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心理定势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心理定势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心理定势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心理定势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心理定势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研究对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街道所辖的福寿、兴和、修竹、七一和东平 五个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开展了心理定势问卷的抽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下岗职工心理定势的表现( 包括归因偏差、依赖心理、等级就业观、适应能力、 稳定就业观和态度改变) ,心理定势的影响因素( 包括下岗职工的基本状况、自 我效能感、创伤性经历以及性格特征) 以及再就业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相关。 第一,心理定势的影响因素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行为之阔存在显著相关。 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越高。再就业率越高;经历过文革时期并在文革中遭受过 迫害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意愿小。 第二,下岗职工心理定势的表现与再就业行为之问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下岗职工原有的归因偏差、依赖心理、等级就业观、稳定就业观等方面的心理 定势影响和阻碍了他们再就业的动机和行为。相应地,再就业经历有助于下岗 职工形成正性的心理定势,以及负性心理定势向正性心理定势的转变。 第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下岗前职业、下岗年限、自我效能感以及 刨伤性经历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着下岗职工的心理定势。因此,在实际的 再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中,需要注意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排除下岗职工固有心理 定势的障碍,使之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首先,注意开展女性下岗职工的心理辅导,转变女性“依附”的心理定势, 提高女性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在年龄方面,注意培养大龄下岗职工对新事物 的兴趣,转变“老不中用”的心理定势,帮助他们发现人生的“二次刨业”时 机;鼓励文化程度低的下岗职工接触新知识和新技能,改变原有的职业偏见和 守旧思想;对于下岗前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转变其“特权”观念,克服失落 感,而对于一般职工,则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多种技能培训,拓宽再就业渠道; 针对下岗时问较短的下岗职工,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转变“等、靠、要” 心理;对于自我效能感偏低的下岗职工,需要扭转他们“无能、无用”的自我 图式,帮助他们重拾信心,迎接挑战,实现自我价值:最后,通过家庭成员支 持及社会支持等多种途径,关一1 5 , 和扶持曾经经历过身心创伤的下岗人员,使他 们改变宿命观,对前途充满信心。 关键词: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定势 1 i i a b s t r a e t a b s t r a c t t h i sr e s e a r c hd i ds a m p l i n gs u r v e y si nf us h o u ,x i n gh e ,x i uz h u ,q iy ia n d d o n gp i n g ,f i v ec o m m u n i t i e so fr e n m i n l us t r e e t ,z h o n g s h a nd i s t r i c t ,d a l i a n ,a n d s t u d i e dm e n t a ls e t so f t h el a i d o f f w o r k e r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w ef o u n d t h a tt h e r ew e r ec l o s e d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m e n t a ls e t s ,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i n gm e t a l s e t sa n dt h eb e h a v i o r so f r e e m p l o y m e n t f i b t ,t h e r e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f a c t o r st h a ti n f l u e n c em e t a ls e t a n dt h eb e h a v i o r so fr e e m p l o y m e n t o no n eh a n d ,t h eh i g h e ral a i d o f fw o r k e r s e d u c a t i o nl e v e lw a s ,t h eb i g g e rp o s s i b i l i t yh em i g h tb er e e m p l o y e d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i