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 study on trust legal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作 者 姓 名: 何剑青 指 导 教 师: 张玉敏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突 出。但是,目前国内面临着知识产权创造力不足、知识产权人融资困难、知识产权产业 化率低等困境,迫切寻找一条既能够实现融资、提高知识产权利用效率、促进知识产权 产业化,又能够激励创新的新途径。国外将信托制度这项在财产管理领域功勋卓著 的制度引入知识产权转化市场, 知识产权信托开始兴起。 本文根据国内的实际需要,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信托这种金融工具运用于知识产权转化市场,以期对提高我国 知识产权利用效率有所陴益。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以运用信托手段管理知识产权为主要 论点,论证了信托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必要性;根据一般财产信托的基本理论与法律规 定,阐述了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对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信托提出了建议。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国内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障碍。 正文开篇以资本重心从有形资产到无 形资产的转移,知识产权资本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为切入点,指明知识产权的竞争 已经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焦点。但是,我国知识产权产业化面临着三个方面的 问题:一是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明显不足;二是知识产权产业化率较低, 很大一部分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是知识产权人很难依靠知识产权获得融资, 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融资手段。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知识产权与信托制度相结合的必要性。首先,笔者概述了信托 制度的由来和基本理念,阐明了将信托制度引入知识产权的设想。其次,笔者介绍了国 外知识产权信托的情况。最后,笔者论述了信托制度本身的巨大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可 以提高知识产权产业化、促进知识产权融资、知识产权人利益最大化、激励创新等等, 这些优势正契合于解决我国知识产权面临的困境,从而论证了知识产权信托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笔者论述了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是本文的核心。首先,笔者概述了知 识产权信托的运行机制,即签订信托合同、进行知识产权信托登记、信托机构对信托知 识产权进行管理。其次,笔者论述了作为信托财产的知识产权的范围、归属和特性。再 次,笔者论述了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关系中三方当事人,即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及其 2 权利和义务关系。最后,笔者论述了知识产权信托终止的事由及其法律效力。 第四部分笔者提出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信托的几点建议。首先,笔者概述了知识产 权信托在目前我国法律上的合法性。其次,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信 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笔者提出了五点建议, 作抛砖引玉。其中笔者重点论述了我国应建立知识产权信托登记制度,以及该制度的具 体构建。 此外, 为了能够推广知识产权信托, 国家在税收及其他政策上应给予政策倾斜。 本文以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产业化为目的, 主张运用信托这种金融工具对知识产权进 行专业化的管理,力图将知识产权人的利益最大化,激励创新,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知 识产权研发能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产业化;资产证券化 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ming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 as a kind of intangible assets, occupy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capital market. however, a lot of problems related to ipr still exist in china, such as the lack of creativity, the difficulty for financing, and the low rate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ipr. thus, a new solution that can realize financing, improve the ipr utilization,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pr and stimulate innovation shall be developed urgently.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trust, which has been proved to be highly effective in tangible property management field, has been brought into this field,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ust was going to be widely used.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abroad, this paper advocates that trust should be used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nsfer market,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the main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trust can be used to mana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v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necessary.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rules and basic theori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ust,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consummate our countrys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ust. 