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符号互动理论的局限性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符号互动理论的局限性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符号互动理论的局限性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符号互动理论的局限性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符号互动理论的局限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人们在社会中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一直是社会学理论所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符号互 动论是关注这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符号互动论产生于2 0 世纪早期,足一种侧 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理论重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考察,认为互 动是一切社会行动的存在基础,社会由一个个参与互动的人构成。 符号互动论围绕人际问的互动构建了整个理论,成为2 0 世纪中期风行美国的重要 社会学理论。但随着符号互动存在方式的现实演变,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范式受到了质疑, 被新的社会存在所挑战。本文尝试性地探索符号互动论存在的局限性旨在发现问题与 不足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符号互动论的完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这一理论能在新 的时代背景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理论特长。 本文以符号互动的现实演变为研究背景,从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解释学、结构 功能主义几个角度,深入研究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互动,从而归结出理论 在体系和研究方法两方面的缺失,最终达到改善和发展符号互动论,增进其实际应用价 值的研究目标。符号互动不仅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符号互动更是信息时代、 知识爆炸时代不可或缺的人类行动,对符号互动论局限性的举证以及对其完善途径的探 索,必将更好地指导人们准确认识、合理把握符号互动,将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 合起来。 关键词:符号;符号互动:局限性 a b s t r a c t p e o p l e si ns o c i e t ym u t u a le x c h a n g ea n dm ec o m m u i l i c a t i 0 a l w a y si st h ei m p o n a i l t s o c i a lq u e s t i o nw h i c ht h es o d o l o 舀c a lm e o r yc a r e da b o u t ,m a r ki n t e r a 础o n 山e o r yp a y s a t t e n t i o nt oo n eo ft t l i sq u e s t i o n 如n d a m e n t a l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 m a r ki n t e r a c t i o nt h e o r y p m d u c c di n2 0 t hc e n t u r ye a r l yt i m e si so n el 【i n ds t i _ e s s e si nc o n d u c t st h er e s c a r c hf r o mt h e 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a n 醇et h et t l c o r y t h i st 王l e o r yt a k e st h es o c i e t yr e a ll i f ei n s p e c t i o na n d t h i n k st h a t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i sa l ls o d a lm o t i o n sb a s e s0 fe x i s t e n c ea n dt h es o c i e t yi sm a d eu p o fa l lp a n i d p a t e si nm ei n t e r a c t i o nt h eh u m a l lc o n s t i t u t i o n m a r ki n t e r a c t i o nt h e o r yr e v o l v e d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t oc o n s t n l c tt h ee n t i r e t h e o r ya i l db e c 锄et l l e2 0 t l lc e n t u r yi n t e m l e d i a t es t a g e st ob ei nf 如h i o nu s si m p o n a i i t s o c i o l o 舀c a lt h e o r y b u ta l o n gw i mm a r ki n t e r a c t i o ne 】【i s t e n c ew a yr e a l i t ye v o l u t i o n ,t h e m o d e lo fm a r ki n t e r a c t j 锄b a s 鼻e c e i v e dt h eq u e s t j o na n dh a sb e e nc h a l 】肋g e db y b en e w s o c i a lb e i n g t h i sa i t i c l ew a n tt oe x p l o r em a r ki n t e r a c t i o nt l l e o r ye x i s t c n c el i m i t a t i o n ,w h i c h j sf o rt 1 1 ep u i p o s eo f 丘n d j l l gt 1 1 ep r o b 】e ma n dj n s u 塌c i e t ,a tt h es 锄et i m e ,t op o i n t c o n s u m m a t e st 1 1 ed e v e l o p m e mt om a r ki 1 1 t e r a c t i o nt l l e o r yt o 舀v em ec o n s t r i l c t i v ec o m m e n t a i l de n a b l e st l l i st 1 1 e o r yt od i s p l a yo w