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打工潮在农村邻里关系变迁中的作用研究——以河南省h村为个案.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打工潮在农村邻里关系变迁中的作用研究——以河南省h村为个案.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打工潮在农村邻里关系变迁中的作用研究——以河南省h村为个案.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打工潮在农村邻里关系变迁中的作用研究——以河南省h村为个案.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打工潮在农村邻里关系变迁中的作用研究——以河南省h村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打工潮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产生以来,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农村邻里关系主体的农民大量外出,必然对农村邻里关系产生一 定的影响。回顾以往的研究,少有对此影响的关注。从而决定以一个村落为个案,考察 打工潮背景下的农村邻里关系的变迁,探析打工潮对农村邻里关系变迁的作用。 本文选择豫南 h 村为个案,运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对 h 村打工潮前后的邻 里关系进行考察,并从邻里日常交往、邻里互助和邻里冲突三个方面对比 h 村的邻里关 系变化,展现打工潮背景下的农村邻里关系变迁过程。 本研究发现:打工潮在农村邻里关系的变迁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一,打工人员的流 动导致邻居人数的缩减,局限邻里交往对象的可选择性,间接减少邻里交往时间,进而 减少了邻里互动,稀释了邻里关系。第二,打工人员的收入提高了家庭支付能力,减少 了邻里互助需求,减弱邻里支持功能,间接打破世代为邻的传统,引起邻居重组,导致 传统邻居关系难以维持、新邻居之间关系难以构建,解组了邻里关系。第三,打工人员 的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私密化和交往圈子的扩大,间接阻碍邻里交往,削弱邻里交往 意愿,疏远了邻里关系。 关键词: 关键词: 打工潮 邻里关系 城市化 私密化 外向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trend of the influx of workers started from 1980s and has been going on for over two decades, which brings a wide range and profound impact on rural sociology. a lot of farmers who are the main component of rural neighborhood go out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condition they will take an inevitable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rural neighborhood. as a result of that the author takes a certain village as an individual case, to research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neighborhood in this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 the influx of worker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ocuments observed by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nd literatures, describes the changing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neighborhoo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neighborhood day-to-day contacts、mutual assistance and neighborhood conflicts. it shows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relationship in the specific settings. the study finds that, influx of worker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ing of rural relationship. first of all, the movement of workers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neighbors、limits the alternative of neighbors then indirectly reduce the time between the neighborhood, thereby reducing the interaction neighborhood and sparse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 secondly, the income of the working people increased families capacity to pay, as a result of that, it