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is paper analyzes obstacles existing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pr in china. starting with the transfer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ssets an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apital of ipr in capital market, this paper states that the competition of ipr has become focus in the global market. however,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is facing with three sorts of problems: the low capability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pr; the low rate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ipr, of which a large part havent been used effectively; and the difficulty of ipr holders to get financing by ipr and the urgent need of a new financing solution.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and the trust.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origin of the trust system and the basic idea, explaining the assumption of bringing the trust system into ipr. second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ipr in the trust in abroad.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2 advantages of the trust system,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ipr, the promo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inancing, benefit maximization of ipr holders, encour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so on. furthermore, these advantages agree with the difficulties which china is facing with, and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ust. in the third par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egal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ust, as well as the core of this articl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ust, which includes three links: sign a trust contract, trust reg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pr by institution. second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cope, the ownership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pr, which is taken as trust property.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parties in trust legal relationship, namely trustor, trustee, beneficiary and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finall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termination of ipr trust and its legal effect. in the fourth part,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ipr trust in china.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egitimacy of ipr trust in china.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pr trust in china through a typical case study. fin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domestic ipr trust system, this paper makes 5 suggestions for a start, among whic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rust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n addition, for promoting ipr tru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some support by taxes and polici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pr, with the idea of specific management of ipr by the trust. thus, the benefit of ipr holders will be maximized; innovation will be encouraged, and the abilit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ll be improved,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ill be enhanced. 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ust; industrialization of ipr; asset securitization 1 目目 录录 引引 言言 . 1 一、国内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障碍一、国内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障碍 . 3 (一)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创新 . 3 1资本重心的转移 . 3 2我国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 4 (二)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困境 . 5 1知识产权产业化在实践中陷入的困境 . 5 2导致困境的原因 . 5 (三)知识产权人融资的障碍 . 6 二、知识产权与信托制度相结合的必要性二、知识产权与信托制度相结合的必要性 . 8 (一)知识产权信托概述 . 8 1信托制度的由来 . 8 2关于信托的定义 . 8 3知识产权与信托的结合 . 10 (二)国外知识产权信托的情况 . 10 1美国的专利投资信托(pit) . 