fal a i d - o f fw o r k e rw a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l yh u r td u r i n gt h ec u l t u r er e v o l u t i o n , h i si n c l i n a t i o no f r e - e m p l o y m e n tw a sr e d u c e d s e c o n d ,t h e r e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l a i d o f fw o r k e r s m e t a l s e t sa n dt h eb e h a v i o r so fr e e m p l o y m e n t a l lt h e s ef a c t o r sh e l db a c kt h em o t i v a t i o n a n db e h a v i o ro fal a i d - o f fw o r k e r sr e e m p l o y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t h ep r e v i o u sb i a s a t t r i b u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d e p e n d e n c e ,i d e ao ft h eh i e r a r c h yo fv a r i o u sj o b s ,i d e ao f h a v i n gas t a b l ej o b ,e t c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 ,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r e e m p l o y m e n th e l p e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s i t i v em e n t a ls e t sa n d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n e g a t i v em e n t a l s e t si n t op o s i t i v em e n t a ls e t s t h i r d ,t h e r ew e r e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f a c t o r s ,s u c ha sg e n d e r ,a g e , e d u c a t i o n ,o c c u p a t i o n ,t i m eo fu n e m p l o y e d ,s e l f - e f f i c i e n c ya n dt r a u m a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 , w h i c he f f e c t e dt h em e n t a ls e t so ft h el a i d o f fw o r k e r s t h e r e f o r e ,w es h o u l ds t r e s s m o r ee m p h a s i so nt h e s ea s p e c t si nt h ep r a c t i c a l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e r v i c e s f i r s t l y , w es h o u l d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f e m a l el a i d o f fw o r k e r ss ot h a tt 1 1 e yc o u l d r e m o v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d e p e n d e n c yo nt h e i rh u s b a n d s ,t ob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n dc a r v e o u tf o rt h e m s e l v e s c o n c e r n i n gt oa g e ,w es h o u l dc a r ef o rt h o s ee l d e rl a i d - o f f w o r k e r s ,h e l p i n gt h e mr e m o v et h em e n t a ls e to f t h eo l di st h eu s e l e s s a n dd i s c o v e r t h e “s e c o n dc h a n c e ”f o rc a r v i n go u t f o rt h o s el a i d - o f fw o r k e r sw h o s ee d u c a t i o n l e v e lw a sl o w , w es h o u l de n c o u r a g et h e mt od a b b l ei nn e wk n o w l e d g ea n ds k i l l s , 1 v a b s t r a c t w h i c hw o u l dh e l pt oc h a n g et h e i rp r e v i o u sb i a so fd 谊请e n tj o b sa n df o g e y i s hi d e a s a st ot h o s ew o r k e r sw h op e r f o r m e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r o l e sb e f o r ei a y i n g o f f , t h e y s h o u l dr e m o v et h ei d e ao f p r i v i l e g e s a n dc o n q u e rt h ef e e l i n go fd i s a p p o i n t m e n t b u tf o rt h ec o n l i n o nl a i d - o f fw o r k e r s w h a ti m p o r t a n tw a s t ot a k