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从农民闲暇看农村公共生活变迁——以湖北杨村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公共生活关涉转型过程中农村社区的整合问题,其变迁也映射出村庄共同体的 嬗变历程。本研究由闲暇生活切入对村庄公共空间变迁的考察,试图在一个地方性 经验的基础上回应这一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杨村位于湖北省某县城郊,经过近几年的城市化建设,已经由集体时代的农业 村转型为一个准城市社区。相较于中国绝大多数正在经历城市化的农村,杨村的变 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使得本研究既可以较为完整地回溯建国后主要历史时期的村 域图景,亦能经验性地思考城市化建设对公共空间重建的意义。 本文梳理了建国后杨村三个历史时期的村民闲暇状况:集体时代生产劳动与生 活闲暇互嵌;市场化时代农民闲暇生活单一化;城市化时代广场闲暇生活丰富化。 由此可以发现杨村公共生活的变迁中,国家与市场发挥了关键性的推动与型塑 作用:集体时代的国家政权建设建构了涵括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市场化时代 国家权力的收缩以及现代市场因素的进入,使农民生活日益私密化、原子化,公共 空间萎缩;而基层政权通过植入性的城市化建设,塑造出了新型的公共空间。 本文最终认为,公共生活的重建有助于村庄在不断变化的时空境遇下的内部整 合,在此过程中,基层政权可以弥合并约制现代市场力量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发 挥积极的主导性的建设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 闲暇生活 公共生活 变迁 村庄共同体 国家权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great changes have happened on the rural public space which has huge impact on the rural life and villag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naturally, the daily casual life of villagers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ural public space maintenance. it would be right to the point to investigate the rural public space chang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 spare time change. yangcun, investigated here in the essay is located in middle hubei province and it is an ordinary village in the average living level.yangcun has gone through the whole change from collectivism to contract system of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and then to urbanization. the change happened in yangcun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ive for china which is now confronting the fierce urbanization. yangcun villagers spare life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labor merging into spare time in the collectivism time into labor separating from spare time in post collectivism, and into spare time in grocery stores, mahjong house and individual house, and into the public spare time in some community public places, the third of which represents the personal freedom and individualism of spare time. through the change, it is easy to find out that the public spare time has gone through the expansion in the collectivism to the decrease in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time, and shows the expansion again nowadays. it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at the change in public spare time i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ompany policy and the market economy trend on daily life in the rural area. yangcun public space expansion is because of the return and infiltrat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orce. the dominant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force provid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public space. yangcuns experience in the aspec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ublic space