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摘 要 近代中国的学位制度不是西方学位制度的简单移植,而是一个逐步“中国化”的 过程。民国时期通过立法的形式,逐步建立并完善学位制度。从而使得国家对学位的管 理实现制度化和法制化。 本文重点考察民国时期学位制度的建立、 完善及其本土化过程; 分别对民国初期及中后期学位制度主要内容及其实施状况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探析民 国时期学位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启示。 全文由引论、正文及结语构成。正文部份由三个大点构成: 首先是对民国时期学位制度的历史变迁,从立法史的角度进行考察。根据学位在每 个发展时期的发展状况和不同特点, 将民国时期位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二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民初及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学位制度的建立;第二阶段是中华民 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而由民初及北京政府时期的学位法律制度 的立法实践中,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立法上的特点。 其次,分别就民国初期和中后期的学位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通过学位立法, 民国时期学位管理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民国初期学位制度就学位的种类、学位授予资 格及学位授予程序及机关等进行了规定,而这些规定经历了由简单到逐渐细化、逐渐完 善的过程,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位授予法的颁布,标志着民国时期学位法律制度 的完善。 再次、就民国时期学位法制的实践进行考察,并探究其主要的特点和历史启示。在 学位法制的实践方面, 主要采取了个案切入的办法, 列举了当时民国一些代表性的学校, 如北京大学学位制度实施情况,并结合当时史料考证学位制度在学校的实践情况。 关键词: 民国时期;学位;学位立法;学位制度 1 abstract simpl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degree system in modern china is not a western degree system, but it is a gradual process of china.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form of legislatio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perfect degree system. so that the national management of the degree of realization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gree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the establishment, perfec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studied the main content in the early and late in the academic degree syste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tatu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degree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the full text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body part consists of three points the first i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academic degree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slative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gree in 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each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and the chinese people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xtent of cognitive and academic degree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beijing government degree system; second stag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degree system and perfect. the legislation practice of degree of legal syste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beijing government period in, also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trends and legislation. secondly, respectively on the main content in the early and late in the degree system is discussed. through the degree, degree manag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has been gradually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he initial degree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type, degree awarding qualification degree and degree programs and agencies to carry out the provisions of these regulations, and experienced from simple to 2 process gradually, gradually perfect, to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degree conferment law promulgated, marking the perfect degree of legal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again, o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legal practice of inspection, and to explore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in the practice of degree method, mainly adopted case entry way, lists the roc representative of some schools,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degree system, when combined with the textual research degree system practice in the school. keyword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gree; degree: degree system 1 目 录 引引 论论 . 