reduces the demand for mutual aid and weakens the support between the neighborhood, then indirectly breaks the traditi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neighborhood. in this way i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ighbors and build a brand new relation. for this reason it disorganizes of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 and brings about the reorganization of neighbors. finally the urbanized and private way of life, the expansion of the circle indirectly hinder the interaction of neighborhood, weaken the will and alienate the relationship of rural neighborhood. key words: the trend of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neighborhood way of life of urbanization private of life intercourse exterioriza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导 论论 1.1 问题的缘起问题的缘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历了非常深刻和迅速的社会变迁,不仅表现 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更表现在乡土社会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所引 发的空前变革。变革不可逆转,然而变革的进程和未来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和思考。 邻里关系的变迁正是这幅“山乡巨变”图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邻里关 系是乡土社会里复杂的地方性关系网络中地缘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民日 常生活的重要面相,在维系村庄共同体的持存中发挥着基础性的纽带作用。 “守 望相助”是邻里关系的基本功能,在邻里经常性、互惠性的交往中,生产和再生 产着乡土社会的温情、信任与团结。但是,近三十年来,农村邻里关系呈现出日 益疏离的趋势。 社会变迁、村庄变迁、邻里关系变迁和“打工潮” ,是交织的,既是历时性 的,又是共时性的。 “打工潮”简单说来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大量农民 走出村庄进城务工的现象。综观所有工业化国家,几乎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 中国的独特性在于这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庞大数量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结 构。 户籍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在城市落户而必须周转于城乡 之间,而这支流动大军的持续存在既影响着输出地的社会结构,也影响着输入地 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对农村社会的冲击。 一方面, 外出打工的流动群体在流动中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了现代都市文明的 浸染,城市的打工和生活经历强化着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印象。另一方面,他们又 返回农村,重新融入乡土社会的生活场域之中(尽管乡村场域本身正在发生变 迁) 。这一群体在年龄结构上多为青壮年,是各自家庭乃至村庄的主体,他们对 村庄产生的影响因为其身份的重要性而不容忽视, 他们给村庄带来的不仅仅是经 济收入的增加,还有更多广泛而深刻的层面值得关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邻里关系的变迁是乡村传统熟人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邻里互 动的单位是家庭,打工潮下首当其冲的是家庭的结构,而家庭结构的改变是否继 而改变着邻里关系的格局?其作用机制又如何?其次, 打工潮的出现必然导致村 庄人口流动频率的增加,这对于原有社会关系(包括邻里关系)的维系是一个怎 样相反的力量?再次,打工群体在流动中,其自身观念是否在经历了城市生活后 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又对他们在农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对邻 里交往又具有怎样的意义?等等,这一系列的疑问都促使本文进一步探索“打工 潮”与“邻里关系”二者之间的关联。 而所有上述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关联都应当置于村庄场域中考量,并在“山 乡巨变”的转型视域下思考其意义,笔者试图在展现一幅地方性的邻里关系变迁 图景的同时,分析打工潮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折射出农村社会“去乡土性” 、走 向现代化的过程。