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专业论文)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高灵敏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pdf_第1页
(食品科学专业论文)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高灵敏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pdf_第2页
(食品科学专业论文)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高灵敏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pdf_第3页
(食品科学专业论文)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高灵敏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pdf_第4页
(食品科学专业论文)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高灵敏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博士研究生:赵晓联 导师:汤坚教授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c g i c a ) 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 l i s a ) ,建立了微囊 藻毒素( m c l r ) 的高灵敏快速检测方法,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灵敏 度酶免检测试剂盒和快速“金标”检测试纸条。 在研究中采用“活泼酯法”和“碳二亚胺法”,分别制备了m c l r - k l h 免疫抗原 和m c l r b s a 检测抗原。按常规方法免疫新西兰大白兔2 0 周,经采血,饱和硫酸胺 沉淀纯化得到抗m c l r 的多克隆抗体。同时,免疫b a l b c 小鼠,用细胞融合和杂交瘤 技术筛选,获得了高特异分泌抗m c l r 单克隆细胞株,经小鼠体内扩大培养,纯化后 获得抗m c l r 的单克隆抗体。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m c l r - b s a 检测抗原,以及 相应的e l i s a 常规试剂,建立了m c l r 的间接竞争e l l s a 方法,对方法的灵敏度, 线性范围,特异性,重现性,误差影响因素等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考核,同时研制出了 相应的检测试剂盒,考核其稳定性和回收率,并与相关的其他检测方法及国内外同类试 剂盒进行了比对验证。利用制备的抗m c l r 单克隆抗体,m c l r b s a 检测抗原以及 相应的c g i c t 常规试剂和辅材,建立了m c l r 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对 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重现性,检测时间,误差影响因素等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考核, 同时研制出了相应的“金标”快速检测试纸条,考核其稳定性和回收率。用h p l c 法对 其进行了比对验证。 利用多克隆抗体建立的m c l r 间接竞争e l l s a 法和研制的酶免检测试剂盒,其灵 敏度为o 0 5 i _ t g l ,检测线范围为o 1 l a g l - 1 0 i _ t g l ,拟合线性方程为y = - 2 0 2 3 5 5 x 0 4 1 1 9 , 相关系数r 2 = 0 9 9 8 7 ,i c 5 0 为o 6 5 1 a g m l ,与m c i m 交叉反应率 3 0 ,与m c - l w , m c - l f 的交叉反应率均 0 0 5 ,无明显差异,与h p l c 方法比对,结果经c h i t e s t 检验,为0 9 9 9 6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利用单抗建立的m c l r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及“金标”快速检测试纸条,最 低检出限为1 0 p g i , ,重现性非常好,与m c l f ,m c l w 