n t h c o r ys p e c i a ls k i l lw e ui nm en e wt i m eb a c k 铲o u n d t h i sa n i c l et a l ( e st h em 盯ki 1 1 t e r a c t i o nr e a l i t ye v o l u t i o na st h er e s e 盯c hb a c k g r o u n d ,a i l d r e s e a r c h e s 粕a l y s i sd a i l yl i f eb e t w e e nh u m a na 1 1 dh u m 趿t sm a r ki m e r a c t i o nf m ma d d s f c n n e l sa v e r a g em a i lm e t h o d o l o g y ,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s t u d y ,a i l ds m l c t u r ef i l n c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s e v e m la i l 酉e s w h i c hs u m su pt h es h o n c o m i n g so “h e o r yi nt h es y s t e ma n dt h er c s e a r c h t e c h n i q u e 咐oa s p c c t sn a w s ,f i n a l l ya c h i e v e s 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tm a r k i n t e r a c t i o nt h e o r ya n dp r o r n o t e si t s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v a l u et t l er c s e a r c ha i m t h em 盯k i n t e r a c t i o nn o to n l yi s a c t i n g t h e s t m 】g c h a r a c t c ri nt h eh u m a nh i s t o r y ,b u ta l s oi s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h u m a n i t ym o t i o ni i lt h ei n f o n i l a t i o na g e 卸dt l l e 虹o w l e d g ee x p l o s i o nt i m e u m “e dp r e s c n t se v i d e n c et om 盯ki t e r a c t i o nt h e o r ya sw e l la st oi t s 咖s u m m a t i o nw a y e x p l o r a t i o nw i l lb ec e r t a i n l yt oi n s t n j c tt t l ep e o p l ea c c i l r a t e l yt ok n o wa i l da s s u r em a r k i n t e r a c t j o nw c l l ,o r g a i l i c a l l yu l l i f yt h es o c i o l o g i c a lt l l e o r ya i l dm ep r a c t i c e k e yw o r d s :m a r k ;m a 呔i n t e r a c t i o ;m i t a t i o n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 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玎二积镶日期:i 口口j f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 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侄亟鱼指导教师签名:蕴垒暨丝 日 期:a 鲤:五:拿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日期:力,z 、,口 电话: 邮编: 引言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欧洲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风格达到高潮并占据显赫地位。 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符号互动理论打破了社会学实证主义研究的屏蔽, 以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视角研究人们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以及引发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 程的主观反应。在米德开仓u 性研究的基础上,布鲁默、戈夫曼、贝克尔等符号互动理论 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取得了许多卓有影响的社会学成 果。 符号互动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通过创造与运用符号来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进行 自我认识和对情景进行理解并做如反应,由此产生人际之间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稳定 模式与结构。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活动也是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符号的使用是人区 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只有根 据作为有意味的符号的姿态,心灵或者智力才是可能的;思维它只不过是个体利用 这些姿态与他自己进行的一种内化的或者潜在的对话而已。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之中的、 对我们在社会过程中与其他个体进行的外在姿态的内化就是思维的本质;而如此得到的 内化的姿态就是有意味的符号。”符号互动论试图从微观角度出发解释人们用什么方 式定义、理解与处理他们所处的情境,揭示该情境又是如何对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发 挥作用的。 符号互动理论是社会学研究转向社会现实生活的重要标志,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历 史功绩,同时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引发了许多质疑和批评。目前对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 大都只对符号互动理论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没有真正系统地研讨符号互动论的重要思想 和缺失。