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法哲学思想管窥.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法哲学思想管窥.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法哲学思想管窥.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法哲学思想管窥.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法哲学思想管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法哲学思想管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韩非的基本思想,概括来说是以法为本、法势术结合 的思想。法治主义思潮被当作今天的主流思潮。韩非法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和依据有哪 些?它又有哪些深刻的内涵?它的这些积极和消极的思想内容对当今法治主义思潮有什 么影响?这些便是本文所要思考的问题。 文章分为绪论、法的根据、法的实施和作用以及对韩非法哲学思想的评价四章,对 韩非法哲学思想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在绪论部分,文章首先从韩非所处的时代问题进行 论述,并对其法治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又对近 20 年现代对韩非的研究进行综述。作 为文章的重点章节,第二章对韩非法的根据进行重点论述,该章首先论述了法的本体论 根据,从韩非的“道为万物之始”的宇宙观开始,详细论述了他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发 展,最终落脚在韩非的“道”与其法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阐述上;对于法的人性论根据分 为荀子人性论观点和韩非人性论观点两小节进行论述,韩非师承荀子人性恶的观点,并 进一步发展为人性自利的观点,为其进行法治统治从根本上提供了理论支持;任何理论 的产生都有其自身特定的现实和历史背景依据, 法家思想的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领主 封建制与地主封建制交替的时期,这一阶段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在百家 争鸣的思想争论中,法家思想脱颖而出,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并且韩非适时提 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观,他将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 段, 它们之间虽然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一种延续的过程。 韩非法的实施主要是以法为本、法势术结合的思想,也是其法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本 文论述了韩非关于法、势、术的观点,归纳了三者的关系,即以法为主,法术并用,抱 法处势。韩非以“抱法” 、 “处势” 、 “行术”为实现法制的三位一体的要素。其中“处势” 是目的, “抱法” 、 “行术”是手段。在文章的最后一章主要是从韩非法哲学思想的局限 性和儒法两家的斗争及历史命运及现代对韩非的评价和观点三个方面对韩非法哲学思 想进行评价。在韩非的法治体系中法律地位虽然较先秦有了更大的提高,但是还是存在 着矛盾性和局限性的:法与势、势与术之间存在内部矛盾,而且法家一味强调严刑峻罚 的霸道原则,而无视或鄙弃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社会功能,是其理论的严重缺陷。由于 韩非继承了荀子性恶论的观念,对德治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冰冷 摘 要 ii 的利害关系, 人情和法术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德治与法治是不能同时并行的。 韩非在总结先秦法家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法”为本, “法” 、 “术” 、 “势”相结合 的法治理论体系,成为先秦法治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以法为本”的主张流传到现 今社会,虽然其性质有所改变,但依然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进行的普 法活动,在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风气,这和几千年前韩非“以法为教” 的思想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的。 从理论上认识、分析和归纳韩非的法哲学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用继承与批 判的眼光重新审视韩非法哲学思想,对当今法治建设在某些方面也会成为指引。 关键词 韩非子 法的根据 法的实施和作用 abstract iii abstract han fei i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pre-qin legalists. the basic ideas of han fei generally mount for this, the law-oriented, combined with the law, the forces, and the power tactics. rule of law as the socialist ideological trend mainstream thoughts today. what is han feis legal philosophy thingking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oot-cause? what is profound connotation? what has it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oughts content on todays law socialist thought? these are the problems of this paper tries to think.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e introduction,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e law, the implementaion and social usage of the law,and to han feis legal philosophy of the evaluation of four chapters, concluded and expounded the han feis legal philosophy thoughts. 