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财产继承制度是私有制的产物。正如列宁所指出的: “遗产制度以私有制为前 提。 ”继承制度是指继承人在法定情形下取得被继承人的财产,转移财产所有权的 一种法律制度。继承立法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先秦的礼制中 已有规定,唐代法令中已较为发达。南宋社会政治、经济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对家庭财产继承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代处于承前启后、新旧交替的历 史转折时期,尤其南宋更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南宋以前的历代继承制度,都是以 宗祧继承为前提而兼及财产继承。南宋时由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私有观念的加 强,作为维护私有权转移的继承法必然发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在继承 唐代财产继承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些新的有关财产继承方面的法令。其严密与 完备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唐代。南宋的财产继承制度在我国古代继承制度的发展上有 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主要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国南宋以前的财产继承制度的溯源; 第二部分介绍了财产继承的各种形式;第三部分阐述了财产继承人的范围;第四部 分分析了财产继承的基本特征;最后一部分评析了财产继承制度的积极作用及历史 局限性。 纵观南宋的财产继承制度,在“义利并重”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加强继承立 法、保护私有权等措施,不仅政治稳定,而且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由此可看出,在 经济基础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法律意识的差异会导致建立起不同的法律制度。所 以在社会发生变迁时,我们不能忽视法律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而应意识到社会发 展的方向,积极促使法律意识形态朝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今天的中国正又 一次处于社会剧烈变革时期,我们要做的是进行依法治国法律传统的塑造,抓住机 遇,积极促成中国向法治国家转型。 关键词:南宋;财产继承;继承人 关键词:南宋;财产继承;继承人 ii abstract the succession of property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birth of private ownership. lienin said: “the inheritance system takes the private ownership as its premise.” the system of inherit property means that the heirs obtain the property of heirs and transfer the ownership of property in legal circumstances. succession legis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egal system in ancient .it had stipulated before qin dynasty and had been more developed in the tang dynasty.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 social politics and the economy changed remarkably .the changes effected the system of inherit property in nan song dynasty. song dynasty is in a historical transition time, especially the nan song dynasty is a collection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the dynasties before nan song dynasty takes zong tiao inheritance as its premise ,and takes the inheritance into account .as a result of social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private ownership mentality, inheritance law developed inevitabl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diver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 in order to meet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ang dynastys inheritance law ,nan song dynasty