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中文摘要 i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中文摘要 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不仅依靠政治、法律,也注重发挥德礼教化的作用,而德礼 教化并非空洞无物,乡饮酒礼(简称“乡饮礼” )就是对民众进行教化的具体可行的 重要方式。它源于西周,此后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清朝虽是少数民族政权,却继承 发展了乡饮礼,并对其程序、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同时,清朝统治者极为重视官员 在乡饮礼中发挥的教化作用,明确规定官员在此活动中严选宾介、讲读律令的职责。 乡绅作为连接政府和乡村社会的纽带,是清朝社会结构中的重要阶层,经常作为宾介 被邀请参加乡饮礼,通过乡饮酒这种制度化的活动对民众实行切实有效的教化,并帮 助统治者实现对乡村社会的管理、控制。乡饮酒不仅是一种礼仪活动,也是清政府对 民众进行德礼教化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和政治法律意义。 关键词:乡饮;德礼;法令;教化;乡绅 作作 者:者:谭 颖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高积顺 abstract the analysis about qing dynasty community drinking ceremony ii the analysis about qing dynasty community drinking ceremony abstract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al management depended on not only politics and law, but also the moral cultivation, the community drinking ceremony is a specific and feasible way of educating the people. it originated in the zhou dynasty and has been completed in qing dynasty. although the qing dynasty was a minority regime, it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the community drinking ceremony. qing government paid attention to educating the people of local officials in the community drinking ceremony, and clearly define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electing important and secondary guests and disseminating law of local officials. the gentry as link of government and rural society is important stratum of social structure in qing dynasty. they were often invited to take part in the community drinking ceremony, at the same time, they educated the people well and helped qing government to control rural country effectively by the activity. the community drinking ceremony is a etiquette activity,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qing government can educate the people so that it can control the whole society by the activity. the community drinking ceremony is significant to politics and law. key words: community drinking ceremony; morality and rite; law; moral cultivation; gentry written by: tanying supervised by: gao jishun 目 录 引 言 . 1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 4 (一)乡饮礼之源 . 4 (二)乡饮礼之流 . 6 (三)清代乡饮酒礼的时代背景 . 10 二、清朝乡饮酒礼的内容特征. 14 (一)清朝乡饮酒礼的法律化 . 14 (二)清朝乡饮酒礼中的官员职责 . 17 (三)清朝乡饮酒礼中的乡绅角色 . 25 三、清朝乡饮酒礼的功能意义. 32 (一)识别明确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 32 (二)礼让尊老尚贤重学识,培养文明之风 . 32 (三)民间教化,巩固政权 . 33 结 语 . 35 参考文献 . 3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40 后 记 . 41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引 言 1 引 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很久以来, 约定俗成的 “礼” 就是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礼不但是礼仪, 更是礼制, 具有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 社会制度与教育制度等多层涵义。