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原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林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吉林财经大学所有。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吉林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不保密,保密 期限至 年 月止) 。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日期: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对 配偶权这项在婚姻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身份权越来越重视。 配偶权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方社 会,而关于配偶权的概念界定问题,确实最先由英美法系的国家提出来的,同时也是由 其进行日益完善的。那么,该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呢?从我国第一部 1950 年的 婚姻法到 2011 年婚姻法解释(三) 的出台,配偶权制度在我国的婚姻法中 一直没有被明确规定,只是关于配偶权制度的派生性的权利散见于各种法律规范中。但 是社会现实中对配偶权的侵犯行为仍是大量存在的, 这就难免导致在我国对配偶权制度 保护的不健全。配偶权制度没有清晰界定在我国婚姻法中,并不是说该项权利制度在我 国发展得非常成熟和完善,从而不需要在法律层面上对其进行保护,只是我国法学界对 于配偶权涵义的争论以及该制度是否应该入律一直存在着争论和分歧。但笔者认为,在 我国法律中对配偶权做出清楚的规定是社会现实的需求, 因为该项制度是伴随着婚姻关 系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婚姻关系的存在,那么就必然存在配偶权制度,所 以要想对该项权利进行全方位的、更具有强制力的保护,只有将配偶权明确规定在法律 规范中。目前我国法律对配偶权的界定和保护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因此,对于如何 在法律规范中明确界定配偶权和构建完善的配偶权制度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法律亟需解 决的重要问题。综观我国现行法律对配偶权制度在构建和保护上的规定,发现其中存在 着诸多的问题和缺陷:现行婚姻法对配偶权制度的规定是过于简单、笼统;法律对 于配偶权的保护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我国立法只注重配偶权中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 其中的自然属性。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我国学者关于配偶权概念的各种学说, 以及配偶权作为一项身份权所具有的特征、所包含的内在属性,和配偶权作为一项权能 在其他国家立法中的具体规定,还有关于配偶权整个的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 作为整篇文章写作的基础性部分,为后续有关配偶权的论述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部分介绍配偶权在我国法律中进行规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别从法律与道德对配 偶关系的调整、配偶权与现行民事权利体系、配偶权与婚姻关系以及对我国配偶权的保 护是否能隐身适用侵权责任法这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这样更难能体现出配偶权入 律的迫切性。第三部分介绍了配偶权的基本内容,其大致包括了,同居权、忠实义务、 2 日常家事代理权、住所决定权、夫妻姓名权和夫妻生育权这六部分的内容。第四部分介 绍了侵害配偶权的行为和对侵害行为的认定。 第五部分介绍的是在配偶权受到侵害时的 民事救济方法,其中首先介绍了我国关于配偶权制度规定的立法现状,然后介绍了民事 救济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配偶权 配偶身份利益 构建 立法完善 3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building,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eopl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ouse the right to the right to identity the most important in marriage. spouse the right system originated in western society, spouses concept of the right, by the common law countries, first proposed to make it better. our spouse the right to legislative status quo, from china in 1950, the first marriage to the 2011 marriage law to explain (c)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pouse rights system in china marriage law has not been clear requirement but scattered among a variety of legal norms on the rights of spouse the right system derived.