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tudy on the standard of environmental tort litigation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by yan feiya supervised by prof. song zongyu major: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college of law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 chongqing, china may 201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加剧,因公害而产生的环境侵权成为中国的一大 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环境侵权诉讼要求我们对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准确 的界定,以追究环境侵权者的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 因果关系成为判定侵权责任是否成立的首要因素。要准确界定环境侵权因果关系, 就不得不涉及环境侵权证明标准的讨论。笔者通过大量的比较法研究与实证调查 后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应立足于诉讼法领域。即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的研 究入手,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思路与手段。但我国证明标准问题的研究尚处 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成果既不系统,也十分薄弱。研究热点与方向大多只是以 介绍英美法系研究成果为主,缺乏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基础理论的研究。 笔者认为应以大陆法系,特别是德国、日本两国在该领域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研究 方向为基础,结合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领域理论研究与立法上的诸多误区与不 足,以弥补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从而成为我国环境侵权等公害案件审判立 法与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文章分为六个部分进行系统地阐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通过对司法实践中环境公害类案件的增多的事实指出,越 来越多的环境侵权诉讼要求我们对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准确的界定, 以追 究环境侵权者的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而要准确界定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就 不得不涉及环境侵权证明标准的讨论。笔者认为,民事诉讼中因果关系推定与证 明标准属于诉讼法领域的问题,从实体法领域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缘木 求鱼。从司法实践来看,往往只能起到治标而不能治本的作用。 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们证明标准基本理论的阐述,指出我国证明标准 的概念,在环境侵权证明标准的概念上应注意它的双重含义。通过分析环境侵权 案件的特殊性,即证明手段专业性、行为隐蔽性、结果多因性和地方政府的干预 等因素,明确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详细地介绍了英美法系“盖然性占优势证明标准”和大陆法系“证明标 准减轻基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将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理论进行比较,指 出其差异的根源。概括地阐释了自由心证与证明标准的关系,法律真实与证明标 准的关系,就我国证明标准体系的不同观点所引发的具体问题详细地予以探讨, 最后提出我国环境诉讼证明标准的选择以及所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部分提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具体是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为出发点,分析关于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i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进步和不足,为论文的进一步深入做了一个较好的 铺垫。 第五部分在证明标准减轻法理的构建上,通过对德国表见证明理论与日本大 致推定理论的介绍与分析后得出结论:针对证据分布不均,应根据情况,借鉴国 外因果推定方法降低证明标准。 同时, 在制定“盖然性占优势”为原则性规定的证明 标准的同时,还应区分案件的复杂程度、不同证明主体与证明对象来适用不同的 证明标准。 第六部分介绍了证明标准制度的配套制度:证明标准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 其确立的基础,要使一套标准能有效地发挥其最大功用,关键在于相关制度的支 持。证明责任与推定制度,两者与证明标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 不可。 鉴于当前我国环境侵权事件频繁发生的现实情况,我国必须对此做出积极应 对,从立法上积极完善证明标准制度,惟有如此,才能使众多侵权行为的受害人 得到及时救济,法律的公平正义也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 关键词:关键词:环境侵权,证明标准,盖然性,自由心证,法律真实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amage, du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ulting from infringement become a major social problem.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tort litigation requires us to infringement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ccurately identify and define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ursue infringers in civil and even criminal liability. elements in tort liabilit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 determined whether the tort liabil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imary factors. especially with the diversity of th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fault liability and even weaken the role of the demise of causation was established almost a tort whether or not the absolute elements. to accurately define the environmental tort causation, would have to involve discussions of environmental tort standard of proof. the present writer, after substantial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in-field investigation, finds that the resolution lies in the procedural law domain, namely,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is obtainable through explorations into the civil procedural proof standard. but the researches on the standard of proof