developed some new inheritance law. its strict and complete degree has gone far beyond the tang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ccession system in nan song dynasty has its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ha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chinas legal history. my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above topics with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outlined the property inheritance before nan song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d different kinds of property inherits .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d the scope of the property heir. the fourth part analyzed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property inherits. the last part evaluated the positive role and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 of the property inheritance. throughout nan song dynasty inheritance system, effected by the thoughts that justice is as impotant as rights, the society is developed. we could know that if the economy changed, the society need a new system of law adapted to the economical developement. as a result, we can not neglect the influence of legal awareness and make the legal awareness go well in the future. nowadays, china is in a social fierce transformation time once again, we should carry on the reform of legal tradition,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actively contribute to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rule of law. keywords:nan song dynasty; property inheritance;heir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 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核心是财产和继承制度。因为继承权与财产权 的紧密联系性,故继承法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现代的财产继承制度强调继承权的平等、遗嘱继承的自由,而我国古代的继承 制度受宗法、纲常思想的影响,重视权利、身份的继承,轻财产继承;重法定继承, 轻遗嘱继承;重长幼之序、男女之别等,但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产生了明显 的变化。宋代处于承前启后、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尤其南宋更是各种矛盾的 集合体。宋代以前的历代继承制度,都是以宗祧继承为前提而兼及财产继承。南宋 时由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私有观念的加强,作为维护私有权转移的继承法必然 发达。南宋的财产继承制度在我国古代继承制度的发展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如 继承主体广泛,继承形式多样,财产继承与宗祧继承相区别等。笔者试从财产继承 制度角度分析南宋时期继承制度的整体特征及其积极作用、局限性、影响。由于有 关宋代法律资料整理发掘较迟,宋代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起步较晚。 谷霁光宋代继承问题商榷 、陈鹏唐宋继承法研究为宋代继承制度的研究奠 定了基础。20世纪下半叶,宋代法律研究到70年代以后逐渐活跃,有一批关于宋代 有关制度的专著,总的来说,研究宋代法制史的学者及论著数量渐多,虽涉及面宽, 但许多问题大多只有一两篇文章。 关于宋代的财产继承制度方面的研究,在七、八十年代开始从继承主体、继承 形式、继承原则、与身份继承的区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例如莫家齐从 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宋朝的继承制度对名公书判清明集所反映的继承制度 做了探讨,袁俐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以详实的史实论述了宋代女子与父家财产 的继承、女子别嫁资妆、寡妇的财产权。