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spouses the right to violations still abound, which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protection of our spouses right system is not perfect. spousal rights system is not clearly defined in chinas marriage law does not mean that the system of rights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very mature and perfect, eliminating the need to protect them on the legal level, but the chinese law experts debate the meaning of spouse right and whether the system should be into the law there has been debate and differences. however, i believe, in our legal right of spouses to make clear provisions of the needs of social reality, because the system is accompanied by the generation of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which means that as long as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then it is bound spouse the right system, so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rights of a full range of force protection, only the spouse the right to clearly defined legal norms. defi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our legal spouses the right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therefore, clearly define the spouses rights and build the perfect spouse the right system of legal norms has become our laws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looking at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on the spouses the right to build and protect the provision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the existing marriage law provisions of the spouses the right system is too brief and general; law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pouses the right to the lack of long effective protection mechanisms; chinas legislative focus only on the spouse the right to social attributes, while ignoring the natural attribute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concept of spouse right kinds of theories, and the spouses the right as the right to an ident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ed in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and your spouse 4 the right to specific provisions in the legislation of other countries as a power,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pouses the right to evolve. this part as the basis of part of the whole article writing for the follow-up discussion of the spouses the right to provide a basic prerequisit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 right to introduce spouse provisions in our laws, respectively, from a legal and moral adjustment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pouses, spouses rights and the current civil rights system, the spouses the right to marriage and our spouses right to protection can stealth apply to the four angles of the tort liability act were analyzed. this is harder to reflect the urgency of the spouse rights law. the third section describ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spouses the right to, in this article that the spouse the right to include cohabitatio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is six-part of the duty of loyalty, daily family power of attorney, shelter discretion, the right to husband and wife name, and couples reproductive rights. the fourth section describes against the spouses the right to conduct and the violations identified. section v is the spouse violations of the right of civil remedies, which first introduc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legislation on spouse right system requires, and then describes the ways and means of civil remedies. key words: spouse rights, the interests of the spouse identity, build, legislative perfection 5 目 录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1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3 引引 言言 7 一、配偶权概述一、配偶权概述 8 (一)配偶权的概念与特征 8 1.