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tudy on th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of patents rights dispute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by liu xiaoxue supervised by prof. yang chunping major: procedural law college of law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y, 20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现代化通讯系统的发达,使得信息可以以一种超凡的速度进行传播,一方面 方便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过快传播,专利权这类以思想为 内容、以知识为载体的新型权利更容易受到侵犯,从而产生纠纷。人们对快捷、 方便地解决过多过快增长的专利权纠纷的需求不断提高,因而,探求一种高效的 专利权纠纷解决机制成为眼下之需。 本文结合我国专利权纠纷诉讼解决的现实状况,将视野延伸到诉讼之外,力 求发掘出低成本、高效率,更适合解决专利权纠纷的机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 采用了实证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立足我国专利权纠纷解决的实践,提出问题, 结合国外成熟的理论与有效的实践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决的方案。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五部分,全文共三万字左右。 第一部分对专利权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理论进行论述,指出专利权纠纷不同 于传统的财产权和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为本文中心思想的提出做了铺 垫。同时对专利权纠纷解决机制下的多种模式进行了对比评析,以分清利弊。 第二部分,重心在于提出本文的论点,即建立专利权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并为此寻找理论支撑,对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与弱点展开全面分析,结合 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这一机制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重点将视野放在了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以其为镜,反观己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警示我们少走弯路。尤以美国为重点,美国发达的诉讼外纠 纷解决机制为专利权寻求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成熟的制 度和完善的程序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第四部分,重点考察我国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三个重要模式民间调 解、仲裁和行政调解处理,对他们近年来在处理专利纠纷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 不足进行实证分析,指出这三种模式在专利权纠纷解决中的空间下可以发挥更大 的作用,为今后的完善做好准备。 第五部分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完善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的具体措施,从意 识层面、制度层面、和外界舆论角度对我国专利权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提 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专利,专利权纠纷,纠纷解决机制,adr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can be spread in an extraordinary rate, on the one hand to facilitate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such as patent rights to the content of thinking and knowledge more likely been violated and resulting in disputes. the demand of quickly and easily to resolve patent dispute over the excessive growth increases, therefore, seek an efficient dispute resolution into the patent rights needs.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try to seek one resolution that is low-cost, high efficiency and better suited to resolve patent disput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ality and the focus beyond litigation. in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author uses empirical methods and comparative methods in this thesis to ask question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our patent dispute resolution. combined with foreign advanced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ffective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and propose solu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otaling about thirty thousand words. part discusse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dispute resolution of patents rights disput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roperty rights and other typ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ecoming the basis for the central idea of this thesis. at the same time, various models under the dispute resolution were compared to distinguish the pros and cons. part focuses on the point that is put forwar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of patents rights dispute, and find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t.