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孟德斯鸠的“法意”观探析.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孟德斯鸠的“法意”观探析.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孟德斯鸠的“法意”观探析.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孟德斯鸠的“法意”观探析.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孟德斯鸠的“法意”观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以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为文本研究对象,通过对论法的精 神的内在逻辑结构的梳理和分析,来探究孟德斯鸠“法意”观的真谛。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 引言。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国内和国外学者对孟德斯鸠思想的 研究现状,同时重点强调本文的创新之处,即通过对论法的精神的宏观脉络 和微观细节的研究来分析 论法的精神 的内在逻辑结构, 继而把握孟德斯鸠 “法 意”观的真谛。 第一部分,导论。在这一部分,作者指出了研究孟德斯鸠“法意”观的切入 点是论法的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并将其具体细致地表述出来。 第二部分,孟德斯鸠“法意”观的思想基础。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通过 对论法的精神第一章、第二十六章和第二十九章的深入分析,从孟德斯鸠对 “法”即“必然关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世界上各种法律的划分和这些 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立法者所应具备的素质、立法的内容等四方面,介绍孟德 斯鸠“法意”观的思想基础。之后孟德斯鸠对“法意”的主要要素进行了安排: 首先, 他考察了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并指出教育和法律是影响政体原则的 重要因素。其次,他考察了国与国之间的攻击和防御关系。第三,他旗帜鲜明地 指出了自己政治理想中的绝对性目标,即宽和政体和政治自由。第四,政体的宽 和度和政治的自由度要视每一个国家的国情而定, 而一国对政体宽和度和政治自 由度有深刻影响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民族的一般精神、贸易、人口、宗教 等方面。因此这就形成了以政体原则为出发点,以宽和政体为目标,综合考虑一 国的具体国情的立法思维。 第三部分,孟德斯鸠的“法意”观对立法者立法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孟德 斯鸠有世界情怀和人类情怀, 因此他对世界各国的立法者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 议。另一方面,孟德斯鸠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对法国未来的发展也有很深刻 的见解。因此,他主要借助历史的视角,向法国当时的立法者提供了立法建议。 第四部分,孟德斯鸠“法意”观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在该部分中,作者 重点从孟德斯鸠思想中的精华“关系论”思想和政体原则的重要作用谈起, 分析中国立法者为人民代表和中国立法目标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 深信中 2 国的立法者在明了中国的“法意”之后,必将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 关键词:孟德斯鸠;法意;立法者;政体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 abstract mainly taking montesquieus the spirit of the laws as the textual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internal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pirit of the laws,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true meaning of montesquieus view on “the spirit of the laws.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parts: foreword, introduction and the body part. in the foreword,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of the article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as conducted by domestic and western scholars on montesquieus thoughts. this part also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that by in-depth research of the general structure and the micro details of the spirit of the laws to study its internal logical structure, and thus grasp the true meaning of montesquieus