中国古代统治阶层很早就懂得将礼俗政治化,设法 利用礼俗进行教化,以驯服民众,即“礼俗以驭其民” 。 1礼俗虽起于民间社会,却成 为国家实行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用以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最终实现国家统治 的长治久安。 乡饮酒礼是五礼中的嘉礼之一种,它始于周代,至民国仍有遗存,前后延续了两 三千年之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种礼以饮酒聆乐为内容,以敬尊长老、宾兴贤能 为旨趣,其中包含了以孝亲为内容的家庭伦理,以尊德尚齿为内容的社会伦理,以忠 君为内容的政治伦理,具有明显的社会教化功能。研究乡饮酒礼,可以使我们重新认 识传统的社会习俗,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但更为重要的是窥探中国古代社会的 管理模式。 从社会管理方式看,中国古代强调德礼政刑四位一体,但与政刑相比,通常更重 视德礼对民众的教化。 或许可以说, 古代对社会进行管理的主要方式不是政治和法律, 而是通过德礼教化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在德礼教化中,地方官员和乡绅发挥了 很大的作用。 早在汉朝形成的循吏思想就主张官员要具有双重角色, 他们不仅是 “吏” , 同时又是“师” 。循吏思想为以后历代所承继,入关后迅速汉化的清朝统治者亦特别 强调地方官员教化民众之权力和责任,在乡饮酒活动中,规定了官员严选宾介、宣读 律令的职权和责任。乡绅作为连接政府和乡村社会的纽带,是清朝社会结构中一个重 要的阶层,常作为宾介被邀请参加乡饮酒,通过乡饮酒活动发挥教化的作用,辅助政 府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控制。 目前中国古代社会史、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较多地提及到了乡饮酒礼,也不 乏专门研究乡饮礼的学术论文。从研究乡饮礼的源流来看,杨宽先生在其西周史 和古史新探两部专著中均收录了 “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一文,认为先 1 周礼天官冢宰 。 引 言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2 秦乡饮不仅是敬老酒会,而且是氏族社会中长老议事结构。 2许贻慧的明代乡饮酒 礼的社会史考察 、邱仲麟的敬老适所以贱老明代乡饮礼的变迁及其与地方社 会的互动论述了明朝在继承古礼和唐宋礼制基础上对乡饮礼的发展创新,以及明代 乡饮偏离礼法的过程。 3从研究乡饮礼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来看,曾佩芬在其乡饮酒 礼的源流及其社会功能的硕士论文中,阐述分析了乡饮酒礼的历史演变,探讨了各 时期乡饮礼存在的价值与社会功能。 4赵永翔在其硕士论文明清乡饮酒礼研究中 认为, 明清乡饮实质上是政府官员通过与民间合作的方式以引导社会秩序的示范性表 演。 5方潇老师在论文王道视角下的思想控制清前期的法律与实践中提及乡 饮礼,认为它是清王朝利用“民间法”实现对广大乡村社会思想控制的方式。 6 研究乡饮礼的文章较多,已经牵涉到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朝代,但其中也存在一 些不足:一是没有清代乡饮礼的专文。在研究者看来,明清两代的乡饮礼一脉相承, 乡饮的相关规定大都相同,因此,往往把明清两代乡饮礼混合起来,但文章引用的史 料大多是明朝的,而对清朝乡饮礼只是略有提及,语焉不详。二是对于官员和乡绅在 乡饮酒中的教化职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多数文章在提及乡饮官员时,往往只注意 到官员应严格挑选宾介,并未留意其在乡饮中对百姓讲读律令所发挥的教化功能。对 于乡绅, 只是看到他们作为宾介参加乡饮,而忽略了其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参加乡饮对 百姓进行教化以实现社会控制的意图与作用。 三是对乡饮礼所发挥的政治法律功能分 析较少。很多文章在涉及乡饮时,更多的关注乡饮仪式与前朝的变化,并未透过仪式 对乡饮礼背后所发挥的政治法律功能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清朝的乡饮礼虽然继承了明朝,与明朝具有一贯性和一致性,但也有 发展变化,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而且是少数民族 的所建立的王朝,对它的乡饮礼有专门探讨研究的必要。 本文是在学界先辈们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 没有他们的辛勤耕耘 便没有本文。同时又不自量力,试图弥补以往研究成果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其意义 2 杨宽: 西周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742-769 页; 杨宽: 古史新探 , 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第 280-309 页。 3 许贻慧: 明代乡饮酒礼的社会史考察 ,载于明史研究 (第九辑) ,黄山书社 2005 年版,第 160-167 页; 邱仲麟: 敬老适所以贱老明代乡饮礼的变迁及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载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集刊 (台湾)2005 年 3 月。 