expansion reference for other areas in china. so,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e can see from yangcun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transformation that local public sp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we cannot rebuild easily the rural public space and further rebuild the rural united community without the dominant influence of local fundamental government. keywords: leisure life, public live, the changes, the village community, the state power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农村的公共生活关涉农民日常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对于 农民的生活和乡村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型塑着农民 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状态,影响着乡村社会的道德价值和秩序体系,因此农村公 共生活它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域。 农民闲暇生活发生在一定的以地理生活作为基础社会生活范围内,这些生活是 考察农村公共生活的物质基础,因而,当农民闲暇场地发生转移,闲暇方式发生变 化时,农村公共生活是否也会相应地出现转变?其历史和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笔者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闲暇时间逐渐增多,而闲暇方式却越来越单一,闲暇场地越来 越分散,农村公共生活的萎缩,那么其原因是什么呢?近些年的农村城市化又让农 村的闲暇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是乎那些曾经萎缩过的生活又有回归的迹象,那么这 能否成为整合我们村庄社会的路径呢?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城市化进程使得农 民脱离日常劳作获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导致了农民对更多闲暇生活的需求。根 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表述,在这里的“农村公共生活”是指具有“公共领域”的 某些精神要素。又具有自己的特质,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体现中国农村社会的公 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多元化的公众自觉精神。农村公 共生活并不单是一个拥有固定边界的实体生活,它同时也是一个被附加了许多外在 属性的文化范畴。拓展农村社区的公共生活,丰富农民的闲暇生活是新农村文化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探讨农村公共生活变迁,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农民生活现状、精 神状态,以及这个社会群体的心态,又能为我们理解中国基层社会运作及其变迁逻 辑提供一个新视角。 1.2.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本文意在挖掘中国农村公共生活研究的新视角,拓展公共生 活实证研究的范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从现实意义上讲,农村公共生活建设 对于满足农民闲暇需求和推进社区和谐具有重要价值。农村的公共生活容易被人们 忽视,相对城市公共生活而言,它其实有着自己的地理、文化优势。本文立足于这 个视角,来分析农民闲暇与农村公共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农村公共生活这种无形 生活的形成是以有形的地理生活作为基础的,因为它没有城市社区所具有的先进现 代网络设施,也就不可能有虚拟的公共生活存在。因而,将农民闲暇场地作为考察 农村公共生活的物质基础,具有现实依据。如果社会能真正重视并利用,它是很有 价值的,我们的邻国日本在这方面做的很优秀,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人 文传统的悠久的历史国度的国家。 1.3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农村的公共生活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包含了很大的外延和极深的内 涵,这个概念的每个方面和领域中又有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这些远不是一 篇硕士论文就能解决和完成得了的。对于一项具体的研究而言,我们只能在只能选 择从一个小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在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作了初步考察之后,笔者选 择了农民闲暇生活这一切入视角。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 一方面,则是因为闲暇生活既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现农村公共 生活的一个比较直观的影像,因此,透过这个视角能很好地反映现代化进程中村庄 公共生活的变化轨迹。 