ea c t i v ep a r ti ns k i l l s t r a i n i n gi no r d e rt ob r o a d e nt h ec h a n n e lo fj o b s f o rt h o s eh i d o f fw o r k e r sw h o s e t i m eo fu n e m p l o y e dw a ss h o r t ,w en e e dt of o s t e rt h e i ra b i l i t i e so fs e l f - d e p e n d e n c e w es h o u l dh e bt h o s el o w 1 e v e lo fs e l f - e f f i e i e n c yl a i d o f fw o r k e r sp i c ku pt h e i r c o n f i d e n c e s f a c et ot h ec h a l l e n g e sa n d 觚f i nt h e i rs e r f - v a l u e s l a s t ,f o rt h o s ew h o h a de v e re x p e r i e n c em e t a lo rp h y s i c a lh u r td u r i n gt h ec u l t u r er e v o l u t i o n ,w es h o u l d h e l pt oc h a n g et h ef a t a l i s mi nt h e i rm i n d st h r o u g hf a n a l ya n d s o c i a ts u p p o r t s ,s ot h a t m e yc o u l de s t a b l i s hc o n f i d e n c eo f t h el i f ea n d f u t u r e k e yw o r d :l a i d - o f fw o r k e r r e e m p l o y m e n t m e n t a ls e t v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 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 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 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 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 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5 年(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 秘密1 0 年( 最长1 0 年,可少于1 0 年) :机密z o 年( 最长2 0 年可少于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 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 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1 1 第一章前言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现实背景 1 1 1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及再就业现状概述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统计数字,从1 9 9 8 年到2 0 0 3 年底,我国国 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2 8 1 8 万人,其中2 3 的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实现了再 就业。女性下岗失业人数累计1 3 3 6 万,其中9 7 2 万人实现了再就业。然而与此 同时,全国新增就业岗位却逐年减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也出现逐年大 幅度下降之趋势,1 9 9 8 年为5 0 ,1 9 9 9 年降至4 2 ,2 0 0 0 年减小到3 6 ,2 0 0 1 年为3 0 ,到2 0 0 2 年上半年再就业率仅有9 1 。截至2 0 0 3 年底,我国仍有2 6 0 万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能实现再就业。【1 2 】另外,城市中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 人口和1 2 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给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造成困扰。由此可见, 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研究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状况,我们首先要明确下岗职工的定义。根据劳社 部发( 1 9 9 8 ) 8 号文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指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 的国有企业的正式职工( 不含从农村招收的临时合同工) ,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 以后参加工作且合同期未满的合同制职工中,因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而下岗, 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1 。简单的说, 下岗职工是指“三没有”的职工,即:一是没有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仍然是 企业职工:二是在原企业已没有工作岗位;三是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本 研究的主体下岗职工,就是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定义的。 