4 曾佩芬: 乡饮酒礼的源流及其社会功能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年。 5 赵永翔: 明清乡饮酒礼研究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年。 6 方潇: 王道视角下的思想控制清前期的法律与实践 ,载于法学家2011 年第 5 期。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引 言 3 在于: 第一, 着重探讨清朝的乡饮酒礼。 清朝作为异族统治, 且统治时间长达二百多年, 究其原因在于, 清朝统治者重视总结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经验, 接受儒家的治国理念, 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方式方法。他们不仅全面迅速地汉化,而且用汉人的历史文化 传统来统治汉人,这就极大地缓解了满汉矛盾。乡饮酒礼作为儒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长期以来发挥着对民众进行社会教化的作用,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此外,乡饮酒礼源远流长,虽各时期有所不同,却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而清朝规定 则最为完备。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重点研究清朝的乡饮礼。 第二,查阅清朝典籍,从法学视角分析乡饮礼。首先,分析乡饮礼的法律化。清 代法律对乡饮酒礼有诸多明确规定, 礼部则例强调官员在乡饮酒中的作用; 清会 典以及清会典事例主要规定了乡饮酒礼的程序; 大清律例专为乡饮酒设立 两条“拟罪条例” 。其次,注重研究官员在乡饮酒中承担的职责,官员不仅要严选宾 介,还要宣读律令,以更好地实现乡饮酒的礼乐教化职能。最后,从法理角度分析乡 饮礼所反映的德刑关系。无论是官员讲读律令,还是乡绅作为宾介参加乡饮,都反映 出清朝与以往历代王朝一样甚至比以往历代王朝还更加强调德礼政刑的一体性, 但依 然是德礼优于政刑。 第三,兼顾社会史研究思路,突出乡绅在乡饮礼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在史料方 面将引用相关的地方县志,证明乡绅作为宾介被官府邀请参加乡饮的重要职能,即国 家通过乡饮酒礼充分发挥社会“精英”作用,再通过社会“精英”把国家伦理价值观 念或曰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到世俗生活中,以对民众进行有效的教化。同时,因为乡绅 参加乡饮,不但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又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使他们不但更加效力于 官府,还更能发挥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力,更有利于辅助官府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 基于如上理由,笔者以为有必要对清朝的乡饮礼作一专门的探讨。这不仅具有学 术的意义,相信也有现实意义。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4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满人虽然没有乡饮之礼, 然而满人建立清朝后却继承并发展了汉人源远流长的乡 饮之礼。至少在乡饮礼这个传统上,作为异族的满人非但没有将其灭亡,反倒与中国 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因此,有必要对清朝以前的乡饮礼略作梳理。同时,清 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并且是由满人建立的王朝, 因此还有必要考察清朝乡饮礼的 特定时代背景。 (一)乡饮礼之源 明确记载乡饮酒礼的起始时间是周代。究其源头,有人认为“乡饮酒礼是由氏族 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下的议事会转变而来。它不仅是尊敬长老的酒会,而且是具有长 老会议的性质。后来,长老的政治权力缩小,这种礼成为单纯的酒会仪式。 ” 7这 只是一种推测,因为“乡饮之礼,夏殷之世无所考,周代五礼之目是为嘉礼之一。 ” 8 一般认为乡饮酒礼设定之初是为了表达对老人的尊重。杨宽先生通过对“乡”字的本 义即“两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考证,认为乡饮酒礼源自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 并认为“这种礼很自然的,会着重于尊长和养老,因为在原始社会里国家并不存在, 公共联系、社会本身、纪律以及劳动规则,全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并靠组长 或妇女享有的威信或尊敬来维持。 ” 9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尚齿、尊长、敬老、宾 贤、重能、崇德、隆礼等伦理道德观念,并定期举行群体活动。古籍载: “三年则大 比, 考其德行、 道义, 而兴贤者、 能者。 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 以礼礼宾之。 ” 10可见,乡饮酒礼是行之于乡里的,由乡官定期召集主持的,以宾贤、敬老、礼让等 为主要内容的,以进行道德伦理教化、端正社会风气、维护德礼秩序的制度。 乡饮酒礼有四种:一是根据仪礼乡饮酒义记载 ,其所指是乡学学生毕业 典礼时的宴饮之礼: 以诸侯之乡大夫为主人, 主人与先生商定选 “处世之贤者” 为 “宾” 、 “介” 、 “众宾” ,然后请他们来乡学宴饮,主人、先生带领学生对乡老、乡贤按长幼尊 7 冯天瑜: 中华文化辞典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9 页。 