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e e p :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虻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 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敝作者签名:! 蹇殳日 导师签名:皿日 期: 型三:兰:竺 期:丝! 呈:皇:竺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中文提要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 中文提要 姓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更是具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 用,从传统法律的角度对姓名进行研究,对全面、深刻的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以小 见大的重要意义。本文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论述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 背景下姓名的特殊功能,即别婚姻、明贵贱、招祸福。第二部分,从包括历代法典和 阜帝的诏令等在内的国家法角度来论述对姓名的规制,具体从对位尊者姓名的维护和 统治者对他人姓名的干预两个方面具体阐述。第三部分,从民间法角度论述对姓名的 法律规制,又包括了家法族规和民间一般习惯法两个层面。第四部分,对中国古代社 会对姓名的法律规制作简要评价。最后,结语部分一方面阐述姓名权在近现代法律中 的逐步确立,另一方面说明现代法律对姓名进行规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姓名;国家法;民间法:家法族规;法律规制 作者:霍丹 指导教师:方潇 a s t u d yo f t h el e g a l r e g u l a t i o n so n n a m e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n a m e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o ne s p e c i a l l y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u s ,t os t u d yn a m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l a w sc a l lp r o v i d e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v i e wt ou n d e r s t a n d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a sa w h o l e t h et h e s i sc o n d u c t s t h es t u d ym a i n l yf r o mf o u rp a r t s ht h ec o n t e x t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p a t r i a r c h a ls o c i e t y , t h e f i r s t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s p e c i a lf u n c t i o n so fn a m ei n c l u d i n g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m a r r i a g e b a c k g r o u n d ,i d e n t i f y i n gs o c i a ls t a t u sa n dj u d g i n gw h e t h e r ap e r s o ni sh o n o r e do rn o t w i t h s t a t el a w si n c l u d i n ga n c i e n tc o d e sa n de m p e r o r s e d i c t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r u l e s o fn a m es p e c i f i c a l l y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 - - t h en a m em a i n t e n a n c eo ft h ev e n e r a b l ea n dt h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f r o me m p e r o r so no t h e rp e r s o n s n a m e s b a s e do nc i v i ll a w , m em 硼p a r t e x p l a i n st h el e g a lr e g u l a t i o no fn a m ef r o mt w ol e v e l st h a ta t ef a m i l yd i s c i p l i n e sa n dc l a n r e g u l a t i o n s ,a n dg e n e r a lc i v i lc u s t o m a r yl a w t h ef o u r t hp a r ta t t e m p t st om a k eab r i e f c o m m e n to nt h el e g a lr u l e so fn a m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f i n a l l y ,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n o n eh a n dd i s p l a y st h ep r o c e s so fg r a d u a l l