配偶权的概念 8 2.配偶权的特征 9 (二)配偶权的性质 10 (三)配偶权的历史演进 12 (四)其他国家与地区配偶权制度的立法模式 15 二、配偶权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二、配偶权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8 (一)法律与道德对配偶关系的调整 18 (二)配偶权与现行民事权利体系 19 (三)配偶权与婚姻关系的新学说 21 (四)配偶权纳入现行侵权责任法权利保护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22 三、配偶权的基本内容三、配偶权的基本内容 25 (一)同居的权利与义务 26 (二)忠实义务 27 (三)日常家事代理权 28 (四)住所决定权 29 (五)夫妻姓名权 30 (六)夫妻生育权 30 四、侵害配偶权行为的认定四、侵害配偶权行为的认定 31 (一)侵害配偶权行为概述 32 1.侵害配偶权的类型 32 2.侵害配偶权的具体行为 33 (二)侵害配偶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37 五、侵害配偶权行为的民事法律救济五、侵害配偶权行为的民事法律救济 39 (一)我国配偶权立法现状 39 6 1.配偶权在我国立法上规定的不完善之处 39 2.我国配偶权立法规定不完善的历史成因 40 (二)我国配偶权行为的民事法律救济 41 结结 论论 4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5 后后 记记 47 7 引引 言言 配偶权“其价值在于确认和保护婚姻关系的独有利益,它对于表达婚姻结合的法律 意义和象征意义有极大的重要性,因为它能够将构成婚姻实体的各种心理要素概念化, 诸如家庭责任、 夫妻交往、 彼此爱慕、 夫妻性生活因素都被概括于其内并为法律所确认。 ” 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侵害配偶权的行为,诸如“第三者插足” 、 “包二奶” 、 “婚 外恋” 、通奸、重婚等严重侵犯配偶权的现象,我国立法规定得非常不完善,从配偶权 的概念、特征、性质和内容入手,对配偶权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配偶 权应该在我国立法中明确规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述,得出我国在立法中应该明 确、具体、详细地规定配偶权制度。同时,对侵害配偶权的各种行为进行了简单的归纳 总结,针对各行为的不同特点,从我国民事立法中寻找到对被侵害的配偶权进行救济的 合适合理的方式,希望能对我国配偶权的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美威廉杰欧唐奈等著: 美国婚姻与婚姻法 ,顾培东、杨遂全译,重庆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73 页。 8 一、配偶权概述 “配偶权”这一概念在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且关于到底何谓 “配偶权” ,我国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还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只是与“配偶权” 相关的各种法律条文规定在诸如民法 、 刑法等多部法律中。 民法通则第 17 条 的规定和婚姻法第 4 条的规定都表明了夫妻之间要互负忠实义务。 刑法也在第 四章中规定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第 257 条至 261 条中,对一些比较 严重侵犯配偶及其家庭成员的人身权、财产权的犯罪行为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为保障 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也为能够将配偶权作为一项权利 明确的写入我国婚姻法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配偶权的概念与特征 1.配偶权的概念 对配偶权概念起源的追溯,以历史的角度进行搜寻,可能存在于西方社会中已有一 百多年的历史。配偶权概念的产生必然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其最早并不是由法 律创造的,而是人们一种惯性思维或者活动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西方 社会中最早出现的配偶权的概念,应该肇始于英美法系国家,同时,在历经发展完善的 过程中,也是由英美法系国家作为推动力的。所谓英美法系国家中的配偶权,是存在于 婚姻配偶之间的有关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可以看出来,首先有配偶关系然后才有 配偶权。我国婚姻法对夫妻的权利义务做了有关的比较笼统性的规定,但是没有明 确配偶权的概念体系, 即我国法律中还不存在配偶权的概念。 因为, 该项权利直至现在, 在我国仍旧是一项有争议的权利,可以说权利的内涵尚处于探讨阶段。 虽然,我国在立法中还未规定配偶权的概念体系,但是配偶权这一制度在我国的司 法实践中却是存在的,而且中外法学者关于配偶权的基本属性问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 共识的,法律认可的双方当事人作为配偶权的主体,表明了主体的特定性;婚姻双方当 事人之间的特殊身份利益,揭示了配偶权客体的特定性;同时,配偶权作为人身权的一 种,而人身权的典型特征之一便是其支配性,那么,配偶权也必然具有这一基本特征。 该项制度在我国国内的立法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其含义始终莫衷一是,大体上存在 这样几种主要的观点:第一,身份说。 “配偶权是夫对妻及妻对夫的身份权” ;第二, 张俊浩: 民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61 页。 9 陪伴说。 “配偶权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 ;第三,利益说。 “配 偶权是指夫妻之间互为配偶的基本身份权, 表明夫妻之间互为配偶的身份利益, 由权 利人专属支配, 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第四,法定说。 “配偶权是法律 赋予的合法婚姻关系中的夫妻享有的配偶身份权利,其他人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第 五,性权利说。 “配偶权是一项民事权利, 夫妻互为配偶, 就有配偶权, 配偶权的核心 特色是性权利” ;第六,身份权利义务说。 “配偶之间身份上的权利和义务,即夫对妻 和妻对夫基于婚姻而互享、互负的特定的身份权利和义务。 ” 纵观以上各派观点,可以 得出在定义配偶权这一法学概念时,要坚持的几点原则:第一,配偶权不应仅仅是身份 权。如在后面将要提到的配偶权的内容里面,就涉及到了夫妻的姓名权,这种权利类型 很明显是属于人格权的范畴的。第二,在对配偶权进行定义的时候,要将财产权利涵盖 其中。第三,配偶权在论述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种权利中还包含了一定的义务成分。 在定义配偶权涵义的过程中,应体现其基本特征,反映其基本属性。为了达成这样 的效果,应将配偶权设立的目的性表明。因此,笔者认为配偶权应是指“在合法有效的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基于夫妻身份所互享的特殊的身份利益,且这种利益由夫 妻双方专享,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 2.配偶权的特征 配偶权既包含了身份权又包含了财产权,因此其是一项复合型的权利。因此,在定 义该项权利的时候,如果将其定义为身份权,那么未将其所含的财产权囊括其中,而如 果定义成为权利,那么,未免使得该定义的范围过宽, 。因此,将身份权与财产权有机 结合,可以保证权利内容的完整,防止不适当定义的出现。 配偶权的特征包含了以下几种: 第一,主体的特定性配偶双方。只有经过法律认可的男女双方所构成的家庭关 系,才是配偶关系,也才会产生配偶这一特殊的身份,配偶权也就相伴随而生,因为配 偶权双方是一个及其特别的利益共生体,因此,享有配偶权的双方是有其共同利益的, 配偶中的任一方都不能单独决定配偶双方的共同利益。这表明了我国法律中一贯坚持的 男女地位平等的原则,同时也表明了只有在合法的婚姻关系中的夫妻才能享有该项权 利。 韩松: 婚姻权及侵权责任初探 ,载中国政法学院学报1993 年第 3 期,第 25 页。 杨立新: 人身权法论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年,719 页。 刘引玲: 配偶权问题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6 页。 高洪宾: 关于配偶权之初探 ,载法学论坛2000 年第 4 期,第 68 页。 张俊浩: 民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61 页。 10 第二,客体的利益性。配偶权的客体是身份利益和财产利益。前文提到了配偶权是 一种复合型的权利,其中既包含了身份权的内容又包含了财产权的内容,所以,配偶权 的客体也必然包括了这两项权利所衍生出来的利益,即身份利益和财产利益。 第三,内容的双重性。也就是权利义务的一致性。这种权利所体现出来的是权利义 务的对等性和结合性,配偶双方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缺一不可。 第四,权利的双重性。即为权利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之结合。配偶权作为一项特殊的 身份权,其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合法婚姻关系中的夫妻双方,该婚姻关系以外的任何 自然人都不可能成为配偶权的权利主体,其只负有不得侵犯配偶权的义务,只为义务主 体。当一些侵害配偶权的行为发生时,比如不正当的性关系、姘居、重婚等这些行为, 都是对配偶权的直接侵害,应当依据法律的规定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表明了,配偶 权是一种绝对权。但是配偶权是特定人之间基于婚姻关系而产生的权利,因而也具有相 对性。所以说,配偶权一方具有相对性,另一方面有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因而具有法定 性。因此,配偶权具有绝对权和相对权的双重属性。 第五,地位的对等性。合法婚姻关系中的配偶双方依法享有权利也必须依法履行义 务,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也就要求配偶双方在地位上的对等性,最为典型的就是配 偶双方互负忠实义务,任一方都不能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或者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 权利。 第六,本质的道德性。我国法律已经将婚姻关系中夫妻间相互忠诚的义务上升为法 律的权利和义务。虽然经过了法律的调整,但是该种权利在本质上的道德性并没有被消 灭,因此,婚姻关系中的配偶权是具有道德属性的。 第七,权利既具有支配性又具有请求性。配偶权支配的是身份利益,而非人本身, 与传统夫权有根本区别。可以说,其是一种平等的身份利益支配权。同时,为了满足现 代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平衡当事人间的利益关系,配偶权具有请求权的特征。 第八,一定程度的附随性。身份权是基于身份关系所产生的民事权利,而配偶权作 为身份权的一个类型,也必然是具有附随性。其是在夫妻关系建立后, 基于夫妻关系的 特殊身份而产生的权利。所以,当夫妻关系终止时, 配偶权也随之消失。 (二)配偶权的性质 婚姻的本质是为一定目的而缔结的契约。而契约含有民事主体平等性,意思自治原 蒋月: 配偶身份权的内涵与类型界定 ,载民商法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2 年第 1 期,第 54 页。 11 则,所以配偶权也必然带有这种本质。同时,配偶权是以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的,其不仅对婚姻自由的保障和维护婚姻生活的安全与和谐一致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 其也是对婚姻生活内在要求的反映,这也是设置该制度的价值目的所在。配偶权应具有 以下性质: 第一,平等性。在合法的婚姻关系中,配偶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丈夫与妻子 都没有权利或者资格对另一方进行支配,使对方从属于自身。这有违法律保障婚姻平等 的初衷。只有平等的婚姻,才有和谐的生活。强调配偶双方法律地位的平等性,正是对 西方社会和我国古代专制社会中“夫权至上”理念的驳斥。