正是如此,笔者选择了这样的角度,来探讨农民的闲暇生活与农村公共生活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关系以及它们的变迁过程, 并运用社会学中的观察法、 文献法、 访谈法对个案村 (杨 村)农民闲暇生活在建国以来的变迁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材料收集,从闲暇方式变迁 的视角来考察一个村庄在过去 60 年中农民公共生活生活的变化过程,以及村庄自 身在社会政策、地域文化、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的碰撞中不断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过 程。然后以此为基点,分析农村公共生活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社 会现实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本文拟在村庄生活的语境下对公共生活的内涵进 行理解,并对当前农村公共生活的现状进行分析。 1.4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依据湖北中部杨村的调查资料,通过从农民闲暇这个视角切入,希望能够 揭示农民公共生活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并 探讨在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状况下的农村社区如何拓展公共生活的路径选择。 本文研究类型定位于探索性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定性研究方法,主 要有文献法、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几种方法。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 资料,包括与本文相关的一些论著和论文,与个案村相关的地理资料和历史资料。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并辅以文献考察法。 实地观察:笔者在专业知识学习中体会到实地调查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因而,从大学时代开始就对村民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将它们与学者研 究相对照,发现其中的异同点,这样就为此次选题、调查打下基础。确定研究主题 后,笔者又对个案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调查,将观察注意力集中在农民闲暇场地和 闲暇方式上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和分析,以求较全面地反映社会事实。 深度访谈。对于农民闲暇的过去和现状的调查,笔者采用深度访谈方法。一方 面对于闲暇视角的切入最合适的方式就是访谈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那里是笔者家 乡,乡亲们对笔者相当熟悉,因而热情参与和积极配合,使得调查活动得以顺利进 行。 文献考察法:主要是对村庄中的一些记事簿,地方志等记录村民生活的文献进 行阅读,并与访谈记录、日常生活场景相互对照,来验证事实的真实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梳理基本概念梳理 2.1.1 闲暇生活概念界定闲暇生活概念界定 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闲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 主要是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定义闲暇的:第一,从时间的角度出发,闲暇被定义为工 作及满足生理需要以外的时间,这一段时间通常被称为“自由时间”或“闲暇时间” 1;第二,从活动的角度来看,闲暇被定义为人在工作及满足生理需求时间之余, 自由愉快地进行的各种活动;第三,从心态角度来看,闲暇被界定为一种自由自在 的存在状态或澄澈开放的心灵感受。2 农民闲暇也同样适合这个界定,指农民在生产活动和生理活动之外的可自由支 配的时间里,选择活动方式,为达到一定目的,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行为方式。 闲暇生活要具备几个条件:闲暇时间、闲暇场所、闲暇方式、闲暇态度。从社会学 的角度看,人们在闲暇中也不是绝对独处的,而需要相互联系和交往,社会交往也 是闲暇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闲暇生活的主要目的应当是“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 辟天地” ,其主要内容应当是休息、娱乐、学习和交往四大类3。 农民闲暇是在时间、生活、内容、参与主体和客体等各个方面综合的表述,也 就是农民在满足生产活动和生理活动之外的时间里,选择闲暇方式、闲暇伙伴和闲 暇活动方式,放松身心、恢复体力,满足生理、心理和文化需要的行为方式。 另外关于闲暇与休闲的问题,在词义上闲暇,与休闲同义,本文中统一用“闲 暇”一词,但在引述文献资料时,为保留资料的原创性与引述的严谨性,也会用到 1 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p20 2 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p21 3 王玉波,王辉,潘允康:生活方式,人民出版社,北京:1986,p91-9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休闲”等其他表述方式。 2.1.2 公共生活概念梳理公共生活概念梳理 公共生活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间存在不同的称谓。德国学者哈贝 马斯在他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公共领域”4这个概念成为最著 名、最常被引用和讨论的概念。 公共生活是一个和私人生活相对的抽象概念,是公共生活的抽象表述。从以往 研究来看, 公共生活主要分为指向政治领域的国家社会层面, 即中央和地方的行政、 立法过程;指向公民的是指与个人生活相对的面向社会公众的生活,个人参与公共 事务、集体行动、社会舆论,满足个体在政治述求、财富积累、人际交往、观点表 达等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指向社会这个角度的公共生活更为丰富,它就是普通 公众可以自由参加的社团、社区公共活动并能满足公共生活的需要,加强彼此之间 的联系5。 