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中英新新儒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中英新新儒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中英新新儒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中英新新儒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中英新新儒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成中英做为一位以中国哲学为生命根抵,又有着深厚西方哲学理论素养的哲学家, 他所走的是一条“先出乎其外”而“后入乎其内”的学思历程。其在方东美、奎因等的 影响下以本体诠释学为核心,提出了“新”新儒学的思想。本体诠释学下的“新”新儒 学是成中英哲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也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成中英把儒学的发展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进行了本体上的诠释, 其中原儒哲学和宋明哲学做为儒学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是他研究的重心之所在,同时也 是本论文从本体上诠释成中英儒学的关键点之所在。以这五个阶段的发展为历史渊源, 以本体诠释学的运用为引线, 在对传统批判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 证明成中英 “新” 新儒学的产生有着理论和社会必然性。 “新”新儒学也是为了在实现他“中国哲学的重 建”目标而提出的,通过解构、建构以及重建的过程来实现儒学的重建过程,也是“新” 新儒学实现和发挥现代意义的过程。 哲学的重建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现代化和世界化的问 题,所以,如何实现儒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也就成为成中英“新”新儒学亟待解决的问 题。在这种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大背景下,本体诠释学与“新”新儒学结合的创新理论 c 理论应运而生,这是儒学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的实践性运用,也是“新”新儒学的 现代化表现。纵然成中英的哲学面临着现代化与世界化问题,但是,不应当把此作为其 “新”新儒学理论的最终目标,他最终要实现的是能够合内外之道而归宗于儒学。 成中英的“新”新儒学仍是一个处于发展之中的哲学体系,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和完 善。不可否认他的体系中也存在一些理论困境与不足,这一点他在自己的哲学研究过程 中也有所体悟。由于成中英哲学现在仍然在不断发展,所以我们也期待他的“新”新儒 学能够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理论。 关键词 成中英 “新”新儒学 本体诠释学 重建 现代化和世界化 abstract ii abstract cheng zhongying has a profou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western philosophy, the course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he walked is a “first beyond aloof” and “enter into the inner”. he proposed to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ontological explanantism in the influence of fang dongmei and quine. this is the major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cheng zhongying, but also the content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by cheng zhongying. he also explained every stages under ontological, the core he studied was the original stage and the 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neo-confucianism put forward had necessity because of the five stages and the ontological explanantism.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is a bid for “restoration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by the process of “deconstructing”, “constructing” and “restorating”. restoration of the philosophy. cheng zhongying necessita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derniz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of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in the modern and universal background, “c-theory” that combined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ontological explanantism is applica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modernization. the final purpose that new neo-confucianism wants to realize was not moderniz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but returning the confucianism.