view on the spirit of the law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cutting point of studying montesquieus view on the spirit of the laws is the internal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pirit of the laws, which he continues to present specifically and carefull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body part zeros in on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montesquieus view on the spirit of the laws. the author concentrates on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first, twenty-sixth and twenty-ninth chapters of the spirit of the laws, to introduce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montesquieus thoughts on “the spirit of the law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montesquieus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as inevitable relationships ; hi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his division of all kinds of laws of the world,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laws; his comprehension of the qualities legislators should obtain and the content of the laws. montesquieu also straightened up the major elements of the spirit of the laws. first of all, montesquieu examined the nature and the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s political system, and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and the law ar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s. secondly, montesquieu investigated the attack and defen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tries. thirdly, montesquieu proposed straightforwardly that the absolute goal of his own political ideals-the tolera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freedom. fourthly, the degree of political tolerance and freedom vary according to each country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generally include: climate, soil, the general spirit of the nation, trade condition, population, and religion. 4 the above opinions of montesquieus led to the legislative thinking that the principles of the politic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tolerance of the politics as the target, and at the same time take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a country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guiding effect of montesquieus view on the spirit of the laws to legislators. on the one hand, montesquieu has deep feelings of the world and the whole body of mankind, so he proposed legislative principles for legislators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montesquieu also has a strong sense of patriotism, which resulted in his profound insight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rance. therefor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nch history, he provided legislative proposals to the french legislators at that time.