尽管符号互动理论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但我们不能仅以“主观主义”一言以蔽 之,它不仅没有过时,更没有终结,在当今这个被符号充斥着的世界,符号互动理论的 研究视角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应从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特点出发,探 析符号互动理论的局限性,完构符号互动理论,以适应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效结合,是社会学发展的各个时期社会学家都一直在探讨 的核心问题之一,符号互动理论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进行的理论尝试有哪些缺失和局 限性? 如何能在符号承载着信息和时代的现代背景下,寻找出符号互动理论的完构途 径? 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生成与发展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反实证的社会学理论,它的理论框架对整个西方社会学思想界 具有较强影响,它力图从个体微观出发探寻出一种诠释社会问题,沟通社会微观与宏观 的新的研究视角。要探析这一理论的局限,尝试对其进行完善,有必要弄清楚符号互动 理论的思想渊源、研究现状、应用价值等,真正做到对理论本身进行深入研究。 ( 一) 符号互动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活动和行为成为人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存在形 式,任何社会中的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在一个群体中,每个成员为了生存和 发展需要,总在共同目标下进行着个体之间的协调,这就使得交往和沟通成为人们日常 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研究。 信息和意义是人们在进行交往互动中传递的内容,而符号这一人类文明的结晶恰好 成为双向互动中信息与意义的有效承载物。一个观念或一项信息不能像有形物品一样, 简单的由发送者传达给接受者,而是要经由符号对信息的储存、传递、翻译才能实现互 动双方的沟通理解。在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传递的都只是一些符号。这些符号不仅 指语言符号,还包括表情、身体动作、图像等。口头的、面对面的互动交往是人类个体 之间传递信息的最初形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语言符号是这种形式的重要沟通 媒介。然而,人类的交往互动并非仅仅局限于此,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电报、电 话、电视机等书面、音频、视频的互动方式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提供 了更多的互动选择方式。 伴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日常生活的多样变迁,人们认识社会、他人、自我的 模式也在相应的改变。人们越来越体会到符号在社会生活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并试 图从符号出发认识理解人类的种种社会行为,包括对自我的认识。符号互动的重要性是 在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融渗透中突出出来的,反之,它也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向前迈 进。符号互动理论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中应运而生,并得到关注和发展的。 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 8 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们的意识流之中,亚 当斯密、大卫休谟等人为代表人物。作为符号互动萌芽意念,他们提出:若欲建立 人类的科学,则必须重视人类相互联系的基本事实,并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人际间的沟通、 同情、模仿及风俗上。他们主张研究现实生活,主张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 理论。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识。嗍亚当斯密还在较早的思想萌芽 中阐述了符号互动对于人们相互联系的影响,指出:“将一个人带到社会中,他立即便 有了一面他所渴望得到的镜子,这面镜子就在与他一起生活的人的表情与行为之中。这 是唯一的一面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从别人眼中看到的镜子。通过它可以检查我们的行 2 为举止是否得体。”。 通观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符号互动理论的产生受两个领域学者研究 的直接影响: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一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思想。美国实用主义 哲学家的理论观点是符号互动理论得以源起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引发了部分西方学者对 社会微观结构研究的关注,促使对人际互动过程研究达到高潮:美国芝加哥学派思想对 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贡献则是对该理论的增进或积累。 ( 二) 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现状 在当代符号互动理论的过渡发展阶段,美国早期学者詹姆斯、杜威、库利、托马斯 等人对该理论的诞生起到了重要奠基作用,他们的思想精华汇聚到乔治米德手里,结 出了社会学的丰硕成果。“在这些学者中,詹姆斯对自我的主我与客我之区分、库利的 镜中我、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及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创建影响都 较大。 米德被誉为符号互动理论的“鼻祖”,其思想潜存于当代几乎所有符号互动理论之 中,可以说,米德是对符号互动理论影响最大的社会学家。虽然符号互动理论的部分观 点在库利、托马斯、米德的著述中已经被提及,但在当时并不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甚至连理论名称都没有确立。符号互动理论的真正确立和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其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布鲁默、戈夫曼、勒默特、贝克尔等人的思想为符号互动理论注 入了宝贵且新鲜的养分,使之成为能与实证主义相抗衡的重要的社会学派别。 