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is still a developing system of philosophy, his system is also evolving and moving toward maturity.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some theoretical difficulties and shortcomings in his system, which he has realized in his research process. we look forward to more value can be created for our research. keywords cheng zhongying “new” neo-confucianism ontological explanantism restoration moderniz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引 言 1 引 言 近世以来, 由于国势逐渐衰微、 民族饱受凌辱以及西方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剧烈冲击, 使得中国文化不断的遭到质疑与批判。 “中国知识分子在西方哲学的激荡下,不是把传 统贬斥为明日黄花已无所用于世,就是既未经深思熟虑又欠缺适当的扩展视野,盲目致 力于维护传统,不但表现得过于急切并时有疑虑。 ” 1p1时至今日,中国人的心态已限于 一种无所适从的境界。儒学作为中国哲学传统的主流,造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与 人格魅力。在五四时期,儒学的至尊地位和威严几乎消失殆尽,险些成为它所依附的传 统封建制度的陪葬品。这个传统的突然被打破,无形中也在孕育着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化 的出现,因此对传统的继承与重建也就成为了现代文化建设中重中之重的一部分。 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儒学面临着最好的发展契机。成 中英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文化所持的态度是“推陈出新” ,他关于 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理论见解,以及关于“新”新儒学理论体系的构思,正是这 一精神的体现,从他的思想中可以反映出当代新儒家最新的动态和走向。虽然成中英避 讳把自己称为现代新儒家,但是他作为深入西方哲学的资深研究者,针对中西文化冲突 及其儒学的现代发展,提出的真知灼见对“新”新儒学的研究的确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 意义。 近些年来,一些欧美以及华裔学者对于儒学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与重视,他们试图站 在世界的高度重新审视和发掘儒学的深层内涵。 然而, 儒学却在自己的发源地中国, 不断的遭到奚落甚至是唾弃,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省。现代社会由于受拜金主 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泛滥的影响,急切需要一种社会道德来平衡,而儒学恰好是经受过 历史验证过的道德底线。或许现代社会的文明道德缺失,正是由于盲目过度的对传统儒 学的批判而造成的。所以,笔者也认同对于儒学的发展和重建志在必行,使之现代化与 世界化是历史的趋势与潮流的观点的正确性。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第 1 章 成中英思想体系的理论渊源 成中英作为美籍华人,其思想有着独特的学思路程。本章旨在探究成中英学术传承 对于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其中以“本体诠释学”的形成为引线,来重点介绍“新” 新儒学思想提出的理论背景与时代背景。 1.1 成中英的学思历程 成中英少年时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与滋养,后深入西方哲学进行资深研究,正是这特 殊的学术传承及其学术环境,影响和造就了他理论体系的形成。 1.1.1 成中英的学术传承 成中英,1935 年生于南京,祖籍湖北省阳新县龙岗镇,受其“书香世家”的熏陶, 自小就勤于探究,且热爱文学智慧。家庭背景对他性格的形成,无疑有着无形的巨大力 量,但是就成中英本人自述: “初中时代,我也曾想到过我以后的理想是做一名开发中 国的实业家,而没有一丝一毫要研究哲学的意向,更没有想到要通过哲学来促进中国文 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 2p14可见,在青少年时代的成中英虽然热爱文学,但是还未真正 对哲学感兴趣。 成中英正式接触并志趣于哲学,是在他的大学时代,这个时代是他思想或者兴趣的 成型时期。主要受到其师方东美“命本哲学”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从而才对哲学产生了 深厚的兴趣。对于方师对其的影响,成中英本人详细将其归结为两大方面: “ (一)养成 一种整体全面的思考习惯,兼容并包、赅备海涵; (二)站在生命价值的立场,来评判 古今中西哲学体系。 ” 3p377这两方面的影响对于成中英志趣于哲学,且后来思想体系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个时候,方东美对于成中英哲学思想的影响,称不上是 实质的,只能说是一种思想方法或者哲学态度的感染。成中英在学思历程上,也与方师 有着及其相似之处。方东美在青少年时代,也耳濡目染着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但在后 来的教学及其工作中,由于多接触西方哲学,所以开始转向关注西方哲学理论。到了抗 战时期,他又注意到我国文化的发展,于是从西方哲学转向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所以, 方东美的哲学被称为一种文化哲学。