8 大明集礼卷 29,嘉礼类第十三。 9 杨宽:古史新探 ,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291 页。 10 周礼乡大夫 。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5 卑行相应礼仪,目的是教导学生尊老敬长,让他们见识或见习“君子交接之道” ,使 他们学得此道后能为乡里之表率。 二是认为乡饮酒礼是经过三年一度的人口普查后将 查得的乡里贤能者上举于朝廷而行的敬贤礼。汉人郑玄注周礼地官司徒之“以 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语时,谓“诸侯之乡大夫正月吉日受法于司徒,退而颁于乡 吏;及三年大比,而兴其贤者能者,以宾礼礼之,献于三庭,曰乡饮酒。 ”三是认为 党正饮酒,亦谓之乡饮酒, “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六十者三豆,七十者 四豆,八十五者五豆,九十者六豆。 ” 11此外,依周制,州长春秋习射于序,先于序行 宴饮乡老之礼,亦谓之乡饮酒之礼。 上述四种情形, 不管是具体指哪一种情形, 其基本用意却是一致的, 即 “贵贱明, 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 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 12所有参加乡饮酒礼的人,尊卑 贵贱分明;礼数的高低有别;和谐愉悦而不放肆;长幼不遗忘;安乐而有秩序。做到 这五条,就足以正身安国,能正身安国,天下也就安定了。反之, “乡饮酒之礼废, 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 ” 13乡饮酒礼的主旨是为了营造敬老尊老、礼敬贤能 的风尚,防止卑幼者犯上僭位。 杨宽先生受古代希腊、罗马政权机构中设有贵族元老院的启发,提出“我国古代 虽然没有常设的贵族元老院,但是这种由国君主持、商定国家大事的乡饮酒礼,实质 上就具有元老会议的性质。溯其源,也当起源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议事会 ,所以 他们主要的任务还是定兵谋 。周族在军事民主制时期, 议事会就在食桌上举行 的,与聚餐会和酒会是结合的,等到西周的国家成立, 议事会就成为贵族的 元老会议,还是和酒会结合着举行的,称为乡酒 。 ” 14从中可以看出,周代的乡饮 酒礼不仅有宗法社会的尊老性质,还具有国家的政治意义: “这种由国君主持的礼, 不仅具有酒会的性质,而且具有议会的性质。既要通过酒会的仪式,表示对贵者、长 者的尊敬,分别贵贱、长幼;又要通过议会的方式,商定国家大事,特别是定兵 谋 。这种礼不仅是个欢迎贵宾、尊敬长老的仪式,而且具有商定国家大事的议 会性质。它是和尊敬长老相结合的一种元老会议,是当时执政者的一种咨询机关。这 11 礼记乡饮酒义 。 12 朱彬: 礼记训纂 ,尧钦农点校,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890 页。 13 礼记经解 。 14 杨宽: 古史新探 ,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293 页。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6 种礼在乡中举行,不仅是个欢迎贵宾、尊长老的仪式,而且是乡的一种咨询机关。 ” 15 儒家的历史观是往后看的,他们尊重先人,崇尚过去,把夏商周三代理想化,而 三代中又以周代最为典型。待儒家成为正统而被奉为国家意识形态后,周代的文化制 度就为以后绝大多数王朝所极力推崇, 其中包括乡饮礼。 因此, 乡饮礼不但始于周代, 又形成了源源不断、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 (二)乡饮礼之流 第一,秦代乡饮酒礼的废弃。 秦出自西戎,原行戎狄之教,故秦的社会,原来是戎狄风俗的社会。戎狄文化崇 尚武力, 社会生活形态与雍容柔美的中国文化不大相同。 秦自商鞅变法后, 迅速崛起, 建立一个强大的军事专制国家,它对内实行军事化管理,对外则扩张攻掠。秦既然对 内整齐划一,全民皆兵,也就很难有地方性的民间社会,很少上下、尊卑、老幼乃至 性别的严格区分,即便有也完全服从于征战的需要;对外由于长期攻城略地,因此生 活紧张单调,令行禁止,自然没有仪礼之谦卑揖让的余暇与考究。因此,戎狄文化中 父子之亲、 男女之别以及仁义道德观念极为淡薄。 秦国崛起于戎狄, 承袭了戎狄文化,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但商鞅强秦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灭绝文化, 他把礼、乐、诗、书、善、脩、孝、悌、廉、辩十者当作亡国的害虫,提出“论至德 者,不和于俗,成大公者,不谋于众,苟可以强国,不法于众,苟可以利民,不循于 礼。 ” 16秦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一时取得巨大成功,吞并了六国,实现了统一。统一 后的秦朝吃惯了法家提供的药方,继续推崇法家,打击儒家,甚至不惜焚书坑儒。法 家思想尚武而轻文,重力而无德,强调以法势术驾驭群臣驱使民众,反对德礼教化在 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乡饮酒礼作为嘉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遭致废弃也就 势在必然。乡饮礼,至秦朝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然而这只是暂时的,乡饮礼作为 重要的民间社会传统比貌似强大的秦朝更有生命力。随着秦朝的短命夭折,乡饮礼终 于起死回生,并呈现勃勃生机。 第二,汉代的乡饮酒礼的复兴。 汉高祖崛起于陇亩之间, 本不知庠序之教, 又以初有天下, 干戈未息, 攻城掠地, 15 杨宽: 西周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53-754 页。 16 商君书更法 。