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本文以晚清陈继揆读风臆补为研究对象,是迄今为止第一篇专文研究。 臆 补是晚明戴君恩读风臆评的补作。 臆评出世后,曾受到小说家凌濛初、 大学者崔述、出版家闵齐伋等人的好评。 臆补在继承臆评特色基础上,增 补且详解臆评 ,诸多突破,是一部极其成功的补作。 臆补在诗旨上基本尊序, 而在方法上却又颇近于宋儒, 因而可以说他是虽受汉宋两派影响, 却是沿着 “明学” 以“经”为“诗”的研究道路向前推进的。 汉有汉学,宋有宋学,清学也自成特色。元明学术多被人视为“空疏”之学, 更谈不上将“明学”独立提出。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本文首先回顾学术史,认为明 学主要特色是以“经”为“文” ,以“史”为“文” ,以“诸子”为文。特别是到晚 明后期,几乎所有的文献典籍,都被明朝人当作文学典籍来对待。其显著的特点就 是用文学评点的方式研究经史子集。在大量例证的基础上,笔者首次大胆提出“明 学”的概念。明代诗经学,有与汉、宋完全不同的作风,而且取得了汉、宋无 法替代的成就。 以“诗”证诗的评点方式是读风臆补的显著特色。以“诗”证诗 的诗话格式与评点形式相结合,在臆补中得到淋漓尽致地成功应用, 诗经 的文学性质赖以全面披露。 诗与后世诗歌一样,皆是中国诗学百草园中一员。 以“诗”证诗的评点方式如何与诗经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评点方 式在经学研究中有何价值?论文条分缕析地予以分类研究。因此对于经学研究方法 论研究意义重大,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清陈氏臆补补明戴氏臆评而成,故名“补” 。 臆评缺六十六篇无评, 戴评字数约五千。 臆补补齐六十六篇评语,陈评字数约二万,是戴评的四倍。 作为一部“补”作,补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原作来讲, 补作是一种发展,还是倒退,抑或是一种停滞不前?补作继承了原作多少, 臆补 在臆评的基础上有何发展?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臆补的整体研究,必要而 且重要。笔者通过逐条对举,得出臆补在继承臆评的基础上,不仅用详解 地方式丰富了臆评的血肉,而且从五大方面对臆评予以增补。 诗经的 文学生命赖臆补显得更为生机勃勃。通过二书的对比研究,不仅深化了臆补 的研究,而且对于臆评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臆补是一部富有特色的诗经学著述,陈在诗旨上遵序,在解诗上又是 以“诗”解诗 ,这其实是以经学为纲,以诗情为目的方式来解诗,是经学与文 学的结合。与历史上纯经学或纯文学的诗经著述相较,别具一格。一直以来, 笔者都认为诗经非姓经即姓文,经学与文学水火难容,陈继揆却将它们融合在 一起。也唯有在清代这样一个百家争鸣、学术总结的特殊历史时期,才能孕育出这 样一部熔合众家精华的艺术珍品。 关键词:关键词:诗经;陈继揆; 读风臆补 ;以“诗”解诗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monography studied du feng yi bu which was written by chen jiku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book is a supplementary book, based on the book, du feng yi ping by dai junen of late ming dynasty, which was once appraised by many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ling mengchu in ming dynasty, cui shu in qing dynasty and min qiji who is a master on publishing and so on. the book, du feng yi bu, is a successful supplementary book with lots of unique points and large progress based on the book, du feng yi ping. chen jikui mainly agreed the points of shixu in du feng yi bu, but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book is closed to that of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therefore chen kept the way of ming scholars, who commented the classics through the way of poems, although he was influenced by both scholars of han dynasty but the scholars of song dynasty. the scholars of han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ha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pursuing their studies, so did scholars of qing