这三个方面相互叠加又各有特点,但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无法涵盖公共生活 的全部内涵,因而,我们只能说公共生活是这三方面的综合体。因此,我们将本文 中的公共生活界定为:在地理生活内由民众自由参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的公共性生活。 2.1.3 村庄公共生活概念界定村庄公共生活概念界定 公共生活是个比较综合的大概念,那么对于本次的研究对象农村公共生活 这一概念学术界是如何讨论的呢。 目前学者们对村庄公共生活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把它当作具 体的、有形的场所,如周尚意就认为它是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 4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 2004 年版 p13 5 董海宁:浙东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现状的考察以宁波市 l 村为个案的调查 ,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p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的场所6。另一种理解认为村庄公共生活不仅是拥有固定边界 的实体生活,还是一个附加了许多外在属性的文化范畴,包含着相对稳定的社会关 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例如朱海龙认为农村公共生活是指具有“公共领域的”的 某些精神要素,又具有自己的特质;曹海林认为村落公共生活是“村庄社会有机体 内以特定生活加以相对固定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的方式”7。而王春光等 则在探讨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的语境下指出,农村公共生活不完全是外生的,而是 有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网络的延续性,是从传统农村的自主生活演变过来的。8 另外根据文献的整理我们能够发现政治学与社会学界研究农村公共生活,他们 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关怀,一种指公共领域的分析视角来探讨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 乡村民主和治理样态9。另一种是指通过对公共生活这个社会事实的研究,来剖析 乡村社会中各种主体之间的关联、互动以及人们的集体意识、共同意识,并通过揭 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10来探究权威、秩序形成与变迁的机制和逻辑。这里就可 以从中发现前者指向着哈贝马斯,是个政治学话题;而后者则指向着涂尔干,是个 社会学话题。 董磊明学者认为,对村庄公共生活的理解和把握,必须真正回归到中国农村社 会内部的社会事实中去。村庄对于每个农民个体来说不仅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场所, 同时还是一个具有一定共同体特征的社群, “具有很强的生活互助性和伦理共同性, 是农民完成社会化,并定义自己生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主要场所”11。 6周尚意、龙君: “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 , 河北学刊2003 年第 2 期。 7曹海林: “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 , 中国农村观察2005 年第 6 期;朱海龙: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 域与中国农村公共空间” , 8王春光等: “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对贵州省安顺市 j 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 , 浙江学 刊2004 年第 1 期。 9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黄宗智的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 ,载邓 正来、亚力山大遍国家与市民社会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版;唐力行主编: 国家、地方、民众的互 动与社会变迁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毛丹、任强著: 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政治社会学视野里 的村民自治诸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等等。 10 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董磊明:村庄公共空间研究,2009 年工作论文,待刊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因此,在本文中村庄公共生活的概念将引用董磊明12的观点:即农村公共生活 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在其中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场所,以及在这些场所中产生 的一些制度化的组织和活动形式。概括地说,本文所指的公共生活大体上包括两个 层面:一是指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二是指 社区内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 在村庄场域之中,可以把农民的生活分为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两部分,私人生 活指在家庭范围内的,既不受公众监视,又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那部分生活;公共 生活则指超出家庭范围之外的,具有公共性特征的那部分生活。