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7 需要斩将搴旗之士,因此轻视儒生。其后方知儒生虽难与进取,却足可守成,因而令 儒臣叔孙通及其弟子制定朝仪。 17朝仪既定,高祖更加赏识儒生,崇拜孔子。18而汉初 所用,多为黄老之术、刑名之言,至武帝时,为适应当时政治环境的需要,开始起用 董仲舒,独尊儒术。随着儒学的兴起, “乡饮之礼”起而复兴,诸儒有了“修其经艺, 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19的传统。 至东汉,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的“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 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 牲以犬”可以看出,东汉时天子飨群臣行养老、飨射礼,而在地方郡国学校则要举行 乡饮酒礼, 至于其具体礼仪到底是作为乡学生毕业敬老典礼还是作为乡间敬贤礼亦或 百姓交接礼,史料无证,但从祀周公孔子看,主要应是按仪礼而行的乡学生学成 时的敬老典礼。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改善社会风习,稳定社会秩序,也举行乡饮酒礼。 如东汉李中任丹阳太守时,由于丹阳乃边远郡县,风俗习惯和中原差距甚远,李忠认 为要移易风俗,应首先从习礼入手,于是“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 ” 20随着乡饮 礼的推行,民风不断改善,丹阳成为一方乐土,一时流民纷纷附集,不过几年, “垦 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 ” 21 第三,魏晋至唐宋乡饮酒礼的发展。 考察晋代史, 晋书武帝纪 、 晋书礼志皆载晋武帝崇儒兴学,营建辟雍, 曾于泰始六年至辟雍兴乡饮酒礼,并下诏云: “礼义之废久矣,今乃复讲肄旧典。赐 太常绢百锭,承博士及学生牛酒。 ” 22另外咸宁三年和惠帝元康九年都曾在冬日举行乡 饮酒礼。 值得注意的是, 晋朝行乡饮酒礼与前朝有一个明显不同之处: 乡饮酒礼在周, 为乡大夫行之于乡;在汉,则太守诸侯相与长行之于郡国,即使天子率群臣养老于辟 雍, 也未有天子飨群臣而谓之乡饮酒者。 而晋朝乡饮酒礼确由天子亲临, 行之于辟雍, 足见受重视程度。西晋末因五胡乱华而南迁,乱华的五胡蛮族不同于秦朝,其中爱好 汉族文化者甚多。进入中原之后,他们大力推行各种汉化政策,不断提升自己,消减 胡汉界限,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乡饮酒礼。例如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一年冬,曾下 17 汉书儒林传 。 18 汉书叔孙通传 。 19 史记儒林列传 。 20 后汉书李忠传 。 21 后汉书李忠传 。 22 册府元龟卷 59。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8 诏曰: “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叙乱。孟冬十月民间岁隙宜于此导以德义,可下诣州 党里之内推贤而长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不率长教者具以名闻。 ” 23 至唐,乡饮酒礼尤受重视。唐太宗时,曾下诏文说: “比年丰稔,闾里无事,乃 有堕业之人,不顾家产,朋游无度,酣宴是忱。危身败德,静言思之,良增轸叹。自 非澄源正本,何以革兹弊俗。可先录乡饮酒礼一卷,颁示天下,每年令州县官亲 率长幼,以礼行之,庶乎识时廉耻,人知敬让。 ” 24此后地方举行乡饮酒礼的次数日渐 增多,目的是使乡绅庶民识廉耻,知敬让。唐代乡饮礼有两种:第一种是每年十二月 举行的“正齿位”之礼,届时地方官宴请本地有声望的人,以示敬贤,同时借此机会 传扬礼教,意在扭转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第二种乡饮酒礼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即贡 士赴京参与科举之前,地方官设酒宴欢送他们,是一种尊礼贤能之礼。玄宗开元二十 五年敕: “应诸州贡人,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必有才行,不限其数。 其所贡之人,将申送一日,行乡饮酒礼。 ” 25其礼,州“刺史为主人、贤者(被贡举者 或被旌表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与之行礼,而宾举之。 ” 26宾、介、众 宾,都是典礼要敬重的对象,而“宾” 、 “介”又是众宾接受尊礼的正、副代表。唐志 所记程序、仪节复杂,但其基本用意则在于突出地方长官尊贤的作风,希望通过这种 礼贤下士的活动,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读书知礼、孝顺尊长的社会风气。 史学界常常 “唐宋” 合称, 说明两个王朝犹如孪生兄弟, 有太多的相通相同之处。 虽然唐是“李唐” ,宋是“赵宋” ,姓氏不同了,但在很多重要方面两个王朝却一脉相 承,而且宋朝的社会之发达、文化之繁荣,非但不逊色于唐朝,反倒出于唐朝又胜于 唐朝,在乡饮酒方面也是一样。宋代乡饮酒礼仍沿唐旧,主要为地方在贡士之时所行 之礼。史载: “后世腊蜡百神,春秋习射,序宾饮酒之仪,不行于郡国。唯贡士日, 设鹿鸣宴,犹古者宾兴贤能,行乡饮之遗礼也。 ” 27在宋朝,由于行乡饮酒礼时,必歌 鹿鸣之诗,故又称“鹿鸣宴” 。而另外,以敬老为主的乡饮酒礼基本上处于废止状 态,而代之以更具有养老性质的乡饮礼。宋政和六年所修政和五礼目录之中不见 乡饮礼,却有养老礼,很有可能是敬老性质的乡饮酒礼已经转变成了养老礼,这应当 23 册府元龟卷 59。 24 通典卷 73。 25 唐会要卷 26, “乡饮酒” 。 26 新唐书礼乐志 。 27 宋史礼志嘉礼五 。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9 具有很大社会保障的意义,同时也不乏通过乡饮礼而敬重老人的含义。