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绑架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且严重损害他人身心健康。所以,绑架罪历来 都是世界各国刑法打击的重点。但该罪在理论及实践操作中还有颇多争议,本文就该 罪的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了探讨。分以下三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刑法对绑架罪的规定可以看出,虽然世界 各围对绑架罪的规定称谓不同,但它们的本质却是一样的,从立法精神上看,它们也 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打击犯罪,保护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规定 的绑架( j ! j ;入) 罪,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规定的勒索性虏人。接着叙述了绑架罪在我国的 历史发展过程,绑架罪的罪名本质及其在理论上之争论,绑架罪的犯罪构成的认定, 通过对绑架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论述了我国绑架 罪的本质及其认定。 第二部分,笔者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绑架罪的既遂与未遂形态的认定问题进行 分析,并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结论。 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共性和区别,接着论述了以索债为目 的的非法拘禁罪与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罪的界限;分析了绑架勒索的绑架罪与抢劫 罪矗勺共性和区别,并详细举例证明:分析了绑架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共同点,从侵犯的 主要客体、犯罪的对象、犯罪手段的实旌方法、胁迫方法、实施威胁的内容、行为人 获得则物的来源、既遂的标准七个方面论述了两者的界限;最后分析了绑架罪和拐卖 妇女儿童罪的共同点,接着从主观目的,客观方面行为方式,犯罪客体和获取非法利 益的途径四个方面论述了两者的界限。 关键词:绑架罪疑难问题研究 a b s f r a c f k i d n a p p i n go f f e n c en o to n l yh a ss e r i o u ss o c i a l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 ,b u ta l s o h u r to t h e r sm e n t a lh e a l t h s o ,a sar e s u l t ,i ta l w a y si sat a r g e tc r i m ea l lt h ec o u n t r y a r o u n dt h ew o r l df oc 叩e 五m b u tt h e r e8 攒1e x i s ts o m ei s s u e sa r g u e di n 小e t 1 1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f i e i d t h ep a p e re x p o u n d so ns o m ei m p o r t a n tp r o b i e m s a b o u tk i d n a p p i n go f f e n c e ,i t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b o u t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 7 l e g i s l a t i o no nk i d n a p p i n go f f e n c e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 ,w ef o u n d t h a “th a sd i f f e r e n tn a m ei n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y ,b u t t h e ya r es a m ei ne s s e n c e t h a ti no r d e rt op r o t e c tp e r s o n n e lr i g h ta n d 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i nt h i sp a r t ,t h ew r i t e r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t h eh i s t o r i c a id e v e l o p m e n to fk i d n a p p i n g o f f e n c ei nc h i n a ,t h e nd i s c u s ss o m eh o ta r g u e dp r o b l e m sr e l a t e dt ot h ee l e m e n to f c r i m e ,f r o mt h e m ,w eg e tt h ea t t r i b u t eo fi t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ew r i t e rd i s c u s st h ei s s u eo fc o m p l e t e dc r i m ea n d a t t e m p t e dc r i m eo fk i d n a p p i n go f f e n c e ,a n db r i n g f o r t hp e r s o n n e l v i e w p o i n t s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ew r i t e rd i s c u s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 ,e e nk i d n a p p i n g o f f e n c ea n do t h e rs i m i l a ro f f e n c es ot h a ti tw i i lb eu s e f u lt o p r a c t i c a l f i e l d i n c l u d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h e e nk i d n a p p i n go f f e n c ea n d f a l s ei m p r i s o n m e n 匕a n d d i s t i n g u i s hi tf r o mr a c k e t e e r i n g ,e t c k e yw o r d s :k i d n a p p i n go f f e n c ej h a r dp r o b l e mjr e s e a r c h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 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切 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引言 绑架是近现代西方社会一+ 种常见的犯罪,在旧中国更是青帮黑社会惯盗悍匪 常用的劫财勒钱手段,俗称“绑票”。