这也是通过考察农村日常生活的变迁,从而探究农村社会结构 变迁的一次经验性研究,对于思考“新的社会如何可能”这一时代课题具有一定 程度上的理论价值与启发意义,也对构建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新农 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2.1 打工潮对农村影响的研究打工潮对农村影响的研究 农民外出务工始于 80 年代,开始是个体流动,继而引发为规模大、人员多、 季节性的集体流动,状如潮汐,人们将其称为“打工潮” 。打工潮是我国特有的 劳动力转移现象,它一出现,就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立足于各学科的研究不胜枚举。本文仅回顾打工潮对农村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早在 1995 年,赵树凯(1995)注意到农民工给农村带来“耕地撂荒”和“创 业潮” ,他是最先关注到农民工外出务工对农村社会产生影响的学者。此后这一 问题便广受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1)经济方面的影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打工潮对农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多数研究证实农民打工增加了 家庭收入,提高了地区收入水平(都阳,朴之水,2003;胡苏云,王振,2004; 农业部农研中心课题组,1996) , 缩小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区域内农 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关喆,1997),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劳动力 资源的优化配置(谢圣赞,1995),有效改善家庭的福利、消费以及投资状况,即 产生三重微观效应:福利效应、消费效应以及投资效应(官永彬,2006),外出打 工者的汇款促进了农村生活的城市化(洪大用,1996) ,李强认为“外出农民工 给农村家人的汇款,对于提高农村家庭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他们在外打工时 间越长,则对于提高农村家庭收入越是起到促进作用; 在外打工的家庭成员越多, 则农村家庭收入越高;农村家庭收到的汇款越多,则对于自己生活地位的评价越 高。 ”(李强,2001:67)同时他也指出“中国农村发展的复杂性在于,有利于现代 化的因素与不利于现代化的因素同时存在。如果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占上风,那 么,农民工进城打工汇款回家就会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反之,如果不利于现代化的 因素占上风,那么,农民工进城、 劳力流失就不利于农村发展。 ” (李强, 2001: 75) 有学者调查显示这些汇款主要用于炫耀性消费, 并没有起到促进农村现代化的作 用(戴萍萍,2007) 。 (2)社会方面的影响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后,受到城市生活的熏染,会在思想观念以及 行为方式上发生变化。他们的这些变化又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家乡农民的思想观 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个人 来说,打工经历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生活适应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 影响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养老观念、子女教育观念等等(白南生,2006;杨曙 辉等,2008;王金玲,1996) 。周晓虹的研究发现:打工经历“帮助农民脱离土 地的束缚,开阔他们的眼界,降低他们的行为保守性和心理封闭性,并增加他们的 自我依赖和自我效能感。 ” (周晓虹,1996:p69)。 进入城市、获得城市体验是农 民接触现代、培养个人现代性的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打工经历对培养个人现 代性有重要的影响。打工潮还促进了女性角色的转化和地位的改变。打工潮对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会结构、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失,耕地 的大量抛荒, 儿童养育和老人赡养问题突现 (杨曙辉等, 2008) 。 王涤等学者 (2004) 注意到农村和山区人口的大量外出,致使农村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大为 减轻,流动人口回流资金的注入,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人口外流,有利于 传播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农民外出打工有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3)政治方面的影响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村委会民主选举在农村推行,大量农民工的外出 势必影响乡村政治的运行。 学者们开始把研究注意力转移到打工潮对农村社会的 政治影响上。许多调查证明农村人口的外出引发村庄治理的困境。如卢福营 (1996) ,徐增阳(2000)认为,农民工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相分离,与原有社会 化管理体系脱节,客观上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农民工的外流造成农村部分精英 流失,使得管理者缺位,不利于村庄治理工作的开展。