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的东 方。三十年来的改革肇始于一场伟大的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进行着 一场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制度创新为这场变革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应于此,我国的理论界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对制 度创新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 面对制度创新进行反思的文章和专著尚不是太多。本文试图把制度创新作为一个 独立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哲学化的研究,力求探索出一个相对一般的制度创新 理论。 本文的基本创新尝试,就是把制度创新从各个学科的分散研究中抽象出来, 形成一个相对一般的制度创新理论。本文把制度创新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 统,分析研究了制度系统内部的主体、动力、实施机制和系统外部的制度环境、 原则、模型等。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制度创新系统要运行,必须要有主 体去实施,制度创新的主体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个人) 、利益集团(组织)和政 府(国家) ,不同的主体进行制度创新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主体之间又相互 补充、相互联系。制度创新的启动和运行需要一套动力系统,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制度创新的基本动力,外部的潜在利益是制度创新的直接动力,科技创新是制度 创新的加速器,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的理性动力。制度创新要高效运行不能缺少 实施机制,提高制度的违约成本是提高制度创新效率的必要手段。制度创新是一 个开放的系统。制度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制度创新的空间和边界,改善和优化制度 环境对突破制度创新瓶颈具有决定意义。制度创新作为一种客观实践活动,有自 己的客观性和历史性。研究制度创新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可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 遍意义的原则和模型。对这些原则和模型的研究和把握可以提高制度创新的精准 度和可操作性。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利器,广泛吸收各学科的成 果,特别是利用制度经济学的有益成果,对制度创新进行哲学的反思和概括。但 由于本人研究能力非常有限,无论在概括提炼还是深入分析方面都深感欠缺,所 以文章的进一步完善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关键词:制度创新; 内在机制; 制度环境 ii abstract since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hieved sinc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a, a socialist country is standing loftily on the oriental world. more than thirty years reform starts from a great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it also gives impulse to make socialist planned economy becom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ausing the change of economic institution. institution inno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historical change. in viewing of this, a good many research have been finished carefully and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reached in many social scientific fields by chinas academic field. however, there are not many publications consider and study them from the poi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refo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treat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s a single philosophical research object so that it is hoped to find a relatively common theory of institution innovation. the essential attempt of innovation in this thesis, is to abstract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from every single research subject so as to form a comparatively fresh institution innovation theory. in this thesis,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s regarded as a relatively dependent institution, and its internal principal part, power, implementary rule, as well as its external environment, principle and model are both analyzed in it.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s a dynamic institution. when it needs running, it requires the main part to fulfill it. as for the main par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uch groups as people (individual), the interest group (organization) and government (country). on one hand, these various groups posses respectively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hen innovating certain institu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connecting closely and complementary with each. the startup and run of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demand a set of power institution, the basic power of which is the essential contradiction of the society, the direct drive is the external implicit profit, the accelerator is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the rational drive i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 highly efficient running institution innovation needs the implement institution as well. and,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nhance coat of breaking an agreement if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wants to be improved too.