公共生活造就了公 共生活,公共生活又是公共生活赖以存在的要件,两者相伴而生,浑然一体,密不 可分。而影响公共生活的生成、变迁与重构的,不仅有实体生活、权威与规范、公 共活动,还包括公共资源等四个方面的要素。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村庄公共生活的基 本内涵,同时都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型塑着村庄的价值体系。 村庄公共生活形成于村庄的公共生活过程之中,从外显性的要素看,村庄公共 生活得以维持离不开四个要件:公共场所、公共权威、公共活动与事件、公共资源。 董磊明学者将这四个要件也做了基本定义,如下: 公共场所指社区内的人们可以比较容易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互助活动、思想 交流、信息传递的场所,诸如祠堂、集市、寺庙、公共谷场、小商店、河边的洗衣 台、村路边、集体劳作时的耕地等。 公共权威在村庄生活的语境中是指那些能较有效的规约人们行为,增强一致与 合作、减少冲突与摩擦,整合社区的人、组织与规则体系。这个力量既有可能是纯 粹内生于村庄之中;也有可能是借助于外在力量,主要是国家的行政力量而形成。 公共生活与事件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超越单个家庭的制度化与准制度 化的集体行动。 公共资源是被村庄内的组织所掌控的,用以维持公共活动、公共建设、赈济弱 者的物质形态资源和能对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可以由村 12 董磊明:村庄公共空间研究,2009 年工作论文,待刊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庄内部积累与生成,也可由村庄外部所赋予。 2.2 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农民闲暇生活的综述关于农民闲暇生活的综述 对于闲暇的研究国内外大都以城市居民和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鉴于本次的研 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选取的限制, 所以, 本次的闲暇研究的文献基本以关注农村闲暇。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在闲暇这方面关于农村农民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最值得 关注的是在 2001 年至 2002 年,田翠琴13 对河北省 8 个村的农民进行了一次深入 调查研究,其研究成果农民闲暇一书深刻描述分析了农民闲暇生活的特征与变 迁规律,为研究农民闲暇生活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数据和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农民 的闲暇生活己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主要表现为:闲暇时间的非均衡化,闲暇生活的 扩大化,闲暇生活的分层化,闲暇活动的多样化等。 从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民闲暇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了解村庄公共生活的 一个视角,前辈们在研究农村社会时,闲暇生活基本上就是他们研究的落脚点和切 入点,从了解农民闲暇出发透视村庄社区的各种问题是有很多先例可供借鉴和参考 的。 2.2.2 公共生活研究公共生活研究 西方社会理论中,关于“公共生活”的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并且他们多与“市 民社会” 、 “公民社会”等概念相联系,并结合着近现代西方独特的公共生活形态实 践。因此,可以说公共生活在西方学术界并不是一个陌生的研究话题,而是许多伟 大的社会思想家们长久关注和讨论的话题14。 哈贝马斯著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这本书代表了一个视角,即批判 13 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 14 董海宁: 浙东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现状的考察以宁波市 l 村为个案的调查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4, p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的视角。哈贝马斯认为公共生活是一个讲坛,是一个能让市民就他们的公共事务进 行协商,进而引起一种话语相互作用的场所。这个场所是区别于国家和政府的,它 是生产和传播对政府质疑的话语的场所,它也区别于正式的经济场所15。 吉登斯认为在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展开合作,公民社区是新型政治的根本元 素。 “社区”不仅意味着公民重新找回已经失去的地方团结形式,它还是一种促进 街道、市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社会生活复苏的可行办法。而社区复兴政策不能 忽视公共领域,一个开放的领域非常重要,它还是使民主化进程与社区发展直接联 系起来的一种有效途径。吉登斯还认为社区的衰落不仅以普遍的破败为标志,还以 安全的公共生活一一街道、广场、公园以及其他使人们感到安全的地方一一的消失 为标志16。 吉登斯的这一论述使得作为人的生活与作为基础的地理生活结合在一起, 不仅丰富了公共生活这一内涵,也为研究某一地域生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方式。 对两位社会学家关于公共生活的理论进行对比,发现他们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体制之下,关注公共生活与社会的相互建构关系,主要讨论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并注重发掘社会生活的政治意涵。 在中国的语境下,黄宗智主张用“第三领域”这一概念替代“公共领域” 。 “第 三领域”是指“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活”17,黄宗智还以民事司法判 决为例,进一步具体阐释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将市民社会公共领域概念应用于 中国历史研究之前,研究者己预先设定了中国存在着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可事 实上,这种对立的理念是从西方近代历史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并不适合中国,所以 应当超越“国家/社会”的二元模式,采用“国家/第三领域/社会”的三元模式18。 在国内,学者们对公共领域、公共生活的讨论,都将其与相关的“市民社会” 15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年版 p30-35 16 (英)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郎友兴译,2000 年版 17 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p25 18 董海宁: 浙东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现状的考察以宁波市 l 村为个案的调查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4, p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治理”等概念进行探讨,并且多为抽象层面上进行政治学上的探讨,或是概念上 的引进,缺乏基于实地调查和思考的研究。在研究的地理生活上,多局限在城市社 区,很少涉及农村社区。同时发现对农村社区农民闲暇的研究则侧重对农村闲暇本 身的统计和描述,呈现的往往是数值和事实本身,较少涉及到理论研究。 2.2.3 中国农村公共生活研究中国农村公共生活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作者将从当前村庄公共生活的表现状态、背后的机制研究、解决 这一问题的路径选择探讨这三个方面将当前学者们的观点进行呈现。 1)当前村庄公共生活的基本状态学者们都认为去行政化并且不断萎缩的。 李益彬等人在研究中指出改革前后中国农村的公共生活的变化对比是很明显 19。吴毅、曹海林和王玲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如今纯农业村落公共生活的结构方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宗族文化作为一种杜区的记忆已经悄然地淡出了村 庄” ,另一方面,伴随着集体经济和全民政治教育制度的消解,村庄正式公共生活 出现消解,同时“以各种人情往来,以村落内部的红白喜事为载体的非正式的公共 生活形式的凸现。 ”20 2)学者们认为村庄公共生活呈现这种状态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认为村民自治制度性缺陷导致村庄公共生活出现萎缩。王春光21等人认 为当前村民自治建设的制度性缺陷是忽视农村社会公共生活的作用,行政化力量的 退去让农村公共生活迅速萎缩,并对农村社区村民自治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第二,认为国家的农村政策和市场经济因素导致了农村社会公共生活的萎缩。 阎云翔认为市场化后农民缺乏公共生活和政治参与, “因此在公共生活日益萎缩的 情况下子,村民们只好呆在家里打发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22。曹海林把村落公共 19 李益彬: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以绵阳市大包梁村为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20 吴 毅:公共空间.浙江社会科学,2002(03) p93 21王春光等: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对贵州省安顺市 j 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贵州财经学 报,2003(02)p68 22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社,200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生活出现萎缩状态的原因归结为“行政捆绑式的农民闲暇活动消解” 、市场商品经 济对农村传统闲暇活动的冲击导致村庄娱乐性的公共生活消解23。 第三,认为由于村庄社会缺少大众参与的民主生活导致村庄公共生活萎缩,这 一观点以郭为桂和赵凌云学者为代表。24 3)对于如何解决村庄公共生活萎缩状态的路径选择可以把学者们的观点归纳 为以下几种: 第一,国家力量引导和培育公共生活的路径选择。王春光25等人在文章从从政 治意涵的角度说明建立农村自治组织来考察农村公共生活发展的意义,并提出在当 前农村公共生活相对弱小的情况下需要国家的引导。 第二,重构传统的内生型村庄公共生活拓展路径。曹海林在对苏北窑村做的经 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乡村社会变迁中行政嵌入型公共生活的萎缩与村庄内生型公共 生活的凸现26;同时王玲也认为行政组织“后退”后要靠社区本身的力量发展民间 组织。27 第三,通过发展农村社会自组织弥补农村公共生活的缺失。阎云翔和戴利朝一 致认为:国家在撤除了对地方公共生活的所有政治经济支持后却依然不相信任何形 式的社会自组织使得组织仍然“缺席”公共生活。28 第四,从提高公共生活里的话语民主拓展大众参与公共生活的路径。郭为桂认 为公共生活的公民参与本质上是一种微型民主;赵凌云认为要在中国扩展民众的公 共生活,需要民众广泛的活动参与并且“这种参与不只是充当群众,而是要逐渐学 会唱主角” 。29 23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苏北窑村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05(06). p61 24 郭为桂:公共空间与公民参与.