需要指出的, 宋朝举行乡饮酒礼的事例较之唐朝明显增多,地方官对乡饮酒礼表现出更加积极主动 的态势,他们不仅策划、主导乡饮酒礼的举行,还修订乡饮酒的礼文。例如,大理学 家朱熹作为南宋乡饮酒礼的重要修订者, 不但对吕氏乡约中乡饮酒礼的相关规定进行 增损,还上进朝廷。宁宗庆元中,朱熹以仪礼改定主、宾、僎、介之位。朱熹所修订 的席位成为以后历代乡饮酒礼席位设置的模板,被广为采纳。 第四,明代乡饮酒礼的政治化。 明太祖洪武十六年下令颁乡饮酒礼图式于天下,规定“每岁正月十五日、十 月初一日,于儒学行之(乡饮礼) ,民间里社亦行此礼。 ” 28可见,明代的乡饮礼更具 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制度性。但由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极大地强化了专制皇权,同时 也通过乡饮礼强化了对读书人和民间社会的控制, 因而明代的乡饮酒礼主要不是为参 加科举考试的士子而用,也不是为“正齿位” 、序乡民、别长幼尊卑而用,主要是为 灌输忠孝之道、强制推行社会教化、维护社会稳定而用。按照明制,它特别强调仪式 中“司正”举杯致辞,其辞文也都是朝廷统一制定的: “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 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 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 ” 29从辞文可以看出,乡饮酒 礼已成为官府对民众进行强制说教的仪式,将专制政治与民间礼仪高度合一,而且前 者主导后者,后者从属前者,政治意义极为突出,而以前历代尊老敬贤的示范意义反 而无足轻重。除此以外,读律是乡饮酒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明代乡饮酒礼与前朝最 大的差异。明朝统治者为了明确国家对于人民的要求,使百姓熟悉律令,知法守法, 便在乡饮酒礼这样一个由地方长官集合乡里年高德劭的活动中,以郑重的态度读律, 藉着能孚众望的老人们使国家律令更具有权威性与说服力, 亦试图通过这种礼仪传遍 千家万户,俨然是一种以集会的方式所进行的浩大的普法活动,甚至是运动。更令人 失去尊严和感到恐惧的是,明制还特别规定: “有过之人俱付正席立听” ,乡饮酒礼竟 然成了罚站会,再发展一步就成了批斗会。明朝的乡饮礼还等级森严,洪武二十二年 有这样的规定: “各用本等之家子弟,务要分别三等坐次,善恶不许混淆” 30,“凡有 28 明史礼志嘉礼四 。 29 明史礼志嘉礼四 。 30 明会典礼部三十七乡饮酒 。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10 过犯之人列于外坐,同类者成席,不许杂于善良之中,著为令。 ” 31这好像是按照敌我 的阶级划分座次了,从中再也看不到先前那种和谐愉悦其乐融融的景象了。这种过犯 与良善分类而坐的乡饮酒礼,然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代的中国,而当代的中国则更 甚一筹,较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所述, 乡饮酒礼虽然在各朝代有所不同, 却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 世代相传, 而清朝则最为完备。一种习俗或制度竟然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绝非偶然,而是有其 必然之理,颇值得重视。 (三)清代乡饮酒礼的时代背景 清朝的乡饮礼之所以完备,不仅有久远深厚的历史积淀做基础,同时也与清朝特 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同样是异族统治,同样是起于北方少数民族而君临天下,满人统治者的智慧却远 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者之上,国祚亦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甚至其前期的文治武功 并不逊色于强汉盛唐,完全可与汉唐媲美。究其原因在于,清初采用若干怀柔措施, 诸如优礼明室君臣,为明朝已故皇帝举行国葬,征辟明朝遗臣;废除明代恐怖主义的 厂、卫特务机构及苛捐杂税,减轻百姓痛苦;严禁宦官干政,举行科举,编纂巨典, 优礼文士等。从爱好儒学、善于书法、通晓禅机的清世祖顺治以来,清统治者十分重 视总结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经验, 尤其是其前身金朝及其他少数民族同汉族接触的历 史经验,从中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清朝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凡是少数民族要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不用儒 家学说为治国指导方针,必不能长久。因此,满族作为一个落后的且人口远少于汉族 的渔猎民族,虽然灭了汉族人的政权,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非但没有灭亡汉族人在悠 久漫长的农业经济、宗法社会、专制国家里所形成并世代相传的先进文化,反倒全面 继承。满族不是用自己的文化取代汉族的文化,而是不断加速自身的汉化过程。这既 是无可奈何之举,更是明智之举,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 儒家历来强调通过德礼教化治理国家, 而这对于一个来自于异族的外来统治者来 说又尤其必要且重要,否则势必激起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的强烈不满。清朝统治者 31 明史礼志 。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11 在接受儒家治国理念时,也十分重视民众的教化工作,认为这是关系到世道人心的重 大问题,甚至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亡。