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南宁市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南宁市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南宁市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南宁市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南宁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j 作所 父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除己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内容。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过霞篮” 助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明确说明并致谢。 论文作者签名:铴隔2 力f 口年6 月加f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论文的研究内棒;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呵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呵以公前i 论文的郑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时问: 口即时发布口解密后发布 ( 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一:;永丽锄雠:酾r 6 ,j 吲 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 摘要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 程,关乎城市社会的稳定、和谐,而且还关系到农民工个体在城市的生活质量。因此, 研究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农民工群体出现了代际分化,呈 现出了较强的异质性,不同代际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差异。本文 以此作为基础,从代际比较的角度,运用再社会化理论探讨了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 本文在对南宁市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 面对比了不同代际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状况。分析后发现,不同代际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 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不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制约,不同的矛盾冲突造成不同 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融合方式影响不同的身份认同,同样的户籍制度施加的不同影响。 这意味着不同代际农民工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受到的影响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不能用 应然的眼光看待农民工问题,而应注意到农民工群体内部不同的需求,把握他们在城市 适应过程的难点、重点,真正站在农民工的立场采取各种务实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提高城 市适应性。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适应再社会化代际 r e s e a r c ho fu r b a na d a p t a t i o n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b a s e do n i n t e r g e n e r a t l o n a l c o m p a r i s o n - - t a k i n gn a n n i n gc i t yf o ra me x a m p l e a b s t r a c u r b a na d a p t a t i o n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i st h ec o r eo ft h ep r o b l e m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i ti s n o to n l yr e l a t e dt oc h i n a s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 ,r e l a t e dt os t a b i l i t ya n d h a r m o n yo fu r b a ns o c i e t y , b u ta l s or e l a t e dt ot h eq u a l i t yo fi n d i v i d u a l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l i f ei n c i t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nu r b a na d a p t a t i o n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i so fg r e a t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tp r e s e n t ,t h e r eh a sb e e n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h i g h l y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a m o n g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t h e r ea r em a n ys h a r pd i f f e r e n c e so fu r b a na d a p t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g e n e r a t i o n 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b a s e do ni t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g e n e r a t i o n a lc o m p a r i s o n ,t h i st h e s i sd i s c u s s e st h ei s s u e o nu r b a na d a p t a t i o no fm i g r a n t w o r k e r sa p p l y i n gr e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t h e o r y o nt h e b a s i so f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s u r v e y a n di n t e r v i e w sw i t l l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i n n a n n i n g ,t h i st h e s i sd r a wac o m p a r i s o no fu r b a na d a p t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g