交叉反应率均 o 0 5 ) t h er e s u l to ft h e c h i t e s tc o m p a r e dw i t hh p l cw a s0 9 9 9 6 ,w h i c hs h o w e dt h e yh a v eg o o dr e l a t i v i t y 1 1 伦r a p i dc g i c ai m m u n o s t r i p sa g a i n s tm c l rw e r ep r e p a r e db yu s i n g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 b o d y r e s u i t ss h o w e dt h a tt h e1 0 w e s td e t e c t i o nl i m i to fw h i c hw a sl o p g 1 ,a n dt h e r e p r o d u c i b i l i t yw a sg o o d 1 1 1 ec r o s sr e a c t i v i t i e sw i t l lm c l w , m c l fw e r ea l l l o w e r t h a n1 , a n dl o w e rt h a n2 0 、i t hm c r r t h ed e t e c t i o nt i m ew a sl e s st h a n1 0 m i na n dt h es h e l fl i f e o ft h e s es t r i p sw e r el o n g e rt h a l l1 0m o n t h s t h er e c o v e r i n gr a t ef o rs a m p l e sw e r e7 6 9 - 8 3 3 t h el e s tr e s u l t so f t h i st e c h n o l o g yw a ss i m i l a rt ot h a to f h p l c a n dt h ec o i n c i d e a c er a t ew a s 9 5 k e y w o r d s :m i c r o e y s t i n l r ( m c l r ) :e n z y m e l i n k e di m m u n o s o r b e n ta s s a y ( e l i s a ) ; c o l l o i e d - g o l di m m u n o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i ca s s a y ( c g i c a ) ;a n t i b o d y ;k i t ;s t r i p i v 目录 a d d a a f b l a g b s a c b c f :a c g m o a b c g i c a c v ( ) e d c e i a e l i s a f a 0 f p h a t h c g h g p r t h p l c h r p i c s o i c e l i s a i c f a i g g k l h l d 5 0 m c - l 烈r r , l f , l w ) m c l r b s a m c l r k l h m c y s t s ( m c s ) m d h a m o a b n c d 盼 p b s p e g p o a b p p l u a s d t e m t g t k t m b 主要缩略词 3 一氨基一9 - 甲氧基- 2 ,6 ,8 一三甲基- 1 0 - 苯基- 4 ,6 二烯酸 黄曲霉毒素b , 8 - 氮杂鸟嘌呤 牛血清白蛋白 碳酸盐缓冲液 福氏完全佐剂 胶体金一单克隆抗体结合物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变异系数 1 一( 3 - 甲基胺) 丙基) - 3 乙基一碳化二亚胺 酶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世界粮农组织 絮凝点 单抗筛选的选择性培养液 人绒毛腊促性腺激素 次黄嘌呤一鸟嘌呤酸核苷转移酶 高效液相色谱法 辣根过氧化物酶 5 0 抑制率的浓度 问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 福氏不完全佐剂 免疫球蛋白 匙孔血蓝蛋白 半数致死量 微囊藻毒素- - l r ( 砌乙l f , l w ) 微囊藻毒素一l r 一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物 微囊藻毒素一l r 一匙孔血蓝蛋白结合物 藻毒素 n 一甲基脱氢丙氨酸 单克隆抗体 硝酸纤维素膜 鸡卵清蛋白 磷酸盐缓冲液 聚乙二醇 多克隆抗体 蛋白磷酸酶 放射免疫分析法 