrous man to help him crimes. baogong involved case-solving novels also by myth into a persons words. the fourth chapter currently folk and its significance is the worship of baogong involved the last chapter. in the present life people widely told the story of baogong involved. opera, film and television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spread of stories of baogong involved. we built the temple temple baogong involved i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people honor the folk of baogong involved in its own way. honest justice, his straight-arrow manner, proved the stay forever by people worship the baogong involved. he is a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ations collective venter memory. for the v present, folk baogong involved in history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worship of god to people to the course, finally location for people with apotheosis colour. today, for the worship of baogong involved folk appeared diversified phenomenon. people are more used to put baogong involved as a protector to worship. people worship of baogong involved, though each era have each age feature, but there is always a line, that is through baogong involved have been peoples heart ruling representatives. the end of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folk baogong involved worship. thats folk can inspire people adhere to worship of baogong involved the good qualities of justice, people express for happy life yearning and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worship baogong involved in the history of baogong involved by relevant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reading. previous research of baogong involved a lot, but academic articles from the angle of the folk worship baogong involved relatively scarce research. hope the authors opinion on people know baogong involved can be beneficial. keywords: baogong, folk worship, ruling , man and god, patron saint 绪 论 1 绪 论 一、选题缘由 包拯(公元 9991062 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生于宋真 宗咸平二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仁宗天圣五年(1027 年)中甲科进 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因父母年事已高,后辞官归乡,直到父 母去世后,于景佑四年(1037 年)赴京听选。历任知县、知州、监察御史、转运使、天 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枢密副使等职。包拯以廉洁著称,执法 严峻,不畏权贵,死谥孝廉,人们尊称之为公。在宋代包公的声望就很高,吴奎包公 墓志铭中称:“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始以孝闻於州闾,及仕其声烈表爆天下 人之耳目, 虽外夷亦服其重名。 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 皆不以其官称, 呼之为公 其县邑公卿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 包拯作为清官的代表,公正和正义的化身,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拜。历史上的清官不 乏其人,人们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包拯?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没有把包拯遗忘,而是作 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集体记忆,留在人们的意识中。一提到铁面无私的清官,人们自然就 会想到“包公”。那么从北宋开始直到今天,人们对包拯的民间崇拜又经历了什么样的 衍变呢?虽然有关包拯的研究文章已经不少,但能从这个角度探讨的文章较为稀少,希 望笔者的一些见解能对大家认识包拯有所益处。 