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本文分四部分对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闯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 下: 第一部分,交通事故归责原则。主要讨论了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的发展和无过错责 任原则的确立,交通事故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含义、法理依据和主要法律特征等,以 及学界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能否作为一项侵权法基本原则的讨论等 第二部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讨论了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关于交通事故损害 赔偿主体的法律类型,从法理上分析上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替代责任,着重分析了我 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的具体类型。 、 第三部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过失相抵原则。从学界的分歧引出讨论,分析研究 了交通事故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和损害赔偿的过失相抵原则的关系和区别,重点分析了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过失相抵的适用,从原因力比较入手,提出行人、非机动车无过错 责任人过失相抵的基础比例等观点。 第四部分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制度。论述了机动车交通责任强制保险的目 的和性质,分析了机动车交通责任强制保险与商业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以及社会 保险的关系。重点讨论了机动车交通责任强制保险的不保事项。 【关键词】交通事故归责原则赔偿主体过失相抵责任保险 交通事故归责原则赔偿主体过失相抵责任保险 爹堤 2 一 ,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 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盔遮 日期;三! :二二主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盔i 垒导师签名: 山零大学硕士学位沦文 引论 一、交通发展与交通事故现状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生 产力大幅增长,迫切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l 鹃5 年,德国工程师 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发明了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并伴随着道路建设而迅速发展,从 一次世界大战( 1 9 1 4 年) 开始,大量生产、供应市场,1 9 2 0 年前后,代替马车成为 主要交通工具,到2 0 世纪7 0 年发展到2 亿多辆,9 0 年代达到6 亿多辆,截止目前, 已发展到8 亿辆,平均全世界每8 人一辆。 汽车广泛运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质的变化,相对缩短了人们的空 问距离,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舒适 交通。汽车是如此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至于人类已经离不开的这种便捷 高效的交通工具,没有汽车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但它与其它科学发明创造一样,机动车像一把“双刀剑”,在为人类提供便利、 舒适交通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也是惊人的,制造出了大量的交通事故,造成 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自汽车问世百年来,已有近3 2 0 0 万人死于交 通事故,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美国巴顿将军,没有死于二次世界大 战的炮火,但死于交通事故,因此,交通事故被称为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人类为了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采取修建机动车专用道,提高车辆技术性能和 安全系数等多项措旄,但由于机动车交通宿命性的安全弱点,机动车交通事故仍然 大量存在,时刻危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仍有5 0 万人死于交 通事故。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明可以发明汽车,却无法根治和解决交通事 故问题,更不可能解决交通事故后所引起的损害赔损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法律关 系的调整来解决,要求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抑制交通事 故 x 山东犬学项 学位论文 被公认为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 但与此同时,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也在快速增长上世纪8 0 年代。我国每年发 生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约5 万人,9 0 年代末上长升到约8 万人,2 0 0 0 年死亡9 3 8 5 3 人,2 0 0 1 年突破l o 万人,即平均每天死亡3 0 0 人。每4 8 分钟就有1 人死于车祸。 二、我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发展和研究 大量的交通事故迫使我们交通事故立法工作得到较快发展。1 9 8 8 年国务院颁发 了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 9 9 1 年颁发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公安部门被确定 为行政主管部门,公安部颁布了1 8 个配套部门规章。但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 公安行政部门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这个民事问题,应当说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 缺陷,在这种情况上,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 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五次会议于2 0 0 3 年1 0 月2 8 日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以下 简称 交通安全法) ,自2 0 0 4 年5 月1 日起旌行。