在我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首先,从行业来 看,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据劳动郝 门统计:目前我国1 亿多名国有企业职工约有三分之一的富余,这种现象以大 中城市和传统的工业基地最甚,其中又以轻工、纺织、煤炭、冶金、机械、化 劳社部关于加强固有企业下岗职工管理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1 9 9 8 年8 月3 日发。 l 第章前言 工、军工行业更突出。首当其冲的是小于工业为主的二轻行业及技术落后的纺 织行业。 第二,从性别年龄结构来看,下岗周期延长,下岗者年龄上升,女性居多。 方面女职工下岗的人数相对较多,另一方面,社会吸纳下岗女性的就业机会 少,另外女性自身某些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使她们在再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 位。 第三,从文化素质看,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下岗职_ = l : 中大部分人不仅是在文革期问接受文化教育,而且六成以上的人受教育程度必 到初中。他们所具备的劳动技能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劳动结构不合理,劳动 力供求关系的严重错位,形成了工人下岗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结构矛盾,结 构性失业尤为突出。 第四,从下岗职工下岗后的生活情况,待业时间、再就业率来看,男性2 0 一3 5 岁、学历层次高的或能吃苦耐劳、身体素质好的4 0 岁的女性占优势,他们生活 状况好,待业时间短,再就业率高。1 1 2 1 具有上述特征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失业群体,由于长期 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稳定就业,面对就业市场的剧烈竞争,他们往往难以 适应。因此,如何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并引导他们走向再就业岗位。消减下岗和 失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稳定转型,国家维护安定团 结局面,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1 1 2 国内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研究的回顾 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研究,国内不同学科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理论角度展 开了讨论。经济学学家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再就业机会; 政治学家探讨失业对社会政治稳定的负面影响;教育学者关注有效实施再就业 教育培训指导提高下岗职工基本素质;社会学家主张奉献爱心,营造支持下 岗职工的社会环境:而心理学家则主张认真研究下岗职工心理特点,广泛开展 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再就业。其中,心理学家主要关心的是下岗人员的心理健 康问题,其研究大致集中在人格及应对方式、心理失衡及其调适、挫折与心理 承受能力、再就业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 对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主要可以 2 第一章前言 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锅饭”思想,等、靠、要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同计划经济体制 紧密相关。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完全由国家指令性计 划控制和管理,企业花钱向上要,利润全上交,亏损全报销。与此同时,企业对 职工的医疗、住房和养老等福利保障问题,甚至连其子女的出生到就业问题均要 统包下来,广大职工切身感受到:只要保有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就意味着有 了“铁饭碗”,就有吃不尽的“大锅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社会依赖心 理不但没有被逐渐削弱。相反却得到了定程度的强化。很多下岗人员端了几十 年的“铁饭碗”,认为自己在单位工作了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养成了“无 论如何,国家都会给我口饭吃”的想法。一旦下岗,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寻找 新的出路,而是等一等、看一看,找政府、靠国家,使不少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其次,大量的下岗职工自信心不足。他们一味强调自己年龄偏大,社会竞 争力差,技能单一,就业面窄等客观因素。许多技术工人抱有一个工作就要干 一辈子的观念,下岗后不再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对社会上组织的各类免费培 调1 i 感兴趣,即使有机会再就业也不愿实践、刁:去争取。 看不起服务性行业,放不下面子。这些人员多数来自大型企业的下岗工人 或企业中的干部管理阶层。长期的计划经济使这一群体失去了竞争意识,吃苦 耐劳的精神也被逐渐消磨,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觉得只有国有企业、集体 企业才算正式的工作,对服务行业持有偏见,认为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又“低 人一等”。尤其是一些干部,嫌苦怕累,希望下岗后仍能找到“让入羡慕的工作”, 结果往往不遂人愿。 对国家、政府和社会不满而“破罐子破摔”等等。