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模型及应用14(已改).doc_第1页
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模型及应用14(已改).doc_第2页
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模型及应用14(已改).doc_第3页
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模型及应用14(已改).doc_第4页
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模型及应用14(已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模型及应用基于福建省的视角收稿日期:2010-09-13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薛国勇(1987),男,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E-mail)通讯作者:李晓(1970),男,福建福州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E-mail)薛国勇1,李晓1,游建胜2,朱昱1(1.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州 350007;2.福建省科技厅,福州 350003)摘要:优化、高效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本研究基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SSM)以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从福建省的视角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学指导研究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份额和产业竞争份额大部分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沿海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产业结构的优势;2)福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全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不是靠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优势;3)相对于其他沿海地区,福建省的发展速度相对落后;4)福建省应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模型;福建省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05(2011)0-00-Spatio-temporal Assess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A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Case of Fujian ProvinceXUE Guo-yong1,LI Xiao1,YOU Jian-sheng2,ZHU Yu1(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350007,Fuzhou,China;2.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Fujian Province,350003,Fuzhou,China)Abstract:Optimal and effici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essential to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Using traditional SSM as well as dynamic SSM to make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d vertical measure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is paper g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presents a perspective based on Fujian provinceThe result shows that:1)for the majority of Chinas coastal regions,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hare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on share a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national average,indicating that as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astal regions are superior to other regions;2)The economic growth of Fujian is more dependent on overall national growth,rather than on its own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bility;3)Compared with other coastal regions,the pace of development in Fujian is relatively slow;4)Fujian should make more use of its location advantage and undertake transferred industries from Taiwan by which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industrial structure;SSM;Fujian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所构成的各种比例关系,其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1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极为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各地方政府普遍认识到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实力持续提升是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过程,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3-4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转变缓慢仍是现阶段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5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多采用传统静态偏离份额分析,该方法的主要局限是仅仅将传统的相对静态模型应用于一个特定区域、特定部门中6-10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是通过在研究时段内设置一定的时间间隔来研究变量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间隔可以是一年或者多年本研究首先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福建省产业结构进行横向诊断,把福建省与沿海各个省份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然后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福建省产业结构进行纵向测度,从而提出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对策,为制定科学的产业结构优化政策,促进福建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研究方法介绍1.1 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是一种在国外被广泛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经济差距的数学方法该方法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儿B克雷默11于1942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恩12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SSM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到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研究中1.2 基本原理传统SSM模型的建立及推导参考崔功豪教授在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3中的论述结合其他专家的论述将模型推导如下:假设表示时期全国产业的产值,则: (1)式(1)中,表示时期区域产业的产值,n表示全国区域数,表示区域用表示时期全国所有产业的总产值,则: (2)式(2)中,m表示全国所有产业的数量设为基期,为报告期,经过变换,地区的产业的生产总值的增量可表示如下: (3)式(3)中,为区域产业增长额的产业预期值,它反映了区域产业产值按全国经济总产量的增长速度而应有的增长额;为区域产业增长额的产业结构分量,它反映区域产业产值以全国的产业结构为评价标准的优劣程度;为区域产业增长额的竞争力分量,它反映了区域产业产值自身的发展程度同全国该产业的平均发展程度的比较131.3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动态偏离份额法由瑟尔沃尔(1967)提出,通过建立动态的时间序列数据模型以减少对产业结构中激烈变化信息的忽略14;巴夫和奈特(1988)14对此模型提供了一个更准确的方法,通过将研究时段细分为每年,然后逐年累加,使得各因子的分解结果能够避免由于产业结构在较长时段内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真实组成计算公式如下: (4) (5) (6) (7) (8) (9) (10)式(4)(10)中,上标表示第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为第个产业部门在时间o-t内的增长量,表示第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全国增长份额,为全国增长份额,为产业结构份额,为区域竞争力份额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2.1 研究区概况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中国沿海9个省份和2个直辖市(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这些省市的地理位置均位于中国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但各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却各有不同,存在差异性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邻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隔台湾海峡其以福州为中心,厦门为副中心,包括省会城市福州,1个副省级城市厦门,7个设区市泉州、漳州、三明、龙岩、莆田、南平、宁德,14个县级市和45个县,陆域总面积12.4万km22.2 数据来源本研究以2004年为基期,2008年为报告期,以全国为标准区域主要参考资料来源于200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表 1 2004年和2008年沿海各地区各产业产值/亿元Table 1 Total output value in the coastal regions of 2004 and 20082004年2008年区域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159 878.3421 412.7373 904.3164 561.29300 67034 000146 183.4120 486.61辽宁6 872.65769.93 278.882 823.8713 461.571 3027 512.114 647.46河北8 768.791 370.44 635.232 763.1616 188.612 034.68 777.425 376.59天津2 931.88102.291 560.161 269.436 354.38122.583 821.072 410.73山东15 490.731 778.38 724.524 987.9131 072.063 002.6517 702.1710 367.23江苏15 403.161 315.388 716.115 371.6830 312.612 10016 663.8111 548.8上海7 450.2796.713 788.223 565.3413 698.15111.86 235.927 350.43浙江11 243.00816.006 045.004 382.0021 486.921 095.4311 580.338 811.17福建6 053.14777.872 950.332 324.9410 823.111 157.755 415.774 249.59广东16 039.461 245.428 890.295 903.7535 696.461 970.2318 402.6415 323.59广西3 320.10811.381 288.261 220.467 171.581 453.93 037.742 679.94海南769.36283.84180.41305.111 459.23437.61434.4587.222.3 福建省产业结构横向诊断根据表1的数据,运用传统偏离份额法编制出沿海各省市偏离份额分析表(表2)9表 2 沿海各地区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亿元Table 2 The shift-shar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oastal regions区域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全国份额第一产业677.981 206.8090.081 566.001 158.3585.16718.58685.011 096.74714.52249.95第二产业2887.444 081.861 373.907 682.967 675.563 335.975 323.332 598.117 828.941 134.46158.87第三产业2 486.752 433.291 117.884 392.444 730.393 139.703 858.872 047.385 198.951 074.76268.69合计6 052.187 721.952 581.8613 641.4113 564.306 560.849 900.785 330.5014 124.632 923.74677.51产业结构分量第一产业225.41401.2229.95520.65385.1128.31238.91227.74364.63237.5583.10第二产业319.34451.43151.95849.69848.88368.94588.73287.34865.84125.4717.57第三产业40.6139.7418.2671.7377.2551.2763.0233.4484.9017.554.39合计53.3210.47103.74257.32386.51289.35286.8126.16416.30129.6469.92产业竞争分量第一产业79.53141.3839.84178.9911.3941.76200.2577.387.30165.5629.28第二产业1 026.45391.11735.06444.99576.731 257.21376.73420.01817.57489.5577.55第三产业622.55219.8841.671 058.611 523.98696.66633.3289.304 305.80402.2717.81合计483.42312.60736.891 682.60958.64602.3156.34586.695 116.071 057.3866.08总偏离合计536.74302.13840.641 939.911345.15312.96343.15560.535 532.37927.74603.75实际增长量合计6 588.927 419.823 422.5015 581.3214 909.456 247.881 0243.934 769.9719 657.003851.48673.67增长率/%13.7210.6221.0715.1914.0010.4312.349.2223.5320.7711.942.3.1 区域间产业结构偏离份额的比较分析1)计算结果表明,从20042008年的5年间,11个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增长的绝对数看,广东省增长了19 657亿元,是所有沿海省份增长量最大的,海南省增长幅度最低,仅为603.75亿元福建的增长总量排第8位,仅略高于广西、天津和海南从增长率看,最高的为广东,其次为天津市,而最低的是福建省,仅为9.22%福建省在绝对增量和增长速度两方面均处于相对靠后位置2)全国份额指的是各省份在全国发展速度情况下的增长份额沿海省份中除福建和上海外,其他地区的全国份额增长量均小于实际增长量福建省的全国份额增长量为5 330.5亿元,大于实际增长量4 769.97亿元,说明福建省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全国经济增长的带动,是全国经济发展作用的结果3)产业结构分量是排除了全国增长效应的偏离份额从表2可看出,除广西外,沿海其余地区的产业结构分量都是正值,表明沿海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全国处于优势,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其中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分量最大,达到416.3亿元,同时也可判断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产业结构分量居前,天津、辽宁、福建和广西为第二集团,与第一集团有较大差距,福建的产业结构分量为26.16,位居第八,远远落后其他沿海省份4)产业竞争分量是排除了全国增长效应和产业结构分量后的偏离份额除上海和福建外,沿海其他地区的产业竞争分量都为正值,说明沿海各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领先全国其中广东省的产业竞争力分量达到5 116.07亿元,比沿海其他地区的总和还高,这与它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有莫大关联而福建省的产业竞争分量为586.69亿元,说明福建省的产业竞争力与其他省份有巨大差距2.3.2 区域间各次产业产业结构内部偏离份额比较分析从产业结构内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第一产业的全国份额都为正值,同时沿海各地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全为负值,产业竞争力分量除辽宁、山东、江苏、广西外,其他地区也都为负值,充分说明了第一产业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这与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福建的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分别为227.74亿元和77.38亿元,说明福建在第一产业不具竞争优势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都为正,说明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率,但是在产业竞争分量方面,辽宁、天津、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的产业竞争分量为正值,而河北、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为负值福建的产业总偏离值为132.67亿元,其中产业结构分量的优势被产业竞争分量的劣势所抵消,所以应加强福建产业竞争力在第三产业方面,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分量都为负值,说明沿海区域在产业结构没有优势,但在产业竞争分量方面,沿海地区的水平千差万别,其中广东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竞争分量达到4 305.8亿元,超过了沿海其他地区的总和,说明第三产业分量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贡献巨大福建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都为负值,与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处于远远落后地位2.4 福建省产业结构纵向测度表 3 20012008年福建省和全国各产业产值/亿元Table 3 Total output value of Fujian and China during 2001 and 2008福建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4 253.68651.111 904.211 698.362001109 655.1715 781.2749 512.294 4361.6120024 682.01664.782 159.941 857.292002120 332.6916 537.0253 896.7749 898.9020035 232.17692.942 492.732 046.502003135 822.7617 381.7262 436.3156 004.7320046 053.14777.872 950.332 324.942004159 878.3421 412.7373 904.3164 561.2920056 568.93841.203 200.262 527.472005183 217.4022 420.0087 364.5873 432.8720067 614.55896.173 743.712 974.672006211 923.5024 040.00103 162.0084 721.4020079 249.131 002.114 549.423 697.602007249 529.9028 095.00121 381.30100 053.50200810 823.111 157.755 415.774 249.592008300 670.0034 000.00146 183.40120 486.618个?