y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r i g h to fn a m ei nm o d e ml a w s ; a n do nt h eo t h e rh a n di tp o i n t so u tt h en e c e s s i t yf o rm o d e ml e g a ls y s t e mt or e g u l a t en a n q c k e y w o r d s :n a m e ;s t a t el a w ;c i v i ll a w ;f a m i l yd i s c i p l i n ea n d c l a nr u l e ;l e g a lr e g u l a t i o n w r i t t e n b y h u o d a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f a n gx i a o 目录 弓l言l 一、姓名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功能3 ( 一) 别婚姻3 l 、“俑姓不婚于西周入耗,3 2 、“同姓不婚 于唐代入律4 3 、“同姓不婚”于清末出律5 ( 二) 明贯贱7 1 、姓氏合流之前的氏7 2 、姓氏合流之后的姓8 ( 三) 招祸福9 1 、因名得福9 2 、因名致祸一1 0 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1 l ( 一) 统治者对位尊者姓名的维护避讳1 l l 、避讳的种类一1 2 2 、避讳在法典中的体现一1 4 3 、对避讳制度的简要评价1 7 别婚姻 “姓出别婚姻”,同姓不婚的禁忌几乎是与姓的产生同时形成的。1 1 在开始阐述 之前,首先需要的说鹎的是。虽然我们今天涛鲢与姓艮嚣同,毽是在上古时期姓与氏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然二者又不是全无干系,“氏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1 2 , “姓可以呼氏,氏不可必呼姓 1 3 ,这是其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姓者统其祖考之 所鱼出,氏耆射其子羚之所金分”,珥鳢j 垦慰予民的稳定性与绣属链决定了姓链够比 氏更好的辨血缘、别婚姻。别婚姻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同姓不婚 a 1 、“同姓不婚”于西周入礼 关于h 同姓不婚”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总结起来大致有良下五种:其一,生理 之原因,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逐渐的发现了同姓近亲繁殖的危害:“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怕、“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尽管他们并不 1 0 f 汉l 许慎:说文解字。 1 1 金良年:姓名与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3 5 页。 2 f 清】顾炎武:同知录氏旃j f 寒1 郑楗:远玄氏族咯序辱, “f 来1 赳姆;逯鉴好笼, 懵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埔国语郑语。 3 一、姓名拒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功能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 能像今天一样作出科学的解释,但是却逐渐的开始重视;其二,宗法之原因,周代宗 法制度严格而有序,人们的社会地位由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尊 卑、贵贱、上下等级是整个社会统治秩序的基础,而同姓结婚显然会给这种等级秩序 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其三,伦理之原因,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根据宗法原因进一步 解释而产生的,它认为同姓不婚的目的在於定名分、别男女、防淫佚,维护宗法制度 下的伦常观念。正如白虎通嫁娶所云:“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 与禽兽同也。 其四,迷信之原因,这一观点从“异类相生 的迷信观点出发,认为 异姓通婚,可以使“男女相及,以生民也”,而同姓相婚,则“男女不相及,畏黩敬 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毓灾灭姓 ,“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1 8 其五,政治 之原因,“取于异姓,附远厚别也 ,1 9 “附远 就是指用联姻来加强异姓贵族的联系, 以巩固其统治,联姻被认为是异姓联盟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历代均较为常见。 关于“同姓不婚”何时成为制度确定下来,礼记大传日:“虽百世而婚姻不通 者,周道然也。王国维先生也认同这观点,他在殷周制度论里写道:“周之所 以定天下,必自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由是而生宗法 之制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生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日庙数之制;三 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也。 2 0 礼记集说引长乐刘氏日:“夏 商以前,容娶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子孙,列 土封之,以为公侯,而使姬姓子孙与之为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孙共飨天下之禄也,乃 立不娶同姓之礼焉。 