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docx_第1页
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docx_第2页
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docx_第3页
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探新2012,V0132。No6,489493PSYCHOLocICAL EXPLORA110N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张鹏程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摘要:体验是情绪的核心成份之一。然而由于体验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情绪心理学家乃至 整个心理学界却一直鲜有研究。为弥补情绪心理学研究的缺失,更为了进一步完善心理学中基本 概念的研究,该文首先从散见于相关学科对体验概念的零星论述中,提炼出建构体验概念所需的思 想质料与方法。随后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概 念辨析的方法揭示出心理学意义上体验的内涵,即体验,是个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 以知情相互作用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对象对人产生意义时而引发的不断生成的居身状态。关键词:体验;认知;情绪;行为;身体经验;生理唤醒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60489051引言哲学领域并赋予概念性功能,认为生命的进程是不 概念是构成理论的最基本元素。概念研究是理断延伸的、不断推进的“现在”,但“过去”会作为某 论研究的起始环节。长期以来,众多心理学家特别种力量仍然对现在发生作用而并不丧失意义,因而 是情绪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体验(expedence)是情绪具有统一性的生命的意义在“现在”所形成的一个的核心成份之一(Bindra,1970;Iz捌,1978;斯托曼,单位,就是最小的单位,即“体验”(李红宇,2001)。1986;卢家楣,2009)。但何谓体验,心理学界却一直狄尔泰重在提倡身心统一的“整体性”体验观,反对 鲜有研究。一定程度上,这不仅束缚了情绪心理学认识论中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认为体验活动下 的进一步发展,也凸显了心理学领域对某些基本概的实在是“为我之物”,而非“自在之物”。 念研究的不足。为弥补当前情绪心理学研究的缺后来,认知语言学家【丑k硪和Johnn(1980)在 失,更为了进一步完善心理学中基本概念一体验一 其合著的Met叩ho鸺we live by一书中,批判了西 的研究,该文首先从散见于相关学科对体验概念的方哲学中基于主客二元对立的客观主义,并提出了 零星论述中,提炼出建构体验概念所需的思想质料 体验主义(Experientialism)。随后,这两位学者 与方法。随后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指出目(1999)又进一步提出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心 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概念辨析的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由于 方法揭示出心理学意义上体验的内涵。 著者用来表示体验的词虽有exp商ence,但更多的是 2不同视域中体验概念的理解 embodiment,因此,体验的概念研究此时已出现新的“体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仅在俄 趋势,即体验的具身研究。与之相似,解释学家伽达 罗斯语言中就有近50006000个词来表达人的各 默尔(1994)从身体经验出发,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 种主观体验(彼得罗夫斯基,1981)。由于体验概念 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了一种使自 起源于哲学,随后进入心理学领域,当前体验的研究 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 成果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因此,该文主要从 体验。从中不难发现,伽达默尔的体验观除了强调 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考察体验概念的界定 体验的发生与个体的身体经验直接相关外,还指出 情况。 了引发体验的对象必需对个体有意义。21哲学视域中体验概念的诠释相比之下,现象学家胡塞尔和存在主义者海德 尽管体验的思想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迷狂,康格尔则将体验的概念研究推进到认知领域,认为体 德的审美无功利性,席勒的游戏说等等,但是,体验验具有意识的特征或认知特征。如胡塞尔(2007) 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真正出场是十九世纪以后的认为像感知、想象意识、图象意识、概念思维的行为、 事。