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illustrated the meaning of taking montesquieus view on the spirit of the laws as a reference to contemporary china. starting from talking about the essence of montesquieus thinking-the important roles of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s, combined with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making representatives of people contemporary chinese legislators and building up a society with rule of the law as chinas legislative objectives, the author is convinced that if chinese lawmakers manage to understand the spirit of the laws here in china, it is predictable that china will finally realize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under the rule of law! keywords:montesquieu; “the spirit of the laws”; legislators;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s;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d by law 5 目目 录录 引言引言1 一、导论一、导论2 二、孟德斯鸠“法意”二、孟德斯鸠“法意”观观的思想基础和要素安排的思想基础和要素安排4 (一)孟德斯鸠“法意”观的思想基础4 1孟德斯鸠对“法”的理解4 2.孟德斯鸠对人性的理解5 3.孟德斯鸠对各种法律的划分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6 4.孟德斯鸠对立法者的素质和立法内容的理解8 (二)孟德斯鸠“法意”的要素安排10 1.政体原则的核心作用、 影响政体原则的主要要素以及政体原则的腐化10 2.政治体在国际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16 3.良善政体的绝对目标宽和政体和政治自由 17 4、影响良善政体具体目标(政治自由程度)的主要要素18 三、三、孟德斯鸠的“法意”观对立法者立法的指导作用孟德斯鸠的“法意”观对立法者立法的指导作用23 (一) 孟德斯鸠对各国立法者的原则性立法建议23 1.只有洞察一国整体政制的人才能立法明智 23 2.伟大的立法者应如何进行立法 24 3.孟德斯鸠的立法建议是原则性的, 而非具体性的26 (二) 孟德斯鸠对法国当时的立法者的立法建议26 1.法国当时的时代背景 26 2.法国的继承制度、民法制度和采地制度的变迁 28 3法国所应走的政体道路33 四、孟德斯鸠的“法意”四、孟德斯鸠的“法意”观观对对当代中国立法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立法的借鉴意义35 (一)孟德斯鸠的“关系论”思想和政体原则的重要作用35 (二) 当代中国的立法者36 (三) 当代中国的立法目标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3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7 致致 谢谢39 1 引引 言言 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涌现出来的一名杰出的政治法律思想家。 他的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被近代中国大翻译家严复译为法意 。严复的翻译十分 契合孟德斯鸠对“法的精神”的理解,孟德斯鸠强调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探讨 的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法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所可能 有的种种关系之中。当代著名的法学家付子堂教授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话,也同样 强调了类似的意思,即“法之理在法外” 。本文的重点在于深挖孟德斯鸠的“法 意”观,通过对论法的精神的内在逻辑分析来解释孟德斯鸠“法意”观的真 谛。 国内外对孟德斯鸠思想的研究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这就使论文写作 的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工作较为方便,但与此同时也使得论文要有所新意和突破 较为困难。就国内对孟德斯鸠思想的研究来说,专门的著述并不多,主要有:张 铭,张桂琳著,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孟德斯鸠评传 ;侯鸿勋著,由人民出版 社出版的孟德斯鸠及其启蒙思想 ;高尚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孟德斯鸠 与 论法的精神 。 这些著述更多的是从宏观上对孟德斯鸠和他的 论法的精神 的概括把握,对于微观的细节把握和论法的精神的内在逻辑的分析则有所欠 缺。 国内对孟德斯鸠思想研究的论文则相当多,其中许明龙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 对孟德斯鸠展开研究;杨海坤教授则从哲学的方法论角度对孟德斯鸠的论法的 精神 进行了深入剖析; 黄忠晶教授则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孟德斯鸠 “法意” 观中的一些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是国内很少有学者从论法的精 神的结构入手,对孟德斯鸠的“法意”观进行探析。 