dynasty. the studies of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were criticized hollow and superficial by later scholars, so that mingxue had not been named as a school of study independently in the past. however this point is not correct or fair. therefore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ing: taking traditional classics, history book and works of masters in pre-qin periods as literatures, through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ming scholars. especially the scholars in late ming dynasty took almost all the books as literatures. these scholars always studied the traditional classics of jing, shi, zi and ji by the way of literary comments. basing on a large mount of the examples, the contest of mingxue (ming school) was raised firstly. the style of ming is dramatically different with that in han and song dynasties in studying the book of songs. therefore the achievements of ming scholars could not be replaced. poetry talk, “proving the book of songs through poems” is the main commentary style of the book, du feng yi bu, which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style of comment completely and successfully. the literary propert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were revealed well. those ancient songs are same with the poems in the later dynasties. how to combine such unique method of comment with the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what are the values of these comments in the studies of classics? all these questions would be solved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its special values. the book, du feng yi bu is based on the book, du feng yi ping, there are about five thousand characters in the latter book, in which there are sixty pieces of songs had not been commented. the book, du feng yi bu supplemented these comments, total twenty thousand characters. we would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books and compare them. through this process, the studies not only on du feng yi bu but on du feng yi ping were moved forward. the book, du feng yi bu is a unique book studying on the book of songs, the main ideas of which were based on shi xu, but the method of its annotation is different. in fact, the method of annotation in this book is on the feelings of these poems, besides the traditional points. therefore this book combined the traditional and new aspect (the aspect of literature) together. in the past, scholars though the book of songs belonged to only one side or not. from then on, chen jikui changed this traditional