标准偏差 透射电镜 6 巯基鸟嘌呤 胸苷激酶 四甲基联苯胺 江南丈学博士学位论文 t i t f i a t w e 色n 2 0 w h 0 i l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吐温一2 0 世界卫生组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本人为获得江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 日期: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繇砰蠹一 j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藻毒素的产生和理化性质 1 1 1 藻毒素的产生及生成途径 藻毒素( m i c r o c y s t i n s ,简写m c y s t s 或m c s ) 是淡水中某些蓝藻产生的次生代谢 物,广泛存在于水体和水生生物中,并通过生物链累积残留于食品和饲料中,对人类和 动物产生危害。1 8 7 8 年,g e o r g e 首次报道了藻毒素可以引起动物中毒f l 】,而1 9 9 6 年, 巴西1 2 6 名肾透析病人发生的藻毒素急性中毒事故【2 】,使人们对藻毒素的危害日益重视 3 , 4 , 5 1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毒性试验表明,藻毒素对生物体包括人类的肝脏有毒害作 用,已证实是强致癌剂( s t r o n gt u m o rp r o m o t e r ) 【t7 一。 针对藻毒素的产生及生成途径,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藻毒素是由蓝藻门 的微囊藻( m i c r o s y s t i s ) 、鱼腥藻( a n a b a c n a ) 和颤藻( o s c i l l g c o r i a ) 等为主的毒性藻类 产生的,属于细胞内毒素,在细胞内合成、破裂后释放出来并表现出毒性 蓝藻细胞构造见图1 - 1 1 胶质鞘 2 类脂颗粒 3 细胞壁 4 质膜 5 核糖体 6 原始核 7 光合作用片层 8 糖原颗粒 图1 - 1 电子显微镜下蓝藻细胞构造示意图 f i g l 一1e l e c t r o nm k r o o p ti m a g i n go f c y a n o p h y t ac e l l 目前,对藻毒素产生的机理有两种学说,即遗传学说和环境学说1 9 l ,遗传学说认为: 有毒株( t o x i cs t r a i n s ) 和无毒株( n o n t o x i cs t r a i n s ) 微囊藻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序列测 定结果表明:m c y s t s 的合成是由毒素肽合成酶合成的,产毒的微囊藻株含有具同源性 的肽合成酶基因保守序列,其中至少含有两个多肽合成酶基因,而微囊藻无毒株不具有 这些基因。进一步的研究,应用基因转化和插入失活的方法,造成一个肽合成酶基因失 活,由此获得的突变微囊藻细胞不再产生m c y s t s ,这些结果表明,t o x i cs t r a i n s 和 n o n t o x i cs t r a i n s 的遗传差异在于是否存在一种或几种编码毒素合成的基因。而环境学说 坚堕查兰堡主差竺丝兰 认为:m c y s t s 的产生受光照、温度、营养盐、生长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光强对m c y s t s 有显著的影响,而适合藻细胞生长的温度,并不适于毒素的形成,在小于1 5i te m 4 s 4 的光强下,毒素产量较高。近期的研究还表明了,光能是毒素产生的重要制约因素,另 外,营养盐对产毒的作用也不一样,磷( p ) 、铁( f e ) 、锌( z n ) 的影响非常明显,在 b g i l 培养基中降低铁和锌的浓度,明显提高m c y s t s 的产量。 1 1 2m c y s t s 的种类、结构和理化特性 至今已发现m c y s t s 有6 5 种异构体,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物质,相对 分子质量约为1 0 0 0 d 左右,根据1 9 8 8 年制定的藻毒素( m i e r o c y s t i n s ) 命名法规定1 0 , h i , 藻毒素的基本结构为n 甲基脱氢丙氨酸加上两个l 氨基酸残基x 和z 。一般结构为: 环( d 丙氨酸l x 赤1 3 甲基d 异天冬酸l z a d d a - d 异谷氨酸- n 一甲基脱氢丙氨酸) ( 见图1 2 ) 。 