重庆社会科学,2005(09)p92 25王春光等: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对贵州省安顺市 j 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贵州财经学 报,2003(02)p69 26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苏北窑村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05(06). p62 27 王 玲:村庄公共空间:秩序建构与存庄整合以北川呈村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05)p30 28 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社会,2005(5)p95 29 赵凌云:公共空间与公民参与.重庆社会科学,2005(09)p9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2.3 文献综述小结文献综述小结 总的来说,对中国农村公共生活的研究大都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的,这 是与中国农村现状相结合的研究途径,也是研究现实的需要。在进行文献梳理的过 程中发现,研究者们在农村公共生活这个问题上的探讨比较广泛,大家也达成一致 共识,那就是农村公共生活的存在是对农村社区整合和秩序稳定都是有极大帮助 的,目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公共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萎缩,这一状态势必会影响农 村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同时他们在这一问题上也都提出了呈现这些状态的原 因,并且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但是在文献梳理 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前人研究所关注重点并不是农村公共生活这个具体社会学问题,所以他 们对农村公共生活所表现的状态这一“社会事实”的阐述并不突出,也没有进行比 较详实的富有针对性的描述。其实大部分学者关注的是农村公共生活的政治意涵, 也就是说从乡村民主、村民自治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像王春光西部农村调查研究结 果、曹海林对苏北农村实地考察后从农村公共生活角度关注乡村秩序重建,虽然也 有学者将研究侧重点放在村落文化公共生活上,但他们所关心的是村落文化公共生 活对于乡村建设的意义,而忽视公共生活本身的变迁所带来的意义在这些研究中农 村公共生活只是作为他们的一个切入视角,并不是他们研究的重点,所以对农村公 共生活的阐述并不突出。 其次,在探讨农村公共生活萎缩状态背后的机制问题上并没有从具体村庄的历 史和特点出发,王玲在乡村公共生活与基层整合 30 一文中对农村公共生活进行 类型划分,并探讨了各个类型的公共生活的变迁过程,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作者 也并没有结合调查对象的特点继续深入探讨他们变迁的后果和寻找解决问题的路 径。 再次,在讨论如何解决农村公共生活消解这一问题时,每个研究者虽然都给出 30王玲: “公共领域”之系谱考察.学习与实践,2007(11)p8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了自己的选择路径,但是这些路径选择都没有经验性的材料进行验证,也就停留在 猜想和推理层面上了,这一点给了作者很大的启发,那就是要寻找行得通的解决路 径必须得先找到已经凑效的解决方式来深入说明。 从闲暇方式变迁的视角来考察一个村庄在过去 60 年中农民公共生活的变化过 程,以及村庄自身在社会政策、地域文化、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的碰撞中不断适应 社会大环境的过程。然后以此为基点,分析农村公共生活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 展趋势,探讨社会现实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3 杨村农民闲暇生活变迁杨村农民闲暇生活变迁 3.1 杨村变迁概况杨村变迁概况 笔者按照毕业设计于 2009 年 1 月至 2 月在杨村完成田野调查,本文是通过此 次调查后获得资料的前提下完成的。选择杨村作为本次的田野调查的展开地主要是 因为杨村既是个普通的村庄,也是个比较典型的村庄。普通是因为杨村是湖北地区 千千万万个农村中的一个,是湖北中部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同时也具有典型性是 因为这个村是个完整经历过集体时代到分田单干时代再到城市化扩张的农村,杨村 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村庄变迁过程,对于正在遭遇激烈城市化扩张的中国来说,杨村 的变迁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3.1.1 杨村生产方式变迁杨村生产方式变迁 杨村位于湖北省地图的正中部的江汉平原,属于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的一部分, 杨村坐落在汉宜公路边上距离武汉 90 公里,乘汽车直达汉口的时间大约 2 个小时, 由于紧挨当地县城所以算是个很典型的郊区农村,村民们居住在靠近进入县城的公 路边,比较集中。杨村占地面积比较大,土地平整,灌溉系统比较完善而且地理位 置靠近城市,所以杨村集体公社时期就以种植蔬菜和棉花作为主要生产活动,蔬菜 直接供城市居民消费,棉花主要卖给国家以抵交“提留” (各种农业税费) ,国家取 消农业税后大家基本不种植棉花。 由于是种植蔬菜,并且基本天天都有进账,所以经济收入相对纯种水稻的其他 农村地区略高, 并且收入相对活动稳定。 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渗透, 杨村的收入来源也更加趋向了多元化。根据村委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杨村在 2007 年共有注册家庭户数为 401 户,杨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蔬菜种植,在土地未被征用 的最近年限里杨村家庭年均收入 3-4 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从 1999 年开始,杨村土地开始被部分征用后,也就是在这一年杨村被划归新成 立的市经济开发区管辖,杨村无地村民陆续自发办起了家庭养殖业,后来村委会开 始鼓励更多土地被征用的农户发展家庭养殖并向他们提供统一的养殖场所,水电等 配套服务,农村城市化后杨村涌入很多外来人口,杨村很多人开始纷纷扩建自己的 房屋并向这些外来人口出租, 以此取得收入, 由于加入了家庭养殖和房屋出租收入, 同时近几年蔬菜价格上涨了好几倍,所以杨村村民 2007 年的家庭年均收入达到 8 万,收入差距比较明显。