point of view. and only in qing dynasty the appearance of this masterpiece du feng yi bu, which mix different schools, is reasonable under the special study atmosphere which is various and summarizing. keywords: the book of songs; chen jikui; du feng yi bu;poetry annotation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在明代 诗经 之文学研究出现高潮的时候, 产生了一部评点方法研究 诗经 国 风的优秀著作,这就是明戴君恩的读风臆评 。戴君恩本人当时并没有什么名 气,而他的读风臆评却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学林。崇祯间凌濛初编言诗翼 , 汇当时名家评诗之语,而于其间在长安得到一册无名氏评国风的钞本,于 是爱不忍弃, 采入其大著中。 这本“不知出何人笔” 的钞本, 正是戴氏 读风臆评 。 清代著名学者崔述,在其读风偶识序言中说: “余家藏有读风臆评一册, 刻本甚楷而精,但有经文,不载传注,其圈与批则别有朱印套板。余年八九岁时, 见而悦之,会先大人有事,不暇授余书(余幼,不记忆为何事),乃取此册携向空屋 中读之,虽不甚解其意,而颇爱其抑扬宛转,若深有趣味者。久之,遂皆成诵。 ” 使少年的崔述见而悦之的读风臆评 ,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戴君恩此著。晚明 著名的出版家闵齐伋在读风臆评的跋言中说: “先生之臆读风也,亦恰中 人臆,似无臆外之奇。独是千载陈言,一朝新彻,乃大奇耳。戊午之役,我仲兄翁 次氏,承乏监试蜀闱,遂得于先生朝夕焉。而读其所以读风者。火气、不夜、枕中 可得而秘与。是宜广其读,以与三百篇同不朽矣。 ” 日本学者村山吉广先生撰 有戴君恩读风臆评与读风臆补比较研究一文,文中提到清人及现代著 名学者周作人、朱自清等对戴氏书的评价。由此也可以看出此书的影响了。 清光绪年间,陈氏因深爱戴氏之评而为之作读风臆补 ,其在风次中深 叹戴氏之书云: 善哉臆评一书,戴公真先得我心也。戴公之于诗 ,以臆读,以臆评, 排空而不摭实,观词而不害志,而丹黄点涴,使兴观之旨,了然于纸上。揆向有志 于诗 ,引经据典,徒费苦心。得此读之,风人所昭我也。 戴氏的读风臆评使陈氏如此折服,故其在读风臆评五千言的基础上, “引伸其所未达,广其所未详” ,增补两万言成读风臆补 ,使“戴评之意尤明, 而风人作诗之志愈益明” 。其不仅对戴氏未曾评点的六十篇作了增补,而且继承和 发展了戴氏的诗经研究方法,成为诗经学上一部非常有特色的著作,堪称 是诗经文学研究史上的一部杰作。 但遗憾的是,关于陈氏的情况我们所知甚少。中国诗经学会会长与副会长夏传 转引自刘毓庆明代诗经著述考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第 120 页 转引自刘毓庆明代诗经著述考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第 120 页 陈继揆读风臆补研究 2 才、董治安两先生主编的诗经要籍提要即明确指出其“生平事迹待考” 。笔 者查阅了大量笔记及地方志资料,也未发现有意义的线索。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伦明所撰的读风臆补条目下云: “继撰,字百舜。浙江镇海人。 ” 这一结 论有可能来自读风臆补光绪刻本。因读风臆补每卷首皆署曰: “明荆南戴 君恩原本,镇海陈继揆舜百补辑” 。据此则知陈氏为镇海人。古人名与字之间有一 定意义上的联系。 尚书舜典说: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 故知, “舜百”为 “继揆”字。 读风臆补姚燮序与徐发仁序皆称继揆为“陈子舵岩” , “舵岩”当 是其号。 读风臆补后有跋言,作者自称是继揆之兄。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六 四说: “ 忠义纪闻录三十卷,陈继聪撰。继聪字骏孙,浙江镇海人,同治庚午举 人 。 ”此正为继揆作跋的陈继聪。 读风臆补成书于清咸丰三年(1853 年)夏, 陈继聪作跋于同治七年(1868 年) ,书刻于光绪六年。书由此推之,陈氏当生活于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期。 提及清代诗经学, “汉宋之争”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笔者试图将自己的 研究对象陈氏读风臆补归纳于汉学或宋学的学术流派中时,发现它很难用这些 学术范畴来概括。因为他走的是与汉、宋学者完全不同的研究道路。他所补的是明 人的著作,他所延续的是明代诗经研究的方法,我们姑且将归之于“明学” 。 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清学重考证。至于元、明,清代及其后的学者喜欢 用“空疏”二字对其进行评价,认为这个时代的学术研究是不值得一提的。如胡朴 安在诗经学一书中说: “明人之学,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 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 ”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明代诗经学,有与汉、宋完 全不同的作风,而且取得了汉、宋无法替代的成就。