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论文)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pdf_第1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pdf_第2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pdf_第3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pdf_第4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t h e d a n g e r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e t r o g r e s s i o ni sk e p to ng u a r dh i g h l yi nc h i n a t h es t u d yo f 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i sb e c o m i n gt h em a j o rf o r e l a n da n dt a s ki ne c o l o g ya n dr e s o u r c e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s c i e n c e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 e ss y s t e mi sak e yt os o l v et h e p r o b l e m so f t h i sf i e l d t h ep a p e rh a sd i s c u s s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a n dh a sa l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 a p p r a i s a lo f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i nd o m e s t i ca n da b r o a df i r s t l y t h e ni ta n a l y z e st h ef e a t u r eo f n a t u r a lr e s e r v e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 t h i sp a p e rd o e s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 n a t u r a lr e s e r v e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a n d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b a s e so nt h e e c o s y s t e mo fn a t u r a lr e s e r v ea n dt h e i rn e i g h b o r i n gc o m m u n i t i e sa n d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 b a s i cr e q u i r e m e n to fs t a n d a r d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e v a l u a t i o n ,s o u r c ea n do p t i o n a lp r i n c i p l eo f s t a n d a r dv a l u e ,s ou s e st h e2 4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 e so f n a t u r a lr e s e r v e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 b a s e d o nt h e ”p r e s s u r e - s t a t e r e s p o n s e ”f r a m em o d e l ,t h r o u g hp r e s s u r ea n dq u a l i t y , p r o t e c ta n d r e n o v a t eo fr e s o u r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t ob u i l dt h e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e v a l u a t i v ei n d e x e ss y s t e m o fc h a g a nl a k en a t i o n a ln a t u r er e s e r v ea n di t sa d j a c e n ta r e a s a n dc a l c u l a t e st h er e s u l to f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e v e r yi n d e xw i t hd e l p h im e t h o d ,a n d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a d o p t e d ”s a f ei n d e x m e t h o d ”t os t a n d a r d i z et h ei n d i c e s v a l u e s ,s y n t h e s i z e dt h es i n g l ei n d e x ,a n de v a l u a t e dt h e g e n e r a ls e c u r i t yv a l u e u s et h ee v a l u a t i o nr e s u l tt oe v a l u a t et h e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f i t y i nt h i sp a p e r , a na s s e s s m e n ti n d e xs y s t e mc o m p o s e do f 2 0i n d e xc a l lb eu s e di nf o r w a r d 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a s s e s s m e n t t h er e s u l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a tt h ec h a g a ni a t k e n a t i o n a ln a t u r er e s e r v ei n s e c u r i t yi n d e xn u m b e ri so 1 6 9 5 w h i c hi sp l a c e di nak i n do f s l i g h t l yi n s e c u r i t y ”c o n d i t i o n b u ti t sg e n e r a lc o n d i t i o ni sg o o d k e yw o r d s :c h a g a nl a k en a t i o n a ln a t u r er e s e r v e ;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 ;a s s e s s m e n ti n d e x s y s t e m ;d e l p h i 1 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l 龇日期:主1 2 :! ! 三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 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丕垒盈尽,指导教师签名:2 丝f 三 日 期:中。b 期:江p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第一章前言 从古至今,人类未曾停止过对环境的关注,在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中,有无数的 文学、科学、历史等著作中提及了环境问题。禹贡和逸周书王会解等文献都记 录了生态史料。除了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记述以及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回顾外,有的古籍遗 存也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态观。