1 1 一、民国学位立法的历史源流一、民国学位立法的历史源流 . 4 4 (一)民国时期学位立法的产生 . 4 (二)民国学位立法的发展和完善 . 5 (三)民国学位立法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 9 二、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二、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1212 (一)学位的种类 . 12 (二)学位授予的资格 . 13 (三)学位授予的程序及机关 . 14 三、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实施及历史启示三、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实施及历史启示 . 1515 (一)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实施 . 15 (二)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历史启示 . 19 结结 语语 . 212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323 致致 谢谢 . 2525 民国时期学位立法研究 1 引 论 学位是授予一个人的称号,标志着个人曾经受过的教育水平或者已获得的学历水 平,由国家授权的或者公认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授予。学位的获得有着严格的法定 程序。个人需完成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试,经法定机关审查合格者才能授予学位。学位 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原意为任教执照或者 行医和做律师的资格证书。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即意大利的波轮亚大学,其成立于 12 世 纪初。随后欧洲大陆上众多大学依次建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最早的学位制度。近代 学位的产生应该从德国的柏林大学开始,所以近代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到如今才不过 200 年的历史。中国虽然自古就有“学士” 、 “硕士”和“博士”的名称,但他们只是作为一 种官职名称或者尊称,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位。中国的学位制度是从西方传入的,古 代中国没有学位制度,也无学位这一概念,国人不知道学位为何物。清末随着国门的打 开,西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输入中国。随着近代新式教育兴起,开始出现近代高等 教育及高等教育立法。 作为高等教育制度之一的学位制度也顺势开始了它在中国的传播 历程。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也传入中国,促 发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起。随着“西学东渐” ,一批新式学堂和大学堂相继创办。京师 同文馆的创办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大门, 此后洋务派相继开办了一批各类洋务 学堂,成为近代中国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这些新式学堂和大学堂的设立,客观上促进 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它们仿照西方的教育制度,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 手段上与传统的旧式学堂大相径庭,是近代中国专门学堂和大学的雏形。随着西方教育 制度的传入和中国新式学堂的建立,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开始萌芽。而高等教育的 发展又为学位制度的发展创造了平台。 学位制度就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转型中被 国人认知并接受的。 鸦片战争之前, 清政府一直沿用自汉代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 以科举功名奖励士子, 影响着国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鸦片战争后,国人开始反思科举考试的弊端,痛陈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科举败坏人才之病,而西方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则顺势传入中国,给国人开启了另一扇教 育制度之门,学位制度自此进入国人的视野。西方教育制度传入我国后,挑战着我国传 统的教育体制与以科举功名奖励士子的传统观念。清廷宣布“重新行政”之后,便开始 仿照西方以制设学,采用“三段三类”的模式。清廷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体系章 程,如小学堂章程 中学堂章程 考试入学章程等,它是中国近代第一套法定教 育体系章程,初步构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颁布的 法令化学制系统,史称钦定学堂章程 ,此制实施后,对旧式学堂起到了一定的冲击 作用,成为改办新式学堂的参照,然因多有不妥之处,未真正全面实施。 1901 年为了响应全国复办京师大学堂的呼声,清政府于 1902 年任命张百熙为官学 大臣,负责京师大学堂的复办事宜。张百熙主张大学堂先设预备科,预备课毕业后再设 本科,张百熙还为京师大学堂招聘了一批具有卓识且获得学位者的教师,教师质量的提 升,保证了京师大学堂的教育质量,1902 年 12 月 17 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大典,宣 告正式开学,京师大学堂的复办,标志着中国新式学堂和新式教育的诞生,至此中国的 学位制度便开始孕育。但清末于近代高等教育方面的立法仍处于萌芽阶段,高等教育学 位制度也尚未能建立起来。不过,西方学位制度经过多种途径也开始直接或间接的渗透 到中国。例如,随着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而创办的中国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 的转型和学位制度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会大学大多通过在国外政府注册,获得 外国大学的学位授予权。这些教会大学仿照西方的学制,引进西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教学手段以及各种教育法律,为中国近代大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促进了近代中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教会大学也把西方的学位制度引入了中国,并把西方的学位制 度直接运用到中国教育上,在大学授予学位,打破了学位在中国的空白,开创了中国学 位制度的实践从面。总之,学位制度是随着西学东因小失大,随着近代高等教育在中国 的兴起,而逐渐传入中国的。