2 0 0 4 年实旌的道路交通安全 法进行一定的纠正。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原则等,但也 引发一系列研究和探索。 三、研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意义 从民事侵权行为法的角度而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涉及到了机动车损害赔 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赔偿义务人、赔偿权利人、赔偿范围、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等 一系列重要问题。同时,机动车损害赔偿是一个专业性、理论性极强的领域,又是 关系国民交通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解决的实践性极强的问题,因此,研究这个问 题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在现实意义。在研究中,笔者着重参考了杨立 新的简明类型侵权法讲座(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王利明的( 侵权行为 法归责原则研究( 法律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等著作以及梁慧星“行人违章撞了白 撞”是违法的( 载 人民法院报2 0 0 1 年1 0 月2 2 日) 等论文。 由于论文篇幅有限,本文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联系比较密切和理论争议较大的 领域,着重分析了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损害赔偿中的过失相 抵原则,以及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等,希望通过研究,理清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 脉络体系。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交通事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和确立 随着汽车的大量生产使用,交通事故也随之大幅增长,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法律自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按照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不能解决日益 复杂化的交通事故侵权责任问题,受害人往往因为不能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得不到赔 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法律越来越充分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保 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交通事故的补偿损害的功能日益突出,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工业 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补偿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在这种背景下,交通事故 损害赔偿归责原则问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自2 0 世纪初起,各国陆续制定法律,对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采用无过错责任。据考证,“无过错责任”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巴 兰庭于1 9 1 6 年在 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交通事故责任的文章中提出来 的。0 1 9 5 2 年德国制定规范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的特别法陆上交通法( 公路) ,率 先在立法上确定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该法规定:。车辆在驾驶过程中致人死亡、受 伤或损害人的健康和财物时,由车辆所有人就所发生损害向受害人负赔偿责任。如 果事故是由不可避免的事件所引起,而这种不可避免的事故既不是因车辆故障也不 是因操作失误而引起,则不负赔偿责任”。日本1 9 5 5 年自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 法国1 9 8 5 年交通事故赔偿法也作出类似德国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对应的是, 英美法系国家通过采严格责任的方式来确立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 可见,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行无过错责任( 或严格责任) 为归责原则,已被世 界各国作为侵权行为法立法的普遍规则,是历史的进步,是世界各国的经验,是2 0 世纪侵权行为法领域的重大成果。o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 ( 一) 无过错责任原则含义。 理论上向有争议,通说认为,所谓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根据法律规定,在某些侵 权行为中,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都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归责原 则此概念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l 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个别侵权行为。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基本归 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在特定领域为弥补过错责任原则不足而设定的原则,因 此必须严格限制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m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年出版第1 3 l 页 o 于敏t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 。 o 粱慧星。r 行人擅不白麓”是违法的 山东大学预七学位论文 分担了风险。可见,从表面上看,实行无过错责任,似乎对汽车保有者很苛刻,实 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消费者分担了责任,是最公平合理,最符合社会正义的毋 ( 三) 交通事故无过错责任原则主要法律特征。 交通事故发生以后,既不考虑加害入的过失,也不考虑受害人的过失,其主要 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的损失。 第一,不考虑双方的过错。交通事故发生以后,既不考虑加害人的过失,也不 考虑受害人的过失 第二,不能推定过错。加害行为本身不具有非难性,不能用体现法律对其行为 之否定评价的过错来衡量 第三,因果关系是决定责任的基本要件。