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文献中,都有值得注 意的相关内容。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记述可以看到,司马迁已经注意到生态条件和 经济、文化的关系。汉书也保留有生态史的资料。三国志魏书高柔传载高柔上 疏,针对当时“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有能觉告者厚加赏赐”的法令以“群鹿 犯暴,残食生苗,处处为害,所伤不赀”,建议“宽放民间,使得捕鹿”;宋代学者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一写道:“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简 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延郡景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 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邪? ”沈括通过古生物化石,发现了生态的历史 变化【”。 到了近现代,随着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哮喘事件、日本水俣湾事件等全球八大 公害事件的发生,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的重要,1 9 7 2 年,在瑞典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提 出了“为了当代和后代,保卫和改善人类环境己成为人类紧迫目标”,使人类开始明白 “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人类对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危害加剧、生态系 统退化,乃至于人类身边的居住环境等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认识日渐深刻,人类对于赖 以生存的环境给予了多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1 2 - 4 。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生态危机相关,它的正面表述是: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 肥沃的土地、丰富多彩的生命、良好的生态结构、健全的生命维持系统以及丰富的自然 资源等,这些是人类在地球上健康生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自然基础,其良好的状态标志着人类的生态安全性。生态安全的负面 表述是:水、空气、土壤和生物受到污染:森林滥伐、草原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 耕地减少、土壤退化、生态受到破坏以及水源、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严重短缺。它以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形式出现,表示地球生命系统维持生命能力的下降,自然条件和自 然资源支持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被削弱,严重损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 表示安全受到威胁,成为人类的安全问题【”。中国2 l 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 指出要“建立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1 6 】。生态安全评价逐渐被提上日程,成为 人们关注的焦点。 1 1 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 1 1 1 国外研究进展 在宏观上,国外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民族问题、 军事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相互关系而展开。最早将环境变化含义明确引入安全 概念的学者是莱斯特r 布朗。他旱在1 9 7 7 年就提出要对国家安全加以重新界定,并在 1 9 8 1 年的一本著作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指出: “目前对安全的威胁,来自 国与国间关系的较少,而来自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可能较多博j 。”即已经开始了对于人与 自然之间关系问题的关注;同一时期,联合国裁军和安全委员会对集体安全( c o l l e c t i v e s e c u r i t y ) 和共同安全( c o m m o ns e c u r i t y ) 做了区别; 前者指的是更传统的国家间的军事 安全问题,而后者指的是日益增多的非军事威胁,包括经济压力、资源缺乏、人口增 长和环境退化。随后,已逝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政治思维提出“全面安全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e c u r i t y ) ”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 c e d ) 1 9 8 7 年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即布伦特兰报告) 中明确指出:“安全的定义必须扩展, 超出对国家主权的政治和军事威胁,而要包括环境恶化和发展条件遭到的破坏,【。 1 9 8 9 年,w e s t i n g 扩展了“全面安全”的概念,指出其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政治 安全和环境安全,前者由军事、经济和人道主义等组成;后者包括保护和利用环境l lo j 。 2 0 世纪9 0 年代初期国外展开了环境变化与安全的经验性研究,研究重点主要放在 环境退化与暴力冲突的关系上【l ”。1 9 9 6 年地球公约的面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市民 条约中,约有1 0 0 多个国家的2 0 0 多万人签字。该条约建立在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 和生态责任的基础之上,要求各成员国和各团体组织互相协调利益,履行责任和义务。 9 0 年代后期,开展了大量的环境变化与安全的综合性研究。进入2 1 世纪后,人们逐渐 展开了环境变化与安全内在关系的研究。2 0 0 2 年9 月,许多国家首脑在南非约翰内斯堡 参加了由联合国组织的全球环境与发展峰会,生态( 环境) 安全和资源安全是这次会议 的主要议题。 通过2 0 多年的研究,国际上对生态安全取得的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 与日俱 增的环境压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减少、不公平的加剧及不公正地自然资源获得 可能引发冲突并增加对灾害的脆弱性,影响到社会、经济和政治。这种冲突趋向于发生 在国内而不是国家之间。( 2 ) 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消费量和污染的增多及土地利用的 改变,环境压力在冲突和灾害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发展中 国家和处于贫困和边缘化的国家。( 3 ) 冲突和灾害破坏了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成就。对生 态安全适应性的策略牵涉到经济活动、社会结构、机构机制和组织规章,以便减少受环 境变化的影响。( 4 ) 生态安全不能仅停留在国家的层面上,它应在不同层面上加以考虑, 大至全球,小至地方。当前生态安全的研究已进入到深层次的内在关系研究,不仅考虑 外部的压力,而且注意到系统自身社会与生态上的脆弱性,强调环境压力与安全的关系 是“共振 ( r e s o n a n c e ) 而不是因果关系( c a u s e t oe f f e c tr e l a t i o n ) 。生态安全研究已成为当前 持续性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趋于融合。尽管当前的研究己取得了不少成果,但 是这些研究过多地关注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探讨的多是在全球或是国家层面上的 问题,而对地方或区域( 如海岸带) 层面上的生态安全研究尚显薄弱,因此对一些地方或 区域特别的环境压力与安全的关系有所忽略。