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s a open institution. because the situ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determines its space and boundary, it is of determina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breakthrough of institution innovation to change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f institution. as an objective filed work, institution innovation bears its own objectivity and history. by discussing its historical rule and experience, we can illicit certain ordinary discipline and model, the iii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which will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maneuverability. during this research, holding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s crucial instrument, we absorb widely from varieties of subjects, specifically, the instructive fruit of the institution economics, and th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for institution innov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 capacity of the author, this thesis still has certain deficiency in both the generalization and analysis. therefore, much work are needed as well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is thesis. keywords: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nternal mechanism; situ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 代,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关系亦日益复杂,制度作为交往的产物对社会秩序的 良性运转所起的作用日益凸现。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越来越 高。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辉煌成就,为世人瞩目。而中国三十 年的改革,实际上也是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之处就是 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的制度模式跃迁到市场经济 的模式。这一伟大的制度创新将成为是人类制度史上的典范。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处于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建 设处在一个从低水平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阶段,改革充满机遇也面临巨大挑 战。如何引导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前进,实现社会健 康永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巨大任务,也是实践向我们提出的理论课题。伴随我 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对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 对具体制度的应用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进行的比较深入和细致。在理论的引导和支 持下,我国的制度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每隔 几天中国就会制定一部新的法律或规章。但是,当改革发展到今天,社会的矛盾 越来越复杂,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改 革的困境,有的人开始动摇信念、怀疑改革甚至否定改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理性的回答应该是继续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中用发展的 办法解决发展产生的问题,舍此,无它。新的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 我们继续创新理论解答实践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制度创新在解决发展问题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制度仍需要不断创新,否则原来促进发展 的制度也会落后实践的发展,甚至成为发展的障碍。但是,制度创新作为一种客 观的实践活动,不是人随意的主观意识,其必然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性,值得我们 研究和思考。这就是本文把制度创新作为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对制度问题进行研究,早已是理论界的热点。不同的学科,如经济学、法学、 社会学、政治学等等,都结合自身的理论背景对制度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取得了 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制度的来源、制度的功能、制度的演进、制度的绩效等 基础理论问题上,人们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和学术争鸣,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制 度与制度外因素的关系性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譬如,制度与社会发展、制 度与人的发展、制度与文化等问题都曾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人们在对制度进行研 2 究的时候都多少涉及了对制度创新的研究,虽然系统性的研究并不多见,但是前 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这些文献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研 究宏观制度和构建研究框架方面作了开创新的贡献,文献有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 ;西方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引进到经济学研究领域,对制度进行了经济理性 