不难看出,二人都是在对中国文化原有深刻体验的 基础上,驰入了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之后又都回归到了中国哲学的重建之中。他们这 第 1 章 成中英思想体系的理论渊源 3 种相似的“外观”和“内省”的学思历程,造就了二人在理论上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其 实,我们在阅读成中英著作的过程中也不难看出,方东美对他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虽然话为哲学启蒙恩师,却也可以说是良师益友,因为在其哲学思想发展的道路上,处 处布满了方东美的足迹拓印。受方东美影响,大学时代的哲学对于成中英而言,已经不 仅仅是一部供欣赏的作品而已。正如他所言: “但我的心志却无法不以哲学为自我实 现的指归了。 ” 2p19于是,他开始广泛涉猎哲学,如柏拉图哲学、洛克哲学、亚里士多 德形而上学、尼采哲学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理想主义价值至善的理论、转化 世界的智慧。台湾大学对于成中英哲学而言,可以被比喻为其哲学兴趣的“摇篮” 。另 外,对其有哲学影响深远的还有殷海光、刘述先、李银波等人,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国学背景是成中英哲学“摇篮”的话,那么西学背景则是成中英哲学思想发展 的关键。换而言之,台湾大学对于他可以说仅仅是在书本里自作思考,之后选择放弃台 大破格录取硕士的机会,带着深入西方内在哲学冲力的使命感,去华盛顿大学攻读才是 他哲学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在这期间有三位教授直接影响了他, 一位是斯玛廉 (arthur smullyan)教授,一位是麦尔登(i.a.melden)教授,一位是洛德(meluin rader)教授。 前两位教授分别代表了当代美国哲学中的两大主流:逻辑的分析哲学和语言的分析哲 学,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逻辑解析和现代逻辑上。由于成绩优异,哈佛、耶鲁、哥来尔 大学均来函给其全额奖学金。但是,由于成中英兴趣在于逻辑解析和现代逻辑,而哲学 之牛耳奎因即在哈佛大学,所以师从奎因,选择哈佛大学深造。奎因哲学是成中英思想 形成的另一个关键性人物,对于他本体诠释学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在哈佛大学 的时候是以探索研究“现代分析哲学”为要务的,在奎因哲学中获得了分析哲学最严谨 的逻辑分析方法。并且亦将奎因对其影响归结为两个方面:方法论和本体论上。在开始 的时候,成中英的语言思想范式、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皆是以奎因为起点。可是,后 来他逐渐发现,奎因受其师怀特海的影响,亦存在缺陷和不足。所以,本体诠释学应运 而生,正如他所说: “发展出来的本体诠释学 ,也可以说是对奎因思想的一种批评反 省,融合中国哲学以及欧洲诠释学的传统发展出来的。 ” 2p32可见他突破并扩大了奎因的 哲学体系,在“本体上”填补了奎因哲学的一个空白。不过从成中英的著作中也不难看 出,另外的几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对其影响也很深刻,如唐纳尔德威廉姆斯(donald williams)教授的“形上学”和“归纳逻辑”对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罗德雷克弗希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roderick firth)教授、亨利艾肯(henry aiken)教授和伊利斯尔斯切弗勒(israel scheffler)教授等,都对其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将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归结于此,他也多少受到了西 方诠释学的影响,其中以伽达默尔影响为最。成中英认为: “伽达默尔倾向于用人文来 解释社会的价值,希望开辟一个人文世界、历史世界。这样做是因为他不十分理解其他 的传统价值体系的本体性,所以他的人文主义,世界哲学又往往陷入多元论、相对论之 中,由此就产生一种冲突,这就需要一种斡旋、打通,显示了其哲学诠释学进一步发展的 需要。这种发展不能只可透过传统或现代西方哲学的存有哲学来实现。 ” 4p9在此,成中 英的言下之意就是希冀把“本体诠释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哲学诠释学,能为东西哲学与 文明交流做出贡献,中国哲学的发展不能离开本体诠释学。 总之,成中英的学术传承由中而西,再由西而归中,用他的话说来概括就是“先出 乎其外”而“后入乎其内” 。 2p27作为兼通中西哲学,受过中国哲学特训的美籍华人,深 入西方哲学的资深者,以西方哲学来反哺中国哲学,力求在本体诠释学的基础上来重建 中国哲学,其学术的思想有其深刻性、独特性和借鉴性,对当今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 影响。 1.1.2 成中英的理论体系 成中英的哲学理论主要是在全面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两大背景下, 以西方哲 学反哺并重建中国哲学而形成的。中西学术传承的特点,决定了他理论体系的发展,必 定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为共同主旨。在对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哲学进行分析,并创造性 的重建过程中,关注当代主题,综合反思现代哲学。在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两大背景 的体验下,成中英力求重新诠释二者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互补这些不足,并力致实现 二者的综合贯通。基于这样的哲学自觉,成中英本人把自己对哲学的研究分为了五个主 要部分 2p48,这五个部分也是他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做如下简单的介绍: (一)本体宇宙论(onto-cosmology) 本体宇宙论,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成中英哲学中出现,是他努力重建中国哲学一个 重要标志。