根据考证,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最早把体验引入猜测与怀疑、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忧虑、愿望与要求,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基金项目(s30401),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B一7063一12001027)。万方数据心理学探新2012年如此等等,只要他们在我们的意识中发生,便都是 意味着他在体验着生命。 “体验”或“意识内容”;海德格尔(1999)认为体验3当前体验概念研究存在的问题 “是贯透在世的所有本质环节来领会掌握在世的整 上述研究中对体验概念的界定有一定的合理 个展开状态”,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在前人研 性,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研究视角的单 究的基础上,现代认知科学哲学将体验的具身性和 一性,二是功能和特性相混淆,三是忽视体验的生理 从知性相结合,又提出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来理解特征。个体的主观体验。所谓研究视角的单一性,主要是指目前研究仅 总之,最初,体验哲学仅仅是一种反对主客二分侧重于体验的某一种特征(或经验或认知或情绪等 法的哲学思潮,后来随着体验主义的诞生逐步发展 等)进行论述。而这种单一的视角对体验概念进行 成为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进入理论心理学的视野。研究,必然会使其丢失某些意义。例如,从经验的角 如今,现代认知科学领域,具身认知作为一种哲学思度界定体验,容易使人简单地认为体验的产生就是 潮,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步进入了靠亲身实践活动,这充分反映在很多学者认为体验 实验领域(叶浩生,201la),与之相伴,体验哲学思教育就是强调“做中学”的观点中。果真如此的话, 想也逐渐进入实验心理学视域,并逐渐成为心理学那么与反思中体验的理念是否相悖?同样,如果仅 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界定体验,似乎意味体验仅具有认 22心理学视域中体验概念的内涵 知的特征,这与有学者指出“体验是情绪心理实体”心理学中对体验概念的探讨主要分为三种: 的矛盾如何解决? (1)从情绪理论出发,卢家楣教授(2009)认为可以所谓功能和特性相混淆,主要是指通过对体验 从三个维度上分析主观体验,即强度、快感度和复杂 功能的论述来代替对体验特性的界定。显然,概念 度;乔建中教授(2003)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是脑的 的特性是其功能的基础,这种对体验概念的置换式 感受状态,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带有独特享乐色调的 界定,可能会引起人们对其产生某种误解。例如,如 知觉和意识;孟昭兰教授(2000)认为体验是情绪的果“体验”是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那么体验 心理实体,内在体验是情绪的原始和社会适应的凭本身又从何而来?同样,从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上 借和依据,是反映人与外界对人的利害关系,从而驱 突出体验的生命性,这种看法本身并没有错。但仅 动人行动的根源。(2)从心理活动论出发,前苏联从生命性角度给体验下功能式的概念,势必因缺乏 心理学家瓦西留克(1989)认为体验是指人在渡过可操作性而影响其应用。事实上,对体验存在论或 这样或那样(通常是艰难的)生活事件、情况时,恢本体论的强调,其实质是突出体验与人的身体密切 复失去的精神平衡,一句话,应付有威胁情境时的一相关。 种特殊的内部活动、内部工作。(3)从存在论出发, 另外,虽然目前对体验概念从词源学、认识论、 马斯洛(1987)认为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 价值论以及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看起来似乎很全 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 面,但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是人脑的感受状态, 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任何体验都有其生理基础,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生 23教育学视域中体验概念的理解 理激起水平上。这与上述谈及的体验具有经历性、尽管目前国内教育工作者对体验下的定义种类 认知性、情绪性或具身性等特征又有何种关联? 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种:(1)从词源学4体验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角度,即体验(experience),从“经历”或“经验”一词从当前体验概念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中 发展而来,它是个体对某种事物的实际经历,意指体 不难看出,若想客观地界定体验,必须从整体上对与 验的产生离不开个体的经验;(2)从认识论角度,有 体验相关的概念进行梳理,即厘清体验与认知、情 学者(闫守轩,2004)认为体验是人把握自身与世界 绪、行为、身体经验,以及生理唤醒之间的关系。只 的一种思维图式,一种试图突破主客二分而实现主 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系统,更准确地揭示主观体 客融合的整体性思维方式;(3)从价值论角度,有学 验的本真状态,使其如其所是。