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 0 工0j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经校保密办审核批准,本学位论文属保密论文,在年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期: 坦也:竺 期: 涩虚,竺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中文提要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中文提要 江南水乡小规模分散型渔业是江南渔业的一种基本类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 这种渔业生产方式和渔业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放流增殖、人工养殖等现代渔业 作业方式大量出现,传统渔业作业方式逐渐衰退,打破了渔业经济、渔业文化、水域 环境三位一体的生态平衡。为重塑这一生态平衡,对江南水乡小规模分散型渔业生产 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本文以开弦弓村为个案,以该村渔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从社会学 和生态学的视角,对该村渔业生产方式从传统捕捞到现代人工养殖七十年的变迁及其 后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笔者认为,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带 来了稻作文化、蚕桑文化和捕捞文化的衰退、粮食安全隐患、水生态退化等问题。这 种变迁及后果主要是由环境污染、产业结构演变与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以及市场需求 等因素导致的。传统与现代渔业生产方式的合理发展和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是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的,其关键在于整合政府、村委会、村民尤其是渔民等各种社会力量, 使之共同参与,以实现江南水乡人、鱼、水的和谐。本文侧重从纵向角度描述和分析 渔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在过程中区辨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同时又兼顾从横向角度展 现和阐释渔民的生产和生活。 关键词:渔业生产方式;变迁:传统捕捞;现代人工养殖;水生态 作者:高华 指导老师:王俊敏教授 a b s t r a c tt h ec a s es t u d yo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f i s h e r yp r o d u c t i o nm o d ei n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t h ec a s es t u d yo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f i s h e r y p r o d u c t i o nm o d ei n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s o u t h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 s m a l l - s c a l ed e c e n t r a l i z e df i s h e r yi so n eo ft h e f i s h e r y h o w e v e r ,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c i e t y , t h i sl 【i n do ff i s h e r yh a sb e e n c h a l l e n g e da n di ti su n d e rg r e a tc h a n g eb o t hi nf o r m so ff i s h e r yp r o d u c t i o na n df i s h e r y e c o l o g y t h ee c o l o g i c a l b a l a n c ea m o n gt h e f i s h i n ge c o n o m y , c u l t u r e ,a n da q u a r i u m 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sb e e nb r o k e nu p ,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s h e r yp r o d u c t i o nm o d ei sg r a d u a l l y d e c l i n i n ga sar e s u l to fl a r g es c a l ef i s h i n g ,m o d e ma q u a c u l t u r ea n ds o0 1 1 i no r d e rt o r e s t o r et h ee c o l o g i c a lb a l a n c e ,i ti s n e c e s s a r yt oh a v ea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o c i a l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f i s h e r yp r o d u c t i o nm o d ei n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w i t ht h ec a s es t u d yo fk a i x u a n g o n gv i l l a g e ,t h ea u t h o ri n v e s t i g a t e dl o c a lf i s h m e na n d m a d ead e t a i l e d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e