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有关的包公文献和包公文学及目前的民间包公崇拜现状为研究对象, 探 讨包公民间崇拜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早期包公形象的形成。结合历史上的包公及宋金时期有关包公的笔记、话 本,探讨民间包公形象的形成。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274. 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 2 第二章、元代民间的包公崇拜包公的神化。包公作为公正、正义的化身,到了 元代由于社会黑暗人们对包公的崇拜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神化趋向。 第三章、明清民间的包公崇拜包公由神到人。从元代到明代人们对包公继续神 化,进入了神化的巅峰阶段,人们把包公敷衍成阎罗王、文曲星等等。由明入清包公崇 拜出现了由“神化”到“人化”的转变。 第四章、目前民间的包公崇拜及其意义。笔者结合目前民间包公崇拜的现状阐述民 间包公崇拜的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在 1923 年、1924 年由北京大学新潮社分上下册出版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此 书的第二十七篇 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 中认为 三侠五义 及其续书 “甚有平话习气” 、 “为市井细民写心” 、 “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 。 这可以说是对有关包公作品的一个初步的研究。1925 年胡适三侠五义序一文发表, 在本篇文章中说包公是像黄帝、周公一样是“有福气的人物”,是“箭垛式的人物”。 文章对宋史、元曲选、龙图公案、三侠五义的包公故事进行了梳理, 尤其可贵的是对“李宸妃的故事”的起源变迁发展的考察,对后世研究包公起了一定的 激励作用。 现代学者赵景深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从考中收录了有关研究包公的论文,所 罗门与包拯(写于 1932 年),包公的传说(写于 1933 年),在第一篇中重点研 究探讨了“二母一子案”在犹太、印度、中国的流传,在包公的传说中研究了“元 曲中的包待制”、“明包公案”、“关于包公的传奇”三个方面,并对它们进行了梳理。 另外研究包公的文章还有孙楷第先生沧州后集中的包公案与包公案故事。 1949 年建国以后对包公文学的研究: 1949 年到 1966 年文革前,首先是徐朔方先生的元曲中的包公戏,他在文中认 为“包公的判决可以说就是人民的判决”,“借助包公的形象,人民还表达了自己的愿 望”,肯定了包公的价值。同时也指出了包公戏的缺点,“鬼神、梦兆之类含有迷信果 报的成分”, “封建道德的说教” 。接着,有程毅中的也谈关汉卿的杂剧、 鲁迅撰,郭豫适导读.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3-204. 徐朔方.元曲中的包公戏j.文史哲.1955,(9):14-16. 绪 论 3 李茂肃的杂剧有民族思想吗相继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也都认为包公 代表了人民的愿望。 1966 年到 1978 年文革前后,对包公文学的研究虽然频繁见于报刊,但大多数是持 以批判的态度,认为包公是封建的官僚。如傅继馥的从看包公形象的反动 性、王双启的略谈“清官”包拯和“包公”形象的反动实质、李研的从封建统 治阶级的反革命两手,看包拯和海瑞的“清官”实质等。此期间也有比较客观的看待 包公文学的文章,如邱俊鹏的略谈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兼谈清官的一些问题 、汤 志浩的对历史上的“包公”艺术形象和包拯应该“一分为二” 等。 1978 年到 80 年代末,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包公文学的研究活跃了起来,这方面 的论文就有 30 多篇,主要有张燕瑾清官戏和的人民性、李健吾一个 有血肉的包公杂谈包待制陈州粜米 、李平试论清官戏的积极意义等等。这时 期的研究,多是从理论上对包公作品的价值重新认识,尤其是对有关包公文学中的优秀 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对“陈州粜米” 、 “灰阑记”的重点研究等。研究著作涉及到 包公文学的有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 ,河南大学中文系编的河南民间故事集 。 90 年代后,包公文学的研究更深入和系统,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1995 年朱万曙 的包公故事源流考述 、1998 年孔繁敏的包公研究 、1999 年段宝林的关于包公 的人类学思考 、2000 年丁肇琴的俗文学中的包公 、2002 年徐忠明的包公故事 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 、2006 年李永平的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2009 年陈涛 的包公戏研究 。这些文章在包公文学新的资料的收集和理论研究上有了进一步的突 破。 综上所述,以往对于包公的历史文献和包公文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清官形象 的研究、故事的梳理、公案小说的研究、戏曲方面的考察。能从其形象在民众心中形成 过程进行研究的不多,本文希望能在这方面获得一点点的进展。 四、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结合包公生活的宋代的社会状况去研究包公形象 在民间的形成,并用民俗学的眼光去解读有关包公的文学作品,阐述包公民间崇拜的发 展历程。 河南大学中文系.河南民间故事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 4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文章就宋代、元代特定的社会风貌,去探讨包公生活的社会关 系圈,把他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进行研究,而不是单单的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五、创新之处 首先,笔者把包公作为一个活在民间的人物,结合时代的背景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 研究解读,进一步探讨包公崇拜在民间的发展历程,而不是单单的从他的清官形象进行 研究。 