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印机发展史.doc_第1页
复印机发展史.doc_第2页
复印机发展史.doc_第3页
复印机发展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复印机械制造业历史1938年10月美国利用静电复印技术印出世界第一份复印文件,“复印”开始为人类作出贡献。自1959年静电复印机在美国问世,引起全世界各国信息技术界的关注和兴趣。 我国复印技术的应用较晚,1964年才开始使用静电复印机。复印机械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网络化的发展道路;正沿着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一)复印机械工业基础建设阶段(19641983年) 中国出于改进本国科技情报传输手段的需要,于1964年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内组建“复印新方法研究室”,开始研究设计静电复印机。于1966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浦江牌”自动式静电复印机。 1966年1月组建“国家科委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简称天复所)。1966年天津实验厂(隶属四机部)对进口的施乐大型静电复印机仿制成功;天复所与上海照相器材厂合作,试制成功3种复印机,先后共生产近700台。此外还有3-4个单位也开展了复印机械的研制。到60年代后期,我国复印机械产品还是以重氮复印机为主。 1973年至1983年,由于市场的需求,机械工业部安排了上海复印机厂、天津复印设备厂、武汉复印机厂、西安仪表厂、重庆曙光仪表厂、桂林电表厂、青岛复印机厂、营口复印机厂等生产静电复印设备。此外隶属于船舶工业总公司、建设部和航天工业部等的邯郸汉光机械厂、重庆巴山仪器厂、汉中华航光学仪器厂等也参加静电复印机的生产行列中。还有一些小型企业也生产了一批平板式静电复印机。1983年生产各类复印设备3425台(套),年底生产500台以上的企业有武汉复印机总厂、上海电影机械厂、上海复印机厂等3家企业;营口复印机总厂主要生产胶印机;天津复印机厂主要生产单色、彩色晒图机;天津复印设备厂、青岛照相机厂主要生产大型复印机。1966年至1983年间,共开发和生产了70余种型号的静电复印机、静电制版机、阅读复印机、工程图纸复印机、重氮复印机、台式胶印机、速印机等,还研制、生产了包括硒鼓在内的少量感光体4种,静电复印显影材料10余种。初步形成了复印机及其器材配套生产的能力。至此,我国复印机械行业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其中生产大型工程图静电复印机有16个厂家生产23个机型;普通型(包括台式和落地式)静电复印机的有12个厂家生产22个机型;缩微照相(阅读)放大复印机有6个厂家生产8个机型;重氮复印机有4家生产22个机型。 1982年5月,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从国家科委划为机械工业部直接领导。更名为“机械工业部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复所)。 为掌握复印机械工业的生产现状,1983年对机械工业部归口的(计划内)县以上15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清理,复印机械产品共分4个小类(静电复印机、缩微照相(阅读)放大复印机、重氮复印机、办公用胶印机),14个系列,(其中静电复印机11种、重氮复印机2种、办公用胶印机1种)共24个品种。(二)复印机械工业的发展时期(19842000年) 自1982年开始,国外的各种静电复印机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国内,并完全占领了国内市场,国内厂商陷入困境。 随着中央“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实施,从1983年起,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复印机械生产技术,并以技贸结合、散件组装、大件组装等方式进行复印机生产。19831984年向北京科学仪器厂、天津复印设备厂、汉光机械厂、武汉复印机总厂、桂林电表厂、上海复印机厂、上海电影机械厂、福建光电设备厂、广州复印机厂、湛江复印机厂、深圳佳美科学仪器公司等11家企业,从国外9家厂商引进23种机型,进行散件组装,共达8.7万余台,替换了1983年以前的国产设备,满足了市场需求,救活了一批企业。 “六五”(19811985年)期间,引进装配生产线9条,感光鼓生产线2条,显影剂和墨粉生产线4条,关键件生产线2条,单项技术4项和联合国资助测试中心项目1个,合计共用外汇3100万美元。靠引进产品实现了产品更新换代,靠引进技术形成了新型复印机械产业。 经过“七五”(19861990年)期间的努力,制止了“多头对外”、“重复引进”,随着复印机械工业的发展,复印机及其消耗材料、易损件和提供技术服务的销售服务行业也在兴起。到90年代末,全国复印机销售服务单位已逾千家,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的107个城市,其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约300余家。 到“七五”末,复印机行业已建立国标、专标、厂标完整的标准化体系,覆盖面达80%以上,并建立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可靠性考核工作也开始进行。 随着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深入发展,行业内一些有特色的产品也相继出口到国外,如显影材料、感光鼓、复印机零配件等,复印机、办公用胶印机出口也逐年增加。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东欧、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突破1000万美元。 “八五”(19911995年)前期,复印机械行业抓住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回升的机遇,克服国内市场价格混乱、“水货冲击”、“控制采购”等不利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一系列促销政策,建立了社会专业化销售渠道与合理的价格体系,收到明显效果。