者(张华,1999)认为体验是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41体验与认知的关系成,是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4)从本体论角 体验与认知(cogIlition)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 度,有学者(辛继湘,2003)认为体验是和生命共生 者区别在于:从发生上看,体验活动不同于认识活 的,和生命有着一种共生性。换言之,体验是和生命 动,它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 不可分离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体验着的时候,也就 与人之间的意义的反映。凡是与人有意义的事物,万方数据第32卷第6期张鹏程等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491必然使人对其产生相应色调的体验;从思维方式上定生理唤醒,但与情绪相伴而生的生理唤醒,往往是 看,认知所表现出的思维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情绪层面上情绪体验的生理唤醒,与认知相伴而生 上,是主观对客观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而体验所体 的生理唤醒,则是认知层面上认知体验的生理唤醒。 现出的思维是建立在主客融合的基础上,是主观对 因此,并不能将体验的生理唤醒,笼统地称为情绪体 客观直接的、整体的反应;从目的上看,认知的本质 验的生理特征。 在于追求持久性的满足,而体验的本质则是在于不二者联系在于:从特征上看,首先,体验和情绪 断的生成与发展。 的发生都伴随一定的生理唤醒;其次,尽管体验具有二者联系在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认知具认知等特征,但体验更多的是与情绪相伴而生,情绪 有体验性,认知中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体验特征 性是体验的基本特征之一;另外,体验是情绪的重要 (L丑kof,2002;I丑koff&Johnson,1980)。从具身认知组成部分,离开体验,则无所谓情绪。从功能上看, 的角度看(叶浩生,2011a),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情绪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情绪体验的效价或强 认知过程的进行;“心灵”是一个突显的过程,从来 度得以实现。正缘于此,许多学者(H0sotani et aj, 就离不开身体,情绪和思维过程等仅仅是有机体与2011;Shallcmss et a1,2010;Tso et a1,2010)对情绪 环境互动中的一系列身体活动的体验(叶浩生,的研究,往往以情绪体验的面目出现。 201lb)。这表呀,无论是人类认识的产生、认识的 4,3体验与行为的关系 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还是借以认识的行为(behavior)不仅是体验得以产生的工具, 工具(如语言),以及认识的结果(如各种思想理也是体验的外化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讲,行为不仅 论),都深深地打上了个体体验的烙印。随着具身 包括外在的动作行为,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其本 认知研究成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股汹涌澎湃 质又都属于身体行为的范畴。由于在体验与认知的 的实证研究思潮,这无疑为体验的认知研究注入新关系中对思维活动与体验的关系已有所叙述,因此, 的活力。这里主要论述外在的动作行为也是体验得以产生的另外,认知不仅是体验得以产生的工具,也是体 工具和体验的外化形式。事实上,通过体验与认知 验的外化(E】【temalization)形式之一。体验并不能凭 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已经知道:体验赖以产生的对象 空产生,体验的产生总是有其特定的对象。由于对 分为客观对象和主观对象。其中主观对象主要通过 象既有客观对象,又有主观对象。其中客观对象可 思维活动来获得,而客观对象则可以通过外部行为 以通过外部行为获得,而对于主观对象则主要是通获得。因此,行为是体验得以产生的工具之一。 过认识来提供,并且它又以个体的思维活动为主。另外,在体验活动中,人的面部、四肢和躯干的 从种系发生上看,体验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心理特征。 动作、姿态会发生明显的模式性变化,如目瞪口呆、 人比动物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将其合理的外化,诸如 捶胸顿足、咬牙切齿和手舞足蹈等,这些变化可被他 外化中有一部分是以语言符号为核心的认知方式。 人直接观察到,往往成为体验活动的表面特征。有 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动物依然没有逃出非语言的窠 心理学家(孟昭兰,2000)发现,人类表情这种特殊 臼,只能用简单的情绪和粗暴的行为来外化体验。 的行为,“与体验具有先天的一致性!;“表情是肌肉 正缘于此,人成了理性的动物,从而认知方式也构成 运动,是感情体验在入际交往中使用的信号”。 了人类最重要的外显体验。也正因为体验与表情行为有这种特殊的关系,所以42体验与情绪的关系有人主张通过表隋来诱导体验,即表情诱导体验感与认知一样,体验与情绪(emotion)之间也既有受(T0mkins,1970)。 