布鲁默旗帜鲜明地将米德的研究传统称之为“符号互动论”,它不仅标志着符号互 动论对结构功能论的对抗,而且也影响和规划着符号互动理论在未来的发展走向。布鲁 默在1 9 6 2 年发表了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一文,全面探讨了社会中的符号互动现象。 他还通过研究说明了符号互动论与他称之为“传统的”社会学或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区 别,认为“社会组织的活动与变迁是人们活动的产物,每个人的行为都受行动者自己的 控制,个人为自己设计对象、赋予其意义并做出决定。”“布鲁默是符号互动理论的集 大成者,他将符号互动论发展成为比较全面的理论体系,并竭力主张从经验和被研究者 的立场上来了解社会现象。 戈夫曼是继布鲁默后,符号互动论的又一重要到代表人物,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社 会互动的研究上。“他专门研究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互动、互动时的角色扮演、 互动中隐含的意义等问题。他的研究涉及到了人际互动中的许多细节,如温厚、寒喧、 致贺、道歉等,这与传统社会学著作的主题有很大区别。这既形成了戈夫曼理论的特点, 也标志着符号互动论已经走上了对社会上更为微观的具体细节进行研究的道路。”1 戈 夫曼的研究是以“主体我”、“客体我”、“镜中我”等符号互动论的思想为理论前提的, 戏剧表演是其理论思想得以更好发挥的重要媒介。 勒默特、贝克尔是标签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标签理论也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 是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一种理论。早在库垦和米德的著作中就 3 已显现出标签理论的基本倾向,但真正使其成为一种比较完整和极具影响力的理论的却 是勒默特和贝克尔等人。另外,凯埃里克森也在其著作中阐发了标签理论,并应用这 一理论论述越轨行为。“标签理论认为,可以利用贴标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和越轨 行为,但只育将某种社会状况与行为贴上了正当的、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标签, 才会自动消除它们的对立性。”, 符号互动理论发展至今,可称得上是种相对细致的社会学理论,它重视强调人类 运用符号的能力以及发展思维、确定意义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深入探讨人类 社会活动的有效手段。社会心理学家乔姆曼尼斯和伯纳德麦尔兹于1 9 7 8 年对现代 符号互动论的7 个侧面作了总结性的描述,概括了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体 现了符号互动理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现状及学术意义: 首先,符号互动论的中心观点是,人类特有的互动是传媒符号及各种内涵的载体, 刺激的意义来自于他人的互动,而并非刺激本身所固有;第二,人类具有与他们结交的 特殊行为能力,并由此产生各种人际关系;第三,人类社会是由互动组成的,社会的各 种特性是由个体行为维持和改变的,符号互动论学者承认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社会行为范 围内的一个框架,社会角色与社会阶级的设置是由于存在人类行为与互动,但并非完全 取决于二者;第四,人类在确定个人行为上具有能动性,此观点与行为学家和符号互动 学家相信人们有能力选择、诠释刺激,并能够构建新的内涵与行为路径的观点不谋而合, 人们不能超越所有相关影响,但可通过变更此类影响而创建并改变其个体行为方式:第 五,意识、理念与自我互动,即当一个人思考时,允许其在时间、地点上标明目标与事 件,去想象性地创造现象与其他抽象内涵;第六,符号论学者相信个体的过去事件与经 验并不总是必要的,尽管他或她的确受其影响,尤其是个体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经历; 第七,若欲理解、任职人类的各种举动,则需探析,个体隐含以及外显的行为。另外, 明确其行为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 ( 三) 符号互动理论的应用价值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主观色彩浓郁的微观理论,它对于解释符号在人类社会活动中 的作用具有突出价值,对于个人社会化、人际关系、越轨行为等微观社会过程研究也提 出了独到的见解。符号互动理论曾一度发展成为美国社会学界具有强大声势的理论流 派,这与它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不可分割的。“首先,它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 人与动物不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简单的被动体,这是理解人类社会时不可忽视 的重要方面;其次,它注重微观的研究,重视人际互动的过程,强调每个个人区别于他 人的特殊条件,运用这一理论可以寻找产生问题的个人或个别原因,它比结构功能主义 对社会的考查更加细致:最后,他重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得出 理论,这有助于人们研究现实的、实际的问题。” 符号互动论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角度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强调个体感觉和直觉的 重要性,以此弥补了以往宏观研究和结构功能分析的不足和缺失。正所谓“感性无理性 4 则空,理性无感性则盲”,符号互动论的研究过于微观,虽承认感性认识的真实性,突 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但却在理论中忽视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指导作用,致使符号互动论 在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时欠缺普遍性,只能研究个人或小群体,无法研究大规模的、 总体的社会现象。 符号互动理论可谓是美国的本土理论,在美国社会学界的地位很高,它通过阐释自 我的解释域、符号的自然属性及人类沟通的重要性,被广泛应用于理解认知社会越轨、 两性命名符号、校园互动及家庭人际互动等社会问题,在研究分析中适得其所,成效显 著。以符号互动理论为研究指导的社会学分析范例很多,如对暴力问题的分析研究是符 号互动论应用于社会越轨研究的重要层面,卡耐基布罗姆就从符号互动角度研究了越 轨行为中性越轨这一细化的现象,并得出相关结论;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大卫萨姆也在 文化互动成面上,探析了美国移民家庭青少年子女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还有美国社会学 家海迪凯勒,从发展的视角探讨了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方式。