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研究.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研究.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研究.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研究.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研究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研究 on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作 者 姓 名: 张麒 指 导 教 师: 李昌林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刑事简易程序是在公正基础上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重要方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立法者设立这一程序的目的。面对刑事案件数量快 速增长的严峻形势,2012 年刑事诉讼法对刑事简易程序作出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要 实现简易程序的效率价值,不仅仅要在立法层面加以完善,更要注重实践层面的有效运 行。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改进工作机制,实现侦诉审有效衔接,克服阻碍简易程序有效 运行的障碍,是保障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实现简易程序立法初衷的关键。 本文由引言和正文组成。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共约 3 万字。 第一部分论述保证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必要性。提高刑事诉讼效率是刑事简易 程序的重要目标。然而,单纯地强调简易程序规定的完善以及提高简易程序的适用率不 足以实现这一目标。理论认识上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司法改革的方向,因此需要厘清并走 出对简易程序的认识误区。2012 年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有其进步之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加以检验和弥补。在 实践层面,面对司法资源与刑事案件的紧张关系,只有通过实现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 行,整体上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才能克服司法实践中的困境。最后,在简易程序中被 追诉者的合法权益可能被忽视,需要通过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来保障。 第二部分分析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存在的障碍。在司法实践中,阻碍简易程序有 效运行的主要障碍是案件排队的问题,也即公检法三机关的有效衔接问题。这一问题主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衔接的主体缺位。刑事简易程序要求所有的诉讼主体,尤 其是专门机关,积极参与到简易程序的运行当中。然而,实践中侦查机关、被告人及其 辩护人、检察机关,缺乏参与简易程序的意识,并没有有效地参与到简易程序中来。二 是侦诉审衔接机制缺失。侦诉审程序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机制,影响了简易程序的有效 运行。三是有效衔接的程序基础不完善。一方面,庭前程序规定不完善,这不利于刑事 案件的分流, 不能为简易程序庭审的快速进行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 庭审程序规定不足。 2012 年刑事诉讼法在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同时,对简易程序庭审方式的规定没 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两者不相协调,影响了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稳定。 第三部分研究保障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具体措施。针对简易程序有效运行存在 2 的上述障碍,应当通过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克服障碍,从整体上保证简易程序的有效运 行。首先,应保障各主体的有效参与。毕竟参与是衔接的前提,各主体应提高参与刑事 简易程序的意识,认识到简易程序运行的整体性,在自身工作中保障简易程序的有序运 行。其次,通过构建分工办理、侦诉协作、诉审衔接、羁押衔接控制等侦诉审衔接机制 加强侦诉审三机关之间的衔接,减少程序运行中不必要的消耗。最后,通过完善审查起 诉程序、庭前程序以及庭审程序等举措促改进侦诉审程序衔接的程序基础,保障刑事简 易程序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刑事简易程序;必要性;运行障碍;程序衔接;有效运行 3 abstract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xpedite criminal procedures. however, due to multifaceted reasons,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has not fully lived up to expectations of its legislators, who hope it improve efficiency of criminal procedure. significant amendments have been made to criminal procedure law 2012 in response to the rapid increase of criminal cas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better realize the benefits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we not only should strengthen our legislation, but also need to place emphasis on its application. the key to realizing the intention of legislators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is to set up related systems and improve work mechanism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eliminate obstacles hindering the function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bout 30,000 words. the first part talks about the necessity about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to improve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criminal procedure in china, while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is a major means to reach this goal. misperception of theoretic knowledge may mislead the judicial reform, we therefore should clear up our misunderstanding about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and