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this article first from the question of the age han fei lived is discussed, and the rule of law theor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n summarize the modern scholastics in recent 20 years about han fei.as the key chapters, the second chapter of han feis theoretical base of the law were emphatically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chapter first discuss the method, the ontological according to tao from han fei be all of the beginning of cosmology, and expounds his start to lao tzu of the taoism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in finally expounded the han feis tao between the law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olitical; according to law of the human nature views of han fei and xun zi views is discussed in two parts, and because xun zi is han feis teacher,so his human-nature views has succession with xun zi, and developed its own views of human na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legal rule, provide fundamentally theory support; any theory has its own particular p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legalists was develop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lords feudal society and the landlord feudal society alternate period, the thoughts of this period in our history is more active in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era, the idea of debate, legalists suit the fore the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time past, han fei put forward for the history ideas that historical times different prepared to change, he will become abstract iv history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the discourse between them though is exist certain differences, but does not exist, its a continuation of the process. about the rule of law theory and fun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an fei is combined with the law, the forces, and the power tactics, that is the mainly part of philosophy of law.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law, the forces, and the power tactics that han fei point of view,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that is the law-oriented, the law and the forces are used together, using sit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 han fei used the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 use situation, use the power tacticsto realize the trinity of legal elements. among them,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s the goal, use situation , use the power tactics is a means. the last chapter in the article mainly estimated three parts about han feis legal philosophy of the limitations and the wrangle between in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ts and they were historical destiny,the evaluation and mondern scholastics view of han fei. the rule of law system in han fei legal status although relatively pre-qin have more improved, but still exist contradiction and limitations: the law and the forces, the forces andthe power tactics have som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with art, and legalists topped the punishment of fastening on torture, and ignored or disdained principle of confucian moral idealism rejected the theory of social function, is the serious defects.han fei inherited tzu humanity is evil ideas, a thorough critique to the rule of moral conducted. he thinks only of between cold