o 图1 2 藻毒素的结构示图 f i 9 1 - 2s l t r u e t u r eo f m i c r o e y s t i u s 其中n 甲基脱氢丙氨酸( m d h a ) 为一种特殊氨基酸,含有a 、b 不饱和双键;a d d a 为一种特殊氨基酸,结构为3 氨基9 甲氧基2 ,6 ,8 三甲基1 0 苯基- 4 ,6 - 二烯酸;x 、z 为 两种可变的l 氨基酸,由于x z 的不同组合而产生多种的m c y s t s ,至少有2 0 多种已 被分离和明确结构,存在较普遍且毒性较大的是l r 、r r ,y r 、l w 、l f 、y a 和y m 等。l 代表亮氨酸( l e u ) ,r 代表精氨酸( a r g ) ,y 代表酪氨酸( t y r ) ,w 代表色氨酸 ( t r p ) ,f 代表苯丙氨酸( h i s ) ,a 代表丙氨酸( a l a ) ,m 代表甲硫氨酸( m e t ) 。目前,已 阐明结构的m c y s t s 均含有a d d a 部分,而毒性与结构效应的实验显示a d d a 的结构影 响其毒性,只有a d d a 中e 6 ( e ) 型异构体才有生物活性,而c 6 ( z ) 型在标准小鼠生 物分析中不表现出毒性( l d 5 0 1 2 0 0 i tg k g ) 和生物活性。说明a d d a 是m c y s t s 生物活 性表达所必须的氨基酸,而6 0 多种异构体主要分别在甲基化、去甲基化、羟基化、差 相异构化、多肽序列各有差异。 从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结构可看出,由于含环状结构和间隔双键,所以具有相当的稳 2 曼二兰堕堡 定性,同时耐p h 变化,溶于水、丙酮或甲醇,n 热n 3 0 0o c 仍能维持很长时间不分解。 尽管它们为多肽结构,但普通的蛋白水解酶对它们不起作用1 1 3 1 。 1 2m c y s t s 与生物安全 1 2 1m c y s t s 的危害和毒性机理 1 2 1 1m c l r 对动植物的危害 微囊毒素对动物的毒害程度主要与水华密度、水华毒素含量有关,也与动物种类和大 小有关。单胃动物没有反刍动物和鸟类敏感1 1 3 1 。产毒微囊藻的生长能够降低水质,增加 人和动物接触毒素的风险。多种生物如鸟类( 包括家禽和水禽) 、宠物和牲畜、猴子等 接触微囊藻毒素后都表现出中毒现象1 1 4 1 。动物通过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m c y s t s 的水 而中毒,中毒症状主要有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中毒严重者在数小时以至 数天内死亡。早在1 8 7 8 年,f r a n c i s 就首次报道了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湖中泡沫节球 藻( n o d u l a r i as p u m i g e n a ) 会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随后m c s 的危害性报道目益增爹1 5 1 , 如1 9 9 8 年,p u s e h m e r 等i l6 j 报道了1 7 5 头牛饮用被蓝藻污染的池塘水,2 4 头中毒死亡, 其它的牛发生急性中毒或表现出激怒、食欲减退、虚弱无力等症状,尸检结果表明,胃 中残留有蓝藻、肝脏肿大i 色暗红而淤血、易碎。 虽然浮游动物和鱼类对m c s 有较大的耐受性,但毒素在其体内有残留富积和放大 效应,达到相当高的浓度,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有资料表明,淡水 蚌类u d o u g l a s i a e 和a w o o d i a n a 是淡水环境中的优势种群,经常被当地居民捕食,因 它们能够蓄积肝毒性物质m c ,故它们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1 2 1 2m c l r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人们直接接触含有毒素的水华,如在湖泊、河流、水库中进行游泳等娱乐活动,会 引起皮肤、眼睛过敏,发烧、疲劳以及急性肠胃炎,如果经常暴露于含有毒素的水体, 会引起皮肤癌、肝炎以及肝癌。 最引入关注的是j o c h i m s e n 等【2 1 报道了1 9 9 6 年巴西的一血透中心发生医疗事故,1 2 6 个病人中有1 1 6 人出现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2 个月后造成6 0 人死亡。