清末虽然高等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清政府也开始了近代 化的高等教育法制的建设,但是高等教育学位法制尚处于萌芽阶段。 随着民国时期高平等教育的发展, 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开始通过教育立法的形式逐 渐得到建立和完善, 作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的学位制度也随着高等教育 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而得到以产生、发展和完善。以中华民国时期的学位授予法 的颁行为标志、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基本健全和完善。纵观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民国时期学位立法研究 3 学位立法的变迁可见, 民国时期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学位法制的建立和 发展出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是学位法制的完备和箅完善时期。民国时期中国学位 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细化的过程。民国时期,通过立法的形式,不仅使 学位种类逐渐完善,而且也实现了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的程序及学位授予机关等学 位制度主要部份的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度化,使得高等教育学位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 逐渐得到建立和完善。 目前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立法的研究属于教育法制史及法制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而 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学位制度的研究则仍然停留在教育史的 层面。主要成果如如张少利的北洋政府时期学位制度评析 ,郑刚的教育立法和近 代学位制度的变迁等均是从教育史的角度研究学位制度。而少数几部教育史著作中虽 有部分章节和片段论及中国近代学位制度的历史演变,如舒新城主编的中华民国之教 育史等,但均缺乏对学位制度的教育法制史视角的研究。有鉴于学位立法在中国教育 法制史上的重要性,本文拟通过对学位立法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主要是在民国时期的的 产生, 发展及完善的过程的历史探索, 通过对民国时期通过学位立法所规定的学位种类、 学位授予及学位授予程序、学位授予机构制度的全面考察,探索析民国时期学位立法及 其法律制度的内容特点,考察其具体实施状况等,以期全面而深入地对中国近代学位制 度的法律化、制度进行深入系统治的研究。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史料-史实-史论的研究路径,从史实出发,联系民国 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综合考察分析民国时期学位法律制度发展 的历史动因及变迁规律;注意整体研究和个案剖析相结合,比较研究与综合分析,试图 从宏观及微观的层面深入考察民国学位制度的法律规定及其具体实施。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一、民国学位立法的历史源流 1912 年 1 月 1 日, 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自此进入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民国政府通 过立法的形式,试图将高等教育制度纳入法制轨道,实现制度化和法律化。因此,民国 时期进行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立法。 而作为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位制度在民 国时期也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建立、发展和完善。大致而言,民国时期学位制度的建立 始于中华民国始于民初及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而学位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则是中华民 国南京政府时期得以逐步实现的。 (一)民国时期学位立法的产生 民初, 中国高等教育顺应时势要求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学位立法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了建立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 1912 年民国政府召开全国第一次临时教育会 议,制定学校系统令 ,对学校体制进行改革。随后又颁布了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制, 该学制包括了从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及大学的法令法规,并且学位制度第一次在学制 系统中提及。随后各种涉及学位制度的教育法规法令相继出台。而真正将学位写入法规 的是大学令 ,该法令对学位名称和学位获得资格都做了规定:大学本科毕业,授予 学士学位。学位制度首次出现教育法规法令中,标志着学位制度的初步法制化和在中国 的初步确立。遗憾的是该令只是对初级学位做了规定,并未涉及高级学位。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学位制度也不例外。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 为了恢复帝制,在教育体制上做起了文章。受复古逆流的影响,学位制度蹒跚前进,遭 受严重挫折。不过该期学位制度还是取得了新发展新突破。1915 年纲要明确指出大 学毕业生授予学士,硕士和技士,并规定博士会作为博士学位的审查机关;明确了学位 与科举的不同属性,提出了高级学位的设想。由于当时对学位层级认识不清,把硕士学 位划入了初级学位行列。而且关于高级学位的设想一直未付诸实施,成为了一纸空文。 1917 年, 修正大学令对学位名称做了更具体的规定,本科毕业生不在笼统的称 为学士,而是称为某科学士,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学位名称,是近代学位制度的 民国时期学位立法研究 5 一种进步。该法规不仅规定了学位的具体名称,而且还规定了大学院作为研究生的教育 机构。但美中不足的是并未对与研究生相适应的学位制度做出规定。为了进一部完善学 位制度,北洋政府还通过法规具体规定了学位的专门授予机关。1919 年全国教育计划 书指出,设中央评定学术授予学位机关作为专门的学位授予机关,把学位授予的权利 从大学转向专门机关, 这无疑是学位制度的一种进步和完善。 虽然没有专门的学位立法, 但通过各种教育法规关于学位制度的规定, 中国学位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初步确 立,为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学位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民国初年的这些学制建设,基本厘清了中国学位制度发展的脉络,但其重点放在了 初级学位上,忽视了高级学位的发展,尤其是硕士学位。同时,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及 民不聊生的经济条件严重阻碍着教育的正规化和统一化,不可能使教育步入正轨,教育 立法几乎处于空白,对学位制度虽有相关规定,但大都处于游离状态,没有具体实施。 (二)民国学位立法的发展和完善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陆续召开了第一,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开始对教育行政管理 体制进行变革,试行“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对义务教育,乡村教育和学校制度 等进行了设计和规范,制定了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法规规程。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 法律保证,而且高等教育和学位制度也受益匪浅。南京国民政府于 1929 年相继颁布了 大学组织法和大学教程 ,其中规定,大学分为国立、省立、市立、私立四种, 只有具备商、文、理、法、教育、农、工、医等三个以上学院者才能称为大学,不具备 的学校称为独立学院。并且大学和独立学院下面必须设研究院,各研究所按照本科所设 各系分为若干部,这为后来学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打下了基础。而南京国民政府 1935 学位授予法的颁行是民国时期学位立法发展和完善的标志。 1.学位授予法颁布的背景 “学位”一词自清末引入中国,而真正纳入教育法规,却始于大学令 。由于教育 部对学位制度重视不够和民众及教育界对学位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 以致民初虽然设置 了学位,关于学位制度的法规却一直没有出台,经过民初学位制度的探索,民众要求出 台学位制度相关法规的呼声越来越高, 学位法的出台条件已逐渐成熟。南京国民政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府时期学位授予法的颁行,是近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转变及教育发散浪潮驱动的 结果,是高等教育发展及定型的迫切要求,也是近代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历史趋势使然。 首先,近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转变及教育改革浪潮驱动了近代高等教育立法的发 展,也推动了学位法律制度的发展期和完善。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顺应时代潮流走上 改革的道路,西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涌入中国,与传统的教育理念发生着碰撞,洋 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了大门,两次鸦片 1战争及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走上 了变法图强的道路,要强国就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依赖教育,传统的教育体制束 缚了人才的培养,而西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顺应时势传入了中国。西方的教育思想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国人教育观的改变为学位法的后来出台创造了思想 条件。民国时期,西方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被大量引入中国, 与中国的传统教育发生着冲突和碰撞。 加上美国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传入为中国 高等教育改革注入了催化剂,教育界发出了改革中国旧式教育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的呼 声,这一切都成为改革的动力。学制改革愈演愈烈,1922 年,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颁布 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史称“壬戌学制” 。这一法案的诞生标志着民国学制的形成,为 以后民国教育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国民政府也在此框架下相继制定了各级学校组织 法。学制的定型,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的奠定了基础,使学位立法成为可能。民 国学制的定型为学位授予法的出台提供了土壤和气候。 其次,高等教育发展及定型化迫切要求学位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律化。民国高等教育 呈现一派蓬勃发展之势,学校不仅数量上有所增多,而且规模上也有所扩大,大学及专 门学校从民初的4所到民国二十三年已增至111所, 学生数量有原来的481人增至43519 人,经费有原来的 755730 远增至 34650000 元。而高等教育制度也逐渐定型化。国民政 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法令,严格规范新大学的成立,并裁并一些办理不善的大学,同时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严格考试制度提高大学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向着定型化和规范化 的方向好展。为规范对学位的管理、加强学位制度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民国北京政 府和南京政府均很重视高等教育中学位制度的发展完善, 体现在汇集教育界精英在学位 制度方面进行探索,制定法规,厘定学制,整顿学校,增加经费,改造课程,充实设备, 加强学术研究,改变留学政策等,这些均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学位授予法的颁行 奠定了现实、理论及实践基础。 1 教育杂志第六卷 1914 年 9 月 民国时期学位立法研究 7 2.学位授予法起草及颁布的历史过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位授予法是民国时期关于学位法律制度不断探索及完善的 结果。民国初年,经过北洋政府的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得到初步发展,对初级学位 也做了一些规定。由于对硕士,博士高级学位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对高级学位的 设想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制定相应法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形式上完成了 祖国的统一,政治环境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弥补 民初研究生教育的缺失, 刚建立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便相继颁布了 大学组织法 和 大 学规程 ,该法规虽然只是笼统的提到大学要设研究院,并未对学位尤其是硕士学位做 出具体规定, 但为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随着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各大学相继创立研究院或者研究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现代学位制度, 学位立法迫在眉睫。 1931 年教 2育部通过对各种高等教育法规的研究,开始对学位授 予法进行草拟, 草案共十一项,其中博士学位成为草案的主要内容,因之前的教 育法规对学士学位都做了相应规定因此对学士学位未作详细说明, 草案规定: “学位 分学士博士两级。学士学位,由大学授予之;博士学位,由国家授予之。 “ 草案对博 士候选人的资格,博士学位的试验时间和时间程序及博士学位委员会,名誉博士学位都 做了明确规定,但其对”硕士学位“未作规定。