“通过这些具体的研究 实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符号互动论鲜明的感性认知特点,它也以此渐进地走入人 类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考察生动的社会现象的有效认知途径。 此外,这一理论还有助于对社会真实本质的认知与描述,可用来诠释习得的控制符 号、理念及确定性的相关能力。正如杰瑞卡隆所言:“符号互动论能被应用于理解其 他社会学理论,如集合意识,存在于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著作中;阶级意识与错 误意识,分别存在于马克思、韦伯的相关著作中;符号互动论以有助于拟剧法与人类 学的发展”。1 二、符号互动理论研究的立场与视角 符号互动理论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其间它吸引了很多学者关注的目 光。因此,在对符号互动理论进行探讨研究时,须首先界定研究立场及视角,以保证研 究的目的性。 ( 一) 以往社会学对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视角 符号互动理论诞生后,在当时的社会学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理论特点,引发众多的 社会学学者观察研究。通过整理,依据社会学学者对符号互动论的研究目的,现将以往 社会学学者对符号互动理论的探讨立场及研究视角作如下分析: 首先,从理论的描述与概括上。符号互动理论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 程,许多社会学学者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研究视角大都确立在对符号互动论的框架梳理 上。他们对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或停留在对符号互动理论发展渊源的描述和基本观点的 概括上,或是对某个代表人物思想的重点阐述上。这一研究目的,方面是为阐述清楚 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基本思想;另一方面是为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客观地填充学派 内容,并未作更为深入的学术探讨。在这些研究中,有些描述与概括以理论发展的时间 为序分别描述米德、布鲁默、戈夫曼、贝克尔等人的观点;有的则根据理论阐述的不同 特点,将符号互动理论分为约定论、标签论等分别予以介绍说明。 其次,从理论的实际应用上。符号互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的社会现象,很 多人在面对人类沟通、人际交往等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考虑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运用符 号互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探究主观主义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从而也 打破了仅仅从“结构”入手分析社会问题的“桎梏”。 现代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由各种符号编织起来的多彩世界,符号与消费、 符号与交往、符号与家庭人际互动、符号与青少年社会化等社会现象都无时无刻不在人 们的生活中闪现,符号成为人类认知环境,触摸文化,实现互动的必要中介,这也同样 激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借助符号互动理论分析认识这些生动的社会现象。如美国人 类学家斯坦利罗布森和苏珊道曼斯从父母对子女两性符号命名的机制方面,探析了 现代性别角色符号的表征意义及对人际互动的关联制约因素;美国社会学家海迪凯勒 则从发展的视角探讨了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方式。 再次,从方法论的比较分析上。以往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除对符号互动理论进行 描述分析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析外,一些社会学者还将对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投向其方 法论领域,探讨符号互动理论所体现出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差异,进而将两种 方法的比较成果结合在社会学应用中,总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探求新的方法论 发展方向。 6 对于符号匾动论的方法论比较,集中体现在对社会学界所公认的符号互动理论的两 大派别,即以市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大学符号互动主义与以m 库恩为代表的阿依华大 学符号互动主义之间的方法论比较中。两个学派同出一辙,都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米 德的符号互动思想,但两者在方法论上却存在重大分歧,形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 法论冲突。这一冲突是社会学上个世纪发展中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学者以此为着手点, 探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相关问题。 ( 二) 符号互动方式的演变 通过对以往社会学者研究符号互动理论立场及视角的考察分析,为在更新的符号互 动背景下实现对符号互动理论完善的研究目标,有必要在揭示符号互动理论局限性之前 确立研究符号互动理论的立场及视角,以便在明确的问题域中,向最终的研究目标趋进。 1 符号互动域的扩大 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诞生于2 0 世纪初的符号互 动理论也是如此。在当时背景下诞生的符号互动理论较之今天显得有些简单,这是由那 个时代的经济、技术、文化状况所决定的。符号互动理论对互动的分析涉及人与人、人 与物两个方面,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人与人面对面的符号互动中。虽然符号在符号互动理 论的定义中是比较宽泛的,它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也包括声音和身体的姿态, 但符号互动理论当时对符号的理解,是不能涵盖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利用符号进行互动 的所有符号中介。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通讯方式、传播手段的进步是过去 所不能设想的。通过高速的大容量信息传播,空间上的距离消失了,偌大的地球变成了 一个地球村,不同区域之间彼此可以了解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培育了共同的社 会语境。