interests, between human and spell has irreconcilable conflict, so virtue with rule by law is not in parallel. implement thought autocracy, the teacher is in official directly and effective means. han fei think the lao tzu of be a king is major in management officials, because the officials is the peoples basic. the logic of for the teacher to the officials points to make the law for teaching material to rule the peoples thoughts, the logic of make the law for teaching material to rule the peoples thoughts is give priority to the king. han fei in summa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e-qin legalists, founded the rule of law theory system with the law-oriented, combined with the law, the forces, and the power tactics, become the pre-qin originator legal thoughts. han feis ideas of law-oriented spread across the society now, though its properties changes, but it still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society. abstract v now we carry on the the franco-prussian activities, in the entire society form knowing law and understanding law, law-abiding ethos, this comes from thousands of years ago han fei make the law for teaching material to rule the peoples thoughts thought to have the certain thoughts origin. in theory understanding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method of han feis legal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s a meaningful attempt. using inheritance and critical point of view rethink to han feis legal philosophy, on todays legal construction in some ways will also be the guide. keywords han fei-zi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e law the implementaion and social usage of the law 第 1 章 绪论 1 第 1 章 绪论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领主封建制与地主封建制交替时期,这 一阶段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在这一阶段思想比原来更多自由、更多突破 和变化。而这都是由于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促使社会生产力较快发展,所以在思想界中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法家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并由韩非最终对前期法家 思想进行总结、完善。 1.1 韩非所处的时代问题及法治理论概述 在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代, 统一中国和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是 这一时期两大主要问题。原有的奴隶制旧制度日渐瓦解,而新的封建制制度逐步确立。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士阶层,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 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 他们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都有所不同。 这是形成了以儒、 道、法、墨四家为主要代表的许多学派的基本条件。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 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对社会产生影响,进而能在现实政治中得以运用。 这就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在儒法之争中,儒家主张人性善,将人的内心修养放在重要的 位置,认为可以通过“正心、修身” 内发的道德自觉, 进而能够实现“齐家、治国”, 最终达到君主政治的“平天下”的目的。他们认为通过外在的法律条文的规定约束是不 能达到这一政治目的的,所以他们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可是原本维系社会秩 序的 “仁礼”已随着宗法制度大大毁坏而失去了效能,在当时的社会新秩序的建设中 已经不能发挥其原本的作用了, 所以就需要产生客观平等的法来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以 完成建立并维护新的社会秩序的任务。韩非适时提出:“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 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 也就是必须根据现实的情况 制定出一套使人人都可以并且必须遵守的法律,用来满足君主进行统治天下的需要。韩 非用“法”作为治国的最高准绳,在法律面前不论亲疏贵贱,一律平等,任何人触犯了 公布的法律,就得依法处罚,不能顾及私情和身份的贵贱。这是法家对社会政治的一种 革新。韩非为坚持法家学说,有时不惜批判儒家理论,如基于历史进化观,他反对儒家 (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54 页。 张觉, 韩非子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6,第 653 页。 