另外还有一些问题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研 究,如环境变化是怎样威胁人类安全? 我们如何预测将来的不安全? 可以采取什么战略来 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安全? 如何平衡生态安全与人类生计安全? 【l l 】 从微观角度看,目前国外关于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因工程 生物的生态( 环境) 风险与生态( 环境) 安全;二是化学品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 及生态( 环境) 安全的影响。 1 1 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在生态安全研究方面,可以说尚未形成格局,并且没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 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方创琳等1 9 9 7 年在百科知识上发表了生态安全与绿色经 济,只是对生态安全给出了一些科普性知识,没有深入探讨。1 9 9 8 年1 1 月,史培军在 科技日报上发表了“人地系统动力学与生态安全建设”一文。2 0 0 0 年1 2 月,国务院发 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我国首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 目标 1 2 - 1 3 】。 近年来,对生态安全的研究逐步深入广泛,广大学者除了对生态安全的概念进行深 入探讨之外,还对生态安全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 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做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并 取得进展。俞孔坚( 1 9 9 2 1 9 9 9 ) 的生态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丹霞风景名胜 区景观规划理论与技术体系及保护规划研究( s e c u r i t yp a t t e m sa n ds u r f a c em o d e li n l a n d s c a p ee c o l o g i c a lp l a n n i n g ( 1 9 9 7 a ) ( e c o l o g i s t s ,f a r m e r s ,t o u r i s t s - - g i ss u p p o r t p l a n n i n go fr e ds t o n en a t i o n a lp a r k ,c h i n a ( 1 9 9 6 ) s e c u r i t yp a t t e r n s :ad e f e n s i b l e a p p r o a c ht o w a r dl a n d s c a p e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l a n n i n g ( 1 9 9 7 b ) 等文献中深入研究了 自然保护区中基于物种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景观 规划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给出了案例研究实例。徐海根在其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 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对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 1 4 - - 1 9 在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面,左伟应用r s 、g i s 对长江三峡库区忠县的生态安全 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在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性现状综合评价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 0 1 。 对我国的资源安全问题也有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还有很多学者对生物安全、粮 食安全、食物安全、水安全的现状与发展作了阐述并提出对策【2 m 3 】。 总的来看,生态安全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水平上,如 西部地区、流域、区域农业和自然保护区上,并对生态安全的监控、评价和保障体系作 了初步研究,对生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未深入。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和规范已基本形成,但生态安全评价尚未进入实际的环境评价工作中,不能在实际中进 行应用,使得生态安全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系统的生态安全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尚 1 未见报道。 1 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2 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 1 ) 建立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搜集到的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情况,按照层次分析法,利用“压力 一状态一相应”模型建立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该区 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化表征。用得尔菲法对所选取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 ( 2 ) 评价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状况 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得出该区域生态 安全程度。并分析评价结果可信度。 ( 3 ) 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发展措施 根据分析结果,为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对策。 1 2 2 技术路线 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各类生态安全指标及其实例应用情况。同 时了解国内外德尔菲法和综合指数法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特点进行分 析、归纳:查找搜集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的相关数据,确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并选取适当标准,利用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对查干湖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 1 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地点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由查干湖、新庙泡、库里泡3 个姊妹湖泊组成, 水域面积为4 2 0k m 2 ,蓄水量7 亿m 3 ,是我国七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 湖泊,同时是吉林省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湿地调节作用。 1 9 8 4 年8 月“前乾引松团结渠”正式建成,松花江水和前郭灌区的稻田泄水注入查干湖, 改变了查干湖多年干旱的面猁”。 1 9 8 6 年8 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 0 0 6 年成立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保护区的生产以渔业为主,旅游业发展较快,周围村屯的农民主要从事种植业 生产。