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现代社会科学把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它 们分别活跃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渐成熟,非营利组织迅速成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非营利 组织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面都需要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社区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是具有亲密关系和高度归 属感的人群共同生活的特定区域。作为社区基本要素之一的社区非营利组织,在 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成为社会学理论界研究的一个 焦点和热点。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对社区非营利组织以新的阐释, 在社区建设的视野下 剖析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深入研究传统社区组织、基层政权和 非营利组织的三方博弈关系,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社区非营利组织进行合理 的界定,来把握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定位及合理优化。因此,本文 从结构上阐述了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其功能发展的指标体系, 并解 释了制约其功能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究了社会工作站作为本土化社区非营利 组织的一种创新模式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这有助于提高我 们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认识水平, 对构建科学有效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政策支持体 系、 推动社区非营利组织与公共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加强社区社工队伍培 养都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改革提供理论 依据和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社区,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功能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 ii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modern social scienc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prof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s, which are active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ealms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creasingly perfecting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swift growth of npos draws the wide attention of all circles in society. the research on npos in china began in 1980s. at present, whether theoretical research or practice research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perfection. as for the sociological realm, the research on npos is thoroughly new and in the stage of growth. community is a special area consisting of some people with intimate relations and deep belonging sense. npo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ims at casting new lights upo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 among tradition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fundamental authority and npos, defines npos reasonably from the 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rehend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ecisely and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and the princip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nd re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npos. in addition, it probes into the effective ways that social workstations an innovative means as npos localized works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study will enhance the levels of awareness to the community npo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olicy support system of npos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 between npos and public sector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ommunity social workers. also, it provides the ongoing reform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with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untermeasure with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community, community npo, structure,function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绪 论 1.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 社会学理论认为, “任何社会都存在结构和功能这两种基本的关系。在社会 的构成要素表示相对稳定的关系时,就称之为结构;在社会结构或其构成要素的 活动为适应社会目标而产生社会活动的结果时,叫做功能。 ” 可以看出,结构是 着眼于具有相对的持续形态系统的一种概念, 而功能则是表现结构内部的动态过 程一种概念。