的分析,取得了众多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具体、详尽的资料,其文献有经 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 西方世界的兴起 、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 比较制度 分析等等;我国学者对制度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他们大都结合我国的改革实践 进行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代表著作有张宇燕的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 、汪丁 丁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 、程虹的制度变迁的周期 、韦森的社会秩序的 经济分析导论 、杨俊一的制度哲学导论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 、发展课题 组编写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 、谭希培、高帆著的超越现存制度创新 、 鲁鹏等著的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 、刘李胜著的制度文明论 、贺培育的制 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 、陈纯仁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论 、辛 鸣的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等等。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论兴趣和专业偏好,本文在坚持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 国改革实践的经验,对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的系统研究。凭 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对西方制度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鉴。在 行文的过程中,虽然本文没有对制度经济学派的某些观点和价值取向展开具体的 批判,但是却对他们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坚决的抛弃,对有益的成果进行了选择性 的吸收和利用。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第一,历史的 与逻辑的相一致的方法。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存在,它有自己客观的 历史演变过程,制度创新受到历史时空的限制,它的条件性、历史性、客观性要 求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在考察制度创新的客观性和历史性时,为了研究 的方便和论述的周延, 我们必须剔除历史的偶然性, 考察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 实现理论在逻辑上的前后一致和自恰。恩格斯指出: “逻辑的方法是唯一适用的 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 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 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 第二,坚持系统的方法。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系统,任何事物都包含多 个要素,与系统外界保持交流和联系,这是现代认识论的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原理的发展。系统的方法,对我们研究制度创新问题提 供了一个新鲜的适当的视角。制度本身是一个系统,源于制度所对应的人类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 关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第三,借鉴了成本收益、边际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 制度创新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行为,人们对制度进行创新 都要进行经济理性的计算,只有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才可能发生, 否则不然。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虽然多用于对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分析,但在实际的 社会生活中,人可以扮演多重角色,每个人都在某种情况下扮演经济人的角色, 其行为都会受到理性计算的影响。而且,只要我们把可货币化、数量化的成本收 益扩展到抽象的利益计算,很多行为都可以被利益的理性计算所解释。总之,经 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制度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和工具性价值。第四, 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人的行为都打上 了深深的阶级的烙印,都受到自己所属阶级的局限,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对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就会不同,制度创新绝不是超越阶 级的纯粹的抽象的东西,它受不同价值取向的影响。那种宣称超越阶级局限的代 表全人类的利益的制度创新,只不过是以某个阶级甚至集团的利益代替全人类的 利益。 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尝试创新之处。文章共分为三章九节,力求涉及到制度创 新的主要内容,努力使文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从制度和创新的基本 理论谈起,分别探讨了制度和创新的内涵、分类和特点等问题,为界定制度创新 概念作一个理论上的说明,在第一章本文主要就是交待文章的研究对象和对制度 创新的整体认识。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对制度创新理论的具体论述。首先,本 文把制度创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动态系统,从制度创新系统的内部进行考察研 究,分析系统内部的主体要素、动力要素和实施机制三大问题。其次,制度创新 作为动态系统具有开放性,与系统的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 过交换与外部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本文接着就考察了制度创新系统的 外生变量制度环境问题。最后,制度创新作为人类实践层面的事物,不仅要 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还要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为了提高制度创新实践的精准度 和可操作性,本文又继续探讨了制度创新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采取 的基本方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大胆地把制度创新从各个学科的分散研究中抽 象出来,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力求探索出制度创新的一般性的理论,形成相对 完整的逻辑体系。