新t p 因成立以后,在我囤大陆l 酱经有很i 乏段 时削没有发生这种案件,可以说掳人勒赎在新中国已几近绝迹,所以,从1 9 5 4 年 起草刑法至1 9 5 7 年草拟的刑法草案第2 2 稿,以及之后陆续修改的草稿( 共3 3 搞) , 都没商规定这类犯罪。1 9 7 9 句i7 月1 闩通过、7 月6r 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幽 刑法是在第3 3 稿基础卜起草的,也没有设置绑架罪这种罪名,更没有规定此类 犯褶的罪状及其法定刑。 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百万、亿万富翁 在- p 幽大地也已见惯不惊,这就为以勒索则物或者获取其他不法利盏为f = _ ! i 的的绑 架罪的死灰复燃创造了客观条件。加之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的侵入,港 澳台黑社会组织向大陆的渗透,绑架这种严重的犯罪在我国大陆开始潜滋暗长, 且呈翻益猖獗之势,4 i 仅严重地威胁着广大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安全,而 上上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 9 9 1 年9 月4 同通过了关 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增设了绑架妇女、儿童罪和绑 架勒索罪两个新罪。1 9 9 7 年刑法修订时,考虑到绑架罪的司法实际情况,立法机 关将原来决定中的绑架勒索罪修正为绑架罪,其外延包括以勒索财物为目的 绑架他人和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我国现行刑法第2 3 9 条的规定: 一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l o 年以上有期徒刑 或者无期陡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 处死刑,井处没收财产。”同条第2 款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罂幼儿的,依 照时款的觇定处罚。 由于绑架罪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所以绑架罪历来都是世界各国刑法打击的重 点。当前,科该罪在理论及实跋操作中还有颇多争议。而且绑架罪是修订后的我国 删法伽定的一项新罪,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犯罪之一,与本罪相关的一些问题 值得探讨。本文对绑架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犯罪目的、既遂和未遂的界定等法 律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指出绑架罪和几种相似犯罪的异同点,并举例进行详细 分析。 i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绑架行为的本质 ( 一) 国外刑法对绑架行为的本质的规定及其评价 世界各国对绑架罪的称谓却各不相同,有的叫虏人罪,如加拿大刑法典 第2 1 7 祭规定,有的叫虏人勒赎罪,如意大利刑法典第4 1 6 条规定,还有的 圉家不将其独立成罪,而作为敲诈勒索的一种严重情节,如俄罗斯刑法典第 1 2 6 条规定,虽称谓不同,但基本性质大致相同,罪质相当,现略举几例: 美固的多数司法区将绑架分为三类: 1 、普通绑架:在有的司法区里又州二级绑架,在许多州里,普通绑架和非法 拘禁的主要区别在于这个犯罪行为是否秘密进行。如果是秘密进行的,就是绑架 罪,否则,就是非法拘禁。 1 2 、加重绑架:在有的司法区,也口q 一级绑架。除具备普通绑架的要件外,具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构成加重绑架罪: ( 1 ) 出于勒索钱财的目的 ( 2 ) 为了下列目的之一而拘禁他人2 4 小时以上的 给予身体伤害 进行性侵犯 实施一项重罪 恐吓被绑架人或第三者 干扰政府执行职务 ( 3 ) 造成被绑架人的身体或精神严重后果的 3 、绑架儿奄:绑架儿童既可以使用暴力方式,也可以使用欺骗手段,儿煮就 是指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年龄之规定,不同州有不同规定。 德国刑法典第十八章规定:针对个人自由的犯罪行为,第2 3 4 条规定了 绑架罪:行为人通过诡计,威胁或者暴力将他人带往本法空间效力范围以外的区 域或者诱使其前往上述区域或阻止其返回,因此使其陷入由于政治上的理由而被 追究或者遭受及法制国家基本原则的来自暴动力或者专横措施的对身体或者生命 的损害,被剥夺自由或者被显著损害其职业的或者经济地位的危险的,处不低于 2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一年自出刑。 第十八章第2 3 9 条c 项规定了勒索性虏人:行为人拐走某人或者逮住某人, 目的在于利用被虏人对其健康的担心进行勒索的,或者利用由其通过这种行为给 某人造成的状况进行勒索的处不低于5 年自由刑。 5 :f 本刑法典对绑架罪的规定与德国刑法典第2 3 9 条的规定大致相同, 只不过称谓不同,叫以勒索赎金目的的略取,规定在“略取和诱拐罪”一章中。 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刑法对绑架罪的规定可以看出,虽然世界各国 对绑架罪的规定称谓不同,但它们却有实质性大致相同的内容,从立法精神上看, 它们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打击犯罪,保护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无论是英美法 系固家规定的绑架( 虏人) 罪,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规定的勒索性虏人,都是以本国或 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法律为依据。 ( 二) 中国对绑架行为的本质的规定及其认定? 我国对绑架罪的本质的规定也是如此,绑架罪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悠远。我国 早在汉代就有虏人勒赎罪的法律规定。晋书刑法志记载:汉科有持质。“持 质”就是“持质者执持人为质,以求财也。后来各封建王朝均效仿之。可见绑架 罪在古代业已十分普遍。台湾地区的1 9 3 5 年国民党政府刑法也规定了虏人勒赎罪。 这部删法第1 4 7 条规定:意图勒9 赛而掳人者,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因而致人死 亡或重伤,处死刑。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惩治盗匪条例 第1 1 3 条规定,以虏人勒赎者,皆以盗匪论。” 