一些下岗职工拒绝承认、 接纳和进入新的体制,他们留恋的旧有体制因而对国家、政府和社会的牢骚、 不满情绪不断,甚至以拒绝再就业的行为作为抗议的方式,结果却是损害了自 己和家人的利益。还有一些被动就业者,认为自己是被迫进入新的体制,因此 还没有实现心理上的转变,没有真正从思想认识上接受新体铋,但追于生活韵压 力被迫在市场中谋求生计。由于非自愿的性质,他们对工作没有兴趣,缺乏积 极性和主动性,经常调换工作并不断抱怨。 然而,上述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针对再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进行描述 与预测,对于这些思想是如何形成,怎样阻碍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动机积行为, 可查文献中却少有涉及。 第章前言 自2 0 世纪6 0 年代末以来,随着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许多社会 心理学者开始从对行为表面规律的关注转入到关注人在表现社会心理和社会行 为时的内部工作机制。如果说先前的社会心理学只是揭示“是什么”、“怎么样”, 现在贝l j 是基于信息加工的观点回答“为什么”这个淘题。本文的研究就是尝试 应用心理定势的理论来解释阻碍下岗职工再就业各种认知的形成及信息加工的 过程。 第二节心理定势的理论综述 1 。2 1 心理定势的涵义 定势的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e 缪勒和f 舒曼于1 8 8 9 年首先提出的。 后来的苏联心理学家_ 珏h 乌兹纳捷及其学派全面研究了定势现象,修改了 缪勒和舒曼的理论,他们认为:“定势是主体整体的变动状态,是对菜种积极性 的准备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主体的需要和相应的客观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扣】 乌兹纳捷等人将定势理论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艾有和( 1 9 9 7 ) 对心理定势的定义:心理定势( 简称“定 势”) ,又叫心向,是人们在进行一定活动前对某一对象心理活动的倾向,是一 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i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不但软得知识和 经验,而且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这些习惯和方式影响着 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如知觉、记忆、情感、意志等,并影响或决定了后继 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进程。 心理定势与习惯不同。定势强调从变化状态到固定状态的转变。也就是说, 目标是确定的,但是达到目标的方式衽手段却可以变化。雨习惯强调的是重复 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心理定势过程中可能产生习惯,但却不是其充分条件。 心理定势与图式有差别。图式是人脑中的知识单位,是一组被编码的对象 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而建立的一个认知结构。图式不等于定势,但可以归 纳为心理定势的一种表现形式。 1 2 2 心理定势的产生、维系和改变 4 第一章前言 心理定势的形成需要两个因素:一个是近期发生过的感知经验。这些经验 很快形成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随之而来的行为产生影响,制约知觉行为的速 度和方向。另一个是较长时间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情绪、价 值观以及个人习惯、个性倾向、行为方式等。这些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定势, 也会无意识的影响个人行为。 定势的维系主要依赖三个方面:一定的言语能力、良好的决策系统和自身 的价值系统。其中一定的语言能力是形成抽象概念的前提;良好的决策系统决 定心理定势方向的目标并选择相应的执行行为;自身价值系统使个体可以依据 个人的价值偏好选择个体最优的心理定势目标,并忽略掉外部的干扰因素而执 著于某一特定的目标。 当某一心理定势不再满足情境需要时,个体就有必要改变旧有定势而形成 新的心理定势。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某些特定的人群对于新异事物感到无力把 握、缺乏安全感。为了避免经历因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冲突和失衡,避免对新环 境和新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他们会尽量将自己局限在以往的知识概念和经验 当中,忽略或拒绝接受新的信息。这类特殊人群可能是曾经经历过因改变而造 成的心灵刨伤,或是自身的人格结构存在缺陷。当某种心理定势局限、阻碍甚 至损害了个体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时,该种心理定势就是负性的,有必要通过 心理辅导或治疗加以矫正。 1 2 3 心理定势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心理定势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首先,心理定势影响着个体的 注意、知觉、记忆和问题的解决。在变化万千的世界里,人们所能注意到的只 是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信息。定势的存在使人们在注意时具有倾向性的选择特 定信息并把他们存储起来,其它不相关信息则可能被忽略。同样的,当人们认 知和记忆事物的时候,也是按照期望和背景而不是实际的物理刺激来加工信息。 此外,定势对问题解决也有影响,其中一种情况被称为“功能固着”,即每种物 体都具有其特定的功能,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只能想到物体最常见的功能, 这样虽然可以节省解决问题的时间,却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心理定势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的两种形式。