徐勇(2000)总结出农民 工外流带给乡村的三大治理困境:有流动无发展的“乡村发展空心化 ” 、有突 破无发展的“乡村结构的再复制” 、有流动无安宁的“乡村秩序的失衡性” ,并认 为农民工外流并没有导致乡村文明的结构性转变,而只是乡村结构的再复制。吴 淼、李巧兰(2000)在鄂西灵村的调查,则进一步证实了徐勇的结论。徐增阳、 湛艳伦(2000)在湖南 g 村的调查指出行政化村治对村庄经济资源的过度汲取所 导致的治理型贫困是推动村民外流的重要动因, 而村民的外流反过来导致村治汲 取能力弱化,村庄公共权力组织虚化与权威下降,加大了行政化村治的治理性贫 困。有一些学者出农民工外出对村庄治理的积极作用,如任宝玉(2000)通过河 南刘村的个案研究,认为农村人口流动为村治提供了重要的经济资源;农村人口 流动造就了新的社区精英,并对原村治格局形成一定冲击,使原村治格局开始发 生变化;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带来了农村治安状况的好转和社区秩序的稳定;大量 村民外出务工使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学界用“体制性边缘人”来 描述农民工的政治状态。徐增阳、黄辉祥(2002)的调查证实农民工参与村庄选 举的比例极低,由于受到秩序性限制,农民工成为了村庄治理的“局外人” 。邓 秀华(2005)认为流动农民在村里的政治权益难以实现,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治参与的“门槛”之外,流动农民的政治参与缺乏组织依托,流动农民在参与乡 村政治和城市政治中都成为了边缘人,他们游离于社会的政治表达之外,流动农 民觉得自己是乡里城里都不是的边缘人,缺乏政治的归属感,影响了我国政治民 主的范围和质量。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困境凸现。徐增阳、甘霖(2005)则 总结了“民工潮”出现以后村民自治的状况,强调“民工潮”对于村民自治具有 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体现在打工经历增强了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收入的增加为村民自治的有效运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促进了农民的分化和 农村权利结构的分化等。而消极的影响则体现在选举权力无法保障,民主监督和 管理主体缺失,因而民主、管理无法贯彻实施等方面。 1.2.2 有关邻里关系的研究有关邻里关系的研究 (1)从功能的角度,认为邻里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作互 助、情感交流、社区整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邻里关系承担着特定的社会义务,体现着特定的社会功能:生产上互济,生 活上守望相助,对晚辈的社会化等。蔡禾等人则在对天津城乡居民社会支持网的 研究中发现,亲属关系和邻居、朋友等非亲属关系在财务支持和精神支持两种网 络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其重要性在于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具性支持领域 中表现得尤其显著(蔡禾,1997;张文宏,1999) 。 “邻居”成为继“朋友”后人 们日常最重要的求助对象, 邻里之间仍然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守望相助这一日常的 社会支持功能。北京四城区的调查显示居民邻里之间的互动频率比较低,了解程 度不够高,但是,邻里仍然是人们守望相助的最重要的对象之一(孙龙、雷弢, 2007) 。南京市邻里关系状况调查则显示,市民对邻里关系的认同比率还是比较 高的约有 78.9的市民认为邻居关系较重要。大部分的南京市民对邻里关 系的现状持肯定态度, 邻里关系依然是中国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李保军,1998) 。目前,学者们已经充分注意到邻里以及邻里空间与人际群 体之间联系的重要性,邻里关系的好坏是衡量社区发育的主要指标,也是社会和 谐的重要测量指标,它影响着社区成员的归属感,最终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 发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描述邻里关系变迁的表现,分析邻里关系变迁的 原因,认为邻里关系存在着淡漠的趋势。 在社会的剧烈变迁过程中,邻里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多数学者的研究证 实:邻居关系存在淡漠的趋势,邻居功能存在弱化的趋势。黄玉捷认为:“今天 的中国城市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居民关系冷漠。居民之间极少 走动,也极少相互关心,给人一种表面热情而实际冷漠的印象” (黄玉捷, 1997:73) 。田凯(1997)对武汉市民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邻里关系呈淡化和 表层化的特点:从横向看,邻里交往的范围缩小;从纵向看,邻里交往的深入程 度降低。李彬通过对解放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革时期、计划经济时代及改 革开放后的纵向对比,研究了北京四合院的邻里关系演变,发现业缘关系正在逐 步代替地缘与血缘关系,再加之相对封闭的个人居住环境、现代城市生活的异质 性, 相继使得城市中的邻里关系走向衰落 (转引自李芬, 2004; ) 。 孙龙、 雷弢 (2007) 对北京城四区居民的调查显示邻里之间的互动频率比较低,了解程度不够高,邻 里之间的了解程度不是很深,矛盾和冲突也非常少。 从总体上而言,邻里关系呈现 表面化和浅层次的特点,情感支持功能已经大为弱化。北京居民这种邻里关系不 同于农村社区那种以“地缘和血缘”关系相混合的邻里关系,也不同于单位组织 里“业缘和地缘”相互混合的邻里关系,而是一种纯粹社会学意义上的地缘关系。 