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 了土地的束缚,涌向城市寻求更加丰富的就业机会,因而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特殊 的群体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 31 个省(区、市)6.8 万个农村住户和 7100 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2009 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2978 万 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 14533 万人, 与上年相比, 农民工总量增加 436 万人, 增长 1.9%。 农民工在城市中大多从事着低端、艰苦、危险的工作,但是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尽 人意。大多数农民工收入十分低下,时常居无定所,由于缺乏城市居民户籍身份, 他们也无法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一些企业主利用了他们受教育 水平相对低下与法律意识相对欠缺的特点,肆意剥夺他们作为劳动者应该受到法律 保护的权利。此外,农民工们在城市还经常受到城市居民的种种歧视。种种原因使 农民工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的同时,又导致农民工的 犯罪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的稳定发展和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研 究农民工犯罪的问题并提供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于减少和杜绝农民工犯罪 问题,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 的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犯罪;社会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ii abstract along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increasing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s have been separated from the land and come to the city to seek the broader employment opportunity. they form a special group in the city called migrant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to 68,000 countryside inhabitants and th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more than 7,100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of 31 provinces, in 2009 the total quantity of national migrant workers is 229,780,000 and there are 145,330,000 migrant workers which are going out in that. compared with last year, the migrant worker total quantity increased 4,360,000, grew 1.9%. most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are engaged in low-end, hard, dangerous work, but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re unsatisfactory. the income of most migrant workers is very low in cities and they often occupy the indefinite institut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tatus, they also can not enjoy the social security like the urban residents. some business owners use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legal awareness and deprive of their rights which protected by legal. in addition, the migrant workers also frequently receive city peoples all sorts of discrimination. migrant worker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ies, meanwhile, many factors cause migrant workers crime, and these seriously affect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ities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refore, studies and solves of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crime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and elimin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rime, prote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legitimate rights, coordination of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ccel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olution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 and safeguarding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crime; social factors; solutions 承诺书 41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一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我国从百废待兴到成 为世界经济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 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其廉价的劳动力大大提升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对城市经济 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直接的作用。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当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农民工在为城市带来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城 市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挑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始终是社会的 关注热点,在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农民工犯罪的问题。 1.1 概念界定 在关于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本篇论文从分析与农民工犯罪的相关概 念入手,在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把握之后,开始对农民工犯罪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 的研究。 