从社会的整体来看,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结构组 成的, 活跃于这三大领域的社会组织则分别为政府组织、 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持续系统,但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都在 为适应各自的社会目标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活动,承担着各自的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 政府在经济管理和资源配置方面 的功能逐渐减弱, 市场经济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从国有单位中分 流出的人员涌向社会,需要社会的接纳。以前由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包揽的社 会管理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从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逐步交由社会 组织来承担,从而逐步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对分离的“小政府、大社会”的 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这也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目标取向。 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是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 在内的非营利组织在近十多年也取得了相当令人瞩目的成效。1989 年,全国民 间非营利组织只有 4446 个,2003 年底发展到 26.66 万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间组织管理局的统计,截至 2005 年底,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总数为 319762 个, 其中, 社会团体 171150 个, 各类基金会 975 个, 民办非企业单位 147637 个。 非营利组织逐渐成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成为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 桥梁和纽带,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因此,这一研究正逐步受到 理论界的重视。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它是具有 亲密关系和高度归属感的人群共同生活的特定区域。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社区 的功能日益强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六 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 群众生活” , “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 沙香莲.现代社会学基本内容及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77. 廖鸿.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民政,2005, (2) :32-3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组织管理局2005 年民间组织统计数据.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 2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还很缺乏, 由政府主导建设下的社区大部分还只是发挥着类似一级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 还 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从地理到心理上凝聚居民的社会组织。当前,我国社区建 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下,不仅仅造 成政府职能的越位,同时,政府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自己的延伸,使居委会 承担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其在功能、角色、思维方式及工作方法等方面出现各 种错位。 具有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的社区非营利组织介入社区建设,是解决政 府越位、居委会错位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些非营利组织作为联系政府与百姓的 桥梁和纽带,能够把分散的社会利益群体组织起来,进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实 现政府与民众的双向沟通,从而有利于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由于受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我国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没有 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组织, 较之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社区非营利组织而 言,中国的社区非营利组织还非常弱小,处于发育阶段,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角色 定位、法律地位、营运机制、管理制度都存在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有 创新的突破。社区非营利组织缺乏应有的发展环境与角色定位,运作欠规范,发 展态势差强人意,官办色彩浓厚、规模较小、筹集资金能力较低、管理落后等问 题。因此,社区非营利组织要求得发展,就要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内部管理和 价值观念。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结构和功能,将为更好地 认识我国当前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发展状况, 促进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的协调发展提 供有益的借鉴。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是构成现代社会生活的三大体系,非营利组织是公民 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新角色,它把社会上的公民组织起来,发挥对公共事务 的影响力,要求国家去约束市场的力量。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不仅是经济转型 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社会转型和各种社会组织发育及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国 的非营利组织与国家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互动区域。 大力推动非营利组织 的发育和发展,是重新构造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应有之义,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的必要保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传统单位制解体的过程中对社会进行整合, 重 新建构一个以“社区制”为主体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试图在政府权威愈来愈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限的基础上将一部分治理权力让渡给社会,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管理社会,以达 到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育和发展, 正是城市居民利益之所在。