e n e r a t i o n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f r o mt h r e el e v e l s :e c o n o m i c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r e v e a l e dt h em a i nr e a s o n so ft h es h a r pd i f f e r e n c eo nu r b a na d a p t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t h e r e a s o n sa r ea sf o l l o w :r e s t r i c t e db yd i f f e r e n tg o a la n dc r i t e r i o n , d i f f e r e n tc o n f l i c tw h i c hc a u s e s d i f f e r e n ti m p a c t ,d i f f e r e nt w a yo f c u l t u r eb l e n d i n gw h i c ha f f e c t sd i f f e r e n t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 a n dt h e s a m es o c i a ls y s t e mi m p o s e sd i f f e r e n ti m p a c t t h i sm e a n st h a t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 so fu r b a n a d a p t a t i o ne n c o u n t e r e db yd i f f e r e n tg e n e r a t i o n s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i sd i f f e r e n t ,a n dt h ei m p a c t o nt h el e v e li sa l s od i f f e r e n t w ec a nn o tv i e wt h ep r o b l e ma sn o r m a t i v ei s s u e ,b u ts h o u l db e n o t e dd i f f e r e n tn e e d sw i t h 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g r o u p s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a n dg r a s pt h i r ed i f f i c u l t y p o i n ta n dk e yp o i n to fu r b a na d a p t a t i o n ,r e a l l yt a k e a l lp r a c t i c a lm e a s u r e st os o l v et h e p r o b l e mo nt h es a m es i d e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k e yw o r d s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u r b a na d a p t a t i o nr e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c r o s s -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i i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绪论1 1 1 问题提出1 1 2 研究综述。2 1 2 1 国外有关研究综述2 1 2 2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2 1 2 3 对以上研究的评价5 1 3 研究设计5 1 3 1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5 1 3 2 研究目的7 1 3 3 调查研究方法7 1 4 两代农民工基本情况对比。8 1 4 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8 1 4 2 基本情况对比分析9 第二章不同代际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比较1 3 2 1 不同代际农民工经济层面的城市适应现状对比1 3 2 1 1 工作情况1 3 2 1 2 居住情况:2 0 2 2 不同代际农民工社会层面城市适应现状对比2 1 2 2 1 人际交往情况对比分析2 1 2 2 2 与社区的互动情况对比分析2 3 2 3 不同代际农民工心理层面城市适应现状对比2 7 2 3 1 归属感2 7 2 3 2 现代观念3 1 2 4 小结3 3 2 4 1 经济层面的对比结果3 3 i i i 2 4 2 社会层面的对比结果3 4 2 4 3 心理层面的对比结果3 4 第三章不同代际农民工城市适应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3 5 3 1 不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制约3 5 3 2 不同的矛盾冲突造成不同的影响3 5 3 3 不同的文化融入方式对身份认同的不同影响3 6 3 4 同样的户籍制度施加的不同影响3 7 第四章解决不同代际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对策3 9 4 1 解决第一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主要对策3 9 4 1 1 从制度上重点保障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需求3 9 4 1 2 进一步增强第一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4 0 4 1 3 在社区内积极开展相关法律服务活动4 1 4 1 4 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环境的变化4 1 4 2 解决第二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主要对策4 2 4 2 1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形成有效的土地退出机制4 2 4 2 2 加快制度改革的步伐,为农民工正名4 2 4 2 3 以教育培训为核心提升第二代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能力4 3 4 2 4 以社区为突破口架起沟通的桥梁4 4 4 2 5 提升农民工自组织水平4 4 4 2 6 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自我4 5 4 3 保障制度设计的公平性和连贯性4 5 结束语4 6 参考文献4 7 附录5 0 致谢5 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 4 i v 基亏叶匕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1 1 问题提出 第一章绪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中后期以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外出打工,逐渐构成了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独特 的农民工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调查显示,截止2 0 0 8 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 2 2 5 4 2 万人,其中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 4 0 4 1 万人。