事故 原因是生产渗透液的水源中含有m c y s t s ,而后进入病人血循环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2 0 世纪9 0 年代,我国的董传祥1 1 7 1 、陈刚l 墙1 、陈公超1 1 9 1 等多位学者应用流行病学方 法研究了原发性肝癌高发区如江苏海门、泰兴等地区饮用水源中m c y s t s 盼暴露量,证 实m c y s t s 含量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m c y s t s 是水介导的一类致癌 因素,受其污染的饮用水有可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的因素之一 另外,9 0 年代n i s h i w a r k i l 2 0 1 的研究还揭示了m c l r 与其它多种肿瘤发病率有相关 性。2 0 0 0 年,我国学者周伦【2 1 1 等研究发现水源水中的m c y s t s 含量与大肠癌发病有显 性相关。 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2 1 3m c y s t s 的毒性机理 肝脏是m c s 主要的靶器官。m c s 极易从血液中转移到肝脏,在肝脏中m c s 依赖胆 酸转运系统才能进入细胞,因而它的毒性有高度的肝特异性。 腹腔注射m c ( l d 5 0 5 0 1 0 0 1 t g k g ) ,2 4 小时内小鼠即死亡1 2 2 1 。f a w e l l - j k 等在研 究m c l r 急性毒性时发现,经腹腔注射的毒性要比口服途径的毒性大3 0 1 0 0 倍【2 3 1 。 y o s h i d a 等1 2 4 用9 5 纯度的m c l r 给6 周龄b a l b c 小鼠染毒,所得结果一致。大体 解剖可见肝脏充血、肿胀,占体重8 1 0 杈正常对照为4 5 )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 细胞肿胀、浓缩和坏死等改变,肝脏大面积出血,相应部位的肝血窦破坏。 m c s 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通过以下3 个途径:激活肝细胞内核酸内切酶而损 害d n a ,引起d n a 链的无规律断裂,并且呈现剂量和时间反应关系【2 5 】;脂质过氧 化引起的氧化损伤作用是m c s 致肝细胞毒性的重要机理之一。d i n gwx 等用m c 处 理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可引起乳酸脱氢酶( l d h ) 。释放率和细胞内活性氧基( r o s ) 的升高,并与时间和剂量有相关关系i 拍】;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i 型( p p i ) 及2 a 型( p p 2 a ) 活性1 2 7 1 ,使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节失衡,从而引发细胞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另一方面, 某些蛋白的磷酸化可解除对细胞增殖的正常抑制作用,促进肿瘤的生长。这可能是m c s 促癌或致癌的途径。b h a t t a r y a 2 副等给雄性大鼠腹腔注射o 、 5 、1o 、20l d 5 0 剂量的蓝 绿藻细胞提取物,发现血中尿素和肌酸水平升高,白蛋白含量下降,随后尿中出现血红 素、蛋白、胆红素,而肾脏l d h 及谷草转氨酶下降,提示蓝藻毒素可能具有肾毒性。 另外的研究还显示了m c y s t s 其他致癌机理。王红兵1 2 9 j 等将m c l r 加入b c 3 t 3 细胞中7 2 小时后,发现m c l r 对细胞间隙通讯链接( g a pi u n c t i o ni n t r a c e l l u l a r e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g j i c ) 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c a 2 + 浓度升高, 一方面,持续升高的c a 2 + 浓度可以激活蛋白激酶,诱导细胞进入分裂状态,而对g j i c 的阻断又可以解除周围细胞对启动细胞增殖的监控作用,使其实现自主性生长,使已经 实施启动的细胞增殖失控,经过连续的克隆选择后完全转化恶性成瘤一 一 1 2 2m c y s t s 在生物链中的分布 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 出版的饮用水水质准则( 第二版第2 卷) 1 3 0 l 中论述:c o d d g a 、b e l ls c 等科学家报道了对世界范围淡水水体的大量调查显示,蓝绿藻水华生长状 。况严重,6 0 以上的调查点发现m c y s t s i j l j 。 