河北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 称引先王、祖述尧舜,提倡世异备变的历史观;基于人性自利与顾及政治的普遍性绝对 性,他反对德化;他相信治国必须依靠国家实力的充实,而仁义对于国家治理是有害而 无利的;基于尚法与尚功用的观点,他拒绝辩智,反对儒家学者凭借学术干扰法律的实 行。虽然韩非的言论难免会有偏激之处,但是由于儒家学说重视对人的德化与教育,可 是效果并不完美,这时法家理论则刚好可以弥补儒家的不足之处。葛兆光先生在七世 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一书中曾指出:“所以 他们(指法家)与儒者不同,他们的理想是人人守法而不是行善。他们的思想是一种实 用的功利主义思想。力多则人朝,力少则朝于人。为了这种自强与自尊,他们要 强化外在的法律的约束和官吏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收到实际的效果。” 他 主要说儒家与法家不同的观点:法家将人人守法作为理想和努力的方向,而儒家则是用 仁义道德的行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们两者是完全不相同的。法家更为看重的是实在 的效果,是对社会的实用的功利,而非形式上的作用。法家对国力的认识是只有国力强 大了才能让人们朝服,国力削弱了就要向它国臣服了。所以只有在全民中施行法律,以 法治国,才能维护国家的强大和尊严。 经历了争辩不休之后为了解决当时两大主要社会问题,并且给以后社会发展提供完 整统一的意识形态体系,各家学派的思想理论逐步走向融合或派别合流,这也在一定意 义上为其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支持。诸子合流之后, 百家争鸣也就落下了帷幕。与其他各 家各派相比, 儒法两家在谋求意识形态形式理性化,达到政治思想的统一,重新构建新的 政治文化模式中则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韩非在总结先秦法家理论的基础上,面临着“大争之世”、“多事之时”的社会矛 盾,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成为法治 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以法为本,以法为教”的主张在现今社会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对现今社会还有较深的影响。他强调的“以法为本”与我国目前实行的以法治国政策具 有一致性, 并且我国在制订法律以外,还积极进行法律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 懂法、 守法,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韩非子的“术”主要是指君主的治国方略,在当 今社会更多的被应用于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方法之中。他历来主张:“听其言而求其当,任 葛兆光,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1998,第 275-276 页。 第 1 章 绪论 3 其身而责其功。” 听取下属的言论而要求它与事实相符,任用下属工作而责求检验他的 功效。也就是我们现今的业务考核,要让其名符其实。考核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考核, 决出优劣,进而实施奖惩,最终实现对考核对象的有效激励,如对在工作中作出成绩人员 的给予褒奖,对一些在岗位考核中不称职的人员给予处罚。 韩非还从人性好利恶害出发, 明确指出:“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他认为,作下属的,害怕的是杀头和受惩处, 喜欢的则是奖励和赏赐。于是,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简单地说, 要人行,则赏予;要人止,则加罚。关于如何实施考核,韩非提出“循名实而定是非, 因参验而审言辞。” 就是根据名和事实是否相符合来确定是非,凭借对事实的检验来审 察言论,这也正是韩非实施考核的原则。并且在选拔和任用官吏时韩非认为君主要善于 根据他们的才能分配各种工作:“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 官吏选拔要有法 作为客观标准,不能凭君主个人主观好恶,“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 自度也。” 并且在官吏的任免必须要从基层中选拔,即“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 卒伍” ,这是保证官吏的工作能力至关重要的原则。“势”就是君主的权力和地位。我 们现在可以认为它是指国家权威,不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必须要 树立国家领导人和领袖的权威。不然社会就会发生“政出多门,言出多家”的现象,会 造成国家的混乱。我国改革开放已经 30 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还应该调动社 会各方面和阶层的力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这样的话就会 有“有法不依”情况的可能性,例如在商品房市场,就存在着开发商不遵守国家法律政 策的现象, 中央出台各种政策以打击这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 但仍有一些开发商不顾 国家的政策法规,囤积建筑用地,故意抬高房价,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最终让人民 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就会造成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权威性产生质疑。因此我们在治理国家 时首先要确立国家的权威即“势”,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能够得以执行。 韩非的思想体系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为当时社会治理结构的改善以及建立起统 张觉, 韩非子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6,第 613 页。 同上,第 57 页。 同上,第 629 页。 同上,第 129-130 页。 同上,第 65 页。 同上,第 50 页。 同上,第 678 页。 河北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4 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事实上,从秦始皇开创帝国,一直到清末 宣统皇帝逊位,中国两千多年的政体,大致保持“外儒内法”的统治模式即儒家思想经 汉武帝定于一尊,法家思想却仍是政治的“骨干”。韩非的思想在秦朝的统一之后得到 了深入广泛的应用。汉宣帝曾训诫儿子元帝:“我们汉家自有汉家的制度,本来就是拿 霸道和王道杂糅着运用的。”三国时期蜀先主刘备临死告诫儿子:“丞相替你抄誊申不 害和韩非子的学说,希望你好好揣摩,对治国很有帮助。”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 法中开列国人应该熟读的基本典籍就包括韩非子。