在具体的理论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对历史唯心 主义的错误观点予以坚决批判和否定,反对在制度创新中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 位夸大精英作用的英雄史观; 在制度创新与生产发展的关系上, 反对制度决定论, 反对制度效用无限论;在制度创新的方式中,强调人民群众进行的自发性制度创 新方式的重要性;在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上,反对价值中立说,更反对号称超越 阶级利益代表全人类进步的谎言说。制度创新是一个为多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 4 已形成了宏大的话语体系,而本文试图对制度创新进行所谓的抽象性研究,实在 是有点痴人说梦, 但怀抱对制度创新问题的巨大理论热情, 我还是决心说一次梦。 笔者深知文章的不足之处甚多,逻辑漏洞明显,具体问题分析的尚显浅薄,论述 力度不够,理论抽象性不高,语言不够凝练,行文冗长拖沓,这么多的不足让我 内心惶惶。 5 第 1 章 制度创新的界定 制度创新,从属于制度概念,也从属于创新概念。在制度理论的研究中,人 们会涉及到对制度创新的研究;在创新理论的研究中,人们也会涉及到对制度创 新的研究。所以通过对制度和创新的考察,我们可以对制度创新有一个更基本地 认识。 虽然学术界对制度创新进行过多种的界定, 至今仍没有形成共识性的定义。 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还是必须给制度创新做一个界定,只有如此才能够对问 题进行逻辑清晰的考察和分析。恩格斯针对一些人机械地使用定义,曾经讲过: “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 ” 列宁又进一步阐发了恩格斯的这一 思想: “过于简单的定义虽然方便(因为它概括了主要之点) ,但是要从中分别推 导出应当下定义的现象的那些最重要的特点,这样的定义毕竟是不够的。 ” “所有 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一切方面的 联系。 ” 所以我们不能对定义抱着崇拜的心理,认为社会科学可以像数学一样从 一个定义开始就能推导出无数的科学结论。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追求概念逻辑上 的周延,更注重概念所指向的客观存在,不断用实践中发现的新内容去充实修正 概念。所以,这里我们对制度创新做一个界定,主要是为了研究的方便,难免挂 一漏万。 1.1 对制度的解读 研究制度的文章可谓卷帙浩繁,不同学科对制度的理解多种多样,即使是同 一学派,对制度的解释也各有特色。这一方面带来了学术的繁荣,另一方面,也 给人们的理解和对话带来麻烦。 每个人理解的制度都不尽同, 误解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我们对制度进行解读,不是为了说明制度内涵的所有可能,而是为了申明 本文所理解的制度是什么。 1.1.1 制度的内涵 关于制度,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规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观 点,有以下几种:1,把制度作为一种规则。其代表人物有诺斯、舒尔茨、马克 斯韦伯、罗尔斯等人。譬如,诺斯说: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 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契约。 ” 韦伯从法学角度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 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3. 列宁全集.卷 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01.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 6 制度一个更简单的定义: “制度应是任何一定圈子里的行为准则” 。 2,把制度 作为一种习惯。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凡勃伦(t. veblen) ,他说: “制度实质上就是 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 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的方 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如 果就其一般特征来说,则这种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说到底,可以归纳为性格上 的一种流行的类型。 ” 3,把制度作为一种“模式” 。其代表人物是亨廷顿。他 给制度下的定义是:“制度就是稳定的、 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 ” 4, 把制度作为一种“组织” 。其代表人物是康芒斯(jrcommons)。他认为制度 是把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额的交易, “这三种类型的交易合在一起成为 经济研究上的一个较大的单位,根据英美的惯例,这叫做运行的机构 。这种 运行中的机构,有业务规划使得它们运转不停;这种组织,从家庭、公司、工会、 同业协会、直到国家本身,我们称为制度 。 ” 5,把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其 代表人物是日本的学者青木昌彦,他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 “制度是关于博弈任 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著和固 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该表征被相关域几乎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认为是与他 们策略决策相关的。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 动,并反过来又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 ” 把制度作为一种规则,是人们在生活中使用广泛并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但 是,诺斯把制度的外延又扩展到道德约束、禁忌、习惯和传统等领域。把这些作 为非正式规则引入到制度中也作为制度的内涵。这样容易造成概念的泛化,使制 度类似“公意”的概念,可以解释一切却什么也解释不好,造成理论的稀薄化, 失去概念应有的功能。把制度作为一种组织,虽然把实体的概念引进到制度内涵 中有利于阐述具体规则或契约的达成,却容易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制度到底是一 种关系性范畴还是实体性范畴?从博弈论的角度把制度看作是一个系统,有助于 清楚地揭示制度的起源和演化,但是也容易迷失制度概念的价值。对制度内涵不 同角度的规定,都是源于定义者自己理论研究的需要,每种制度规定都受到所属 理论体系的约束,在其理论体系中,这种定义有其合理性。但是,本文尝试把制 度创新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其中关于制度的界定,也必须与自己的理论在 逻辑上相一致。上述关于制度的不同理解,对笔者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但上述 的每种定义,都与本文的逻辑不能完全吻合。所以,我们必须对制度作一个自己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5.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8,139.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12. 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86.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8. 7 的定义。 本文对制度内涵的界定是:制度是人们在交往实践中产生的,为一定群体所 认可并遵循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规则。