如美国的9 1 1 事件、巴以冲突、恐怖事件等都可能成为日常交流以及网络互动 的共同社会语境。符号互动在最广大的活动域内组织着人们的生活,承载着先进的文化, 沟通着人们的交流。在这样一种时空背景中,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所要考虑的情境 因素要比以往符号互动行为更为复杂、更为繁多。人们交往的背景不再仅仅是实在的物 的世界、人的世界,生活中还广泛地存在着虚拟空间的沟通和交流。不知不觉中,网络 成为人们经济行为的新媒介,也成为人们交流情感、休闲娱乐的日常方式。人们利用原 有符号沟通,同时也为了适应新的互动创造着新的符号。网络中的数字语言,以及符号 图形都是这一新型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域的拓展为人们创造符号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符号互动行为所嵌入的大背景是符号研究的首要出发点,人们运用一系列有效的符号将 整个世界串联在一起,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符号互动域,从而也必将引领符号互动研究在 更大的互动场景中观察、分析、解释互动并得出结论。 2 符号互动形式的转变 “2 0 世纪后半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就是计算机的发明和广 泛使用。计算机与人类以往发明的工具有根本性的不同,人类以往发明的工具或是进行 7 物质加工的工具,或是进行能量转换的工具,丽计算机却是进行符号加工与处理的工具, 是历史上继文字发明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第三种强有力的进行符号创造和符号传播的 工具。”“”互联网使计算机进一步成为人类强大、有效、便捷的符号互动工具,它将时 间与空间进行了压缩,使人们可在瞬时知晓全球各地的动态。 新技术的出现和不断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类原有的符号互 动形式。在以往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大多情况下都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相 互间对对方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人格品性等都获得了某种程度的了解。在电脑网络 的支撑下,互动中双方都具有匿名性,互动的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实际的社会特征,所以 互动不会受现实行为规范的影响。如李河在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 中所述“许多人问我初次上网的感觉,我说,很有意思,有点像做地下工作似的,也有 点像与一帮蒙面人交谈。我的回答得到了很多人的复合,他们说他们也有大致一样的感 觉。”这种发生在虚拟空间中的间接而又模糊的符号互动给很多想从真实世界中逃脱出 来的人以一种满足感,互联网的崛起使人类获得了新的社会经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 新的开放式交往与活动的平台,人们通过这种方式隐蔽起来,甚至还尝试做自己的相反 面。这种虚拟、模糊、不确定的符号互动形式给人们的日常审视、判断带来很多不确定 性,真假易位或虚实混淆的情况已不足为奇。同时,虽然网络语言的创新是为了网络交 流的便捷和简单化,但却也给真实生活中的人的交流沟通带来了许多改变,总是存在这 样的状况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详细掌握和深入理解网络上的许多创新语言,这也就给 日常的沟通带来障碍,影响了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如网络语言中“顶”表示“支持”, “贤惠”被用来指“闲的什么都不会”,“恐龙”被用来指不漂亮的女性,“青蛙”被 用来指不漂亮的男性等等,这些在网络中流行的话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时,反而复杂 化了符号沟通的形式,让一部分人莫名其妙。 3 符号互动主体行为的文化背景 伴随着符号互动域的拓展和符号互动方式的改变,符号互动越来越朝着国际化、全 球化的方向迈进,人们也更多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感受着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是文 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结晶,不同种类的符号表达着不同特点的文化,展示了文化差异,传 承了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沟通中逐渐认识到了解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帮我们 在理解沟通内容时顺畅流利,更重要的是它能辅助我们对事物做出恰当的判断,从而选 择正确的行为。 今天,人们为了摄大量的获取信息,不断的构建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各种著述的 多种语言读本、各种电脑程序的多种文字软件就是这些桥梁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仍时常 感觉到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的不同。这就提醒我们,在通过符号进行互动时,不能单纯 地就符号本身对事物和思想进行理解、揣摩,更应该做的是将符号放入所产生的文化背 景中来认识、把握,以此得到更准确的意义内容。同样,个人在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的群 体,占据着不同的社会位置,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受所处的不同生活世界的影 响和熏染,总在依据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对符号互动的研究也应 更加注重符号互动过程中主体的文化背景差异,更好的把握主体在跨越文化背景时发生 8 的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理论是2 0 世纪初产生并盛行的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理论本身具有一定 的历史性特点,在当今如果想继续利用符号互动理论的分析观点观察和研究现代的交流 沟通行为,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其历史的局限性,沿着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延伸其 研究意义。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关键,在于运用准确恰当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 目标的最终实现。 ( 三) 符号互动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符号互动理论是社会微观层面的理论。