在一段法律认可的婚姻关系 中,夫妻双方不能将自身的意志强加到另一方身上,不能自己随意决定必须由夫妻两人 共同进行的家庭事务,这有侵夺对方合法权利之虞。我国法律重点强调的配偶双方的地 位平等,对打破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的“从夫权”思想有着持续不断的冲击作用,同时 更可以保障婚姻自由的真正实现。 第二,身份权。身份权在本质上说属于人身权的范畴,其就是依据婚姻法的规定, 在夫妻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权利,当然。如果这种夫妻关系终止了,那么相应地,配偶 权也要随之终止。 第三,支配权、绝对权兼有相对权。支配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客体特定,主体特定, 但义务主体不确定,其是对权利客体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在这个层面上来 讲,支配权也可以称作绝对权,如物权、人身权。再对应分析配偶权是否符合支配权的 特性,客体是配偶利益,这种客体特定;其主体是且只是合法婚姻关系中的配偶双方的 其中一方,主体特定;而对于义务主体,就要从婚姻的外部关系上进行寻找,显然,在 该婚姻关系的外部,所有的第三人都是义务主体。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配偶权完全满足 支配权的特点。那么,配偶权的相对性又从哪里能够体现呢?我们刚才讲到的是对于夫 妻关系以外的任何第三人,都是该项权利的义务主体,这是夫妻外部关系。如果是从夫 妻内部关系角度进行思考,就可以看到配偶权相对于夫妻双方之间就是相互的了。在内 部关系中,配偶权的义务主体就特定了,是另一方配偶。因此,对于配偶权到底是具有 绝对权的属性还是具有相对权的属性,我们不能一概论之,要明白其所在的领域范围, 看是在婚姻内部关系中还是在婚姻外部关系中,进行综合的考量。 第四,专属性。配偶权的这种专属性特别强调的是只有夫妻关系中的双方配偶才能 够享有, 如果不具备配偶的身份性特征, 那么就不能成为这种权利专属性的主体享有者。 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到,配偶权的专属性在时间的维度上也是存在的,即必须是在合 法有效婚姻存续期间才有配偶权的专属性的存在,假设,该婚姻解除了,那么配偶权都 12 消失了,还何谈其专属性呢?因此,配偶权在两个维度上具有专属性,即时间上和主体 的身份上。 第五,权利和义务的相互性。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法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一对伴生概 念,这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性原理在配偶权的属性上也体现了出来。首先从权利角度进 行分析,可以得出,只要是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内的配偶双方就都是配偶权 的权利主体,但是这种权利并不是针对具体的、现实的配偶权而言的,因为我们知道在 有权利存在的场合,必然有义务的相伴随,所以都是权利主体,那谁来承担相应的义务 呢?这看起来是个悖论。所以说,权利内容存在的同时必然有义务内容相伴随着存在, 权利义务是统一存在的。一方单纯享有权利或者一方单纯受有义务的情形,在现代社会 的法律中是被禁止的。配偶一方权利的实现是要仰仗另一方的义务是否能够切实地得到 了履行。而这种分析的大前提便是夫妻的内部关系性。因此,配偶权是“合权利义务为 一体的新型权利” 。 第六,请求权。婚姻的产生是建立在男女两性情投意合的基础之上的,有了合法有 效的婚姻之后自然就有配偶权的产生,而配偶权是基本的身份权,这种身份权存在的社 会背景是自由、平等和妇女解放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传统法律中配偶权就是对 配偶人身直接进行支配的行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显然已非常不合时宜。因此,配偶权 即使作为支配权其支配的客体也不再是人身,而是配偶的身份利益。这种规定使得夫妻 在法律层面上实现了平等。要想保持婚姻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就必须各司其职,相互作 为对方配偶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协助好对方实现配偶权。所以,将配偶权以请求 权来进行衡量更能凸显其对于男女平等的追求和夫妻身份关系的本质。 第七,可约定性。法律有公法和私法之分,公法是强制性的法律,不允许当事人在 适用的过程总自由地对其进行自由地约定,但是私法却恰恰具有这种特性,私法是平等 主体之间的法律,作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主体,那么,私法会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当事人 自由自治地实现,只要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和遵循公序良俗的原则,那么,对权利行 使的方式、范围、时间、地点等做出约定,法律是许可而且提倡的。 (三)配偶权的历史演进 “配偶权是婚姻一方作为配偶而享有的身份权” 。最早提出配偶权这一确切概念 的是英美法系的国家,同时,也是由英美法系的国家使这一概念逐步完善的。当然,这 江平: 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45 页。 13 一概念的提出是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基础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 系,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内容之一的配偶权制度也必然是由一定 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随之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从适应 古代社会的“夫权”制发展到后来的“配偶权”制就可窥见一斑。这种“夫权”到“配 偶权”的转换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罗马法作为贯穿罗马奴隶制时期最为煊赫的一部法律,它被认为是一切公法和司法 的渊源。其中就有关于早期夫妻配偶权雏形的规定,比如,女子只能作为男子存在的附 庸,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还是在经济地位上都没有独立性。