这支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为我 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无法与市民共享 发展成果,从事着脏、苦、累的工作,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总体上在城市适应方 面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 从社会稳定( 宏观) 的角度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总量大,且有随着经济增长 而队伍日益庞大的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农民工适应好城市生活,有利于社会 和谐、稳定。但反之,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差,就容易被“边缘化 ,沦为城市的弱势群 体,成为影响城市社会安全稳定的一个潜在因素。 从农民工个体( 微观) 的角度看,进城务工,不仅仅是职业的转变,而且是从思 想意识到行为方式的巨大变迁,是在城市社会中继续接受社会化的过程,其城市适应状 态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将直接导致个体做出是否留居城市成为城里人 的决定,亦影响到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 8 6 岁,可以 说在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青年农民工成为中坚力量。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农民工群 体出现了分化,特别是出现了代际差异。不少学者以1 9 8 0 年作为界限将农民工分为两 代农民工群体,他们有着一些明显不同的群体特征。针对这些明显不同的特征进行分析, 有学者如刘传江认为第二代农民工群体是更愿意、更易于融入城市的。但伴随着第二代 农民工群体成为城市建设主力军的同时,“双重边缘人 、民工荒、群体性事件也逐步显 现出来。因此,两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的各个层面存在什么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如 何影响他们各自的城市适应过程的,能否为新时期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不一样的思路 截至2 0 0 8 年底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 2 5 4 2 万人h t t p :n e w s q q c o m 2 0 0 9 年5 月1 9 日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呢? 这正是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的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 1 2 研究综述 自八十年代中末期,农民工作为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独特产物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研 究的热点、重点,学者们纷纷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农民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 深入的理论或实证研究,呈现出面广点多的趋势。而随着农民工现象的愈演愈烈,农民 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城市生活、实现城市化、市民化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 重点。 1 2 1 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移民社会融入的理论探讨主要基于两方面展开:同化论和文化多元论。作 为一种文化排斥论,同化理论是指,移民必须认同移居地的社会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 以此取代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否则就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根据这种理 论,只要经过定居、适应、同化三个阶段,就可以有效同化外来移民了,这是解决移民 社会融入的最好办法。但伴随同化的往往还有对移民的歧视,容易带来加剧社会冲突的 负面影响。而文化多元论是一种文化融合的理论,它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认为不同文 化的交融可以整合出新的文化,有利于社会发展。 国外对于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移民方面,而农民工作为我国特有的群体与其 他类型的移民大不相同,因而国外的有关研究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但 要解决农民工问题还需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1 2 2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学者们就开始关注农民工问题,在1 9 9 5 年李强就已 经关注到农民工的情绪倾向与社会冲突问题。在急剧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农民工问题迅 速成为社会各界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村流动人口外出原因、农 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心理适应、农民工分层、农民工代际差异、农民工城市适应 任远,邹民乐城市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评述 j 人口研究2 0 0 6 年第3 期 傅义强欧盟国家的移民问题与移民政策 j 世界民族2 0 0 8 年第1 期 2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或市民化等方面。 ( 一)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综述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对流动人口城 市适应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社会学的参与 极大丰富和推动了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研究,下面主要介绍该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成 果。 1 、从现代性的角度研究农民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以及由此而获得的现代性特征。如 周晓红教授通过对两个案例的研究从农民社会心理嬗变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城市 体验与流动经历对农民现代性形成的影响。江立华则指出农民工在参照城市居民而不 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的社会过程中,会选择改变自我、融入城市社会和在城市重建乡 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两种模式以获得现代性。 2 、从社会化的角度认为农民工城市适应实质上是农民工的再社会化或者继续社会 化过程。