2 1 可知,“同姓不婚乃周之创制,与宗法制度实相表里,所以纲 纪天下也”。2 2 2 、“同姓不婚 于唐代入律 同姓不婚之禁虽严,但却迟迟未正式入律,恐与中国古代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有 所关联。北魏孝文帝曾于太和七年十二月明诏禁之,诏日:“淳风行于上古,礼化用 于近叶。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此皆教随时设,治因事改者也。 皇运初基,中原未混,拨乱经纪,日不暇给,古风遗朴,后遂因循,迄兹莫变。朕属 1 7 国语晋语。 埔国语晋语。 1 9 礼记郊特牲。 王国维: 观堂集林,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5 9 年版,第8 9 页。 2 1 转引自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o # 书局2 0 0 5 年版,第3 9 5 页。 2 2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3 9 5 页。 4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一、姓名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功能 百年之期,当后仁之政,思易质旧,式昭惟新,自今悉禁绝之,有犯以不道论。 2 3 虽 下诏明令同姓不婚,违者以不道论处腰斩,刑罚不能说不重,但仍无专门律条。直至 唐代始设专条明令禁止同姓为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2 4 至此,同姓不婚正式从周礼变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 , 以后历代法律也大都以唐律疏义为蓝本禁止同姓为婚。宋刑统完全继承 了唐律“同姓为婚条”的规定。元典章“婚礼,嫁娶聘财体例条”规定:“同姓不 得为婚,截自至元八年正月二十五日为始,已前者,准已婚为定,已后者,依法断罪 听离之”。2 5 而明律将唐律之意拆分为两条:一,“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 ; 二,“凡娶同宗无服之亲,各杖一百,小功以上,各以奸论,若娶同宗缌麻 以上姑侄姊妹者,每各以奸论,并离异。2 6 清律又根据明律做出规定,“凡同姓为婚 者,( 主婚与男女) 各杖六十,离异( 妇女归宗,财礼入官) 。”2 7 3 、“同姓不婚 于清末出律 尽管自唐代以后,历代法律皆有禁止同姓为婚的规定,然而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法 律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清代虽然继承了同姓不婚的法律规定,但是对其亦有所修正, 清律例汇辑便览记有:“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宗,当原情定罪,不必拘文。 到清末修律时,大臣兼法律学家沈家本建议删除同姓不婚的规定,他考证了历史上姓 氏演变的情况后指出:“其氏相同而其祖不同,谓之同姓,名实殊乖”,而且“视其本 宗,转同异姓 ,虽属异姓,却是同祖,造成近亲通婚。因此,他认为禁止“同姓为 婚”之律徒存具文。于是大清现行刑律删“同姓禁婚条,并入“亲属禁婚”项。 只要同姓而不同宗,结婚便不受处罚。从而改变了“同姓不婚”的旧传统。其实,早 在唐代,长孙无忌在编纂唐律疏义的时候就对同姓与同宗的问题有所认识:“古 者受姓命氏,因彰德功,邑居官爵,事菲一绪。其有祖宗迁易,年代浸远,流源析本, 罕能推详。至如鲁、卫,文王之昭;凡、蒋,周公之胤。初虽同族,後各分封,并传 国姓,以为宗本,若与姬姓为婚者,不在禁例。其有声同字别,音响不殊,男女辨姓, 岂宜仇匹,若阳与杨之类。又如近代以来,特蒙赐姓,谱牒仍在,昭穆可知,今姓之 2 3 魏书高祖纪。 2 4 唐律疏义户婚,“同姓为婚”条。 笛元典章户熬婚礼,“嫁娶鹎财体铡”条 2 6 大明律户部婚姻门,“同姓为婚”条。 2 7 与古代姓氏,人文杂忐,1 9 9 1 年第1 期。 3 1 左传隐公八年。 6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一、姓名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功能 威。此外,由于族姓的株连,还出现了大量避祸改姓的现象。总之。大量涌现的皇帝 赐姓、改姓现象使原本的同姓变为异姓或者异姓变为同姓,使同姓之间的血缘关系更 加模糊、难以确定。故,即使同姓不婚制度在唐朝入律以后历代法律皆有所继承,但 是姓辨血缘功能的弱化使其不过一纸空文而已。正如吕思勉所说:“古者近亲,必为 同族。同姓不婚,源于同族不婚,则诚得近亲不婚之意。后世则但求不同父系, 姑之子,从母之子,无不可婚者。而后世之所谓同姓不婚者,亦全失近亲不婚之 意矣。”3 2 若仍严格禁止同姓之间的婚姻已无太大实际意义,而在实际生活中也甚难 以做到。 第三,同姓不婚制度的出现本是人们认识到近亲结婚危害的结果。尽管在种种因 素的作用下姓辨血缘的功能逐渐削弱,同姓不婚徒具虚文,但是人们却找到了另外一 种方法来防止近亲结婚,即严格禁止同宗间的婚姻关系。也就是说,同姓不同宗之间 的婚姻关系不再严格禁止,然而同宗同姓结婚却是不被允许的,以此来实现同姓不婚 的原本目的。正是同宗不婚替代同姓不婚延续着必要的伦理传统,同姓不婚制度么逐 渐退出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随着姓氏制度的变化,姓在辨别血缘关系密切性程度方面作用逐渐减 小,致使以禁止近亲结婚为出发点的同姓不婚制度逐渐虚化,同姓不婚制度最终出律 或者被更加合理的制度替代以实现原本之合理目的乃是顺理成章。 ( 二) 明贵贱 同“别婚姻 一样,“明贵贱的功能可以说是姓名在产生之初便具有的。中国 古代宗法社会等级森严、尊卑分明,姓名这功能的出现也可说是意料之中,完全符 合了社会统治阶层的需要。因此,纵然姓名别婚姻的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 因而逐渐的削弱,然而明贵贱这一功能不仅从无被削弱,反而有逐步加强之势。 1 、姓氏合流之前的氏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射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 3 3 这句话明确的道出了氏的作用,即别贵贱。