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of patents rights dispute comprehensively. combined with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resolution. part will be placed on the foreign field of vis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ts as a mirror as we can discover ourselves on the other hand. it warns us to avoid detours.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that developed th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provides a fertile soil for building the patent rights dispute resolution. we should study its mature systems and successful procedures. part focuses on three major models in china under the alternative dispute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resolution of patents rights dispute. these are mediation, arbit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mediat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in dealing with patents rights dispute in recent years. the three models in the patent space in the dispute resolution can play a bigger role next, to prepare for future improvement. p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sis where i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uthor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of patents rights dispute. from the consciousness level, system level, and external point of public view, we can improve and recommend th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of patents rights dispute. key words: patent, patents rights dispute, disputes resolution, adr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v 目 录 中文中文摘要摘要 .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ii 1 引引 言言 . 1 2 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 . 3 2.1 专利权纠纷、专利权的特殊性及其对纠纷解决的影响专利权纠纷、专利权的特殊性及其对纠纷解决的影响 . 3 2.1.1 专利权纠纷的产生及其定义辨析 . 3 2.1.2 专利权的特殊性及对纠纷解决的影响 . 4 2.2 专利权纠纷解决机制及各种模式比较考察专利权纠纷解决机制及各种模式比较考察 . 7 2.2.1 纠纷解决机制及其类型划分 . 7 2.2.2 专利权纠纷解决机制各模式之比较考察 . 8 3 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的基础理论分析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的基础理论分析 . 10 3.1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兴起与发展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兴起与发展 . 10 3.1.1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定义简析 . 10 3.1.2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兴起. 10 3.2 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依据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依据 . 12 3.2.1 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具有合理性 . 12 3.2.2 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具有比较优势 . 12 3.2.3 专利权法律制度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目标相呼应 . 13 3.2.4 专利权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内涵相适应 . 13 3.3 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限度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限度 . 14 3.3.1 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之局限性 . 14 3.3.2 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范围限度 . 14 4 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域外考察与借鉴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域外考察与借鉴 . 16 4.1 美国完善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为解决专利权纠纷提供制度支持美国完善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为解决专利权纠纷提供制度支持 . 16 4.2 英国鼓励当事人选用民间调解解决专利权纠纷英国鼓励当事人选用民间调解解决专利权纠纷 . 17 4.3 德国辅助性发展专利权纠纷的德国辅助性发展专利权纠纷的 adr 机制机制. 17 4.4 日本加强对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下所达成的结果的保障日本加强对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下所达成的结果的保障 . 