建国以后,我国对绑架罪的规定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程:1 9 9 1 年9 月4 :_ _ i 全圈人大常委会第2 1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 予的决定,其中新增设的一个罪名,就是绑架罪。绑架勒索在民间俗称“绑票”, 是指为了谋取利益而绑架人质的行为。这种丑恶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和旧中国时 常发生。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犯罪在大陆度绝迹。因此在1 9 7 9 年刑法中投有规 定绑架罪。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此类犯罪又死灰复然,且犯罪率有增长趋势。由 于当时刑法没有规定此类犯罪,所以令司法机关无法可依,对他人的人身权益造 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最高人民检察院1 9 9 0 年4 月2 7 日关于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第3 卷,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4 0 4 页。 - 南格:比较刑法学,长春fj j 版社1 9 9 1 年版,第5 4 6 页。 3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以人质勒索他人财物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中,将这种行为解释为抢劫。使 司法机关有法可依,确实对打击这类犯罪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毕竟绑架勒 索与抢劫不同,剥1 之以抢劫罪论处实有不妥。最后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的 需要,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将其独立成罪,到1 9 9 7 年新刑法典颁币,州,该行为以绑架罪的形式在刑法典中体现出来。总之,我围刑 法史上对绑架勒索的规定经历了刑法不予规定,司法上以抢劫罪论处,后由立法 机关以特别刑法的形式对之独立成罪,终于在新刑法典中予以正式规定的历 程。 1 、绑架罪的罪名及其在理论上之争论 我国刑法典第2 3 9 条规定: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 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并在第2 款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以 绑架罪论。掘此,只要行为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或以满足不法要求为目的,瑛施 上述客观行为,具备了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就构成绑架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 9 9 7 年1 2 月1 6 日颁布施行的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 固刑法) 定罪名的决定,绑架罪是涵盖刑法第2 3 9 条两款内容的罪名。不论行为 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是为勒索财物而绑架他人的,或者是偷盗婴儿的或是绑架他人 作为人质的行为,一律以绑架罪论,不再存在刑法典修订以前绑架勒索的说 法。在刑法理论界,有的学者对此表示赞同,但也有别的学者认为,刑法第1 款 中:“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行为和第2 款: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儿 的行为称之为绑架勒索罪,第1 款中:“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称之为绑架罪。” 2 具体理由是:偷盗婴儿和绑架他人的目的皆为勒索财物而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目 的则是满足自己的不法要求,犯罪目的之不同应使它们分成两类犯罪,即绑架勒 索和绑架罪。还有的学者认为,刑法第2 3 9 条共规定了3 个罪名。其中第1 款包 括:“以勒索则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绑架罪”和“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绑架罪; 第2 款中“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应为偷盗幼儿罪。” 笔者赞同第1 种观点即绑架罪是涵盖刑法第2 3 9 条两款的内容。因为不论是 “为勒索财物而绑架他人或者偷盗婴幼儿,办或是绑架他人作为的人质”,都是以 沈家奉:历代删浩考第3 卷,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4 0 4 页。 j | 2 ;! 秉忠新刑法教程,中罔人民大学i _ i j 版1 9 9 7 年版,第5 8 9 、6 0 7 页。 丁蔡英: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3 7 页。 4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绑架”行为作为必要前提,没有绑架行为就不可能构成本罪,更不存在受处罚 的可能。所以绑架行为是该罪的特征行为,贯穿于该法条两款内容之中,使之具 有整体性,我们不应,也没有必要将其割裂开来,一一独立成罪。第2 种观点从 犯罪目的之不同将其分为绑架勒索罪和绑架罪,也难避片面之嫌。至于第3 种观 点,则是刘法条进行支解,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对法条进行解释,将其分为3 个 罪名,也是不科学的。罪名的确定应符合概括性,科学性,合法性的要求,。要能 体现罪的本质特征。“绑架”行为是绑架罪的特征行为,绑架罪高度概括了该罪的 本质特征,所以该罪名作为刑法第2 3 9 条二款内容的罪名符合罪名确定的要求, 也符合1 9 9 7 年1 2 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定罪名的 规定的要求。 2 、绑架罪的犯罪构成的认定 ( 1 ) 绑架罪的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关系。 根据犯罪客体所包含的社会关系的范围,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 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所有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 同侵犯的客体,而直接客体则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或威胁的具体社会关 系。