西周通过分封来建立 和维系自己的统治,每一次分封诸侯既封上授民,又赐爵命氏。而诸侯在自己的管辖 2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d 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8 5 页, 3 3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 7 一、姓名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功能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 范围内又以同样的方式分封卿大夫。从氏的产生方式即可以看出,只有贵族诸侯才有 氏,纵然西周时氏的数量剧增,但是氏的数量再多也仅仅只为贵族所特有。对此顾炎 武也予以认同:“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氏焉者,类族也,贵贵 也。 3 4 足见先秦时氏的有无便表明了贵贱。 2 、姓氏合流之后的姓 如果说氏是先天便具有贵贱之别,那么姓便是后天被打上贵贱烙印。自秦汉确立 新的姓氏制度,从天子到庶人均拥有了姓氏,一般人们对姓氏已不存在高低贵贱的观 念。然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似乎对此并不满意。或许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姓与低贱者 的姓毫无差别,统治者一方面想尽千方百计引经据典来论证自己的高贵血统和非凡出 身,另一方面将一己之姓命为国姓,是最为尊贵的姓,是望族大姓,这样才符合了自 己统治者的身份。于是,其他王公大臣纷纷效仿,为自己的姓争一个地位,不甘与地 位低下者的姓等同,以免失了身份。 最早直接给姓氏打上人为印记的是北魏孝文帝,史载孝文帝于大和十九年( 公元 4 9 5 年) 曾详定姓族,确立门阀序列,其内容有二:首先,对本民族( 鲜卑族) 规定:“其 穆、陆、贸、刘、楼、于、描、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 知 ,列为鲜卑第一等士族,另有“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赣,太原王琼 为“一同四姓 ;其次,对汉族则规定;“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 世有三公者日膏粱,有令、仆者日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 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传、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儿得入者,谓之 四姓。 3 5 他将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并且给每个等级制定了标准,把汉族 中的卢、崔、郑、王定为一等姓氏。到了6 3 2 年,太宗李世民诏令大臣编撰全国望族 谱系,却因崔氏高居第一而阜族只居第三不禁勃然大怒,日“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 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 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r 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 为永则”,结果,6 3 8 年重修的贞观氏族志把2 9 3 个姓评为九等,皇族和最高级 官员排在第一位,高祖和太宗的母族排在第二位,崔氏只能排在第三了。酌但因为此 时武则天的家族地位较低未能列入,于是,唐高宗于显庆四年( 6 5 9 ) 改氏族志 为姓氏录,并亲自为该书写序,体现了统治者对姓氏贵贱非同寻常的重视, 3 4 【清】顾炎武:闩知录氏族卷 格魏书官氏志。 拍贞脱政要礼乐,“贞观六年”。 8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 一、姓名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功能 该书最终将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并将皇后之姓列入第一等。这部姓 氏录将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对旧族的贬抑超过了氏族志, 贯彻“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比氏族志更加彻底。这种将皇室、显臣、望 族的姓氏提至首位,为姓氏划定等级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清。 这种给姓划定等级贵贱的做法,使一个人的姓氏高低直接关系到他的社会地位、 仕宦升迁、婚姻关系等等。一方面造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譬如改姓、赐姓、 讳姓等,另一方面造成了显贵士族的子弟凭借着“家庭出身 的金字招牌,可以轻易 的平步青云,坐享高官厚禄,而出身寒门的人,即使博学多才,也只能屈居下位,仕 途多舛,可谓是学的好不如生的好。因此,“诈冒荫资 之事时有发生也不足为奇了。 一些衰落的缙绅家族会把朝廷颁发的证明其官爵、后世可据以称士族的“告敕 出卖 给他族,使买者得以假冒望族姓氏,谋得利益,尤其是儒生在参加科举之时,往往假 冒姓氏,以求平步青云。唐太宗时曾敕令诈冒者自首,违者处以极刑,终究不能禁止; 唐庄宗时有一次对应考儒生的告敕进行调查,发现1 2 0 0 多人中竟十有八九涂改告敕; 唐明宗时,鸿胪卿杨膺将两件祖先文书卖给他人,被大理寺判处死刑,幸得皇上干预 才免于一死,改判免官、罚铜、终身不得为士人。3 7 由此可见,姓之贵贱对古人影响 之深,令多少人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 三) 招祸福 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里,姓名不仅仅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家庭出 身、社会地位甚至所从事的职业等信息,有时候一个人的名字还能够为自己带来意外 的荣华富贵又或者带来莫名的无妄之灾,而到底是福还是祸均不由己,一切但看高高 在上的统治者如何理解这个名字。