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区别在于:从范畴看,所谓情44体验与身体经验的关系 绪,它(情绪)包含生物学基础,外显行为模式和内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无论是直接经验 在体验状态三方面复合的心理现象(kafd,t978)。还是间接经验,其本质上都是身体经验。为了便于 这里容易发生的逻辑错误是,认为情绪由生理、行为理解,这里将体验与身体经验关系的论述分解为两 和主观体验三种因素构成,就想当然地认为主观体个方面,即一方面论述体验与身体的关系,另一方面 验是情绪的子集。事实并非如此,就像情绪唤醒是 也论述体验与经验的关系。 整个生理唤醒中特殊的唤醒状态样,即任何情绪身体(body)是体验赖以存在的场所。身体是 都有其生理基础,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起水 体验中的身体;身体决不是一个由肌肉、血液和骨骼 平上。与之类似,情绪是体验特殊的存在形式。从组成的“客体”,丽是一个产生各种生活体验的“主 生理学角度看,尽管情绪和体验的发生都伴随着一 体”(叶浩生,2011b)。体验具有具身性,是强调个万方数据心理学探新2012年体从身体纬度出发,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梅洛 出,主观的情绪体验依附于大量的皮层和皮层下神 庞蒂(2001)曾言:“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经网络结构。 开始”。其实,这种强调从身体角度,通过个体的另外,有机体的内脏器官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生 “行”来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理变化,并突出地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 相承。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以意识为其根 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新陈代谢过程的自然节律等 本,注重“知”的哲学的话,那么与之迥异,中国古代 活动的改变上,这些生理变化不仅支持和维持着体 哲学则是一种以身体为其根本,注重“行”的哲学, 验,而且影响着体验的强度和维持时间。此外,其变 是一种强调“体验”,以“体”悟“道”的哲学。事实化的梯度还揭示着各种具体体验之间的性质差异。 上,犹如理性活动通过大脑需要嵌入身体一样 由于目前对体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从生理 (NeIIlirovsky&Fe瑚m,2009),没有身体的介入,体学的角度对体验的特征进行研究亟待加强。 验将失去存在的载体。因此,具身性(emb础ment)5结语是体验的基本特征。综观上述研究,尽管“体验”涉及诸多领域,与 体验(experience),是从“经历”或“经验”一词许多因素相关,但就其内涵而言,对其理解往往离不 发展而来,意指体验的产生离不开个体的经验。诚开认知和情绪两个层面。诚如美国神经科学家 如唐力权先生在其蕴缴论中所说:“所谓体验,Damasio(2000)的“躯体标记假说”所认为:任何一 就是根身经验、意识之灵明觉慧来证验本身”。因种主观感受(包括身体感受和通常概念下的情绪、 而,体验具有经验性或亲历性的特点。无论将亲历情感体验),都由两个心理特征结合而成,即由某种 性分为“亲身经历和亲心经历”,还是“实践层面的刺激引起的一种认知性感知觉和一种伴随的情绪,经历和心理层面的经历”,其实都殊途同归,即亲历这两个心理特征是由两个不同的神经回路产生,然性既可以指主体通过实际行动直接亲历外部事件, 后在工作记忆区结合起来,对此刺激的完整感受就 参与外部的行为操作,突出东方文化中“行”的特 产生了。因此,经过整合,不妨给体验下这样的心理 征;也可以指主体通过想象在心理上亲历,对内部进 学定义:体验,是个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 行心智操作,突出西方文化中“思”的特征。体验亲 手段,以知情相互作用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对象 历性特征具有“行和思”两个层面的含义,其缘于体 对人产生意义时而引发的不断生成的居身状态。在 验对象的特殊性,即既可以是客观对象,也可以是主 此基础上,未来不仅需要进一步研究体验的特征、分 观对象。客观对象,即自然界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获类、测量,以及心理或生理发生机制,更需要探讨如 得,更倾向于“行”的参与,而主观对象,即精神世界 何将其成果应用到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 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更倾向于“思”的参与;关于特殊的客观对象,即观念化产物的世界,不仅具有参考文献 主观因素,同时还具有客观因素,因此对其的参与方彼得罗夫斯基(1981)普通心理学(朱智贤译,p407)北 式,往往是先“思”而后“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验性或亲历性作为体验得以产生的工具功能,其实质海德格尔(1999),存在与时间(陈熹映,王庆节译,p,171)是反映体验的产生需要“行或思”的工具性特征。上海:三联出版社。45体验与生理唤醒的关系胡塞尔(2007)想象学概念通释(倪梁康译,p326)上海:体验的生理(physiolo盯)激起包括在体验活动三联出版社 中产生的所有生理变化。