据刘毓庆先生在从经学到文 学一书的研究,其主要贡献“在于这个时代第一次用艺术心态面对这部圣人的经 典,把它纳入了文学研究的范畴他们(明代学者)以群体的力量改变了诗经 学原初的经学研究方向,开创了诗经文学批评的新航线。 ” 不过我们提出“明学”的概念,并不是单纯为了诗经研究,而是从明代学 术研究的主要倾向上考虑的。这一倾向就是以“经”为“文” ,以“史”为“文” , 以“诸子”为文。特别是到晚明后期,几乎所有的文献典籍,都被明朝人当作文学 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提要 ,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10 页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 ,中华书局 1993 年版第 412 页。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0081 页 王元化主编胡朴安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8 页。 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自序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5 页。 引 言 3 典籍来对待。其显著的特点就是用文学评点的方式研究经史子集。如果我们翻检一 下明朝的有关书目,就会发现这一点。如经书评点作者有:陈仁锡易经颂 、沈 尔嘉读易镜 、杨文彩书绎 、孙攀古周礼释评 、郭正域批点考工记 、牛 斗星檀弓评 、方时化中庸点缀等;子书评点著作有:凌稚隆批点道德经 、 归有光南华经评注 、凌汝亨批点管子 、凌澄初晏子春秋集评 ,以及无名 氏合刻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 、 杨升庵先生评注先秦五子全书等。史书评点著 作有:凌稚隆史记评林与汉书评林 、孙鑛评国语 、 战国策等。诗文 及戏剧评点著作则有:于诗则有锺惺诗归与明诗归 、凌濛初合评选诗 、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陆时雍古诗镜唐顺之文编 、屠隆钜文 、闵 无颇文致 、陈仁锡古文奇赏 、李卓吾评点水浒传 、陈继儒评点幽闺记 及琵琶记 、 、王思任的批点玉茗堂牡丹亭等。明万历时的孙鑛,据孙月峰 先生批评礼记一书前所附书目,其所评点过的书竟多达四十八种,具体是: 诗 经 、 书经 、 礼记 、 周礼 、 左传 、 国语 、 国策 、 刘向样定战国策 、 六 子 (老、庄、列、王、荀、杨) 、 韩非子 、 管韩合刻 、 吕览 、 淮南子 、 史 记评林 、 汉书 、 后汉书 、 史汉异同 、 三国志 、 晋书 、 宋元纲鉴 、 文 选 、 古文四体 、 选诗 、 李太白诗 、 杜拾遗诗 、 李杜绝句 、 五言绝律 、 七言绝律 、 排律辨体 、 杜律单注 、 杜律虞赵注 、 手录杜五七言 、 高岑 王孟诗 、 韩昌黎集 、 柳河东集 、 六一集 、 苏东坡诗集 、 东坡绝句 、 今 文选 、 周人舆 、 食饮琢 、 漱琼瑶 、 会心案等。经史子集全部在其所评点 之列。由此也可以看出明代此种风气之盛了。 评点家在评点这些作品时,似乎已经完全泯灭了经典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把经 史子集同放在了文学的视野下进行观照。如屠隆所撰的钜文十二卷, “以考 工记 、 檀弓 诸圣贤经典之文与稗官小说如 柳毅传 、 飞燕外传 等杂然并选。 ”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将经典中的考工记 、 檀弓与战国策 、 史记 并提,谓其皆“圣于文者” 。张国玺、刘一相汇选的汇古菁华二十四卷,始以 五经之文,继以国语 、 国策 、周秦至宋文,殿以道家的道德 、 南华诸 经。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的经,其实与秦汉以下之文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故而汉 宋学者对经典不敢有一字相毁,而明代学者则敢于指出经典中在写作上的瑕玼。如 孙鑛在批评诗经中,评小雅车攻云: “ 嚣嚣字终觉与无声相碍。大抵 此四句,微属痕迹。 ”评小雅四月云: “忽举江汉,觉语意不伦。岂作诗者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1755 页。 陈继揆读风臆补研究 4 近江汉,因以起兴耶? ”即表现出了对经典文理的怀疑。 用文学的眼光读经,更多的是强调心灵的感悟与体验,这就完全不同于汉、宋 经学家的理性分析了。正因如此,明代的经典研究形成了其自己独有的特点。戴氏 的读风臆评便是在其中一部代表性的著作。戴氏读风臆评序云: 爰检衣箧,得国风半部,展而玩之、哦之、咏之、楮之、翰之。嗟夫此非 夫天地自然之籁,颜成子游之所不得闻,南郭子綦之所不能喻,而归之其谁者耶? 彼其芒乎忽乎,俄而有情,俄而有景,俄而景与情会,酝涵郁勃而啸歌形焉。当其 形之为啸歌也,景有所必畅,不极其致焉不休;情有所必宣,不竭其才焉不已。或 类而触,或寓而伸,或变幻而离奇,莫自而计夫声于五,莫自而计夫正于六,而长 短疾徐、抑扬高下,无弗谐焉。使之者其谁耶?非器非声,非非器,非非声,以不 闻闻,或闻闻或否;以不解解,或解解或否,何哉乎!紫阳氏窍于竹焉当之也。调 调刁刁、禺禺翏翏者之日接于吾前,而吾且失之乎剑首。乃曰:吾于解诗无恨,诗 如有知,宁不揶揄竹素间耶?凡吾耳目见闻,大率依傍物耳。才有依傍,即有制约, 譬臧获受约束主伯,尺尺寸寸,传习惟谨,何暇出乎域中?惟臆也不受制缚,时潜 天,时潜地,时超象罔,时入冥涬。