在本体诠释学的基础上,他重新提出了“宇宙论”的概念。关于“宇宙论” 自古至今的论述已是数不胜数。早在老子就曾说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 第 1 章 成中英思想体系的理论渊源 5 天法道,道法自然。 ” ( 老子上篇 )在此处老子所谓的“域”既是“宇”的意思。至 孟子的时候也曾描述“至大无内,谓之大一。 ” ( 庄子天下 )这里的“大一”既是宇 宙。自老子作为宇宙论的创始者后,对于宇宙的探索就未曾停止过。在中国, “宇宙论” 本身就是为解决人生和政治问题而设的,难免存在自身的缺陷。同时西方哲学的宇宙论 也存在自身的缺陷,成中英说: “西方的传统中缺乏对本体论和宇宙论同一性的认识和 体验,而在中哲学传统中对这种同一性的关照则很早就在易经中出现。 ” 2p48笔者是 认同成中英这种观点的,一阴一阳既差异对立,又是相生相成的,对本体诠释学是最好 的一种辨证方法上的补充。对于宇宙论的的本体诠释,不仅激起了成中英对传统道家和 儒家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他儒家的修养和道德境界。 (二)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 “本体诠释学” 是成中英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也是他哲学体系的基础理论。 “诠 释学”也是指西方哲学的“解释学” ,但在成中英这里把“诠释”作为一个较之“解释” 更符合价值导向的概念,所以他称为“诠释学” 。而“本体”这个概念在成中英这里是 多元一体的,笔者在此也认为如果单纯用西方的“ontology”来规范中国的“本体”概 念,这本身就是一个善意的错误,或者说是带有强迫性质的安插之嫌。因为西方的“本 体” 本来是个形上概念, 如果这样做的话, 不就是把中国的 “本体论” 弱化为西方的 “存 有论”了吗?“本”与“体”本来就是中国一个生生不息的概念。成中英把本体概念, 同其师奎因的机体网络系统相结合,就产生了“本体诠释学” 。在成中英这里本体诠释 学也是对中国哲学发展、重建的一种新哲学途径。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至今的这十年间, 他一直把本体诠释学作为中心研究课题,对于其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诠释学 的基础和发展问题;哲学的现代诠释或中国哲学诠释学的重建问题;文化与哲学的沟通 与融合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本体诠释学”呢?成中英对这个概念做了一个通俗的解释: “本 体诠释学是一种认识方法的方法论,也是掌握本体的本体论。 ” 5p196透过这个通俗的解 释,我们可以看出“本体诠释学”有着创造和综合的双向特性,成中英不仅创造的发展 了诠释学的思想,同时又综合了中西哲学的观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哲学的研究基础和方 向,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他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种种新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的本体 诠释学既是一种方法哲学,又是一种本体哲学。由于这个理论是他在对西方哲学的批评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和反省中提出来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于奎因、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的反省。成 中英也曾经对本体诠释学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如果我们把康德的知识论看做是劲道以 来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第一次批判,把海德格尔提出此在本体论看做第二次批判,把 哲学诠释学在内容上与知识哲学相对立、在方法上与分析哲学相对立看做是第三次批 评,那么,本体诠释学则可以看做是对西方哲学的第四次批判。而这种批判正好来源于 中国的智慧。 ” 6把自己的本体诠释学置于第四次批判的位置上,是对儒学发展中西融 合态度的最好说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是兼收并蓄、批判的哲学体系。随 着时间的发展,相对于十年前他刚提出本体诠释学时相比而言,对于本体诠释学的再认 识,看得比那时更清楚更深刻,这也说明成中英的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着的思想, 他已经把本体诠释学运用于其哲学的各个领域,来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以下三个 方面的研究就是最好的体现。 (三)本体伦理学(onto-ethics)和本体美学(onto-aethetics) 成中英在对西方伦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西方的伦理学也缺乏本体宇宙背景,而 中国的伦理学作为本体伦理学,缺乏操作原则的分化,于是他就把二者相互融合,从而 形成综合伦理学。另外,他又从目的、理论、义务和权力的归属,这四种道德维度来重 新解释儒家伦理或中国本体伦理学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伦理学看做商业伦理 学,把道家哲学看做环境生态哲学,把美学看做是本体论美学。 (四) “c 理论” (管理哲学) 、商业伦理学和教育哲学 成中英不仅仅研究哲学理论问题,同时也志趣于哲学的应用研究。他把哲学运用于 管理、经济及其生活实际之中。在管理问题上,他选用了伦理学和易经作为指导, 创造性的提出了决策理论“c 理论” ,一种商业的伦理学和管理哲学。同时在教育 上,由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可以作为解决社会疏离和经济腐败的解毒剂,所以他提倡教 育应是东西文化资源借鉴和互补的关键之所在,这也是他的教育哲学的一个指导思想。 (五)儒学/新儒学、易经哲学、道家哲学以及中国佛教 儒学/新儒学的研究是本论文研究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成中英进年来比较关心的一 个问题和研究的一个重点。他曾经多次强调自己的新儒学是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推陈 出新的,自称为“新”新儒学。新儒学在成中英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旨在发 展、重建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之本源则可以看做是儒学的发展。对于成中英新儒学的 第 1 章 成中英思想体系的理论渊源 7 研究,我们将在下文将做详尽的论述。 成中英对易经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其中本体宇宙论和本体 诠释学的研究。并且他还把易经运用于管理哲学,同时自认为生命哲学中缺少佛家 哲学的研究,志向于以后对此的欣赏。所以他现在和以后将会把这个关于儒学/新儒学、 易经哲学、道家哲学以及中国佛教作为一项重点来做,现在尤其是在儒学研究上已经提 出了许多宝贵且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他“计划出版一本关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文集,包括 易经自然主义哲学、儒学、道家哲学、中国佛学、新儒学和当代中国哲学。 ” 2p53我们也 将拭目以待,期望成先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思想以供后人借鉴。 以上五个方面是成中英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另外他对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逻辑 分析哲学、教育哲学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2 “新”新儒学思想的提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一再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回应与冲击,多次重演着 挫折与复兴的悲喜剧。对于复杂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造成了近现代思想文化的震荡和 价值失落。鉴于此,自五四时期至今对儒学的研究薪火相传、绵延不断,成中英以本体 诠释学为核心,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儒学发展独到的见解理论“新”新儒学,这一理 论丰富且扩大了现代新儒学的发展。 1.2.1 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成中英的儒学思想较为充分的顺承了其师方东美的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 发展。方东美的思想虽然与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大异小同”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 开启了儒学发展的另一种路向,充实和丰富了现代新儒学。方东美认为孔、孟、荀代表 原始儒家,以尚书和易经为两大哲学文献,而不在论语 。他把宋明清儒家 哲学,看做是有别于原始儒家的“新儒家哲学” 。成中英继承了方东美的这种儒学思想, 也把周易作为儒家哲学的基础,同其师一样把古典儒学作为一种追求的原儒精神, 而宋明儒学则以理学化和心学化为特征,是有别于原始儒家的哲学。成中英力图站在本 体上来思考儒学的兴起,把古典儒家和宋明儒家的差异详细总结为: “古典儒家重视的 是横贯的社会世界,而宋明儒家重视的则为纵贯的形上世界。 ” 7p338笔者认为方东美与 成中英哲学,都是以一种批判的胸襟,来面对儒学的发展。但在此批判的基础上,成中 英又超越了他的师承之见。二者对新儒学的界定,就有着一定的区别和发展。方东美讲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原儒”是想恢复到古典儒家的精神来面对世界,成中英对此补充道: “在我看来,是 应当恢复到古典儒家的精神来面对现在这个世界,当然不是用以规范这个世界,而是为 了实现更深层次上的创造。这一点是我们吸收儒学的真正意义。” 8 在其方师思想的基础上,他于 1997 年继而提出“新”新儒学的命题之后,又把儒 学的发展正式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以古典儒家孔孟旬为代表的古典儒学的原始 阶段,第二个阶段从古典儒家到汉代儒学的经典整合与经义系统阶段,第三阶段是宋明 新儒学阶段,把清代视为恐惧戒慎的儒学保全的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即为现代新儒家, 在这一阶段中他认为现代新儒家虽然不断复兴和创新儒学, 但由于他们所持的文化忧患 意识情结,并且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整体理解和关注以及对科学技术价值的欠缺性探究, 造成和注定了新儒学发展有其不足存在。 ” 9p96-106于是,成中英的“新”新儒学理论面对 儒学的发展现状应运而生。 “新” 主要指在其原始的思想上推陈出新, 也可以理解为 “反 本开新” , “本”即是中国传统儒学,指的是以儒家哲学的原点来开出和重建新的儒学观 点,从而形成了现代的“新”新儒学。在这里成中英把中国哲学一再受挫的原因归结为 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偏离开了“源”以至于形成现在儒学发展的流派分支。 “一方面, 他批判现代新儒家简单的把对西方哲学的思考坐标定位于康德, 而不能全面把握西方哲 学内在的发展动力,不能正确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他批判新儒家不能把历 史给儒学形成的附着物 ,从源头上给与正确理解、判断、融合,以至于造成门户之 争。 ” 8p74据此,成中英在一再强调,自己的儒学是不同于新儒家的“新”新儒学。 