九十年代初田凯认为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主要基于经济、社会、心理等三 个依次递进的层面进行分析,经济层面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 步要求,心理层面是城市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内化,只有心理层面的适应才 是真正的、完全的城市适应。而朱力则更旗帜鲜明地指出农民工城市适应实质上是在 新环境下的继续社会化。但也有学者指出,在实践中这种再社会化并不彻底、成功,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度比较低下。如戴荣珍指出一旦他们舍弃了旧的规范又没建立新的, 容易造成社会意识心态的真空地带。 3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 农民工与城市社会) 研究,包含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 排斥和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社会冲突。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民工城市适应遭遇到制 度性排斥与文化上的排斥,如李强认为户籍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屏蔽”( s o c i a lc l o s u r e ) 制度,即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 符平: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局限与突破,调研世界2 0 0 6 年第2 期 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一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 社会学研究1 9 9 8 年第5 期 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 0 0 3 年第5 期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 9 9 5 年第5 期9 0 9 5 页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 0 0 2 年第6 期 戴荣珍: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再社会化,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 0 0 3 年第8 期 符平: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社会2 0 0 6 年第2 期 李强户籍分层和农民下的社会地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 0 0 2 年第8 期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4 、从社会网络或者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城市农民工是依赖社会关系“展开 自 己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嵌入 在社会关系中。李培林进而提出,流动民工 在社会位置变动中对血缘、地缘关系的依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相对与他 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选择。但是,这种以初级群体为 基础的社会网络是有利有弊,一方面它给予农民工以经济、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较快 地适应城市社会,但另一方面却强化了农民工生存的亚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了农民工身 上所具有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着其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 5 、从实践社会学的角度即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实际出发,认为青年农民工适应城 市的实践受到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交互作用的影响,其形态和逻 辑被四个世界型塑。在城市适应的过程中,他们不一定需要获得现代性,只要通过实践 性惯习就足以适应一般的城市生活。而他们难以适应并融入城市的直接因素是其实践中 遇到的各种冲突关系和限制因素。固 6 、从制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宏观与微观层面,从政策分析等不同视角深 入分析了造成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各种制度性障碍。 如廖文从社会公正理论出发, 运用实证的研究指出制度困境是造成农民工不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原因,制度困 境可以分解为制度缺失、制度冲突、制度偏好、制度失信和制度曲行等五个方面。 ( 二) 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 学者们将2 0 世纪8 0 年代初次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算作第一代,9 0 年代初次外出的 算作新生代。还有的学者以1 9 8 0 年( 出生年份) 作为两代农民工的分界点。不少学者 通过实证的研究证明第一代与第二代农民工在迥然相异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下,同质性减弱,异质性增强,在文化、观念和行为方面差异很明显。如王春光认为新 生代农民工在教育特征、婚姻状态、外出动机、务农经历以及社会认同等五个方面存在 差异。o 有学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务农经验,不愿回到农村又融入不了城市,成为 渠敬东: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一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载柯兰君等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 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 9 9 6 年第4 期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 0 0 2 年第6 期 符平: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局限与突破,调研世界2 0 0 7 年第6 期 陈成文、廖文:回顾与展望:制度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进展,重庆社会科学2 0 0 7 年第 五期 廖文:制度困境与机会缺失,2 0 0 7 湖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 0 0 1 年第3 期 4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双重边缘人 。少数学者认识到代际差异的存在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 更多的挑战。如刘传江通过2 0 0 5 年对武汉市农民工调查的数据分析不同代际的农民工 的差别,认为第二代农民工是迫切需要实现市民化的群体,但对于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对 市民化的影响探讨不多。 