10 2日本知识产权信托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 11 (三)知识产权信托的必要性 . 13 1信托是一种专家型财产管理形式 . 14 2知识产权信托可以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 . 14 3信托制度可以为知识产权人获得融资 . 15 三、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三、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 . 16 (一)知识产权信托的运行机制 . 16 1签订信托合同 . 16 2进行知识产权信托登记 . 17 3信托机构对所涉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 18 2 (二)知识产权信托中的信托财产 . 18 1可以作为信托财产的知识产权范围 . 18 2作为信托财产的知识产权的归属 . 19 3作为信托财产的知识产权的特性 . 22 (三)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 . 24 1委托人 . 25 2受托人 . 32 (四)知识产权信托的终止 . 41 1知识产权信托终止及其事由 . 41 2知识产权信托终止的法律效力 . 42 四、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的完善四、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的完善 . 43 (一)我国知识产权信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 1我国知识产权信托的法律环境 . 43 2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实务及反映的问题 . 44 (二)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制度之完善 . 46 1转移知识产权 . 46 2培育知识产权信托公司 . 47 3完善知识产权信托风险防范体系 . 48 4对知识产权信托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 48 5建立知识产权信托登记制度 . 50 结结 语语 . 53 致致 谢谢 . 5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55 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 1 引 言 本文以建立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 以信托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为研究 目的,研究范围包括知识产权法学、信托法学、知识产权管理,主要研究了知识产权信 托的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的内容, 并就我国如何完善知识产权信托提出笔 者的建议。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分析了国际经济 环境的新趋势、国内知识产权研发和转化的处境,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 信托的发展经验,主张在我国开展知识产权信托业务。 对于知识产权信托理论的研究, 在国际上发展较快的是日本。 日本 2003 年修改 信 托法将知识产权列为可信托的财产,鼓励开展知识产权信托业务,知识产权信托实务 蓬勃发展。受到实务界的影响,日本信托法学界也迅速展开对知识产权信托的研究。其 中以 2004 年出版的,中山信弘、新井诚、渡边宏之合著的知识产权的信托为代表。 该著作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流动化、信托业务的新动向、信托转换机能向知识产权领域 的延伸、国外知识产权信托的实例、信托与特许权的法律问题、日本特许权信托的实务 和知识产权信托的问题等。在国内,虽然 2001 年颁布的信托法承认知识产权信托 的合法性,但实务中罕有知识产权信托案例发生,理论界只是在近几年才对知识产权信 托有所论及。其中,2007 年蒋言斌在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试中介绍了了知识 产权信托, 主要阐述了商标权信托。 2008 年 8 月杨延超有专著 知识产权资本化 出版, 其中论述了知识产权的资本价值、知识产权信托和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等内容,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的文章涉及知识产权信托的相关内容。综观国内对知识产权信托的研究, 笔者认为,学者大多致力于倡导知识产权信托,而对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本身的具体 构建与完善研究不足。 本文立足于法学视角,对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对 信托知识产权的归属、信托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信托登记制度的具体内容、对知识 产权信托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的见解。 本文对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对我国建立知识产 权信托法律制度具有参考价值。 笔者分析了大陆法系国家在对待信托财产归属问题上的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困扰,主张信托知识产权独立性的观点,既维护了信托制度的功能,又让委托人吃了一 颗“定心丸” ;笔者对知识产权信托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详细论述,为知识产权信托合同 的订立提供了蓝本,也为我国知识产权信托业务的实施提供的参考,有助于规范我国知 识产权信托实务;笔者阐述了知识产权信托登记的效力,明确了哪些知识产权以登记为 生效要件;笔者对知识产权信托登记制度作出了具体安排,明确了登记机构、登记申请 人和登记内容,有助于我国知识产权信托登记的实施;笔者主张改变在信托上的重复征 税现象、对知识产权信托给予税收优惠,有助于知识产权信托业务的发展,促进知识产 权的产业化。 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 3 一、国内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障碍 (一)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创新 1资本重心的转移 21 世纪,被人们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这里的知识,指的就是知识产权。在科学 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权利和无形资产,也是经济主体 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武器,在经济生活中不仅作为无形资产具有客观的经济价值,而且作 为一种法定的权利还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竞争资源,是企业参与竞争、 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开路先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整个世界成为我国企业置身 于其中的大市场,我国企业将直接和国外企业竟争,这种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并集 中体现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的竞争。 运用专利规则占领市场已成为企业致胜的重 要武器。跨国公司如 ibm、索尼等,都有大量专利在握。