18 5 我国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现状及评析我国诉讼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现状及评析 . 20 5.1 民间调解解决专利权纠纷的现状及评析民间调解解决专利权纠纷的现状及评析 . 20 5.2 仲裁解决专利权纠纷的现状及评析仲裁解决专利权纠纷的现状及评析 . 22 5.3 行政机关处理专利权纠纷的现状及评析行政机关处理专利权纠纷的现状及评析 . 2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 6 完善我国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的建议完善我国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的建议 . 27 6.1 在价值取向上树立多元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意识在价值取向上树立多元化解决专利权纠纷的意识 . 27 6.2 在制度和实践层面规范完善各类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在制度和实践层面规范完善各类专利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 . 28 6.2.1 完善民间调解制度的建议 . 28 6.2.2 完善仲裁制度的建议 . 29 6.2.3 完善行政机关调解处理制度的建议 . 30 6.3 在社在社会舆论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运用替代性纠纷解决手段会舆论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运用替代性纠纷解决手段 . 32 7 结结 语语 . 33 致致 谢谢 . 3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5 附附 录录 . 37 作者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作者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1 1 引 言 2010 年全球资讯提供商汤姆森路透提供的研究报告专利在中国 ii:中 国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未来指出,2003 年至 2009 年期间,中国的专利总量年增长 率为 26.1%,其他各国的增长速度则远落其后:美国为 5.5、韩国为 5、欧洲 为 4、日本为 1。2007 年至 2008 年,中国在欧洲、日本和美国申请的专利数 量增长率分别达到 33.5%、15.9%和 14.1%。汤姆森路透认为,中国将是 2011 年世 界上公布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将超过美国和日本。 1专利数量快速增加,人们的 权利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因专利而产生的纠纷也在迅速增长。2010 年最高人民 法院首次印发的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09 年) 中显示全国地方法 院共新收专利案件 4422 件,比上年增长 8.54%;2011 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 保护状况(2010 年) 中全国地方法院共新收专利案件增长为 5785 件,比上年增 长 30.82%。快速增长的专利权纠纷案件给法院带来了巨大压力。囿于专利权纠纷 的技术性、专业性强,审理难度大,审理周期长,且法律对专利权纠纷案件的管 辖权有严格规定(专利权纠纷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包 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大连、青岛、各经 济特区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造成法院不堪重负。法院受理专利权纠纷案件数量 的不断上升,一方面说明法院在此方面的审判职能得到了全面发挥,专利权的司 法保护赢得了各方面的信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专利权纠纷的诉讼外纠纷解决 途径不畅通,没有发挥疏减讼源、分流案件的作用。由于专利权本身以及专利权 纠纷的特殊性增加了专利诉讼的复杂程度和审理难度,因而探寻更加灵活、经济、 专业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以满足解决专利权纠纷的特殊需要具有迫切性。笔者 在本篇论文中将对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加以分析,结合专利权纠纷的特点,提出 完善专利权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不是当下才有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司法万能主义的影 响,诉讼外的各种纠纷解决方式被人们刻意忽视。将这种纠纷解决机制引入专利 权纠纷中不仅为解决专利权纠纷提供新的途径,而且有利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适用的扩张。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发现,专利权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领域尚未被 大规模开发,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形成权威性的结论很远,具有现实的 研究价值。 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我国有少部分社会主体已经开始寻求诉讼外的方 式来解决相关的专利权争议,但是由于我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不够健全,在专 利权争议中不能得到优化运用,导致社会主体运用诉讼外模式解决专利权纠纷没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2 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发挥。对此,理论界 的研究也比较薄弱,缺乏对实际解决专利权纠纷的理论指导。故寻求更恰当有效 地方式解决日益增多的专利权纠纷,稳定和维护专利权法律秩序成为我们当前迫 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笔者旨在结合专利权以及专利权纠纷的特点,对专利权纠纷的诉讼外解决机 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专利权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运作及发展,向当 事人展示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解决专利权纠纷的优越性以及局限性,为专利权纠 纷中当事人提供更多解决纠纷的方式,使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用最恰当的 纠纷解决模式。同时结合我国的实践情况,为构建完善的多元化专利权纠纷解决 机制建言,以期实现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之间良性互动,合理配置纠纷解 决资源,体现诉讼外纠纷解决的价值,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解决专利 权纠纷的效率。