1993年国内销售复印机5.2万台,国产机比重达74%,其中上海施乐占39.1%,天津佳能占12.7%,汉光优美占12%,湛江佳能占10.6%,桂林理光10%,广州理光占9%,武汉友谊占6%;营口复印机厂生产的小型胶印机市场占有率达7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 (1)市场出现了较大变化。受进口原装机和二手机的冲击,国内产品受技术水平和质量的限制,市场占有率由74%下降到40%以下,多数企业出现严重亏损。 (2)企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国家定点的7家复印机厂和1家小胶印机厂,除汉光机械厂外,都改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集团公司,并升级二级企业。 由于中国的潜在市场、低廉劳动力和优秀人才吸引了复印机外商来中国建立独资企业,并不断扩大产能,如理光(深圳)工业发展有限公司、东芝(深圳)复印机有限公司、夏普办公设备(常熟)有限公司、美能达(东莞)工业城、佳能(大连)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柯比亚(深圳)有限公司、深圳施乐科技有限公司等。同时还建了一批合资公司,并进行了结构调整和产品调整,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需要。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复印机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除小型台式印刷机、速印机、重氮复印机等低端产品和辅助材料外,复印机行业已基本没有国产自主品牌产品,国内企业也基本上以生产配件、耗材为主,还有一些企业以贴牌组装生产为主。整个行业变成了以三资企业为主的外向型行业。(三)数字时代(20012009年) 进入新世纪,技术飞速发展,主要产品已由传统的模拟机向数码机转化,由黑白机向彩色机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复合机过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复印与胶印设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85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2家、合资企业16家、合作企业3家),三资企业占71.8%。全年出口金额40.43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占76.8%。 2005年全国16个复印机生产企业,生产复印机400.9万台,其中超过年产复印机20万台以上企业9家,合计生产384万台,占总数的95.9%。其中佳能精技(苏州)办公设备有限公司(98.2万台)、夏普办公设备(常熟)有限公司(64.4万台)、理光(深圳)工业发展有限公司(61.2万台)、佳能(苏州)有限公司(34.4万台)、京瓷美能达办公设备(东莞)有限公司(34.3万台)、佳能科技工业发展(深圳)有限公司(24.3万台)、上海富士施乐复印机有限公司(23.4万台)、东莞石龙事务机工厂(22.7万台)、东芝复印机(深圳)有限公司(21.6万台)。 2005年国内销售各类复印机37.5万台。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激光多功能复合机用墨粉市场销量:国产(兼容)墨粉4200吨、原装墨粉(OEM)分装6000吨、进口墨粉(兼容)分装7100吨,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2006年,我国复印机19家企业的生产能力已达到500万台,光导鼓11家企业的生产能力达到3800万支左右,生产线共计25条;墨粉30家企业的生产能力1.6万吨以上,生产线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在复印设备上的应用日趋成熟。由于数码复印机采用了激光转印原理替代了传统的静电转印技术,采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复杂的图文编辑功能,使OA技术与IT技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复印品质量。 数字复印设备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各项技术指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功能的扩展。在输出速度、定影技术、纸张处理能力、打印软件、碳粉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人性化设计、环保节能设计是技术进步的另一特点。 彩色化、复合化、多功能化成为复印设备发展的总趋势。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复印机多功能化得以实现,数码多功能复合机具有复印、打印、扫描、传真、网络打印等功能,能将纸张和电子文件以及文件系统与主要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并实现文件流程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文件管理服务、个性需求服务以及移动办公服务等五大智能服务。既强化了文件管理、又简化了工作流程,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数码多功能复合机引领商务办公迈向真正的“数码化”、“智能化”和办公“现代化”。 办公设备耗材受整机多样化产品的影响,市场上各种鼓、配件、碳粉等品牌林立,竞争激烈。自2005年以来,彩色化、数码化、高速化已成为耗材行业的主旋律,市场更需要使用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的兼容耗材。 目前我国复印机的生产能力已达到600万台,光导鼓的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支左右,生产线共计25条;墨粉的生产能力2万吨左右,生产线50余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105个,其中国有企业2个、集体企业14个、私营企业22个、三资企业67个(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