从加拿大、日本、芬兰、美国和中国等地对湖水、河水、水库水、井水以及自来水 等水样的检测结果看,有的水体中m c y s t s 检出率高达6 0 - - 8 7 ,原水中m c y s t s 浓 度从1 3 0 n g m l - 2 9 0 0 n g m l 不等。经加氯消毒等处理后的浓度亦有0 0 9 n e ;m t 柚6 n g m l 不等p 2 1 。 m c y s t s 主要存在于发生水华的淡水湖泊中,水中溶解性 l g l ,不易沉淀或被吸 附于沉淀物和悬浮颗粒物中。在河水中,7 d 以内会降解,也可被紫外线分解或发生化学 4 第一章绪论 异构和化学反应而丧失毒性,半衰期是1 0 d 。当紫外线波长接近m c y s t s 的最大吸收波 长时( 2 3 8 n m - 2 5 4 n m ) ,其降解速度大大增加。m c y s t s 也能存在于被污染的水域中的 鱼类和贝类的肌肉和腮等组织中,人群的暴露途径主要是饮用水摄入,暴露水平随着不 同水体中不同时段有很大的不同。 水华藻类除向水体释放m c y s t s 外,本身也含有较高浓度的m c y s t s ,有研究报道, 从冻干藻细胞中分离出来的毒素含量从5 7 9 0 0 1 a g g 不等,多以m c y s t s 为主。人群直 接接触这些藻类水华,会引起皮肤、眼睛过敏、发烧、疲劳以及急性肠炎和肾炎。这些 藻类也能被淡水中的水生生物直接摄入和吸附后,再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的健康。 另外,人工培养的藻类以及螺旋藻类、水球藻为主要成分的减肥食品中也有报道检 出m c y s t s 。f e n g - - y i hy u l 3 3 】等用e de l i s a 检测了1 1 种人工培养的微囊藻类和ll 份 藻类减肥食品,结果表明,各有6 份和8 份检出m c y s t s ,含量分别为1 4 9 i _ t g g ,一1 4 6 6 i _ t g g 和2 0 n g g 9 8 n g g 。 1 2 3 藻毒素的污染现状 近十多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水平的发展,向水体中排放了大量的氮磷等 有机污染物,加之全球气候的日益变暖,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直接的后果就是水 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其中不少藻类在代谢过程中或藻体破裂后向水体中排放藻毒素。日 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台湾等2 0 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对其境内的淡水湖泊,水库 等饮用水源中“水华”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报道,分离并检测出了藻毒素1 3 4 1 ,可见藻毒素 的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环境问题【3 ”。 在我国,早在6 0 年代,太湖中就曾发现了条状分布的蓝藻水体1 3 6 1 。8 0 年代,我国 有关部门对全国范围内的水源水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3 4 个湖泊中有5 0 以 上的湖泊面积属于富营养化状况,而进入9 0 年代这一状况日益严重,涉及范围不断扩 大,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主要河流以及鄱阳湖,太湖、巢湖、武汉东胡,昆明滇池 上海淀山湖等几大淡水湖泊都发现有大量的藻类繁殖,主要的毒素是微囊藻毒素 ( m c l r ) 。如1 9 9 2 年,以黄河为水源的郑州市水厂的调蓄池内藻类大量生长,检测发 现m c u t 的含量达2 6 4 n g l 1 3 7 1 。特别是9 0 年代以来,太湖几乎年年出现蓝藻“爆发”, 严重阻碍了无锡市水厂的正常运行,使全市8 5 的供水受到威胁。1 9 9 9 年,通过对太 湖中2 1 个监测点进行的监测结果表明:太湖水域中m c l r 的几何平均浓度为4 0 7 n g l , 最高浓度高达1 8 3 6 0 n g l i j ”。 江南大学博七学位论文 图1 _ 4 太湖中蓝藻水华 f i g 1 - 4t h ec y n n o p h y l 随b l o u mi nt n il a k e 为了观察微囊藻毒素对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的污染状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 专家p 州于2 0 0 2 年7 8 月份对江苏、云南、福建和广东我国主要螺旋藻生产基地的3 3 份 水源水、1 6 0 份养殖水、8 6 份螺旋藻浆、7 0 份螺旋藻原料粉进行了微囊藻毒素( m c l r ) 的测定,同时随机采集了上述四省的1 9 种7 1 份市售螺旋藻产品,用e l i s a 法对样品 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测定。