1.1.1 “农民工”的内涵及其特征 农民工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 会学家张雨林教授在 1983 年提出的。1984 年, “农民工”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了中 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通讯中。 “农民工”一词包含两个基本的立足点:其一是“农民工”一词首先代表一种 身份,即在当前我国户籍制度规定下的拥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其二“农民工”一词 也代表了一种职业,即这些拥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在城市中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因 此,本篇论文对“农民工”一词所下定义为:农民工是我国在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 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农村户籍身份,却离开农村土地,随着市 场经济的大潮涌向城市,常年或者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可是却不能 完全融入城市生活,是介于农民和城市工人之间的边缘群体。 根据以上对“农民工”概念的分析以及对农民工群体的调查研究,本篇论文总 结出在我国现阶段,农民工有如下几个特征: 首先,从农民工的自身情况来看: (1)农民工自身具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当前,农民工是我国收入最低的群体之一。他们怀揣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善自 己以及全家生活质量的梦想来到城市的同时,也带来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 无华和安分守己的优良传统。在城市中,农民工大多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承 担着城市中的大部分的脏、苦、累、险的工作。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填补了制造 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 工作环境而默默奉献着,大大提升了我国城市的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 化进程。 (2)小农思想相对严重。 农民工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他们身上,既有一定的现代意识,也保留着浓 厚的传统小农意识。农民工中的大多数都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思想相对 封闭、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他们难以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与职业理想,创新意 识相对薄弱。因循守旧、求稳怕变、自我封闭、知足常乐是他们小农意识的集中体 现。加之有严重的乡土观念和传统,使他们缺乏组织观念和法律意识,在自身的合 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常采取过激手段加以解决。 (3)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相对缺乏。 虽然今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普法宣传,但是从社 会的总体情况来看,与城镇居民相比,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接受文化教育程度较低, 法律素质普遍偏低,对于社会知识、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能力也 相对薄弱。加之大多数农民工外出打工都具有盲目性,只能从事低端普通的劳务性 工作,谋生能力的缺乏和法律知识的欠缺,使他们容易产生苦闷的情绪和逆反的心 理,特别是在工作环境恶劣和劳资矛盾尖锐的企业中,这样的情况更加突出。这就 使得农民工的伤亡问题、犯罪问题突出,成为城市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 (4)农民工外出打工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受农村传统乡土文化的影响,农民们往往有着十分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的 意识。在城市广阔的空间里,农民工常常会体会到深深的孤独感。于是,农民工自 发组织了“同乡会”等非正式组织,这类组织在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往往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有关调查表明,近 90%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帮带等方式实现流动就 业的,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但有时出于农民工狭隘的义气观和从众心理,这 些非正式组织有时又往往成为聚众闹事的罪魁祸首。 其次,从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来看: (1)农民工整体的经济相对拮据贫困。 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又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因 此,他们大多数在城市中从事着报酬相对低廉的基础性劳务工作。虽然我国改革开 第一章 绪论 3 放 30 多年来, 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而言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与城镇职工来比较, 农民工的工资仍然属于偏低水平。面对城市高额的生活成本,他们宁肯放弃自己的 某些权益,接受雇主苛刻的条件,去谋求一份报酬低廉的工作。 (2)农民工整体的生活质量相对低下。 经济上贫困决定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农民工一般都是带着对城市文 明的向往和改变眼下生活状况的渴望来到城市打工谋生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 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建筑工地的简易工棚, 居住拥挤、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潮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尽可能地节约在 城市中的开支,农民工的饮食也一般比较简单。由于农民工普遍劳动强度较大,干 活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 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从住处到工地再到住处的循环过程,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去 甚远。 再次,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来看: 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低下,普遍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根据相关调研报告, “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 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 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 。一项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专家的调查 结果表明,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全部 100 种职业的排位中,农民工居于第 94 位,而 且排在最后 10 个位次的职业都与农民工不无关系。