夫欲破习而游于天也,则莫如臆矣。是故蔑舍 紫阳,以臆读,以臆评,以臆点。 像戴氏的这种读诗方法,完全超越了汉、宋儒者的樊篱,而呈现出了明人 的特色。也代表了“明学”的特色。据刘毓庆先生统计,从万历开始,到明亡国时 约七十年间, 诗经专著就产生了约四百余种,而其中几乎半数以上是与文学的 研究相关的。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诗经艺术进行探讨,形成历史上诗 经文学研究的高峰。而陈氏的读风臆补正是在“明学”的道路上向前迈出的 一大步。 孙鑛批评诗经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第一章 读风臆补的评点方式及其诗歌理论 5 第一章 读风臆补的评点方式及其诗歌理论 一读风臆补的体例 目前所知 读风臆补 最早刊行于清光绪六年 (1880 年) 。 贩书偶记 载: “ 读 风臆补二卷,镇海陈继揆,光绪庚辰拜经馆刊 。 ”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 读风臆补二卷,光绪庚辰(1880 年)刊本 。 ” 香港所藏古籍书目说: “ 读 风臆补二卷二册,明戴君恩撰,清陈继揆辑,清光绪六年宁郡述古堂刊本,中大 。 ” 诗经要籍提要说: “有光绪庚辰刊本。”按:诸家著录虽稍有异,但所指 实同一刊本。今所见本扉页正中题“光绪庚辰岁开雕版藏拜经馆” ,左下角署“宁 郡述古堂刊” 。所谓“拜经馆刊”或“述古堂刊本” 、 “光绪庚辰刊本” ,皆本于此。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是书前有姚燮、徐发仁二序,后有陈继聪跋。 又前有继揆撰例言,后有总评。盖补戴君恩读风臆评而作,评语低戴氏原评一 格。原评于国风尚缺六十六篇,此尽补之。所评不尽出己见,例言中俱著所引用书 籍,然只采其引证诗赋。及有关文妙者 。 ”概括简洁而准确,在此补充几点: 读风臆补由于属“补”著,体例自然步随戴氏读风臆评最多,独创甚 少。书前在姚、徐二序后,次有读风臆评原序,再次有陈氏例言及风次 , 风次之后,附有短序。从例言中不难看出,陈氏对戴氏十分敬佩,对于读 风臆评原文,全录无损。陈氏在序中讲: 善哉臆评一书,戴公真先得我心也。戴公之于诗 ,以臆读,以臆评, 排空而不摭实,观词而不害志。而丹黄点涴,使兴观之旨,了然于纸上。揆向有志 于诗 ,引经据典,颇费苦心,得此读之,风人如诏我也。 言辞之中洋溢着对陈氏的赞许之情。戴氏名其书为读风臆评 ,陈氏仿之称 读风臆补 。 读风臆补的目的在于“引申其( 读风臆评 )所未达,广其( 读 风臆评 )所未详” ,绝无商榷之意。戴氏读风臆评于国风六十六篇无评, 全文约五千多字。陈氏补六十六篇评语,字数超出读风臆评三倍。 陈氏不仅在内容上与戴氏保持高度一致, 连评点格式都鲜有改动。 例言首条曰: 原本于别句处用点兼用圈,文章妙处用密点密圈。今原本所密加圈点者,不敢 损。其未圈点而别有可赏者,则增圈点之,非敢逞私资咏叹也。若别句则用单圈而 孙殿起贩书偶记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24 页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 1993 年版,第 412 页 贾晋华香港所藏古籍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1 页 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提要 ,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10 页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 1993 年版,第 413 页 陈继揆读风臆补研究 6 已。 凡戴氏一点一圈,不敢“造次”改动。唯有读风臆评不及者,陈氏用其他 符号标记,以避免与戴书相混淆。正所谓“引申其所未达,广其所未详” 。 读风臆补分上下两卷,上卷六风,下卷九风。据例言介绍,引用书目 包括诗经学著作二十多种。分别是宋吕祖谦读诗记 、宋王质诗总闻 、宋 朱熹诗集传 、宋严粲诗缉 、宋戴溪续读诗记 、明姚舜牧诗经疑问 、明 何楷世本古义 、清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 、 清李光地诗所 、清方苞朱子诗义补证 、清毛奇龄毛诗写官记 、清徐鼎毛 诗名物图说 、清薛嘉颖诗经精华 、清龚鑑毛诗序说 、清刘燦诗缉补义 、 及诗义通释 、 诗类考 、 初学辨体 、 毛诗日笺 、 诗正解 、 诗序广义 、 瑯 嬛体注等。尤以清姜炳璋诗序补义与清陈僅未刊本诗诵颇多采纳。上述 书目汉学与宋学之著皆有,由此可以看陈氏无门户之见,是一个具有独立学术思想 的学者。对以往经注, “只采其引证诗赋及有关文妙者,稍涉训诂,不敢羼入,故 郑笺 孔疏鲜所取焉。 ”也就是说,陈氏只注意其中对于诗的文学性领悟, 对其政治教化、 道德比附却概不涉及。 除诗经学著作外, 陈氏还引用了 楚辞 、 焦 氏易林 、 文心雕龙 、 昭明文选 、 通志 、 困学纪闻 、 升庵外集 、 诗法火 传 、 诗学指南 、 艺林粹言 、 日知录 、 选诗论定 ,及宋元以来各家诗话和 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诸家诗,可谓旁征博引,但读之却无累赘之感。 二 依序说诗 尊序与废序问题,是宋后诗经学研究中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宋代之前的 诗经研究基本上是遵从序说的。 毛诗派认为诗序是子夏所作,子夏亲闻 于孔子,因此诗序便成了诗经研究史上第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可是到了宋 代,疑古思潮兴起,欧阳修、苏辙等都怀疑诗序非子夏所为,其中有是有非, 不可凭以说诗。