do f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o n et o t h ep r e s e n to n eo v e rt h ep a s t7 0y e a r sa n da sw e l la si t sc a u s e sa n de f f e c t s t h ea u t h o r 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i sk i n d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b r i n g sa b o u tas e r i e so fc o n s e q u e n c e s ,f o re x a m p l e , t h ed e c l i n i n go ft h er i c ef a r m i n g ,s i l k w o r mc u l t i v a t i n g ,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s h e r y , t h eh i d d e n d a n g e ro ff o o ds u p p l i e s ,a n dw a t e rp o l l u t i o n s e t c t h i sk i n d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 c o n s e q u e n c e sa r ead i r e c tr e s u l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 , i n d u s t r i a l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t h e t r a n s f e rs y s t e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r u r a ll a n d ,a n da sw e l l 雒m a r k e td e m a n d t h er a t i o n a l l y d e v e l o p e do ff i s h e r ym o d ea n dw a t e re c o s y s t e mp r o t e c t i o na n dr e s t o r a t i o na r ei n t e r a c t i o n f l ,t h ek e yt o r e s t o r et h eh a r m o n i o u sc o n d i t i o nf o rp e o p l e ,f i s h ,a n dw a t e ri st oi n t e g r a t et h ew h o l e s o c i e t y - - -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v i l l a g ec o m m u n i t y , v i l l a g e r s ,e s p e c i a l l y f i s h m e n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e m p h a s i z e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f i s h e r y ,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si t sr e a s o n a b l e n e s s a n du n r e a s o n a b l e n e s si nt h ep r o c e s s ,a n ds h o w sap i c t u r eo ft h ep r o d u c t i o na n dd a i l yl i f eo f t h ef i s h m e ni nk a i x u a n g o n gv i l l a g e k e yw o r d s :f i s h e r yp r o d u c t i o nm o d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s h e r y , m o d e m a q u a c u l t u r e ,w a t e re c o s y s t e m w r i t t e n b y :g a o h u a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w a n gj u n m i n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一、研究主旨1 二、相关文献综述l ( 一) 关于江南水乡渔业的研究2 ( 二) 关于渔民生活和渔俗的研究2 ( 三) 关于开弦弓村渔民和渔业的研究3 三、研究内容厶4 四、研究方法5 ( 一) 对象选择:个案法5 ( 二) 资料收集: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6 ( 三) 表达方式:文本概括法7 五、创新与不足7 第二章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历程。9 一、传统捕捞9 ( 一) 传统捕捞的工具l o ( 二) 传统捕捞的功能1 2 ( 三) 传统捕捞的变迁1 3 ( 四) 半农半渔户的捕捞1 5 二、外荡养殖。1 6 ( 一) 人工放流增殖1 6 ( 二) 网箱养殖1 9 三、内塘养殖2 0 第三章渔业生产方式社会一生态性变迁的后果及影响因素2 3 一、渔业生产方式社会一生态性变迁的后果。2 3 ( 一) 稻作文化和蚕桑文化的衰退。2 3 ( 二) 捕捞文化的衰退2 4 ( 三) 粮食安全隐患2 4 ( 四) 水生态退化2 5 二、渔业生产方式社会一生态性变迁的影响因素:。2 5 ( 一) 环境污染2 5 ( - - ) 产业结构演变与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2 6 ( 三) 市场需求2 8 第四章渔业生产方式的合理发展与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3 0 一、加强网箱养殖管理,保护外荡水生态。3 0 二、发展无公害生态人工养殖。3 1 三、加强小清河治理,促进水生态修复3 2 四、发展生态一文化旅游。