再根据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寡,直接客体又可分为简单客体和 复杂客体。简单客体是指某一犯罪只侵犯了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而复杂客体是指 菜一犯罪同时侵犯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体的社会关系。我们研究绑架罪的客体即 是研究这一犯罪所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二种或是更多。 关于绑架罪的犯罪客体,刑法理论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主张。第一种主张为“简 单客体说”,但表述各有不同:( 1 ) 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2 ) 是他 人的人身自由权、健康权或生命权。;( 3 ) 仅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国;( 4 ) 是他人的人身 权利和人身自由舀。第二种主张为“复杂客体说”,表述也各有不同:( 1 ) 既侵害了他 人的人身权利,有时又侵犯了他人的公私财产所有权。;( 2 )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同 高t ;喧、马克吕主编刑法学上编,法制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7 7 页。 高锦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下册,中周人民人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招1 6 2 页。 车晓i j 刑法学下册,法律j l 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3 8 页。 宏杰,许成磊+ 海峡两岸绑架罪之比较研究载云南法学2 0 0 0 年第2 期,第4 2 页。 中因删洼例典编委会:中国刑法词典,学林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4 2 6 页。 赵秉忠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火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7 4 页。 e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时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及其他权利。第三种主张为“并存说”,认为“勒索型绑 架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而“人质型绑架罪”侵犯的 是简单客体:公民的人身权利9 。 笔者赞同“简单客体浇”并认为“复杂客体说”和“并存说”均不妥。笔者 认为在任何情形下某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应该是。样的,要么是简单客体,要么 是复杂客体,二者必居其一。绑架罪所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这是我国现行刑法第2 3 9 条所列两种情形所侵犯的共同的具体的社会关系。这样 看来第三种“并存随”认为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有时是复杂客体有时是简单客体的 观点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我国刑法对“人质型绑架罪”的犯罪目的没有明文规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行为 人绑架人质的目的与勒索财物无关,而是要求第三方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如某甲 以逃避追捕为目的绑架某干警乙作为人质。“复杂客体说”中的第( 1 ) 种观点未包括 这种情形,而第( 2 ) 种观点包括了这种情形,但将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财产权利及其 他权利并列作为绑架罪的客体,则值得商榷,依此类观点任何一神绑架罪都必然侵 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财产权利及其他权利,这似乎将“勒索型绑架罪”与“人 质型绑架罪”混为一谈,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是绑架罪必然侵犯的客体,而财产权利 或其它权利则仅是绑架罪可能侵犯的客体。由于直接客体必须是实施某种行为所 必然而不是有可能侵犯的某种具体社会关系,所以绑架罪的犯罪客体不应是复杂客 体。 此外,我国刑法第6 条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 有特别规定外,都适用本法。”掘此规定,凡在中国领域发生的犯罪案件,除去法 律特别规定外,我国均有刑事管辖权,假定如果一个外国人在我国境内遭遇绑架, 那么我们还能将具体案件的犯罪客体称之为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吗? 当然不 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外国人不具有中国国籍,当然不属 于中国公民,这就使本罪的犯罪客体遭到了尴尬的局面。所以,笔者认为绑架罪 所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而且,笔者认为:“他人包括本国公民,在 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这更能体现本罪的犯罪对象,更能体现我国刑法 打击犯罪,保护人权的特点。针对有的学者将本罪的犯罪客体归纳为公民的人身 张叫惜 刑法学下册 玉律j f 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3 7 页。 粤絮譬:g 即刷法) 第2 3 9 条法律冲突辨析及修改意见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5 奶,第6 2 页。 6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自由权利和财产所有权,笔者认为,这也是不科学的。绑架是非法剥夺他人人身 自由的一种形式,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绑架罪除了必然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外, 并非同时必然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或者其它权益,而且我国刑法将该罪规定在侵 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一章中,更侧重于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权利。