张学东(2007)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邻居关系变迁状况大致可以描述为从传统 邻居关系到现代邻居关系变迁过程。 先后出现了传统老街坊式、单位家属院式、 陌路型以及新睦型等四种邻居关系,整个变迁过程表现为传统邻居关系的消失与 现代邻居关系的分化。虽然农村邻里关系的疏远不及城市社区,同样的农村邻里 在生产生活互助、人的社会化、社会控制、情感交流等方面应有的社会功能也呈 现出弱化趋势,邻里关系日益疏远,农村邻里冲突增多,影响了农村社会秩序的 稳定(徐慧清,2005 ) 。 导致邻里关系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邻里关系变迁的解释也是多角度 的, 从社会宏观角度看, 建筑空间的窄化、 网络技术的提高、 人际网络的多样化、 社会转型的推进等因素促进了我国城市邻居关系的变迁(张学东,2007) 。人际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关系出现经济化倾向,社会联系逐渐减少,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这无疑阻碍了邻 居之间的沟通(廖常君,1997) 。 从个人微观的角度看,现今城市社区的居民更 是来自四面八方,职业、经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差别较大,这无疑阻碍了邻 居之间的沟通,不利于居民形成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妨碍了社区整合 (李洁 瑾等,2007) 。农村邻里冲突增多,源于农民生活、生产方式和场域的变化、价 值观与追求的变化、 社会分层的发生与部分人在当前陡增的社会压力下产生的心 理畸变 (徐慧清,2005)。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已有的打工潮研究,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 多个方面对打工潮进行广泛的研 究。关于打工潮对农村的影响的研究,以前多关注的是它的经济效应,它的社会 效应渐渐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取得了大量成 果。这些研究已证实打工潮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老年人的养老、家庭关系、人 们的价值观念变化、人的现代性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打工潮的持续存在,必然 影响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农村的邻里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这方面的 影响鲜有研究。 已有邻里关系的研究,对邻里关系的研究多关注的是邻里关系的现状、变迁 的描述,对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多数是从个人的背景或微观的角度的分 析,较少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对邻里关系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数是对城 市邻里关系的研究,对农村邻里关系的研究散落在农村人际关系、农村日常生活 的研究中;对农村邻里关系变迁的原因多从道德伦理的下降、个人主义、理性主 义的兴起、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微观的因素中寻找。深入详细的农村邻里关系研究 并不多见。 打工潮研究已经涉及到它对农村的多方面的影响, 虽然没有明确的涉及到打 工潮对邻里关系的作用,但这些研究给了本研究很大的启示。即通过考察打工潮 背景下的农村邻里关系的变迁,试图发现打工潮对农村邻里关系产生了哪些影 响,探究这些影响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的,探析打工潮对农村邻里关系变迁 的作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 观察法:笔者利用寒假、暑假对 h 村进行了集中的观察,将观察注意力集中 在农村邻里交往活动和打工人员生活方式上,获得了较多详实的资料。 访谈法:根据 h 村村民的邻里、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的打工情况,将 h 村的 家庭进行初步的分类,从中选取 10 个家庭为访谈对象。笔者利用 2008 年的暑假 和寒假时间,先后两次回到 h 村,对 h 村 10 个家庭的 20 多年的邻里交往情况做 了深入细致的访谈,并访问这 10 个家庭的左邻右舍,对相关事件的准确性进行 验证。对外出打工者通过电话访谈或在春节期间访谈,了解他们感受和变化。直 接或间接地访问了 21 户家庭,共计访谈了 34 人,获得了较为详实的资料。 文献法:收集调查地点 h 村的村志、档案材料(政府工作通知、邻里冲突案 例材料等) 、统计资料(人口特征、家庭结构、收入、打工人员规模、建房规模 等)等等。较为详细地了解了个案的生活背景及打工潮的兴起、发展的情况,为 本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基本概念的界定 打工潮: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民外出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所形成的这种大 规模、潮汐性的跨区流动(吴月华,2004) 。 农村: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在 本研究中特指h村。 邻居:在地域的相互靠近这一自然条件上,结合了友好往来和亲戚、朋友关 系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宣兆凯,2000:146) 。 