首先,制度是实践层面的东西,是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并存在于现实实践中的,制度起源于实践而不是 观念,这是从本体论角度讲的。其次,制度要为一定数量的人所认可并遵循,制 度不被相应的群体认可, 就不是制度, 只认可却不执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度。 再次,制度要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主要表现为制度对所约束的人群的行 为有一套相应的奖惩机制,对遵循制度的人有相应的奖励,对违反制度的人要有 必要的惩罚。最后,制度必须是正式的规则,就是要以明文化的形式向群体公布 出来。不能公开的潜规则不是制度,虽然有时候潜规则起到的作用更大,但这恰 恰说明制度创新的紧迫性。潜规则是制度缺陷或制度缺失造成的。 本文所界定的制度,除了对其从肯定角度的解释外,还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进 行界定。我们所说的制度,不是习惯、风俗、道德、模式和系统,也不是实体意 义上的组织。习惯、风俗和道德等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约束人们行为的规 范,缺乏有效的外在强制性,它们是靠人们内在的心理起作用。制度是交往关系 的产物,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不是一种实体存在。制度具有系统的属性,可以从 系统论的角度考察,但制度本身不是系统,它有自己的质,即区别于其他事物的 内在规定性。 1.1.2 制度的分类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制度是由一系列的具体制度构成的完整的制度体系。制 度体系内部包含多种、多样的具体制度,个个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一定的结构,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从制度规范的行为对象的不同,制度可以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 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等等。制度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对人们在 实践交往中行为的规范。有多少交往关系就可以有多少制度规范。所以,从制度 的规范对象的不同来分类,制度可以分为太多种。 依据制度在制度体系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分为宏观层面的、中观 层面的和微观层面的制度。宏观层面的制度也就是制度体系中最基本的制度,包 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最根本的法律制度等,这个层次的制度 是关乎一个国家国体性质的最根本的制度。宏观层面的制度在制度体系中居于首 要的地位,是制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决定着其他制度的性质和效力。中观层 面的制度主要是指在基本制度之上的具体制度,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 体制、教育体制和普通法律、法规等等。中观层次的制度,介于宏观的和微观的 制度之间,它既决定于宏观制度又对微观层面的制度起着决定和规范的作用。微 8 观层面的制度主要是在一定的时空界限中对具体行为的规范性制度,如工厂制 度、生产制度、交通制度、公司制度、合约等等微观层面的规则。微观层面的制 度是最活跃的制度,它与社会的具体实践活动直接结合,对实践的需要反应最敏 捷。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制度的稳定性越来越强,但对实践的反应性也越来 越慢。 宏观层面的制度也可以被称为社会的基本制度,中观层面的和微观层面的制 度也可以被称为社会的非基本制度。由于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不同,制度创新多 发生在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非基本制度中。基本制度由于其稳定性和地位的特 殊性,虽然也会有创新但是一般速度和力度较为缓和。所以,本文研究的制度创 新中的制度主要是指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非基本制度。 1.2 对创新的解读 创新是当下社会被使用的一个高频词。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对促进生产发展 和社会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2.1 创新的内涵 言创新,必言熊彼特,似乎成了创新理论的不新之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熊彼特是把创新概念引入到经济学中的第一人。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 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他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 ,即建立一种新的生 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他的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 创新。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本义来看,创新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技术创新和制 度创新都是从创新概念演化而来的,它们都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 者德鲁克认为:创新不是一种技术用语,而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用语。其判断标准 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经济或社会环境中的一种变革,是消费者、生产者、公民、 学生或教师等人的行为的一种变革。他还提出了“社会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 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的行为。西蒙库兹涅茨将创新定义为“为达 到一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新方法” 。纳尔逊和温特把创新看做是“现在的 决策规则的变化” 。当代国际知识管理专家艾米顿对创新的定义是:新思想到 行动(new idea to action)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 1992 年发表的技术统计 手册中认为,创新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任何经济部门都可能发生创新, 包括卫生和教育部门这类政府服务机构也可能发生创新。1995 年欧盟发表的创 新绿皮书中也指出,创新是指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 范杜因.刘宗英译.经济长波与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04. 9 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可能。可见, 创新的内涵已经延伸到社会领域。 自从熊彼特在经济理论中引入创新概念以来,创新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已 经延伸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汉语的本义来讲,创新就是创造新的,革新。 创新被看作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方法、一种行动等等。既有技术性的创新 也包括非技术性的创新。 本文所理解的创新主要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 发展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一切新的活动。