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城市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 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伴随其出现了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问 题、 城市社会治理问题等等,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重新建构一个以 “社 区制”为主体的治理体系,要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非营 利组织和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 和文明程度,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保证人民安居乐业, 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同时,社区建设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参与,可以扩大建设资金的来源,整合 社区的各种社会资源,拓展社区的服务项目,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从而满足社 区成员的多元化需求,推动社区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整合程度。 (2)现实意义 (2)现实意义 研究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对城市社区发展、对构建新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 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理顺社区关系、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来说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分别从提高全社会对社区非营利 组织的认识水平、构建科学有效的非营利组织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公共部门和非 营利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健全扶持社区非营利组织发育的社会政策以及加 强社区社工队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 其中包括在社区中到底采 取什么样的组织制度,以利于培育帮助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相容、相助的社 区利益一体化机制;专业化服务队伍与社区志愿者相结合的福利服务机制;社区 行政机构、 社区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相融合的社区管理机制, 以及政府、 企业、 各类慈善组织和基金会以及社区居民共同发挥作用的社区财力支撑机制。 社区非 营利组织与社区其他组织以及社区非营利组织内部应该建立怎样的结构关系, 以 利于社区资源的整合和自身效率的提高; 政府办的事业单位如何通过转制程序和 组织制度转型为社区非营利组织;居委会一类的居民自治组织如何做到名实相 符,其功能成长的方向到底是趋于综合性的社区组织自治管理,还是社区居民的 参政议政群体,还是居民邻里关系的调解组织;它与社区非营利组织之间有着怎 样的相互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使社区非营利组织确立自己在社区建设中独特的地 位和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思路和社区建设模式。 徐勇.“绿色崛起”与“都市突破” :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比较j.新华文摘, 2002, (12).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15.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 4 第一章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理论与现状第一章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理论与现状 1.1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1.1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 1.1.1 结构功能主义1.1.1 结构功能主义 作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帕森斯(1902- 1972)在社会组织研究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社会组织思想主要体现 在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 (1960 年初版, 1964 年第四版)一书的第一部分 “正 式组织分析” 。在书中,帕森斯从系统论和功能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组织分析 的三个维度、组织类型的四种分类和组织结构的三个层次,并分析了贯穿组织活 动的一个中心问题权力的流通,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功能论、可以整合各种 视角的综合性社会组织理论。 帕森斯研究的组织是正式组织,他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被组织 起来实现特殊类型目标的社会系统” ,“这个系统具有任何一个社会系统都有的基 本性质” ;同时他认为组织又是“更大社会系统中的功能分化的子系统” (“组 织所在的更大的系统在大多数场合,可被假定为社会”),而“组织的特征由决 定组织在其中运行的某种情境来界定,这种情境将构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在 组织与它所在的更大系统的其他专门化的子系统之间达成的” ,因此,对于组织 的研究应该从组织与社会的功能联系中去把握。帕森斯从三个维度来分析:即文 化制度维度、让渡获取维度、群体角色维度。 文化制度层次 主要涉及到价值模式、适应模式、制度模式;让渡获取模式主要是指输入 输出模式,即组织作为实现本身目标的系统,必将通过获取资源“生产”出某 种“产品” ,而且这种产品对其它某一系统来说又是一种投入。群体角色层 次主要是指子组织参与组织活动的个人角色。组织内部是个等级结构,分为不同 层次,包含不同的群体和角色,这些不同层次、群体和角色不一定都服从同一种 权威,因此,组织一方面要维护每个群体和角色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要防止 这种独立性损害其它子系统的功能发挥。 王敏,章辉美.帕森斯社会组织思想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5, (6) :8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适 应 目的获取 模式维护 整 合 图 1.1 社会系统的功能性子系统之间的交换图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之一,其他三个是行为有机 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 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 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 须满足三种功能条件: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 以分配。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 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 模式维护。