郭东旭对宋代法律有深入研究,著有宋 代法制研究和一系列论文,其专著不仅对宋代法律作了系统论述,而且对法律的 变化背景作了深入考察,在若干问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近些年,有关学者发表了 数篇关于宋代继承形式、继承主体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作为开创期的研究,还处于 分散、零星的阶段,缺乏系统性,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都留有很大余地,而有 待于后人继踵。这些文章中的详细的史料和成熟的观点都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宝贵 的借鉴。 本文主要在分析南宋财产继承的基础上从财产制度整体性出发,试图通过对财 产继承与传统的身份继承的关系、原因探析问题,并弄清我国继承传统对现行财产 继承制度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意义。 2 第第 1 章章 制度溯源制度溯源 1.1 唐以前财产继承制度唐以前财产继承制度 财产继承制度是指继承人在法定情形下取得被继承人的财产,转移财产所有权 的一种法律制度。继承制度并不是自始存在、永恒不变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遗产制 度以私有制为前提”。 继承制度包括两大方面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二者产 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先是混为一体的,而后,财产继承与身份继承逐渐分离,并不 再依附于身份继承而形成独立的制度并最终取代了身份继承制度。 财产继承立法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先秦的礼制中已有规 定,唐代法令中已较为发达。南宋社会政治、经济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对家庭财产继承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代政权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在 继承唐代财产继承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些新的有关财产继承方面的法令,其严 密与完备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唐代。 我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 礼 记礼运载自夏启以后,“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奴 隶社会私有制诞生,继承制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商代是继承制度发展的重要历 史时期。前期的“兄终弟及”,后期“父子相继”的确立为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荀子儒效 :“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 也;成王冠成人,周公归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从此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 承制度便确定下来了。西周实行“封爵继承”与“宗祧继承”的双轨制,用以延续 “世卿世禄”制度,以及种姓制度。在西周凡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者,本人死亡后,其爵位由嫡长子承袭,故称之为封爵血亲嫡长继承。庶出之子及 兄弟之子不得继承。西周为使姬氏宗族家庭得以世代延续,采取了“宗祧继承” 制。宗祧,即宗族宗庙。宗祧继承就是由嫡长子承袭宗族和祭祀的权利与义务。宗 祧继承强调血缘和辈份,如嫡长子早死,则由嫡长孙继承,即所谓“长孙承重” 。 如无嫡子和嫡孙,才可改立庶子或庶孙。若庶子庶孙亦无,才可从同宗辈份相当者 中选立嗣子。长子是主要继承人,即所谓“有子立长,无子立嗣”。别子只能继承 分封的土地,不能继承家长身份。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这种嫡长子继承 制是奴隶、封建制的宗法制度在继承问题上的必然要求,它又是与一夫一妻多妾制 列宁选集卷一,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0 页。 在长子已经先于其父母去世,由嫡孙代替其父,为祖父母服斩衰(三年孝)的情况下,这个长房长孙才能被称为 “承重孙”。 3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身份继承往往又与祭祀继承相结合。西周还出现了独立 于身份继承之外的财产继承,实质上是家族共财管理权的继承。家族财产为合家共 有,宗子管理。继承人继承的是对财产的管理权。其余子嗣只能在嫡长子的支配下 获得一部分财产,女子通常只在出嫁时得到父兄给予的一份妆奁。 秦朝时继承制度又有新的发展,除嫡长子继承外,还有立太子制度,实际上是 一种指定继承人的制度。汉代的财产继承并无相应的称谓,一般称“分财”或“分 异”。关于继承形式,分为“生分”与执行遗嘱两种。“生分”指父母在世而诸子 分家析产。“生分”始于秦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 异者,倍其赋” ,以法律手段强制实行父母在世时的家产继承。执行遗嘱是财产继 承的又一种方式。它与“生分”的最大区别,在于继承人的继承权通过财产所有人 的生前遗嘱实现。在汉代,死者的生前遗嘱称“先令”。如“(杨王孙)及病且终, 先令其子,曰。” 