are just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relevant theories are unsystematic and shallow. efforts have been direc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about anglo-saxon law system, while research about the basics theories on the civil procedural proof standard of the continental law is rather weak. it is believed that relevant stud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search fruits of the countries of continental law such as germany and japan, and the pilot research orient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misunderstanding s and disadvantages in our civil procedural proof standard theories and legislation so as to start studies in this area, and finally provide our pollution lawsuit trial legislation and law application with theoretical basis. this article will give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by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judicial practice by environmental hazards such cases the number of facts tha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tort litigation requires us to infringement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accurately defined, to be held environmental infringers civil liability or even criminal liability. to accurately define the environmental tort causation, would have to involve discussions of environmental tort standard of proof. i believe that presumption of causal relationship in civil standard of proof is procedural law problems in the field, from the areas of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v substantive law to resolv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s. from the judicial practice view, it can only play a palliative role. the second part will through illustrations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proof standard, i point out the concept of proof standard. and in regard of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tort proof standard that has double probability impl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 of the environmental infringement cases, which means that professional, act invisible, and the outcome is due to sexual and loc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other factors. we clear environmental infringement need to establish standard system. the third part is a detail introduction to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anglo-saxon and continental law system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law systems, points out the root for the differences, and by comparison. this part carefully explores the concrete issues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the civil procedural proof standard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choice of proof standard in china and the aspect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urth part i point 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of civil procedural proof standard as a preparation for the following parts of the dissertation. by analyzing the clauses of on the civil evidence provides that of the supreme court, we recognize the progress and shortcomings of environmental tort. the fifth part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legal theory of lowering of proof standard. through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erman superficial proof and japanese rough inference the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standard should be lowered in event of the case that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evidence. we shall, where appropriate, draw foreign causal presumption method to reduce the standard of proof.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ponderance of probability standard of proof required for the principle, meanwhile, the complexity of the case and different subjects and to prove that the object should also distinguish different standards of proof. the sixth part will provide a introduction about two theory whic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ssue of proof standard: proof burden and inference. both relationships are unity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re indispensable. standard of proof is not a castle in the air, must have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to make a set of standards to effectively play its biggest utility, the key is related to system suppor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eal situa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china should make a positive response, which is to consummate actively environmental tort liability system from the legislation. only in this way, we can make the victims of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v numerous violations relieve timely, and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of law can be also functioned greater. keywords: environmental tort, standard of proof, probability, free moral-based certainty, legal truth. .