reexamine its legislation and practive. marked improvements can be seen from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2012, but there are some weakness that needs the aid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in practice. in the face of limited judicial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criminal cases, the dilemma can only be resolved by improving the judicial work mechanisms that facilitates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at last, it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defendant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dur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obstacles that hinders the operation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in judicial practice, most of the hindrance comes from the lining up of criminal cases, namely the main problem is the coordination among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s, procuratorial organs and peoples courts. this problem manifests itself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oordination is absent. the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requires that all the subjects of lawsuits, especially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s, participate in the operation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the investigative organs, the defendant and the defenders are not fully involved into the procedure. second, there is no coordination among investigation, litigation and trial. third, the foundation for 4 effective coordination is not solid. on one hand, pretrial procedures are not complete enough to assign or split all criminal cases and thus cannot help expedite the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cedures for trial are not adequate. though, adjustments have been made to the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in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2012 to increase the sphere of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it does not completely coordinate with the law. in the third part,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everal measures that can be taken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with regard to th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this procedure, we should first make sure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the subject of lawsuits in the process. each subject should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and know the function of this procedure as a whole while working. the second measure is to build a strong coordination among the division of assignment, investigation and examination, and reduce unnecessary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t last, prosecution procedure, pre-trial procedure and trial procedures are a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and better coordinated to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keywords: criminal summary procedure; necessity; obstacles; connection of the procedu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目目 录录 引言引言 . 1 1 一、保证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必要性一、保证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必要性. 2 2 (一)走出认识误区的需要 . 2 (二)弥补立法不足的需要 . 3 (三)解决司法实践困境的需要 . 6 (四)保障被追诉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 7 二、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障碍二、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障碍 . 8 8 (一)各衔接主体缺位 . 8 (二)有效衔接机制缺失 . 10 (三)有效衔接的程序基础不足 . 13 三、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实现三、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实现 . 1616 (一)各主体的有效参与 . 17 (二)衔接机制的构建 . 17 (三)改进侦诉审衔接的程序基础 . 2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535 致致 谢谢 . 3838 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 1 引言 基于多种原因,1996 年刑事诉讼法设置的的刑事简易程序没有实现立 法者大幅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初衷。针对 1996 年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刑事 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2012 年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的内容作了较大幅度 的修改。