ibm 公司在美国有 1.75 万件有 效专利,在全球有 3.2 万件有效专利,2008 年全年 ibm 在美国共注册 4186 项专利,连 续第十六年蝉联美国专利榜首; 2008 年在美国注册专利最多的公司还有, 三星 3515 项, 佳能 2114 项,微软 2030 项,英特尔 1776 项,松下 1745 项,东芝 1609 项,富士 1494 项,索尼 1485 项,惠普 1424 项。1可见,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获胜的法宝。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有形资产对企业的作用将会逐渐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而知识 产权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有形的动产 和不动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地理标志等 在内的无形资产,通常很少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情况已经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近 20 年来,无形资产在企业资 产价值中的比重迅速增长,有形资产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已经被无形资产所取代。企业大 量重要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精密仪器、大型机械、汽车之类物质形态的东西,而是体 现为包含着知识产权的技术、 服务或者软件。 因此有学者提出 “区别于传统的货币资本、 1 “08 年 ibm 注册专利 4186 项居首,打破美国记录”载 年 1 月 20 日发布,最后访问日期:2009 年 3 月 26 日。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新兴资本形式知识资本的地位日益凸显。 ”2 典型的例子不 胜枚举,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可口可乐商标,好莱坞电影的著作权等等,都为知识产权主 体带来了高额的利润。 2我国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加入 wto 之后,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专利申请量、商标注册 量快速增加,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显著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自主创 新能力还很弱,具有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自主知识产权严重不足。从申请专利的种类 看,真正能代表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始终没有占主导地位,从 1985 年 4 月到 2009 年 2 月,我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仅占三种专利申请总量的 22.8%;2008 年,我国发 明专利申请量仅占三种专利申请总量的27.1%。 3从专利申请的主体看, 1985年4月到2009 年 2 月,我国职务专利申请量占三种专利申请总量的 42.0%; 42008 年我国的职务专利申 请量首次超过非职务专利申请量,占三种专利申请总量的 50.8%。5实际上,现代社会仅 靠个人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是很难创造出高水平的发明创造的。 由此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发 明专利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 从我国 pct 申请来看, 2008 年中国 pct 申请量再创历史新 高,达到 6000 余件,超过英国跃居全球 pct 申请量第六位。排在前三位的是美国、日 本、德国,其后依次为韩国、法国、中国、英国、荷兰、瑞典、瑞士。pct 申请是衡量 一个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创新竞争力的权威指标, 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最便捷的方式 之一。但综观全球 pct 申请排行榜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全球专利申请的排名中仍处于 整体弱势状态,在全球前 100 名 pct 申请企业中,只有华为和中兴两家通讯设备公司入 围,并且这两家公司的 pct 申请合计就达 2066 项,超过了全国申请总量的三分之一。6 中国创新主体国外知识产权拥有量仍然较少。 另外,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还非常薄弱,利用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 2 杨延超: 知识产权资本化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 8 月版,第 1 页。 3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状况总累计表” ,载 年 3 月 16 日发布,最后访问日期: 2009 年 3 月 19 日。 4 同上注。 5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 2008” ,载 年 3 月 13 日发布,最 后访问日期:2009 年 3 月 20 日。 6 “我国超过英国跃居全球国际专利申请量第六位” ,载 年 2 月 4 日发布,最后访问日期:2009 年 3 月 20 日。 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 5 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使知识产权人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获得丰厚的利益 即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实践中,我国的知识产权产业化仍未脱离 困境,既受制于市场环境,也受制于政策法律环境。虽握有金灿灿的知识产权,但缺乏 资金的权利人很难利用知识产权获得融资。 融资难与转化难是制约我国知识产权产业化 的两大瓶颈。 (二)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困境 1知识产权产业化在实践中陷入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我们看到,当取得科研成果时,人们 纷纷选择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保护知识产权的有效措施。但是,当科研成果权利化之 后,转化实施难,已经成为权利人最大的困难。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不同于其它的财产 权,它所能带给权利人的并非是既得利益,而是一种期待利益。知识产权在利益实现过 程中,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以及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缺乏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知识 产权人往往无能为力。造成的局面是:一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有大量的专利授权; 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部分的专利被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利用。我国专利法实施 22 年来, 专利事业迅猛发展, 截止到 2009 年 3 月 16 日, 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突破 500 万件, 达到 500.2143 万件,7然而资料统计显示,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率总体上还不到 10%。