到南宋郑樵、王质,特别是朱熹,认为诗序是汉代经师所为, 与圣门无关。于是彻底抛开了诗序 ,纯粹从诗经文本出发,体会诗旨。到元、 明以降, “尊序”与“废序”便分成了两派,长期争论不休。 “尊序”者多言诗之人 伦道德意义,多为汉学一派主之。 “废序”多就诗说诗,多言诗中之情理,多为宋学 一派所主之。陈氏读风臆补在诗旨上基本尊序,而在方法上却又颇近于宋儒, 颇有些兼取汉宋的味道,然其对于诗经核心关注则是沿着“明学”以“经”为 “诗”的研究道路向前推进的。 第一章 读风臆补的评点方式及其诗歌理论 7 读风臆评对于诗序的遵从,我们可以下几例中看到。如椒聊篇, 诗 序说: “ 椒聊 ,刺晋昭公也。君子见沃之盛强,能修其政,知其蕃衍盛大,子孙 将有晋国焉。 ”朱熹对此说表示怀疑,其诗序辨说云: “此诗未见其必为沃而作 也。 ” 诗集传又说: “此不知其所指,序亦以为沃也。 ”陈氏则根据诗中所表现的 情感而断之曰: 语语为沃赞叹,却语语为昭悲凉。末二句忽用变调,重叠言之,俱以且字 为叹,危昭公实欲醒昭公也。若与扬之水篇均为晋人爱桓叔看,则非子云美 新之论,即袁宏九锡之文耳。故读诗不可以舍序。 又如防有鹊巢篇, 小序以为: “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 ” 朱熹则说: “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闲之之辞。 ” 郑氏以“予美”为指宣公。何楷云:古者目君皆曰美人,既为人所侜兮,而犹 呼之曰予美,忠爱之至也。朱子谓是男女有私,而忧或间之词。郝敬驳之云;以予 美为男子,则简兮为怨女矣;以予美为妇人,则离骚为旷夫矣。从序则诗 为忠愤,从朱则诗为闺怨。圣人删诗之义宜何从乎?”京山之言是也。 引何楷、郝敬之说以否定朱说,而其所以否定的根据则导源于对圣人删诗 的经学理解。再如君子阳阳篇,陈氏批云: 序云“闵周” ,当与黍离篇参看也。 黍离写“忧”字,此却重在“乐” 字。所谓“乐”者,君子沉抑贱官,将宗社绝大愁烦一起放下。而黍离 、 麦秀 一幅血泪。转而付诸执簧执翿上也。荣辱何与,重轻显晦,实关兴废。其第为感士 不遇赋哉?亦勿误作小山招隐读。 朱子曰: “此诗疑亦前篇妇人所作,盖其夫既归,不以行役为劳,而安于贫贱以 自乐。其家人又识其意而深叹美之,皆可谓贤矣,岂非先王之泽哉 ?”朱熹是从家 庭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认识的, 诗序则把此诗与国家兴亡之感联系了起来。陈氏则 沿着诗序的“忧国”思路,立说发挥,与感士不遇赋并称,特别强调了“实 关兴废”的儒者关怀,对于朱熹的妇作之说并不认同。 不难看出,曾经中过举人的陈氏终归是传统意义的儒生面貌,对于诗的政 教风化始终有着特殊的关怀。朱熹的诗集传是被朝廷认可,并被定位科考教材 的官方诗学,自然处于特殊的权威地位。然而陈氏的判定却不以“朱学”为标 尺,每每以“诗序”为尊。即此而言,陈氏的科考之路仅及举人,未能成为进士, 或者与他的“尊序”思想有些关系。当然,其实民间学界所奉行的汉学观念也是不 (宋)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1 页 陈继揆读风臆补研究 8 容忽视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陈氏的读风臆补终归是一部“补阙”之作,其 所延续的基本思路是读风臆评对于“诗情”的关注、赏析,并没有严格的门户 之限。姚燮在读风臆补序言称: “违大小序者诬,墨守笺疏者胶。 ”其所表现出 的学术观念正是陈氏在书中所体现的基本态度。 依序说诗是陈氏对诗经经学意义的把握。在陈氏认为, 诗经是经过圣人 孔子所删定的伟大著作。而孔圣选诗一定是选择有利于人类道德精神提升的诗篇, 而不会选男女私情之作的。从这一点出发,陈氏不仅肯定了诗序带有政治教化 意义的说诗观点,同时对朱熹指斥诗经中存有“淫诗”的观点做了彻底否定。 如丰篇评曰: “必欲释丰为淫诗,冤哉! ” 东门之墠篇评曰: “坐以淫奔, 冤甚! ” 子衿篇评曰: “ 白鹿洞赋曰广青矜之疑问 ,是朱子亦从序说矣。若 作淫词读,则青矜之子,当是年少书生自命为风流佳士者,圣人亦何所取耶? ” 野 有蔓草篇评曰: “有良友班荆气象,若作男女相遇看,则蔓草露零,杀风景矣。 ” 汉 广篇,陈氏尾批曰: “朱子以江汉之俗好游,引大堤曲以证诗。 大堤曲云: 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后世绮靡之习,岂果文王 时所有耶?”从这里似乎披露出了一个信息:陈氏是先定诗旨,然后才体会诗中情 味的。虽然认可诗的文学情味,但诗的基本定位仍然是“经” ,是发乎情止 乎礼义的文学正统,从根本上否定了“淫诗”的可能性,不留任何声辩余地。 在陈氏否定朱子淫诗说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陈氏对孟子“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的继承和运用。他把诗序认作是关于诗篇产生的背景 传说,只有把握了这个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诗篇的意思。这在邶风柏舟的评 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朱子以为柏舟是写妇人不得于其夫的,序认为是感士不 遇的,陈氏评云: 此诗以离骚例之,则作仁人不遇看较有味。仁和龚鑑曰: 离骚云: “众 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非郝氏所谓托贤女以自鸣者之一证乎。