直接影响表现为,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图式是“无用的、无能的”,那么他的心理定势就是负向的, 第一章前言 必然会直接产生负性的情感体验,如情绪低落、颓废沮丧等等。定势对情绪的 间接影响则来自于定势形成过程包含的价值判断。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人们会优先选择那些符合主体已有价值的内容形成定势。此时,定势便成为个 体信念和思维习惯的集合。而当新的情景出现时,它们或许与原有的价值观念 体系吻合,或者相互排斥甚至背道而驰,反映到个体身上,便会出现正性或负 性的情感体验。这便是心理定势间接而成的情感作用。 心理定势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行为既是心理定势 影响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其外在表现。一方面,行为受到个体感知、情绪和 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可以产生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和倾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 的习惯。另一方面,制约定势的感知、情绪等因素又通过外显的行为得以表现 出来,指向一定的目标。 第三节选题的意义 虽然心理定势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活动,然而遗 憾的是,定势的应用研究仍是心理学的一个较薄弱环节。国外关于心理定势的 研究多数应用于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或大脑功能的探索,而国内的心理定势研究 也主要集中在法律、刑事侦察、教育教学等领域。为了填补空白,本文试图以 心理定势的理论为指导,研究解释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_ 职工下岗。 现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 敏感的话题。面对下岗现象的出现,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消减下岗和失业可 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指导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 问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本研究旨在以探讨下岗职工的心理定势 为一个视角,在定势的相关理论指导下,了解并分析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各 种心理障碍因素,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怎么影响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利用心 理学的方法加以抑制和矫正。简单的说,本研究所要探讨的就是下岗职工心理 定势的负向影响,即“下岗职工心理定势障碍”问题。 在此,我们给“下岗职工心理定势障碍”一个明确的定义:职工在遭受“下 岗”挫折之后,其头脑中既存的一些“图式”和个性倾向造成的认知偏差,影 响并限制了他们再就业的动机及行为。本研究将围绕这一定义,通过定量与定 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心理定势影响下岗职工心态和再就业行为的方式及 6 第一章前言 信息加工过程,进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下岗人员的安置 和再就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数据与思考。 7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于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街道管辖的福寿、兴和、修竹、 七一和东平五个社区;由于条件的限制,调查员仅随机抽取并走访了五个社区 中的1 1 7 户,收集到1 2 5 份问卷。问卷收集时间为:2 0 0 5 年3 月2 5 日至2 0 0 5 年4 月9 日。自2 0 0 5 年3 月2 1 日至3 月2 7 日,大连市开展了下岗、失业人员 基本信息普查登记工作,这为本研究带来了便利条件。根据普查结果信息抽样 入户收集到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时效性。经过分析处理,最终有效问卷 共计1 1 0 份。样本的社会人口学分粕如下: 性别方面:男性样本5 2 例,占4 7 ,女性样本5 8 例,占5 3 。 年龄方面:3 0 岁以下的占5 ,3 l 一4 0 岁占2 l ,4 1 - - 5 0 岁占6 0 ,5 0 岁以上占1 4 ,年龄最大的5 8 岁,最小的2 6 岁。 婚姻状况方面:未婚的占6 ,已婚的占9 0 ,离异的占3 ,丧偶的占l 。 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程度的占4 初中程度占3 9 ,中专或技校 占5 ,高中程度占3 7 ,大专及以上程度占1 5 。 下岗前职业方面:一般职工( 包括工人、职员、服务员) 占7 8 ,专业技 术人员( 包括船员、厨师、教师、司机) 占1 1 ,管理人员( 干部) 占1 1 。 下岗前企业规模:大型企业占3 4 ,中型企业占3 4 ,小型企业占3 2 。 下岗年限:5 年及以下的占4 3 ,6 一l o 年的占5 0 ,1 0 年以上的占7 。 第二节研究工具 2 2 1 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定势问卷设计与预测 由于现有资料中无法查找到关于心理定势的测量问卷,本调查在文献研究 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创造了“下岗职工心理定势调查问卷”,详见附录, 第二章研究方法 用来研究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心理定势障碍。