这些例子都充分反映了韩非的 法治思想对后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我国的历史上,每当国 家威疑弱乱的时候,总是有赖于政治家实际运用韩非学说,以求独立自强。在鸦片战争 之后, 西方列强叩关逼压, 当时的众多学者重拾韩非学说, 如严复曾呈上光绪皇帝的 “万 言书”认为:“在今天要谈救亡图存的学说,我想只有申不害、韩非子的大致可用。” 1.2 韩非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之一,它产生于战国晚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 历史。历来对其研究者层出不穷,其研究领域也十分广阔,诸如思想体系、文学价值、 校勘注释、版本目录等,都有人作过研究。 在对韩非子的研究中,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张觉教授取得了 比较显著的成果。在 1990 年第三期的贵州文史丛刊的韩非子编集探讨中,他 指出韩非在生前也不可能将自己的书编定成集,“后人有人推测韩非子是韩非的弟 子编成的;有人认为韩非子是刘向编定的;有人认为它开始编集于秦代,但最后的 编定者还是刘向。这些看法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也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但是张 觉先生并不认可这些推测,通过他的逐一论证,这些推测也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所 以最后他认为“韩子应在公元前 230 年到前 208 年间已由秦朝钓御史编定成书。” 这样假定,才能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疑间。至于它最初的名称,当与申不害著 书称申子一样,被称作韩子,史记里的记载正可说明这一点。 对于韩非子的编成进行探讨的还有日本的町田三郎先生的关于韩非子的 编成一文,文章主要认为今本韩非子五十五篇,是将内外储说、难四篇夹在中间, 共可分为三部分。将内外储说及论难一组即故事群的第二部分夹在中间,两边为一、三 张觉, 编集探讨 ,贵州文史丛刊,1990, (3) ,第 57-61 页。 第 1 章 绪论 5 两群议论文。当然在第一部分中固有专讲故事的说林篇,其中说难篇的论证形式也酷似 于第二部分中的难四篇。而第二部分的一大组故事于中间,两边有一、三部分,这一、 三部分的中心分别为孤愤、说难、和氏、奸劫拭臣四篇和五蠢、显学两篇。前后部分中 的故事的展开形式和思想内容有明显差异。 这是因为韩非思想是分极为前半的说客派和 后半的理论派两派的。各派都有自己的书物,以后被加以再编,使之成为今本的形式。 关于韩非子几种版本的探讨有以下几篇文章:韩非子“乾道本”流传始 末(张觉,文献1993 年第三期)、元校残本韩非子流传考述:韩非子 善本考述及其序跋题识辑录之三 (马静、 张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 年第六期) 、 宋刻本韩非子流传考述:韩非子善本考述之一(张觉,中国文化研究 2007 年第一期)、明代全刻本韩非子流传考述(张觉、刘妍妍,云南大学学 报社科版,2008 年第七期)。 做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他的“法、术、势” 理论,他的“务法不务德”思想,他的功利观、虚假观等等思想,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 对象。近 20 年里关于韩非思想的论文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也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建设给 予了很多的参考。 有关韩非的君臣论的就有韩非论君臣关系 (宋秀丽,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3 年第三期)。文章认为韩非君主专制理论的核心在探讨君臣关系,而君臣关系的根 本又在防止权臣篡权夺位(即政变),文章从三方面加以论述。乔健教授的韩非对君主 专制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年第一期),作者认为对君 主专制绝对确定性的追求使韩非将政治的希望最终全部寄托在专制君主的专断和“圣 明”之上,其法、术、势思想与此密切相关。中国君主专制政治的苛酷专断及与之相一 致的人的工具化、手段化,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韩非思想的现实结果。夏云的试论韩非 的尊君思想从韩非子这部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法家集大成著作切入,认为它集中地 反映了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尊君”思想。该文力图通过对韩非尊君理论的产生、内容 及遭后人褒贬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韩非的尊君思想进行全面的介绍。 韩非“务法不务德”的思想研究主要有韩超的韩非“不务德而务法”思想浅探 发表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1 年第二期,以及他发表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社版 1998 年第三期的韩非“务法不务德”思想及其伦理价值,两篇文章论证了韩 河北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6 非的这一重要思想: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韩非针对儒家的德治思想而提出了“务法 不务德”的观点,其思想基础源于“必因人情”、“称俗而行”、“权其轻重,出其大 利”和“以刑去刑”四点。郭雪翔论韩非“务法不务德”的教化思想(江淮论坛 2000 年第五期)从法治教育的观点来论证:韩非认为人具有可塑性,理想人格的形成要 通过“务法不务德”的培养和教育来实现。这种教化思想以法治教育为本,但也并不是 不讲或不要道德。韩非认为道德说教不能治国,他以“不务德”的非道德主义形式否定 的只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育,而不是宣传排斥道德教育。相反,韩非认为道德观念如 果与法治相违背,法治教育就很难实施。 韩非思想形成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方法上对前人思想的批判与吸收。如他吸收和批 判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他公开批判了荀子的思想,却对其思想的许多方面有 所吸收。同样,韩非从整体上批判了儒墨两大显学,却吸收了儒墨中有利于确立绝对君 权统治的部分思想。韩非对儒家思想还是有一定的继承的,这一观点从赵玉洁的谈韩 非对儒家学说的吸收与改造中已经论证的很清楚了:他曾师从荀子,对儒家学说有很 深的研究,并对儒家思想的分化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儒分为八”的说法至今仍被人们 所沿用。