但由于靠近湖泡,许多村民又从事养殖业,特别是依靠渔业和芦苇资源维持生活。 同时,查干湖及周边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保护区的东部、东南 部,吉林油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采石油。在自然保护区内仅有6 个居民点,主要 分布在查干湖南边西岸。 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现在存在着上游水资源开发过度、湖边载畜量过大、农业污 染较重、湿地资源利用过度、旅游业发展快和石油开发影响等环境问题。 论文依照层次分析法的理念选取适当的指标体系及标准,利用德尔菲法和综合指数 法对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 4 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制约区域生态安全程度的主要因素,确定未来保护区生态安全防治 重点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目前,省内没有对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 研究,本文研究尚属首次,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查干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政策及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 2 1 生态安全基本理论 2 1 1 生态安全定义 有学者认为“生态安全”包含二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生物或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 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二是指生物或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包括生 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2 4 啦】。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是一致的,认为生态安全主要是指人类 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3 3 弓7 】。 一些学者认为生态安全应该从人类社会的视角来定义【2 9 】。 更多的学者认为生态安全是自然与人类社会两者的安全【3 8 4 2 1 。 2 0 0 0 年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正式提出了国家生态环境 安全,这是我国首次将生态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国家安全的范畴,明确指出: “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4 3 】。 一般认为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 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于本国经济持 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 并引起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1 4 4 1 。 2 1 2 生态安全的特点 生态安全概念区别于传统安全概念,它具有许多鲜明的与传统安全概念不同的特 点,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1 生态安全的整体性和全球性 传统安全概念主要是一种区域性概念,表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安全的威胁。生态环 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相互平衡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 环境质量的变化 4 5 4 田。 生态安全主要是一个全球性概念,它的全球性在于,一方面,现实世界是“人社 会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是一种有机整体,地球上发生的一切,同所有人和 人以外的生命都息息相关,表现了生态安全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已经处于全 球化时代,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生态安全问题的影响已经具有全球的规模。 生态安全具有全球性,在文化层次上,它超越国家、民族、阶级、集团、文化和宗教等 的区别,具有全人类的性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一视同仁,它是人类共同的安 全。在生物学层次上,它不仅是人类集体的安全,而且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的安全。 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损害人类生存,而且损害人以外的其它生物的 6 利益。生态安全与人类安全、生物安全具有一致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统一过程。 2 生态安全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生态安全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态的好坏表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并 非传统安全主要指的社会性概念。 3 生态安全的根本性和综合性 生态安全的综合性是指它是全部生态安全要素森林、海洋、草原和农田四大生 态系统,大气、水、能源及其它矿产资源等环境系统的综合m 】。 所谓根本性是指它是最深层次的安全,人类和其它生命必须依赖地球上的自然条件 和自然资源,这种依赖具有根本性和绝对性。 4 生态安全的多元性、区域性和层次性,构成安全网络 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是具体的,首先,它的要素的多元性,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和资源紧缺等现象,具有多元的性质;其次,它的区域性,以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问题 表现出来;第三,它的层次性,最大的层次是全球的,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其 次的层次是大陆和海洋,再次的层次是地区性的或局部的。这种多元性、区域性和层次 性的表现构成生态安全网络 4 5 j 。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安全问题从区域性扩展到全球,已表现出了整体性。 5 生态安全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 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大多是立刻表现出来的,生态安全则常常表现出滞后性和不确定 性。生态安全问题主要方面是由于人和社会活动引起的,与这种活动产生的经济价值相 比较,它的不良环境后果在之后才会表现出来,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 4 5 】。 生态安全问题的滞后性较为普遍,大气和水源受到污染,土地侵蚀、沙漠化等问题 总是慢慢出现,如果问题不严重的话,其恶劣后果甚至不足以引起人类足够的重视;生 物受到污染的影响反映的更为缓慢,毒物在生物链中逐步富集,到人体发病的时间可能 是几年到几十年不等,这种问题的滞后性出现也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带来了不便。 6 生态安全的外部性和公共性 某个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环境影响可能会影响到相关的和不相关的生态系统,乃至 全人类以及整个地球的生物、环境等。而生态安全问题的这种外部性和公共性是非常普 遍和严重的【4 5 】。 这种外部性和公共性给非造成生态安全问题者带来的危害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少数 人的破坏行为需要其它人甚至全人类共同为其承担责任。 