阎百诗 云:朱庆余作闺思一篇献水部郎中张籍云: “东方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若掩其题,岂知是以生平就正于人之作?” 窦梁宾以才藻见赏进士卢东美,卢东美及第,为喜诗云: “晓妆初罢眼犹润,小玉惊 人踏破裙。手把红笺书一纸,上头名字有郎君。 ”此若掩其姓名有不以为妇喜夫登第 之作乎?诗有难辨如此,吾欲诵以质晦翁。 陈氏以为文人经常借男女之情写君臣之忠,表面看来确是写男女之爱,实际上 作者是借此表达另外一种情感。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等一般,美人象征君。如 第一章 读风臆补的评点方式及其诗歌理论 9 此写法,一是因为所写情感不以直接流露,通过一种曲折的方法委婉地表达,既能 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又不至于太直白。二是有一种委婉含蓄之美,艺术性增强。 作诗如此,读诗也如此。诗旨不可直求,停留在文字表面所传达的层面,更要通过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深入到诗歌的生活层面和作者的心灵世界。对于柏 舟这首诗,朱子止步于文字的表层理解,陈氏显然不满意于他的解释,遂以古代 诗歌中“借男女之情而抒发己身之怀抱”的习惯用法予以质疑。尤应注意的是,陈 氏虽然侧重于“尊序” ,但对于朱熹的观点也未绝对否定。开篇“此诗以离骚例 之,则作仁人不遇看较有味”即以标明立场, “较有味”的判断中显然保持着可以商 榷的余地,结尾的“诗有难辨如此”更体现了陈氏的审慎态度,以及对“诗”之特 殊属性的特别关注。 陈氏又曰: “ 易林 : 泛泛柏舟,流行不休。耿耿寤寐,心怀大忧。仁不逢时, 复隐穷居。 正与序同。 ” 桑中 、 溱洧同写男女偷情约会,序定位为刺淫之作, 朱子以为二诗是淫者自作,是不折不扣的淫诗。陈氏则说: “ 桑中 、 溱洧刺淫 之诗,非淫者所自作也。且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今市井小人有能道其宣淫之状, 指其行淫之地,未有不惭且讳者。则知禁之使不为,不若愧之使自知其不可之为。 愈此铺张揄扬之词,所以为闵惜惩创之至也。此诗之训也” 。 株林篇评语中表达 了类似的意思,其曰: “姜白岩曰: 古今三大奇淫,齐襄文姜兄妹淫也,子顽宣姜 母子淫也,灵公夏姬君臣淫也。情欲一波,五常荡然,夫子删诗存此,揭六人之兽 行,杀万世之人心,其警世也深矣。 ” 对于经学时代的儒者,由汉至明,他们的学术背景,自幼及张的知识教育,无 不在经学的笼罩之下,我们无法苛求他们按照现代学术观念超越自己的时代, “离经 叛道” ,完全以现代文学眼光来衡量、品评诗经 。我们的学术理解必须建立在对 传统经学之学术生态的还原理解上,要充分认识到,无论“尊序” ,还是“废序” , 其所表现出的都是一种经学立场,对于风化政教的关注,对于诗以载道的传统 继承,都是贯穿始终的基本认知和立学态度。清代举人陈氏亦不例外,虽然能以同 时代治诗者少有的文学的眼光来读诗,但他并不会,也不可能否定诗中存在的 伦理价值、道德判断以及教化指向。可以说他,是在把握经的基本意义的前提下, 对诗作文学的理解的。 三 以“诗”证诗 读风臆补中运用最多的方式是以“诗”证诗 。关于这一点,前人已指出 陈继揆读风臆补研究 10 过。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以诗证诗 ,别开一境,实不可少 。 ” 诗 经要籍提要说: “多以诗证诗,引用乐府、楚辞、汉魏古诗及唐诗,与所评的诗 经之诗相比照,达到启发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 ” 所谓以“诗”证诗 , 诗 指诗经 , “诗”则泛指诗经之后的诗歌作品。 “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后世具体 诗篇或诗句来阐发诗经中的诗篇或诗句, 从而直观地揭示诗旨、品味意境、指 出创作手法、 并说明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其发生的内在依据是后世诗歌同 诗 经中的诗句有相同或相近的题材、情感、意境、风格抑或写作方法, 这从另一角 度也说明, 对于后世诗歌,诗经有或显或隐、或密或疏的源头意义 ” 。 此外,学界对这一术语的使用还存在一些分歧与混乱,在此需略作辨析。有些 研究者没有标注出相应的标点符号,径用作“以诗证诗” 。但行为之中,则将前面的 “诗”专门解释为诗经 , “以诗证诗”即是用诗经中其它篇目的相关例证来 解释需要解释的诗经篇章。准确来讲,这种用法应该称作“以诗证诗 ” 。 但是,由于古代著述中并没有现代标点符号的使用, “以诗证诗”的使用虽然不是很 规范,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因为在具体的诗篇分析中, 诗经自身的篇目与诗 经之外的诗歌往往相互阐释、相互印证、相互发明,很难泾渭分明地区划,于此, 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上下文,结合全篇内容来理解把握。 另外一个需要辨析的术语是“以诗解诗 ” 。乍一看,与“以诗证诗 ”仅 一字之差,且“解” “证”意思可互通。其实二者的意思却大相径庭, “以诗解诗 ” 与“以经解诗 ”相对而言,是从文学角度关照审视诗经的一种解读方法。 “以 诗证诗 ”只是“以诗解诗 ”中的一种手段。再一个需要辨析的概念是“以诗 论诗” ,其中两个“诗”字都不特指诗经 ,其所指的是用诗歌的形式表现诗歌理 论。这种诗歌理论表现形式在古代史学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如唐司空图的二十 四诗品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等等属于这一范畴,但在经学论著中则较 为少见。 