邻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 “邻里”一词的含义是:“住地毗 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邻里关系),有着显著的认 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 (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1991:167)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邻里关系: 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角色, 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 据此形成的密切的互动关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 h 村和村和h 村的打工潮概况村的打工潮概况 2.1 h 村概况村概况 h村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南端,距离镇中心9.6千米。所属的陈淋镇地处鄂豫 皖三省五县结合部, “312” 、 “105”国道于此交汇,新修的西宁铁路穿过此镇, 此镇交通较为便利。而此村是一个较为偏僻的山村,地处两个大山的背后,坐落 于狭长的山间小盆地上。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南三面皆有高山,一条小河穿 村而过,一条公路依河而建,通向镇上,南边、北边、西边因群山所阻,无通路。 h村是个杂姓村,多达41个姓氏,多数姓氏的祖先是从外省外县逃荒逃难隐 居此山村中的, (据村中高寿老人说,在1958年大炼钢铁之前,还有大片的原始 森林,算是深山老林,是荒民难民理想的落脚地。 )其中李姓是最先迁入此村的, 据村志记载,最早的李姓祖先是在清朝道光23年迁入的,李姓是此村中人数最多 的。解放前,李姓家族是村里的大户人家,有一个保长和五个地主,掌控着全村 的田地和事务。土改后,李姓家族的地主、富农被打倒,五大宗族领袖逃往台湾 两个,自杀两个,枪毙一个,他们的下一代成为地主“羔子” ,沦为最下层的村 民。从此以后,h村没有了宗族势力,也无宗派势力,各姓氏之间和睦相处。 根据h村的报表, 2008年末全村总人口为2242人, 其中男性1151人, 女性1091 人,14-60岁的劳动力1324人,60岁以上的331人,14岁以下的587人,共计510 户。 全村总面积9.7平方千米。山林面积辽阔,总面积9000亩,盛产毛竹、园竹、 茶叶、板栗、松树等。现有茶园1251亩,竹林1600亩,水田890亩,耕地较少。 村民的收入传统上靠林业,农业种植所得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较小。此村人 多田少,人均0.4亩田,所种水稻只够自家人吃。按村民们的计算:一亩田所收 的稻子的价值刚好抵消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耕牛、收割机工钱等花费。原 来交农业税时还亏本。 自家的稻子自己种, 挣的是自己的劳动力钱。 此村人均2.1 亩山,由于每家山上所种的经济林木各不相同,因而收益不同。若是竹、茶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平均每人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一家的山地全部适合各种经济林木的人家较少。 传统上靠卖树、卖竹子、卖茶叶等挣得一点钱。 近些年来,村民的收入多来自打工收入、经商收入。村中近十年来,平均 每年外出打工人数为600多人,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半左右,每个人的平均收入约 为2万元。部分村民靠养殖、运输、加工、经营小商店等赚钱。现在村中有小店、 小作坊43家,其中有26家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村后经营的。尽管这些小店小厂 规模不大,是家庭作坊,由此带来的收入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还是很可观的, 这些小厂小店的年收入在1-10万之间。 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300元(2008年数据) 。村中各户的贫富差距不大,上 百万元资产的仅一家(在江苏省盛泽市开货车) 。由村民所住的房子情况可以证 实,村中没有一间草房,都是瓦房或二层楼房,二层楼房有312户,约占60%,孤 寡老人的房子由村委会解决,国家每年补助1000元的生活费,自己的山林田地还 有一些收入,生活困难不大。 2.2 h 村的打工潮概况村的打工潮概况 h 村所在的固始县原本是个人多资源少的贫困县。有一任县委书记曾经说 过:固始县最多的资源是人,要靠开发“人矿”脱贫致富。该县一直是个劳务输 出大县。2007 年全县总人口为 160 万, “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稳定在 50 万人以上, 实现劳务收入 40 亿元” (固始县 2007 年政府工作报告,2007:4) 。打工人员占 总人口的 31%,每个打工者的人均收入 40000 元,打工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打工 成为该县农民主要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每年的腊月正月里,大批的打工者拖着大 包小包回家离家,这种候鸟式的迁移景象已经持续了 20 多年。 h 村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信息较为闭塞,村民的思想较为保守,外出 务工出现地较晚。1988 年,h 村出现了第一批外出打工的人员,这五个年轻人到 离村庄 600 里之外的信阳市的砖瓦厂当搬运工,每到农忙季节会请假回来做农 活,砖厂也会根据农忙的情况适当放假。这一批打工者是打短工,仍然以耕种自 家的田地为主。