早在后金天命四年六月,努尔哈赤就 对侍臣说: “为国之道,以教化为本,移风易俗,实为要务。诚乱者辑之,强者驯之, 相观而善,奸逆何自而逞。故残暴者当使之淳淳,强梁者当使之和顺,乃可几仁让之 风焉。舍此不务,何以克臻上理耶?” 32这个认识是极为深刻极有洞见的。乡饮酒礼作 为儒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发挥着对民众进行社会教化的作用,也受 到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顺治元年,还在清廷立足未稳固之际即着手恢复前代乡饮 酒礼,下令京府暨直省、府、州、县每年在春日孟冬朔日于学宫举行乡饮酒之礼,其 仪式沿用了明代的规定。乾隆年间,清高宗依据古籍对当时举行的乡饮酒礼做了大的 修订,从而使乡饮仪轨更加完备。以后的统治者亦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些修改补充。 由此看来,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因为接掌汉族江山而废弃乡饮酒礼,他们不仅对其 予以继承,而且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使得乡饮酒礼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德礼 教化的功能, 以为其统治服务。 应当指出, 乡饮酒原本只是汉族悠久的民间社会传统, 满族人并没有这种传统。 清初, 它更多地适用于汉族民众, 对于满族人基本上不适用。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官员向清政府建议,满族人也应与汉人一样落实乡饮酒礼,以提 升满族社会的礼制文明,加强对本民族地区的教化和控制,缩小满汉的差别。康熙九 年十一月,顺天府丞高尔位在奏折中称: “窃照乡饮酒礼,朝廷敬老尊贤之大典,盖 民知敬老,然后不悖于孝弟,民知尚德,然后日趋于忠信,自古迄今,甚盛典也。臣 跪诵圣谕,谆谆以教化为首务,仰见我国家化民成俗之至意,远较前代矣。第乡饮酒 礼一节,臣府每岁奉行两次,照例将汉人中年高有德者选择敦请,恪守无异。臣思八 旗下满洲、蒙古、汉军其中岂无年高有德,堪为宾介者?似宜并示优崇,以昭奖劝。 伏祈勅下部议,乡饮酒礼满汉一体举行,则大典光而礼制备矣。 ” 33高尔位的奏请得到 了康熙帝的赞同,清政府遂下诏满汉一体举行乡饮酒礼。根据八旗通志的记载, 在八旗中实行的乡饮酒礼与汉族地区的乡饮酒礼没有区别,从仪式、流程、人员安排 等各个方面都按照汉制进行,很好地落实了“满汉一体举行”的法令。 当然,除了德礼教化外,清朝并没有忽视法律的作用。德礼与刑政在中国古代的 社会治理当中历来犹如阴阳之两面, 不可偏废。 董仲舒即以一年之四时比喻庆赏刑罚, 32 清太祖圣训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8 页。 33 钦定八旗通志卷 86,典礼志九。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12 指出庆赏刑罚各有其功能作用,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统治者应该综合运用: “庆赏 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庆赏刑罚,当其处不可不发,如暖暑清 寒,当其时不可不出也。庆赏刑罚各有正处,如春夏秋冬各有时也。 ” 34唐律疏义 中也说: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如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 ” 35可见, 在汉人当政的王朝,虽然德礼教化为最基本的国策,但是刑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清 代之统治者深谙中国古代“德主刑辅”之治理模式,将刑政的措施定位为礼教不可或 缺的辅助手段,确定了“明刑弼教”的治国方针。同时,清代统治者还认为社会的兴 盛与危机取决于礼教与刑罚的实施状况, “君子上下数千年间,观其教化之昏明,与 夫刑罚之中不中,而盛衰治乱之故,綦可睹矣。 ” 36 清代重视法律建设不仅受到儒家“明刑弼教”思想的影响,也有其特殊情况。明 末清初有崇尚节义之士风, 不乏怀念故国之情特深、 抵拒不屈之人。 明末遗臣之诗文, 又常流露出怀念河山故国之思。满清作为异族,对于汉人复明反清思想十分不安,高 度戒备。为此,不惜采取高压政策,以打击反清复明之势力。诸如:以“留发者不留 头” ,罪同谋反,逼迫汉人剃发留辫,并接纳满人服饰,摧折汉人气节;镇压暴动与 叛乱,禁止士人聚众结社盟会,以防止反清思想流传;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 株连杀戮,摧残士人,震慑士人。在此高压政治风气之下,统治者重视律法的制定、 宣讲与施行也成为必然。 清代律法,自清太祖、太宗时即有盛京定例 ,史载: “清太祖嗣服之初,始定 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太宗继武,于天聪七年,遣国舅阿什达尔汉等往 外藩蒙古诸国宣布钦定法令,时所谓盛京定例是也,嗣后陆续著有治罪条文,然 皆因时立制,不尽垂诸久远。 ” 37顺治时又详译明律,并参满例,刊布大清律集解附 例 。律文之外,还有例文。命内外有司官吏“敬此成宪,勿得任意低昂” ,目的在使 百官万民“畏名义而重犯法” 。其后的清朝统治者对于清律进行校正、酌定、修改。 由于律令为临民之要务,若有官吏不能通晓律意,仍无法决事,无疑是个严重问题。 因此统治者要求百官熟读,俱能讲解详明,并立法考校,以为劝惩。 大清律令 “讲 读律令”条规定: “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 34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 35 唐律疏义名例之律疏。 36 清史稿刑法志一 。 37 清史稿刑法志一 。