晚明以来,出现了许多诗经评点著作。在这些著作中,评点者普遍采取以 “诗”解诗的方法,把诗经作为诗歌文本进行文学解读。以“诗”解诗 有多种方法,其中,以“诗”证诗为其常用的一种。张洪海曾对所见明末诸家 诗经评点中以诗证诗的情况作过统计。大致的规律是越早的评点本越少使 用这种方式。刊刻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安世凤的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 1993 年版,第 413 页 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提要 ,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10 页 张洪海试论明末诗经评点中的以诗评诗 载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 期,第 63 页 第一章 读风臆补的评点方式及其诗歌理论 11 诗批释 , 有五条。 刊刻于万历三十年的孙鑛的 批评诗经 , 也只有 “寥寥几条” 。 锺惺的评点诗经影响相对较大,仅只有二条。徐奋鹏的毛诗捷渡是评点内 容丰富而细致的重要评本,也仅有几条。再则就是戴君恩的读风臆评 ,以“诗” 证诗的评点方式使用明显灵活而丰富 ,对清代诗经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说,戴氏可以被视为是诗经学史中大力使用以“诗”证诗 评点方式的第一人。 读风臆补既然以“补”为名,裨补读风臆评之不足便 是其立说之根本目的,对于戴氏所大力使用的以“诗”证诗的评点方式更是全 面继承,着力发扬,而以“诗”证诗的评点方式也在陈氏的努力下更加完善和 丰富。总体来看, “诗”证诗的评点方式在读风臆补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 三种情况: 第一,用后世诗句直接解释诗经句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诗经就像是土壤,后世一切成熟的诗歌全 在这片沃土上生长, 诗经无疑是后世诗歌的不祧之祖。因此,无论在诗旨、风 格、艺术手法、感情基调、意象等诸多方面,有时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 诗毕 竟离我们的时代久远,不易解读。更重要的是, 诗之为“诗” ,蕴藉朦胧的诗意 表现是它极为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但这种蕴藉、含蓄的诗意表达却很难用清晰准 确学术语言表达,因此用后世易解的诗句来解释诗 ,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 法。在读风臆补中,这种解诗样式通常以“意本此” “犹云” “ 即后三章意也” “所谓” “与相近”等诸如此类表述出现。例如: 唐人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意本此。 ( 卷耳 “嗟我怀人, 置彼周行” ) 。 采薇蕨而伤心,正所谓“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也。若杜审言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则与诗意相对照矣。 ( 草虫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 ) 此记收田之时。曹子桓所谓“勾芒司节,和风扇物,草浅兽肥”之时也。 ( 驺 虞 ) 由诗而“诗” ,由诗而“诗” ,彼此往复回环,每每可得语言表达所难 以企及的效果。 第二,从比较中见出诗之妙。在缺乏参照物的情况下,单单从诗本身 来领悟个中妙处,往往有平淡之感。一旦取之与后世诗歌相较,则诗之优美往 张洪海试论明末诗经评点中的以诗评诗 载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 期,第 63-65 页 陈继揆读风臆补研究 12 往能够更为凸显。如读风臆补之芣苢篇云: 序言“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蔡文姬悲愤诗云: “儿前抱母 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法课件讲解
- 民法学课件内容
- 并条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 安全小故事合集讲解
- 新质生产力的“四新”核心要素
- 民族课件内容
- 民族节日课件
- 《统计学-SPSS和Excel实现》(第9版)课件 第4章 概率分布
- 幼儿园的工作方案汇报
- 用别人资质中标合同范本
- 储备土地巡查管理办法
- 考古学复习资料与题库
- 铝粉代加工铝锭合同范本
- 餐前礼仪教学课件
- 临床试验病历书写规范与流程
- 2025四年级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教学分析课件-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以水为界:洱海流域产业结构优化与水环境协同发展探究
- 新人教版九年级新目标英语教材分析计划
- 从抽象到现实: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对抽象人的理论超越与时代价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