国外对孟德斯鸠思想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中罗伯特夏克尔顿先生从孟德斯 鸠的人生轨迹和时代背景的角度对孟德斯鸠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论法 的精神的成书过程将孟德斯鸠思想的心路历程做了很好的阐释。施特劳斯学派 的大卫 洛温塔尔则通过对孟德斯鸠著作的各个部分和各个细节的审查来对孟德 斯鸠的整体思想进行阐释。以赛亚伯林在反潮流一书中则从思想史的角度 对孟德斯鸠的思想及其在思想史的地位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而爱弥儿涂尔干和 雷蒙阿隆则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孟德斯鸠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虽然有这么多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孟德斯鸠的思想进行了丰富的研究, 但是作 2 者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孟德斯鸠思想研究的新意追求。本文的新意在于通过对论 法的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的深挖,从而对论法的精神做较为融通的解释, 并对孟德斯鸠的“法意”观真谛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析。 一、 导论 孟德斯鸠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他的作品也充满了晦涩和神秘。在人类的思 想史上, 很多研究者都想拨开孟德斯鸠及其作品的神秘面纱, 一探他的真实意图。 但是,直到今天,孟德斯鸠的真实意图仍然像一个害羞的美人,只见飘渺的倩影 而无法一睹芳颜。孟德斯鸠自己也喜欢“故弄玄虚” ,他隐晦写作的主要目的据 说是 “试图不让不聪明的人知道那些如果直接挑明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的重要真 理,同时教导聪明人和不聪明的人。 ” 1因此,这就给研究他的意图的研究者设置 了很大的障碍。但是,与此同时他又强烈渴望后世的研究者能够读懂他的作品, 理解他的意图。因此,他自己给了后世的研究者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他隐 晦思想的“钥匙” 。那就是他在论法的精神序言中所说的: “我有一个请求, 总怕人们不允许。就是请求读者对一本二十年的著作不要读一会儿就进行论断; 要对整本书,而不是对几句话,加以赞许或非议。如果人们想要寻找著者的意图 的话,他们只有在著作的意图里才能很好的发现它。 ” 2因此,对论法的精神 文本做整体地解析,就是通达他内心真实意图的正确道路。 只是,对于这样一部庞杂的“百科全书式”的论著,该从何处切入进行解析 呢?很多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 论法的精 神并没有严密的体系,如乔治萨拜因认为论法的精神没有什么结构安排 3;贝克尔更是指出, 论法的精神乃是一些材料的的堆砌4。但这种解释违背了 孟德斯鸠明确告诉读者, “著作(整体)存在意图”的说法,因此,他们的分析 很可能是有较大偏差的。另一部分人则主张, 论法的精神存在明确的意图, 但是关于解析的切入点则有较大的差别。大卫洛温塔尔找到的切入点是“对孟 1 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 政治哲学史 (第三版) ,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9 年版,第 512 页;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 布莱克维尔百科全书 ,邓正来等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522 页。 2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28 页。 3 美乔治萨拜因: 政治学说史 ,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38 页。 4 美贝克尔: 18 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年版,第 106 页。 3 德斯鸠学说诸部分和诸细节的审查来达到对其整体和原则的理解” 5。而台湾文 化大学的阎啸平老师找到的切入点是论法的精神的结构 6。 作者认为阎啸平老师找到的切入点是合理的, 虽然不同意他对 论法的精神 结构的划分。 7论法的精神的各部分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证明这一点的最 好方式,乃是揪出论法的精神的结构,并加以有力论证和说明。在经过长期 的阅读,尤其是对论法的精神实行“段读” 8的过程中,作者逐渐找到了论 法的精神的可能的内在逻辑结构。作者认为论法的精神的内在结构是这样 的:第一章到第二十六章(再加第二十九章)是论法的精神的理论部分,孟 德斯鸠在这一部分重点想解决的问题是 “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者们如何进行立 法比较明智?” 。