结果是:水源水中的1 2 份自来水样均未检测出微囊藻毒素, 9 份地下水样中有6 份、1 2 份地表水样中有8 份检测出不同污染水平的微囊藻毒素;1 6 0 份螺旋藻养殖场池水和8 6 份螺旋藻浆中的微囊毒素平均水平分别为2 0 7 9 p g m l 和 3 1 9 n g g ,两者相差1 5 3 倍;7 0 份螺旋藻原料粉中的微囊藻毒素平均污染水平是 2 0 6 4 n e , g ;1 9 种7 1 份市售螺旋藻片剂和胶囊产品中总微囊藻毒素平均为3 1 7 2 n g ,微 囊藻毒素污染平均水平分别为1 4 2 7 n g g 和2 2 2 6 n g g 。说明螺旋藻生产过程和市售产品 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囊藻毒素污染,服用螺旋藻摄入的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 可忽视,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1 3 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方法进展 藻毒素( m c y s t ) 常见的不同组合有l r 、r r 、y r 、y a 、y m 、l w 、l f 等,其 中微囊藻毒素( m c l r ) 是“水华”中最常检出的毒素之一,因此,分析方法的建立常 常也主要是针对这种化合物。m c l r 、m c r r 、m c l f 、m c l w 的结构式见图l 一5 , m c l r 的分子式为c 4 9 h 7 4 n 1 0 0 1 2 相对分子质量为9 9 5 2 。 6 第一章绪论 。 j 最丫,之工。r r t 。 童逸爹袅冀争j 雾渗 强r 貉泌蛰。 蚤r 笺轰釜v “毽蚤。弩。 由于微量蓝藻毒素对人类有危害,迫切需要对水体中特别是做为饮水水源的湖泊、 河流和水库中的蓝藻毒素以及不断增长的藻类食品进行监测l 帅】。目前的监测技术是针对 分布广、毒性大的微囊藻毒素( 如m c y s t l r ) 建立的,分析方法主要可归结为四种, 即生物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和其他仪器分析法。 1 3 1 生物分析法 1 3 1 1 生物体鉴定法 和大多数藻类毒素一样,较早研究淡水毒类产生的毒素,采用的是a o a c 推荐的 检测贝类毒素的小鼠试验法。即通常采用小鼠腹腔注射或口腔灌喂评价微囊藻毒素的毒 性。用纯化的微囊藻毒素或水华蓝藻中粗提藻毒素进行测试,根据其生理病变及半致死 量可初步确定其毒性( 除个别异构体的l d 5 0 为2 0 0i le c k g 2 5 0pg 瓜g ,多数微囊藻毒素 的l d s o 为6 0 i ig k g 7 0 l l 班曲。这也是毒理评价的常用方法。目前已建立许多其他的 生物系统来监测m c y s t s ,有用无脊椎动物如虾、贝、水蚤及其卵进行毒性评价的研究, 以细菌进行生物分析也有报道。如k i v i r a n t a 【4 1 1 利用“盐虾”试验来检测“水华”样品 中的藻毒素,结果显示阳性。b a t t l e l 4 2 谰s v 4 0 l t 血浆法对比了m c y s t - l r 作用于肝细 胞的毒性( 细胞毒性法) ,用光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毒素对细胞分裂的影响。和“盐虾” 一样简单,幼蚊和成蚊也可作为检测用生物体。但这类方法灵敏度较差,所得到的毒型 结果与小鼠的品系有关,可比性较差,且无法确定毒素类型及结构。 7 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3 1 2 徽毒素检测法( m i c r o t o xa s s a y ,简称m a ) 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毒素检测法,其原理是利用藻毒素能阻碍h b r i of i s h e r i 或 p h o s p h o r e u m 这些发光菌的发光性这一特性1 4 3 , 4 4 1 。l a h t i l 4 4 1 对比了m a 和“盐虾”检测法, 发现后者能很灵敏地检测出m c y s t 的l d 5 0 为3 p g 卜1 7 l a g l 。