韩非思想中有很多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吸纳发展,如张运华韩非思想所受 道家影响、王长华从解老喻老看韩非对老子的吸纳和改造、赵叶花试 论韩非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吴涛从老子到韩非:浅论道法渊源的几个方面 等等文章都阐述了韩非与道、与老子的思想传承关系。韩非思想理论中的明显的道家影 响痕迹主要表现为:君道同体说;“道、理”范畴的提出;文化专制说;尚法不尚贤; 反对“前识”的认识说;“誓不两立”的矛盾说;“无为”的术治论。 还有一篇关于韩非法哲学思想介绍比较透彻的文章就是李振纲教授的人性、霸道 及权力意志:韩非子的法哲学论析。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引用大量史料进行佐 证, 将韩非的法哲学的思想清晰明了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首先是韩非对老子哲学的研究, 用韩非的话说,明主懂得自己应当无为,而让百官群臣代他无不为,此即君无为而臣任 劳。第二,立法者不可不知人性的弱点。在人性问题上,韩非与他的老师荀子相近,而 “相近”就意味着不尽相同。韩非从现实利害关系出发,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好利恶害 是人的本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冷冰冰的利害关系。从人的利害关系出发,韩非 向君主提出一条基本的为政原则:切不可信任身边的人。“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 第 1 章 绪论 7 则制于人。” 第三,君主权力论:法、术、势。韩非根据人性的弱点提出一套刻薄寡 恩的君主权力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只要他灵活机智地运用法、术、势三大政治要素, 他就可以治人而不治于人,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操纵者。这样的君主,韩非称之为“明 主”。第四,对儒家德治的批评。韩非提出了儒家道德无用论,法家从性私论出发,认 为人不可能自觉地向善,希望人人自觉地归顺王道是不切实际的。最后,辟虚文尚实利 的强国之道。韩非口吃却文思雄辩。其文章说理透辟,入木三分;其思维尖刻锐敏,务 求实效。韩非指出,强国之道在于“举实事,去无用,不道仁义” (韩非子显学)。 在他看来,事实胜于雄辩。 本文从韩非对老子的道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其法哲学思想 产生的现实环境和历史观等几方面依据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述。 并将此作为整篇文章的重 点内容用大篇幅进行写作。对一种思想的来源探究之后就是介绍该思想的主要内容,所 在文章第三章对韩非以法、术、势为主要内容的法治的实施和作用进行叙述。对于韩非 法哲学思想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必须要以分析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张觉,韩非子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第 150 页。 同上,第 683 页。 河北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8 第 2 章 法的根据 在理论上,韩非将老子的自然无为主义与荀子的唯物主义的天道观、人性论和认识 论相结合, 为其法哲学思想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 分析起来, 其因素固然复杂,但总不能离开支撑其形成的理论和现实、历史根据。 2.1 法的本体论根据 韩非集先秦法家各派思想之大成,以“老学”为根据,开创性的提出了其独特的理 论体系。老子与韩非的思想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已是学界公认的。韩非思想深受老子 的影响,在帛书黄帝四经中就用“道生法”来明确指出道是韩非思想的渊源。在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又将韩非的思想归纳为“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 黄老。 ”其学说则“原于道德之意” 。在理论上,韩非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论”思想, 为其法哲学思想奠定了强有力的本体论根据。 可以说,“韩非法治思想的无情与老子道德的不仁,法治的因任与老子的无为,法 治的愚民与老子的自然的血肉联系,都足以说明他对老学思想的继承。” 但韩非 却是从君主的角度论政治,这与老子从人民的观点论政治是不相同的,这便是其在政治 思想上与老子的最大不同之处。 2.1.1 韩非的宇宙观 “道为万物之始”的思想是韩非的基本宇宙观,也是韩非法哲学思想的本体论根 据。 那么什么是“道”?这就要从老子哲学讲起了。“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整 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老子中的“道论”指出:道是万物 产生的根源即“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以“道是人类 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事物本源、本质和规律的总称。” 又“大道泛兮,其可左 边晓龙, 论韩非对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科学论坛(金华)2008, (10b) ,第 24-27 页。 赵敏俐、尹小林, 国学备览 (第七部)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 4 页。 肖捷父、李锦全, 中国哲学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 105 页。 第 2 章 法的根据 9 右” ,即“道”是广泛的,是无处不在的,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即无形的。其特点 是一种原始混沌的状态即“块然”状态。因此老子的“道”的内涵,一方面,其所 指的“道”又是一种恍惚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 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 已。” 。另一方面是指既区别于特殊的实物,又带有物质属性的实体,即“道之为物, 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其中有信。” 韩非对老子道论既有所继承也有其改造和发展: 首先, 韩非继承了老子 “道” 为万物之始, 为万物之母的思想。 但他否认老子的 “道” 生天地的思想。 韩非讲:“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即“道”是天下所有事物的开始,任 何事物都是在道产生之后产生的。这与老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关于道与天地的关 系,韩非认为道是“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 。