1 2 3 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总体而言,学界对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研究呈现出了面广点多的趋势,学者们普遍认 为现阶段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水平比较低下,分别从多学科、不同视角对农民工城市适应 的现状、障碍及对策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不足 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l 、习惯将农民工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而研究 成果的普适性较强,针对性较弱。2 、农民工现象出现已久,但不少研究仍援引原有的 成果,不太注重与时俱进,没有过多地关注新情况、新问题。3 、对于近年来农民工阶 层分化特别是代际分化的情况有一定的研究,但将其与其它农民工问题包括农民工城市 适应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的比较少,因而提出的对策很难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 1 3 研究设计 1 3 1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1 、概念界定 ( 1 ) 农民工 目前,学者们对农民工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都共同强调了农民工的主 要特征:( 1 ) 仍然具有农村户口;( 2 ) 不再长年从事农业生产,不以农作物的收成作为 主要的经济收入;( 3 ) 到城市或者城镇从事非农职业并以务工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农民工范畴分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范畴的农民工包含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还包含了 在本地区流动的农民工。狭义范畴的农民工单指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 本次在广西南宁市区所进行的调研活动中,主要调研对象为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 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2 ( s 1 ) 刘传江: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面临挑战,农村农业农民2 0 0 6 年第7 期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但也包含了少数家住原南宁地区农村的人员,因此本文中所说的农民工是指广义范畴的 农民工概念。 ( 2 ) 农民工代际差异 农民工代际差异是指不同代之间的农民工在各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第一代与 第二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方面的不同之处。与大多数学者关于第一、第二代农民工的界 定相同,第一代农民工是指1 9 8 0 年前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的人 员,第二代农民工是指1 9 8 0 年及以后出生、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的人员。 ( 3 )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是指农民工到城市务工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角色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迫使他们在经济、社会交往、心理等不同层面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 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从社会化的角度看,其实质也是一次再社会化的过程。 ( 4 ) 城市化、市民化与城市适应 城市化主要强调地理空间上的转变,主要标志为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越来 越多。而市民化强调农民不仅实现职业的转变,由从事农业生产到从事非农产业,而且 还要实现身份的转变,是一个发展、具备相应能力适应城市社会,学习并具备市民的基 本素质的过程。而城市适应性研究是市民化研究的一个具体取向,是对市民化的过程的 具体分析。 2 、理论依据 ( 1 ) 再社会化理论 再社会化是指舍弃原有的、重新学习并确立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农民工进城 务工后,面对着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角色要求,从语言、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到思想观 念都急需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的生活。因此,农民工的城市适 应就是一个在城市社会环境中再社会化的过程。 ( 2 ) 社会行动理论 在帕森斯看来,研究社会需从社会行动入手,它包含了四个要素:行动者、目的、 情景( 行动的条件和手段) 和规范限定。简单来说,人的社会行动总是有目的的,需要 依赖一定的条件和手段实现,同时也受到社会的行为规范的制约。圆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4 期 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3 月版 6 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 3 ) 社会冲突理论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存在社会冲突,社会冲突并非是不正常的,社会冲突的根 源来自于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社会冲突的结果最终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基于冲 突理论,农民工进城后,也同样会面临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不同层面的冲突,分析 不同代际农民工面临的冲突有何不同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1 3 2 研究目的 力图通过实证的研究,展现不同代际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揭示解决农民工城市适 应问题的对策应建立在代际差异的基础上,试图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改革制度时提供 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加快农民工城市适应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的城市化 发展和城市社会的稳定和谐。 1 3 3 调查研究方法 1 、调查地点的选取 鉴于南宁市是广西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占据了 很多优势,发展比较迅速,对于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 如农民工问题) 反 应相对广西其它城市较为敏感、迅速,跨省、跨地区的流动人口较多且比较集中,以南 宁市市区为调查地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调查样本的选取 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强,无法准确把握农民工的总体及分布情况,因此无法做到随 机抽样。