7 生态安全的长期性和不可逆性 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 这种影响会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 负面影响为主;人类对于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 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恢复大面积受 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4 ”。 7 8 生态安全的动态性 在不同的社会中和社会发展阶段中,不同的生产力要求不同的资源和环境等,因此 对生态安全的需求方式也不尽相同。生态安全会随着其影响要素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 时期不同地点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因此生态安全更是一个过程。 2 1 3 生态安全的本质 生态安全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态风险,另一个是生态脆弱性。生态风险是 指特定生态系统中所发生的非期望事件的概率和后果,如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 功能造成的损害,其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危害性和客观性【4 ”。生态脆弱性是指一定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某一系统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表现出的易于受到伤害和 损失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系统自然环境与各种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 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生态风险表征了环境压力造成危害的概率和后果,相对来说它 更多地考虑了突发事件的危害,对危害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弱; 而生态脆弱性应 该说是生态安全的核心,通过脆弱性分析和评价,可以知道生态安全的威胁因子的种类, 他们起作用的方式以及人类可以采取的应对和适应战略,回答了这些问题,就能够积极 有效地保障生态安全。因此,生态安全的科学本质是通过脆弱性分析与评价,利用各种 手段不断改善脆弱性,降低风险j 。 2 1 4 生态安全研究的发展方向 1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早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 9 8 7 年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安全问题就进 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视野,该报告的第1 1 章和平、安全、发展和环境专门阐述了安 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该报告指出:和平和安全问题的某些方面与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直 接有关的。实际上,它们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 1 )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它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 展的基本目标是要持续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发展的实现又加强了生态安全保障的能力, 而安全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它又是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保障,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 2 )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持续性、发展 和公平,这些都与生态安全的内涵一致。生态安全要求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 这就与不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相一致;生态安全也不否定经济增长,它也要维护人 类的生计安全,只是需要在统一的人类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维持均衡,既满足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不受危害的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持续性;生态安全所要的安 全也不是一部分人的安全或是当代人的安全,而是指全人类的安全和今世后代的安全。 ( 3 )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保障生态安全要求降低风险,改善系 统的脆弱性。由于脆弱性不仅反映在生态脆弱性上,它也反映在社会脆弱性上,因而生 态安全所追求实现的基本目标是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对于 单纯经济系统而言,生态安全的目标是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资金的投入和效益的最大 r 化;对于技术系统而言,生态安全的目标是实现环境无害化技术或环境优化技术的不断 进步,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对于社会系统而言,生态安 全的目标是追求公平和谐的社会体制,建立健康合理的政府规范、法律道德约束、文化 导向和价值观念体系;对于生态系统而言,生态安全的目标追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要 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下,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这些也都是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框架下的内容,都强调自然、社会和经济这3 个子系统要相互协调,强调子系统 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 4 ) 生态安全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不少学者都对可持续发展的局 限性提出了批评 4 7 5 0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过多地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不 能仅局限在环境与发展上,而应包括环境、发展、伦理、文化、和平与安全等范畴。不 仅要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考虑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人与自然协同进 化的伦理道德;维护和发展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还应注重和平与安全。因此,生态 安全将安全这一基本需求突出出来,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个补充。另外,可持续发 展更多的是从人类的需求角度出发的,在考虑人类安全与自然生态安全时,优先考虑的 是人类安全,尽管可持续发展也要求保护自然生态的健康,但这种保护总是显得被动和 效果不佳,而生态安全从一开始就将人类安全和自然生态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并视为一个共同体,要求在人类安全和自然生态安全之间找到均衡点,这就从根本上改 变了自然保护的被动性和效果不佳的局面,因此它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进一步完善。 2 生态安全的研究方向 ( 1 ) 概念与学科体系的研讨、建立及完善 尽管生态安全的概念提出已有十多年,但是至今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一方面 是由于生态安全内涵的丰富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尚不够深 入。