第二十七章到第三十一章(除第二十九章)是论法的精神 的理论运用部分,孟德斯鸠试图通过对法国历史(尤其是立法历史)的回顾,告 诉法国当前的立法者在现实立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前面的理论部分又可以分为 以下几个小部分:第一章、第二十六章和第二十九章是论法的精神的“思想 基础”的问题;第二章到第八章谈论的是“政体基本理论”的问题;第九章到第 十章谈论的是政体在现实中要首先考虑的“国家生存和发展”问题;第十一章到 第十三章则是鲜明的提出所有政体应当追寻的目标的问题,即“宽和政体和政体 自由” 的问题; 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五章则是分别从 “气候 (第十四章到第十七章) 、 土壤 (第十八章) 、 民族的一般精神 (第十九章) 、 贸易 (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二章) 、 人口(第二十三章) 、宗教(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五章) ”来系统论述,如何处理 这几个深刻影响政治宽和度的要素,才能达致相应的政制自由度。而后面的理论 运用部分则可分为以下几个小部分:“继承法与政体的关系” 问题 (第二十七章) ; “法国民法的民族性特征”问题(第二十八章) ; “法国政治法的民族性特征及其 变迁” 的问题并最终以对法国当时的继承制度的思考来呼应第二十七章,表明自 5 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 政治哲学史 (第三版) ,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9 年版,第 512 页。 6阎啸平: “试论孟德斯鸠立法典范的基础” , 东吴政治学报 ,1998 年第九期。 7阎老师认为, 论法的精神的结构是这样的。第一章为第一部分,是全书导论。第二到第十章为第二部 分,探讨政体的性质与原则的关系,并落实到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的相应检讨。第十一到第十三章为第三 部分,提前探讨了政治自由,而引进英国为主要讨论对象。第十四到十八章为第四部分,探讨政体和自然 状态的关系。第十九章为第五部分,是将要过渡到下一部分的导言。第二十到二十五章为第六部分,对经 济、人口、宗教等类文化范畴的考量。第二十六章为第七部分,研究法律与法律的关系。第二十七到三十 一章为第八部分,描述从罗马法到法国法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这里大体回到了孟氏的一点爱国考量,以了 解法国自己的立法属性。但作者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结构划分。 8 这里“段读”指的是,作者对论法的精神进行逐段逐段的研读,然后对每一段都作一个简要的解读。 4 己维护君主政体的政治立场。 二、 孟德斯鸠“法意”观的思想基础和立法要素安排 (一) 孟德斯鸠“法意”观的思想基础 1孟德斯鸠对“法”的理解 论法的精神的开篇是这样的一句话: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 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9。 ”10法是必然关系的论断,实际上告诉我们,孟 德斯鸠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秩序的世界,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 孤立的原子式的,而是以某种方式系连着的。这样的世界观不是机械的世界观而 是有机的世界观,但与传统的目的论有机世界观不同的是,传统的有机世界观是 以生物和医学知识为思想背景的,而孟德斯鸠的有机世界观则是以物理学(自然 科学)为背景的。孟德斯鸠的另一个依据则是,他认为“盲目的命运”无法产生 智能的存在物,世界存在着一股塑造秩序的神秘力量。这股神秘力量,他认为是 “根本理性”或者说是“上帝” 。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上帝” 与中世纪的“上帝”的观念是很不一样的,尽管为了避免当时实力强大的宗教机 构的迫害,孟德斯鸠似乎将上帝还认为是一个位格,但事实上上帝的位格性质已 经被非位格的规律所取代了 11。这就将中世纪的位格上帝观返回到亚里士多德的 “不动的推动者” 的上帝观上了。 上帝与人的关系不再那样紧密, 必然关系 (法) 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发现并很好地利用这些“必然关系” , 那么人们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善好的国家。 因此, 法的存在是保证世界良好运转的必要条件。 为了证明法的客观存在性, 9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必然关系”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客观规律。因为,在人类社会诞生以后,人类的自 由意志就在事实上破坏了客观规律,人有了选择的权力。但是,人们的选择将要引起的后果,则是人的自 由意志无法掌控的,也就是说“必然关系”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就带上了很强的主观性色彩。 10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1 页。 11 “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保养者;这便是上帝和宇宙的关系。上帝创造宇宙时所依据的规律,就是他保 养时所依据的规律。 ”随后的论证,主要表明上帝的意志是不变更这些规律。于是,虽然表面上看上帝仍然 是位格的,是有全能的自由意志的,但是事实上规律则成为了这个世界运转的实质推动者。 (法 孟德斯 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1 页) 5 孟德斯鸠举了物理学上的例子 12。以当时新兴的自然科学作为理论的支撑,充分 体现了当时自然科学兴盛的时代特征。既然法是根本理性的产物,那么公道关系 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可能性。这就表明人为法的有效性并不单纯源自本 身,而是要受到更高一级的法的制约。这种法笼统的可以称为“自然之法 13” 。 2.孟德斯鸠对人性的理解 人类由于智慧的存在,破坏了原先由根本理性所建立的“自然之法” 。这种 破坏性渊源于他们的本性独立行动。正是由于人类有智慧和权力,所以人类 开始为自己立法。