另外,本文力求把包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解读,而不仅仅就现存的文学作品去肢 解分析其性格和形象。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因本人的学识和时间的局限,文章难免有疏漏之处,请各位 专家师长和学友多提宝贵建议。 第一章 早期包公形象的形成 5 第一章、早期包公形象的形成 包拯作为清官的代表,一千多年来他成了公正和正义的象征。在中国的历史上官位 高于他、贡献大于他的官员不乏其人,仅就宋代来说,王安石、范仲淹、文天祥等官位 都在包公之上,可在民众的心目中他们的位置都低于包公。明朝人张岫曾问过这样的问 题:“宋之名臣彬彬其盛,何独公之名愈久愈彰;开封府尹二百余人,皆当世名贤,何 独公有庙象,愈远而愈企人之敬仰也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宋代以来,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小说等以不同的形式都在传颂着包公的故事, 包公的民间形象和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差距逐步加大,民间的包公不再是个凡人,他的神 通越加广大,可以“日断阳、夜断阴”,可以上天入地的为百姓审理案件,替民伸冤。 胡适在三侠五义序中称包公是一个“箭躲式人物”;赵景深在中国小说从考中 说:“中国包拯有吸收传说的能力。其实梦游地府,只有神仙能做,倘世上真有神仙的 话,现在将神的事拿来加在人的身上便成了传说。传说好象蒲公英的种子,撒在什么地 方,就在什么地方生根;又好象飘浮不定的航船,飘到什么地方,便在什么地方抛锚。” 既然包公的故事有这么强的传播能力,那么他的民间形象又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呢? 第一节、历史上的包公 要探讨包公民间崇拜的发展历程,理清包公形象形成的源头是有必要的。历史单单 选择了包公作为清官的代表, 这和包公个人的高尚品质及当时宋代的社会状况有密切关 系。包公出生于小官宦家庭,其父曾做惠安的知县,虞部员外郎。他对包公非常疼爱, 使包公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包公说自己: “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 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 ” 并不是像明清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说其父 对包公是十分讨厌,想法抛弃又黑又丑的包公,在抛弃不成的情况下对包公刻薄又加。 包公聪明勤奋,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对古圣贤人的敬仰,正直、忠君、爱国的品质逐渐 在他身上养成了。儒家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包公的可贵品质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 赵景深.中国小说从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3:481.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前言.合肥:黄山书社,1999:29. 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 6 观念,人们选择包公作为清官的代表,也是这种共同的心里认同感的自然选择。 一、包拯的可贵品质 首先,谈一下包公的“孝” 。天圣五年(1027 年)包拯考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 后出任建昌县知县,由于父母年岁已高,他就辞去了这个官职不去上任。后来“得监和 州税” ,和州虽然与庐州相邻,但他的父母不想离开乡里,于是他就解除了官职归家照 顾年迈的双亲。数年后,其父母相继去世,在墓旁守丧期满后, “犹徘徊不忍去,里中 父老数来劝勉。 ” 景佑四年(1037 年)39 岁的包拯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县知县。 为了侍养父母,他十年亡宦,在当时是极少的, 宋故枢密副使孝肃包公墓志铭说他 “始以孝闻於闾” 。欧阳修在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中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儒家所大力提倡,包公作为孝的 代表不仅成了封建统治者标榜的楷模,更为人民大众所普遍接受。 其二是他忠君爱国,敢于直言进谏。在封建社会忠于最高的统治者,也就是忠于自 己的国家,叛国投敌不仅仅是为统治阶级大力打击,更是为人民所唾骂。忠臣良相,历 来是人们尊崇的对象,而包公作为这方面的典型,人们选择包公也不是偶然的。明朝胡 俨评价包拯“公在当时,为人峭直,其忠孝大节,议论风采,著于庙堂,闻于天下,传 之后世,载诸史册者,章章矣。 ” “观其敷奏详明,谏诤剀切,举刺不避乎权势,犯颜不 畏乎逆鳞;明当世之务,务引其君于当道,词气森严,确乎不拔,百世之下,使人读之, 奋迅其精神,发扬其志节,炳炳烺烺,光前振后,焕乎其不可掩也。 ” 现存的包公奏议 谏稿就是包公针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问题向仁宗皇帝提出的建议。忠言逆耳,何况要进 谏的对象是居万乘之尊的人君呢,这就需要直言切谏的勇气了。北宋政府为巩固统治采 取了优待官员的政策, “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不仅 带来了冗官的社会问题,而且也引起了腐败的社会问题,包拯在他的奏议中,明确指出 姓名揭发的腐败官员就有六十一人,如:王焕、张可久、李绶、马绛等。 宋史本传 有如下记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惟以忠恕也。 ” “拯立 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207.