所以本罪客体应 该为“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这完整而科学的概括了本罪的犯罪客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绑架罪的犯罪客体仅为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 2 ) 绑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麻醉或其他方法,劫持他人或 偷盗婴幼儿的行为。 如何正确理解“绑架”行为? 暴力、胁迫和麻醉方法应视为“绑架”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刑法中有 许多罪都以“暴力、胁迫和麻醉方法作为其罪的客观行为的表现形式。那么如何 界定它的涵义昵? 难道它在不同的罪中具有相同的涵义吗? 当然不是如此,虽然 暴力,胁迫和麻醉方法是许多罪的客观行为的表现形式,但毕竟一些犯罪所规定 的法定刑是不同的,最低起点和最高起点也不同。这些客观行为的暴力程度一定 要与具体犯罪的法定刑的高低相适应。一般而言,法定最低刑起点高,该种犯罪 客观行为的严重程度就大一些,反之亦然,例如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在客观行为 中都可能包含“暴力、胁迫和麻醉方法”,但他们的法定刑不同,非法拘禁罪一般 刑期为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而绑架罪则是1 0 年以 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相对而言,它们法定刑的区 别十分明显,所以本着法定刑与客观行为相一致的原则。我们可以对绑架罪的客 观行为的表现形式作以下理解,除将“偷盗婴幼儿”视为绑架罪的特殊方式外, 绑架行为一般是指吼暴力、胁迫、麻醉或其它使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的方法, 将他人置于自己的实力控制之下的行为。暴力方法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所谓“暴 力”是指行为人对被绑架者的身体实行直接打击或者强制的方法。例如:殴打、 禁闭、捆绑等。暴力的实施者是有意识的,指向被绑架人,是用以排除被绑架人 的反抗以达到绑架的手段,这里的暴力包含伤害行为,不包含杀害行为。暴力的 强度以及造成的被绑架人的伤亡状况,则是量刑予以考虑的重点。胁迫方法:这 种方法指对被绑架者或他人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实施精神强制,使被绑架者 不敢反抗,胁迫的对象是针对被绑架者或者其亲属朋友、胁迫的内容是对被绑架 者或其亲友实施暴力相威胁,即以剥夺生命健康为内容。如果胁迫的实施者以揭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发隐私,散布丑闻,损毁其名誉相威胁,这不能成为胁迫的内容,因为此种胁迫 根本起不到人身强制的作用,被胁迫人完全有自由的意志。胁迫的方式,可以是 语言,也可以是动作进行直接威胁。而且在当场使用,胁迫后如遇反抗,会立即 将胁迫的内容予以实现。麻醉方法。所谓麻醉,是指行为人以服用,注射麻醉药, 以酒灌醉或其方法麻痹被绑架者,使其丧失反抗能力,处于不能反抗的状态。这 种方法在绑架中比较少见。麻醉的方法十分多样化,无论注射麻醉药物,以酒灌 醉,还是电击,使用催眠术,只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违背了被绑架者的意志,造 成有利于行为人的条件,从而完成绑架的,应视为麻醉方法。 其它方法是指暴力、胁迫、麻醉行为以外的人身强制方法,在实践中,利用 袱绑架者熟睡、昏迷而实施绑架的大有人在。除此之外,其它方法还应包括欺骗 方法:同本刑法中“略诱及和诱罪”中和诱就是指以欺骗、诱惑手段实施控制他 人的行为。其欺骗是指以虚假事实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诱惑是指以甜言蜜语打动 ? 对方,使对方作出不正确的判断,所以诱惑没有达到欺骗程度。但不管是欺骗还是诱 惑,均不违背被害人的意志。我国通常将欺骗与诱惑统称诱骗,现代汉语词典对 欺骗的解释是“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该词义本身不古 违背意志力的特质。被害人因受“欺骗”而为“欺骗目的”行为时。其本身精神及 人身并未受到暴力影响,也没受到意志强制。被害人之所以为“欺骗目的”行为,是 基于对错误信息的错误理解自愿为之。如诈骗罪之被害人受到欺诈而自愿交付财 物。也就是晓,欺骗行为没有暴力因素,也无意志强制特征。而绑架行为的本质特征 在于违背被害人意志,致其不能、不敢、无力或不知反抗而控制或直接实施身体打 击或强制而控制。所以不含暴力因素也无意志强制特征的欺骗方法是不能成为绑 架行为的客观要件的,至于使用欺骗手段“乘机将其加以扣押”勒索财物的,实际 上带有暴力因素的“扣押”爿是绑架的实行行为,因为“扣押”已经超出了欺骟方 法的范围擞骗是绑架行为的预备行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利用未成年人不能辨 别是非,进行诱骗,或对成年人编造虚假内容进行欺骗,从而达到绑架目的的, 都应以绑架罪论罪科刑。 绑架罪的客观方面行为的本质,刑法学界有单一行为说和复合行为说两种 观点。单一行为说认为: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麻醉或其他方法 劫持他人或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复合行为说有两种表述:一是认为绑架罪的客观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刑事审判参考载法学研究2 0 0 2 年第3 期,第4 9 5 i 页。 8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方面是由绑架行为( 或偷盗婴幼儿行为) 与勒索财物或提出不法要求行为( 当行 为人是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时) 两方面组成的:。二是认为绑架罪的客观方面是行 为人须实施了绑架他人并勒索赎金的行为,绑架他人与勒索赎金两个方面缺一不 可。该科r 观点的理由是:( 1 ) 绑架罪这罪名本身是犯罪行为的概括和提炼,如 果说该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仅仅是指绑架这一单一行为,那么,绑架罪罪名的确 定就缺乏本源上的根据,就是名实不符;( 2 ) 虽然刑法第2 3 9 条未将勒索财物的 行为加以描述,而是将其作为了犯罪目的的内容,但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理, 恸索删物的目的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勒索财物行为的存在;( 3 ) 如果将绑架罪的 客观方面的行为理解为单一行为,那就意味着只要实施了绑架他人的行为就构成 犯罪既遂,至于行为人是否实施了勒索财物的行为对犯罪既遂的成立没有影响。国 笔者认为,绑架罪在客观方面应由单一行为构成;而复合行为说既不符合立 法规定,也欠缺理论根据。