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 社会系统中,执行这四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 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 统之间、 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 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 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 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 保持稳定性。 默顿将“功能”界定为, “一个既定体系的调适或调适之后,可以观测得到 的结果” 。 早期的结构功能论者进行功能分析的层次多限于宏观整体社会,默 顿认为功能分析的层次可以适用于组织、制度或团体。他认为任何适合于结构功 能分析的对象必须是“代表标准化的”事物(也就是说是模式化与重复发生的), 这类事物诸如“社会角色、制度模式、社会过程、文化模式、文化所模式化的情 感、社会规范、团体组织、社会控制的事物等等” 。 学术界对于“功能”的研究,多与“结构”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只是研究 社会的结构而不关切它对其他结构的功能(或影响),同样的,我们研究各种社会 过程的功能时, 也必须注意其结构形态。 对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而言, 亦是如此。 社区非营利组织尽管不是社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他们对于社区建设和社区 发展确有重要的贡献。因为,不同的组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宗旨和 george ritzer 著/马康庄.陈信木译.社会学理论m,台北:麦格罗希尔公司出版,巨流 图书公司,1995.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 6 章程,就是同一类别的组织,其内部人员素质、伦理道德观念等组织内部结构也 有一定的差别,从而导致了其功能以及功能发挥程度的不同。 借鉴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我们有必要界定非营利组织的构成要素。非 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地位 地位等级的功能是保证组织成员的活动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地位等级关 系的形成是成员关系结构化的重要标志, 有助于明确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活动 范围,但它同样也会妨碍成员之间的经常性交流,削弱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满 意感。 (2)角色 罗伯特帕克最早将“角色”作为一个概念提出,他认为角色是与人在社会 中的结构位置相联系的。雅各布莫雷诺最早把社会组织看成限制和引导行为 (behavior)的角色网络(network of roles) ,他试图把社会结构化为有组织的期望 网络,而把社会组织定义为各种互相关联的角色类型,这些角色的活动受各种期 望类型的控制。 在结构角色理论中, “角色”与“地位”和“期望”相联系。社 会是各种不同的相互联系的位置和地位网络,个体在这种网络中扮演着各种角 色,对每一位置,以及对种种位置上的群体或阶层来说,都具有不同的关于角色 担当着应当怎样行动的期望,社会组织最终是由各种地位和期望网络组成的。因 此,想更好地了解有关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功能问题,必须首先对其在整个社会结 构和社区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以充分了解。 (3)规范 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规范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 功能的基本价值的具体表现。规范表现着地位关系及其角色期待的具体内容,为 组织成员的活动提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行动准则。同时,规范具备预警和惩 戒双重功能。 规范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认同程度,认同性越高,组织凝聚力越强, 活动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会削弱组织内聚力,降低组织活动效率。这种认同 性来自于人们对规范的内化程度, 即组织成员能否把规范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态 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即规范由外在控制转化为内在约束。 (4)权威 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组织成员 在组织内感受到约束和限制。 首先, 权威存在于社会组织, 人群中如果缺乏组织, 则意味着缺乏权威。权威的运用必须在组织内部进行。其次,权威依附于职位。 turner,j.h,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43-38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权威都是职位权威,一个人占据某一职位,他就拥有该职位的权威,当他离开这 一职位时,合法的权威作用自然停止,但权威本身依然存在。因此,每个职位、 角色、权威的存在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是由多种类型的社区系统组成的大系统。 而社区系统又是由个人、 群体、 组织所构成的。个人、群体、组织自身的属性,及其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联结 方式,与社区环境的关系,构成了社区的这一个与其它个的不同个性,这就是社 区结构的作用。可以用下图来加以表示: 图 1.2 社区结构运行图 其中,社区党组织是执政党在基层、基础的体现,是新时期党建工作开拓新 领域,增强凝聚力、号召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从传统单位党建工作为主转向单位 与社会党建并重的现实需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处于政治领导地位,是社区的 政治中心。社区行政组织是街道办事处这一层面,它除了依法行使“准政府”的 管理职能外,还应综合协调和具体管理社区各类行政职务和指导性工作,是两级 政府中各职能部门行使管理职能和落实管理任务的载体与深入社区的具体执行 者。街道办事处作为两级政府的基层政权组织,可以起到条与块工作的中介协调 作用,是社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民主建设的主体,是按照党的 路线、 方针和政策动员群众、 发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群众性政治组织, 具有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居委会既是社区议事中心,也是推进社区 民主中心。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社区中共同承担公益性的实体服务者,也是社区建 个人 组织 社区 3社区 2社区 1 社会 群体 社区政治组织社区营利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 社区行政组织 居民委员会 社区行政组织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 8 设各类任务和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接从政府管理中剥离出 来的社会功能,是今后政府推动社区建设重要的中间力量,使社区行业中心。 