在城市中,农民工在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和人格尊严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目前,农民 工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歧视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歧视,就是指 在公共场所遭受歧视,比如在公交车上遭受司乘人员的歧视,在商店遭受店员的歧 视,在其他公共场所遭受各类管理人员、执法人员的歧视。有些公共歧视明显带有 政府行为。二是个体歧视,是指农民工在其就业的单位或家庭里面遭受雇主的歧视。 他们置同工同酬的法律原则于不顾,肆意压低农民工的工资,给予农民工以带有歧 视性的劳动报酬。相应地,农民工深感身在城市、心在故土,行为和心理方面表现 出与城市人的极大差异感,总不能融入城市圈层的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中。这种群 体隔阂意识致使农民工中的一些人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反城市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 积聚释放,就可能引发他们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犯罪行为。 艾君. 农民工问题与三农问题刍议j.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 http:/ www.hgxz. cn/html/ baogao/ 084717537. html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4 最后,从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来看: 农民工的精神比较空虚,文化生活相对单调。 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以后,由于与家人、亲戚、朋友减少了面对面的亲情 互动,又无法融入城市社会,他们在情感方面产生种种心理不适,长期处于情感需 求与情感实现的矛盾之中。此外,由于受到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整 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相对单调。睡觉、聊天、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 的主要方式。少数人偶尔也去看电视、电影或去看文艺演出,但次数和时间都没有 保证。 通过以上对农民工特征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身情况、 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 存在,都可能成为引发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 1.1.2 “农民工犯罪”概念及其属性 “农民工犯罪”的概念 农民工犯罪就是指拥有农村户籍身份,却离开农村土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 涌向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引发的犯罪行为。 “农民工犯罪”的属性 首先,农民工犯罪具有主体性。 农民工犯罪的主体就是农民工。由于他们本身具有农村户籍,却作为农村剩余 劳动力来到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因此,他们是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 扩张的新生群体” 他们具有农民的身份,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快,农民工的社会前景必然是向着工人身份变迁。也就是说,农民工是处在农民向 工人阶层转化的过程之中的,而“农民工的未来,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未 来,并且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次,农民工犯罪具有社会性。 农民工犯罪是指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期间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分析农民工迁移地 的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应该成为研究农民工犯罪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许多农 民工犯罪的案例表明,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不是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定因素,更 重要的原因来自其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犯罪是“原本的守法者 在迁移地的生存条件发生改变后滋生的犯罪,而不是犯罪的农民流动到城市去实施 刘维佳. 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j. 学习时报. 2006, 1. 韩旭, 于跃江. 农民工犯罪若干问题探析j.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第一章 绪论 5 犯罪;是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生存条件下才发生的犯罪”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国外学者少有研究 农民工的问题,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以我国学者为主。 我国学者李强、李培林等在中国社会分层一书中开创了农民工问题研究的 先河,他们针对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唤起整个学术界对农民 工问题的普遍关注,对以后学者研究农民工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工群体构 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近年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教授对农民工 问题的研究为代表,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林彭和张东霞的 社会关系网络是当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途径和支撑和 “新生代农民工”犯 罪问题研究 (提出了“后生存时代”的概念) 、陈星博的区隔与阻断:青年农民 工的问题化倾向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转型过程问题的思考 、周明宝的城 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 、吴鲁平等人的关注“民工”的社会 地位与问题 、胡书芝和吴新慧的生存在边缘对青年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社会 学分析 、钱正武的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等等,这些文献都从不同角 度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此外,关于农民工犯罪的研究也是学术界对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的另外一个重 要方面。如徐志林、金林生和何银松等人的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的社会学 分析与控制对策 、王旭的流动人口犯罪控制论 、丁金宏等人的上海流动人口 犯罪的特征及其社会控制 、王大中的流动人口与警力配置等等。农民工犯罪问 题,不仅在犯罪学领域,在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综观上述研究,现有研究对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实证研究极少。 