3 4 第五章总结3 6 参考文献3 8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 1 后记4 2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主旨 第一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 居易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忆江南,总是会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江 南素有“鱼米之乡 之称,以“水美鱼肥稻香 著称,渔业生产历史悠久。这里的渔 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东海、长江和太湖等为场所的大规模集中型渔业,一种是分 布在江南水乡农村的小规模分散型渔业。虽然后者不像前者那样引人注目,但却遍布 江南水乡广大农村地区。小规模分散型渔业中的传统捕捞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经济、 生态和文化功能,对维持渔民和农民的生计十分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放流增殖、人工养殖等现代渔业作业方 式大量出现,传统渔业作业方式逐渐衰退,打破了渔业经济、渔业文化、水域环境三 位一体的生态平衡。为重塑这一生态平衡,对江南水乡小规模分散型渔业生产方式的 变迁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开弦弓村是江南水乡小规模分散型渔业类型的一个代表。在2 0 0 9 年6 月,笔者 前往该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旨在以该村微型渔民群体为对象,从社会学和生态学的 视角,对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及其后果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与分析,对 如何整合社会力量,合理发展渔业,保护和修复水生态,实现人、鱼、水的良性互动 作尝试性探讨。 二、相关文献综述 根据笔者掌握的文献,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研究较少,与本文 主题相关性不大。圆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简述:第一,关于江南 。传统捕捞足指捕捞渔民利用传统捕捞工具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在其技术、经验、捕捞规模与水环境、水产资 源相适心的情况下,它有着蕈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相反,其技术、经验、捕捞规模j 水环境、水产资源 不相适应。其经济功能在氪i 期内增强,但生态和文化功能却会降低或者是消失。本文主要指传统捕捞的技术、经 验、规模与水环境、水产资源相适心的情况。 o 如中村孝志s 论台湾南部的鲻鱼渔业。三等书房,2 0 0 1 年,第3 4 2 页:【同】渡边诚:中国古代的鱼钩( 熊海棠译) , 农业考古,1 9 8 7 年( 1 ) ,第2 5 0 贞;f 日】中村治兵卫,中国渔业史研究,刀水书房,1 9 9 5 年,第1 5 0 页。 第一章绪论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水乡渔业的研究:第二,关于渔民生活和渔俗的研究;第三,关于开弦弓村渔民和渔 业的研究。 ( 一) 关于江南水乡渔业的研究 关于江南水乡渔业最早的记载,是考古界对江南水乡最早的文化遗址江苏吴 县太湖三山岛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的发现。2 0 世纪8 0 至9 0 年代,为总结改革开放 的成果,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编写专门史的高潮,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编写渔业史,其中 关于沿海区域江苏、福建等省的研究最多。也有些学者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 业生产做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从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征收渔税的机构河泊所的兴 废改革,推断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生产环境的变化,实证研究细致而具体。 自从步入新世纪以来,关于江南水乡渔业研究的专题论文较为多见,但是大多以 湖泊渔业为主。如把东太湖作为我国浅水湖泊的典型代表,在分析其主要资源及环境 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网围养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剖析养殖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湖泊渔业养殖承载力资源环境模型; 对湖泊网围养殖业与水环境保持 良好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就湖泊人工增殖放流品种的选择与放流技术进行比较系 统地探讨和研究,为大中小型湖泊人工放流增殖提供了借鉴; 对近2 0 年来我国湖泊 渔业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生态渔业所作的研究,从太湖渔业现状出发, 分析了捕捞量和资源再生率的关系,对渔业小型化的控制、渔业政策评估优化,并对 渔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渔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管 理对策。 ( 二) 关于渔民生活和渔俗的研究 关于渔民生活和渔俗的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洋渔业史的研究受 伍) 江苏省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编:太湖渔业史) ,江苏出版社,1 9 8 6 年:江苏省水产局史志办公室编:江苏 省渔业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3 年;张立修、毕定邦:浙江当代渔业史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0 年;洪泽湖渔业史编写组编:洪泽湖渔业史 ( 江苏渔业史丛书)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0 年;福建省水 产协会编委会:福建渔业史,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8 年。 o 尹玲玲: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 0 0 4 年,序。 o 吴庆龙:东太湖养殖渔业町持续发展的思考,湖泊科学,2 0 0 1 ( 4 ) ,第3 3 7 页。 钱建元:关于湖泊网用养殖业与水环境保持良性发展关系的探讨 ,现代渔业信息) ,2 0 0 1 ( 8 ) ,第2 5 页。 张胜宁:湖泊人工增殖放流品种选择与放流技术江西水产科技 ,2 0 0 7 ( 2 ) ,第2 页。 o 曹萍:太湖生态渔业的对策思考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 0 0 5 年,第1 页。关于江南水乡渔业的研究还可 参见:王利民、王力:长江流域的渔业与湿地保护。人民长江 ,2 0 0 4 ( 5 ) ,第3 7 页:杨再福:太湖渔业与环 境的可持续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3 年第3 8 页 2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到重视而逐渐兴起的。1 9 8 3 年,张震东、杨金森编著的 国成立以来关于我国海洋渔业史的第一部著作,也是目前内 业史著作。在大陆学者研究成果中,作者首次将“渔民生活 畴,拓展了渔业研究的领域。 关于太湖渔俗的研究可以朱年、陈俊才的太湖渔俗为代表,书中内容不仅涉 及太湖捕捞习俗、太湖渔家饮食、起居、婚丧、太湖渔民的渔歌、渔谚、太湖渔民的 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太湖渔俗的延伸等,而且还涉及到了太湖成因、太湖水产种类、 太湖渔船渔具等。 其他关于渔民生活民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渔业史、江苏 省渔业史、福建渔业史,太湖渔业史等著作中,其中关于渔民生活史的研究, 如渔民的由来、渔民的信仰、渔民的习俗等,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近代渔民生产生活的 窗口。但是关于渔民生活和渔俗的专题论文比较少见,且主要以从事集中型渔业生产 的渔民为主。如李勇的近代苏南渔业发展与渔民生活一文,不仅论述了近代苏南 渔业经济发展史,而且还对苏南渔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进行了描述。 王红的 太湖渔民的可持续性生计研究以苏州市震荣村为个案,以2 0 0 7 年太湖蓝藻爆 发事件和太湖综合整治为背景,以苏州市震荣村( 西太湖的一个渔业村) 为个案,考 察了太湖渔民群体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分析了影响渔民生计方式的自然和社会 环境因素,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推进。回 ( 三) 关于开弦弓村渔民和渔业的研究 开弦弓村渔民和渔业研究可以追溯到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在书中,费老 提到了开弦弓村有两类渔业户,他们的捕鱼方法不同,居住区域也不同,并具体分析 了他们各自的捕鱼方式。 费老这不足千字的介绍,是开弦弓村近代渔业研究的雏形。 到江村六十年时,刘豪兴在农工之间江村副业六十年一文中,系统介 绍了开弦弓村的副业:蚕桑、畜牧业、手工服务业、捕捞和养殖。 江村经济七十年 时,关于开弦弓村渔业的研究有所发展,周拥平在江村经济七十年一书中,用 。张震东、杨金森:中国海洋简史,海洋 f 版社,1 9 8 3 年,第1 6 1 页。 o 朱年、陈俊才:太湖泊俗,苏州大学f 1 1 版杜,2 0 0 6 年,前言。 o 李勇:近代苏南渔业发展与泊民生活。苏州大学博l :论文,2 0 0 7 年,第1 5 1 页。 o 王红t 太湖渔民町持续生计研究以苏州市震荣村为个案,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 0 0 9 年,第1 7 页 o 费孝通: 2 0 0 8 年,第3 7 - - 鹌 页和5 l 5 8 页。 4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第一章绪论 第一,对渔业生产方式从传统捕捞到现代人工养殖变迁过程进行描述。主要描述 三种形态:传统捕捞、外荡养殖和内塘养殖。 第二,分析渔业生产方式社会一生态性变迁的后果及影响因素。变迁带来的一系 列后果主要体现为:传统稻作文化、蚕桑文化和捕捞文化的衰退甚至消失、粮食安全 隐患、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污染、产业结构演变与土地流转 制度的实施以及市场需求等。 第三,探讨如何整合社会力量,促进渔业生产方式的合理发展,保护和修复水生 态,实现人、鱼、水的良性互动。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即加强网箱养殖管理,保护 外荡水生态;发展无公害生态人工养殖;加强小清河治理,促进水生态修复;发展生 态一文化旅游。 四、研究方法 ( - - ) 对象选择:个案法 本文之所以选择开弦弓村为个案,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第一,开弦弓村地处太湖之滨,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现有传统捕捞渔 民2 户、半农半渔户3 户、人工放流的捕捞渔民1 6 户、网箱养殖渔民2 4 户,还有内 塘人工养殖户1 1 2 户,传统渔民和现代渔民占全村总人口的5 5 。开弦弓村是典型 的散居渔民村,其渔业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规模分散型渔业,可以通过这个社区的微 型渔民群体来透视和剖析这一类型渔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历程。 