正是由于人类的智慧和权力都是极不完善的,因此这样的立法 开端与其说是人类幸福的开始, 不如说是痛苦的滥觞。 植物和动物由于没有智慧, 反而减少了他们所感受到的苦难。人类滥用情欲,破坏“自然之法”的结果往往 是受到“自然之法”的惩罚。但是,人类既然已经拥有了智慧,已经不可能变回 被动受“自然之法”制约的存在物。那么人类就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孟德斯鸠接着强调,人类有两种基本特性 14。首先,人是一种“物理的存在 物” ,既然这样那么他也要受到“自然之法”的制约,这种制约力量是巨大的, 它体现的是人类“被决定”的浓厚色彩。因此,人类在立法的时候不得不审慎地 处理人与“自然之法”的关系。其次,人是一种“智能的存在物” ,这种特性就 使其往往会违背上帝所制定的规则和自己制定的规则。但这也意味着,人类可以 利用“自然之法” ,甚至可以生活得比受“自然之法”被动控制之下的植物、动 物等更幸福。前提是,人类的智能和权力能够恰当的使用。可悲的是,人类的这 种智能和权力更多的时候却易被滥用。因为,人类的智能并不完善,而且受到千 百种情欲的干扰。 于是人类就需要受到引导, 需要受到教育。 孟德斯鸠强调: “这 样的一个存在物,就能够随时把他的创造者忘掉;上帝通过宗教的规律让他记起 上帝来。这样的一个存在物,就能够随时忘掉他自己;哲学家们通过道德的规律 劝告了他。 他生来就是要过社会生活的; 但是他在社会里却可能把其他的人忘掉; 12 “这些规律是确定不移的关系,在两个运动体之间,一切运动的承受、增加、减少、丧失,是取决于重 量和速度间的关系;每一不同,都有其同一性;每一变化,都有其永恒性。 ”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 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2 页) 13 “自然之法”不同于孟德斯鸠在第一章所提到的“自然法” , “自然之法”指的是客观规律,而第一章中 出现的自然法,则是“单纯渊源于我们生命本质”的法律。 14 这一理论有可能也影响了康德对人的看法。康德认为:作为一个理性存在,人服从绝对的道德义务,其 形式是一个自律的人根据理性所要遵循的法则。作为一个自然存在,人服从因果性;他存在于必然王国。 6 立法者通过政治的和民事的法律使他们尽他们的责任。 ” 15在不断地启迪和引导人 类之后, 人类就可能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社会秩序的主要规划者的立法者 16及其立法智慧就成为人类通向幸福生活的 关键。而孟德斯鸠想做的就是引导人类的立法者,做立法者的立法者! 17 要引导人类就必须要了解人类, 而要了解人类就应当考察人类的原初状态和 原初之法。在人类拥有知识和智慧以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孟德斯鸠在 论述人类的自然状态时, 一方面是以心理学为依据, 另一方面则以历史学为依据。 这与霍布斯在阐述自然状态时的路径是相同的,但是两者的结论却有重大不同。 孟德斯鸠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之中,所遵循的法则有五条:和平、觅食、爱慕、 希望过社会生活以及“造物主”的观念。需要指出的是,孟德斯鸠之所以旗帜鲜 明的反对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描述, 是为了从霍布斯理论的根基处批驳霍布斯的 “利维坦”观点。因为如果像霍布斯所说,人类从开初、从人性深处就处于或隐 或显的战争状态, 那么由此推出的逻辑结论就会较顺利的通向专制君主的政治制 度。 而专制政体是孟德斯鸠严厉加以批判的政治制度,因此只有将霍布斯的自然 状态驳倒,才能将人类从专制政体的“宿命”之下解救出来。当然,孟德斯鸠也 并没有否认,现实社会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但这并不是人的本性,而 是由于人进入社会后产生的扭曲的人性,社会而非自然才是战争状态的“元凶” 。 因此, 人类从内心深处是渴望和平而非渴望战争。此外孟德斯鸠在论述人类从自 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过渡时,并没有采取契约论的说法。所采取的是亚里士多德 式的自然发生的观点,爱慕和知识自然地促使人们想过社会生活。 3.孟德斯鸠对各种法律的划分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 孟德斯鸠强调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情形。 自然状 态更多的只是告诉人性的原初本质, 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是没有直接的意 义。人类已经生活在社会状态之下,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人类所要做的不是回 归自然状态,而是用法律等手段重新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和谐。与其他论述自然状 15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4 页。 16 这里的立法者不仅指,具体的法律的制定者。而指的是,对于整个国家蓝图进行描画的思想家。这一点 在论法的精神第二十九章最后一节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17 “我同达.科雷久一样地说: 我也是画家。 ”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31 页) 7 态的思想家一样,孟德斯鸠也认为自我保存的本性促使人们制定法律。这些法律 是人为法,具体包括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等。 各种法律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论法的精神第一章对法律的归纳并 不完全, 在 论法的精神 第二十六章中有孟德斯鸠作了更为系统和完整的归纳。 孟德斯鸠指出“人类受到种种法律的支配。