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学.doc_第1页
中医证候学.doc_第2页
中医证候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证候学目录1证候概述 2辨证论治 3证候诊断 4证候分类 5中西互补 证候概述 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就是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就是在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我稳定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的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可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候。只有辨别清楚感冒的症状是属风热或是风寒,才能确定采用辛凉解表或是辛温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例如:用辛温解表方药麻黄汤来治疗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来治疗风热感冒。再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夏季感冒,多挟暑挟湿,须用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故治疗暑月感冒时可用新加香薷饮方药来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又例如二个不同的病人,一个是患久泻脱肛,另一个是子宫下垂,这些都是不同的病证,但如果都表现为中气下陷,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的方药治疗,补中益气汤能升举清阳之气,使中气旺盛,达到治疗脱肛和子宫下垂的目的,故可采用异病同治方法。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不同的病因可以导致相同的机体反应状态;相同的病因,由于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或其他影响因素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机体反应状态,这就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每个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理,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了邪正斗争的全过程。证候是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性的总结,是邪正斗争在特定阶段总的形式,是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由于病种不同、个体差异、病程变化、治疗影响等因素,使得疾病中所表现的证候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有些疾病患者,其病情可出现瞬息变化。原来是薄白苔,现已为黄腻苔;昨日恶寒发热,今日但热不寒;昨日尚在气分,明日可能已入营分或血分等。病情的变化,有可能提示疾病本质已有变异。因此,一旦证候变化,其证名诊断也应随之而变。故辨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把证候诊断固定在一个时间或空间,而应进行动态观察,随着证候的变化而变化。 证候诊断 证候诊断的步骤主要有:1.探求病因询问病史找病因,通过审症求病因;2.落实病位明确病变所在的表里上下、脏腑经络、官窍形体等;3.分辨病性区分寒热虚实病性及具体的痰、湿、瘀、滞、虫、食,气、血、津、液、阴、阳、精髓的亏虚等;4.判断病情辨别病情的轻重、标本、主次、先后、缓急,以及阻、积、扰、闭、虚、衰、亡、脱等;5.审度病势把握病变发展演变的趋势,推测病证的转归与预后;6. 阐释病机根据中医学理论,将证候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情、病势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做出全面而统一的机理解释;7. 确定证名通过对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的高度概括,提出完整而规范的证名诊断。中医辨证不能诸病一律、前后固定不变,有的先定病位,有的先辨病因病性,如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食欲不振、腹胀、便稀,舌苔滑腻,脉濡等为湿的证候;固定刺痛拒按,有包块,舌暗有斑点,脉涩等为血瘀之症;气短,乏力,神疲,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脉细等为血虚的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阴虚的表现等。只有灵活运用中医辨证,才能正确做出证候诊断。 证候分类 分类主要有: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标证、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毒证,脓证、痰证、饮证、水停证、食积证、虫积证、石阻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血虚证、血脱证、阴虚证、亡阴证、阳虚证、亡阳证、阳亢证、阳浮证、津液亏虚证、精亏证、髓亏证、营亏证、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等。中医辨证的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病因(六淫、疫疠等)病性(气、血、津液)辨证等。 中西互补 在中医书籍中,中医病名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同病异名,同名异病,有以症状名病,有以证候名病。如感冒,有名伤风,有名外感。中医病名的不规范,给中医学走向世界带来一定困难,如何统一中医病名,现代中医学采用西医的病名来统一中医的病名,将感冒统一名为上呼吸道感染,并在西医的病名下进行辨病论治,这不但不会阻碍中医学术,反而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特别对于一些中医认为无证可辨的疾病,如早期的肿瘤、传染病的潜伏期,高血脂症等大多属于无特异临床症状,患者在疾病初期毫无不适感,通过西医实验室检查诊断,可以及早发现疾病,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而西医不辨寒热虚实,不辨症状的单一医治方法,也可借鉴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医学技术。总之,医学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治病救人,中医、西医应是互补,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医学技术的发展。“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属性的概括,中医将人体分为阴阳气血,又将病因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