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i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iii 1 引引 言言 . 1 2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涵义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涵义 . 3 2.1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定义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定义 . 3 2.2 确立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必要性确立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必要性 . 5 3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与实践 . 7 3.1 英美法系国家的英美法系国家的“盖然性占优势盖然性占优势”证明标准证明标准 . 7 3.2 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明标准减轻理论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明标准减轻理论 . 9 3.3 两大法系证明标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两大法系证明标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 10 3.3.1 原因启示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差异之历史成因 . 11 3.3.2 理论启示证明标准减轻理论的共识性问题 . 12 4 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进步与不足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进步与不足 . 15 4.1 通过司法解释,吸收自由心证的合理内核通过司法解释,吸收自由心证的合理内核 . 15 4.2 尝试从盖然性的角度设立证明标准尝试从盖然性的角度设立证明标准 . 16 4.3 我国现行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问题我国现行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问题 . 17 4.3.1 国内现行民事证明标准缺乏体系性和差别性标准 . 17 4.3.2 国内现行环境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与推定规则的不足 . 18 5 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体系构建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体系构建 . 20 5.1 “盖然性占优势盖然性占优势”作为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原则作为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原则 . 20 5.2 确立多级证明标准体系,适当降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确立多级证明标准体系,适当降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 . 22 5.3 区分环境侵权诉讼的案件复杂程度确立不同证明标准区分环境侵权诉讼的案件复杂程度确立不同证明标准 . 23 5.4 针对不同证明主体与证明对象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针对不同证明主体与证明对象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 24 5.5 借鉴国外降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证明方法借鉴国外降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证明方法 . 25 6 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与推定制度的完善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与推定制度的完善 . 28 6.1 证明责任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衔接证明责任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衔接 . 28 6.2 推定制度与环境侵权推定制度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衔接诉讼证明标准的衔接 . 30 6.2.1 推定制度的理论基础 . 31 6.2.2 推定制度的司法适用 . 32 7 结结 语语 . 34 致致 谢谢 . 3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ii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6 附附 录录 . 38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8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编著作目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编著作目录 . 3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1 1 引 言 证明标准,是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诉讼制度中占据着十分重 要的地位,是诉讼证明活动的方向和准绳,在诉讼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长期以来,诉讼法学理论和审判实践一直强调对“客观真实”的追求,不论 是对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抑或行政诉讼,均要求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必须达到“案 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程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种证明标准提出了质 疑,转而主张民事诉讼中实行“盖然性”的证明标准。从国外来看,英美法系和大陆 法系在民事诉讼中均采纳了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只是在英美民事证据法中,其证 明标准一般称为“盖然性占优势”,而大陆法系国家在证明标准上则主张“高度盖然 性”。环境侵权诉讼作为民事诉讼中一类典型的公害 诉讼,由于其侵害行为的隐 蔽性、长期性,损害结果的多因性和扩散性,因果关系推定的专业性要求,使得 这类案件对证明标准提出了新要求。环境侵权类公害诉讼的成立与否的最重要的 争点是原因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以人的视野活动自由为前提的传统观点, 基于侵权行为追求损害赔偿时,受害者方面必须严密地证明其主张为加害行为的 行为是损害发生的原因。以可能是损害发生的原因,就立即让人负担损害赔偿责 任的话最终将很难保障人的活动自由。 