1.1.2 社区理论1.1.2 社区理论 吴文藻先生结合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理论, 最早 提出对社区的系统化界说,主张“社区”是了解社会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单位,是 “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的相互关联而成的一个整体” , “一个特殊的社会结 构” ,一个“社会功能和社会结构二者合并起来”的社会体系。从国家与社会的 关系角度看,社区应该属于社会范围,而不应该属于国家范围,它不是国家的某 个部分;从个人与社会关系角度看,社区也不属于个人私域,而属于公域。那么 在非国家的公域中,究竟是谁在社区中扮演主要角色呢?“社区的主角应该是中 间组织,而不应该是行政机构” 。 从社会微观要素的层面来说,当代中国的社会 转型,客观上要求加速改良原有的不良的社会要素和培育新的社会要素。社区非 营利组织在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公民素质、维护公民权利、完善各种社会制度和 规则、形成和扩大社会共识等方面能够发挥政府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1.1.3 政府、市场、志愿部门相互依赖理论 1.1.3 政府、市场、志愿部门相互依赖理论 罗伯特伍思努提出了国家、市场和志愿部门的三部门模式。伍思努把国家 定义为“由形式化的、强制性的权力组织起来并合法化的活动范围” ,国家的主 要特点是强制性的权力。市场被定义为“涉及营利性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关系的 活动范围” , “它是以与相对的供给和需求水平相关的价格机制为基础的” ,市场 主要以非强制的原则来运作。志愿部门被定义为, “既不是正式的强制,也不是 利润取向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的剩余的活动范围” ,它主要以志愿主义的原则来 运作。伍思努认为,在概念上,这三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比较清楚,但在实 践中,政府、市场和志愿部门的关系正变得日益模糊,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由于 政府和商业部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共同投资以及政府以管制、 税收等方式介入市 场,彼此之间的界限已经很难分清了。在政府和志愿部门之间,由于政府把一些 福利项目承包给志愿组织,并为它们提供资金,政府与志愿部门之间的项目合作 也模糊了彼此的界限。在很多情形下,复杂的组织计划把营利性活动与非营利性 活动置于同样的管理体制下,志愿部门与市场的关系也很难分清了。不同社会中 这三个部门重迭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在伍思努看来,政府、市场和志愿部门之间 存在着频繁的互动和交换关系,这包括:竞争与合作;各种资源的交换;各种符 号的交易等。当不止一个部门的组织提供相似服务的时候,就存在着竞争关系。 王春光.中间组织在社区中的作用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6) :3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当集中不同的资源来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彼此之间就是合作关系。伍思努 以城市中给老年人提供食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合作关系:由政府出钱购买食品, 营利性的组织如饭馆等负责准备食品, 非营利组织来协调这些活动并负责组织志 愿者来发送食品。 各个部门之间还存在着资源交换关系, 组织和管理人员、 技术、 法律保护、公共关系、资金等往往在部门之间相互流动。 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其“完美主义”的神话,正如市场 与政府都可能失灵一样, 非营利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被称为 “志 愿失灵” 。 “志愿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来源不 足。由于其非营利的特征,非营利组织活动所需的开支与其所能募集到的资源之 间往往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公众利益,然而随 着它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有可能为了获得资源而淡忘或脱离了它们本应关注和帮 助的对象,甚至成为某个主要捐助者的代理人,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二是非营 利组织的狭隘性。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往往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不同组织的能 力强弱不一,难以达到较高程度的平等。三是非营利组织的业余主义。非营利组 织受资金限制,难以招聘专业人员加盟或为志愿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从而影响 了其活动的效率。 结合上述理论,我们就能够充分勾画出社区政治组织、社区营利组织、社区 非营利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阐释: 图 1.3 社区部门关系图 通过对上述各种相关理论的综述, 笔者认为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结构就是指其 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互动形式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区非营利组织 wuthnowrobert.between states and markets:the voluntary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晋入勤,唐雯.论第三部门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j.行政与法,2006, (6) :25. 社区政治组织 社区非营利组织 社区营利组织 政府失灵 市场化 私益 (私人物品) 市场失灵 志愿 (自由行为) 公益(公共物品)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 10 的功能就是为适应社会目标而产生的社会活动的结果。 本文所从事的研究是以南 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这种本土化的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例, 来说明社区非营利组 织在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与各方的博弈关系, 进而探寻一种结构与功能优化的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构建模式,使社区非营利组织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力, 最 终为构建一种理想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模式,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 机制而服务。 1.2国内外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国内外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西方国家对非营利组织及其作用的研究较中国早些。上世纪 80 年代,受里 根主义的影响,此类组织在美国迅速发展。相应地,大量的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 纷纷成立,此外,诸如赫兹林格的非营利组织 、李亚平等选编的第三域的 兴起:西方志愿工作 、朱莉费希尔著的ngo 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 、莱斯 特,m萨拉蒙等著的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等关于非营利组织优 势及作用的研究成果也涌现出来。 