问题的陈述力求简洁明了、通 俗易懂。整体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基本资料和相关问题。 正式调查之前,调查员使用修订前的“下岗职工心理定势调查问卷”,利用 春假期间随机走访了2 0 位下岗职工,将他们作为样本进行了预测。走访结果证 明了问卷的基本可行性,同时也暴露了部分问题设计上的无效性和不可操作性。 如问卷的第八题:“下岗后,您是否曾经为了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而自发的学习或参 加某种性质的培训班? ”。原问卷中分为三个选项:“自学过参加过各类性质 的培训班没有学习过”。在走访过程中,调查员发现将选择答案分为 “自学过”和“参加过各类性质的培训班”对心理定势的研究没有效用,并且 由于许多人的复选,会造成统计上的麻烦,因此把这两项合并为一项“自学过 或参加过各类性质的培训班”。修改后问卷的选项变为:“经常这样想,并且多次 具体实践过有时会自学或参加培训偶尔尝试过学习从来没有学 习过”。 另外,原问卷中有一道题目: 在2 0 0 3 年非典期间,当您通过符种渠道意识到了非典的严重性之后,您采取了怎样的 卷度? 极度恐慌,惶惶4 i 可终日 比较害怕,忧心重重 不算害怕,但还是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 一点不在乎,一切生活照常 这道问题的最初意图是基于如下理论假设:心理定势强的个体,在面对突 发事件或变故时可能缺乏准备,难以适应和调节。然而在实际测量时研究者 发现,由于大连市在非典期间的各项安全措施及时到位,实际感染非典的人数 非常少,因此百姓受非典影响不大,也就是说非典事件对于大连市民不能算是 突发事件或变故。这一事实导致全部被调查者对本题的选择都是“不算害怕, 但还是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和“一点不在乎,一切生活照常”,使本题的测 量失效。因而,在正式测量中研究者删除了这一题目。 修改后的问卷分为基本资料( 7 道小题目) 和相关问题( 3 0 道小题目) 。问 卷总共3 7 道小题目,在3 0 道相关问题中,除了“是否有再就业经历? ”一题 外,其余2 9 道题目分别测量了下岗职工心理定势的表现,分为六个因子:归因 偏差( 8 道) 、依赖心理( 4 道) 、等级就业观( 2 道) 、适应能力( 3 道) 、稳定 9 第二章研究方法 就业观( 2 道) 、态度改变( 3 道) ,以及影晌下岗职工心理定势的因素,包括自 我效能感( 4 道) 、环境因素( 2 道) 和性格特征( 1 道) 。另外,基本资料的7 道题目从属于心理定势的客观影响因素。 2 2 ,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评估 信度检验。基于理论上,被调查者在访谈期间对下岗所持态度应无明显差 异和变化,因此研究者从样本中任意抽取2 0 份问卷进行相隔两周的重测信度检 验。各个维度所包含题目的相关系数均在0 6 9 t 一1 0 0 0 之间,部达到显著性水 平p o 0 5 ,说明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效度检验。鉴于测量下岗职工心理定势表现的2 2 道题目均为定距变量,本 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检验正式问卷的结构效度。首先,对用来测量心理 定势表现的2 2 道题目进行重新编码,然后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 转法进行因子分析,检验这2 2 道题目起否如事先设想的那样,分别落入六个因 子中。结果如表2 2 i 所示。 表2 - 2 1 下岗职t 心心! 定势正式问卷因子负荷矩阵 题目 一! 塑! :堂些壅塑笪室塑 编码归因偏差依赖心瑾等级就业蹴 适应能力 稳定就业舰 态度改变 b 90 5 6 2 0 4 9 7 0 5 0 0 0 8 1 4 0 8 1 1 0 4 1 6 0 4 9 6 。0 5 7 5 0 7 3 0 0 7 0 9 0 6 0 9 0 7 8 6 0 8 2 5 0 叫 删叭 阱 阱 兰; 龇 叫 腿 第二章研究方法 3 4 2 l 1 5 5 5 l 1 5 5 5 l 3 0 6 8 1 3 9 4 7 2 9 4 9 8 0 8 6 3 0 8 4 0 0 5 5 6 2 0 4 2 9 2 8 0 4 9 4 8 0 0 7 6 7 - 0 7 7 3 1 8 5 l 8 4 1 4 5 7 8 9 5 o 7 2 9 0 5 4 5 07 6 7 1 7 2 4 7 8 3 8 6 5 7 3 3 b a r t l e t t st e s to f s p h e r i c i t y 2 i1 0 30 2 3s i g = o0 0 0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k m o 检验和b a r t l e t t 球度检验结果证明,正式问卷 适合于因子分析。接着,通过主成份分折发现,测量下岗职工心理定势表现的 六个因子特征根都大于l ,解释了总方差的6 5 7 3 3 ,同时,组成各因子题目 的因子负荷取值均在0 4 以上,符合因子负载显著的标准,最大正交旋转结果 与构想的结构一致,表明正式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第三节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调查员采取入户访谈的方式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调查时 间视具体情况不等,大致控制在2 0 一3 0 分钟之间。数据到收集经过整理后,利 用统计软件s p s s1 3 0f o rw i n d o w s 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展开讨论。 整个研究过程如下: 1 、问卷的设计与预测 2 、选择被调查者进行正式测量 3 、整理数据,并使用s p s s1 3 ,0f o rw i n d o w s 进行统计分析 4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弼 l 毫 啪 z m 蚰 凹髓町邯肼肿洲眦邮懒獬耕撇 第三章研究结果 第三章研究结果 第一节心理定势影响因素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的相关描述 3 1 1下岗职工基本状况稻再就业行为的相关描述 在基本资料中,被调套的下岗职工分别提供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 化程度、下岗前职业、下岗前所在企业规模和下岗年限这七项指标信息,这七 项指标隶属于心理定势的客观影响因素。