然而,仅限于立法层面的完善尚不足以实现简易程序的效率价值。要实 现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不能仅仅强调审判阶段的相应调整,还应当通过机 制构建,从整体上改进工作机制,促使公、检、法三机关在积极参与简易程序的 基础上有效衔接,实现快侦、快捕、快诉、快审。 在理论研究层面,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 2012 年刑事诉讼法颁布以前,由于简易程序的重要理论价值,理论研究更 多地侧重于如何完善刑事简易程序的立法规定以提高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 例如 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构建多元化的简易程序体系等问题。较少有学者对我国 简易程序存在的真正问题以及实践中如何保障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加以深入分 析, 更缺乏从诉讼整体角度的考虑。 实际上, 在现有程序不能有效运行的情况下, 立法规定多少种简易程序也是徒劳。在 2012 年刑事诉讼法颁布后,还较少 有学者针对简易程序规定的变化研究如何保证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 对新法实施 后各地司法机关的一些做法也缺乏深度的探究,因而有进行理论研究的必要。在 深入分析刑事简易程序未能有效运行的原因与障碍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关键, 对症下药,构建保障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机制、制度体系。唯此,才能实现简易 程序的有效运行。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保证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必要性 简易程序是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重要方式。 刑事诉讼程序简易化成为各国刑 事诉讼发展的重要趋势。 1能否在保障最低限度的公正基础上提高刑事诉讼效率, 也即简易程序的规定是否符合权力型诉讼经济与权利型诉讼经济的平衡, 成为判 断简易程序是否有效的标准。2刑事简易程序的修正是 2012 年刑事诉讼法的 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此前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立法者对简易程序的主要内容进 行了调整。然而,理论界对简易程序问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简易程序的 改革。修正后的简易程序是否适当,是否能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困境,克服司法资 源与刑事案件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否能够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 需要通过简易程序的实施加以检验。因此,立法层面的完善并不足以解决全部问 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 。 要实现简易程序的效率价值, 提高刑事诉讼的运行效率, 必须实现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保证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既是走出认识误 区的需要,也是弥补立法不足、解决实践困境、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 求。 (一)走出认识误区的需要 学者们对我国简易程序现存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对简易程序改革路径的选择, 还存在着一定认识误区。其一,部分学者将我国此前刑事简易程序适用率偏低的 原因归于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他们认为,由于 1996 年刑事诉讼法 规定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司法实践中专门机关没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导致部分 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总体上影响了简易程序的适用率。因而,主张扩大简易 程序的适用范围。其二,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刑事简易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未 能充分发挥的原因在于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模式较为单一,未能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设置多种简易程序,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刑事案件的多样 化,因此主张借鉴外国相关规定,构建多元化的简易程序体系。3其三,部分学 1 陈卫东、李洪江: “正当程序的简易化与简易程序的正当化” , 法学研究 ,1998 年第 2 期,第 105 页。 2 左卫民等: 刑事简易程序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16 页。 3 理论界对于简易程序的改革,众多学者都主张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构建多元化的刑事简易程序。 相关论述参见马贵翔: 刑事简易程序的概念展开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56-260 页; 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 3 者认为我国简易程序只是简化诉讼程序而不能省略诉讼程序不符合诉讼规律, 不 利于刑事诉讼效率的提高。在改革过程中,应当革除小打小闹的程序简化模式, 要进行大刀阔斧的省略诉讼阶段的改革。4 形成上述误区的原因, 在于未能正确而深入地认识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及其运 行状况,未能在此基础上发现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改 革方案。一方面,我国 1996 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并不狭窄,反而普遍宽于其他一些国家规定的标准。国外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 件范围大,这是因为国外把在我国属于治安处罚、行政处罚的案件都纳入刑法的 范畴。5我国学者可能过多地受到英美国家法律制度,尤其是辩诉交易制度的影 响。 由于适用辩诉交易程序的案件范围非常广泛,因而主张扩大我国简易程序的 适用范围。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主张借鉴处罚令制度、辩诉交易制度,构建多元 的简易程序模式。然而,这些相关做法并不适合我国的实践,我国的现行体制不 具备实行这些制度的相应条件。实际上,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主要问题在于未能 实现有效运行, 而未能有效运行的原因在于在简易程序中专门机关未能实现有效 衔接。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普通程序本身就较为简化,诉讼效率相对较高,简易程 序反而因为适用手续较为繁琐导致其适用效果不理想。 