所谓“怀疑不罚”的原则, 是以尊重个人自由 为基调的近代法的一般原则。但是,将这个原则原封不动地适用到公害诉讼中去 的话,公害的受害者在请求损害赔偿时就必须科学地严密地证明从被认为构成公 害原因的工厂等处排放了构成公害原因的污染物质,它对受害者发生的影响是损 害发生的原因。但是,这样严格的证明标准,对于一个普通市民而言是极其困难 的。世界各主要国家一般都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证明标准。然而, 有关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问题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近年来,国内不少 学者在借鉴国外成熟证明标准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为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寻求 一个适当的发展空间,但仍因缺乏可操作性而未能在实践中获得有效统一和普遍 肯定。1 笔者通过大量的比较法研究与实证调查后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应立足于 诉讼法领域。即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的研究入手,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 战后的日本取得了经济高度增长的成功,使国民收入急剧增加。这样在短期内国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使国民得到了丰富的物质与文化享受。但是,过于急速的经济发展的恶果是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被称为公害 问题源头的水俣病开始,全国各地的工业地带均发生了悲惨的公害病。在 60 年代以后的日本,必须加紧解决 因公害发生的受害,这使人们意识到公害是一个更加深刻的政治性社会性课题。从那之后直至今日,报纸杂 志上几乎没有一天看不到“公害”一词。现在“公害”一词已经成为一个日常用语。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2 思路与手段。但我国证明标准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成果既不系 统,也十分薄弱。研究热点与方向大多只是以介绍英美法系研究成果为主,缺乏 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基础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应以大陆法系,特别是 德国、日本两国在该领域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研究方向为基础,结合我国民事诉讼 证明标准领域理论研究与立法上的诸多误区与不足,以弥补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 空白,从而成为我国环境侵权等公害案件审判立法与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标准研究 3 2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涵义 探讨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证明标准的概念。这一概念 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述,它取决于一国的证据规则体系和法律文化传统。 2.1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定义 在英美法系中,证明标准可采取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加以表达,一般以“standard of proof”、“the degrees of proof”等词汇表达,通常译为“证明标准”、“证明程度”等。 英国学者摩菲认为,证明标准“是指履行举证责任必须达到的范围或程度,是证据 必须在事实裁判者头脑中造成的确定性或者盖然性的程度,是承担举证责任的当 事人在有权赢得诉讼之前使事实裁判者形成确信的标准。从证明责任的履行来看, 证明标准是证据质量和证明力的测试仪”。 2美国学者彼得.g.伦斯特罗姆认为:“证 明标准是在法律争议中提交的证据所应当达到的说服力程度。证明标准确立了举 证责任,即必须把案件中争议的事实明确地用证据加以证实。”3依据布莱克法 律辞典的释义,证明标准是指“某一特定案件所要求的证明程度或者水平。”由此 看来,在英美证据法中,证明标准既是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所应达到的 程度,是案件事实得到证明对证据的质和量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它与证明责任密 切相关,是法定责任的卸除标准,也就是说,证明标准是为了避免遭到于己不利 的裁判,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履行其责任必须达到的法律所要求的程度。 在大陆法系中,证明标准是指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所形成的“心证”程 度, 当“心证”达到深信不疑或排除任何怀疑的程度便形成确信。 德国帝国时代最高 法院在民事案件方面采用的是“高度的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刑事方面采用的是“接 近确实的盖然性”证明标准。该立场在德国联邦法院(bundesgerichtshof)时代初 期也得到了承袭。直到 1950 年,联邦最高法院在两个刑事案件中改变了该立场, 做出了放弃盖然性理论,采主观确信理论的判决。日本有关证明标准的叙述最初 见于昭和 23 年(1948 年) ,在日本最高刑事案件判决中,判示如下:“原本诉 讼上的证明不是自然科学中用以实验为基础的逻辑的证明,而是所谓的历史证明。 逻辑证明是积极地将真实作为追求目标。与此相反,历史证明恰好是依据真实之 高度盖然性为满足。它是以通常的人所获得的确信,即作为一般人都毋庸置疑之 真实程度为获得的证明。因此,对于逻辑证明而言,以当时的科学水平不允许有 反证余地的存在;而诉讼证明系历史性证明,与之相对应,一般允许保留反证余 地。”4 我国诉讼法领域未对“证明标准”做出明确界定, 学者们对此存有不同观点: 有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标准研究 4 的学者认为,证明标准、证明任务与证明要求含义相同,“诉讼中证明的任务,或 称证明要求, 是指诉讼中对案件事实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或者标准”。 “证明标准是 指,法律规定的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和要求。”“证明标准,即证 明要求、证明程度,或证明要求、证明程度的具体化。”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区分证 明要求与证明标准,“证明标准是衡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明要求的具体尺 度。证明要求是法律要求证明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 笔者更赞同的是1947年的miller v. minister of pensions一案中, 丹宁勋爵提出 了英国法中的民事证明标准,该叙述被喻为最清楚且经常为后人所引用之语句, 也就是民事案件证明标准为“盖然性权衡的证明(proof on the balance of probabilites)”的经典引用话语,其认为,“如果证据的状况以致于法庭能说我们认 为其存在的可能性与不可能相比更具可能性的(we think it more probable than not), 那么,其证明责任(burden)将被卸除(discharged),但是,如果盖然性是相同的(equal),它 就不能如此。” 关于证明标准我国的相关立法没有直接明确的规定,而是分散在诉 讼法典和有关的司法解释中。 民事诉讼法第 153 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 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第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 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第三,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 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 判;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和长期的民事司法实践,我国民事诉讼奉行“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5 那么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含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的“环境侵权诉 讼的证明标准”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环境资源的永续 利用,对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进行评价所应达到的某种程度。