而l a w t o n 4 5 1 用m a 检 测m c y s t - l r 和含有五种m c y s t s 的蓝藻样品的l d 5 0 在o 0 2 1 a g ,m i ,_ o 4 6 p g m l 。 1 3 1 3 蛋白磷酸酶( p p l ,p p 2 a ) 抑制法 因为藻毒素能抑制蛋白磷酸酶( p p l 陀a )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建立一种这类毒素的 灵敏的检测方法。最初,由于m c y s t s 含量较低,放射性底物和天然酶标记的检测灵敏 度不能满足检测m c y s t s 。后来e y c l e e t 4 6 l j x 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p p l 和选择p n p 作为显色底物改进了检测方法。c 砌i c l l a e i 【4 7 1 利用重组p p l 和p n p 底物在微孔 ( m i e r o w e l l s ) 中测定m c y s t s 抑制酶的动力学反应。c o d d l 4 s 】进一步研究了p p l 抑制法 的条件,发现甲醇提取液中甲醇浓度在1 0 * , - - - 8 0 之间对检测无影响,因此用7 0 的甲 醇提取液可直接测定,最低检测限为1 0 n g m l - - 2 0 n g m l ,m c y s t - l r 的l c 5 0 为3 0 r i g m e 。 用h p l c 和该方法验证2 3 种实验室培养藻和2 5 种天然蓝藻“水华”,发现这两种方法 有很好的相关性。 1 3 2 色谱分析法 由于藻毒素在紫外光谱的吸收很弱1 4 9 , 5 0 1 ,因此,建立化学分析法时,样品的前处理 很重要,通常要经过提取、离心、过滤、柱纯化( o d s ,c 1 8 反相柱) 等步骤【5 1 , 5 2 , 5 3 1 , 提取溶剂一般为甲醇。 1 3 2 1 薄层色谱法( t l c ) 这是最简单的定性方法之一1 5 4 ,一般用k i e s e l g e l6 0f 2 5 4 ( o 2 r a m ) 薄层板,展开 溶剂系列有c h c l 3 :m e o h :h 2 0 ( 2 6 :1 5 :3 或者1 3 :7 :2 ) ,r f 值为o 3 3 。e t o a c :i s o - p r o h :h 2 0 ( 8 :4 :3 或4 :3 :7 ) ,r f 值为o 3 3 。显色荆为1 0 的磷钼酸乙醇溶液,热处理后在紫外波 长2 5 4 n m 下观察显色斑点,碘也可作为显色剂,灵敏度达i ig 级。 1 3 2 2 液相色谱( l c ) 一般用恒溶剂作为流动相,分离柱为o d s 反相柱,可以分离包括m c y s t l r 、r r 、 y r 和其他藻毒素,而利用梯度洗脱可以分离“水华”中更多的m c y s t s 。使用甘氨酸 - l 苯丙氨酸一l 苯丙氨酸( g f f ) 作为分配相键合在硅胶的孔径表面而制成的内表面活 化反相柱( 1 s i 冲) ,可以更有效地用于m c y s t s 分析。液相色谱通常用二极管阵列紫外 检测器,一般需柱前或柱后衍生化。该检测器检测水和藻细胞中m c y s t s 灵敏度分别为 o 0 5 p g l - - 2 0 0 0 9 l 和0 5 p r 1 0 0 p g ,而s h i m i z u l 5 5 铡用荧光检测,m 甜l u o t l 删利用 电位测定( 1 2 0 v a g a g c l ) ,以及电化学氢化反应来检测经h p l c 分离后的m c y s t s 。 s 第一苹绪论 除此之外,质谱和h p l c 的联用也已用于蓝藻“水华”中m c y s t s 的鉴定和定量 分析。e r h a r d i s t 利用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问质谱( m a l d i t o f ) 鉴定了藻细 胞中的m c y s t s ,检测限为微克级。h a r a d a i s g 利用热喷雾液一质联用( l c m s ) 和气质 联( g c m s ) 用来筛选及检测不同的m c y s t s ,m c y s t - l r 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1 4 p m o l - - 8 3 0 p m o l 和2 5 p m o l - - 1 0 0 p m o l 。 1 3 3 免疫化学方法 免疫化学方法是基于抗体和毒素之间特异性反应的原理【5 9 1 。建立一个成功的免疫检 测的关键是抗体和标记物这两种试剂。许多实验室都已研究出高灵敏和特异性好的免疫 化学方法来检测水体、藻类中的毒素,竞争免疫是其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检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