农民工犯罪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稳定发展和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笔者认 为,从多种角度,利用多种方法对农民工犯罪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解决农民工犯 罪问题,促进城市稳定发展和城乡统筹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在论文中,作者采用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及多种研究工具相结 韩旭, 于跃江. 农民工犯罪若干问题探析j.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6 合的研究方法,最终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对策。具体介绍如下。 1.3.1 研究思路 在论文中,作者拟从农民工与农民工犯罪的理论分析入手,讨论其的概念及其 特征、农民工犯罪的现状以及类型,再通过对相关农民工犯罪案例的回顾和分析,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找出农民工犯罪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农民工犯罪的 可行性对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本论文中,作者通过国内外学者以往对此问题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来 获得一定的研究资料,以便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历史及现状,帮 助进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2)个案研究法 在对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研究中,作者将会引用一系列发生在我国的农民工犯罪 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引用及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农民工犯罪的类型和特征, 以及农民工犯罪的产生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理论分析法 针对农民工犯罪的问题,作者利用社会学和法学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指导本篇 论文对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并力求使研究更具规范性 和合理性。 (4)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作者能够更好地得出农民工犯罪的特点,以及 农民工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并以此为根据,得出解决农民工犯罪的对策。 第二章 农民工犯罪的现状分析 7 第二章 农民工犯罪的现状分析 2009 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 14533 万人,比上年增加 492 万人,增长 3.5% 。 。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总体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是, 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在城市中,他们大多数从事着低端、劳动强度大的基础 性工作,甚至有些人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或带有一定危险性,还有一些人长期处于失 业或者半失业的状态。农民工虽然大部分的时间都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但他们往往 不能与城市居民获得平等的权利与地位,这些都使得农民工犯罪案件也呈现出逐年 上升趋势。因此,作者将从农民工犯罪的类型以及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来研究当前社 会发展阶段农民工犯罪的基本情况。 2.1 农民工犯罪的类型 从近年来农民工犯罪的整体情况来看,综合农民工犯罪的目的和手段,作者认 为农民工犯罪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侵犯财物的犯罪行为。 农民工的犯罪行为大多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因此,在农民工犯罪的 案件中,以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为手段的侵犯财物型的犯罪行为是当前农民 工犯罪的主要方式。根据相关统计显示,侵犯财物型的犯罪行为已经占到了农民工 犯罪的一半以上,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近两年来,受到金融危机影 响的一些企业被迫破产和大量裁员,这就是的失去就业机会的农民工更容易走上犯 罪的道路。 (2)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犯罪行为。 在这一类的犯罪行为中,诸如招摇撞骗、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拐卖妇女儿童、 聚众赌博、卖淫嫖娼、买卖运输毒品等,都很容易找到农民工的身影。他们有的是 因为迫于生活的压力,有的是因为被同乡或亲朋好友拉入伙,还有的是为了排遣来 到城市后心中的苦闷与压抑,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 在农民工犯罪行为中,诸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强奸等的犯罪行为也 占到了农民工犯罪中的很大比例。这类案件性质十分恶劣,不仅对被害者本人的身 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且也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数据来源: 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网站.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8 (4)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实施的报复性犯罪。 农民工处于社会的底层,是需要全社会予以关心和保护的弱势群体。他们满怀 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城市,却常常遭受企业主对他们合法权益的剥夺。面对自 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又无力负担过高的通过正当合法手段维权的成本时,不愿 忍气吞声的他们往往采取极诸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投放危险物质、破坏 公共设施等极端暴力的手段寻求解决。 从以上研究来看,以农民工犯罪的目的和手段为根据,可以将农民工犯罪的分 为以上几种类型。通过对农民工犯罪类型的研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农民工犯 罪的现状。 2.2 农民工犯罪的特点 从农民工犯罪的现实情况来看,作者总结出山西省农民工犯罪存在如下几个特 点: (1) 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法律意识淡薄。 文化程度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和水平标志之一。文化程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 影响个体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能力,进而影响个体对正常社会心理的适应程度和对社 会规范的遵从深度。 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都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 和环境的相对封闭,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外出农民工为例, “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 10,小学及其以下占 20,初中文化程 度占 70,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 20” 。