在当时的宗祧继承制度下,立长、立嗣都只能是男性,女性 被排除在宗祧继承之外,女子不享有继承权。 南北朝时期的财产继承有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两种形式。法定继承的原则为诸 子均分。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民间习惯都认定由男性继承人继承不动产及重要动 产奴婢,而女性继承人仅能继承一般动产而已。 唐代在继承制度方面,已经明确将宗祧继承与财产继承加以区别。据唐律疏 议户婚律规定:“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封爵令说:“王、公、侯、 伯、子、男,皆子孙承嫡传袭。无嫡子,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 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若 无子孙者,又准令 :“自无子者,听养同宗于昭穆合者” ; “无后者为绝户”。 宗祧继承名义上是继承祭祀的权力,实际上是与标志政治权力的官爵继承紧密相 连,故在唐代,宗祧继承似与百姓关系不大,而财产继承则是家家户户的大事。 唐 律疏议户婚律疏引户令规定:“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妻家所得 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继父分。”若有遗嘱者,即不按法定顺序继承,采 取遗嘱优先的原则。在分家析产时,在室女可分到相当于未娶兄弟聘财一半的财物 作为自己的嫁妆。 1.2 北宋财产继承制度北宋财产继承制度 北宋承五代之乱,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由繁盛的中期走向缓慢发展的后期的历史 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前所未有地高速发展;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以 救内乱之困。北宋时期的财产继承制度,因袭唐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主要体 史尚宽: 继承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27 页。 司马迁: 史记第七册卷六八商君列传 ,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2230 页。 班固: 汉书第九册卷六七杨王孙传 ,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2907 页。 4 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同居人继承权的扩大;第二方面,死商财物的继承。针对 以上两方面,北宋开国法典宋刑统中关于同居人的继承权和死商财物的继承较 唐代规定更为系统、详备。下文仅就同居人、死商两类继承人加以叙述。 1.2.1 同居人的继承权同居人的继承权 从北宋时期关于户绝资产的继承法规中可以看出,北宋初期沿袭唐旧制,笼统 地规定近亲属对户绝资产有继承权。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真宗曾一度取消近亲 属的继承权,天圣四年(1026 年)的户绝条贯则又予以恢复,但是将近亲属的继 承顺序排在同居三年以上的入舍婿、义男、随母男之后,表明宋政府对权利与义务 关系相一致的重视。 宋仁宗天圣四年户绝条贯 : “今后户绝之家,如无在室女有出嫁女者,将资 财、庄宅、物色,除殡葬营斋外,三分与一分,如无出嫁女,即给与出嫁姑姊妹侄 一分,余二分,若亡人在日,亲属及入舍婿、义男、随母男等自来同居营业佃莳户 绝人身亡及三年以上者二分,店宅财物庄田并给为主。无出嫁姑姊妹侄,并全与同 居之人。若同居未及三年,及户绝之人孑然无同居者并纳官。庄田依令文均与近亲, 如无近亲,即均与从来佃莳或分种之人,承税为主。若亡人遗嘱证验分明,依遗嘱 施行。 ” 这条法令,户绝之家的财产,被继承人同居三年以上的亲属、入舍婿、义 男、随母男等有了很大的继承权。在有出嫁女或出嫁姑姊妹侄的情况下,同居三年 以上者可继承三分之二的户绝财产,没有出嫁女或出嫁姑姊妹侄时,可全部继承。 而无同居三年以上者,户绝的近亲属可继承庄田,近亲属又取得继承权。 天圣五年(1027 年) ,宋政府对以上的户绝条贯做出补充规定: “若亡人遗 嘱证验分明,并依遗嘱施行,切若户绝之人,有系富豪户,如无遗嘱,除三分给一 及殡殓营斋外, 其余店宅财物, 虽有同居三年以上之人, 恐防争讼, 并仰奏取指挥。 ” 同居三年以上之人对户绝财产的继承权被再次重申,但若继承富豪户的财物时,因 数额大而须申报朝廷。 天圣八年(1030 年)规定: “应义男、接脚夫、入舍婿,并户绝亲属等,自景德 元年以前,曾与他人同居佃田,后来户绝,至今供输不阕者,许官司陈首、勘会指 实,除见女出嫁依元条外,余并给与见佃人改立户名为主。 ” 在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国家降低了其获得妻家财产的同居三年以上的时间要 求: “看详元符户令,户绝之家,内外亲同居计年不应得财产。如因藉其营运措置 及一倍者,方计奏裁,假如有人万贯家产,虽增及八九千贯文,犹不该奏,比之三 二百贯财产增及一倍者事体不均。兼昨来元祐敕文但增置及一千贯者奏裁之法,今 窦仪: 宋刑统卷一二户婚律户绝资产 ,中华书局 1984 年,第 518 页,引文均为此版本,不再出注。 徐松: 宋会要辑稿食货61 之 58,中华书局 1957 年,第 5902 页,引文均为此版本,不再出注。 宋会要辑稿食货61 之 59,第 5903 页。 5 参酌重修虽不及一倍而及千贯者,并奏裁之。诏依仍先次施行。 ” 因此,即使赘 婿在妻家户绝之前,没有在妻家居住三年以上,但是依靠他的经营使得妻家财产增 值一倍或者千贯以上的,他有权通过法定审批程序获得部分的财产。 1.2.2 死商财物的继承死商财物的继承 北宋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商旅、外商在中国经商活跃。