为了建立一个有用的实现生态安全的战略或是行动计划,我们首先需要一个清晰可 行的生态安全的定义和一套学科的理论方法体系。如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本质、特征、 原则和作用原理等的探讨,将为调控人类的活动,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因此, 当前首先应加强的是生态安全概念与学科体系的研讨、建立及完善,为其它的研究打下 基础并提供平刽“j 。 ( 2 ) 技术与方法 要保障生态安全还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即从生态安全的识别、辅助决 策到决策的一整套技术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为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与方 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生态脆弱性的分析与评价的研究。脆弱性是生态安全的核 心内容,脆弱性分析和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要建立脆弱性评价的指标、指数和评价方 法。只有通过脆弱性分析,才能明确哪些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是威胁生态安全的主要因 素,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从而建立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而且通过脆弱性分析和评价 可以为采取怎样的应对和适应战略提供依据;明确当前不安全的程度、哪些区域和团体 是最不安全的;回答为什么一些区域和团体在全球环境变化面前比其它区域和团体更为 脆弱。这些问题都是生态安全的核心问题,明确这些问题之后,才能够有效地构建生态 9 安全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障生态安全需要各国家、私营部门和其它主要团体越来越多地采用综合性的 整体决策工具。这些是有助于把环境、发展和安全纳入决策程序的决策和政策工具。尽 管它们本身并不构成一种战略,但它们可以帮助决策者实现和衡量朝向生态安全目标所 获得的进展。这些工具包括战略环境评价、生态规划、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经济政策等, 如何将这些政策工具应用到具体的生态安全中,也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一大内容。 ( 3 ) 生态安全维护和环境管理调控 当前各种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为了维护生 态安全,必须采取一些战略行动。而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或行动能有效的调控人类活动及 减少生态安全的威胁因素,这是科学家和科研机构要提供给决策者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内 容。具体到每个国家、地区和地方,其采取的战略或行动的内容都会有不同,因而如何 设计出适合不同尺度的人类活动调控方式,是生态安全研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态安全的维护和管理包括资源资产管理、生态服务功能管理、生态代谢过程管理、 生态健康状态管理以及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如何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管理学知识, 从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对现有安全保障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如何减少风险和改 善脆弱性,科学的管理和维护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研究要解决的另一重大问题。 ( 4 ) 重点研究领域与区域 由于生态安全的尺度性,其不同尺度有各自的内涵,如自然生态方面从个体、种群 到生态系统,人类生态方面从个人、社区、地方到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都有不同。我国 生态安全研究今后要注意先从国家层面上来构建平台,再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案例 研究,进而总结出适合我国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研究区域应特别重视对生态脆 弱带和重点流域的研究,如海岸带地区、农牧交错带、山地平原过渡带、严重水土流失 区、绿洲荒漠交界带等。重点研究领域有区域生态安全阈值、生态安全监控系统、生态 安全预报与预警系统的研究内容。 2 2 生态安全评价系统 生态安全评价( e c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a s s e s s m e n t ,e s a ) 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 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判断研列5 1 1 。在生态安全评价的实践中,其 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系统的概念【5 2 】,生态安全评价系统由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5 个要素构成。 2 2 1 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负责实施生态安全评价工作的组织或个人。评价主体的综合素质,即 其价值取向、知识水平、环境意识、责任心以及工作态度等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评价工 作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评价工作的成败。由于生态安全评价工作现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加之生态安全评价的复杂性决定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可能的评价主体主要包 1 0 括国际组织、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研究机构及公众等。 1 国际组织 生态安全具有全球性与战略性。过去认为人类活动及其影响一直被局限在_ 个国 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企业的范围之内,这些陈庸的、过时的概念因其时 限性和局限性,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生态安全是一个超越国家、 超越地理单元、超越民族的无国别差异、无民族差异的概念。因此,在生态安全评价的 实践中,必须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各种国际组织已成为生态安全评价的主体。 2 0 0 1 年3 月,英国外交部和国际发展部召开了环境安全与冲突预防”国际研讨会, 建议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升为“环境安全理事会”,并创设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的“世 界环境组织”【5 ”。该组织一旦成立,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有关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国际 组织,有关生态安全评价的国际合作必然成为其主要职责之一。 2 行政机构 ,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区域范围来讲,行政机构作为生态安全评价主体必然处于关键位 置。一方面,国土、环保、水利、地矿、林业、海洋等相关行政部门承担着保护国家生 态安全的相应职能;另一方面,行政机构一般能够较容易获取与区域生态安全相关的第 一手资料,所提的建议也容易被相关部门采纳。我国某些行政机构,如湖南省国土资源 厅,已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明,我国目前还没有管 理生态安全的专门行政机构,而俄罗斯的行政机构设置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俄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安全监督总局是与国家水利总局、国家地矿总局、国家 林业总局、国家自然环境保护总局等平行的具有同等地位的俄自然资源部机构,承担着 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评价、执法、监督等职能。 