对于结婚的女性而言,其从原 来的家庭关系中脱离出来,进入了以男性配偶为核心的另一份家庭关系之中,从此,女 性配偶就要“归顺夫权” ,一切都要听从于男性配偶,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法律框架下, 是将女性本身看做了一种物, “在这种制度中,夫权不仅包括丈夫对妻子的人身支配权, 而且包括丈夫对妻子的统治权。 ” “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 系。 ” 。这在法律上体现出来是夫权的制度。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对女性极度不 平等的夫权制度忠于在罗马法中后期废除了, 可是夫妻关系中的女性配偶并未摆脱其身 份地位上的从属性,其仍然牢牢地被掌控在男性配偶的控制之下,此时的女性配偶并不 能被称为一个独立意义上的人。但是这种废除夫权的制度在很多方面还是有进步的。 。 社会经济不会停滞不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上的变化也逐步在国家 法律中呈现出来, “天赋人权” “男女平等”的思想甚嚣尘上,以往“男尊女卑”的思想 逐步退出历史主流舞台, 各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纷纷在其立法中对妇女的地位进行 法律上的确认,从法律层面上保证妇女地位的平等,但是社会制度可以更改,法律也可 以更改,可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其实是很难更改的,或者受思维的 转换速度相对于社会制度的转变来讲,是非常慢的。因此,虽然各国在法律条文中确立 了妇女的平等地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妇女不平等的现象却是时有发生的。即使在 那些标榜宣称“男女平等”的国家的法律中,也能看出不平等痕迹存在的。如1804年的 法国民法典 ,在其法律条文中规定的妻子跟随丈夫的选择进行居住,丈夫照顾妻子 的生活是按照资历和身份。 妻子在未得到丈夫的首肯时, 是不能进行诉讼活动的。 1900 年的德国民法典以“丈夫有权利决定夫妻生活的义务”的规定昭示了男女不平等在 法律中仍然有其存在市场。 意彼得罗彭梵得: 罗马教科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26 页。 陈林林: 婚姻侵权及保护 ,载学术交流1999 年第 2 期,第 24 页。 江平等: 罗马法基础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22 页。 由嵘、胡大展: 外国法制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第 236 页。 14 社会发展到了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女权主义的大规模兴起,也导致了夫妻平等制在 立法中的进一步修改,在资本主义初期的法律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法律条文逐步被删 除, 取而代之的是以保障男女平等为宗旨的规定。 如作为大陆法系典型代表之一的法国, 在其1942年通过的修正案中就强调了夫妻相互权利义务,1965年法国民法典中也强 了夫妻相互的权利义务。 “相互”就说明了夫妻配偶之间互相权利互负义务,不存在一 方只享有权利,另一方只享有义务的情况,也不存在任一方在法律地位上从属于另一方 的情况,夫妻配偶在合法的婚姻关系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资本主义在经历了长时期 的自我蜕变和与封建主义作斗争之后,终于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配偶权制度,这种配偶 权是本着夫妻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进行设立的。 配偶权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法中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标准进行确定 的。如1969年苏俄婚姻和家庭法典中就明列了须有夫妻共同决定的家庭生活事项。 同时,在我国的婚姻领域,这种夫权到配偶权的转变过程也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发 生着改变,但是这种变化过程是比较艰难且缓慢的。我国具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夫权制度在古代法律中可以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种 封建式的夫权制度才逐渐被废除,但是思想的残仍然存在。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 的精神在其中起到了统治性的作用, 占有着绝对不用动摇的地位, 其中儒家所宣扬的 “礼 制”和由此衍生出来的“三纲五常”思想,使得女性在社会上完全从属与丈夫,没有自 己独立的人格权利。清末明初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虽然在社会中进行了各种改革活动, 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但是这种改革在最根本上就是不彻底的,也就表明这种改革所取得 的效果必然甚微。1930年的国民政府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保留了许多夫妻不平等 的条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我国制定的婚姻法中强调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原 则,在我国社会中,这是首次以国家法律的身份确立男女之间的平等权,这位彻底清除 封建夫权制度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进而在1980年的婚姻法中,对男女平 等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夫妻地位平等,彼此拥有各自姓名的权利等等,这些新 型的夫妻之间的平等的关系,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型配偶权的基本内容。但是,令人感到 惋惜和遗憾的,我国在1950年和1980年的婚姻法中都没有涉及到配偶权这一概念,而有 关配偶权的派生性的权利都是零散地规定在多部法律之中,这种笼统、分散的规定,使 得配偶权制度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 也不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对夫妻的配偶权进行立 法上周密完善的保护。