此后学位授予法得到进一步的修改 和完善,至 1935 年正式公布。1935 年, 学位授予法出台条件基本成熟,经立法院, 考试院和行政院审议,最后立法院通过, 学位授予法正式颁布。 学位授予法摒弃 了民初的两级学位制,完善草案的不足,实行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并对 学士,硕士和博士分别作了相关规定。至此,学士、硕士、博士才相互衔接,成为一个 完整体系。学位制度第一次登上了教育立法的舞台,是西方学位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产 物,是中国近代学位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学位授予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 着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正式建立和定型,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位制度,意味着近代 中国学位制度的建设走上了系统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上来。 学位授予法的通过和 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学位制度的正式建立。 1 民国教育史 ,第 547 页,李华兴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版。 2中华教育界第二十三卷第五期。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3.学位授予法颁行的意义 学位授予法的颁布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其颁布标志 着中国告别了学位制度的空白,在近代中国学位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近 代学位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和实际价值,对它的评价不能 仅仅局限于为中国培养了多少学时,硕士,博士,而在于它对整个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 转型和学位制度的建设及发展所起的作用。 其一、学位制度的实行有助于国家高等人才的培养。 学位制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位 制度的日益完善必然要求高级人才培养体制的健全, 而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软硬 件设施的配合。民国学位法规颁布后,各大学相继设置研究院或研究所,实行学位授予 制度。为国家培养发展了一批专业人才,从 1943 年起,授予硕士学位者达 110 人,其 学习科目涉及文学,物理,法学,师范,农学等各方面。 其二、学位制度的实施为近代中国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严格的考试制 度和考试程序对高校的学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严格的办学制度促使高校不断完善 学校的师资设备和软硬件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位课程设置,提高学术水平。学 位制度的正规化,系统化,指引着中国近代高等院校向更高更好更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其三、学位制度的实施对清除科举余毒,改变国人传统观念起到了一定作用。科举 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的教育观念和成才理念,人们“官本位”思想 非常严重,读书就是为了获取功名,严重束缚着人才的培养,国人深受其害,阻碍着国 家发展。随着学位的传播和发展,人们开始理解并接受这个新事物,教育界和众多学子 逐步摆脱传统学术观念的束缚,接受新型教育并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其四、学位制度的实行有助于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学位授予法颁布后, 高等院校获得了授予学位的权力,与外国学校授予的学位具有同等效力,这样就为一些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无力出国留学而又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子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为高 等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国家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其五学位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位制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化、规范化的协调发展也带动 民国时期学位立法研究 9 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高等院校根据学位制度的要求,拓展了学位课程设置,增设了社会热门专业。一时 间不仅学校数量增多,而且专业也越来越丰富,学生不再只专注于功名,开始从自身角 度,社会需求等角度选择专业,这与高等院校专业越来越多不无关系。正是因为学位制 度的不断发展,国人才逐渐理解学位的内涵,并正确对待求学,实现了专业与社会需求 的对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正是学位制度的不断发展,才使国人逐渐理 解了学位的本质和内涵,并正确对待求学。 (三)民国学位立法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学位制度经过北洋政府的改革和发展,已初具规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高等教 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而学位制度立法也逐渐得到完善和成熟, 因时代的特殊性, 民国学位立法的不同阶段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 1北洋政府时期学位立法的发展趋趋势及特点 首先,北洋政府时期的学位制度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北洋政府之前中国是没 有学位制度的,近代中国的学位制度是伴随着西方的文化侵略传入中国的。在北洋政府 时期中国学位制度先仿效日本,后搬德国,再取美国,可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价 值取向上具有多元化特点,其政治因素和人为因为很大,在学位制度上,与西方国家相 比,中国是一个后期型国家,其学位制度是从西方国家移花接木过来的,学位制度自清 末传入我国,民初顺势发展,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本土化学位制度。 其次,存在立法缺失和补足空白,有研究生教育但不授予学位等状况。关于学位制 度,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法令,虽然历届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法规中也涉及学位制度 的,但都廖若星辰而不具规模。民初,由于大学令只对国立大学做了授予学位的规 定,所以其他大学没有授予学位的权利。北京作为当时唯一的一所国立大学,早期并没 有毕业生,直到 1916 年才产生首届毕业生。北京大学是当时最大最好的大学,第一批 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仅有 66 人,由此推知,在民国最初的 16 年间获得学士学位的人 不会很多。