第二,开弦弓村渔业生产历史悠久,研究文献有一定的积累,其渔业生产方式从 传统捕捞到现代人工养殖的变迁脉络十分清晰。尤其是近年来,开弦弓村的变化巨大。 单纯从渔业方面讲,传统捕捞逐渐衰退,内塘养殖异军突起。从表1 1 可以看出,到 2 0 0 9 年,鱼塘面积已经占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7 5 。这其中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所蕴 含的深意,值得我们研究。 第三,江村是费老赋予开弦弓村的学名,作为社会学圣地的江村,关于工农业、 农村基层组织等方面的研究都很完善,相比较而言,对渔民和渔业的研究显得有些薄 弱。虽然费老、刘豪兴、周拥平等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仍有一些 有待完善的地方,笔者可以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和完善。 5 第一章绪论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第四,笔者的导师一直很专注于开弦弓村的研究,在导师的熏陶之下,笔者研一 时就已经和这个村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把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地点,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做支撑,方便调查。 表1 1 开弦弓村耕地结构和用途 年份 稻田( 亩) 桑地( 亩) 鱼池( 亩) 2 0 0 01 7 5 07 8 55 5 5 2 0 0 l 1 6 5 3 7 8 5 6 5 2 2 0 0 21 5 8 67 8 57 1 9 2 0 0 31 4 8 97 8 58 1 6 2 0 0 41 4 2 57 2 09 4 5 2 0 0 51 3 8 06 8 11 0 2 9 2 0 0 61 2 3 06 5 01 2 1 0 2 0 0 7 7 9 05 5 0 1 7 5 0 2 0 0 87 9 03 8 82 2 3 0 2 0 0 97 6 03 5 02 4 0 0 资料来源:开弦弓村村委会 本文在对象选择上运用了个案法,尽管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麻 雀虽小,五脏俱全。就像费老所说的那样:“至少微型的研究可以得到比较结实的基 础。 同时,如果个案运用的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它所属的类型。 ( 二) 资料收集: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 1 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主张,访谈既应当以“悬置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态度进入现场,同 时又要随时保持反省,访谈的过程应以日常生活及生活史的结构为结构,以发现问题, 追究问题,最后再讨论个案的普遍性意义。为全面、客观的了解江南水乡传统与现代 渔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笔者对开弦弓村有代表性的渔民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丰 富的访谈资料。访谈的对象主要包括:传统世居渔民两王家( 五位老人) 、世居渔民 的继承者( 两王家的后代2 人) 、半农半渔户( 共4 3 户访谈3 户) 、东庄荡和西庄荡 的养殖户( 两个团队) 、外荡网箱养殖户( 东庄荡和西庄荡各2 人) ,还有部分有代表 性的内塘养殖户。圆 嗜乃谷马戎: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 ( i - )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0 页。 嚯此要说明的是文中资料除有标注的以外,其余资料都是根据2 0 0 9 年6 月的调查整理而来。 6 江 在社会学的所谓“质 的研究方法中,如何处理和使用个案调查和访谈资料,一 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这方面,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法就是费孝通先生的“文本 概括法”。就是把调查的资料和受访者的话语,慢慢地咀嚼,然后转化成比较精练、 比较条理化的文本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不像那些充满学术概念的推论,比较通俗 易懂,但也不是文学语言,它要表达的是“事实,不是故事,也不是逻辑,就像现 实之树去掉了多余花叶的枝条,所以谈不上好看,主要还是供专业人士阅读,一般读 者可能会觉得没有故事而难以读下去。费老的江村经济和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 括调查,应该说都是使用的这种方法。本文在写作上借鉴了这一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以社会学和生态学为视角,运用个案研究方法,以微型渔民群体为对象,对江南 水乡小规模分散型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进行研究,可以说是本文的一种 尝试性探索。但是本文的研究亦有以下不足:首先,由于受研究资料的限制,本文研 究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主要描写了开弦弓村渔业生产方式从传统捕捞到现代人工 养殖七十年的变迁,以一个村庄渔业七十年的变迁来反映江南水乡小规模分散型渔业 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其代表性是不充分的。其次,笔者掌握的与本文相关 。李培林t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第1 0 页 7 第一章绪论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的外国文献较少,在文献梳理上相对比较狭窄。再次,本文资料是基于对开弦弓村渔 民、水产养殖户以及村委会干部的访谈而来,由于受笔者文字功底的限制,在语言表 达上不够准确、精炼。