凭借一个好名,博得统治者的一时欢心,便可平步 青云,为自己赚的一个好前程;反之,自己的名字引起“龙颜大怒”,恐怕就要惹祸 上身,轻则丢官,重则怕是要连命都保不住了。 1 、因名得福 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试,年事己高的乾隆在批阅主考大臣进呈 的前十的卷子中看到了“胡长龄”的名字,心头一阵欣喜,笑道:“胡人乃长龄耶, 3 7 参见纳日碧力戈:姓名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3 页 9 、姓名在中国古代 t 会的特殊功能中图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 遂将其点为状元。3 8 清皇室是满族人,少数民族史称“胡人 ,“胡人长龄 ,乾隆帝 正当高寿,这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无独有偶,清光绪二十九年科举会试,癸卯科一 甲三名进士及第,第一名是王寿彭。王寿彭的第一名却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由于其他 原因被主考官从后面提上来的。王寿彭为何如此幸运? 却原来只是因为名字起的好。 十月十日“万寿节 乃慈禧太后的生日,而殿试是十月三日。将王寿彭放在第一位不 过是为了让太后在见到到签拟的单子时第一眼看到这三个字,取个好彩头,博其欢心。 果不出所料,慈禧非常高兴,觉得这是在老天对自己高寿的暗示,对主考官的赏赐自 然是不在话下了。此类事情在历史上并非少数,王寿彭也好李寿彭也罢,只要上级开 心,下级欢欣,皆大欢喜,至于谁是状元谁是第一名,这些显然已经没有人在意和追 究。只是不知胡长龄与王寿彭等若得知自己的荣誉得益于名字而不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又会作何感想,是欣喜若狂还是怅然若失? 都不得而知了。 2 、因名致祸 如果说胡长龄、王寿彭之辈尚可以暗自窃喜,感谢父母给了个好名字,那么另外 一些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明永乐二十一年秋闱,明成祖朱棣御览主考官呈上的录取名单时,看到第一名是 一个姓孙名日恭的人,不知怎么触动了脑海中“仁政的弦,他认为日、恭组合起来 恰好是一个“暴字,这样的名字怎么可以当状元呢? 于是,提笔将孙日恭的名字划 去,继续往下看去,却正好发现一个叫“邢宽 的人,“邢宽 乃“刑宽 也,遂将 此人置于首位,以“宽 易“暴”。皇明泳化类编云:“永乐中辰廷试,进呈第 一孙日恭,上以“r 恭连之似“暴。乃以第二邢宽为第一。 说的正是此事。历来 按照规矩状元总是出在高门望族,而邢宽乃吴县举子,并非出身望族,张榜公布之同 不知有多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前文提及王寿彭因慈禧而得状元,却并不是人人都有他的幸运。清朝末年,广东 南海县的朱汝珍本应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状元。但是,当殿试后的名单呈上来御览时, 当时专权的慈禧太后一见状元姓朱,乃是明朝的国姓,就不太高兴了。再者,这状元 竟与康有为、梁启超是同乡,遂朱笔一勾断送了朱汝珍的前程。慈禧这一喜怒之间 王寿彭与朱汝珍二人就有了不同的命运。而这孙同恭、朱汝珍白白丢了应得的状元荣 誉,不知道会不会捶胸顿足,后悔没有早些改个好名字来讨得统治者的欢心。 秘【清l 徐瑚:清稗类钞姓名类,“胡长龄以名得大魁” 1 0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 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 在近代以来的中外法律中,姓名一词并不陌生,经常出现在各国的民法典籍之中, 它通常是以公民权利的形式出现,包括决定、使用和变更的权利。我国法律亦有对姓 名权的规定和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同呼吸空气一般自由的享受着法律赋予我们 懿权利,繇不氮这对凡千年前的古入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件事情,缝 c l 甚至不敢想象 自己拥有这样的权利。远去的古人对姓名也并不陌生,对姓名的规定同样可见于他们 的王法之中,然而却是以一种义务的形式,而非权利。古代中国的王法不辞疲劳欲将 一切威胁到皇权统治抟可缝都收缡进来。甚至连姓名簿不放过,霸道故统治者一方面 把自己的姓名置于高位,另一方面又对他人的姓名横加干涉。 ( 一) 统治者对位尊者姓名的维护避讳 避讳源于原始禁忌。从人类产生之初,死亡便成为人类最大的恐惧。不论是混沌 蒙昧的原始时期还是医学技术有较大进步的今天,死亡始终就像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 笼罩在生命的上空。尽管死亡无法回避。蹑始人仍不愿枢信生命魏停止会带走鳜有一 切。也许是因为活着的人对自己的安慰,也许是因为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原始人选择 相信灵魂的存在,认为人的躯体虽然死了但是还有灵魂存在。j 下如列维布留尔在 原始思维串指出;“按照原始入筋黢念,死亡永远包含神秘的原因,雨且几乎永 远是横死。死是那些把个人与社会连结起来的绳索的猝然中断。于是,又确立了死者 与这个集体的新的关系,人刚一死以后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而是怜悯,恐惧、 荨敬以及复杂多样的情感鲍j l 孛象,”3 9 原始入镪认为入匏灵巍是辫着在名上的,中国 古代也有这样的思想,甚至相信魂与稻是一体的。封神演义中,张桂芳一声“黄 飞虎还不下马,更待何时! ,黄飞虎就滚下了五色神牛,不幸又遇见了哪吒,敬伎重 施,喊来嘁去。却见镯吒立在弧火轮上就是不滚下来瀑来哪吒是莲花化身,是没有 魂的。因此,原始的人们相信“如果晚出死者的名字,死者的鬼魂就会回来,他们并 不希望这样因此就禁忌不提死者名字”。4 0 而有些原始民族甚至认为死者之名是一 拇【法1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版,:3 0 0 页。 加【英】詹乔r 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7 7 页。 