杨村的地理位置靠近城市,并且蔬菜种植本身就需要投入 比较多的劳动力,同时劳动时间很长,所以杨村村民基本不会到外地打工。土地征 用后失地的村民开始家庭养殖,或者拿着土地赔偿款到城市做生意,杨村年轻人也 大部分在县城寻找工作。 3.1.2 杨村村民日常生活变迁杨村村民日常生活变迁 根据那些年纪比较大的老村干部回忆,杨村有一段值得他们骄傲的历史,向中 国的所有农村一样,杨村经历过人民公社时期,那时杨村就以种植蔬菜供给城市为 主要职能, 同时还兼顾种植棉花、 黄豆和油菜等经济植物, 由于自己根本不产粮食, 所以村民们的粮食是要靠集体统一分配提供,村集体根据家庭人口和家庭劳动力的 劳动时间分配“口粮” 。 不同于产粮食的典型那种村庄,杨村天然的地理位置使他 具备生产蔬菜的条件,同时年产值在当时比较高,在那个需要树立典型和榜样的年 代(1960 年代) ,杨村被当时的县政府树立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并被命名为 红旗公社,村庄的名气传到当时的中央政府,为迎接周恩来总理和朝鲜劳动人民党 领袖金日成的视察(杨村还保留着当初的历史纪念馆) ,杨村将村民的房屋重新统 一规划建造,然后按户统一分配 31。 在 1983 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但各家仍然以种植蔬菜为 主。 人民公社变迁为村民委员会, 建立村民小组的管理形式。 杨村总共有三个大姓, 31参见湖北省应城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应城县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年版(村委会藏本)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其他姓氏基本属于外来人口,三大姓构成了杨村的主体,每个姓氏算一个同宗,三 大姓间也都有亲缘关系,再加上由于各家房屋都是紧挨着,所以村民间的交往交往 范围比较广泛,也并没有强烈的姓氏间差别,大家的认同感算比较强,村委干部也 基本由三大姓里的人担任。 到 90 年代后期国家基层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后村民小组这一管理层取消, 城市开始大规模扩张,离城市最近的杨村自有农田和宅基地开始大面积被城市圈地 运动征用,杨村出现大规模房屋拆迁,并开始被纳入新城区范围,杨村周边建立起 了新的城市休闲广场,同时也冒起一个个高层小区,这时外地移民大量进入杨村, 租住杨村的村民们的房屋,也有很多人想办法留在杨村,向杨村村民买宅基地建房 和杨村年轻人建立姻亲关系这两种最为常见,外来人口的进入,导致杨村姓氏更加 复杂,进入城市后年轻一代也对宗族的认同大大降低,土地被征用,农业劳动时间 突然剧降,村民们交往活动内容和活动的场域因生产活动形式发生变化而变化了很 多,杨村公共生活伴随着城市化运动而发生了变迁。 3.2 杨村农民闲暇生活变迁杨村农民闲暇生活变迁 同村庄的变迁紧密相连的是杨村农民闲暇生活变迁,本文将从几个具有时代特 征的时间点上描述杨村的变迁过程。 3.2.1 集体时代生产劳动与生活闲暇互嵌集体时代生产劳动与生活闲暇互嵌 完成三大改造后的中国农村进入集体化经营时代,不断地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宣传是这进入集体化时代后国家对于农村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的农 村,政府把原先原子化的农民用村集体的方式捆绑在一起,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的 说教渗透到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大会,唱大戏,劳动也伴着闲暇生活是这个时 期农民闲暇生活的典型状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3.2.1.1 劳动“伴着”闲暇劳动“伴着”闲暇 “集体”是农村的各个社区对自己所属的行政单位的总称,对于这个称谓,既 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量,又反映了村民村庄的心理归属感32。在这个时 期个体自由在这个时期完全被强大的权力机构剥夺,个体更加附于“生产队”这个 国家权利的执行工具。这个时期的政治特色在村民生产、生活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在本次讨论中将主要着眼于这些时代特征对农民闲暇生和农村公共生活的影响。 杨村在 1950 年以前的历史就是县城周边一个很普通的农村,那段历史村里已 经没有几个人记得了, 村里的老年人里都只记得杨村在 “集体” 时代那些对他们 “刻 骨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机检修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DSP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保山市博物馆课件
- 铸管涂衬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风机装配调试工作业指导书
- 重冶备料工综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物业管理师技能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气产品工艺管理办法
- 人工世界的作用课件
- 人字头课件教学课件
- 教育政策法规课件
- 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校长致辞:启步金秋话成长播梦育英向未来
- 2025科研素养考试题及答案
- 兽药销售业务培训教材
- 理发店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测绘法规与管理课件
- 2025年潍坊市中考数学试题卷(含标准答案)
- 2024重庆护士三基考试真题卷(附答案)
- 并购整合方案模板(3篇)
- (2025年标准)学生癫痫免责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人教鄂教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