最后,在关于实现人、鱼、水的良性互动对策探讨上,主要强 调整合社会力量,促进渔业生产方式的合理发展,保护和修复水生态,也不能完全适 用到整个江南水乡小规模分散型渔业生产上。 以上不足,是笔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完善的地方。 8 年后的今天,无论是传统渔户还是鱼鹰都已经大幅度的减少了,村里依然从事传统捕 捞的只有2 户,传统捕捞的“好帮手 鱼鹰只有7 只。( 见表2 1 ) 表2 1开弦弓村传统捕捞渔户与鱼鹰的演变 时间渔户户数( 户)时间鱼鹰数( 只) 1 9 3 6 年1 41 9 4 0 - - 5 0 年代 7 2 1 9 5 0 年代51 9 6 0 年代5 0 1 9 6 0 - 7 0 年代集体所有1 9 7 0 年代 1 6 1 9 8 0 年代 6 1 9 8 0 年代 0 1 9 9 0 年代 51 9 9 0 年代 1 3 2 0 0 4 年32 0 0 3 年 l l 2 0 0 9 年22 0 0 9 年7 在开弦弓村从事传统捕捞时间最长的是两王家兄弟,他们是世居渔民。为表述上 的方便,本文将他们称为“大王家”和“二王家 。两王家采用的捕鱼工具主要是鱼 鹰和丝网。现在依然从事捕捞的是大王家的二哥和三哥两人,大王家大哥在2 0 0 4 年 由于身体不好,就卖掉鱼鹰停止了捕捞。二王家有兄弟二人,大哥8 6 岁,2 0 0 5 年放 弃捕捞。二哥8 4 岁,2 0 0 3 年因为中风,也放弃了捕捞。他们两家的第三代都没有继 承父业,只有大王家大哥的大儿子是唯一继承父业从事过捕捞的,靠钓黄鳝发家的他 从事捕捞近四十年,虽然现在家里还有地笼,但是已经捕不到什么鱼虾了,于是他就 在本村里做起了小工。( 见图1 ) 笔者认为他们之所以不继承父业,一是因为他们不 懂捕捞技术,并且他们在现有条件下也没有学习捕捞技术的意愿;二是因为现在没有 丰富的水产资源可以捕,靠捕捞没有什么经济利益。传统捕捞是在其技术、资源都具 9 第二章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历程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备的前提下,有经济利益可以获得才得以继承的,当这个前提没有了,其继承性也就 逐渐失去了。 图1 两王家家庭结构简图 ( 一) 传统捕捞的工具 该村的传统捕捞工具除了鱼鹰和丝网以外,还有滚鱼、簖、蟹网、笊和筝。现在 传统捕捞渔民依然使用着鱼鹰和丝网,半农半渔户使用着丝网,其他的捕捞工具,由 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失去了使用可能性。 1 鱼鹰 鱼鹰是一种捕鱼的水禽,俗名“鱼鸭”,也称“鸬鹚”,体大如鹅,颈项较长,颈 下有皮囊,可以伸缩,嘴长,末梢稍微弯曲,两爪锋利,巧于潜水捕鱼。因为鱼鹰身 体散发出的气味能使鱼体麻木一时失去知觉,它的潜水深度可达1 0 米,能在水中停 留3 秒,有时甚至可以达到7 0 秒,故而天生能捕鱼。杜甫有诗日:“门外鸬鹚 久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渔家饲养鸬鹚,目的就是利用它非凡的捕鱼技能来为己 效劳,平时对鸬鹚进行严格训练,使之叼到鱼后不吞进肚里而贡献给主人。出去作业 前,主人将每只鸬鹚的脖子用丝带扎住,令它叼到大鱼时想独吞也吞不下去,自然只 能悉数“缴公 。开弦弓村现有鱼鹰7 只,都在大王家两兄弟家里,其中二哥家3 只, 三弟家4 只。鱼鹰生性懒惰,吃饱了就睡觉,有时吃多了就变得更懒,还会发情生蛋, 所以一天只能喂一次。虽然时过境迁,但鱼鹰依然是王家兄弟捕鱼的“好帮手 。鱼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九 ,上海书店,1 9 9 1 年6 月。第6 9 4 页 1 0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第二章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件变迁历程 鹰主要用来赶鱼和捕鱼的,鱼鹰赶鱼,渔民接着把鱼鹰赶下去,伴着吆喝声,踏木板 的声音,鱼也就被吓到了网里。此情此景不失为人生一乐事。 2 丝网 在开弦弓村,丝网是使用比较多的捕捞工具之一。丝网是由尼龙线编织而成的网。 每次渔民出去捕鱼就摇着小船,带上丝网,大多去附近的小清河或是外荡,凭直觉随 机把网撒下去,这样不幸落入网里的鱼就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王家兄弟在鱼鹰 “休养阶段靠丝网捕鱼喂鱼鹰,半农半渔户农闲季节利用其赚点外快,这已经构成 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3 滚鱼 滚鱼也是捕捞的一种工具,它是由两条船做支撑,两条船之间有条2 0 _ - 3 0 米的 绳子。这条绳子上,每隔2 卜3 0 厘米就有个钩子,使用的时候用木棒来回摇晃绳 子,然后把鱼钩住,一般被钩住的都是大鱼。运用滚鱼作业一般在冬天进行,天气越 冷越好,因为天气一冷,鱼就聚集在一起,捕捉起来比较方便。滚鱼作业方式在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很盛行,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因为滚鱼作业的前提是野生水产资源丰 富,而且大鱼比较多。据了解,沈大爷家还保留着这种滚鱼工具,但是沈大爷现在所 使用的捕鱼工具不是滚鱼而是丝网。 4 簖 所谓簖就是直立地插在水中的一排排竹箔,用以阻拦回游的螃蟹、河鳗。它是一 种定位的捕捞方式,不受季节的限制,但以秋季效果最佳。野生水产资源还丰富的时 候,开弦弓村渔民根据蟹和河鳗回游的特点,在当地的小清河两岸用簖进行定位捕鱼, 插上一排排的竹箔,在竹箔两边放篾篓,篾篓上方有口,回游的蟹和河鳗正好被簖拦 住进入了预先放好的篾篓中。现在的簖不是竹子做的了,而是用尼龙网编的,放在外 荡里主要是防止鱼逃跑,而不是捕鱼,所以利用簖捕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了历史。 5 蟹网 以前根据蟹回游的特点,都是用蟹网捕蟹,因为在蟹回游的日子里也是蟹比较密 集的时候。从七月份开始,人们就把蟹网放在水荡里,一般是在晚上经营,蟹一旦钻 进蟹网就被缠住了,为了防止蟹逃跑,人们整个晚上平均每两三个小时就回收一次。 现在这种捕捞工具也没有了,改为用地笼捕蟹。 第二章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历程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6 笊 笊也是一种传统的竹制捕捞工具,一般上口宽8 0 厘米,下口宽1 0 0 厘米,主要 适合浅滩捕捞。