因为适用过错责任的情况下,过错不 仅是责任的要件,而且是决定责任的最终的要件,即行为人是否应承担责任,最终 取决于他有无过错。而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行为人有无责任,不取决于他是否有 过错,而是取决于损害结果与其行为及其物件之闻是否有因果关系。就是说,交通 事故损害,不取决于交通事故加害人有无过错,而是取决于于交通事故损害与加害 人的行为及驾驶车辆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o 第四,法律有特别规定。如果法律没有特别规定,而在不确定过错的情况下确 定责任,对于赔偿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适用无过错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民法通则第1 0 6 条第三款,“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责任的,应当承担 民事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 6 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 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超过 责任限额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一) 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 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侧分担责任。( 二) 机 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入、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 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给 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 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其他国家有的明文规定例如前苏 联、德国通过民法或特别法等形式立法予以解决,但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判例、 解释形式解决 o 粱慧星:。行人撞不白撞”是违法的, o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加年出版第1 3 3 页 7 出薹萋譬鬻型塞囊蕈囊 主主;薹喜霹;蒌蚕蓦誊王l i ? 喜l ;蕈i 露睡g 孽委 l 目嚏瞳孽g 蚕i ;i i i ! i ; l l 鞋摹i 妻纂雾i 肇矗; i l 茗墓善蠢薹自刖! ,墨 能霉要! ;l 霄2 11 l 重= ! il l 强堡| i l 蔓至 三j 虻蓄瓶匿摹蓄 薹翥l 荔三耍年孽止萋! f 矗日刍 l ;耋;藿i 手葛i 篓辇i 塞;蟊g = i 一三薹要i 1 藿蔓;堂圣孽 霉ii i l 雨鼓耋薹墓蓦豁“函蹦酊 l 【 ;_ 啦圳i i 。! e l 目 x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是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者,是损害赔偿义务入从 民事侵权行为法的角度而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义务人,也就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 体,是涉及到交通事故受害人合法权益能否实现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 现行法律中又未做十分明确的规定,因此引发了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争议。 具体讲,2 0 0 4 年5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 6 条是调整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一项最重要的规范,然而该条在确定损害赔偿责任 主体却只是使用了。机动车一方”、“有过错的一方”等模糊词语,未具体规定机动 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而该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 第二次审议稿) 第7 l 条 第l 款曾规定:“对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责任,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 驾驶入是机动车所有入、管理人的,由驾驶人承担;( 二) 经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 授权驾驶机动车的,由机动车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承担:( 三) 未经机动车所 有人、管理人授权驾驶机动车的,由驾驶人承担:( 四) 驾驶人与机动车所有人、管 理人就机动车事故责任的负担事先已有书面约定的,从其约定。”第2 款规定:“机 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依据前款第二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驾驶人追偿。”但是, 在审议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些委员提出,在处理机动车交通事故时,确 定由谁承担责任的情况较为复杂,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民法的有关规定和案件的具体 情况确定,本法可以不作规定,因此未采纳此项规定。国尽管交通安全法对机动 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 释又做了部分规定,造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些争论。 一、各国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规定 世界各国在此问题上主要有三种分类: 第一类是,无论是机动车的保有人还是驾驶人都属于严格责任调整的主体,机 动车的保有人与驾驶人承担连带责任。法国1 9 8 5 年交通事故受害者处境法第2 条规 定:“第l 条所示车辆的驾驶入或者保有人,不得以不可抗力事由或第三人行为, 对抗包括驾驶人本人在内的受害人”9 。郎胜,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释义l ,法律出版社2 0 “年版。第3 1 7 页 o 转引程t 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之研究 簟法学研究2 6 年第4 期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种类,危险责任仅适用于机动车保有人,他们才是受到道路交通法律上确 定的危险责任调整的主体。至于非保有人的机动车驾驶人只承担过错责任或者过错 推定责任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规定,只有那些“将机动车供为自己的 运行之用者”即。运行供用者。才是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适用无过失责任, 至于非运行供用者的驾驶人承担的是普通的过错责任。