西方学者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l)促进 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机会;(3)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4)增加资源 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5)扩大社会公平;(6)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7) 协调、监督国际事务。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在很多国家,社区建设的 很多职能都是由非营利组织来承担的。美国学者彼得杜拉克在非营利组织的 经营之道一书中所说的“社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社区里面。非营利组织就是 社区, 我们正透过他们来塑造一个公民社区非营利组织不但已成为社会的主 流,更是其中最不同凡响的一大特点”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诞生,就源于社区建 设和社区发展,其基本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经过一个世纪的变迁,在 美国的舞台上,主要由三大部门在唱主角,即政府、营利部门(企业公司)和非 营利部门,目前,活跃在美国大小城市社区内的各类非营利组织共有 100 万个左 右。非营利组织的普遍产生和蓬勃发展,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通过提供 教育、培训、咨询,扶贫济困等各类社区服务,在满足公民需求方面举足轻重, 成为美国社会福利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政府是在这两者之间, 站在更高层次上, 通过政策调节、法律制定和财政支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美国社区非 营利组织已经适应于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美国政府的管理 模式逐步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形成了良性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合作伙伴关系,功能互补,相得益彰。 英国的非营利组织在教育,文体休闲、社会服务这三个领域中最为活跃。在 非营利组织的总开支中,教育、文体休闲占很大的比重。英国从事国际援助的非 营利组织很活跃,近些年来,英国的慈善援助基金会积极推行与实践全球慈善并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英国非营利组织中的自助性团体和环境保 护团体日渐增多,参与非营利组织的妇女人数不断增加,年轻人也积极参与志愿 性工作。 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出版的社会福利服务总览提供的资料,香港目前有 上千个社会服务机构,其中除了少数政府办事机构外,绝大多数是民办的社会福 利组织,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组织的活动领域主要集中在社区发展、家庭及儿童 服务、康复服务、安老服务、儿童及青年服务、对长期病患者服务、辅导服务等。 社会服务机构在香港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积极的, 它们在香港社会中拥有重要的 社会地位,香港社会福利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活动的专业领域,它们以专业 化的服务获得社会及服务对象的信赖,也因此获得政府的资助。香港实行社会工 作者注册制度,又进一步促进了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士自身素质的提高,强化 了社会服务机构的自律意识和行为。在与政府关系方面,20 世纪 70 年代香港政 府发表了社会福利服务白皮书,提出了政府与非营利机构的“伙伴”关系。香港 的社会服务选择了政府与非营利机构共同负责的模式, 在经费提供方面以政府为 主,民间筹集为辅;在提供服务方面,则以非营利机构为主,政府办的服务机构 为辅。由于香港已形成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其中包括社会工作人员职级制度),工 作人员有公益助人的专业理念,加之同行监督、社会监督,他们能尽心服务于社 会,所以香港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形成蓬勃之势。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在中国,最早的社区研究可以追溯到葛学溥在广东凤凰村的家族调查,其研 究成果凤凰村发表于 1925 年。不过,由于作者只是一个“业余人类学家” , 在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并不大。1930 年之后,留学欧美的费孝通、林耀华、杨懋 春等先后发表以单个的中国村庄资料为基础的社区研究作品。一时间,社区研究 蔚然成风, 影响之大, 波及海内外, 被马林诺斯基称誉为 “社会学中国学派” ( 江 村经济序言)。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经济体制 和政治体制改革并行深入、 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增长而社会开始大规模变迁为特征 的新时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社会的组织结构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 带有本文所讨论的非营利组织特征的各种社团组织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在数量和种类大大发展的同时,其组织独立性明显增强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 12 而合法性也日益得到确认,在社会上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职责,也成为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直接和频繁地与之接触或交往的对象。 目前,国内关于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内学者对非营利 组织研究因目前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而具有自身的特色, 以其所涉及的范畴 而论则大体上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王名比较早地使用了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 他在中国社团改革一书中认为, “社区层面的各种中介组织伴随社区建设迅 速成长起来” ,从他的描述来看,其中的“社区中介组织”指的就是社区非营利 组织;张明在论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 中认为, “社区中的第三部门 既不是政府或其附属机构,也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而是那些主动承担 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会中介机构” 。张明使用了“社区中第三部门” 的概念,指出了社区非营利组织活动的部分领域和基本特征,但是没有准确描述 出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和其他特征;于燕燕在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 中认为, “社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 利事业的社区中介机构” ,类似于西方社区组织的概念,没有进一步描述中国社 区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征;王振海和王存慧: 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 发展的专题研究 对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还有一 些研究者认为,社区非营利组织是“指由组织和个人在街道、居委会范围内单独 或联合举办的各类非营利组织” ,这种观点比较笼统,不能反映出社区非营利组 织的特征和功能;也有人认为,社区非营利组织是指社区内居民自发形成,开展 各种娱乐型、服务型、公益型等活动的各种团队或小组。