他们干的是苦力活,所挣的钱不多,村民们叫他们“拉驾车”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意思是干苦活累活的,并没有对村民产生吸引力。 1992 年,村里有个年轻人在亲戚的带领下,到江苏省盛泽市的纺织厂做工, 学的是电脑绣花技术,挣得是高工资,并且不太累,相当于在家里收入的两倍, 去掉日常生活费用,带回现金 1000 多元,比一个普通农家一年的积蓄还多,这 在当时,成为轰动事件,这个青年成为村民们眼中有本事的人,外面的城市成为 村民梦想中淘金的地方。村里的年轻人开始托亲靠友,争相到省外尤其是沿海经 济发达的城市寻找做工机会。 最初的几年,村里打工的都是 20 几岁的男青年,地点多集中在江苏的无锡、 盛泽两市,也有一部分在江西煤矿做工。1995 年,村里有 6 个女青年结伴到无 锡织布厂织布,此后村里的年轻的打工队伍中男女比例接近。1998 年,出现了 第一个打工高潮,村里总人口为 2154 人,劳动力人数为 902 人,外出打工的有 401 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 43%。其中有一些中学生辍学出去打工,这期间中学 的平均失学率高达 15%。 这一时期的打工人员多为 15-30 岁的年轻人, 甚至有 13、 14 岁的童工。打工人员中未婚的居多,女性打工的地点多在江苏省,从事的行 业多是纺织业。男性打工者的地点较分散,从事的行业多是建筑业、以及在煤矿 里挖煤,干的多是低技术的苦力活。 引发打工高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打工者高收入的诱惑,一个人的打 工收入普遍超过普通农家的收入,那些有幸去深圳打工的人,当时一个月的收入 就抵上普通农家一年的收入。打工者的收入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打工者成 为全家的经济支柱和依靠。想了解某户人家的收入情况,只需要看看有几个打工 人员就行了。另一个是农民负担的沉重。1997 年 h 村的农业税高达 280 元/人, 种田是亏本的,仅凭种田的收入是交不上农业税的。若是家里有个孩子上学,那 生活就更困难了,当时学生的学费也很高。 20 世纪 90 年代,h 村的外出务工多是被贫困所逼,打工的目的主要都是获 得经济收入。10 多年过去,许多人把外出打工当做一种必然经历的生活,有过 多年打工经历的人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再回到农村。1980 年代出生 的年轻人在初中、高中毕业后,没有人学会做农活,也没有人情愿留在村里无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事事。他们不仅把打工作为挣钱的方式,更主要的是把打工作为一种职业选择、 生活选择和通往城市生活的捷径。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 他们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 2000 年以后,外出人员的规模逐步扩大,平均每年出去 600 多人,不仅是 年轻人,甚至有 60 多岁的老人出去在工厂看看大门、当个保姆之类的。村民中 无外出打工经历的只是少数: 如有手艺的医生、 木匠等, 有公职的教师、 干部等, 还有做生意的、开作坊之类的经商人员等。这些人或有一技之长和挣钱的门路, 不用去打工,或者收入并不满意,但又苦于放不下现有的挣钱方式而不能出去打 工。2000 年以后的打工者所从事的行业也是多种多样,所去的地方遍布东南沿 海各省市。这其中的年轻人不再依靠苦力打工,许多年轻人在工厂里学会了一技 之长,几年之后就成了熟练工,有的甚至成为高级技工;也有许多打工者成为老 板、经理、管理者。夫妻同时外出的增多,到了农忙季节,少有回来帮忙的。近 几年,随着城市里小学逐步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全家外出的多起来, 这样回村过年的打工者渐少,有的多年不回村,甚至在外定居。据笔者的调查, 2008 年,此村常年无人在家的户数为 147 户,约占 30%,导致一些田地荒芜,一 些房屋闲置。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3 打工潮背景下的打工潮背景下的h 村邻里关系变迁村邻里关系变迁 打工潮已经持续了20多年,这种大规模的流动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不 断冲击和变革着城市和乡村社会的结构, 给社会带来了广泛、 深入、 持久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农村的邻里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主要从邻里闲暇交往、 邻里 互助、邻里冲突三个方面描述h村的邻里关系变迁。 3.1 邻里闲暇交往的变迁邻里闲暇交往的变迁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h 村还是一个相对偏僻闭塞传统的小山村,村民们常 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家的几亩田地上辛勤耕作,粮食和蔬菜自给自足,靠 卖树木、柴禾、牲口、鸡蛋等挣点零花钱。村民们到 10 公里之外的镇上赶集, 算是离村最远的地方。人们少有外出的机会, “老老少少都窝在村子里” , 邻居 们抬头不见低头见,邻里的日常闲暇交往频繁。 以前没人出去打工的时候,这个庄子 1可热闹啦。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端 着饭碗出来了,听广播剧,磨白话(讲故事) ,谁碗里有好吃的,还能伸筷子夹 一块。小孩子常常从东家串到西家吃。我家大儿子小时候没在家吃过几顿饭,隔 锅饭香,他在自己家不吃饭,在邻居家吃得香。热天的晚上,大人孩子都会 出来乘凉,坐在过道里,大人们闲聊,小孩子们打打闹闹,常常闹到半夜。 闲的时候、下雨天没事做,想打打牌,在本庄子随便喊喊就凑一桌,谁家有地方 就在谁家玩,没坐上(牌桌)的还会在旁边看牌,常常看牌的比打牌的人多。 (个 案 jsg) 原来这个庄子上的人家都吃一口井, 男人天天早上去挑水, 碰面了打个招呼, 聊上几句。