其具体理由在于: j 第一,我国新刑法中有不少条款都规定以某种目的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例如 刑法第1 5 2 条走私淫秽物品罪的“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第1 7 5 条高利转贷罪 的“以转贷牟利为目的”,第1 8 7 条用帐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的“以 牟利为目的”,第1 9 2 条集资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第2 1 7 条侵犯著作 权罪和第2 1 8 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以营利为目的”,第2 4 0 条拐卖妇女、儿童 i 口的“以出卖为目的”,第2 7 6 条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 目的”,等等。毫无疑问,这些目的要件在犯罪构成中应属于主观要件范畴,其主 要作用在于限定犯罪客观方面即犯罪行为的构成,缩减刑罚的适用范围。从根本 上而占,主观上的目的要件与客观上的行为要件两者截然不同。尽管彼此在犯罪 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互依存、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相互结合、一致即主观 与客观相统一:但两者却不可相提并论, 要件,也不能将主观要件混为客观要件。 混为一谈:既不能将客观要件混为主观 绑架罪中的“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理应 为目的要件,因而在犯罪构成中自然应属于主观要件,若将其视为客观要件实属 不妥。 第二r 主观目的在司法实践中惯常表现为目的行为,即绑架犯罪中的“勒索 财物目的”往往表现为勒索财物行为。进一步说,具备绑架与勒索复合行为的犯 肖中华:约墚罪略论载山东法学1 9 9 9 年第5 期,第2 8 页。 孙光骏,李希慧:论绑架勒索非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1 9 9 8 年第1 期,第4 5 页。 绑梨菲若干问题研究 罪案件司空见惯,而且犯罪分子的真实意图或最终企盼就在于勒索到大量财物。 就基本内容而言,绑架与勒索两行为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但在此应当明确的是 目的与目的行为属于两个不同概念。当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时,勒索财物是主观要 件;而当绑架以后,又勒索到大量财物时,勒索财物则表现为客观要件。 第三,刑法将绑架罪的客观方面规定为只要有绑架行为即可构成,至于绑架 行为实施以后是否勒索到财物则在所不问( 虽然不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但会影响 到量刑轻重) 。这对于解决犯罪的既遂与未遂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一般 而言。,复合行为若要构成犯罪既遂,须完全具备所复合的数行为( 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行为)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行为也不能构成犯罪的既遂,而只能构成犯罪未遂。 既遂犯与未遂犯两者刑罚结果不同。对于未遂犯,要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 罚,处与既遂犯相同之刑罚则有不尽合理之处。因此,如果将绑架罪客观方面视 为复合行为,其犯罪既遂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绑架与勒索财物两行为,缺少其 中之一便应是未遂。这就容易导致绑架行为实施以后没有勒索到财物,但所造成 的危害后果极其严重( 例如致被害人死亡等) ,而无法按照既遂犯予以处罚的矛盾 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其和国刑法典第2 3 9 条的规定,绑架罪客观行为的表现形 式有三利,: 绑架他人勒索财物的,这种表现形式的犯罪可谓司空见惯。是指绑架他人之 后,以其作为人质,要求被绑架人的亲属或利害关系人交付一定数额的金钱,赎 吲被绑架人,甭则,将对被绑架人予以伤害,甚至杀害,在认定此种形式的绑架 罪时,一定要查明行为人绑架人质是否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如果是,即以绑架罪 论,否则不构成绑架罪。 绑架他人提出不法要求的,这是指不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是用绑架他人作 为人质的方法,向其亲属或利害关系人提出不法要求,以达到其主观目的,此利, 形式在实践中也比较常见。现举一例:曹某在公安机关民警押解下,到某地抓捕 销脏人犯。途中,营某趁人不备,跳车跑到一个理发店内抢得把剃头刀,并当 场劫持一名小孩作为人质并抗拒抓捕。当公安民警郭某上前抓捕时,曹某手持剃 头刀将郭某手臂静脉血管割断,逃离现场,到第二年后被抓获。经法医鉴定,郭 某的伤程度轻伤,对本案如何定性。有三种意见:故意伤害罪,脱逃罪和绑架罪。 笔者认为绑架罪是正确的。因为曹某实施了劫持人质的不法行为,并以暴力相威 o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胁,抗拒抓捕,迫使公安人员放其逃跑,主观上直接故意,客观上有劫持他人作 为人质的行为,且出于特定目的:逃避追捕或要求司法机关放其逃跑。因此其行 为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如果只定故意伤害罪,显然放纵了犯罪。认定为脱逃 罪,客观条件也不符合,曹某脱逃的场所应当是在关押场所( 如看守所、监狱) ,而被 告人营某是在公安人员对其没有办理任何强制猎施手续,带其去抓捕其他人犯的 情况下逃跑的。所以本案只能定绑架罪。 此外,此种形式的犯罪还有一点值得研究: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构成的绑架罪 是否要求行为人提出要求必须为“不法”。笔者认为,从性质上看,绑架罪是一种 暴力犯罪,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从立法意图上看,设立绑架罪是为了重点保 护他人的人身自山权利。行为人绑架他人后,又以其作为人质向其利害关系人提 出了要求,如果违反了我国的法律,想以此达到反社会或者其它目的,则应定其 要求为:“刁i 法”,应以绑架罪论处。如果行为人提的要求为合法要求,笔者认为 j 不能以绑架罪予以认定。因为合法要求毕竟与“不法”要求的性质相去甚远,性 质的不同决定了不能将其相提并论。而且从预防犯罪的角度看,我们不能,也不 应扩大此种形式的绑架罪的打击对象的范围。所以对绑架他人作为人质而后提出 合法要求的,笔者认为,应以非法拘禁罪论。 偷盗婴幼儿的行为的,此种形式的犯罪是绑架罪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刑法 在2 3 9 条第2 款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说 明此种行为与绑架罪的前两种形式有着相同的社会危害性,必须以绑架罪论。因 为,婴幼儿( 不满6 周岁为婴幼儿) 对社会完全没有或者缺乏经验,加之其幼小, 缺乏必要的反抗能力,所以一些犯罪分子不需要使用暴力,胁迫等一系列的强制 方法就能将其控制。盗窃便是种特殊形式。在此种情形下,将婴幼儿盗走并控 制,以此作为人质向其监护人索取财物,其社会危害性与一般的绑架罪无甚区别。 