i l 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 中困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 种污秽,会污染活着的人的生活。因此,死者的名字是不允许被提及的,成为了一种 避讳。 由于对魂与名的这种认识,人们开始相信通过名字可以危害到一个人,而这也成 为巫术的种手段,对此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多有记载。与此同时,为了保护自己和亲 人的安全,人们开始避讳谈到亲人的名字。然而,取名本来是为了社会交往更加方便, 现在名字成为了避讳,那么社会交往如何顺利实现呢? 在中国古代,男女成年以后皆 取“字”,“字”的出现便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字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名便很少 被提及了,惟用以自称和被尊长称呼。由此可见,古人取字乃是为了“敬其名 4 1 。 生者之名也成为了一种避讳。 1 、避讳的种类 周人将避讳从民间习俗改造为一种礼仪制度,使其具有了政治生命。避讳制度可 谓为中国古代社会对姓名极端控制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古代的帝王显耀并维护其至高 无上的统治地位的一种特殊手段,一直受到皇帝的重视,伴随君主专制数千年。辞 源对避讳的解释为:“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对孔子和帝王 之命,众所公讳,称公讳:人子避祖父之名,称家讳。”辞海将其解释为:“封建 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由此二者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的避讳的主要对象包括阜帝、尊长以及圣贤( 当然,由于避讳在某些朝代的盛行避讳 的对象还包括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其至后宫嫔妃等等) ,简言之,“为尊者讳、为 亲者讳、为贤者讳4 2 。因避讳的对象不同避讳分为公讳和私讳,公讳又包括了国讳 和圣人讳。而根据避讳在实践中的影响又分为语言4 避讳和行为避讳,前者表现如避讳 改名等,后者如因避讳而辞官等等。 避讳制度产生之后,在历代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扩张之势,尤其是帝王之讳,随 着国势越强而避讳的范围愈广,在汉、唐、宋、清均出现了高潮。4 3 汉代开始为了避 帝王之讳而改变他人的姓名,例如汉文帝讳恒,改田恒为田常;即使早已入土的夏代 帝王启因犯汉景帝讳也被改为开。唐代最先将避讳写入法典,使避讳成为法定。宋代 避讳最为严格,用字纷繁,仅南宋高宗赵构一人的嫌名讳字就多达五十六个,容斋 4 仪礼:t 忍礼。 4 2 公羊传闵公元年。 4 3 参见1 :建:中国古代避讳史,贵州人民 “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8 4 页 1 2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 随笔云:“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 试卷,小涉疑似,士人则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可见避讳之严。清 朝是避讳消亡前的回光返照,避讳严格,触讳惩罚严酷,因避讳而兴的文字狱不计其 数,仅乾隆一朝就触目惊心:乾隆四十二年( 1 7 7 7 年) ,王锡侯编写字贯将“圣 祖、世宗庙讳及朕( 乾隆) 御名字样悉行开列 被斩首,子孙七人被判斩监侯,妻子 媳妇送给功臣家为奴;四十三年,商人刘莪印刷圣讳实录,刊印中不慎将“庙讳 及“御名各依本字“全体写刊 ,结果被斩首;四十五年,老生员吴英写上陈时 务策却叠用“弘”字未避,乾隆亲谕:“吴英著即凌迟处死,其子侄五人判斩监侯, 其妻、妾以及年幼子孙十余人赏予功臣家为奴。4 5 乾隆时期是大兴文字狱的高潮, 此类案件比比皆是,惩罚不可谓不严厉。和清朝一样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也由于受到 汉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避讳之事也甚为在意,例如崇尚中原先进文化的金章宗完 颜瑕于明昌三年( 1 1 9 2 年) 十一月下诏日:“臣庶名犯古帝王而姓复同者禁之,周公、 孔子之名亦令回避”,4 6 要求臣民避讳古帝王以及圣贤之名。元朝仁宗时科举有将触 犯御名庙讳的考生取消录取资格的规定。4 7 此外,即便如太平天国这样在历史长河中 犹如昙花一现的朝代,一旦建立政权也急不可待的颁发诏令万国来朝及敬避字样诏 规定避耶稣之讳,须改耶字为也、乎、哉:稣避称苏、鞋。统治者对避讳的重视程度 不言而喻。 另,家讳的范围虽然限于父母、祖辈名,但是却也较为广泛的影响了古代社会人 们的日常生活。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但是却没有一首涉及 海棠,原因是避其母之讳;唐代著名文学家李贺深得韩愈赏识,劝其参加进士科的考 试,“旋有与贺争名者毁之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4 8 李贺不得已还是放弃 了进士考试。韩愈为李贺鸣不平作讳辩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 人,子不得为人乎? 韩愈此文一针见血揭露了避讳之弊端,然而当时响应者寥 寥无几,最终也没有能够阻挡避讳制度继续横行霸道。此外,在古代不仅要避己之家 讳。还要避他人的家讳,所谓“入其家者避其讳,不犯禁而入,不迕逆而进 ,4 9 否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 柏参见孔立:清代文字狱,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0 - 2 5 页。 惦金史章宗本纪一。 钉参见元史选举忠一。 n j h 唐书李资传。 4 9 淮南子齐俗训。 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 则便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草木子杂制篇说:“宋有礼筵,名曰大排。