在宋刑统中有专门 处理死商财产的“死商财产门” 。在沿袭唐及五代法令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继承法 特点,针对死商的亲属是否相随加以区别,确立了死商财产的处理原则。本国商人 在外地经商身故,死商有父母、祖父母、妻及亲生子女,并同居大功以上亲,幼小 者亦同成人,不问随行与不随行,其财物并可给付。如无以上亲,其同居小功亲, 在室亲姊妹,出嫁亲女,三分财物内取一分均给之,若无以上亲属,死商财物由官 府没收。 宋刑统卷一二户婚律死商财物 : “唐大和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敕节文, 当司应州郡死商,及波斯、蕃客资财货物等,谨具条流如后死波斯及诸蕃人资 财货物等,伏请依诸商客例,如有父母、嫡妻、男女、亲女、亲兄弟元相随,并请 给还。如无上件至亲,所有钱物等并请官收,更不牒本贯追勘亲族。 右户部奏请,自今以后,诸州郡应有波斯及诸蕃人身死,若无父母、嫡妻、男 及亲兄弟元相随,其钱物等便请勘责官收。如是商客及外界人身死,如无上件亲族 相随,即量事破钱物霾俟,明立碑记,更牒本贯追访。如有父母、嫡妻、男及在室 女,即任收认。如是亲兄弟、亲侄男不同居,并女已出嫁,兼乞养男女,并不在给 还限。在室亲姊妹,亦请依前例三分内给一分。如死商有妻无男女者,亦请三分给 一分。敕旨宜依。 后周显德五年七月七日敕条,其蕃人、波斯身死财物,如灼然有同居亲的 骨肉在中国者,并可给付。其在本土者,虽来识认,不在给付。 ”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中国居住的蕃客越来越多,居住时间也越来越长,有的甚 至长达五世之久,宋朝政府又对此类蕃客的遗产做出了规定。徽宗政和四年(1114 年)五月十八日诏令:“ 诸国蕃客到中国居住已经五世,其财产依海行无合承分人, 及不经遗嘱者,并依户绝法,并入市舶司拘管。 ” 即诸国蕃客来中国居住凡经五世 者,遗产则官管,如无继承人或遗嘱,即依户绝法加以处分,仍入市舶司保管。市 舶司之所以保管财产,盖欲瘞亡人之子女或近亲来而认领处分,这也是对外商财产 的一种保护。规定五世的用意,一为蕃商居留宋朝时间确实长久,再者,也与中国 传统观念中五世亲尽有关。 上述规定只有在蕃商生前未立遗嘱时才能生效。若蕃商生前立有遗嘱,宋朝依 宋会要辑稿食货61 之 62,第 5904 页。 宋会要辑稿职官44 之 9,第 3366 页。 6 法予以保护。在实际生活中,宋朝对外商遗产的处理除依法予以保护外,还根据不 同情况灵活处理。 龙川略志曾记“辨人告户绝事”:“广州商有授于户部者,曰 蕃商辛押陁罗者,居广州数十年矣,家货数百万缗。本获一童奴,遂养为子,陁罗 近岁还蕃,为其国主所诛,所养子遂主其家,今有二人在京师,各持数千缗,皆养 子所遣也,此于法为户绝,谨以告李公择,既而为留状,而适在告,郎官谓予曰: 陁罗家赀如此,不可失也。 ” 苏辙: 龙川略志卷五人告户绝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第 289 页。 7 第第 2 章章 继承形式继承形式 根据继承的不同特点对继承所进行的划分,从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 国家继承制度,以及继承的形式、内容、方式、时间、继承人的范围等方面,可以 将继承划分为若干种类。法定继承,是指继承人的范围、顺序以及遗产的继承方式 等,都由法律直接规定。遗嘱继承,是指遗嘱人依自己的意志,通过立遗嘱的方式 而指定继承人,所以,遗嘱继承又称为“指定继承” 。代位继承,是指继承人因先 于被继承人死亡或其他原因而不得继承时,由其直系血亲卑亲属代为继承。以下主 要分析、阐述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代位继承三种继承方式。 2.1 法定继承法定继承 2.1.1 概念概念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贯彻家族财产制。法律严禁分家析产,其目的在于,首先是 为了维护家长支配权,进而巩固皇权专制;其次是“均其贫富,养其孝悌” 。但是, 祖父母、父母令子孙“异财”而不“别籍” ,法律是默认的,实际上也是通行的作 法。故在传统社会,只有父母双亡或户绝等场合,才发生遗产的分割问题。 法定继承,主要是亲生子孙的遗产继承。 宋刑统户婚律卑幼私有财准引 户令规定: “诸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 ”同一顺序继承人所继承的财产份 额均等。在我国古代宗族制度的影响下,财产继承以宗祧继承为先决条件,所以财 产继承首先只是在被继承人男系子孙中进行。在社会生活中,父母在世往往为子析 产。在这种情况下,家产分析与财产继承实际是同一过程,父母去世,家产尚未分 析者,才存在遗产继承问题。 2.1.2 内容内容 1.诸子分家析产的时间 诸子均分的时间可以是父母在世时,也可以是父母去世后。但是,父母去世后 再分家析产占主流。父母亡故以后,家产仍未分析时,同居中的兄弟叔侄在服丧期 间,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进行家产分析。 “诸居父母丧生子,及兄弟别籍异财者,徒 一年。 ” 但在为父母服丧时间终结以后,同居的兄弟可以随时分家析产。具体案例 宋刑统卷一二户婚律父母在及居丧别籍异财 ,第 372 页。 8 如吕文定诉吕宾占据田产, “吕文定、 吕文先兄弟两人, 父母服阕, 已行均分” 。 清 明集罗棫乞将妻前夫田产没官案例中, “父母身亡,已当服阕,分而为三,省簿 各有姓名” 。 分配方式为一次性分家析产和多次性分家析产两种方式,无论采用哪 种方式,都以平均为基本原则。在大多数不富裕的家庭中,在数量上很难满足儿孙 的需要,这就需要平均和公正;即使在富裕的家庭中,也因欲壑难填,平均公正也 显得很重要。平均是我国传统分家析产中最基本的特征。南宋袁采家训中“兄弟当 分,宜早有所定。兄弟相爱,虽异居异财,亦不害为孝义” 。 2.父母的“养老分” 南宋与中国历代法律都严禁子女于父母在世时强求分家析产,但出之于祖父 母、父母之意的析家,则为法律所承认。 