虽然近年来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有了一 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他们还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这就使得怀揣致富梦想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择业范围相对狭窄,生存状况十分窘迫, 加之他们的法律知识相对缺乏、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就 极易在内心遭受挫折和受到物质财富诱惑时走上犯罪道路。 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 (2)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象严重,农民工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新生代农民工”又称第二代农民工, “指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生的、户籍 在农村, 于 90 年代后期或 21 世纪初进入城市务工的青年农民工” 。 与上一代相比, 他们的心理预期高于父辈、却缺乏埋头苦干的耐受能力;他们目睹着纷繁诱人的都 数据来源: 山西省总公会网站. 2009, 6. 韩雪松.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与解决策略j. 西安社会科学. 2009, 11. 第二章 农民工犯罪的现状分析 9 市生活景观,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自身的处境;他们离开乡土,不再拥有农业技能, 却同样难以融入城市,成为游移在城乡边缘、失去归属的群落。由于受到自身和社 会多重因素的影响,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抢劫、抢夺和伤害犯罪现象频频发生,进而 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以山西省怀仁县为例, “山西省怀仁县人民法院在对 1995 年至 2009 年 12 月间所审理的 132 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统计分析中发现, 其中 156 名青少年被告人中有 88 人属于新生代农民工,占整个青少年犯罪人数的 56.2%” 。 (3)农民工犯罪所犯的案件以侵财性犯罪为主。 从农民工所犯案件的类型上看,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集中在以获取金钱和财物 为目的的侵财型犯罪上。侵财性是农民工犯罪最为突出的特点。大多数农民工进城 武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自身以及全家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之下往 往铤而走险实施侵财性犯罪行为,而侵财性犯罪主要又集中在盗窃罪和抢劫罪这两 种刑事犯罪上。以山西省某市为例,在农民工犯罪人员中有 78.4%实施的是侵财性犯 罪行为,其中盗窃罪占 62.6%,抢劫罪占 13.3%,诈骗罪占 2.5%。近年来,故意伤害 案也时有发生,并多为人际纠纷而引发。 (4)农民工犯罪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性特征。 根据犯罪学的相关理论,侵犯财物的犯罪行为往往具有明显的时间季节性特征, 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了农民工犯罪中。农民工犯罪最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时期:一个 时期是农民工返乡时期,而这一时期又以春节前返乡为高峰期,此外,每逢节假日 返乡前后也是农民工犯罪的多发时节。尤其是在春节之前,一些在外忙碌了一年的 农民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赚足回家过年的钱,甚至有些企业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使他 们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面对一面是家人对他们衣锦还乡的期盼,一面是自己囊中 羞涩的窘迫,加之春节前后也正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时期,从客观上为农民工犯罪 提供了有利时机,于是,一些农民工在无奈之下,选择了非法手段获取钱财,从而 使这一时期的农民工犯罪呈现集中化。例如太原晚报报道,2010 年 1 月,4 名 好逸恶劳的外地来太原打工男子为了“快速捞钱”以求能够“过个好年” ,频繁地以 租车为由对出租车司机实施持刀抢劫行为,以暴力威胁抢走手机、现金以及银行卡 等财物,短短十多天,4 人就采取这种“接力”的手段作案 12 起,抢劫财物总价值 两万余元,甚至还将一名奋起反抗的出租车司机残忍地杀害 。 农民工犯罪的另一个多发时期是农民工初到城市期间。由于城市的环境与农村 数据来源: 山西法院网. 整理自 2010 年 1 月 21 日太原晚报.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0 相差较大,初到城市的农民工一时难以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一些农民工在初到 城市的一段时间之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城市相比起农村高额的生活成本又让 他们很快变得囊中羞涩,迫于生存的压力,一些农民工在无奈之下便走上了犯罪的 道路。例如,初来某市打工的青年李某,因好多天都没有找到工作,身上所带的盘 缠花得一干二净,连返家的路费也没有了。一天身无分文的他起了歹念,假借搭乘 出租车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片掏出威胁出租车司机,当场抢得人民币 500 元,逃跑 途中被警方抓获。后被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 3 年,并处罚金 1000 元。 (5)农民工犯罪表现出了较强的流动性。 由于一些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固定的住所,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临时性质的工作, 甚至一些农民工在打工时并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就使得农民工在 作案过程中的流窜性比较强。加之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在普通百姓身边的不 断普及,客观上为农民工的跨地区作案或作案之后逃逸至其他省市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些都给社会治安带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为办案人员的侦破和追捕工作带来了诸 多困难。 (6)农民工犯罪以团伙犯罪为主,体现出明显的团体性犯罪特点。 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由于自身的农村户籍身份,不能够获得与城 市居民同等的身份认同,在社会福利、就业保障等许多方面也不能够与城市居民获 得平等的权利。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的他们,往往以共同的地域或者血缘关系为纽 带,以共同的语言、生活习俗和社会交往习惯为依托,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生活圈子 (例如同乡、工友、亲戚等) ,而这正是为农民工犯罪团伙的滋生和繁衍提供了有利 的条件。在这样的生活圈子里,即使没有犯罪倾向的人也极有可能被引诱最终走上 犯罪道路。这样的犯罪团伙也可以被称为“地域性犯罪群体” 。 目前, “团伙化”已经成为农民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大多与老乡、亲朋 好友结伙,犯罪成员之间彼此熟悉,犯罪成员之间往往容易达成共同的犯罪意愿, 依仗人多势众,作案率比较高,案件性质也有日趋恶劣的趋势。例如,2008 年,部 分宁夏籍农民工流窜至山西省太原市,与一些建筑工地达成口头用工协议,分头进 入各工地干活。然而干不了多久,这些农民工便会消极怠工或故意导致工程质量不 合格,迫使雇佣方辞退他们。随后,工头便会纠集宁夏籍老乡以索要工资和赔偿金 为由,以各种恶劣手段相威胁,干扰工地的正常施工,要挟雇佣方支付明显超出正 常工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巨额赔偿金。