大鱼像鲫鱼、鲤鱼一般是春天在浅滩产卵,渔民在浅滩处把笊背在身 上,一看到有鱼过来就用笊罩住。笊主要是半农半渔户的捕捞工具,但在开弦弓村用 的不多,现在更是看不到它的踪迹了。 7 筝 筝一般在春秋两季使用,大多在晚上进行。这种捕捞工具是渔民在捕鱼时等鱼偶 尔跑进来的时候就把其用筝捉住,用筝捕鱼具有随机性,所以产量不高。在野生水产 资源丰富时,当地的农民很喜欢这种捕鱼工具,不过现在也没有人使用了。 ( - - ) 传统捕捞的功能 尽管开弦弓村的传统捕捞作业方式正逐渐衰退,但其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容忽视 的。马林诺夫斯基曾经说过:“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功用性装备。借助于此,人类在 满足其需求的过程中,才处在能更好地应付自身在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特殊问题 的位置上。”传统捕捞这种作业方式也是一种渔业文化,它至少具有三种功能,即经 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 1 经济功能 传统捕捞的经济功能是渔民最关注的一种功能,自古以来捕捞就是渔民维持生计 的手段。开弦弓村的专业捕捞渔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1 4 户,他们从事捕捞, 不仅让自己脱离挨饿的阴影,而且还把鱼虾卖到震泽的鱼行里,为村民提供了新鲜的 鱼、虾等副食品。在1 9 5 0 年代,捕捞渔业都由副业大队统一管理,还有专门的捕捞 队,渔民们在副业大队的管理下统一交公,统一拿工分,捕捞为渔民们提供了生活保 障。八十年代初,从事捕捞增加了渔民们的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大 王家兄弟,还是半农半渔户,捕捞已经构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生态功能 传统的捕捞可以说是生计渔业的一种。作为一种生计渔业,总体上适应水产资 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剑波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3 2 页 。生计渔业主要是指为了获得水产品,维持自身或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的渔业经营,或有交换目但其主要目的是 维持生计的渔业经营:商业渔业主要目的是获取最人经济利润,通过机会选择实现资本增值与积累。参见刘亚娜、 高健:生计渔业与商业渔业的初步探讨,湖南农业科学 ,2 0 0 9 ( 5 ) ,第1 4 3 一1 4 5 贞 1 2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源环境,而不会像商业渔业那样 统捕捞的这种生态功能很容易被 水吃水 的理念,这里的自然生态造就了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传承的传统捕捞生产 方式成为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方法。 3 文化功能 对于文化的理解,可以从两个基本范畴来展开,一是从文明角度看,文化是包含 人类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是在这个“总和”中,有一个核心范畴,就 是群体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及演变与发展。江南水乡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 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不仅体现在小桥流水、古村名镇、街坊民居还体现在源远 流长的传统捕捞文化上,它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传统捕捞文化是渔民创造的,他们有着一套不同于当地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正是他们生产、生活、习俗等的一套模式才构成了其丰富内容。 总之,传统捕捞是人类对水域生态系统改造的结果,它不仅具有高效的、直接的 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文化功能。开弦弓村从事捕捞的渔民大多没有 什么文化,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具体涵义是什么,但是 他们已经习惯了捕捞生活。 ( 三) 传统捕捞的变迁 1 9 3 0 年代,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时期,战事不断,外贼骚扰已经是让当地渔民经 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插在他们头上的“三把刀”奸商、地痞和强盗直接榨取他 们的血汗,其生活就更没有了保障。为了在战争和“三把刀的夹缝中生存,开弦弓 村的传统捕捞渔民只能采取合作捕捞的方式外出捕鱼,两王家也在其中。 其实,即使在和平年代,来自震泽、坛j 丘、陆港、平望,及浙江湖州的渔民们也 常常以团体方式外出捕鱼,这样捕鱼效率高、量大、风险小,把鱼卖光后,他们还可 以一起去爬山。渔民这样的团队基本上是家里祖辈上延续下来的。“渔家 有“大家 和“小家之分。“小家 是由于渔民直系亲属构成的血缘群体,也可以说是“渔民 家族 的简称,像两王家就是一个“小家“。“大家是在捕捞作业过程中结成的相 。王克婴: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变迁与人的伞面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8 月,第7 9 页。 o 当时充当强盗的足伪军、土匪、地方武装或者足国民党自卫队 1 3 第二章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历程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对稳定群体,首先是一个生产共同体,它既可以是血缘群体,也可以突破这一界限。 两王家经常参与的合作捕捞团体就是突破血缘界限的一个“大家,在这个“大家 中,他们才增加了安全感。