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305.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331.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m.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87. 第一章 早期包公形象的形成 7 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 “三弹张尧佐”和 “七弹王逵”便是典型的实例。他除了对皇亲国戚、官僚大臣不留情面的提出弹劾和罢 免建议,对于仁宗皇帝也敢提出批评, 请绝内降就是例子,他认为内降是“妨公害 政,无甚于此。 ” 包拯直言不讳,甚至不怕触怒皇帝,把自身的利益致之度外。在七 事疏中他就直接指责宋仁宗“不以是非” 、 “以朋党为意” 、 “颇恶才能之士” 、 “颇主先 入之说” 、 “多有疑下之意” 、 “未能委任忠贤”等等,并且解释说自己如果“言不激切, 则不足开宸虑而补圣政” 。甚至指责仁宗“有私昵后宫之过”,正由于他对国君忠心 耿耿,言辞纵有过分之处,仁宗也能虚心听取,没有人说他做的不对,包公得到了当时 人和后人的尊敬。在包拯集校注中包拯向仁宗提出建议后,常会有这样的语言“愿 陛下顾宗社之重” 、 “惟陛下图议谋策” 、 “望陛下上禀祖宗之训,下为社稷之计” 、 “惟陛 下特留圣意”等比比皆是,其忠君爱国之心截然可见。 其三是他热爱人民及其民本思想。包拯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践者,在他的行动中贯 穿着儒家的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到了北宋中期,社会腐败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贪官 污吏横行霸道,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包拯从民本思想出发,在请罢天下科 率中对仁宗说: “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 ” , “若乃横 敛不已, 人怀危虑,或因岁之饥馑,以吏治残酷,相应而起,涂炭海内,此乃心腹之患。 ” 他请求宋仁宗“少留圣意,大缓吾民,以安天下。 ” 他认为人民是政府财政的依靠,国 家安危的依靠。人民如果不能解决衣食问题,生活稳定,国家的财政问题和安危问题就 不能解决,也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虽然包拯的民本思想最终没有超出 为朝廷谋利益的出发点,在实际行动中为朝廷考虑的同时,他始终把老百姓的疾苦牢记 心中。针对政府的腐败问题,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在包拯集中直接向仁宗提 出薄赋敛、宽力役、救饥馑、惩赃吏等奏疏,至少在五十封以上,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 深切了解。 在请免江淮两浙折变中说: “去秋至今春,并未得雨,二麦不秀,耕种 失时,民心熬傲,日怀忧惧, ” 包拯时,税收名目繁多,除了夏秋两次税收外,最令广 大人民难于应付的是“折变” 。包拯在论冗官财用等中指出“盖祖宗之世,所输之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315.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161.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203-207.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170.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99. 宋包拯.包孝肃奏议m.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5. 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 8 税,只纳本色;自后以用度广,所纳并从折变,重率暴敛,日甚一日,何穷之有! ” ,他 认为现在“输者已竭,取者未足,则大本安所固哉! ”明确的向仁宗提出警告,并诚心 的对仁宗提出请求“愿陛下留神省察,申命宰执,条此数事而力行之,则天下幸甚。 ” 包拯从国家的利益、朝廷的利益出发,心系人民的疾苦,他做到了一个封建官吏所能做 到的一切,他受到当时和后来的历代人们的崇拜也在情理之中。 其四是他刚正廉洁,不畏权贵。包拯刚正廉洁的性格早在他的求学时代就养成了, 在朱子语类中有这样的记载: 李仲和之祖同包孝肃同读书一僧舍, 每出入必经由一富人门, 二公未尝望见之, 一日富人俟其过门,邀之坐,二公托以他事不入,他日复招饭,意廑甚。李欲往, 包公正色与语曰: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 竟不往,后十年二公果相继典。 包拯不仰慕权贵,不阿谀奉承权贵,表现了他刚正廉洁的性格。他曾写诗明志: “清 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 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成了他官宦生涯的座右铭,他后来的行动也确实实践了自 己的誓言。有材料说包拯到京城去选官时,住的地方与宰相吕夷简同里,吕知道包拯是 个人才,想着包拯会去拜见他,好为己用,但包拯却未去拜见,选了个知县上任去了, 表现了他不愿在高官面前低声下气以求提拔,显现了他刚正的性格。包拯从入仕以后, 一直廉洁自守,不畏权贵,为百姓公平断案。在端州做知县时,端州素来以产端砚著名, 端砚是文人学士喜欢的的宝物,以前的官员把端砚作为结交权贵的礼品“率取数十倍以 遗权贵” ,而“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 包拯在临死前亲做家训 “后 世子孙仕宦,有犯账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 子孙也。 ” 他以自己实际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确实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清官。 