为制造影响,他们有时还统一配发白色帽子, 为达到非法目的纠集多人到各级政府静坐闹事,向雇佣方施加压力,造成十分恶劣 第二章 农民工犯罪的现状分析 11 的社会影响 。 (7)农民工犯罪表现出了明显的自救性。 自救性农民工犯罪也被称为“私力救济式”农民工犯罪,是指“当农民工的生 存和发展受到威胁或者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之后, 由于公权力的缺位或救济 渠道的不畅通而所实施的针对个人、国家或社会的反社会危害行为” 。这类犯罪的 原因往往是因为农民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有学者专门做过统计, 为了要回一千元工资,个人需要支出的时间成本是 33 天,社会的成本至少需要 18 天,个人的经济成本是 3327 元,需要直接支出的费用为 1677 元。此外,社会还需 要支付法官、仲裁员工资等社会经济成本” 。面对高额的维权成本,他们无力承受 正当的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不甘心于忍气吞声的他们往往选择 了直接而又低成本的“私力救济”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通常也是与法律所背道而 驰的,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最终,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他们原本出于维护自身合 法权益的目的,结果却成为了法律法规所制裁的对象。 根据相关调查,山西省 2009 年的外出农民工打工收入尚不足 1000 元,以山西 省平陆县为例,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到了 28 。在工资收 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许多雇主企业致国家的政策法规于不顾,肆意剥夺农民工的 各项合法权益,这使得“维权”成了农民工与企业主抗争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自救 性的农民工犯罪一般有以下三种途径:侵犯他人的人身权、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和危 害社会的公共安全,行为人表现出明显的报复或者仇视的心理。例如,来山西省某 市打工的建筑行业农民工王某,因工程结束后,建筑公司却未付工资,多次讨薪未 果的王某和其工友在愤怒之下与建筑公司老板发生争执,双方厮打起来。王某心中 愤闷,于次日与数名民工乘车将建筑公司老板李某强行带走,并将其殴打成轻伤, 同时砸坏了部分工厂设备。鉴于王某等人对他人人身进行殴打并致一人轻伤,法院 经审理后最终认定王某及其工友等人均涉及故意伤害罪,判处王某等人八个月到一 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这几名农民工虽然是为自己合法的工资权益而进行斗争,但毕 竟触犯了刑律,他们也必须为自己盲目自救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通过调查研究,作者从农民工自身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的情况、农民工犯罪 的目的和时间特征、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犯罪的特点,从 整理自 2009 年 11 月 25 日太原晚报. 尹明灿. “私力救济式”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5. 王金凤.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犯罪原因及对策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 数据来源: 山西省总工会网站.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2 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可以明显看出农民工在城市中所处的弱势群体地位。 第三章 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分析 13 第三章 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也就是指“与犯罪的产生、发展、变化之间因果联系的事物所组成的 静态关系和动态关系。简单地说,犯罪原因就是犯罪产生、发展、变化中的因果关 系” 。因此,作者认为,找到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并且加以分析研究,对于提出农民 工犯罪的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时,作者将其归 纳为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力求用主观和客观的全面视角对农民工犯罪的深层次原 因加以考察。 3.1 农民工犯罪的主观原因 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析出农民工犯罪可以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 法制观念和致富观念等方面分析原因。 3.1.1 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就业竞争力相对缺乏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往往要受到他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的 限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大多数都来自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自身经 济条件的相对落后、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和地方普及教育力度有限,大多数农民 工迫于生存的压力,受教育程度并不高。 由于所接受教育程度的有限和接受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缺乏,面对城市日新月 异的变化和发展,与城市从业人员相比,农民工整体能够支配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 获得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就必然使大多数农民工在职业的选择方面相对缺乏 竞争力,就业的选择面相对狭窄,在城市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明显的劣势。因此,大 多数农民工来到城市后都很难找到工作环境优越、报酬丰厚的工作,只能被迫选择 基础性的甚至是脏、累、苦、险等城市从业者不愿去做的工作。身处灯红酒绿的繁 华都市,每天面对穿梭在城市中衣着光鲜的人们,再对比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境遇, 这样极端的反差很容易使一些农民工内心产生自卑和不平衡的心理,加之社会对农 民工的各种不公正待遇和歧视,最终导致一些农民工在急切渴望致富的心态下沾染 社会不良习气,自甘堕落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极端情绪,为了维持自己基本生存的需 要不惜铤而走险,采取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手段而走上犯罪道路。 3.1.2 法制观念淡薄,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法制观念是指“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含义非常广 泛,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观点、对法律意义的认同、对现行法律制度的理 白建军. 关系犯罪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 347.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4 解和态度、对人们权利义务关系及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等” 。 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的影响,农民工识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低。