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都伴随着创新活动,只是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创新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所以才引起以熊彼特为首的经济学家的重视,把创新作为 经济增长的一个变量引进经济学的研究中,随后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到理 论家和政治家的重视。 1.2.2 创新的分类和特点 根据创新领域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分为: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等几种主要的类型。不同领域的创新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 是它们都是人类为了改进自己的生活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不同点是他们发生在 不同的领域,创新的对象、方法、途径不同。根据创新的层次划分,创新可以分 为:宏观层面的整个社会的制度创新、大的技术革命,微观层面的小的工艺改造、 管理方法的改进等。宏观方面的创新影响巨大,但也不能忽视微观领域的创新, 微观层面的创新活动经过量的累积,同样可以产生大的影响。 无论哪种类型的创新,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都具有以下相似的特点: 第一,新颖性。创新,具体的说,就是要创造出以前没有的思想、没有的观 念、没有的知识、没有的技术、没有的管理、没有的制度、没有的理论,等等。 一句话,创造出来的东西应该是“新”的,而不应该是已有的“旧”的。 “新” , 就是新颖,就是“以前所没有” 。 第二,风险性。创新具有风险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创新是一个扬弃的 过程,在对旧事物进行抛弃的过程中,会受到旧势力的扼杀,创造出来的新事物, 开始比较弱小,容易遭受失败,因此创新就充满了风险。其二,创新就是要创造 出有价值的新东西。但由于创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尚未终结之时,所创之 “新”的价值性,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与证明,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还不能确 定。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其三,创新的成果可能因客观原因而无法付诸实践, 其所蕴藏的价值性难以实现。也是造成创新风险存在的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在。 第三,扬弃性。创新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的过程若从辩证发展的角 度看,就是推陈出新的扬弃过程,具有扬弃性。 “推陈” ,就是否定,就是“弃” 。 10 丢弃“陈”中的腐朽的、过时的、落后的、消极的东西和因素。 “出新” ,就是肯 定,就是“扬” 。发“扬”旧事物中积极的、有生命力的、进步的东西和因素, 激发、催生旧事物中不具备的新因子。从这个角度而言, “扬”就是继承,就是 沿袭,就是保留,就是新生。 第四,价值性。人们进行创新都是基于主体或社会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 动下,推动创新的进行。创新的成果,自然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所有创新 一定具有价值性。 第五,过程性。创新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主客 观条件的成熟、利益的推动、反复的思考与论证、实验的检验和推广等等。因此, 创新不是说“要”就“有”的东西,也不是想“有”就“有”的东西,它往往需 要一个或短或长的过程。换言之,创新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运动的状 态。在运动状态中,它有一个开始、发展、高潮和完成的过程。 第六,能动性。创新不但具有过程性,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能动过程” , 即具有能动性。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要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的 计划性、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改造性及调控性,还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准 备系统的知识、拥有健全的理智、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开展精密的实验、做出 合理的选择、科学的评价等等。这些任务的进行都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1.3 制度创新 1.3.1 制度创新的内涵 在研究中涉及到制度创新的不少,但是把制度创新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 的并不是太多。在创新理论的研究中,以制度为对象的创新受到关注,演化出制 度创新的创新类型。从创新的角度,给了必要的关注,着重了对制度创新的意义 的研究,而对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的研究,尚显不足。在制度研究中,人们大多 把制度创新等同于制度变迁、制度演化等概念,有时又从人类的制度变迁史的角 度涉及了制度创新问题。但总的来说,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制度创新和制 度变迁的区分尚不清晰,两个概念经常被交替使用,混在一起。譬如,卢现祥的 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大学里一般把这本书作为制度经济学的教科书,书中的 第三章的标题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但是在本章的论述中出现的都是制度 变迁的概念,而根本没有提及制度创新是怎么回事,合理的解释可能就是在他的 逻辑里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是同一词。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在有些学者的研究中是不加区分的。但是本文认为二者 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制度变迁是从人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制度的变 化发展问题,而制度创新是从现实实践层面研究具体制度的如何被创新。其次, 11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是包含关系而不是等同关系。制度变迁包括制度革命、制度 改良和制度创新。再次,在制度变迁的研究中大都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而研究 制度创新离不开价值理念的引导和评价。最后,二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方面 也存在差异。 通过比较分析,本文给自己的研究对象制度创新做一个界定,制度创新 就是人们为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对旧制度进行改造和创造新制度的实践活 动。在这个定义中,我们确定了制度创新的主体人,确定了创新的目的和动 力就是满足主体的需要和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创新的途径就是“扬弃” ,改 造旧的创造新的,制度创新的性质是一种实践活动。 1.3.2 制度创新观 本文把制度创新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建立在自己的制度创新观之基 础上的。 在本体论上,制度创新概念是对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实践活动的理论 反映。