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 3 2 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专利权纠纷、专利权的特殊性及其对纠纷解决的影响 2.1.1 专利权纠纷的产生及其定义辨析 纠纷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人类产生之初就决定了不是每个人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同一的,观念的差异必然导致利益的冲突,使得一定范 围内或一定程度上正常的社会关系遭到破坏,正常的社会交往受到阻碍。 2在现 代汉语词典中“纠纷”一词解释为:争执不下的事情或者不易解决的问题。究 其原因,是特定主体之间基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一种对抗行为。纠纷与冲突、争 议的本质相同,都是利益的冲突,即有限的利益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不公或不合 理时,产生的一种对立不和谐状态,外在的表现形式包括不满、争执、冲突、分 歧等。一旦当事人意识到或觉得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就有 提出不满的可能;当这种不满得不到解决,针对不满的相对一方,当事人会自然 的期望与其交涉谈判,以直接正面接触的方式来抒发这种不满,进入到双方当事 人的对抗状态;而随着这种对立冲突的升级,对抗的当事人没有办法继续谈判下 去,充当解决纠纷的第三方就有必要介入纠纷处理之中。 3实际生活中的人民调解 委员会、仲裁机构以及法院等均属于纠纷解决中的第三方。 现代民主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和私有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对私有权利的保护升 级,国家不能随意侵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专利权属知识产权之一,亦即私有 财产权,为无形财产权,具有经济上利用之效力,必然也有着同样的权利诉求。 然而专利权的特殊性,即人们渴望通过使用专利权人的发明创造使我们的生活更 加便利、更加富有创造性。导致专利权人和使用人在专利的价值取向方面不可避 免的产生了矛盾,纠纷也就随之产生了。由此产生的专利权纠纷就是一种专利权 人与广大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对抗,这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即横向的 民事法律关系。在此种法律关系中专利权人想方设法的要独占自己所拥有的专利 权,法律出于鼓励发明创造的目的对专利权设定了保护。4我国专利法开篇即 揭示了其立法宗旨: “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 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 另 一方面,使用人出于便利生产生活以及获得利润等目的渴望无偿使用专利权,为 了缓解这一矛盾,法律又对专利权的保护设定了时间限制,在一定期限内保护专 利权人对专利权独有的利益,经过这一期限,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着想,设定专利权为社会所共有,任何人以合法目的均可使用,并可借此获得利 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 1 条规定。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 4 益。 另一方面因专利权权利本身含有强力的排他性,主体一旦获得即可排除他人 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将大大造成他人的不便,故各国均以立法形式对专利权进 行严格的限定,专利权之授予、实施、撤销、消灭等,概须国家行政主管机关之 干预,经严格的审核,合乎法律规定方能授予和变动。在这一程序中,国家公权 力处于主导地位。国家行政主管机关在授予当事人专利权以后,并非就此与专利 权脱离,尚需承担起专利权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此为专利权权利运行中存在的不 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即纵向的行政法律关系。 上述两种类型的专利权纠纷都是以专利权为中心发生的与专利权有关的利益 主体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故专利权纠纷应该包括授予、变动专利权过程中的行政 纠纷和专利权使用、许可、转让过程中的民事纠纷。专利权行政纠纷产生的原因 主要包括专利权人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实施强制许可决定、专利权人不服 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实施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以及专利权人不服国务院专利行 政部门行政复议决定。专利权民事纠纷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讲,主 观方面专利权人与相对人的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处于对立面;客观方面,专利权 是法律强制给予专利权人的合法垄断权,但是以不与公共利益相抵触为前提,而 在专利权的存续过程中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随历史发展产生 变化,很难从一而终。 本文中心思想在于讨论以诉讼外解纷方式来解决专利权纠纷,笔者在文中所 指专利权纠纷仅限于民事纠纷,即本文所称专利权纠纷是在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 以专利权为核心的利益冲突和对抗。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民事案件案由规 定将知识产权纠纷作为一级案由,下设 3 个二级案由,并在三级案由和四级案 由中详细设置了专利合同纠纷,专利权属、侵权纠纷,发明权纠纷,以此体现专 利权纠纷在现阶段法院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2 专利权的特殊性及对纠纷解决的影响 凡涉及技术方案法律保护的问题多属专利法调整范围,专利法所保护之发明 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即专利权的权利内容为权利主体对其拥有 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我国专利法 第 22 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 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 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创造性,是指与现 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 性特点和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 5 产生积极效果。以上为专利法对授予专利权的基本要求,除了上述特点外,专利 权还具有不同于民法规定的传统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特征。