总之,他的哲学思想源是在其师方东美那里种下了慧根的种子,这也多少使得他的 思想带有某些传统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他又是在西方哲学的养分滋养下发芽,对于儒 学的继承是原始性的,而对于儒学的发展又可以说是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所以对于成中 英“新”新儒学之“新”的关键,在于其对儒学的“歧出转向” 10之新,即在方法论上 他深受诠释学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儒学,形成本体诠释学下的“新”新儒学,这一点 我们接下来做详细的论述。 1.2.2 本体诠释学下的“新”新儒学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本体诠释学”的涵义和提出,可以看出成中英是基于奎因和 欧洲诠释学的影响基础上而提出的。 但是他与诠释学权威人物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也有着 不同和发展之处。 “伽达默尔有方法论,但是却是柏拉图式的” , 4p9 这句话或许正恰恰 第 1 章 成中英思想体系的理论渊源 9 说明了二者的区别与发展之处。 成中英为什么以柏拉图比喻伽达默尔呢?这无疑与伽达 默尔重视柏拉图有关。柏拉图试图从超越走向现实重建,用理念指导和掌控生活,可以 说思辨的“对话”是理想国主要运用的诠释方式,但是这也并非是唯一的方式。而 伽达默尔认为: “柏拉图在文字的无助性中显然发现了一种比对话所具有的还严重的弱 点,当他要求辩证法以帮助讲话的弱点时,他却声称文字是毫无希望的,这当然是一种 讽刺性的夸张,借助这种夸张柏拉图掩盖了他自己的文字作品和他自己的艺术。 ” 11p397 柏拉图在本身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缺点的存在,所以,他以辩证的方法引入了逻各斯理 论的展开,也可以说他是逃入了逻各斯的理论之中。而在成中英看来,伽达默尔虽然以 批判的态度谈论柏拉图,但是他的诠释学却也范了类似的错误。 “基于传统的多元性, 伽达默尔看到不同传统可能的冲突情况,但他却认为只有透过对话、理解才能达到文化 的理解和融合。 ” 4p9笔者也认为的确如此,在伽达默尔那里把诠释学理解为一种谈话、 理解,但是,就诠释学而言他本身是一种方法论,伽达默尔的方法论仅仅把诠释定位于 谈话、理解和解释上,其实这也就类似于柏拉图的方法论,即思辨的对话。所以,成中 英把伽达默尔的方法论比喻为柏拉图式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既然成中英看到了伽达默尔的方法论存在缺陷, 他从自己的本体与诠释差异和关系 出发,弥补诠释学中缺乏本体论思考的不足,进一步对诠释做了更深次的阐述。其实,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本身就占有较之西方对文字语言和行为诠解注释的更多优势。如 果我们也从传统原始儒学到宋明、清及近代诸家文化加以诠释,再结合中西的本体 论,那的确能更好的促进古今相通、主客沟通,也能够进一步促进诠释理论或哲学的发 展,这也是成中英对本体诠释学的突出贡献,同时也是他本体诠释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体诠释学作为一门新的学问,被导入进中国哲学及其儒学之中,这是东西文明对话与 融合的需要,是时代的趋势和历史的使命,是促进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个理论的提出总是有着他的现实意义,当然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也不例外,本体 诠释学之于儒学的意义就在于此。 “诠释学传统从次元上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理解、 解释(含翻译)和应用的统一。 ” 12p7虽然在开始的浪漫主义诠释学无视诠释学的应用功 能,此后的伽达默尔却对这一功能做出了强调,而成中英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对其付诸于 实践中, 这表现在儒学上就是 “新” 新儒学思想的提出。 其实上文我们也谈过成中英 “新” 新儒学思想之“新”的首要之处即在于其能够“歧出转向” ,此“歧出转向”就是指本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体诠释学。那么为何称为“歧出转向”呢?这也是借用牟宗三的一种说法,即把“新” 分为两类:一类是顺本有者引申发展而为本有之所涵,另一类是基本处在相当之转向, 歧出另而开一套以为辅导。不难看出成中英属于后者,例如他一再强调由于宋明以来儒 学偏执于心性之学,丢失了原始传统儒学的精神,以致于现代新儒家多重视理性的重要 地位,在这一观点上他则把理性的地位看的重之更甚置于本体地位来确定。相对于 新儒家而言,这其实就是以本体诠释为歧出,而做了相当之转向,用本体诠释的方法追 求原始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向、创新和重建。也就是说成中英以本体为基础,面对现代理 性做的创造的综合或者综合的创造,从而使自己的儒学观点为“新”新儒学。本体诠释 学下的”新”新儒学的要旨也是要求回归原点,即扭转理学和心学类的偏执走向,用原 儒精神创新深层次的创新指导现代世界。不过,在这里我们应当明确,成中英对于原儒 的诠释,并非仅仅是原儒典籍的简单解释,而是用开阔的视野对典籍的重建与创新的诠 释,即中西融合世界哲学的大背景下,对未来哲学的用历史的传统经验和开放的现代视 野来创新与发展。正是由于本体诠释学的引入,才使成中英的儒学思想有着“新” 、有 着独特之处。 不过,我们还应明确一点:本体诠释学与儒学二者之间并非是毫无关联或者仅仅是 “应用性”的一种结合。成中英讲自己的“新”新儒学“应是超越 20 世纪的儒学,兼 顾理论与实际,结合现代与后现代,为儒学的世界化与制度化以及为儒学的哲学上的本 体定位做出贡献。 ” 13可见,在成中英这里儒学已经不是简单的儒家思想,而是一种与 本体诠释学结合的、创新的人文或者文明意识。本体诠释学与儒学的结合也并不同于西 方主客二体分离的结合,这是一种类似于天人合一的结合,是本体与人的结合和交流, 它源于原儒却对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成中英在方法上接受了伽达默尔诠释学上批判的 方式,在对原儒解释的基础上产生诠释的条件,批判儒学的不足,反思儒学之于现代的 意义。二者的结合是成中英理论的必须,也是儒学发展的一条更宽阔道路的选择。本体 诠释学植根于中国哲学,运作于儒学,既是以中国原始儒学为“源” ,以本体诠释学形 成现代儒学的发展为“流” 。 “新”新儒学给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气息,更进一 步丰富了儒学的发展空间。 第 2 章 成中英对儒学的诠释 11 第 2 章 成中英对儒学的诠释 “新”新儒学既然是在本体诠释学的前提下得到发展的,那么它必然也离不开对于 前儒学的诠释。