研究生更是一直没有举办,直至蔡元培先生接管北大后,才开始举办。而当 时试办研究生教育的有四所学校:北大,清华,厦大和东南大学。并且厦大仅办了一年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就停办了。而且好多大学只有章程没有具体实践。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学位制度 的实践缺失无疑是一种遗憾。学位制度以高等教育为基础,如果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限 制,那么学位制度则同样举步维艰。作为高等教育高端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也与学位 制度发生着直接联系,发展程度影响着学位制度的发展水平。然在北洋政府时期,高等 教育发展水平不高, ,研究生教育也是刚刚起步,所以学位制度在那个时期发展缓慢, 缺少实践。 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法令法规中只是对研究生教育和相关学位做了相关 规定,并未真正付诸实施,一直到北洋政府覆灭,一直备受期盼的学位令也没出台。 只有 1913 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章程中对研究生教育及学位有所提及,简单规定了 硕士学位的获得资格和程序,但并未对授予何种学位做出确切规定。可见其虽不详细但 已对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资格及程序做了相关规定,并以学为令为授予依据。由于当 时连年混战,财政困难,政府并没有实施的能力,所以研究生教育一直停留在文字上, 并未实施。 纵观北洋政府时期学位制度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当时政局长期动荡, 财政困难,高等教育落后,学位制度建设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代学位制度建设开 始启动。 (1)对学位名称做了明确规定,称为“学士” 。 (2)对学位授予资格做了明 确规定。大学院生必须修业期满,试验合格才能授予学位。 (3)学位授予单位。开始由 大学授予学位,后设置中央专门机关授予学位。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位立法的趋势及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位立法呈现出学位法规日趋完善,学位课程设置日趋完备, 学位法规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学位法规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学位法律 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学位法律的连续性等发展趋势和立法特点。 首先,学位法规日趋完善。 学位制度作为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 有赖于高等教育的发展。1912 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以民主精神和自由思想冲击 了传统教育的精神支柱,开始了学制改革,史称“壬戌改制” 。民国初年的这些学校制 度建设, 为后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及学校学位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前提。 1916 年 北平简章 对各科毕业生的称号做了明确规定: “文科大学,法科大学,商科大学和大学预科毕业 授予学位后分别称为文科学士,法科学士,商科学士和大学预科毕业,专门部各科毕业 民国时期学位立法研究 11 者称大学专门部某科得业士。 ”清华大学不仅通过学校内部章程对学士学位的获取做了 相关规定,而且还通过研究院章程和研究院考试细则对硕士学位的获得程序进 行了详细规定。此时清华大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位授予制度。 除了清华这些国立大学, 一些私立大学在学位法颁布之前也已开始实施研究生学位 授予了,比如震旦大学于 1912 年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十二人。对于私利大学所授予学 位政府是承认其效力的, 这说明当时的私立大学在民国政府颁布学位法之前已经开始授 予政府承认的研究生学位了。 1935 年 4 月民国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 , 学位授予法的颁布标着我国现代学 位制度的定型。 学位授予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近代学位法规的确立,其后颁布的学 位分级细则和硕士学位考试细则 ,是对学位法律制度的一种完善,至此我国初步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位法律制度。 其次,学位课程设置日趋完备。民国初期大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而且没有固定的 课程。大学课程一般仅设文,理,法三科,而且传统学科比重很大,其他实用性较强的 科目较少或者没有,严重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四: : 一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官本位思想影响着莘莘学子的成才观,他们把读书获取 学位当成是走向仕途的凭借,文、法、科由于其天然的优势大受欢迎,而理、工、科则 大受冷遇。二生源不足。由于当时农、工、理学科在社会上出路不广,所以大部分学生 都选择了热门专业,而这些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学生则相对很少,以致当时设立的好多 专业招生不到一个学生,更谈不上学位课程设置了。三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学的教员多 为海归派,他们大多主攻专业为文、理、法三科,攻读其他学科的老师则相应缺少,因 此其他学科就缺少相应的师资,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开展。四学科经费的限制。民国初期 政局动荡,南北对峙,财政困难,大学经费紧张没有能力开设新的学科,只能开设现成 的比较省钱的传统专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时局逐步稳定,高等教育也开始稳步发 展,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重要性逐步有了认识,开始限制文法科高校的发展,增设实用 性课程,学位课程门类逐渐完备,课程内容也加入了应用性科目。同时,学位课程规定 亦趋于严谨,不仅规定了必修和选修课程,而且明确规定每一学年课程实行严格的学分 制,并将此与学位获得直接挂钩。同时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高级学位课程也相应展 开。这充分体现了民国时期大学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其三,学位法规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学位法律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学位法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律具有连续性。私立教育的兴起,弥补了国立大学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了我国高等教 育的发展。私立大学的出现,扩大了学位法规的调整范围,学位法规明确规定:在私立 大学修业期满,考试合格并经教育部复核无异者,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学位制度不在 仅仅适用于国立大学,同样也适用于私立大学,扩大了学位制度调整的范围。