女人天天到大塘清衣服,热天都赶在早上,要在码头那排队等,三个 女人一台戏,说男人(指丈夫)说孩子说老婆子(婆婆) ,说媳妇,说东家长西 1 村民口中的“庄子”是指自家所居住的地方,既不是生产组,也不是这个村。根据邻居的多少,可分为 单庄子(指只有一户人家居住的地方) ,大庄子(邻居超过一户的居住地方) ;村民也常以搬家为界限,可 分为老庄子(搬家之前所居住的地方) ,新庄子(搬家之后居住的地方)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家短,一个庄子的每家的好事、别扭(矛盾)想瞒都瞒不住,大家都知根知 底。 (个案 zx) 打工前,这个庄子上的小孩多,哪也不去,天天腻在一起,大孩子要照顾弟 弟妹妹, 大大小小都在一起玩, 玩的花样也多: 跳石子、 抓石子、 丢包、 跳绳、 好多样,人多分帮比赛玩,输了下台。年年热天有几回河沟里摸鱼的活动:一个 庄子的小孩都参加。先把河沟围起来,围成一个池子,然后每个小孩用盆一点点 的把水舀干,再逮鱼。也不见得能逮多少鱼,就是玩。冬天也有个大活动: 一个庄子的小孩从秋天开始串火球(用一根细长的木槿条,串上板栗树叶,点燃 后长时间不灭,甩着玩)到了正月十五晚上,一个庄子的大男人,带着所有的小 孩到稻场玩,庄子之间还会比赛,比哪个庄子的火球多,亮的时间长, (大人去 玩就是帮忙把点着的火球抛起来好让别人看见) 。星期天、放假,小孩的事 儿就是放牛放羊带弟弟妹妹,一个庄子甚至一个小队的小孩都在一起。打得哭哭 啼啼的时候常有,不过一会儿就好了。 (个案 ej) 从上述村民们对打工前的邻里日常交往的回忆中可见,打工潮出现之前,邻 里交往的主要特征是:首先,交往频率高,见面的几率高。很多时候邻居们在一 天中的不同场合中多次遇见,多次交往。其次,交往的规模广,整个庄子的邻居 们都有交往,常有集中见面的地方,比如水井、池塘码头。邻里的孩子们通常是 “腻在一起” ,常有共同玩乐的活动,如放牛、摸鱼、玩火球等。在这些场合和 活动中,邻居们几乎是全部在场的。再次,交往场所多而且不固定,与生活场所 有高度的重叠性,自家的院子、公共的稻场、码头以及田间地头等都是邻居交往 的场所。而交往的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对于他人生 活的细节会有直接的观察,加深了邻居间的熟悉程度。邻居之间是“知根知底” 的, “每家的好事、别扭(指家庭纠纷)想瞒都瞒不住” ,相互了解,彼此熟悉。 感情在这种经常的碰面中加深, 熟悉的感觉也是在这种经常的见面中培养起来并 不断加固。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这种广泛的交往中,也常常伴随着个别家庭的短暂的 断交,因为交往的频繁,口角矛盾也就比较多,两家吵架后会记仇,互不交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多数情况下只是大人不交往,小孩子是不会记仇的,依旧玩在一起,两家也因此 慢慢和好。 打工潮出现之后,大批的村民加入打工队伍,在村民们不断离村回村的 20 年中,邻居的日常交往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现在庄子上冷冷清清的, 没几个人了, 搬走的, 外出的, 只剩下 4 户人家了, 四户人家中一户是两个老人带两个孙子,一个妇女带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自己在 家过(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父母在外打工) ,咱家是两个大人一个孩子。平 时见个面都难,更别提串门了,这几家子没有谈的来的了,串门没意思了。想找 人打牌都凑不够一桌了。 要打牌, 就到路边的小店子, 那里人多, 好凑一桌。 打工出去的过年回来几天,忙着过年、忙着走亲访友,见着了打个招呼,问问情 况,交往肯定少了 。有的好多年都不回来,见面没啥感情了。 (个案 jsg) 这一块儿住了 8 家,都是新搬来的,住的近,也不怎么串门,串门不方便 了。都爱关门了,想进去还得敲门,进去了吧,看人家的地砖干干净净,带一脚 泥进去还不好意思呢。碰到讲究的人家让你换托鞋就更不好意思了。有个事儿, 打个电话问问,懒得进门了。往往也没啥事儿,也就是合脾气的玩玩牌。他 们原来是各个小队的,没啥交往的,也没亲戚关系,见面都不好称呼,年纪大的 就叫叔叔婶子,平时见面打个招呼。别人不说的事儿也不问,别人家的事儿 说了就听着,别传话就行,免得麻烦。我也不爱串门,在外面呆惯了,关起门来, 各做各的事儿自在。现在小孩子少,都很宝贝,都是跟着大人转,不放心到 处跑到处玩。 (个案 lj) 这旁边有的是老邻居,有的是新搬来的,跟老邻居也不怎么见面了,不 做大集体(的活)了,用自来水了,不去挑水洗菜,清衣服在自己家里。平时见 面机会少多了,说话少了,感情就淡了。也不关心别人家的事儿,东家不知 西家事儿,也不打听 。热天没几个出来乘凉了,有电扇,有纱窗,门一关 还没蚊子咬,还有电视看。 (个案 zl) 庄子上本来有 10 来个小孩,有几个出去了。有三个跟我差不多大,那几个 四五岁,都由大人带着,我才不会带他们玩呢,也不用我们带他们玩,都跟宝贝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似的, 也玩不到一块儿。 那些游戏我们很少玩了, 玩那些太老土, 没兴趣。 上中学就住校了,一星期回来一趟,还有作业,玩的时间少,有空就看电视,有 时找同学玩,能聊到一块儿。“暑假,我就去盛泽我爸妈那里过,庄子上有 三个小孩跟我一样, 放假就到他父母那儿, 我们上学在一个学校, 不在一个班级, 星期天一同坐车(上学、回家) ,有时一起钓钓鱼。没什么事儿很少到邻居家去, 这个庄子上的新媳妇我还有不认得的。 一个庄子的小孩很少在一起玩, 没啥感觉。 (个案 jl) 。 上述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打工潮出现后,h 村的邻里日常交往出现了明显变 化:其一,交往频率低,邻居们见面机会减少。不仅外出的邻居与留村的邻居难 得一见,交往稀少,留村的邻居之间见面聊天的次数也明显减少。其二,交往的 场所趋于单一化,多在村里的小店子里。交往的范围缩小,局限于留村的邻居。 其三,即使是同为留村的村民,邻居间的交往也逐渐减少。由于同质性降低,使 得合脾气的能聊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