与其他社会学理论如功能论、冲突论、交换 论等相比,它重视的不是理论的宏大叙事与抽象概括,而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和社会成 员日常活动。也正因如此,当试图从新的时代角度对符号互动理论进行总结和挖掘时, 应首先根据符号互动理论的微观研究特点,确定灵活、生动、多维的研究方法,以利于 对符号互动理论的深入研究,从不同侧面对符号互动理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总结。 1 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 以加芬克尔为代表的常人方法论的提出代表着社会学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它不 仅坚定地把社会学的立足点移到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明确主张要用常人或普通人处理日 常生活的方法、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不仅社会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 是日常生活,而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是一种日常 关系,也应当用日常人的眼光和方法去理解。”“”常人方法论以平常人的心态去面对日 常生活、观察日常生活,最终实现了社会学由观念论到生活论的转向。 在研究符号互动理论局限性时,确定以常人方法学的角度透视日益丰富的符号互 动,不但能准确、平实地再现符号互动行为,使符号互动按其本身的方式显现出来,对 人类的交流沟通经验事实进行研究,而且还可以使研究结论具有扎实的生活经验基础, 推进人们对这一问题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符号互动是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最为普遍、真实的入的社会行为,它是人类社会交织成网的一个个纽结,我们只有真 实、准确地把握了这些关节点,才能够明确主体是如何通过这个点传输信息,估算出这 些关节点所连成的网的大小以及网内与网外的分界。符号互动理论是微观层面带有浓郁 的主观色彩的分析理论,采用常人方法论可以将符号互动理论置于现代日常交往互动 中,不断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经验中发现其理论的不足,把握理论的趋向。 2 解释学方法论 解释学是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 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哲学体系、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作为一门理论 来研究,解释学是由1 9 世纪德国哲学家f 施莱尔马赫和w 狄尔泰开创的。狄尔泰以前 的解释学研究一般称为古典解释学。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 0 世纪德国哲学家m 海德 格尔,他把传统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从而使 解释学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到5 0 年代末,h g 加达默尔使哲学解释 9 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派。6 0 年代以后,解释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现象解释学和批判 解释学等学派。 解释学方法是一种与实证方法、批判方法鼎足而立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方 法。解释学最初是关于文本理解的理论。狄尔泰将解释学从理解文献扩大到人的精神、 历史领域,利科则基于“文本的运作”与人的“行动”的相似性,进一步提出了理解社 会行动的观点,认为“行动”也是一种“文本”,故而可以按阅读、理解文本的方式来 阅读、理解社会行动。解释学重视人的意义和价值世界,当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文 本”时,意义、价值问题便不可避免地纳入了解释学的研究视野。理解具有历史性,无 论是文本还是理解者都内在地置于历史之中,每个理解者的视界都是不一样的,因而对 同一文本或社会行动会有不同的解读。“ 解释学对意义的追求与符号互动论对符号在“刺激一反应”公式中的媒介作用的理 解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因而可以在对符号互动论的研究中借鉴解释学的研究方法, 弥补实证主义研究在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不足。 3 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 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 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这就是: 适应( a d a p t a t i o n ) 、目标获取( g o a la t t a i n m e n t ) 、整合( i n t e g r a t i o n ) 、模式维护( l a t e n t p a t t e nm a i n t e n a n c e ) 。“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都必须满足的。尽管帕森斯为代 表的结构功能主义从某种意义来讲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秩序的维护,但这一理论提出 的功能体系在结合社会行动的研究中有其理论的合理性,适合于用来分析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是以符号为媒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其存在方式而言,他也 同样对应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功能体系的四个子系统。互动主体通过读取符号来了解适 应环境,选定下一步的行为目标,进而在行动中以制度规范为中心,协调自身与其他主 体的关系,最终在表现出本身适当特征的同时维护了整体的社会关系进行秩序。虽然符 号互动在现时代情景的网络互动中表现出与传统互动方式的极大不同,正如本尼迪克特 所说,“全球网络化,由计算机支持、由计算机进入、由计算机产生,是多维度的、人 造的或虚拟的真实。它是真实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一个窗口;它是虚拟的,所看 到的或听到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表现,相反它们都是由纯粹的数据或信息组 成的。”网络互动虽然与现实社会中的互动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它也决不是脱离现实 的纯粹的虚在,实际上,它与现实有着许多必然的联系,是现实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发展的结果。