经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其中和再就业 与否相关的只有文化程度一项,具体表现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职工在 下岗后的再就业率相应增加。表3 1 1 内容分别显示了不同指标项目的再就业百 分数、,值及糨伴概率。 表3 1 1下岗职二e 基奉状况和再就业经历的相关描述( 百分数) 女( n = 5 8 ) 性别 男( n _ 5 3 ) 2 1 - 3 0 岁( n = 6 ) 3 一4 0 岁( n = 2 3 ) 年龄 4 1 - 5 0 岁( n = 6 6 ) 5 l - 6 0 岁( n = 1 5 ) 未婚( n _ 7 ) 婚姻 已婚【9 9 ) 状况 离异( n = 3 ) 丧偶( n = 1 ) 0 0 3 90 8 4 3 3 0 3 7 0 3 8 6 2 - 3 1 6 0 5 0 9 5 3 3 3 _ c ! j j 3 时 娃 以 n蔼以卯研加 灿 跏 m m 珊 伽 伽 m o 第三章研究结果 文化 程度 下岗 前职 业 企业 觌模 下岗 年限 文盲( n = 1 ) 小学( n = 3 ) 初中( n = 4 2 ) 中专擞枝( n = 6 ) 高中( n - 4 0 ) 大专( n = l s ) 大本( n = 2 ) 一般职工( n = 8 5 ) 专业人员( n = l e ) 管理人员( n = 1 2 ) 大型( n = 3 8 ) 中型( n = 3 7 ) 小型( n 3 5 ) 5 年及以下( n = 4 6 ) 6 至i o 年( n = 5 5 ) 1 1 年及以上( f 8 ) 4 、0 5 20 1 3 2 2 1 2 90 3 4 5 0 7 7 9 0 、6 7 7 m :o 0 5 p o o i 砌0 0 3 1 2 心理定势的其他影响因素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的相关描述 除了基本资料中测量心理定势客观影响因素的7 道题目之外,本研究还选 取了自我效能感、环境因素( 包括下岗时周围环境和刨伤性经历) 以及性格特 征( 个人决断力) 几个方面,分析它们与再就业之间的相关联系。 表3 - 1 2 心理定势其他影响因素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经历的相关描述 心理定势 的影响 因素 再就业 自我效能感 环境因素 性格 特征 下岗对,尽煎,下岗时,且前, 赛边是是否 觉得人觉得人觉得无觉得无否也有经历 经历 生失败 生失败能无用能无用人下岗文革 文革中 是否遭 受迫害 遇事是 否自己 盒主意 7 o d 3 o 4 田 一 “ 。 。 姗 跏 娜枞 伽 螂 刚舢川 枷 ; 啪 啪 琊 姗 妣 郴 o ;薹 渤 螂 ;昙舢 栅m 剐 那 第三章研究结果 p e a r s o n 4 9 3 9 1 4 5 45 7 8 13 2 9 02 4 1 l 3 8 0 l7 8 1 8 * 2 0 1 2 p o 2 9 40 8 3 50 2 1 6o 5 1l0 4 9 2o 0 5 1 o 0 0 5 0 3 6 6 + p 0 0 5 + 9 :0 o l + + + 删0 0 1 上表中显著相关的只有“在文革中是否遭受迫害”一项,它与再就业行为 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 0 0 5 ,表明在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下岗职工中,那些自己或家 人遭受过迫害的人比没有遭受过迫害的人,再就业的百分率更小。 第二节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与心理定势的表现间的相关描述 在相关问题中,测量心理定势的表现的问题被划分为六个因子:归因偏差、 依赖心理、等级观就业、适应力、稳定观就业和态度改变。表3 2 1 ,3 - 2 2 ,3 - 2 3 , 3 2 4 ,3 - 2 。5 ,3 - 2 。6 的内容分别显示了再就业经历与这六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程 叟。 表3 - 2 1 归因偏差和再就业行为的相关描述 归因媒体报不应该不应该世道太世道太改革中 不能牺 下岗挺 偏差导的真我下岗我下岗 不公平 不公平 下岗滩牲工人 供了新 再就业 实性 ( 过去)( 目前)( 过去)( 目前) 以避免 的利益 的机仑 经历 p e a r s o n 妒 6 619 + 8 4 9 35 7 813 8 2 56 5 9 84 2 3 71 4 0 0 12 3l8 + 9 :00 5 p o 0 l 9 :0 0 0 1 上表中满足相伴概率p o ,0 5 的只有两项,“媒体报导的真实性”和“下 为自己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p 值分别为0 0 3 7 和0 0 1 5 。数据显示,一方面。 在有过再就业经历的下岗职工中,大约有3 3 的人“非常相信”或“比较相信” 广播、电视、报纸中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成功经验的相关介绍是真实的,而在没 有再就业经历的下岗工人中,只有1 l 的人相信报导的真实性,5 7 的人则认 为这些报导是“虚张声势、夸大其辞”;另方面有再就业经历的人比没有 ;| 就业经历的人相对赞同“下岗使自己从半死不活的企业中解放出来,为自己提 第三章研究缩采 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这样的观点。 袭3 - 2 2 依赖心理和再就业行为的相关描述 依赖 心理国家应该给下岗下岗人员应政府原单位应该给不应该让下岗职工通 再就业 工人照发原工资该自食其力下岗职工安排工作 过市场竞争找工作 经历 p e a r s o n 妒 p 1 3 1 4 0 + 0 ,0 1 1 6 7 6 3 0 1 4 9 6 3 3 0 0 1 7 6 4 ,1 1 5 0 1 3 9 l + p ( 0 0 5p o l车亭p u o o l 上表中满足相伴概率p o 0 5 的是“国家应该给下岗工人照发原工资”一项, p 值等于0 0 1 1 。具体表现为,在无再就业经历的人中,“非常赞同”和“比较 赞同”这一观点的占7 6 ,“不太赞同”和“很不赞同的”占5 ,而在有再就 业经历的人中,“非常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