而受教 育水平的相对低下使大多数农民工很少能够有机会接触正规、系统的法律知识和法 律思想的宣传和教育。 一方面,农民工受到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对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缺乏 清醒的认识,甚至不能准确地判断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例如,在有些农村 地区的传统观念中,至今还存在着小偷小摸是小事、杀人偿命等等这样的错误愚昧 观点。农民工带着这样愚昧的传统观念来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由于缺乏法 制观念,其自身的行为依然受到原有的传统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根据挫折攻击理论, “人在追求预期的目标遇到内部或者外部的阻 碍时,因追求未能得到满足会产生一种挫折心理,随之做出一种攻击反应,这是人 们常见的现象” , “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会导致大量犯罪,特 别是暴力型犯罪的产生” 。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以往在农村中的经 历相对简单,视野也相对狭隘,而城市快节奏、高速发展的生活与农村的生活形成 较大反差,这就使得农民工来到繁华的城市中以后整体上表现出自我调适能力相对 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低,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素质也相对较差,遇事容易 内心苦闷、堕落、甚至仇视社会。于是,当农民工来到城市后遇到种种挫折或者感 受到物质和精神上巨大的不公平时,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容易 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一些时候,在违法行为发生后, 他们竟然还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3.1.3 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正确的致富观念 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大多数来自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怀抱着让自己 和全家脱贫致富,走上美好生活的梦想走进城市。然而,梦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 差距。大多数农民工来到城市以后,由于自身经济条件落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在城市中只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在二、三产业中从事着最低端也最为艰苦的工作。 加之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种种障碍,他们并不能与城市从业者一样,享有平等就业 的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相同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的权利。由于享受福利待遇的 不平等,再加上他们经常会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遭受种种的歧视,就更加 使怀抱着发财致富梦想的农民工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遭受种种挫折,他们不但 李丽峰. 变革法制观念, 推进依法治国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2. 蒋俊梅. 挫折攻击理论及其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 , 5. 尹明灿. “私力救济式”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第三章 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分析 15 没能迅速地发财致富,反而生活状况十分窘迫,居住和工作条件也十分恶劣。根据 山西省总工会的调查数据,山西省农民工的打工收入仍然较低,以山西省乡宁县为 例,2009 年,全县 80%的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不足 1000 元 。 在过高的发财致富期望值与城市中农民工打工境遇的现实产生巨大矛盾的情况 下,一些农民工开始既羡慕于城市富人的富足的生活,又认为目前的工作状况使他 们实现发财致富的愿望遥遥无期,渴望寻找发财致富的捷径。此外,身处城市繁华 的环境中, 使他们追求物质、 追求财富的欲望便得急剧膨胀。 正如迪尔凯姆所说, “社 会生活的剧烈变化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增长。繁荣愈盛,欲望愈烈。就在传统约 束失去权威的同时,渴望得到的报酬越厚,刺激就越大,欲望也变得越迫切,越不 愿受控制。在这里最需要限制激情的时刻” 。于是,对发财致富的强烈欲望和不公 平感的增强,使他们认为他们可以采取更为直接、更为快捷的手段迅速暴富,在这 种扭曲心理的支配他们的挫折感、愤怒感与欲望也开始迅速膨胀,最终导致一些农 民工以抢劫、盗窃、诈骗、甚至杀人等等手段非法敛财,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3.2 农民工犯罪的外部原因 除了有来自自身的原因之外,来自社会背景、制度政策、周围环境等等的外部 因素也是导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 3.2.1 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李培林对“社会转型期”的理解, “社会转型的主 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的过度,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 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综 合我国社会学家对社会转型期的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一般包括三个特征: 一是社会体制的转型,也就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 社会结构的变动,这是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社会结构的过渡,包括社会结构的转换, 社会机制的转轨,社会成员利益的调整以及观念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 式、价值体系的变化;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也就是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体制、社会机制和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瓦解,但是 数据来源: 山西省总工会网站. 法迪尔凯姆. 自杀论m. 冯韵文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212. 李培林.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社会结构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 1992, 5.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6 新的社会体制、社会机制以及社会形态等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整个社会系 统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彼此的联系,其中一个组成要素发生了变化 会引发与之相联系的要素甚至整个社会系统整体的变化。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转 型表现在了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多个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