任何体验都有其生理基伽达默尔(1994)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p78)上海:上 础,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起水平上。不同心海译文出版社理层面或不同类型的体验,往往伴随不同的生理唤卢家楣(2009)情感教学心理学(p3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醒,诸如情绪层面上的体验,引发的往往是情绪体验李红宇(2001)狄尔泰的体验概念史学理论研究,J,88的生理特征;认知层面上的体验,引发的则是认知体99验的生理特征等等。神经系统某些部位的激活为体马斯洛(1987)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编,p366)上海:华验的发生和活动提供能量;从延髓到脑干部位的网夏出版社状上行系统向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脑皮层传递的弥散盂昭兰(2000)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个体情绪发展性冲动,支持着脑的一般激活和体验;网状结构的下的理论探讨应用心理学,6(2),48行纤维又把信息输送回来,协调着脑的激活水平和梅洛,庞蒂(2001)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p302)北京:体验状态。例如,有研究者(Vicente et a1,201 1)指商务印书馆万方数据第32卷第6期张鹏程等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493乔建中(2003)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p10)江苏:南京 Dn知t妇面n,26,163200师范大学出版社I丑l【罐,G,&JohJln,M(1980)胁t哆加倦雠Z妇妙(pp10斯托曼(19跖)德绪心理学(张燕云译,p11)辽宁:辽宁 一13)Cllicago:Chicago UIlive璐ity Pl瑚8人民出版社【丑l【硪,G,Johnn,M(1999)P航k啦,讥如肛一7瓦西留克(1989)体验心理学(黄明译,pp910)北京: e,舶浏ied mf,以甜以i如ck如,bge to酷蛔仉lg缸New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York:B鼬ic B00ks辛继湘(2003)体验教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 1_丑l【o珏,G(2002)Why co印itive hnguistics relqIIires embodied学嗽dismC略础妇曲嘶融,J3(3),245263叶浩生(20lla)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心Nemimvsky,R,&Femm,F(2009)Matllematical imagi册- 理学报,私(5),589598ti锄d embodied c咿idh咄幻mZ&u毋矿J|If口km耐一叶浩生(20llb)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 洒,70,159一174起心理科学,34(4),999一1005Shallcross,AJ,rmy,AS,Bol蚰d,M,M叭ss,IB 闫守轩(2004)体验与体验教学教育科学,2D(6),32(20lO)Let it be:Accepting negalive emotiorlaI experienc鹤 34predicts decre够edgative胡t蛐d depressive symptoms张华(1999)体验课程论一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育 既Jl删函ur融e口rc8以舭唧y,诒,921929理论与实践。j9(12),3844mkiIls,S(1970)碰硗ts鞠me pri瓤町瑚tivatial systemBindra,D(1970)Emotion粕d beh秭oIlr tllry:Currem渺In MAmold(Ed),Fee2i,舻肌d e脚t幻哪New York:Aca- search in lliscal岬pectiveIIl PBlack(Ed),脚妣Ig-demic Press如d优明吧k把s矿倒挣Dt幻m New York:Aeademic PressTso,LF,efDve,TB,&nlyl凹,SF。(2010)Emotial ex D锄硒io,AR(2000)z舵倒打孵旷埘J妇如羁pem:助毋口以perience p阳dicts social adjustIn衄t independ明t of鹏umcog emot如n讯tJk,rl础i,孵旷cDn即幻凇,le站Harvest B00ksnition粕d social cognjtion in sclIiphIIeIlia鼬切叫嘲妇Jk-Hos咖1i,R,IIIIaiMats啪啪,K(2011)E瑚tional expe se口觑。j22156一163rience,expessi,锄d弛guhlion of higII qIIality J印彻eel-Viceme,S,Biseul,I,0ry,S,Philippot,P,D期lpier,S,em蜘tary schl tehe璐l|li,lg口以死kr鼬如n,Dmpier,D,et a1(2011)subjective em砸onal experie眦e砒271039一1048di自fe托nt stages 0f P8rkinsons dis朗如wn以矿如kw伊Izard,C(J1978)E珊Dti叫坞舶m撕v“o璐豫肺玩研唧粥i吼 魄i谢Sc切嬲,了,24l一247The De跚ti伽andf|feren垃ati佩of the C彻cept of ExpedenceZh明g PengchengLu Ji锄ei(conege of Ed撕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