如秧歌队、舞蹈队、邻 里互助小组、综合包户队、学雷锋小组等。这一描述指出了社区非营利组织活动 的领域和内容,但没有概括出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特性;在实际工作部门,一般认 为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内部具有社会团体性质或具有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组织, 这样定义可以与现阶段的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接轨,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杨 团在从鹤童研究认识中国非营利机构通过对天津鹤童老人院 的研究,提出 了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如何评估和管理的问题; 另外她还分别以上海浦东罗山市民 会馆 、广州文昌地区慈善会为例,分析了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如何与非营利组织 合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邓莉雅通过对广东 张明.论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j.江海学刊,2001,(6):45-47. 于燕燕.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0, (1) :55. 王振海,王存慧.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5. 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托管的新模式以罗山市民会馆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1, (3) :77-86. 1/articlen/layer2/content.asp?id=198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珠三角的民间维权机构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 的研究,来透视中国目前 的制度因素与资源因素对这种体制外的新型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制 约。南京师范大学白友涛、朱玲芳以南京市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界定了城 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内涵, 详细阐述了其发展的原因以及归集了社区民间组织所面 临的困境。 1.3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建设情况调查 1.3.1 社会工作站成立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南京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培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1.3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建设情况调查 1.3.1 社会工作站成立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南京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培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京市各级民政部门把培育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落实“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区 的大事来抓,坚持以培育发展为主线,在培育发展中提升质量、在培育发展中规 范管理、在培育发展中优化结构,社区非营利组织数量快速增长,取得了比较显 著的成效。至 2006 年 5 月底,南京市共有 4355 个社区非营利组织,约占全省社 区非营利组织总数的 80%,居全省第一。注册登记的有 123 个,占总数的 2.8%, 备案登记的有 4232 个,占总数的 97.2%。其中维权类的 1136 个,占总数的 26%, 服务类的 1445 个, 占总数的 33%, 活动类 1383 个, 占总数的 32%, 慈善类 13 个, 占总数的 9%。去年同期共有 3936 个,今年同比增长 10%,全市共有各类非营利 组织 6537 个,社区非营利组织占全市非营利组织总数的 66.6%。南京市共有社 区 857 个,每个社区平均约有 5 个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总人口数 421.8 万(涉 农除外) ,城区每万人有社区非营利组织 10 个。 详见下图: 表 1.1 南京市各区县社区非营利组织统计表 (截止到 2006 年 5 月 31 日) 区县 类别 鼓 楼 玄 武 白 下 秦 淮 下 关 建 邺 江 宁 雨 花 栖 霞 浦 口 六 合 高 淳 溧 水 分类 合计 百分 比 维权类 266 13164 292 341365515800000 1136 26% 服务类 108 286285 105 371683219000000 1445 33% 活动类 175 189163 104 1482805127300000 1383 32% 慈善类 2 10279 37 181050 4800000 391 9% 合计 551 708591 538 57158913866900000 4355 100% 邓莉雅: 制度创新: 非政府组织生存与发展之路以广东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 例j.社会,2003, (10) :32-35. 资料来源于对南京市白下区相关社区的调研.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为例 14 南京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培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培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由于观念、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南京市社区非营利组织还 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和粗放型管理阶段,在培育发展上还存在问题。 1、活动不正常。目前社会上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认知度不高,对非营利组 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及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有的甚至认为社区非营利组织可有可无, 社区非营利组织也因为不能从政府那里 得到经费等方面的支撑而大多不愿来备案, 另外,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牵头人不多, 很多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都是居委会主任兼任的,居委会主任身兼多职,不 能全身心地投入社区非营利组织建设, 这使得部分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不能正 常开展。大多数社区非营利组织没有规范的章程,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运作不 规范。不少社区非营利组织实际上处于自发无序、松散无力、自生自灭的状况。 2、结构不合理。从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上看,存在某些类型数量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