宋刑统禁止祖父母、父母在世而子孙 别籍异财的法令中又有补充规定: “若祖父母、父母处分,令异财者,明其无 罪。 ”这仍然是沿袭唐律的规定。资料表明,南宋社会家庭中的卑亲属成员在成年 以后,会分家析产。 袁氏世范中分给财产务平均条: “父祖高年,怠于营干, 多将财产均给子孙。 ”蔡襄福州五戒文 : “为父母者,视己之子犹有厚薄,迨至 娶妇,多令异食。 ” “贫富之家,多于父母异财,兄弟分养。 ”地方政府“专置司局” , 以处理民间的分家析产之事。南宋绍熙二年: “至若分产一节,虽曰在法,祖父母、 父母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然绍熙三年三月九日户部看详,凡祖父母、父母愿为 标拨而有照据者,合与行使,无出入其说,以起争端。 ” 这条法令的颁布,更进一 步确定了祖父母、父母可以令子孙异财的法律规定。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同样是强 调祖父母、父母在家产分析中的决定权。父母俱在,这种权利属于父亲。父亡母在, 则权利属于母亲。 父母在世时的家产分析,父母首先要留出部分财产作为“养老分” 。父母留出养 老分之后,剩余的财产在诸子之间均分。 宋刑统明确规定: “诸应分田宅者,及 财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承父分。兄弟俱亡, 则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姑姊妹在室者,减男聘财之半,寡妇妾无男 者,承夫分。若夫兄弟皆亡,同一子之分。 ” 关于别宅子,即私生子,只有在其 父已死,而又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亲子身份时,官府才不予受理。 “诸别宅之子, 其父死而无证据者,官司不许受理。 ” 这里并未强调其是否已入生父户籍。尚未出 嫁的女性家庭成员,没有参预家产分析的资格,但是可以从家产中留出相当于未婚 兄弟聘财的一半作为嫁资。 3.家产分析文书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四户婚门争业上 ,中华书局 1987 年,第 106 页,引文均为此版本,不再出注。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四户婚门争业上 ,第 107 页。 袁采: 袁氏世范兄弟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第 195 页,引文均为此版本,不再出注。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人伦门兄弟 ,第 373 页。 宋刑统卷一二户婚律卑幼私有财 ,第 372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户婚门别宅子 ,第 293 页。 9 家产分割之后,要订立家产分析文书,详细写上所分到的田宅物业的名目,被 称之为“阄书” 、 “关书” 、 “支书” 、 “分书” 。一次性析分随分随立,多次性析分时 在最后一次分清时再立。家长和家人同签署,受分人各执一本,作为所分产业的见 证。关书且须经官印押。按照历代风俗,立分家文书的时候要请族长出面主持,以 见人身份签押,这是家法对其的认同;还要到官府备案,多由乡间管税收的小吏登 记田产易主情况,以防漏税。有例为证: “取索支书,日复一日。迁延不到,迫之 稍急,乃以白纸来上,并不经官印押。争分全凭支书,有印押者尚多假伪,不足凭 据,而况不印押者乎?” “将户下物作三分均分,立关书三本,父知号外,兄弟三 人互相签押,收执为照” 。 袁氏世范卷三析产宜早印阄书条,析产之后不经 官印押所产生的种种弊端,而劝告人们分家之后宜早印阄书: “县道贪污,遇有析 户印阄,则厚有所需,人户惮于所费,皆匿而不印,私自割析。经年既深,贫富不 同,恩义顿疏。或至争讼,一以为财分未尽,未立阄书。官中从文则碍情,从情则 碍文,故多久而不决之患。凡析户之家,宜早印阄书,以杜后患。 ” 由此可见,关 书作为审理家产分析纠纷时的证据,是十分重要的。 2.2 遗嘱继承遗嘱继承 2.2.1 遗嘱形式和实质遗嘱形式和实质 遗嘱继承作为法律概念,始见于宋刑统引丧葬令规定: “若亡人在日, 自有遗嘱处分,证据分明者不用此令。 ”在南宋的书判中,遗嘱继承的使用十分广 泛,具有优于法定继承的效力,而且成为继承遗产的重要形式。这是宋以前没有的 新现象。 袁氏世范遗嘱之文宜预为 : “父祖有虑子孙争讼者,常预为遗嘱之文” 。 遗嘱的形式主要有口头遗嘱、自书遗嘱和家训三种方式。口头遗嘱,多为在立 遗嘱人不识字或因病不能自书的情况下采用的方式。 清明集卷六黄氏“忽然病 患,面受遗嘱” ,让拨田为在室女充嫁资;但由于“口中之言,恐汗漫无足据” ,所 以在立口头遗嘱时多让代笔人书写下来。 户令中规定:“诸财产无承分人,愿遗 嘱与内外缌麻以上亲者,听自陈; ” “有承分者不合遗嘱” ,以保护合法继承人的继 承权。除上述两种方式外,我国古代遗嘱还有一种特殊方式,即家训。古代士人官 僚常在晚年把自己一生的治家处世的经验整理成文, 传承子孙, 称之为家训或遗训、 遗令、遗诫等。家训内容广泛,其中包括家产继承问题,因此,家训中身后家产处 理内容也可看作遗嘱的方式之一。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户婚门立继 ,第 250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五户婚门争业下 ,第 152 页。 袁氏世范析产宜早印阄书 ,第 293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五户婚门争业下 ,第 141 页。 10 口头遗嘱、自书遗嘱和家训,是我国古代继产遗嘱的三种主要方式。具体方式 虽然不同,但其中体现的原则基本相同,即在诸子平均析产前提下,有子嗣之家的 家产可以自然析分或继承,不必通过遗嘱;只有在无子或特殊需要时才立遗嘱,如 给女儿、赘婿、养子或其他人等。此外,有子嗣之家超出常规安排家产时,有时也 需要通过遗嘱方式。 认识我国古代遗嘱继承的实质,应该注意到的是在遗嘱继承过程之中,家产与 门户是合一的,家产的继承只是其中的手段和交换条件,借此来继立门户、传宗接 代才是立遗嘱人的真正目的。