所以按刑法明文之规定以绑架罪论,无需质疑。 绑架行为是否以“将被害人劫离原地”为条件 在有的论著中,有的学者认为,绑架是违背被害入及其亲友之意志,使用暴 力、胁迫将被害人虏离其住所或居住地,簧于个人的实力控制范围之内。笔者认 为,这种观点不仅没有法律依据,而且丝毫站不住脚。因为我国刑法第2 3 9 条规 定的绑架罪并非将被害人虏离其住所或居住的地为必要条件,实践生活中,社会 现象纷繁复杂,我们不能轻易的否认一种情况,而去肯定为种情况不可否认。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实践中大量存在行为人将被害人掳离原地后,才进行勒索( 提出不法要求) 。但是 也同样存在没有虏离原地的情况。如使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开生活场所而将未成年 人置于行为人的实力范围之内的情形就是如此,故笔者认为绑架罪并不以“将被 害人虏离原地为必要条件”。 绑架罪中的勒索财物或提出不法要求行为,其指向的对象不是被绑架人、 人质,而是其近亲属或其他人。具体而言,绑架勒索的行为人在绑架他人或偷盗 婴幼儿后,向被绑架人、被偷盗的婴幼儿的近亲属,或其他与被绑架者、被偷盗 的婴幼儿有特定关系的其他人勒索财物;绑架人质的行为人在绑架人质后,向人 质的近亲属或与人质有特定关系的其他人提出勒索财物以外的不法要求( 当然行 为人有时既勒索财物也提出其他不法要求) 。这里的“其他人”,不仅指自然人, 也包括单位甚至国家。例如,行为人出于政治目的,绑架身居要职的高级领导人 而向政府提出释放罪犯等不法要求,其提出不法要求的对象就是国家。 ? 3 、绑架罪的主体 绑架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 6 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 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绑架罪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但新刑法并未把绑架 罪纳入刑法第l7 条,我国刑法第1 7 条第2 款规定:已满1 4 周不满1 6 周岁的人, 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 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与之比较,对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实施的绑架行为并不 能令其负刑事责任。这不得不说是立法的一个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刑法第1 7 条第2 款的规定,已满1 4 周不满1 6 周岁的人 实施故意杀人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根据刑法第2 3 9 条之规定,在绑架过 程中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不另行定故意杀人罪,而只是绑架罪的一个情节。 那么已满1 4 周岁不满1 6 周岁的绑架他人后为勒索到财物,而杀害被绑架人的, 应否刑事责任呢?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刑法释义与司法适用关于绑架罪的处 罚条款中规定:因遇反抗,或为灭口,或因勒索不逞而故意杀害被害人的,按刑 法第2 3 9 条的规定,亦不再另行定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而作为绑架罪的一个 从重情节看待。据此,我们当然不能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这不仅放纵了 犯罪,而且违背了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而且,我国刑法第1 7 条规定的“故意杀人”,语言表示也不甚明朗:它是指以故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意杀人罪定罪的故意杀人行为,还是包括含有故意杀人行为的任何犯罪在内呢。 我国刑法确立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其理论根据在于: 已满1 4 周岁不满1 6 周岁的人对于一些大是大非,社会危害性很大的犯罪,已具 备了辨认和控制能力,立法者将故意杀人等8 种行为作为已满1 4 周岁不满1 6 周 岁的人负刑事责任的罪名己作了明确的列举。表明立法者认为,这年龄阶段的 人对故意杀人等8 种行为理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而在绑架中杀害被绑架人的杀 人行为与般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场合下的杀人行为本质一样。如果说已满1 4 周岁 不满1 6 周岁的人对一般故意杀人罪场合下的杀人行为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那么 就没有理由否认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对绑架过程中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也有辨 认和控制能力。 所以,笔者认为,绑架罪列入刑法第十七条很有必要。 ( 1 )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绑架罪应当纳入刑法第十七条。从一般预防看, 将1 4 一1 6 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绑架行为规定为犯罪,可以防止有潜在犯罪可能的未 成年人不敢以身试法,放弃犯罪念头,从而预防并挽救了有犯罪可能的未成年人。 从特殊预防看,将1 4 一1 6 周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绑架行为规定为犯罪,并施以刑罚, 对最终教育,挽救未成年人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 2 ) 将绑架罪规定在刑法第1 7 条中与对青少年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并 不矛盾,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为了预防青 少年犯罪,我们制定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但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方 针,而放纵了犯罪,笔者认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多样化,一方面要对其教 f l j 感化,另方面要对一些屡教不改的,有犯罪恶习的未成年人罪犯采取“刚性 手段”予以惩戒。 ( 3 ) 从法定刑来看,应当承认绑架罪是一种残忍野蛮、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 罪。