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一、清朝乡饮礼的源流背景 13 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 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 38至于百姓,则承袭明代,在 乡饮酒中宣读律令布政施教,使之亦皆通晓。因此,清朝的乡饮酒不仅是实施德礼教 化的方式,也是地方官员向社会民众进行普法的方式。 可以说,清朝统治者完整准确地继承了汉人德主刑辅的统治方略,既坚持德礼教 化的基本手段,又充分发挥法律的辅助功能,而这又充分落实到乡饮礼的活动中,在 乡饮礼中得到了几近完美的体现。 38 大清律例 , “讲读律令”条。 二、清朝乡饮酒礼的内容特征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14 二、清朝乡饮酒礼的内容特征 (一)清朝乡饮酒礼的法律化 与以往王朝不同,清代法律对乡饮酒礼的规定非常完备、明确,实现了法律化、 制度化,极具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礼部则例规定了官员在乡饮酒中的作用,要求 乡饮礼由州县官为“主” ;而清会典以及清会典事例则主要规定了乡饮酒礼 的程序; 大清律例还专为乡饮酒设立两条“拟罪条例” 。对于乡饮酒礼,清代的规 定是分层次的,既有程序性规定,还有官员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一,经费的国家保证。清政府很重视乡饮酒礼, “初,乡饮诸费取给公家,自 道光末叶,移充军饷,始改归地方指办。 ” 39乡饮酒礼的费用长期由中央划拨,专款专 用。直至道光年间,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和太平天国作乱,致使军费激增,才将乡饮礼 的费用拨充军饷, 改由地方负责乡饮礼的费用。 乾隆时期, 江西巡抚在一份奏折 ( 署 江西巡抚包括为将江西省乡饮酒礼存剩银两起运解部事奏折 )中写道: “自雍正五年 为始,各属实举报者,应仍支给。如无举行,扣解充饷应自雍正六年为始,务令 州县按时举行,毋得少废,额编银两毋庸裁扣。 ”乾隆朱批: “知道了,钦此。 ” 40从此 奏折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于乡饮酒礼费用有定额拨款,凡是按例举办乡饮酒的地方, 中央政府都会支付其费用。国库的银两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乡饮礼的正常进行,也说明 统治者对乡饮礼的高度重视。 第二,乡饮仪轨的修订与完善。乡饮酒礼从南宋以来久已不用乐。然而至乾隆七 年, 山东道监察御史徐以升考证三代及唐宋以来的乡饮酒礼歌乐后, 上疏清高宗:“自 汉唐以来,虽其意犹存,而其歌诗取类之义已不复如往制,纵或每岁举行,甚者或令 俗工杂乐竟响期间, 岂复识升歌笙奏之义哉!” 41高宗对此十分重视, 下令庄亲王允禄、 大学士鄂尔泰等考核修订,并以古仪礼 、 戴记为蓝本,御制补笙诗六篇, 昭天下在举行乡饮酒礼时演奏,使久已失传古礼用乐之制得以恢复。这既是清朝对汉 文化的一大贡献,无疑也会使乡饮礼的氛围更好,从而发挥更好的效用。另据清史 39 清史稿礼志 。 40 哈恩忠: 乾隆朝乡饮酒礼史料 ,载于历史档案2002 年第 3 期。 41 哈恩忠: 乾隆朝乡饮酒礼史料 ,载于历史档案2002 年第 3 期。 清朝乡饮酒礼述论 二、清朝乡饮酒礼的内容特征 15 稿乐志载,乡饮酒礼用乐时: “乡饮酒礼歌鹿鸣 、 四牡 皇皇者华三章, 笙御制补南陔 、 白华 华黍三章,间歌鱼丽 、 南有嘉鱼 、 南山有台 三章,笙御制补由庚 、 崇丘 、 由仪三章,合乐周南关雎 、 葛覃 、 卷耳 三章,召南鹊巢 、 采蘩 、 采苹三章。 ” 42 清朝除了在乡饮酒中恢复用乐外, 还针对 “各省乡饮制不划一, 或频年阙略不行。 旧仪载图有大宾、介宾、一宾、二宾、三宾,与一僎、二僎、三僎,名号分歧” 43的 情况,于乾隆十八年对乡饮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竞业限制合同书模板5篇
- 2025贵州优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广西科技大学招聘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领导干部3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江苏盐城市东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张耒的夏日课件
- 景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课件
- 2025北京大兴区第四批公益性岗位招聘1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莆田市忠门半岛实业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中考化学重点题型专项训练
- 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洞察及研究
- 2025广西公需科目真题续集(附答案)
- T/CECS 10214-2022钢面镁质复合风管
- 学校“1530”安全教育记录表(2024年秋季全学期)
- 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18年版)
- DL∕T 5776-2018 水平定向钻敷设电力管线技术规定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道路、桥梁、隧道、地铁施工标准化手册(专业篇)
- 第十四章 环合反应天津大学
- 有机化学汪小兰 知识点总结 315化学
- 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
- 串谐说明书概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