有自然法;有神为法,也就是宗教的 法律;有教会法,也叫做寺院法,是教会的行政法规;有国际法,可以看做是世 界的民法;在这意义上每个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公民;有一般的政治法,表现人 类创建了一切社会的智慧;有特殊的政治法,关系每个特殊的社会;有征服法, 是建立在一个民族想要、能够或应该以暴力对待另一个民族这种事实上面;有每 一个社会的民法,根据这种法律,一个公民可以保卫他的财产和生命,使不受任 何其他公民的侵害;末了,有家法,这是因为社会分为许多家庭,需要特殊的管 理。 ”“人类理性之所以伟大崇高,在于它能够很好地认识到法律所要规定的 事物应该和哪一个体系发生主要的关系,而不致搅乱了那些应该支配人类的原 则。 ” 18掌握这些法律的性质并使这些法律恰当地适应于相应的事物就变得极其重 要。 在孟德斯鸠的语境里,神为法说到底也是人为法,但是与一般的人为法不同 的是,神为法被认为是不会改变的、固定的和需要被信仰的。这就使得神为法不 可能成为日常生活调解纠纷、维持秩序的主要工具,而只能作为一种道德的规范 劝诱人们遵守它。自然法则由于源于根本理性,源于人的生命本质,因此在涉及 私人权利领域,一般来说自然法高于民法等人为法。但是,自然法并不总高于人 为法, 因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以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 条件,因此在涉及公共的社会领域时,人为法有时还要高于自然法。同时,在涉 及世俗社会的领域时,民法和政治法往往高于寺院法和神为法。但民法和政治法 只能对人的外在行为做出规制,而对人的内在心理没法施加太大的影响。因此, 在涉及道德引导的领域,寺院法、神为法和家法在不与民法和政治法冲突的前提 下,应当充分发挥道德引导的功能。而民法和政治法之间,一个关涉私人的权利 领域;一个关注政治的维持领域,因此往往各依事物的性质而进行世俗的管辖。 国际法关注的是社会存续的外在规范,一般来说,人为法的目的乃是避免战争状 18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下,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192 页。 8 态, 在涉及国家间关系的时自然也要依从以和平为指针的国际法,因此国际法是 自然法在人类进入社会状态之后的一个折射。除此之外,在社会维持和发展的过 程中,法律由于自身的稳定性,而不可能对社会所有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反应, 这就要求有“警察规则” (在中国类似于治安管理之类的规则)的存在。这些法 律的关系在现实中的运用显然无法一一列举, 但是对不同法律的安排应当按照这 些法律本身的性质进行,这一点是原则性的。 4.孟德斯鸠对立法者的素质和立法内容的理解 孟德斯鸠强调: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个政府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切个 人的力量的联合就形成我们所谓的政治的国家 。 ” 19也就是说政府是社会存在 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正是政府的存在 20。而政府的核 心则是在于“政体”简单地说,就是政治权力的归属和政治权力的运行。但 是,政府的存续仅靠政体和政治制度是不够的,政府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 人除了代表肉体的力量之外,还有代表灵魂的意志。而且,人类的行动说到底是 意志指挥肉体,灵魂具有优先性。因此,孟德斯鸠强调: “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 联合的,如果所有的意志没有联合的话。 ”“这些意志的联合就是我们所谓的 人民的国家 。 ” 21这样看来,要达到政府的存续、发展和人类的存续、发展, 最先的一步乃是人们意志的联合。因此,在孟德斯鸠眼中,政体的原则是立法者 首要的考虑因素。 力量和意志的联合有多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联合都是好的。孟德斯鸠强 调: “为一个民族设立的政体,如果该政体的特殊性质和该民族的性质相符合的 话,便是最适合于自然的政体了。 ” 22这样,就形成了孟德斯鸠最鲜明的相对主义 的特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相对主义之中实际上蕴含了绝对的因素,举例 来说: 政府既然是必须加以维持的,那么在性质上违背这一要旨的专制政体就必 然要予以否定。用孟德斯鸠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般的说,法律,在支配着地球 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 19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7 页。 20 在孟德斯鸠那里,日后黑格尔所强调的“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分野的观念并没有形成,孟德斯鸠 的“社会”和“政府”的概念是几乎同一的。 21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7 页。 22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7 页。 9 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 ” 23“立法”因此就是一件极具智慧和要求充 满理性的行为! 立法者于是就必须是拥有特殊才能的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二十 九章就重点论述了, 怎样的人才是合格的立法者这一问题。 首先, 孟德斯鸠强调: “我说这句话,而且从我看来,我写这本书为的就是要证明这句话:适中宽和的 精神应当是立法者的精神;政治的善就好像道德的善一样,是经常处于 两个极端之间的。 ” 24也就是说,立法者首先要拥有的就是一种“适中宽和”的品 格,这就是孟德斯鸠所说的“理性” 。