虽然对于前儒学的诠释并不是诠释的目标对象,却是对”新”新儒学诠 释的条件。在前面我们提到成中英把儒学的发展分为五个发展阶段,本章主要就是遵循 这个线索,诠释他对儒学的看法,其中重点介绍原始儒学和宋明儒学的发展诠释,因为 这两个阶段本身就是儒学发展的两个高峰期,也是成中英重点研究的两个阶段。并且, 笔者在最后专门留出一节介绍成中英对现代新儒家的看法,这也是他“新”新儒学在第 五阶段提出的一个现代前提。 2.1 对原儒哲学的诠释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成中英跨进哲学的门槛,有赖于其师方东美的影响。而方东 美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哲学。所以,可以说成中英对于生命哲学的体验,正是其师承 的一种体现。 方东美的哲学思想在其思想渊源上, 是以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命哲学为主干, 将生命哲学与儒家、佛家以及怀特海的思想融合而成的产物。他认为: “本体就是哲学 上面第一所要讨论的根本问题” 。 14p402这也就形成了他生命本体论的渊源和动因,并且 其哲学主要建树就表现在他的生命本体论上。 而成中英在大学时代正是受这一思想的影 响,其对于原儒哲学的理解也是基于生命哲学和本体哲学之上的,他说: “就儒学论, 我讲的是儒家的生命哲学与本体哲学。 ” 13笔者在此将分两节来阐述成中英是如何从生 命哲学和本体哲学来诠释原儒哲学的。 2.1.1 原儒哲学的生命哲学 原儒哲学在成中英这里是指儒学发展五阶段的原始阶段,也是成中英”新”新儒学 所追求的“反本”阶段。对于“原始”或“传统”本身就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具有历 史的总结性、继承性和价值规范性,简单的说就是历史形成的文化共性和共识。其师方 东美曾经强调“关于人的意识,是一切哲学体系成立的先决条件” , 15p107因此他生命哲 学的着眼点和归结点也放在了“人”上。 “人”是生命的主体,用“生命”的发生和发 展去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经验或知识,这就是生命哲学。人的生命是随着普遍生命创进 不息、层层超越的,即“人格超生论” ,这也是继承了方东美生命本体论的基本范式。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成中英从中继承了这种生命哲学的范式,同样强调“人”在原儒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认 为中国传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重视“人”的自觉性和价值,尊重“人” 的尊严。 成中英多次强调与西方相比中国儒家学说是一元体系,通过对“仁、义、礼、智、 信“的追求弘扬人性,体现为内在的超越性。而西方以希腊和希伯来文明为源头,自柏 拉图以后走的是一种二元论,把“人”看做是上帝赋予的存在,受上帝指引,体现为外 在的超越。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他有理性,人性,他总是要超越有限生命。而 超越方式决定了各国的文化差异。 ” 2由于传统儒学内在超越的影响,所以原儒哲学作 为一种原始精神和历史动力,是对过去文明的整体阐释和内在推动,其实历史的超越就 是生命的超越,文化的差异就是生命超越方式的差异。虽然成中英认为传统儒学是一个 一元体系,哲学之于他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命的学问,而他在理性和意志上却又构成了生 命的一体二元论。笔者认为,或许这正是追求中国哲学原点和重建的一个内在矛盾。但 是,如果在本体诠释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中英虽讲求“反本” ,却追求“开新” ,这又是 对传统生命哲学的一个发展、变易。所以,哲学的整体性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既然人生于天地之间, 是理性和意志的合一, 即德行的统一, 并且在他的思想中 “道” 是宇宙的本体,因此,不论是理性还是意志都是顺应“道”的。由“道”而“德” ,再 由“德”而“道” ,成中英称其为“天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天人合一。那为什么说是 “天的内在性与外在性” 之上呢?笔者认为这一点成中英也是基于本体诠释学之上而言 的,他把自己本体诠释学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做了两个方面的区分: “第一,伽达默尔 要舍方法求真理,而本体诠释学则是要把方法与本体真正结合起来。所以我说,伽达默 尔的书应该叫真理或方法 ,我讲的才真正是真理与方法 。第二,伽达默尔讲视界 融合,但是,你的创世性的来源在哪里呢?你是怎样既超越而又内在的?而本体诠释学 则接受了超越性与内在性。 ” 6所以,成中英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本体诠释学重新做了 更深层次的定位。由于在一定意义上人之天性源于天生我之德性,故而一定意义上“天 人合一”也就可以看做“天人合德” ,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我们都知道,成中 英同其师一样重 周易 , 所以, 这个 “道” 自然不仅仅是儒家之 “道” , 亦指道家之 “道” 。 成中英这里不论是儒家之“道” ,还是道家之“道” ,皆源于周易 ,周易是中国哲学 的“源头活水” ,是富含宇宙和生命的哲学。 第 2 章 成中英对儒学的诠释 13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成中英理论中的天与道之间不能划等号, “天”不能行“道” 于天下, “天”可看做“命”来形容吉凶,但是不能把“天”简单看做“道” 。原儒其实 就是一种宇宙论,孔子曾言: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显示的就是一种深藏宇宙价值的 认识。成中英把宇宙意识价值提升为了人性的觉悟,从而使宇宙充满了自然实现的人性 价值,肯定了“天人合一”之上的“天人合德” 。故而可以把其传统哲学看做是“天人 合一”之上的“天人合德”的生命哲学。并且,在今后新儒学的发展中,也要以外观和 内省的双向结合发展,圆融形上和形下之学,达到天人和谐、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价值 哲学。 