接下来,笔者将以此为 切入点对专利权的特点以及由此对专利权纠纷解决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 第一,专利权是一种带有人身属性的财产权利,具有专有性。首先,专利权 是财产权,是以知识财产为内容的民事权利。专利同作品、商标一样都是人类智 力成果的结晶,专利权是基于保护人类智力成果而产生的权利,可以说没有专利 成果就没有专利权。专利权又带有强烈的人身属性。专利的研发是一种智力劳动, 如果没有研发出新的成果则专利权就没有了存在的依据。专利权对人类智力的高 度依赖性决定了权利产生与研发人密不可分,法律保护研发人的专利申请权,除 法律另有规定和当事人约定,专利申请权属于研发人所有,当然研发人可依自己 的意愿转让、放弃。专利权之专有性意味着同一发明创造只授予一项专利权,未 经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不得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实施该专利,否则就可能产生侵权 纠纷。若当事人在进行研发或者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经营之前,没有仔细了解相 关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不但属于重复投入和重复劳动,还可能被指控侵权。 第二,专利权是现代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是一种新兴的权利。与传统物权相 比,从本质上说,专利是一种思想,具有无形性。专利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其 客体也是无形的,并非事实存在之物,其存在和实施依从法律规定;传统物权依 托于有形之物,物权人行使物权事实上更多的带有自然性。因专利成果不具有物 质形态,权利人不能像占有有形物一样实实在在的占有专利成果,权利的客体和 内容比有形财产复杂,很难通过使用和处分有体物的方法来控制专利成果,导致 专利的保护范围不易确定,权利容易遭受他人侵犯,对判断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 关系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第三,专利权具有地域性,依照我国法律授予的专利权在我国地域管辖范围 内有效,物权不因地域的改变而影响法律对它的保护。专利权的地域性决定了专 利权只能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由该国或地区法律规定,在该法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任一外国对该专利不承担保护义务,产生纠纷也只能由授权国家或地区的法院依 照授权地法律进行审理。而各国对专利法的规定各有差异,一个专利成果要想在 不同法域获得保护,必须向不同的国家申请,同样产生纠纷之时也必须在不同国 家的法院进行诉讼,大大提高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当事人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加 不可预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日益频繁,专利权的跨国纠纷数量 猛增,跨国追诉变得更加困难。 第四,专利权具有时效性,法律对专利权的保护设定时间限制,我国发明专 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 请日起计算。所有权随着物之存在而存在,随着物之消亡而消灭,取决于物的自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 6 然状态,法律不干涉其存在。专利权的时效性基于法律规定,同时也与专利权本 身密切相关。专利权是以思想知识为内容,而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替加快,新知识 不断取代旧知识,给专利技术带来挑战。对专利权的存续时间限制可以激励人们 追寻更先进的知识技术,使人们更注重专利权在其存续期间内的最优化使用。在 发生纠纷之时,重视纠纷的有效解决,而非动辄诉讼至法院,引导人们以最少的 投入获得最高的收益。 第五,专利是一种智力成果,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具有可复制性和可共享 性,不管权利主体身处何方,其他主体均可使用其专利,且不会使专利受到损毁, 传统物权的行使则依赖于对物之占有,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专利成果的可复制性 和可共享性决定了它的排他性很弱,同一成果可以在不同时空下以不同方式被不 同主体使用,正如美国学者劳伦斯莱斯格所言: “没有一种技术能在你的思想进 入我的脑子里的同时把它从你的脑子里擦去,没有一种技术使得我在分享你的思 想时候必须伤害到你。我知道了你所知道的东西,并不会使你的知识减少。思想 是一种我从你那里得到后你依然拥有的无形财产。 ”5特别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现代 信息传播技术发达,导致专利权被侵犯的可能性远远高于物权等民事权利,且难 以查找侵权人,对证据的保存和侵权的认定也有相当的难度。 第六,专利权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不管是与传统民法相比,还是同为知识产 权的著作权、商标权相比,专利权都是最复杂、最具专业性的的,尤其是发明创 造,涉及社会最先进的高、精、尖的知识和技术。这样在解决专利纠纷时,就会 涉及对专业知识的释义和判断,需要具有一定背景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无形中 提高了解决专利权纠纷的难度。 此外,专利权须依申请取得,必得有法律上之权源。各国专利法都规定了专 利审查制度,分作不审查制和审查制,尤其对发明专利,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审 查制。 6我国对专利权的授予规定严格,对发明专利采取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即 在专利申请人提交申请案通过形式审查后,将其内容面向社会公开,经过一定期 限后对申请案做出实质审查,实质审查通过之后再行授权。相对而言,著作权和 商标权的取得要简单的多。除极少数国家外,如美国仍以在先使用为商标取得原 则,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各国纷纷效仿商标注册制度,商标权因注册而产生。不 管是注册还是使用,商标的取得均无须经过专利权那样繁琐、严肃的审查过程。 法律对专利权的严格限制,同时要求当事人在处分其权利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不能违背法律的强行性规定。 综上,专利权的特殊性使得专利权的固定性和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性较弱, 在法律保护方面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以至于在发生专利权纠纷时,专利权利被 侵害的范围不是清晰明确的,权利人对纠纷结果的可预测性低,且高深的专业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 7 识对纠纷解决主体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这些都影响着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的方 式。 2.2 专利权纠纷解决机制及各种模式比较考察 2.2.1 纠纷解决机制及其类型划分 纠纷始于人类存在之初,贯穿在人类十几万年的发展历程中。