8一 大批发明创造“养在深闺人不识”,可见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难度。 2导致困境的原因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指出,导致我国专利实施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 是包括资产评估在内的知识产权中介体系还远未成熟,使得专利与市场脱节,缺乏顺畅 的产业化渠道。9 知识产权中介市场有助于保持知识产权交易的信息畅通,是知识产权 人与知识产权实施人之间的桥梁,是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孵化器。 知识产权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然人,知识产权人在智力成果的创造方面较为精 7 “我国受理专利申请总量突破 500 万件” , 载 2009 年 3 月 18 日发布,最后访问。日期:2009 年 3 月 19 日。 8 田力普: “我国丞待加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体系建设” , 中国科技产业 ,2007 年第 11 期,第 34 页。 9 同上注,第 3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通, 但在知识产权的商业运作和交易方面往往束手无策, 在知识产权实施上又缺乏资金, 加之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极大的阻碍了知识产权的转化。10企业、个 人手中大量的闲置专利、商标不仅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还因为高额的维持成本让权利人 苦不堪言,以我国专利局当前的发明专利权维持费用为例,第 13 年,每年 900 元;第 46 年,每年 1200 元;第 79 年,每年 2000 元;第 1012 年,每年 4000 元;第 1315 年,每年 6000 元;第 1620 年,每年 8000 元。我国的发明人中自然人占了半数,每年 的专利维持费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并且每年的维持费用是随着时间递增的, 如果该专利得不到实施, 或者实施该专利所获得的利益还不够缴纳当年的专利维持费的 话,专利权人只得无奈放弃该专利权。据资料显示:没有到期就失效的专利占总失效专 利的 85%, 其中因交不起年费而被迫失效的又占其中的 70%, 而另外 30%失效专利属长 期转让不成,专利权人对转让前景绝望而自动放弃。11从国内外比较来看,国内专利的 实际有效期不如国外。以发明专利为例,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不足 7 年的占 82.1%, 而国外这一比例只有47.1%;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 有效期超过10年的只占4.8%, 而国外这一比例达到 24.9%。12这都使得急需为知识产权的转化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三)知识产权人融资的障碍 从金融市场的总体来看,我国仍处在以不动产抵押为主的传统担保融资阶段。知识 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性权利,在我国的流通范围仍然不广,人们对知识产权资产特性的认 识还不够深入,远未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在我国的融资实践中,知识产权质押是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融资的唯一渠道,但该渠道并不畅通。我国 1995 年 10 月 1 日开始实 施的 担保法 , 在第三章 “质押” 第二节 “权利质权” 中规定了知识产权质押制度。 132007 年的物权法也做了相同规定。14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企业成功地利用 知识产权质押进行融资的案例非常少。只是近几年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在各地政府和知 10 韩秀成、郝晓英: “来自发明界的信息发明与专利问卷调查报告” , 优秀专利调查研究报告集 ,北京:知识 产权出版社,2002 版,第 422 页。 11 黄静: “我国知识产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载 ,第 2 页。 12 “专利统计简报 2009 年第 5 期” , 载 2009 年 3 月 6 日发布,最后访问日期:2009 年 3 月 19 日。 13 参见我国担保法第 75 条: “下列权利可以质押(三)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有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 财产权” 14 参见我国物权法第 223 条: “债务人或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权利可以出质:(五)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 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 。 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制度研究 7 识产权局的推动下,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区尝试性地开展了一些专利权质押融资业 务。15但这只是一些个案,专利质押并没有成为创新企业的基本融资方式。截止到 2006 年 9 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过专利权质押登记的合同只有 295 个,涉及的专利技术 也只有 682 项,这仅仅占我国 163 万项授权专利的 0.04%。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实践中未被广泛接受,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知识产 权资产评估体系不健全。与一般的有形财产不同,知识产权的价值不易确定,而且其价 值还具有不稳定性。专利权和著作权有法定的保护期限,剩余保护期越短,其价值也就 越小;专利权和商标权还可能因为被依法撤销或宣布无效而变得一文不值;在知识产权 延续期间,还可能因为经营者的因素而影响其价值,如重大产品质量问题会影响该商品 商标的价值;16但是,包括资产评估组织、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在内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 体系还不成熟, 公众对评估结果并不十分信任, 导致知识产权质押不被广泛接受。 其次, 知识产权处置困难,不利于债权人实现质权。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 段,知识产权要实现转让较为困难。知识产权质权设立以后,若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 务,质权人若要就所出质知识产权实现质权,往往不像动产或不动产的拍卖、变卖、折 价那么容易。知识产权不同于有形财产,取得了权利并不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必须同 其它资源相配合才能实现其价值,这就决定了知识产权的流通性和变现能力较差,质权 人若处理不当,所受让的知识产权很可能成为“烫手的山芋” 。正因为如此,银行为了 降低放贷风险,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慎之又慎。 纵观国内知识产权的现状,主要存在上述三个问题,即知识创新不足、知识产权产 业化率低、权利人融资渠道不畅三个方面。解决之道在哪里?其实,中国知识产权发展 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往往并不需要闭门造车、苦心摸索,国外的很多成功经验总是能给 我们一些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