本研究根据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待工地点和工作路段,主要选取了秀灵路、北湖 立交、友爱立交、五一立交、科园大道、青秀山风景区门前的葫芦顶大桥路段、高新区、 大沙田、人民路等地段,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总共发出1 3 0 份问卷,共收回 1 2 3 份,回收率为9 4 6 2 0 5 ,有效问卷1 1 1 份,有效率9 0 2 4 。 本研究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同时也进行了个案访谈,选取了3 1 个农民工进行深度 访谈,以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3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收集资料。文献法是指通过查找大量 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理论、实证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 7 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力的理论支持和分析依据。问卷法是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调查对象城市适应的情 况,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关于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其在经济、社会、心理等三个层 面适应城市生活的情况。访谈法是指为了更深入了解不同代际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情况, 本研究对3 1 个农民工进行了深入访谈。 本研究采用s p s s l l 5 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 对访谈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在进行统计分析过程中在涉及相关变量交叉列联表的基础上进行卡方检验,以分析 变量问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卡方检验的步骤如下:( 在结果分析中本文不再重复卡方检验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建立原假设( h 1 ) 。( 一般假设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各指标无差异) 第二步,通过s p s s 软件计算检验统计量。 第三步,确定显著性水平为0 0 5 。 第四步,根据统计量观测值的概率p 一值和显著性水平0 【比较的结果进行决策。在卡 方检验中,如果p 值小于等于a ,则拒绝原假设,反之则接受原假设。 如果出现交叉列联表中有2 0 以上单元格的期望频数小于5 ,则不适合做卡方检验, 这时可以采用似然率卡方检验进行修正。( c a 然率卡方检验的方法同卡方检验)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依据问卷调查的数据进 行分析,了解样本的总体情况及不同代际农民工城市适应方面的差异,定性研究主要依 据相关文献及访谈资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 1 4 两代农民工基本情况对比 1 4 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8 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j o 巍市适应问题研究 表1 - 1样本基本情况 如上表,本次调研中,总共调查了1 1 1 位农民工,男性为7 3 人占6 5 8 ,女性为3 8 人占3 4 2 ,第一代农民工为6 6 人,占5 9 5 ,第二代农民工为4 5 人,占4 0 5 。整体 文化程度偏低,8 1 农民工的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在调查的样本中,已婚的农民工居多, 占7 1 2 。 1 4 2 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1 、文化程度对比分析:在学历层次方面,两代农民工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 差异。 表1 - 2卡方检验表 a 2 单兀格( 2 5 0 ) 的期望频数小于5 ,最小期望频数为2 8 4 b 标准统计值为5 2 7 3 根据上表,有2 5 的单元格的期望频数小于5 ,不适合做卡方检验。根据似然比卡方 检验( p = 0 0 0 0 0 0 5 ) ,两代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由表i - 1 可知,第一 代农民工的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及以下水平,而第二代农民工的学历水平主要集中 在初中这一层次,尽管整体被调查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偏低,然而第二代农民工的学历水 平较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相对高一些。学历水平越高,农民工吸收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 9 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就越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在城市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2 、婚姻状况对比分析:在婚姻状况方面,两代农民工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明 显差异。 表i - 3卡方检验表 a 只为z ) ( z 表计算。 b 0 单元格( 0 ) 的期望频数小于5 ,最小期望频数为1 2 9 7 。 c 标准统计值为6 8 0 9 。 根据上表,0 单元格的期望频数小于5 ,可以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两代农民工之间婚 姻状况的差异,p = o 0 0 0 0 0 5 ,意味着两代农民工在婚姻状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联 系表i - i 可知,9 5 4 5 的第一代农民工已经结婚,而第二代农民工中只有3 5 5 6 已婚。 此外,尽管在问卷中婚姻状况一栏设置了五个选项( 未婚、已婚、离婚、丧偶、同居或 其他) ,但是统计后发现所有农民工只选择了未婚和已婚中的一项,这说明被调查的已 婚农民工家庭是比较稳定的。 3 、务农经验对比分析: 表卜4 被调查农民工务农经验统计 根据上表,第一代农民工中5 1 6 务农经验一般,2 3 4 务农经验较丰富,2 0 3 农 民工务农经验较差,3 1 务农经验很差,只有1 6 从来没有务农经验。而第二代农民工 中4 4 4 具有一般的务农经验,1 5 6 坦承从来没有务农经验,1 3 3 有较差的务农经验, 8 9 有很差的务农经验,只有1 1 1 、6 7 农民工分别具有较丰富或者丰富的务农经验。 1 0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表1 - 5卡方检验表 检验统计量值自由度双侧近似概率双侧精确概率单侧精确概率 p e a r s o n 卡方 1 6 11 2 ( a ) 5 0 0 0 70 0 0 4 似然比1 7 6 6 6 s 0 0 0 30 0 0 5 确切概率1 5 1 9 60 0 0 5 线性相关的卡方值4 2 4 5 ( b ) 10 0 3 90 0 4 00 0 2 4 有效记录数1 0 9 a 6 单元格( s o 0 ) 的期望频数小于5 ,最小期望频数为1 2 4 。 b 标准统计值为2 0 6 0 。 由于5 0 单元格的期望频数小于5 ,不适合做卡方检验。