有纠纷必然要 求解决,要求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解决纠纷就是处于对立面的利益主体要求 对争执不下的事项做出公正而有效的判断,改善紧张的社会关系,恢复和谐的社 会秩序,从实体效果来看,使纠纷主体追求的权益得以实现或者说使对方应承担 的义务得以履行,弥补了纠纷给社会秩序造成的冲击和破坏。 7根据社会不同的发 展阶段下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解决纠纷的方式是迥异的。从早期以礼教道德作 为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发展到今天,纠纷解决的方式也从最初的私力救济发展到 公力救济,国家成为纠纷解决的最高裁判机关,公力救济成为最终且有效的纠纷 解决方式。 纠纷的解决机制就是争议当事人用以化解和处理纠纷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有 效整合,它不是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简单叠加。 辞海中, “机制”一词原指机 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时,常借指其内在工 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 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形成机制,意味着人们对对象的认识已从现象描述 进阶到本质的说明。由于纠纷的发生及解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纠纷主体在这个 过程中不断衡量以何种方式使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对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也 处于随时变化之中。良性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每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适用中能被完 全用尽,进而寻求其他方式,并且各种纠纷解决方式之间实现优化衔接,不重复 使用。 社会生活中实际运用的纠纷解决机制类型有多种,常用的有交涉、调解、仲 裁、审判。日本学者棚濑孝雄把纠纷解决过程分为合意型解决模式和决定型解决 模式,纠纷解决的正当性在于主体之间交涉性的合意,如调解、和解。然而要达 成交涉性的合意并非一帆风顺,合意受到阻碍必然变质,进展到决定型解决模式, 如审判。8川岛武宜将纠纷的程序解决分为和解、妥协和第三者的裁定。9社会人 类学家对纠纷解决机制常按具体形式分类。美国社会学家布莱克把纠纷解决机制 分为私力救济、回避、交涉、通过第三方解决和忍让。区分各种纠纷解决机制最 关键的变量是第三方是否介入及其后果。10 根据是否有第三方主体介入及后果,国内理论界通常将纠纷解决机制划分为 私力救济、公力救济和社会型救济。私力救济是权利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 8 依靠权利人私人的力量,通过实施自助行为救济被侵害的民事权利,解决纠纷, 交涉、强制均属此类。私力救济下权利主体为个人,实施过程不具有程序性,所 依靠的是自身的力量,达成的协议不具有法律强制性。11交涉是最常见的私力救 济方式,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自由,交涉的双方当事人一般处于平等或相对平等 的地位,能够进行平等对话。强制则是双方力量悬殊,一方当事人不顾对方的反 对将结果强加于其身。公力救济是权利人的权利遭受侵犯时,依托国家机关和法 定程序运用公权力帮助纠纷主体维护自身权利,救济被侵害之权利,包括司法救 济与行政救济。公力救济下权利主体向公权力机关提出申请保护自身的权益,国 家公权力机关对审查通过的请求依法做出裁判,处理过程具有严格的程序性,一 旦进入公力救济,权利主体不能随意退出,不能自主决定救济的进程,其行为受 到公权力机关的制约,但最终处理结果具有法律强制力,影响范围广。司法救济 是最典型的公力救济方式,权利主体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必须以民事诉讼法以及 其他程序法为行为准则,违反程序性法则还会加大败诉的风险。社会型救济介于 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之间,是权利主体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求助于中立的、有影 响力的第三方,由第三方主体对纠纷解决过程进行主持,引导当事人解决纠纷。 以调解、仲裁为主要方式。与私力救济相比社会型救济纠纷解决过程中有第三方 介入,但是该第三方主体不掌控国家公权力,是一般的社会主体,其对纠纷解决 的影响来自于自身的力量。仲裁是最受纠纷当事人欢迎的社会型救济方式,具有 保密性。仲裁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纠纷解决主持人,给当事人提供了很大的自 由空间,在解决纠纷的同时创造一个和缓的场景,尽量恢复纠纷当事人之间被破 坏的社会关系。 2.2.2 专利权纠纷解决机制各模式之比较考察 我国现有的专利权纠纷解决机制由交涉、调解、仲裁、行政裁判和诉讼组成, 各模式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从性质上来说,交涉属于私力救济,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依靠自 身力量通过实施自卫或自助行为救济被侵害的专利权,如要求对方停止侵害专利 权的行为,进行和谈;交涉完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愿,当事人同意或不同意进 行交涉,交涉内容和进程的确定都由当事人决定。调解和仲裁都属于社会型救济, 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协调者和裁决者作为纠纷解决的主持人,整个解纷过程由调 解者或裁决者把握。行政裁判和审判属于公力救济,权力行使主体为国家机关及 工作人员,其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除了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外,更要担负起 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责任。 从参与解纷的主体来看,交涉是双方当事人的自主行为,不存在居中调解的 第三方。在调解和仲裁中,主持调解的第三方是在当事人合意下共同选择的。进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专利权纠纷及其解决的基础理论分析 9 入行政裁判和审判,主持解决纠纷的第三方由国家法律规定,当事人没有自主选 择权;我国法律规定:专利权纠纷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大连、青岛、各 经济特区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从解纷的过程来看,交涉的随意性强,当事人可以合意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 何形式进行,只要不违反强行法的规定。仲裁须遵循仲裁法的规定,依照仲裁规 则提出证据并进行辩论,程序上有一定的要求。行政裁决和审判必须按照法律法 规进行,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当事人须严格遵循程序法上之规定,在法定时间内 向法院提出请求、提交证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