二、宋代的社会状况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很多通过科举采用的官员得到了重用, “时取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141.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卷一百二十九本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理学丛书第八册:3093.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271. 宋赵善璙.自警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937. 第一章 早期包公形象的形成 9 材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钜公,皆出此选,而仁宗亦向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辄 赫然显贵矣” , 像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王安石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并且宋代在立 国之初,就确立了以儒家精神制天下,宋代的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宽松,言论比较自由, 这对于依靠科举制度走上仕途的文人来说, 无疑如鱼得水, 即使因为直言进谏而有过失, 惩罚相对于唐代来说也是比较轻的。包拯从政时是宋仁宗统治时期,距北宋开国已有七 八十年,北宋的统治已经到了中期,虽然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社会也出现了 统治的危机。具体的表现就是冗官、冗兵、冗费的政治危机;在边境上由于辽、夏的骚 扰而出现的军事危机; 因阶级矛盾激化而导致的逐年增多的农民起义。 就冗官问题来说, 真宗时官员人数 “不足万人, 仁宗时增至一万七千人, 正官之外等候差遣者尚不知其数, 造成财政赤字大量增加。 ”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当朝的统治者感到迫切需要有能力解决 这些问题的官员出现。所谓“时势造英雄” ,包拯的出现也是时代形势发展的必然。 三、包拯与宋仁宗的君臣关系 包拯与宋代仁宗的君臣关系也是成就包拯这一清官形象的一个重要条件, 宋仁宗以 “仁”而著称,他所统治的时期言论比较自由、政治比较清明,这与他能够虚心纳谏, 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是分不开的。包公的门人张田在孝肃包公奏议题辞中说: “仁 宗皇帝临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圣神明智之资,善容正人,延谠议,使其谋行忠入, 有补于国, 卒大任以股肱者, 惟孝肃包公止尔。 ” 宋仁宗与包拯君臣关系长达三十五年, 他对包拯始终是信任不疑。明朝人李贤在读包公奏议中说,他读包公奏议,才知宋 仁宗之贤,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他所以容受直言,盖其天性之美,初非出于勉强。 包公奏议,仁宗赐之也。李贤的话虽然有点言之过激,但也说明了仁宗对于成就包拯这 个清官的重要作用,而包拯高尚的品格也赢得仁宗的赞赏。包公擢任陕西路转运使,按 照惯例在上任前应该赐给“金紫”官服,可宋仁宗一时疏忽忘了此事,于是包拯就穿着 原来的官服上任去了。可别的转运使在上任前却主动要新的官服,和包拯相比之下,宋 仁宗感到包拯的品质更高一筹。当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在关于立太子的问题 上向仁宗谏曰: “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问他说: “卿 欲谁立?”包拯说: “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元脱脱.宋史m.卷一百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3608.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4.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329. 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 10 是疑臣也。臣年六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仁宗高兴的说: “徐当议之。 ” 包拯的忠诚之 心更进一步拉近了他们君臣的关系。 在北宋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包公自身除了具有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外,恰又遇上了宋 仁宗这样善于纳谏的皇帝,包公清官形象的成就绝非偶然。在包拯集校注前言中说 包公: “由于他惟其爱国,尽管言辞激烈,但无异心,因而皇帝可以容忍,予以采纳; 由于他惟其爱民,尽管官居高位,但无架子,因而得到民众拥护,表示支持;由于其正 直,虽不与人苟合,但不偏袒,因而没有卷入党争,免遭攻击;由于他惟其廉洁,虽有 方便条件,但不谋私,因而没有把柄可抓,保持清白。这就是他在伴君如伴虎的专制时 代,没有被皇帝罢官;在朋党大纷争的北宋政坛,没有被浪潮卷倒;在官民隔阂的封建 社会,没有被民众抛弃;在贪污盛行的腐败环境,没有被污染的根本原因。他的官运不 倒,绝非不易解释的偶然,从某种程度上考虑,应该是事在意中。 ” 第二节、民间的包公 历史上的包公是民间流传的包公形象的根基,但民间流传的包公从外貌到经历,都 与历史上真实的包公有了一定的差距。 历史上的包公尽管有上文所说的那么多的优良品 质:忠君爱国、直言进谏、热爱人民、刚正廉洁、不畏权贵等,但他直接参与审案的时 间并不长, 民间流传的众多包公断案的故事多是别人的事迹附会到他身上的或人们为了 美化神化包公编造的。民间包公的故事流传于人民大众中,由于年代的久远,历史上民 间的包公故事已不好考察, 笔者是借助于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典籍及文学作品来研究包 公民间崇拜发展历程的。 民间的包公故事一旦被记录下来,就会多多少少受到文人的改造加工,想要得到最 原始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