3 司法机构 生态安全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蕴含着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 的协调,虽已列入我国新世纪的重要战略,但在法律中还未能体现它的重要性,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安全保护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建设包括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等 方面内容。我国目前生态安全的立法建设已初具规模,如果司法机构能介入生态安全评 价工作,成为生态安全评价的主体,必将对执法和法律监督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并且能 够适应民主化潮流。 4 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集中了大批高级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并能提供生态安全评价工作所需的 专业技术知识。一般来讲,研究机构评价主体能够不带偏见较客观地进行生态安全评价, 再加上其所拥有的专业技术知识,使其在生态安全评价工作中优势明显。我国当前所进 行的生态安全评价工作探索也主要是由各专业研究机构完成的。 5 公众 与其他评价主体不同,公众的最大特点是自发性和无组织性。具体表现为所关注对 象的随意性、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主观性。但由于这类评价主体大都是生态 安全的直接承受者,所以感受比较真实,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1 1 2 2 2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是生态安全评价系统的评价客体。目前对于生态安全评价对象的认识还不 统一i 划。从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区域、景观等不同尺度与等级,更关心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与稳定性。生态系统健康与生 态服务功能是其主要指标。从环境学角度看,生态安全评价更重视环境风险与环境安全, 更关心人类活动( 包括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国家政策等) 带来的环境风险与环境问 题。从安全科学角度来看,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安全工作 的主要目的,生态安全的概念正是在生态环境问题直接且较普遍、较大规模威胁到人类 自身的生存与安全之后提出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安全是指人类生态安全。生态安 全评价的对象是人类生态系统及其子系统,即由人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它的 核心因子是人。按研究的范围不同,可将生态安全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即全球生态安全 评价、国家生态安全评价和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评价工作要强调以人为本,安 全与否的标准是以人类生存所要求的生态因子的质量来衡量的。在今后一段时间,以“人 生物一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必将成为研究的 热点领域。 2 2 3 评价目的 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评价人类生态系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 以寻求最优的系统安全状态,维护人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可持续性。生态安全评价 要实现其目的主要从事以下工作:影响预测、状态分析、预警规划、决策实施等几部分。 通过对所评价系统潜在危险性的定性、定量影响预测,建立使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包 括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 对于任何一种评价,诸如环境影响评价、安全卫生评价等,完善的立法和评价工作 导则是评价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但对于生态安全评价,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还没 有一个国家建立起独立的立法和导则体系。当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应从不同角度,根 据所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发展向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的生态安全信息,进而促 进生态安全评价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2 2 4 评价标准 系统生态安全性指标的目标值是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如果没有评价系统危险性的 标准,定性和定量评价将失去意义,它将使评价者无法判定被评价系统的生态安全性是 否符合要求以及改善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生态安全评价系统评价标准要具有以下性 质: 目的性,能反映生态与环境安全质量的优劣,特别是能够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变 化,所选的评价标准既能反映生态安全评价的预测内容,又能反映生态安全目标的实 现程度; 层次性,所选的评价标准应能充分反映生态安全所涉及的层次差异; 可操作性,度量指标所需数据容易获取及表述; 充分性,所选的评价标准能充分反映生态安全及环境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1 2 可持续性,评价标准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本质,避免陷入“一切从当代人利 益出发”的误区。 目前,生态安全评价虽然还没有专项标准,但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选择: 首先是国家、行业、国际标准,如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颁布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 公共卫生标准、各行业发布的环境安全评价规范和规定、各地方政府颁布的规划区目标 等等。 其次是背景值或本底值,可以用所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或本底值作为评价标 准,如区域植被覆盖率、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 再次是类比标准,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生态安全性高的相似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 准,这类标准需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要求科学地选择。 最后是科学研究中已判定的生态效应,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已判定的保 障生态安全的指标,如人口密度、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 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亦可作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参考标准。 2 2 5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细化,生态安全在指标体系建立上经历了单因子评价指标到多因 子小综合评价指标再到多因子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