“道”并不是在天地之前产生的,而是与 天地同时产生的。这样,就否认了老子“道”生天地的思想,但是同时又与道作为为宇宙 开端的思想相抵触。 其实韩非真正强调的道是与天地同生的, 而并非在天地之前的 “道” 。 作为宇宙开端的本原之道只能是“得之而生,失之而死”,而没有“得之以死”的道 理。老子的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的根据,韩非的“道”是存 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与客观事物相终始的一般本质和规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这 里的“一”指道。在老子认为,道有赋予天清、地宁、神灵、谷盈及万物生命、侯王之 正的功能。韩非继承了这一观点:“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即:“天得之以高,地得 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 赵敏俐、尹小林, 国学备览 (第七部)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 7 页。 同上,第 4-5 页。 同上,第 5 页。 张觉, 韩非子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6,第 36 页。 同上,第 203 页。 赵敏俐、尹小林, 国学备览 (第七部)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 7 页。 张觉, 韩非子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6,第 201 页。 河北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0 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 都是因为“道”的作用,天地、日月以及四时交替等各种自 然现象,才使其以一定的规律变化、运行。道就是体现在客观事物产生、发展、消亡过 程中的普遍规律。韩非又提出“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的观点,这是对老子本原之道“失之而死”思想的发展。万物得到了道其物可生也可 死,万事得到了道则事可成也可败。 第二,韩非提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对此韩非有深刻的理解:“道者,万物之所 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他认为“道”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与客观事物相终始的 一般本质和规律性,即指它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据,它所体现在各种事物之中, “(道)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 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 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韩非认为与“道”相对应的是“理”。 韩非强调道的规律性,“理”这一哲学范畴 在韩非思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哲学史上区分道、理的最经典性论述是韩非在 解老篇中关于“理”的提出以及“道”与“理”的关系论述:“理者,成物之文也; 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 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 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 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 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 道是世上万物的本源,是世上万理的依据。理是 形成物质的规定, 道则是形成物质的根本世上万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但是其道是相 同的凡是道,不用制定也没有形状,是与事物相柔相随的,是与理相对应的。道可 张觉, 韩非子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6,第 201 页。 同上,第 201 页。 同上,第 201 页。 赵敏俐、尹小林, 国学备览 (第七部)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 5 页。 张觉, 韩非子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6,第 201 页。 同上,第 201 页。 同上,第 201-203 页。 第 2 章 法的根据 11 以决定世上万物的生死成败理是有方圆、长短、粗细、坚脆之分的,所以理确定以 后物便可得道。所以规定的理有存亡、生死、盛衰。常不是一物的存亡、生死或盛衰, 而是与天地同生, 直至天地消散也不死不衰的。 常是没有什么容易和定理的。 韩非认为, “理”是事物的条理、节文、法则,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具体法则。千差万别的事 物之间互不混杂,就是由于其外在的长短、大小、方圆、黑白等形象和轻重、坚脆这些 属性。“理”就是事物的这种特殊性、特殊规律,所以万物之理是具体的、有差异的, 即“万物各异理”。而“道”是综合万物之理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的总原则,是统摄 万物、尽稽众理的绝对的、普遍的法则,因此道只能有一个,但是理却有千千万万之多。 “这样又涉及到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一和多的关系问题。道一而理多的 格局,则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影响深远的思路。 理多使世界趋向多样,而道一又使世界 趋向统一。” 韩非认为道和理确实存在着很多差异,但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道”通过 众物之理表现出来,即“道”寓于“理”之中; “理”又离不开“道”,又体现了“道”, 人们要控制事物,不仅要认识事物的理,更要把握万事万物的普遍法则道。“夫缘 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 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倚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 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韩非还认为“道”和“理”是完全可以被认识被感知的:“今 道虽不可得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