新刑法第2 0 条第3 款规定的“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 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中,第8 1 条第2 款规定的“对累犯以及因 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中,均将绑架与杀人、抢劫、强 奸等罪帽提并论,这也从立法上表明,绑架罪是一种周杀人等罪同样性质的严重 暴力犯罪,均为重罪应罚之列。故意杀人罪与绑架罪两相比较,法定最高刑均为死 刑法定最低刑,故意杀人罪为3 年有期徒刑,绑架罪为l o 年有期徒刑。显然,绑架罪 重于故意杀人罪。而更有充分理由证明绑架罪重于故意杀人罪的原因是,刑法第 绑架罪若干闷题研究 2 3 9 条规定的绑架罪,将在绑架犯罪过程中又具备故意杀人行为的,仅作为一种适 用死刑的量刑情节,而不是与绑架罪并列,实行数罪并罚,更不是把绑架行为包 含在杀人行为中,只判处故意杀人罪。这等于表明绑架罪能够吸收故意杀人罪而 将其包容于本罪之中,而吸收犯罪存在的基本原则是,数罪之间必须有轻重差异, 亚罪i 吸收轻罪,否则,数罪之间同样重或同样轻,均不可能成立。把绑架罪列入刑 法第十七条,使我国刑法体系更为科学。绑架罪性质恶劣之程度丝毫不亚于刑法 第卜七条规定的八利t 犯罪,而且,刑法对绑架罪规定的法定刑也很高,其法定最 低刑是有期徒刑十年,而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是三年。因此,从理论上讲对 此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于理不通。 4 、绑架罪的主观方面 在我国新刑法中有许多款规定以某种目的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如刑法第1 5 2 条走私淫秽物品罪的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第2 2 4 条的合同诈骗的“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第2 4 0 条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咀出卖为目的”等,绑架罪也是如此。 它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而且以勒索财物( 满足不法要求) 为目的, 如果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实施了绑架他人的行为,但其在主观上不具有勒索财物 ( 满足不法要求) 的目的,就不能以绑架罪论处,但可能构成其它犯罪。例如: 出于泄私愤报复的目的将他人绑架并拘禁于一定的场所,就不构成绑架,应以非 法拘禁罪论。 值得一提的是,司法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出于其他动机或目的绑架 他人后,才产生勒索财物的目的:二是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后,对之施行 非法拘禁或绑架,进行勒索财物。对此,学者的观点存在分歧:其一,应当指出,必须 先有以绑架方法勒索财物或获取其他不法利益的目的,而后实施绑架行为的,才能 构成绑架罪。如果行为人本无绑架勒索之意,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对他人的身体实行 控制,经他人出面调解,行为人向被害人提出交付财物的要求,作为了结争端的条 件,不能阱绑架罪沦处。其二,对这两种行为原则上也应以绑架罪论处。 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犯罪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勒索财 物的目的必须产生于绑架行为之前,而是要求其实行过程中存在勒索财物的目的。 高锦瞳、马克帛:刑法学( 下篇) 中国法制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8 3 9 页。 张删楷:刑法学( 下) ,法律版社1 9 9 7 年版第7 1 6 页。 1 4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 行为人出于其他目的绑架或拘禁他人后,被害人便处于行为人的实力支配下。绑架 行为是一种持续性质的行为,在绑架行为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产生了勒索财物的目 的,并继续绑架或拘禁被害人,而此时目的的外在表现勒索行为亦是该罪实行行为 的一部分,符合绑架罪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换言之,在通常情况下,勒索财物的目的 存在于整个实行行为过程中;而在上述情况下,其目的只是存在于绑架过程的后一 阶段。这一点,可以用共同犯罪的有关理论加以说明。我国刑法第2 5 条规定:“共 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分为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 通谋的共同犯罪。后者“是指共同犯罪人刚着手实行犯罪或实行犯罪过程中形成 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这表明,共同犯罪并不要求存在于实行行为的整个过 程,共同故意存在于实行行为过程的莱一阶段时,也成立共同犯罪。基于同样的理 由,勒索财物的同的也不要求存在于整个实行过程中,该目的存在于实行行为过程 的某一阶段时,即勒索行为阶段,也应定为绑架罪。有学者认为上述行为实际上是 j 一种转化犯罪,是有一定道理的。即行为人开始实施的是非法拘禁行为。但在非法 拘禁的过程中,行为人产生勒索财物的目的,并要求被害人的近亲或其他人交付贝才 物。这样,单纯的非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伪君子》的教学课件
- 2025年企业战略管理实战案例分析题集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口语表达技巧与模拟试题
- 2025年初中音乐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趋势与备考策略解析
- 2025年汽车维修工初级面试技巧与答案集
- 2025年建筑工程师招聘面试模拟题集及答案手册
- 2025年初中地理特岗教师招聘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初级瑜伽教练技能考核试题集与实操指南
- 2025年英语能力测试模拟题集听力阅读写作等含答案解析
- 2021年小暑介绍主题教育班会某校图文班会模板
- 外观检查员 GRR 分析表-通用版及示例
- 译林版初中九年级英语上下册全册单词默写表
- 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
- 期权开户考试考点及试题
- GB/T 31227-2014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溅射薄膜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
- 船舶高级消防(新版PPT)
- 人因工程学-ppt课件完整版
- 2010现代领翔nfcg2.0dohc原厂维修手册车身和外部
- 雨棚钢结构施工方案
- Hard coating 简析解析(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