“大家”不仅是生产共同体,也是社会共同体,成员间的 社会交往非常密切,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就像亲戚一样来回走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以捕鱼为生的两王家继续捕鱼,虽然日子 还是贫困,但是世道比战争年代太平多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外荡是属于个人的, 出去捕鱼有一定限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外荡并没有明确的归属,捕鱼的地方比以前 多了。到1 9 5 6 年,外荡又开始归集体,当时大王家父亲、大哥和三弟,还有二王家 的兄弟两人都在副业队捕鱼。捕鱼还是用大船,捕捞工具主要依靠鱼鹰和丝网,除 此之外还有兜网。副业队的劳力都是靠工分吃饭,每天一个劳力十二个工分。这样的 日子持续了五年,在这五年当中,他们在副业队基本上每天都出去捕鱼。1 9 6 0 年代, 从副业队出来的两王家兄弟,又重新开始了独立的捕鱼生活。1 9 7 0 年代,村里和其 他大队利用水面开展河蚌育珠,先后从黄埭等地引进三角蚌,聘请该地技术人员作指 导,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是王家兄弟们由于不懂技术,没有参与,依然干着自己的老 本行捕鱼。 1 9 8 0 年代,两王家的日子都有所好转。但是政府认为鱼鹰大鱼小鱼都吃,影响 了鱼类的繁殖能力,对鱼鹰下了捕杀令,禁止用鱼鹰捕鱼,只能用丝网捕鱼。直到这 条禁令取消后,渔民们才开始用自己的积蓄去买鱼鹰、买船。当大家都在开始找门路 的时候,两王家兄弟一起去上海浦东买了三条小船,大王家两条,二王家一条。由于 当时鱼鹰品种不好,他们买鱼鹰还费了一番周折。刚开始王家兄弟在苏北地区买的鱼 鹰,只吃食不捕鱼,后来就不要了。有人建议王家兄弟去上海浦东买,但他们还是不 放心,就没有买。在没有鱼鹰的这段时间里,王家兄弟只能用丝网捕鱼,没有鱼鹰的 帮助,效益也不好。1 9 9 0 年代,震泽有人买了两只鱼鹰,但是后来分批付款也没有 付清买鱼鹰的钱,准备卖掉,大王家大哥知道以后就以9 0 0 元的价格把2 只鱼鹰买了 过来,再后来又从一位搞养殖的渔民家里买了3 只。总共5 只鱼鹰的大王家大哥又开 始了小船、鱼鹰和丝网相伴的捕鱼生活,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2 0 0 4 年。大王家的两 兄弟还依然从事着捕捞,虽然没有多少鱼虾可捕,但捕捞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回虽然外贼投降,但是还有部分内鬼没有肃清。 。1 9 5 6 年开始成立高级社的时候,开弦弓村属于联三大队,其中分出一个副业队,当时的渔民都归副业队管 1 4 江南水乡渔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个案研究 第二章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一生态性变迁历程 近年来,开弦弓村的水域环境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适合捕捞。大王家大儿媳( 5 1 岁) 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我老公今年5 3 岁,小学毕业,可以说是继承了父 亲的捕捞职业,从事捕鱼接近4 0 年刚结婚那会儿我也会帮忙捕鱼,那时候水很好, 鱼也很多。我老公从十五六岁不上学就开始钓黄鳝了,他很喜欢,并且自己技术很好。 我家在1 9 8 8 年的时候就用卖黄鳝赚的钱盖起了村里第一座小楼房,1 9 9 0 年以后,渔 业品种还挺多的,捕上来的有虾、水蛭、龙虾,还有蟹和泥鳅。那时主要用蜈蚣笼捕 鱼虾,水好鱼多的时候我家有5 0 多个蜈蚣笼。现在就不行了,水不好,鱼虾也不多, 家里的蜈蚣笼也只有2 0 个,捕上来的鱼都是小鱼,虾只有一点点,蟹就没有了 周阿姨的儿子每天早晨都去收地笼,但往往是一无所获而归。这说明水生态退化时, 对水质有所要求的生物,它们会“集体逃亡”。吕大叔介绍说:“明显感觉到像野生的 鳜鱼、甲鱼越来越少,这种比较名贵的鱼类,对生存条件的要求相对比较高,现在水 域条件是满足不了它们的生存条件的,所以会越来越少。”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专业市场摊位柜台租赁与市场管理协议
- 2025年出纳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
-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25年精麻药品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年药品制度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50题)
- 2025年经济师考试旅游经济高级经济实务试题与参考答案
- 林业可持续发展认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党章和党的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海洋渔业水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拓展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定制化自动化包装解决方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ecn变更管理制度
- 化学治疗管理讲课件
- QGDW11451-2015架空输电线路标识及安装规范
- 数字化陶瓷设计技术-洞察阐释
- 公安计算机试题及答案
- T/CAQI 183-2021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技术规范
- 舞龙舞狮二级裁判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
- 9.《复活(节选)》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25-2030中国成品润滑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系列讲座课件-土地利用与建设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