同时学位 立法明确涵括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并分别对学士,硕士和博士授予资格做了 相关规定,其学位规定越来越全面。调整范围和学位内容的扩大和全面,标志着学位法 律制度的完善,学位法制化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学位授予法还是大学规程 ,他 们的篇幅虽然都不长, 但内容都比较严谨具体。 都以简练明确的文字告诉人们该怎么做, 执法部门该怎样去适用法律,所以其可操作性强。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政权不断更换, 各项政策也不断发生变化,这给学位法律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为了保持学位 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教育部门在修改教育立法时,凡基本适用的尽量保持不变,为 了保持与原法规的一致性,只对必须做出修改的给予一定的修改。法律的稳定和连续保 持了学位法律的严肃性和威严。 二、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民初,随着国人对学位制度认识的加深和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学位制度正式纳入 教育发展计划。学位制度经过民初的改革和发展,学位制度的法律法规逐步规范化,并 且学位法律制度的内容也逐渐变得完善。中国学位法律制度内容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 散到系统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逐步规范化的过程。民国时期学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 内容 (一)学位的种类 学位种类在民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民初,学位正式纳入教育法规始于 1912 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大学令 。 大学令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对学士学位做出 相关规定的教育法规。 大学令指出: “大学各科学生修业期满,试验及格,授以毕业 证书,得称学士。 ”这是教育法规对学位制度做的最早的规定,象征着学位从此上升到 制度层面。由于对学位认识不够,只对初级学位做了相关规定,而对于硕士,博士高级 民国时期学位立法研究 13 学位则没有具体规定。 到了 1915 年,国人对学位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学位的层级有了进一步认识,政 府也通过教育法规对学位制度做了进一步具体规定。 刚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 刚要中关于学位种类的涉及大体分为两级:一级为学士,硕士,技士;二级为博士。 可见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国人对学位的本质理解的更为准确,此时政府对学位的认识已 由初级学位上升到高级学位,但由于对学位分层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学士,硕士都视为 初级学位,而高级学位只有博士一级,缺少了作为中间一环的硕士学位。 1917 年修正大学令明确指出,经本科学习合格者,才能取得学士学位,并称为 “某科学士” 。可见当时对学位的认识更加具体准确,不再笼统的称为学士。 。同时,该 法规还规定大学院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机构, 但研究生授予何种学位没有做出更确切的说 明。 民国初期,由于对硕士学位认识不够清晰,造成了硕士学位的缺失。这即与当时不 发达的高等教育有关,也与西方弱化硕士教育有关。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一不足 才得到补偿,并把硕士学位提升到教育法律从面。为了弥补研究生教育的不足,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首次把“大学院”改称为“研究院” , 1929 年大学组织法重申了这 一设计,将“大学院”改称为“研究院” ,各大院校根据这一法规开始招生研究生,授 予硕士学位。至此硕士学位这一中间学位的空白得到填补。在此基础上,1935 年南京国 民政府颁布学位授予法 ,采用英美的三级学位制,特种学科仅设二级或一级,摒弃 了民初只有学士,博士的二级学位制。 学位授予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现代学位制度 的正式建立,至此学士,硕士,博士相互衔接,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位层级制度。 为了具体落实各科学位制度, 学位分级细则对各科学位分级及名称做了详细规定, 其中文,理,法,教育,农,工和医皆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唯独商科只有学士, 硕士两级学位。 学位授予法等相关法律,在我国近代学位制度发展史有着特殊的地 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其颁布象征着我国学位建设步入了法制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轨道, 标志着我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的定型。 (二)学位授予的资格 学位授予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只有具备法规规定的条件, 才有资格获得相应的学位。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然气净化操作工转正考核试卷及答案
- 驳筑、集拆坨盐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技术路线图深度分析报告
- 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化改造项目效益评估与规划报告
- 家畜蹄部保健药膏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海洋渔业与健康饮食推广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无人机驾驶员培训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钒铁沉淀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混凝土模具工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油气电站操作员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度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预防交通事故知识培训课件
- 题型专攻: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八大题型】(原卷版)
- 个人车辆租车合同4篇
- 妊娠合并心脏病及课件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激励制度(包含募资奖励、投成奖励、退出奖励等)
- 现代写作教程全套课件
- 幸福中国一起走总谱图片格式-总谱
-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
- 机械优化设计完整版PPT课件.ppt
-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