根据表3的数据,应用公式(4)、公式(6)、公式(8),分别计算20012008年共78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可得出产业结构分量表2.4.1 福建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的历年比较分析图 1 20012008年福建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曲线Figure 1 Curve of shift-shar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ujian,20012008?从图1的曲线走向可以对福建省各产业增长特点做出总体判断显然,福建省的全国份额分量这几年的提高幅度比较大,表明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全国的经济增长带动的,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提高的幅度大大高于往年但各年度的结构分量基本上维持在0上下,年际间波动比较缓和,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而竞争分量年际间波动较大,总体上呈先升后降再升再降之态势,2007年增幅最高,2005年为最大负增长2.4.2 福建省第一产业偏离份额历年比较分析图2 20012008年福建第一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曲线Figure 2 Curve of shift-share of primary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ujian,20012008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增长主要也受全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总偏离额除2004年外均为负值,而且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图2),表明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2.4.3 福建省第二产业偏离份额历年比较分析?图 3 20012008年福建第二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曲线Figure 3 Curve of shift-share of secondary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ujian,20012008福建省第二产业的总偏离额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波动从图3上可以看出,福建省的第二产业分量的变化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2005年,在这一段时间内,除2004年外,第二产业的结构分量大致呈上升的趋势,然而从20052008年,结构分量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与此同时,在20022005年福建省第二产业的竞争份额大致保持在全国的平均水平,在2005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然后从2005年后逐年提高,表明在福建省第二产业发展长中的产业结构推动效应明显,但竞争力因素不具有优势2.4.4 福建省第三产业偏离份额的历年比较分析福建省第三产业的偏离份额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的曲线大致保持一致的趋势,年际间波动比较缓和,总体上逐年成递增状态,然而竞争分量在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图4)图 4 20012008年福建第三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曲线Figure 4 Curve of shift-share of tertiary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ujian,200120083 结论与讨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多数沿海地区发挥区位优势,特别是第二产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会有明显下降,部分地区可能呈现小幅上升的态势这种结构变动对城市产业结构、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第二产业的增长越来越具有质量的内涵,说明这种增长本身就内含了产业技术的升级同时,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空间,这就为第三产业的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拉动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第二产业具有结构优势,但又被产业竞争的劣势所抵消,说明福建省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还远未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进而带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指标在沿海地区的排序呈现下滑态势也是一种警示目前,国务院已通过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这给福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支持,福建省应抓住机遇,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承接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航运中心建设则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航运中心建设不仅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临港产业,乃至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福建省具有优良的港湾条件,同时福建省在造船、石化、机械以及电子等领域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应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地方产业集群成长,进而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与此同时,可以增进与两大三角洲的经济往来,以项目合作为平台,不断地进行资金、技术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流动,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References):1 Su Dong-shuiIndustrial Economics 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6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Lu Da-dao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Structure MBeijing:Science Press,1998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 Kuznets SModern Economic Growth:Rate,Structure and Spread 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4 Acemoglu D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 MPrinceton Ne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5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social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Eleventh-Five-Year Period MBeijing:China Market Press200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国家及各地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6 Guo Wen-liApplication of the shift share analysis method in separating the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 JForecasting,2001,20(2):78-80郭文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分离经济增长因素中的应用J预测,2001,20(2):78-807 Duan Jin-dong,Chen Hai-ming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SS method in Jiangsu province J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