凡所招来宾, 则先请其三代名讳。筵中倡优杂戏歌曲,皆逐一刊定回避,然后进呈。及入人家,皆 先问父祖讳,然后接谈,冀无误犯。宴请来宾必先问清客人三代家讳,不仅言语之 间要回避,就连唱词都要一一检查,其繁琐程度令今人不免瞠目结舌。 2 、避讳在法典中的体现 先秦时期,是否存在过有关避讳的法律,现在已不可考,现今所知最早的以触讳 为犯罪的史料是西汉元康二年( 前“年) 汉宣帝的诏书,日:“闻古天子之名,难知 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 之。 5 0 据此可以看出,在西汉触讳是作为犯罪来对待的,虽然宣帝的这份诏书赦免 了之前触讳的犯人,但是,以后若是触犯了宣帝的新名字“询必然还会遭到惩罚。 尽管根据诏书可以推测汉代法律中已经有关于避讳的规定,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条文 流传下来,今人已经不能得知其详。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避讳的法律条文来自于唐 律疏义,主要包括君讳和家讳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上书奏事犯讳 和“府号官称 犯父祖名 。以后历代如宋、明、清律典也多据此行文。 ( 1 ) 误犯宗庙讳 唐律疏义职制律上书奏事犯讳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 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 这里规定臣下向皂帝上书或者奏事的时候, 书面文字要敬避唐朝宗庙之讳,如果不小心误犯了就要杖责八十,而1 3 头触讳或者上 书之外的其余文书触讳则笞五十。该条还规定:“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若嫌名 及二名偏犯者,不坐。疏议日:“溥天率土,莫非王臣。制字立名,辄犯宗庙讳者, 合徒三年。 臣民所取的名字如果与庙讳相同,也就是与皇家列祖列宗处于同等地位, 这无异于以下犯上,是唯我独尊的君主所绝对不能容忍的。若上书奏事误犯宗庙讳者 出于过失,尚可原谅,那么取名犯讳者就是明知故犯,其罪更大于前者,故而前者杖 八十,而后者徒三年。尽管后人皆日唐律宽仁,然而在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 方面唐代亦同其他一样不遗余力。 宋代对此的规定基本沿袭唐律,但是与唐律相比较惩罚有所减轻。宋刑统规 定:“诸上书若奏事而误,杖陆拾,1 3 误减贰等。上尚书省而误,笞肆拾,余文书误 如汉书宣帝纪。 1 4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 者,笞叁拾。即误有害者,各加叁等。若误可行非上书奏事者,勿论。上书奏事触 犯以及余文书、口误触讳的惩罚均有所减轻。至明代,大明律吏律上书奏事犯 讳条规定:“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杖八十。余文书误犯者,笞四十。 若为名字触犯者,杖百。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各别,及有二字止犯 一字者,皆不坐罪。律条直引吏律二上书奏事犯讳对此条做进一步解释,云: “赵甲依上书奏事,若为名字触犯者,律杖一百。钱乙依上书奏事,误犯宗庙讳者者, 律杖八十。孙丙依上书奏事错误,有害于事者,律杖六十。李丁依余文书误犯御名庙 讳者,律笞四十。”同唐宋律相比,大明律有明显的变更:首先,在罪行上, 明确将触犯御名即当今皇帝之讳作为罪行之一列入条款,进一步扩大了避讳的范围; 其次,在处罚上,改“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 为“杖一百。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 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没有放松对统治阶级姓名的维护,大清律例上书奏事犯 讳条完全照搬了明律条文,但是在事实上,统治者对于触讳者惩罚力度远远高于法 律规定,因避讳而引起的文字狱不在少数。 ( 2 ) 冒荣居官 在中国古代社会,父权从来都是皇权的影子。传统法律在维护皇权的同时,从来 不忘记强调家长权威,以此进一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因此;法律对家讳也有所规 定。唐律疏义职制律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规定:“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 荣居之徒一年。”疏议日:“府有正号,官有名称。府号者,假若父名卫,不得于 诸卫任官;或祖名安,不得任长安县职之类。官称者,或父名军,不得作将军;或祖 名卿,不得居卿任之类。皆须自言,不得辄受。其有贪荣昧进,冒居此官合处徒 一年。 即,官员所任官名与上任地名不得与父祖之名相同,否则即为犯罪。另,唐 律疏义名例律免所居官也有类似规定,日:“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荣 居之 。疏议日:“府号者,谓盛台、府、寺之类。官称者,谓尚书、将军、卿、监 之类。假有人父祖名常,不得任太常之官;父祖名卿,亦不合任卿职。若有受此任者, 是谓“冒荣屠之”。选司唯责三代官名,若犯高祖名者,非。 官员所任官名不得与父祖名相同,这规定并非唐律首创。资治通鉴陈纪六 中记载了南朝陈宣帝时太子与礼部尚书孔奂因太子詹事一职人选发生争执的事情: “太子叔宝欲以左户部尚书江总为詹事,令管记陆瑜言于吏部尚书孔奂。奂谓瑜日: 江有潘、陆之华而无园、绮之实,辅弼储宫,窃有所难。太子深以为恨,自言于 1 5 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 帝。帝将许之,奂奏日:。江总,文华之士。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 如臣愚 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之职。7 帝日:即如卿言,谁当居此? 奂日:都官 尚书王廓,世有懿德,识性敦敏,可以居之。太子时在侧,乃日:廓,王泰之子, 不宜为太子詹事。