回 第三类认为,只有机动车的驾驶人才是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适用法律 特别规定的过错推定责任,其他人即便是机动车的所有人、占有人除非适用雇主责 任,否则仅承担过错责任。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采取此种模式,其。民法典”第 1 9 1 条之二规定:“汽车、机车或其他非依轨道行驶之动力车辆,在使用中加损害 于他人者,驾驶人应赔偿因此所生之损害。但于防止损害之发生,已尽相当之注意 者,不在此限。” 二、我国法学界的一些观点和争论 在我国法学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入主要存在“所有人说”和“经营者说” 两种观点,过去我们历来采用“所有人说”,认为应当由所有人承担责任。我们1 9 9 1 年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 l 条:交通事故责任者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 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 位或机动车所有人负责垫付,但是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有交 通事故责任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机动车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驾驶员所有单位 或机动车的所有人在赔偿损失后,可以向驾驶员追偿全部责任。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规定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机动车主要是国家、集体或 单位所有,应当说执行职务行为由单位或机动车所有人负责是各种侵权行为所共有 的一般性的规定。而“垫付”说是为当时形势所为,起到及时救济受害者等积极作 用,但是垫付之后是要追偿的,最终由机动车驾驶员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样的规 定是否合理? 因为,根据现代民法普遍采取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依照无过错责任原则,由机动车驾驶人承担是不合适的。 与一般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不同,作为特殊侵权行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形 态应采取特殊形态,即替代责任,以上是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密切联系的。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替代责任。主要特征。 。牵薇:i 1 奉帆动下事故损害赔偿i 杰律制度研究 法律;i ;版钆1 9 9 7 年版第2 5 贝。 邱聪智;新汀民法侦编通则) ( :册) 台湾作者印行2 0 0 3 年版第2 3 l 撕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引c 萋老漓躞宝羹鬣馨鳞烈戳娑参。 l 珞! 砭雾蓥耋蓁壬1 , 囊鬟冀萎囊蓁霎蠹鋈:羹蘸鬣翼冀羹蠹囊矗国魁裁二珀握堪j 蠼凰;烈她剿“等 鍪羹彻+ 揎羹m 乍台肄垄。j 主堡蓦翻雠鸦郎攀暇蟊嫩誊篓筋开蒌;黍赢制雒的 蚓繇姑妊静。蠡翥g 骚撑塞鬻一豸喟曦嘲萎;孵裙斯法翼冀i 猃裂掣企群挂臻蟹篙 贯芦蒋筚瘸;鑫j 结果为翼瞧搐嘤强婴型牌答;圈e 嬲霪羹釉权责任。过失相抵属于损害赔偿原则范 畴,损害赔偿原则是指在处理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时,确定赔偿范围时所依据的准则。 国 综上所述,关于机动车损害赔偿的无过失责任和过失相抵的关系,我们可以徽 如下理解: ( 一) 无过失责任是特殊侵权行为之一种,是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最终责任 依据问题,其责任的成立,不以损害事实为依据,不以加害人的主观过失为要件, 无论加害人有无过失,都要承担赔偿责任。 过失相抵作为一项损害赔偿原则,是当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失时,减轻 加害人民事责任的制度。要在当事人之间实现损害的公平分担,过失相抵是不可或 缺的手段。 ( 二) 无过错责任原则要解决的是责任的承担问题,顺应了解决产业化大生产 带来的社会问题,及时、妥当地救济受害入的历史需要。过失相抵等损害赔偿原则 要解决的是损害赔偿的范围问题。 ( 三) 过失相抵原则要受无过错责任原则白钮制约,但损害赔偿着眼于损害的事 实,所以它往往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来确定责任范围。过失相抵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加 害人与受害人双方的过失进行认定、对比的技术处理,较为妥当地算定赔偿金额, 实现损害在当事人之间的公平分担。 二、过失相抵依据 过失相抵的概念,是在损害赔偿债中,基于有过失的成立,而减轻受害人赔偿 责任规则。 我国民法通则第1 3 l 条规定,受害入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被 害人的责任。过失相抵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补充和全面化。因为无过错责任原 则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机动车一方全部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这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3 年版第3 弱页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与承租人具有共同过错,出租人不应该出租或借出,而租承人也不应该承租或借用, 正是各共同加害人在主观上具有共同过错,才使其行为成为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共同成为损害结果的原因,单个人的过错,无法形成整个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力。 民法通则第1 3 0 条规定:“两个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该承担连带责 任”。民通意见第1 4 8 条规定,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原则上构成共 同侵权行为,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 3 ) 出租人承担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后,如果出租人无任何过错,因承租人 过错发生交通事故,出租人有权向承租人进行全额追偿;如果是因为出租人和承租 人的共同过错结合导致交通事故损害发生,两者应该承担连带责任。 2 、机动车出借致害的责任主体认定。 有的学者认为,出借机动车,属于无偿合同,不享有运行利益,不应由出借人 承担危险责任。也有的学者认为,出借人与借用人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正常的出借,应由出借人即机动车所有人作为交通事故损害替代责 任。主要理由是: ( 1 ) 出借人与借用人之间虽为无偿合同,但他们之间存在特殊关系,享有间 接运行利益,另外出借人也间接拥有机动车的支配控制权,据此,出借人应当承担 危险责任。 ( 2 ) 如果出借人承担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后,如果出借人无任何过错,因 借用人过错发生交通事故,出借人有权向借用人进行全额追偿。 ( 3 ) 如果是因为出借人和借用人的过错结合导致交通事故损害发生,两者应 该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出借人明知应当知道借用人没有驾驶资格,出借机动车造成 交通事故的,应当由出借人与借用人承担连带责任。( 理由同上;租赁机动车致害的 责任主体的认定) 3 、机动车无权占有人发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认定 此类情况主要包括:被盗车辆,连环购车,未经许可驾驶他人机动车,其原登 记的所有人与实际占有人没有联系,无法支配机动车,无法从机动车中受益,更无 法分担机动车风险,甚至可以说实际占用人违背了登记的所有权人的真实意志,因 此,其发生交通事故损害时,由他们承担无过错责任,作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 任人是不合理的。因此,笔者认为:被盗车辆,连环购车,未经许可驾驶他人机动 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损害,应当由实际占有者承担。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盗 山东大学碰士学位论文 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曾明确规定:“使用盗窃的机 动车辆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肇事人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盗机 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笔者是非常赞同的。 4 、机动车分期付款中的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 分期付款买卖是一种特殊的买卖形式。是买受人将其应付的总价款按照一定期 限分批向出卖人支付的买卖。由于分期付款买卖中,出卖人须先交付标的物,买受 人于受领标的物后分若干次付款,出卖人有收不到价款的风险。因此在交易实践中, 当事入双方就分期付款买卖常有所有权保留的特约,即在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中,买 受人虽先占有、使用标的物,但在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特定条件成就之前,出卖人仍 保留标的物所有权,待条件成就后,再将所有权转移给买受人。 机动车的分期付款买卖中,由于买受人在没有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之前, 机动车的所有权仍属于出卖人,因此公安机关登记的车主人以及行驶证上记载的车 主都是出卖人。如果买受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时, 就发生一个究竟是由买受人承担责任还是由出卖人与买受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闯 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 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 事故的。有前款所列情况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 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 二) 我国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的不保事项的主要问题 对上述规定,有的学者和保险业内人士认为:保险是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一 种经济制度,保险人参加交通事故的风险管理,承担社会责任,只能以其特有的保 险制度的方式来进行。在对承保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精算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法则 被保险人分散风险和损失。保险必须具备可保利益,不具备可保利益是不应得到保 险保障的,否则就不利于正确引导人们行为:另外,不具备可保利益,其风险也是 无法计算。 而对以上3 类情况进行赔偿不利引导人们的行为,且风险无法计算,因此应当 把这些事故从强制保险的保障范围内排除出去。当然,从人道主义出发,按照以人 为本的原则,强制保险 x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不能有效保障受害人的权利。以上并非是受害人的原因。而是由于致害人方 面的原因,导致受害人无法及时获得财产损害赔偿。受害人不仅在交通事故中是受 害者,而且与保险人相比。也是交通损害赔偿诉讼的弱者,如果受害人得到人身、 财产损害赔偿后,由保险人代替受害人向致害人追偿,就能帮助交通损害赔偿诉讼 弱者更好更及时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3 、与法律规定不符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 6 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 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 额内予以赔偿。 对此笔者建议,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 2 条,不仅要规定 保险人对受害人的人身损害抢救费用的垫付义务,而且要规定保险人对交通事故受 害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在强制保险限额内的赔偿义务,并同时取得对致害人的 代位追偿权,由保险入对致害人进行追偿,以更好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另外,除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 2 条规定3 类行为,许多 驾驶人、被保险人的危险行为不具备可保利益,不应得到保险保障的,否则会引发 道德危机。也就是说第2 2 规定的不保事项种类不足。主要有 l 、驾驶入吸食毒品、迷幻药、麻醉药品或其它类似相管制药品的行为,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安全法规研究-洞察及研究
- 陶瓷生产数据挖掘-洞察及研究
- 国际资金援助-洞察及研究
- 学生院前急救安全培训
- 数字化建筑竞赛方案设计
- 大数据与AI驱动的营养保健方案优化研究-洞察及研究
- 智能医疗设备在老年护理中的精准监测研究-洞察及研究
- 学生暑假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证书代理合同10篇
- 专利政策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
- 2025胃癌诊疗规范
- 2025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一)(一模)英语+答案
- 2025年乡村医生农村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考试题库
- 汉服文化知识普及
- 《人民调解业务知识》课件
- 2025年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2025版)
- 养老服务合作协议
- 《埃菲尔铁塔唯美》课件
- 依诺肝素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