进而,2001年4月28日新修订颁行的婚姻法虽在此基础上, 对配偶权的内容进行了丰富,进一步强调了配偶之间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仍旧没 有在法律条文中对配偶权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源于法学理论界对于配偶权制度的长期争 15 论和分歧,但也许正是由于在立法上迟迟不对配偶权制度进行规定,也是引起法学理论 界长期争论和分歧的诱因。 二者循环往复会对该制度最终在法律规范中体系性的予以规 定无形中设置障碍,因此,更应该尽早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中对配偶权制度加以明确系统 地规定,以实现在立法上对该项制度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在配偶权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从夫权逐渐转变为配偶权的过程, 这种转变的过程虽然是艰难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自由、平等与民主是 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而夫权制度在夫妻关系中对待男方配偶和女方配偶极度不平等的 状态必然不会永远维持下去,也必然被历史所抛弃; (2)民主也是人类的追求之一,然 而极度专权的夫权制度显然与人们对民主的要求相去甚远; (3)同时,夫权制度也必然 不符合人类对自由的渴求。 (四)其他国家与地区配偶权制度的立法模式 对于配偶权的内容究竟包括哪几项权利, 各国学者甚至是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学者对 此都是莫衷一是的。但是在外国的婚姻法中对于配偶权内容的规定,我们可以总结 出来“夫妻互负忠实义务”和“同居义务”是普遍都包含的。那么,在我国进行对配偶 权的立法过程中,就应该借鉴外国的有关规定。 首先,各国对于夫妻同居义务的规定向着夫妻平等的关系发展,同居的概念在外国 法的规定中从其内部特征来说,包括日常生活中相互照顾和扶持、精神上的慰藉及两性 的结合。 比如,1970年修订的法国民法典在第215条中的规定、 意大利民法典 第143条的规定、 瑞士民法典第159条第1款、第3款的规定、 瑞典婚姻法第5章第1 条也规定了夫妻之间的忠实、扶助义务、 日本民法典第752条的规定、 阿根廷民法 典第199条规定:“除非特别情况下必须保持暂时分居, 夫妻应同居一室。在同居及配 偶一方、双方或子女的生命或身体上、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完整时, 得在裁判上免除此项 义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说。 这其中对于夫妻住所的决定权问题,也就是说到底 夫妻住所决定权归属于哪一方, 各国的规定多少存在一些差异。 主张夫妻协商的是德国、 日本和法国等国家。如法国民法典修正案第213条的规定。主张由丈夫决定的是瑞 士、美国、英国等国家。 其次,对于忠实义务的规定。忠实义务,又可以称作贞操忠实义务,其在理论上有 史尚宽: 亲属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92 页。 林秀雄: 婚姻家庭法之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6 页。 16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贞操忠实义务包括配偶双方必须对对方忠实,这种忠实包括精 神上的忠实和肉体上的忠实,还有不得出于恶意遗弃配偶对方,也不得为了婚姻关系外 的第三人任意侵害配偶一方的权利。而狭义的忠实义务指配偶双方必须互相负忠实义 务,不得进行婚外的性行为。在忠实义务的演变发展历程中,在夫权制度下,只是对妻 子提出了忠实义务的要求,而对丈夫却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从我国封建社会中允许甚至 倡导男人三妻四妾的现象就可见一斑。 直到19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才意识 到了这种忠实义务不仅约束的是婚姻关系中的女方,而且男方也必须严格履行该义务, 才能在根本上保证婚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才能符合婚姻的本质。比如, 瑞士民法典 第159条第3款的规定、 意大利民法典第143条的规定,德国、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 规定。婚姻关系中的配偶一方对忠实义务的违反,是配偶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缘由之 一,同时也是对过错的配偶一方进行处罚的依据,而对于侵害配偶权的忠实义务的婚姻 外的第三人,则受侵害的配偶一方则可以向其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要求第三人的赔 偿,同时这种损害赔偿主要的是精神损害赔偿。 法国民法典第212条、第213条和第 215条就分别规定配偶权的内容,英国、美国的许多州立法也要求夫妻互负忠实义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湖南省娄底市实验中学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记叙文选材组材课件
- 宾县舒卿培训课件
- 宠物食品用户2025年成分需求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 宿舍外部环境介绍
- 帅安气球品牌介绍
- 市场定位方法论
- 海南安全生产培训案例课件
- 农业国际合作互联网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游戏耳机环绕音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英国政党制度》课件
- 幽门螺杆菌检测报告
- 农业经理人(中级)技能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转学申请表
- 高速公路工程电子招标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22年试行版)
- 云南省临沧县富康河铜矿勘探项目环评报告
- 公司档案分类方案
- 茶学概论-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2学时)课件
- 宋小宝小品《碰瓷》完整台词
- 破产管理人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国建筑史PPT(东南大学)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