奂日: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太子 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大意是说,太子欲选江总为太子詹事,而孔奂认为此 人华而不实,难以胜任,推荐王廓,而太子则以王廓乃王泰之子不宜为太子詹事为由 驳斥。尽管孔奂引用前代范泰之子范晔曾任太子詹事之例反对太子的说法,但是最终 皇帝还是以江总为太子詹事。由此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南朝时甚至更早就已经有 官员所任官名不得与父祖名相同的做法,所以太子才以王廓乃王泰之子不宜为太子詹 事为由驳斥孔奂。第二,因父祖讳回避官职的做法尚未形成定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所以才有范泰之子范哗可任太子詹事,而王泰之子王廓不宜为太子詹事这两种截然不 同的结果。 鉴于这一规定,在实际中遇有官员所授之官与父祖名讳相犯时。一般要进行变通, 常用的做法主要有:第一,改授他官。新唐书柳公绰传载,起初任命他为礼部 尚书,因其祖父名j 下礼,故改为尚书左丞。第二,更改官名。唐德宗时,任命萧复为 户部尚书、行军长史。因萧复的父亲名衡,当时行、衡二字同音,为讳其父名,改“行 军长史”官名为“统军长史”。5 2 第三,不允改官。贞元十九年( 8 0 3 年) ,柳宗元因 其祖名察躬欲辞去监察御史一职,德宗敕日:“新除监察御史柳宗元,祖名察躬。准 礼,二名不偏讳。不合辞让。”5 3 柳宗元这才走马上任。 虽然唐律中规定了官员所任官名不得与父祖名同,但是这一规定尚不够严谨和完 善。首先,职制律府号官称犯父祖名与名例律免所居官对冒荣居官者的 惩罚不一致,前者为“徒一年”,而后者仅“免所居官”。其次,两个条文都为具体规 定对二名是否偏讳。最后,唐律没有明确指引遇有官员被授官职与祖父名相犯时如何 解决。尽管在实际操作当中形成了前文所述的三种方式,但是由于没有定制,采取何 种方式均由皇帝一人决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转情况处理方式却不同的情形并不 罕见,因此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宋律完全继承了唐律对此的规定,然而官 虬褒治逶鉴,陈纪六 3 2 ( i l l 唐书萧复传。 站【唐】柳宗冗:柳河东集,卷三十九,。奏状” 1 6 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 称与私讳之间的矛盾在宋代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尽管宋太宗针对官称与私讳之间 的混乱情况于雍熙二年( 9 8 5 ) 六月下诏,日:“内外臣僚三代名讳,止可行于己,州 县长吏不得出家讳。新授官职有家讳者,除三省御史台五品、文班四品、武班三品以 上,许准敕上言,余不在改请之限。5 4 若要严格执行此诏书,或许问题会有所缓解。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又因圣意而反复变更,这问题只能是剪不断理还乱了。或许是 由于这一制度在官称与家讳之间常常形成两难的悖论,实际中操作起来多有不便:依 律文辞官则影响王命公事,若不顾避讳而受官则违背法律;也或许是因为在实践中皇 帝的诏敕往往超越法律规定,使法律徒有其表,宋以后的法典未曾再发现此条文。 3 、对避讳制度的简要评价 避讳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了几千年,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关注的就不 是个人,而是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又主要表现为君臣、上下、尊卑之间的等级 关系,天下臣民皆避皇帝一家一姓之讳。尊卑贵贱显而易见;避讳的背后是以权力作 为支撑,不论是皇权还是父权,反过来,避讳制度又巩固了背后的权力,这正是统治 者希望看到的。古代避讳制度横行,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避讳制度帮助统治 者禁锢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的精神自由。皂帝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对他人姓名粗 暴干涉;统治者利用避讳大兴文字狱滥杀无辜;天下臣民因皇帝一家之讳谨言慎行、 如履薄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避家讳而小心翼翼,注重于繁文缛节避讳制度作 为一种群体规则,通过对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行为的调整,强制社会成员对这一制度 的执行,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的内化为成员自己的思想意识,使成员接受并认可, 进而达到禁锢思想、强化统治者的统治意识的目的。其次,在史料继承方面,由于史 学家或惮于触犯帝王名讳或为避家讳,不惜篡改历史典籍,导致史书记载混乱,文义 不明,不利于历史真相的考察,为后世阅读古文献带来了困扰。时至今日,“皇帝” 早已成为历史的云烟,君讳也随之远去,但是家讳和圣人讳依然有其踪迹。但是由于 其生长的壤已经更换,避讳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避家讳和圣人讳成为一秘礼貌, 只是为了表达对尊长及圣贤的尊敬之情,笔者以为此乃善意而可取的。 奠【宋】王专 c : 燕冀诒谋录,卷明 1 7 二、国家法对姓名的规制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 ( 二) 统治者对他人姓名的干预 1 、对他人取名的用字限制 在一个专制集权的社会里,上层统治阶级垄断了一切重要社会资源,其中包括信 息资源。“统治者及其代言人对于包括姓名在内的符号的解释,强烈的影响了社会行 动的导向,成为社会控制的有力手段。由统治者掌握的社会语义系统控制了命名的主 题意义和联想功能,使姓名异化成为社会成员的对立面。”5 5 统治者通过对姓名的操 作分层,比如前文提到的将姓名划分等级贵贱,将社会成员进行分类,进而有益于社 会控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垄断了些具有特殊寓意的字眼,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