人在社会生产中,不仅与自然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联系 和关系。马克思指出: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 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 便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 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不以 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切 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 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 构成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制度就是这种生产关系的具体化、外在化和条文 化的产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 决定性因素,也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则具有相对的稳 定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制度作为生产关系的具体化的产物,也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因此,制 度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制度创新来源 于深层的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是来自于人们的头脑的幻想。这就是制度创新的本 体论基础。 在方法论上,本文把制度创新看作一个相对完整的动态系统。如果把制度比 喻为汽车,创新比喻为制造,那么制度创新就可以比作汽车制造。在制度创新这 个动态系统中,创新需要有主体,就像制造汽车就必须要有汽车工程师和技术工 人一样。制度创新的主体是人,但是不同的人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86. 12 不同,不同的制度需要不同的主体进行创新。主体创新的对象就是制度。主体对 制度创新还需要有动力,只有在动力的推动下,主体才有兴趣对制度进行创新活 动,所以动力也是制度创新系统的一个要素。制度创新要高效地顺利实施,还需 要一套实施机制来保障,也就是要对创新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试。所以制度创新系 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价值观上,本文认为制度创新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技术性创新,而是一种 非技术性的社会创新,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制度创新受到价值观的引导和评价。 有些制度的调整可能会只对一部分利益集团有利而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 共利益,这样的制度安排不能被称为制度创新。本文坚持制度创新要符合人民利 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创新所产生的制度要有利于人民的整体利益,有利于人的全 面而自由的发展。 13 第 2 章 制度创新的内在机制 制度创新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包括多种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主体要素、动 力要素和实施机制,这三大要素构成制度创新的内在机制。原有的制度体系在动 力系统的作用下失去原来的均衡,为制度主体提供了潜在的利润,在这这种潜在 利润的驱动下,制度主体通过一定的实施机制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创新,推动制度 由不均衡重新走向均衡。制度由均衡到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这一螺旋式上升的 发展构成了整个人类制度的进步史。 2.1 制度创新的主体 马克思说: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 力量的人。 ” 套用这句话,对制度我们可以说,制度本身不能实现自己的创新, 要想实现制度创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制度创新的主体就是具有实践力 量的人。人不是单个孤立的存在物,人在本质上是群体性的存在。在群体性的社 会里,人依据不同的关系结成不同的团体和阶级。在制度创新活动中,不同的人、 不同的团体或组织对制度进行的创新各不相同,创新的方式、创新的作用各具特 点。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制度创新的主体分为三类,即以个人方式 存在的人民群众、以组织方式结成的利益集团、拥有暴力优势的国家。 2.1.1 人民群众(个人) 人民群众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是根本性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是很多的: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列宁 也指出“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 , “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 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毛泽东更是明确的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 界历史的动力。 ” 群众对制度创新的作用可以用恩格斯的一段话得到很好说明: “历史是这样 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 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产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 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 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2. 马克思恩格斯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配合建设单位资料盖章的合同模板5篇
- 2025房地产交易合同的特性分析
- 租赁步行街商铺合同5篇
- 大包装产品考试题
- 病理学高级职称考试试题
- 2025合同样本托管协议范本
- 矿山通风安全培训考试题
- 智能采矿技术咨询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纺纱加工合同(标准版)
- 建筑成本估算与预算管理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j11pro固件爵聆数播说明书
-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 房地产营销渠道拓客培训
-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试验指导方案
- GB/T 10781.2-2022白酒质量要求第2部分:清香型白酒
- GB/T 23353-2009梨干技术规格和试验方法
- FZ/T 52003-2014丙纶短纤维
- 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课件
- 招商银行智慧营销体系规划方案((2022年-2023年)-2022)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斐波那契数列》课件
- 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现代文阅读Ⅰ 专题一信息类文本阅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