该标准具有主观性 和客观性的双重含义。所谓证明标准是指法官认定环境侵害事实的心证度,也是 侵权事实认定的必要的心证最低限度。该心证既是审理环境侵权案件法官的心证, 也是对于各个具体的要证事实的心证,因此,其是主观的;同时,该心证是进行 侵权事实认定所必要的心证的最低限度,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其又具有客观性的一 面。综合上述分析, 对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含义可作以下理解:第一,环境侵 权诉讼证明标准是法官据以确信破坏环境案件事实得到证明的标准, 对案件事实 的证明程度是达到法律真实而非客观真实。第二,是法官对环境侵权案件待证事 实是否形成内心确信的客观化尺度, 是建立在自由心证基础上的法定标准。第三, miller v minister of pensions (1947) all er 372 , 373 - 374. the standard of proof required in civil cases is generally expressed as proof on the balance of probabilities. denning j. as he then was in miller v. ministry of pensions 1947 put it thus succinctly: if the evidence is such that the tribunal can say we think it more probable than not, the burden is discharged, but if the probabilities are equal it is not.”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标准研究 5 环境公害诉讼证明标准既是衡量当事人是否切实履行举证责任的标准, 也是判断 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何时介入证明程序的标准。 2.2 确立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必要性 在民事案件中,原、 被告双方利益的均衡与对等均十分重要。 如果原告被错判, 其权利将受损,但如果原告从一项错误裁决中获利,则被告的权利就受损。 但是,民事 诉讼中,原、被告利益均衡与对等都可能因为证明标准高低的不同而被打破。环境 侵权诉讼正是这样的均衡与对等都被打破的典型。在此情形下,高度盖然性的证明 标准无法满足利益均衡的要求,必须根据环境侵权诉讼的特点确立相应的证明标 准。实践表明,一般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不适用于环境侵权诉讼,这与现代环境侵权 诉讼的特殊性有关。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技发展导致的环境侵权诉讼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造成因果关系举证 的困难。环境侵权行为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其中 蕴含着复杂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如何证明它们所带来的损害及其程度,即使 利用最新的技术和经验也往往难以得出精准的判断。在因环境侵权行为造成受害 人罹患原因不明疾病的场合,因果关系的判断尤为困难,即使能够确定受害人罹 患疾病的原因物质,但要明确污染发生源和污染线路以及污染与损害之间的相关 性等问题,也因其复杂多样而困难重重。例如:工厂等排放的镉要经历一个先沉 淀在一定区域内的土壤里,在鱼贝类和稻米等动植物中进一步浓缩,这些动植物 长期地反复浓缩,人摄取之后才引起人体损害的复杂过程。这样的过程,没有高 度的专门科学知识是无法证明的。如果要求这样的一种程度的加害行为与损害发 生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严密的科学证明,不仅受害者会被课以近乎不可能的证明义 务,而且也是在要求法院作没有穷尽的科学审判,其结果就是很难发挥救济受害 的作用。 第二,环境侵权损害后果与加害行为之间内在联系的隐蔽性。普通民众一般 无法知晓权益已经遭受他人的侵犯,也使得证明这种“内在联系”困难重重。例如, 日本中部富山县的“神通川”河地区大量出现“骨癌病”。61961 年,富山县成立了“富 山县地方特殊病对策委员会”,开始了国家级的调查研究。1967 年研究小组发表联 合报告,表明“骨癌病”主要是由于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的。1968 年开始,患 者及其家属对金属矿业公司提出民事诉讼,该案一审法院认为:“在此事件中,加害 行为与损害发生之间,不仅在时间间隔长,而且空间间隔大,而且其所引起的生命、 身体等损害,又涉及众多的不特定多数人因果关系存否之判断,在确定时, 单纯根据临床学乃至病理学的观点而作的观察,仍然难以对加害行为与损害自然 的(事实的)因果关系加以证明。”显然,对于医学专家来说都难以证明的因果关系,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标准研究 6 要求一个普通民众自行证明无疑是加倍艰难的。 第三,环境侵权损害后果的多因性使得加害人容易证明自己无过错、加害行 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无因果关系而逃脱赔偿责任。一般来说,与受害者相比,加害 者企业一方通常拥有厚实的经济力量和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环境侵权加害行为与 损害后果之间时间间隔较长,损害后果往往随着致害物质在人体内或环境中累积 而逐渐显现,在此期间,各种介入因素都可能对损害后果本身及行为与后果之间 的内在联系发生影响,在举证责任倒置情况下,加害人可以夸大这些因素的“实质 影响程度”以规避法律。从过去的具体例子来看,掌握镉和有机汞等有害物质从工 厂排放这一简单事实本身,对于并不了解化学检测方法的市民来说绝非一件容易 的事。即使假设这些有害物质从工厂里排放的事实已经判明,要判定造成损害的 原因就是工厂的排放物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过去的诉讼中,事业者方面也曾极力 主张天然流出说、农药流出说。就算以上两个问题均得到解决,将有害物质和发 病等损害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严格的病理学上的证明,常常困难得近乎于不可 能。7 第四,政府的干预和企业本身自我保护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出于百姓 就业、本地税收等政策的考虑,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或发生后,往往对相关企 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作为环境侵权行为的实施者,污染企 业通常以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向外界提供与污染和破坏相关的资料,使得受害 人无法知晓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过程和程度。因此,要 严密地、科学地证明环境侵权损害原因与损害结果之间关系达到“事实清楚、证据 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相当困难。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与实践 7 3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环境侵权此类公害诉讼的上述特殊性得以判明,受害者一方的证明责任 和证明标准逐步得到缓和,主张主要解决因果关系的盖然性证明的观点成为有力 的学说。根据盖然性理论,只要能够对:从工厂等排放的污染物质达到并蓄积于 发生损害的区域,发生了作用;该地域有许多损害发生;这样两个事实举证,法 院就应推定有因果关系。盖然性证明标准被称为适合于类似环境侵权公害诉讼本 质的正确的见解。西方关于盖然性证明标准的立法及判例确立较早,比之于我国 已有长足发展,笔者通过比较考察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环境侵权诉讼证明 标准的相关规定,期待从中探寻有益于完善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的启示。 3.1 英美法系国家的“盖然性占优势”证明标准 英美法系国家对于民事案件中的盖然性概念的表述有许多不同,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