自战国以降,在整个家族中,尽管族长有管理族众的 权力,实际上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单位,小家庭的家长起最直 接的管理作用。小家庭家长的权力较族长具体化,责任更全面和重要,为了保证小 家庭的延续,不能在自己身后绝了门户。分家析产之后各立家门,单系传承,当没 有亲生儿子的时候,即使本家族其他支系人丁兴旺,也无补于自己这一支系,仍然 面临着延续自己小家庭的问题。这就是户绝之家的家长极力立嗣或招婿入赘的原 因,也是遗嘱继承主要存在于户绝之家的原因。 遗嘱财产的数量限制。宋初对遗嘱财产的数额并没有具体规定,实际上是不加 限制,完全由立遗嘱人自行决定。南宋则“遗嘱财产不满一千贯,若后来有养子, 合行均给;若一千贯以上,给五百贯;一千五百贯以上,给三分之一,至三千贯止, 余数没官。 ” 对遗嘱财产数量的限制,实际上官府通过参与遗嘱财产分配,使户绝 财产的一部分转化为官府所有。 2.2.2 遗嘱的有效要件遗嘱的有效要件 立遗嘱人须达到法定年龄。南宋判词有“七岁,其遗嘱非真,似难争立” 的说 法。遗嘱必须是立遗嘱人真实意思的表示。立遗嘱人必须神智清醒,具备立遗嘱的 能力,遗嘱才有效力。但凡“年老依违悍妻在旁,爱子在侧,不能明断勇决” 的遗 嘱,和“临终乱命” 、 “互相反复”的遗嘱无效。 立遗嘱必须得到族人的承认。律令规定,户绝之家的财产应由族中子弟继承, 如遗嘱给赘婿或他人,等于剥夺了族中子弟的继承权,最容易引起争讼。因此,规 定立遗嘱必须得到族人的认可。族人的认可被视为有效遗嘱的要件之一。而“不由 族众、不经官司之遗嘱” ,即视为无效遗嘱。 有效遗嘱须经官印押。根据宋律的规定,立遗嘱须要经官印押。 清明集书 判: “乃谓余氏在日,有此遗嘱,设果有遗嘱,便合经官印押,执出为照。 ” 遗 嘱必须经印押,由官府维护合法遗嘱的法定效力。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防范因假 宋会要辑稿食货61 之 64,第 5905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户婚门立继 ,第 268 页。 袁氏世范遗嘱之文宜预为 ,第 311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户婚门立继 ,第 263 页。 11 伪遗嘱而引致争端;另一方面,政府可因之而征收税产。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 五月,户部规定: “人户今后遗嘱与缌麻以上亲,至绝日合改立户及田宅与女折充 嫁资,并估价赴官投契纳税。 ” 官府未经印押的遗嘱或是口头遗嘱情况,便比较复 杂。依法令规定,这类遗嘱是没有法定效力的。一般情况下,官府对这类遗嘱不予 承认。 “其所谓遗言者,口中之言邪?纸上之言邪? 若曰纸上之言,则必呈之官府, 以直其事矣。若曰口中之言,恐汗漫无足据,岂足以塞公议之口。 ” “缪氏母子不 晓事理,尚执遗嘱及关书一本,以为已分析之证。此皆何烈在日,作此妆点,不曾 经官印押,岂可用私家之故纸,而乱公朝之明法乎! ” 未经官印押的遗嘱,若其内 容合乎法令规定,官府经确认遗嘱系被继承人生前所立,也能予以维护。 “将遗嘱 辨验,为是居茂生前标拨,与女十娘充嫁资” ,虽未经官印押,但官府经检验后, 确认遗嘱内容合法有效。随着遗嘱继产的增多,法律维护遗嘱的履行方法日趋多样 和完善。这样,家族规范于前,官府监护于后,渐渐形成了一套履行遗嘱的保障体 制。 寡妇私立遗嘱无效。寡妻守志者虽有承父分的代位继承权和立继权,但对夫家 财产并无处分权,尤其是改嫁后的妇女,更不准私立遗嘱,将后夫家财产遗嘱与前 夫之男女。 “寡妇以夫家财产遗嘱者,虽所许,但户令曰:有承分人不合遗嘱 也。 ” 遗嘱不合法者,关系人可以依法告诉,诉讼期限为十年。 “遗嘱满十年而诉者, 不得受理。 ” 假伪遗嘱者,官府不予承认。对于假伪遗嘱情节严重者,要予以惩罚。 有例为证: “范瑜放荡无藉,乘范大佑神朝奉不禄,妄起觊觎,既教唆族人,使于 范朝奉垂绝之际,登门伐丧,骗去钱、会,今又敢恃其破落,自行诈赖。鞠之囚圄, 理屈辞穷,即无所谓遗嘱,特凿空诬赖,为骗取钱物之地耳。范瑜勘杖一百, 编管邻州。 ” 遗嘱不得侵害法定继承人的权益。 “在法:诸财产无承分人,愿遗嘱与内外缌 麻以上亲者。听自陈,官给公凭。 ” 这一法令规定本宗亦须是有服亲,才有遗嘱继 承的资格。与北宋时期相比,遗嘱继承人的范围有所缩小。遗嘱若违法侵害法定继 承人的权益,受害人可以向官府告论,官府依法维护法定继承人的权益。 宋会要辑稿食货69 之 26,第 6342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户婚门立继 ,第 216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五户婚门争业下 ,第 139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六户婚门争业 ,第 198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五户婚门争业下 ,第 142 页。 李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三,中华书局 1979 年,引文均为此版本,不再出注。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户婚门遗嘱 ,第 291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九户婚门违法交易 ,第 304 页。 12 2.3 代位继承代位继承 2.3.1 概述概述 代位继承,是指继承人因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其他原因而不得继承时,由其直 系血亲卑亲属代为继承。宋代的代位继承主要有“子承父分”和“妻承夫分”两种。 宋刑统引户令 : “兄弟亡者,子承父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 。