而后面的论述中,他主要追随的是亚里士 多德的思想,即立法者的理论智慧必须与实践智慧协调起来,而实践的智慧在现 实政治中则具有优先性。孟德斯鸠这种过于强调实践智慧的倾向,被梅尼克认为 是“政治(国家)功利主义” 25。尽管,给一个思想家贴标签往往会导致对其理 论的不必要的误解, 但是梅尼克的这种说法也多少反映了孟德斯鸠以政治和法律 为思考核心的思想体系。在孟德斯鸠眼中,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马基雅维里、 托马斯莫尔、哈林顿等人,都由于有很强的主观偏见,没有做到真正的“适中 宽和” ,因而不是最合格的立法者。在他眼里,法律因为是立法者制定的,不可 避免的会沾染上立法者的主观偏见, 但是立法者需要做的就是不断节制自己的偏 见,使法律“只染上了感情和成见的色彩”而不是“和感情、成见混合在一起” 26。 这是立法者的态度问题, 但是立法者立法的内容又应当如何呢?孟德斯鸠强 调: “法律应该同已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不论这些法律 是组成政体的政治法规,或是维持政体的民事法规。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 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 猎、 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 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 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 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 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 ”而“这些关系综 23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7 页。 24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下,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326 页。 25 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 历史主义的兴起 ,陆月宏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24 页。 26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下,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346 页。 10 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的法的精神 。 ” 27这段话本来有可能是论法的精神结构 的最好依据,但是比较论法的精神的内容安排,这样的叙述与其说文本的结 构论述,还不如说是立法者所要考虑的各要素的列举。于是立法者立法的内容简 而言之就是明了每个特殊政治体的“法的精神” 。 “法的精神”之所以成为孟德斯鸠考察的重心,乃是因为这是立法者所必须考 虑的重点要素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孟德斯鸠采取的是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但是, 立法者要考察社会的所有要素才进行立法, 不但不可能, 而且也没有必要。 因为, 社会始终是在变动之中,要素的全面考察在逻辑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可能实 现的。其次,虽然孟德斯鸠强调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每一个要 素的变化必然导致相关的要素发生变化。但是,非重要要素的变化,不足以影响 孟德斯鸠反复强调的政治目的: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与人类的存续和发展。既然这 样, 孟德斯鸠的列举实际上是一种几乎完全的列举。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因 此必须考虑以下这些要素:政体的性质和原则、国际关系、优良的政体、气候、 土壤、民族精神、贸易、人口和宗教。归类来说,就是政治、自然环境、民族精 神、经济、人口和宗教。孟德斯鸠由此进入了对法的精神的诸要素的论述。 (二)孟德斯鸠“法意”的要素安排 1.政体原则的核心作用、 影响政体原则的主要要素以及政体原则的腐 化 通过对论法的精神文本的分析,我们知道上述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 等的。 孟德斯鸠论述道: “我将首先研究法律同每一个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的关系。 因为政体的原则对法律有最大的影响,所以我将尽力很好地去认识它。当我一旦 论证了原则, 人们便将看到法律从原则引申出来, 如同水从泉源流出一样。 然后, 我便将进而讨论其他看来比较个别的关系。 ” 28也就是说政体的原则乃是一个核 心,是“泉眼” 。政治问题尤其是政体的原则乃是优先于其他要素的。而之后的 自然环境、民族精神、贸易、人口和宗教要素,则是处于政治要素的下面,它们 27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7-8 页。 28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8 页。 11 之间的关系,则几乎是平等的。以理论模型来说,法的精神的要素乃是一个“同 心圆”关系,政治尤其是政体的原则居于圆心的位置,是法的精神考虑的中心。 而自然环境、民族精神、贸易、人口、宗教各要素则是围绕着政治(尤其是政体 的原则)而展开的。 立法者首先要考虑的政治要素,孟德斯鸠将之安排在第二章到第十三章。首 先孟德斯鸠主要从政体的理论问题开始探讨。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