根据似然比卡方检验, l r = o 0 0 3 0 0 5 ,两代农民工在务农经验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第一代农民工的务农经验 相对比较丰富,而不少第二代农民工则缺乏务农经验,其中还有1 5 6 没有任何务农经 验,可以说他们是不会务农的农民,这部分人在新生代农村人中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主要特点是都比较年轻,年少在家时不曾接触过农活,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城里打工 了,农民一词对他们而言仅仅是户籍意义上的称谓。 4 、务工动机对比分析: 表1 - 6被调查农民工外出务工动因一览表 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 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 计数百分比计数百分比 供子女上学4 57 1 4 81 7 8 学习技术00 0 24 4 赚钱结婚23 2 1 12 4 4 供弟妹读书0 0 0 24 4 荸妻薏! 生活追求 57 9 2 04 4 4 生活质量 在农村建房 91 4 - 3 24 4 供子女结婚 23 2 0o 0 合计6 31 0 0 0 4 51 0 0 0 根据上表所示,第一代农民工中有7 1 4 表示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供子女上学, 其次有1 4 3 表示外出务工的目的是赚钱在农村建房。相比之下,第二代农民工中有 4 4 4 表示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羡慕城市生活、追求生活质量,2 4 4 表示是为了赚 钱结婚,1 7 8 表示为了供子女上学。 1 1 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表1 - 7卡方检验表 a 7 单元格( s o 0 ) 的期望频数小于5 ,最小期望频数为0 8 3 b 标准统计值为3 4 7 0 。 由于5 0 单元格的期望频数小于5 ,不适合做卡方检验。根据似然比卡方检验, l i p o 0 0 0 0 0 5 ,两代农民工之间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 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尽可能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 比如住房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赚钱供子女上学也是维持家庭 正常开支、维持生计的表现。而第二代农民工中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而外出务工的比例 大大减少,更多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情感或者发展需要,比 如因为羡慕城市生活而外出打工,说明新一代农民工在认同感方面更趋于认同城市的 生活方式。 1 2 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第二章不同代际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比较 本文研究不同代际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主要是基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依次 展开,这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逐层递进的关系,因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 城以后,农民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经济上) ,进而 才会产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 ,最终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及与市民的互动产生对城市 市民、城市生活的认同感( 心理) ,这样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2 1 不同代际农民工经济层面的城市适应现状对比 2 1 1 工作情况 1 、从事工种:在被调查的1 1 1 位农民工中,共有1 0 6 名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如 电缆工人、司机、装修工人、建筑工人、搬运工等( 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 。 表2 1被调查农民工就业岗位一览表 根据上表,被调查农民工工作岗位的主要特点是:以出卖体力为主,技术含量比较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 9 9 5 年第5 期9 0 9 5 页 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低,对文化程度的要求普遍不高,就业范畴均属体制外单位且率属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低 端职业领域,不少岗位如散工还属于临时岗位性质,大多数岗位如搬运工、清洁工、建 筑工等的工作环境比较差,条件比较艰苦、累人。 表2 2卡方检验表 a2 1 单兀格( 7 s 0 ) 的期望频数小于5 ,最小期望频数为0 8 1 b 内存不足,不能计算。 根据上表,有2 1 样本的期望频数小于5 ,不适合做卡方检验。根据似然比卡方检 验,l i p 0 0 0 0 0 0 5 ,两代农民工在就业岗位分类中存在明显差别。联系表2 一l ,按照 就业人员集中的比率来看,第一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司机( 1 1 7 ) 和散工( 1 8 9 ) 这 两个岗位就业,这两个岗位的特点是劳动时间比较长,比较劳累,且工作时间与休息时 间无法分清界限,而第二代农民工则主要在商业或餐饮行业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 ( 1 6 2 ) ,这些工作相对而言,工作环境比较好一些,轻松一些,上班时间比较固定、 有规律。 2 、工作时间及务工时间长度对比: ( 1 ) 工作时间对比: 表2 3工作时间掌年龄分布交叉互表 1 4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工作时间是考察农民工工作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年龄、职业的特点,第一代 农民工中有6 8 2 的工作时间为7 天,工作强度比较大;其次有1 5 2 的工作时间为6 天;没有工作时间为5 天的情况。而第二代农民工中工作时间为7 天的比例明显小了很 多,只有4 0 ;工作时间为6 天的比例增加了,为2 8 9 ,1 7 8 的工作时间为六天半, 各有2 7 的工作时间分别为5 天和5 天半。总的说来,第二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比第一 代农民工偏短,6 0 都有休息时间,工作强度偏小。 表2 - 4卡方检验表 a4c e s 单元格( 4 0 0 ) 的期望频数小于5 ,最小期望频数为1 2 2 。 b 标准统计值为- 2 7 2 7 。 由于4 0 单元格的期望频数小于5 ,不适合做卡方检验。根据似然比卡方检验, l r = o 0 1 0 0 0 5 ,两代农民工在工作时间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2 ) 务工时间长度对比: 表2 - 5被调查农民工务工时间长度统计 在外务工时间的长短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情况。从上表得 知,第一代农民工中6 8 2 选择农闲时在城里打工,3 0 3 选择常年在城里打工。而第二 代农民工中6 8 9 选择常年在城里打工,1 7 8 选择农闲时在城里打工。 表2 - 6卡方检验表 基于代际比较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a 4 单兀格( s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