即在父 亲先于祖父死亡时,准许儿子代替父亲承受祖父遗产,当然也包括遗腹子,异姓养 子、过房子在内。由于“子承父分”能够延续宗祧,保全家业,所以法律对“子承 父分”的代位继承无附加条件和限制。 2.3.2 内容内容 南宋户令规定: “寡妻妾无男者,承夫分,若夫兄弟皆亡,同一子之分。 ” 虽然准许“妻承夫分”成为户主,而且“未有一日,则可以一日承夫之分” ,他人 不得干预。但是妻的代位继承权是有条件的。一、寡妻妾有男者,应依“子承父分” 法,不可再“妻承夫分” ,只有无子者,才可“承夫分”或“同一子分” ;二、必须 是“在夫家守志者” ,若改嫁,夫家财产“皆应分人均分” ;三、必须为亡夫立嗣, 将代位继承的财产转移给所立之子。 清明集 : “妻得承夫分财产,妻之财产也, 立子而付之财产,妻宜得而与之” ;四、 “民有户绝而妻鬻产适他族者” , “准法, 产业当没官” 。 所以宋代的“妻承夫分”的代位继承只是为亡夫的继子起传递遗产 的作用。因此,寡妻代夫承受的财产,没有典卖、转让、挟带改嫁和随身归宗的处 分权。 为了防止寡妻任意处分夫家财产,法律对寡妻作了许多限制。由于“改嫁于义 已绝” ,所以寡妻“不许典卖田宅” , “不能更占前夫屋” ,不许“卷以自随”改适他 人。即使寡妻在夫家守志而招来接脚夫者,亦不许“假以妻子为名,立契破卖,隐 钱入己,或变置田产,别立后夫为户” 。南宋叶宪在书判中说:寡妇无子孙并同居 无有分亲,招接脚夫者,其妇人愿归后夫家及身死者” ,前夫财产仍作户绝处 理。法律准许“妻承夫分” ,只是鼓励寡妇“守节”的一种手段而已。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户婚门检校 ,第 280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七户婚门立继 ,第 214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七户婚门立继 ,第 217 页。 宋会要辑稿食货61 之 58,第 5902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户婚门户绝 ,第 273 页。 13 第第 3 章章 继承人范围继承人范围 3.1 亲生子亲生子 3.1.1 嫡生子与庶生子嫡生子与庶生子 宗祧继承自然延续的家庭,财产一般由男性后代继承为主,并且以“诸子均分” 为原则。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条件下,儿子的身份地位是由父亲确定的,同父不同 母的儿子又根据生母的身份分成了四类:嫡生子、妾生子、婢生子以及私生子,后 三种通称为庶生子。嫡庶之间的等级差别很大,在继承权方面,宗祧继承权一直属 于嫡长子,庶生子在家产的继承和传承门户方面的权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 变化过程。 “别宅子、遗腹子,宜及早收养教训,免致身后论讼。或已习为愚下之 人,方欲归宗,尤难处也” 。 可见,庶生子拥有归宗及分家的权利。需要注意两个 方面:首先是分清庶生子是在本家入籍,还是一直在外面单独立户,入本家籍的庶 生子可以参预析产,后者则不能。 清明集卷七户婚门遗腹中有两个案例, 都是在父亲去世后才入家门,声称是其父在外与旧婢所生子,提出诉讼。结果官府 判决不予支持,理由是生前未与其父同居合籍,再者其年龄过大,怀疑是其冒充。 其次是贵族家庭与平民家庭有所区别。平民家庭分家的时候对庶生子比较宽松,而 在贵族官员家庭则很严格, 按礼法规定, 受封人死后所封赐的物品与普通田宅一样, 诸子均分,不分嫡庶;只由嫡长子继承爵位。在具体分家过程中,普通田宅可以不 分嫡庶一同均分,与特权身份相关的田宅的传承则体现出嫡庶之分。当贵族官僚家 中没有嫡生子时,庶生子的继承爵位权利优于甥侄。 除嫡生子、庶生子,再婚夫妇家庭中还有妻子带来的与前夫所生子,与继父一 同生活,这种带来的儿子通常与庶生子相似,也有与亲生儿子相同的分家权益。实 际中在继父家继产承户,主要看是否需要这个带来的儿子承担继立门户的义务,其 标志是同居、改姓。其外,还要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发生纠纷,不论是谁 的过错,继子都会被赶出去,不能参预分家析产。 3.1.2 继承权的剥夺继承权的剥夺 南宋继承法中特别强调继承权和履行义务的一致性,对父祖不尽赡养义务的子 女,法律规定不得继承遗产,严重违法的,须负法律责任。 “生既不能养,死又不 袁氏世范庶孽遗腹宜早辨 ,第 40 页。 14 肯葬,父子之道固如是乎?人伦天理,至此灭矣。 ” 从封建伦理道德角度,一些不 尽生养死葬义务的子孙,虽然是法定继承人,但是无继承权。 亲生子被剥夺继承权。 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加热保温方案设计要求
- 称重传感器装配调试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展台咨询设计方案
- 书店双十二活动方案策划
- 气候适应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分析报告
- 风险补偿申报指南解读
- 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课件
- 90年校庆活动策划方案
- 咨询流程策划方案
- 建筑施工方案设计评审
- DB44-T 2432-2023 高速公路机电设施养护作业规范
- 企业法律法规培训课件
-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 语文单招讲解课件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新能源、电子项目(二期)环评报告
- 快递客户服务培训
- 工艺验证检查指南2025
- 临床教学中的情感教育PBL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 建筑工程碳排放计量指南
- 安全生产大检查方案
- 小儿疝气科普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