因而,我们完全可以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功能体系来分析解释包括网络在 内的所有符号互动现象不管虚拟的网络世界有多精彩,网络互动中的主体还是要回归 到现实中,网络互动仍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l o 三、符号互动理论局限性分析 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于1 9 世纪初,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 向前发展,人们在有了新的社会体验时,经典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今 天人们的质疑,符号互动理论也一样,他们被新的社会存在所挑战。探析符号互动理论 的局限性,就是面对经典社会学理论遇到的挑战,尝试在新的现实状况下摆脱符号互动 理论的被动局面。 ( 一)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局限性 经典社会学理论都以建造范畴体系为核心,从而展开理论的宏大叙述。在分析讨论 符号互动论局限性时,首先要揭示的也正应该足理论范畴的局限,借以从整体上评价符 号互动理论。 1 理论前提中隐含的缺点 乔治米德是符号互动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当代符号互动论的许多核心范畴都己在 米德的著述中得到了系统阐释,符号互动理论其他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大都是在继承米 德主要思想内涵和理论前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 学的理论,以心灵、自我和社会三者为阐述对象,揭示了符号是心灵、自我和社会三者 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米德强调心灵、自我的社会性,他的社会行为主义 可简单概括为:生理性冲动与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是 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依照乔纳森h - 特纳的观点,米德的 理论似乎是基于这样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人类有机体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 相互合作,以求得生存:二是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 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前提假设以及对心智、自我和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虽然把 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观性东西转变为客观,而且以此作为客观地、科学地研究内在经验的 起点,对主观世界、自我意识、人们的日常生活角色扮演、符号的形成发展、人们行为 的主观条件等均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但米德的理论中仍有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没有 解释清楚或者说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米德把社会看成是受概化的他人支配的有组 织的活动,个体在这种活动中调整自己并与他人合作。依赖心智与自我的能力,调整与 合作才成为可能。心智与自我是从社会组织的现有模式中产生的,社会的持续与变化反 映了心智与自我发展的过程。虽然米德所提出的这些概念涉及了社会与个体的互动关 系,心智与自我的概念也揭示出社会与个体相互依赖的关键过程,但这种理论并没有分 析社会组织中各种模式的变异以及个体参与这些模式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而是仅仅指 出了社会是一种协调活动,它的持续和发展都是由个体的角色扮演与自我评价过程决定 ” 的。”“米德对他人的解释并不十分清楚,米德的理论只是粗略地描绘了社会与个人之 间的关系,对于社会组织与心智和自我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并没有提及。 社会活动是以符号为中介相互沟通、作用的过程,符号互动论只强调人际间活动的 符号形式方面,忽略符号所标记的客观内容以及符号是如何正确反映客观内容的,这就 难免给人以一种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倾向性认识。同时由于符号互动论的前提性阐述 缺乏实证研究,致使符号互动论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基础,缺乏操作性。 2 研究过程对结构分析的忽视 符号互动论是从微观层次出发进行研究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者意识到以 往社会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二元对立局面,力图从微观出发寻找到沟通二者的有效通 道,但这一尝试最终未能找到微观向宏观过渡的纽带,未能解释宏观社会现象的产生、 持续和改变,甚至还出现了对自我意识与主观因素的过分强调。符号互动理论这一理论 追求的最终失败在于,它忽视了社会结构对人们之间互动过程的影响,忽视了情绪因素 甚至潜意识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布鲁默对符号互动论基本原则的列举也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 布鲁默曾列举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为以下七项:( 1 ) 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 2 ) 思想的能力是由社会互动所塑造形成的;( 3 )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习得了意义与象征符 号,从而得以运用人类独特韵思想能力;( 4 ) 意义与象征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得以发生人 类行动与互动;( 5 ) 在行动和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境的诠释为基础来修改或改 变意义与象征符号;( 6 ) 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上述的修正与改变,部分是因为具有与自 我互动的能力,能检验他们可能的行动过程、评估其相对利弊得失,然后加以选择。( 7 ) 交织的行为与互动模式,构成了团体与社会。” 以上原则反映出,符号互动论十分重视从人的主观思想和行为意义分析各种社会行 为。符号互动论承认社会互动的存在,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