2.1.2 原儒哲学的本体哲学 本体是中国的一个根本范畴,纵观成中英哲学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本体哲学”的重 视程度,本体是他平时言之最多、位之最根本的理论。他言“本体是从周易到现在 未曾间断使用的名词和概念” 。 13方东美也是对本体有着深切的关注,他把本体置于最 为首要的问题,而他的本体理论体系根源于周易哲学。成中英继承了这一思想, “自 我早期对易经这一经典有所理解之时,我即把它看成是一本哲学的书,而且是一本 形上学、本体论的哲学的书。它是以一个用的形式呈现一个体,但无此体也就无此用。 一般人只知其用,不知其体。事过境迁,甚至也不知道其用了。因之, 易经遂成天 书,也往往被视为迷信。 ” 16p1他们都把本体建立在儒学的原儒精神之上,透过周易一阴 一阳、无穷往复、生生不息之理在人类的自我反省中形成一种关于本体的哲学讨论。 虽然成中英把本体看做是更原初、 更具有生命力的以及更具有中国历史渊源的一种 契合文化哲学融合创新的一个概念。然而我们应当清楚, “本体”并非是中国哲学所特 有的,在西方也有“ontology” ,对于中西本体概念的关系我们在前面也做过论述,也 提到正是基于本体的概念成中英才与奎因的集体网络结合产生了本体诠释学的理论。 不 过晦涩的说,原始儒学的“本体”概念,例如太极、阴阳、理气等,在成中英这里却又 已经不同于奎因所提出的本体论,也更不是用奎因的量化真理标准可以诠释的,在这里 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成中英对奎因本体理论的补充。与奎因的本体填补相对而言,本 体论也是中西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即“中国人是本体论的,西方人是分析论的。 ” 5p188 笔者认为,在原儒哲学中本体哲学更多的倾向于人生体验和道德智慧结晶,是一种虚无 的本体类似于“道” ,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宇宙和人生的体验。相对而言西方哲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学也确实走的是分析的道路,更多注重理性的运用, “物自身” 、 “ontology”等概念。 似乎在意义上极其类似于中国的本体哲学,但是二者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西方的 概念倾向的是知识论,而中国的本体倾向的是体验。 正是站在本体哲学的角度上,成中英成功的以“诠释家”的身份、 “还原”的眼光 和“开新”的目的,从本体上诠释传统儒学,这也是成中英“新”新儒学所追求的。当 然我们应当明白,对于原始儒学不要简单的把它看做学术史,而最好把它看做一条创作 之路、 创新之路, 因为哲学和儒学本身的精神就是创造与创新。 但是, 成中英所谓的 “反 本开新” ,其实也根本不可能再回到传统儒家的原点,回到原儒精神,只能是在是原儒 精神开出新儒学,从而对于现代社会形成传统的缺失来进行补充,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 展的潮流与趋势。 2.2 对宋明清儒学的诠释 本节主要论述儒家传统阶段至现代之间的的儒学发展, 即成中英提出儒学五阶段中 的二、三、四阶段。在这段发展历程中,成中英强调: “任何先秦儒家都重视此仁智互 相为用的融合,而不偏执一端” 7p333,即原儒哲学才是“整体哲学” 。而当在分析了原 儒后的发展历程之后,他提出: “自宋而元,自元而明,自明而清,宋明理学与心学递 有消长,优劣互见。 ” 17就此他指出中国哲学主要有八个范畴: “天、道、性、命为先秦 哲学中之主要观念,而理、气、心、性则为宋明哲学及其以后哲学的中心观念。 ” 18p147 当然他也探讨了一些例如“阴阳” “太极” 、 “良知”等其它的一些范畴。本节主要通过 成中英对原儒后哲学的“理” 、 “气” 、 “心” 、 “性”几个主要范畴的诠释,来分析它对宋 明清哲学的态度。 2.2.1 “理”是“知”的延续 “理”的出现是宋、元、明社会矛盾思潮,及其佛老思想冲击下的儒学再发展和重 新阐释,他和合了儒释道三教哲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是一种较之原儒哲学的新哲学意 识形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原儒哲学时期就没有“理”的存在。诚然,在先秦时期 极少重视“理”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先秦无“理”的存在。相反,成中英认为“宋 代理学发展的原因固多,但就思想的脉络记忆观念意蕴逻辑的延伸来看,宋代理学诸子 有关理的哲学,是对先秦儒家思想有关知与学的哲学的自然发展,也可以说是孔子之知 的观念的自然发挥,为其知的观念在特殊的哲学要求下开出的果实。 ” 7p201成中英为何 第 2 章 成中英对儒学的诠释 15 把“理”看做是“知”的延续呢?下面我们从知的涵义和宋明历史及其研究文献两方面 来解释其这一理论观点的合理性。 首先, 从涵义的角度来看, 的确在 论语 中未曾涉及 “理” 的概念, 但是对于 “知” 的谈论却颇多,如“生而知之” 、 “学而知之”等等,知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人生境 界。 孔子认为自己并非是生而知之者, 所以他强调学的重要性, 其实学也是为了达到 “知” 而努力的过程,而此时的达到的“知”也就是“智” 。在孔子这里“知”已经是一个复 杂的命题,可以是“知识” 、 “知人” 、 “知天命” 、 “知礼”等等。但是,综观这些知的涵 义,其最终都是为了达到知“理” , “理”是“知”的对象, “知”是“理”的表现。所 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成中英把“理”作为孔子“知”的延续也是有着一定道理的及其 合理性的。 其次,从历史和文献方面来分析,成中英把“理”看做是“知”的延续也是有着合 理性的。我们从可以分两方面来理解。第一,如果我们从比较哲学方面来入手的话,汉 唐哲学显然以“五经” : 诗 、 书 、 礼 、 仪 、 春秋为重要研究的经典文献;而 宋明时期则主要尊崇“四书” : 大学 、 论语 、 中庸 、 孟子 ,尤其是朱熹,其哲 学可以说是以论语的研究为基础的。这种由原来的注疏之学转向经典义理之学,在 经典文献上避繁从简,且宋明儒家以理性的态度疑经、变经、补经,例如,朱熹就曾经 为大学格物致知章作补传 。对于这种转变,成中英从诠释学的角度认为: “但就 中国哲学诠释学哲学的发展来看,诸多中国经典诠释的特色却可自此以一角度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