如果简易程序能够实现有 效运行,其对司法机关的吸引力自然就会增强,简易程序的适用比例以及刑事诉 讼效率就会相应的得以提高,困扰学者们的错误认识也会不攻自破,进而使我们 走出刑事简易程序改革的误区,使刑事简易程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弥补立法不足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诉讼的效率价值,基于我国简易程序此前存在的问题,我国 2012 年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 下, 调整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 相应地修正了简易程序的适用方式。 首先,2012 年刑事诉讼法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这一修正主要 高飞: “刑事简易程序改革与完善”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8 年第 3 期,第 88-89 页;罗智勇: “论我国刑 事简易程序的完善”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2 期,第 138-140 页。 4 谢小剑: “我国刑事简易程序改革的宏观思考”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6 期,第 31-35 页。 5 李昌林: “对抗制、羁押率、简易程序适用率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研究中的流行误区剖析” , 山东警察 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3 期,第 8-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是基于在修正之前,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存在适用率不高的问题。6立法在一定程 度上采取了学者们的意见,通过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案件范围,提高简易程序的 适用率。根据 2012 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只要符 合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 同时不具备排除适用刑事简易程序的情形就可以适 用刑事简易程序进行审理裁判。一方面,通过吸收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的案 件, 修正了此前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不再限于可能判 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另一方面,简易程序 的适用不再区分公诉、自诉案件,只要符合适用简易程序的三项条件就可以适用 简易程序。根据 1996 年刑事诉讼法第 174 条的规定,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以 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大 量自诉案件由于案件事实情节较为复杂,控辩双方争议较大,在诉讼中难以适用 简易程序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结案。 其次,修正后的简易程序改进了简易程序的启动方式。2012 年刑事诉讼 法规定的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之一,是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将被 告人没有异议明确规定为适用条件, 立法的变化体现了对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选 择权的重视,克服了 1996 年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被告人选择权问 题规定存在的缺陷。在简易程序修正前,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 (下称简易程序意见 以及关于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 (下称认罪案件意见 )规定 人民法院在适用简易程序或者简化审程序之前必须征得被告人的同意, 但是由于 相关程序较为繁琐7,在司法实践中这一程序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不能有效保 障被告人的选择权。 最后,2012 年刑事诉讼法改进了简易程序案件的审理方式。2012 年刑 事诉讼法一方面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公诉人必须出庭支持公 诉。这一修改克服了此前公诉人不出庭的弊端,有助于保障法官审判的中立性, 促进辩方辩护权的有效行使,有利于庭审程序公正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2012 年刑事诉讼法根据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变化,修改了简易程序案件的审判组 6 关于简易程序的适用率较低时总体的说法,应当予以动态的、具体的分析。1996 年刑事诉讼法规定 的简易程序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适用率不高的问题。然而,随着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司法机关对简 易程序逐渐重视,简易程序的适用率逐步提高。 7 左卫民等,前注2,第 173-177 页。 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 5 织以及审理期限, 以对被告人可能判处的刑罚为标准规定了不同的组织形式以及 审理期限。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适应了刑事案件多样性的要求,符合刑事诉讼的 规律。 然而,虽然立法者的初衷是善意的,其对简易程序规定的修改是基于解决我 国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考虑的。但是由于法律规范与司法 实践的矛盾关系,立法的实效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立法者的初衷。刑事简易程序规 定的修改,在促进诉讼效率提高、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同时可能伴随带来一些疑问 和问题,需要在运行中加以解决和弥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幅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是否有效,是否就能提高刑事诉讼的效 率,是否会损害诉讼的公正,需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一方面,虽然在 2012 年 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许多学者主张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但是同时学者 们普遍认为简易程序不能适用于严重的刑事案件, 也不能由严重犯罪被告人自己 决定是否适用简易程序。8其主要理由在于会损害刑事诉讼的公正,侵害被告人 的合法权益。因此,2012 年刑事诉讼法大幅扩大适用范围是否会导致这一 后果我们不得而知。另一方面,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是否是对症下药, 是否能有效提高我国刑事诉讼的效率,也需要简易程序的运行加以验证。 其二,要求所有简易程序的案件公诉人必须出庭参加审理,给检察院公诉部 门以及人民法院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简易程序要求公诉人出庭大 幅提高了检察院的工作量。在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适用简易程序审 理的案件数量较大。2012 年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之前,这一部分案件出 庭率较低,公诉人基本不出庭参加案件审理。9另一方面,公诉人出庭参与案件 的审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法庭审理的复杂程度。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法院 或者说法官更习惯于公诉人不出庭。因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并不利于庭审的 快速进行,反而会降低庭审的速度。 程序运行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和问题需要在运行中解决。 司法实践中实现简易 8 相关论述参见陈卫东、李洪江:前注1,第 108 页;刘广三、周伟: “论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若干正义要 求” , 政法论坛 ,2004 年第 5 期,第 95-96 页;刘根菊、李利君: “刑事简易程序比较研究” , 比较法研 究 ,2009 年第 4 期,第 65-67 页。 9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转发的关于赴四川调研简易程序案件出庭工作的情况报告指出,2011 年全年,四川 省全省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13568 件,同比上升9.84,其中派员出席法庭 2337 次,占同期适用简易程序 案件的 17.22,同比上升了 8.11 个百分点,而 2009 年 6 月以前,全省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支持公诉率不到 3。对于修正后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扩大的部分,由于修正前适用普通程序,公诉人出庭参与审理,转为简 易程序后整体上并未加大检察院的工作量。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程序有效运行的过程,就是检验和改善简易程序规定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发 现和克服刑事简易程序在立法层面可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改 进刑事简易程序的经验教训,对简易程序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三)解决司法实践困境的需要 由于适用范围较为狭窄,启动程序较为繁琐,庭审程序规定由缺乏可操作性 等原因,1996 年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比例较低。据统 计,我国基层法院适用简易刑事程序审理的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例,1998 年至 2002 年分别为 19. 23%、21. 45%、22. 9%、21. 89%、33. 77%。直到 2003 年试行普通程序简易审后, 适用简易刑事程序的案件和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的案 件才达 60%-70%。10然而,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资源与刑事案件数量之间的 紧张关系依然突出, 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缓解司法机关工作压力仍然是司法改革 中的重要话题。 一方面,犯罪率上升,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1998 年至 2002 年, 全国检察院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 3601357 人,提起公诉 3666142 人, 比前五年分别上升 24.5%和 30.6%。 全国一审法院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 283 万起, 比前五年上升 16%, 判处犯罪分子 322 万人, 比前五年上升 18%。 2003 年至 2007 年, 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 4232616 人, 提起公诉 4692655 人,比前五年分别上升 20.5%和 32.8%。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 4802 件, 监督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 338.5 万件,总数比前五年上升 19.61%。11 另一方面,检察官和刑庭法官的人数并没有因案件数量增加而相应增加,政 府财政对法院、检察院的支出比例也没有相应提高。首先,法官、检察官的人数 增加不能与刑事案件的增长相适应。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 年至 2010 年全国法官人数由 19 万人增加至 19.3 万人,增长率为 1.57%,同一时期全 国法院审结案件数量却由 855.5 万件增加至 1099.1 万件,增长率为 28.4%。12虽 然说这一数据对比并不是刑事案件与刑庭法官、检察官人数的数据变化情况对 10 左卫民等,前注2,第 252 页。 11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12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 “2006-2010 年审执结案件数量与法官人数走势情况图” , qwfb/sfsj/201103/t20110324_19082.htm 最后访问日期:2012-10-25。 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 7 比, 但是在我国司法体制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 刑庭法官、检察官的人数增加未能与刑事案件数量的增加相适应。其次,国家财 政对司法领域的投入没有相应地增加。从其他国家立法以及实践来看,司法经费 占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的比例一般不低于 2%,有的国家高达 6%。而在我 国,法院经费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通常不到 1%,不及其他国家一半。2002 年 全国法院经费约 176 亿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为 18904 亿元,法院经费仅占国家 财政收入的 0. 93%。各地方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比如 2006 年郑州市财政收入为 202. 39 亿元,法院经费为 1. 87 亿元,法院经费仅占财政收入的 0. 92%。13 根据上述可知, 司法资源与刑事案件数量之间的冲突关系使司法机关陷入了 严重的困境之中,法官、检察官的案件负担相当沉重。在此情况下,提高刑事诉 讼效率,缩短部分案件办案周期,缓解司法机关工作压力,依然我国是司法机关 关注的重要课题。刑事简易程序作为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重要方式,自然受到了 理论研究以及司法实践的重视。2012 年刑事诉讼法正是基于司法实践的迫 切需要,对刑事简易程序作出了修改。然而,如上所述,立法层面的完善不足以 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困境。 影响我国刑事简易程序效率价值实现的因素不仅限 于适用范围的大小,也不仅限于立法规定的完善。在扩大适用范围、完善立法规 定的同时,实现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才是关键。有效运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即为实 现简易程序的效率价值。在实践层面,实现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有助于最大限 度地发挥出简易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 从每一个具体案件着手缓解了司法机 关工作人员的压力,有效地应对司法资源与刑事案件之间的紧张关系。 (四)保障被追诉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刑事诉讼的效率固然是极为重要的, 多数实践部门的案件压力确实也是非常 现实的,需要通过更多地适用简易程序来加以缓解和应对。然而,由于简易程序 不同于普通程序的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得不 到有效的保障,甚至可能成为诉讼效率的牺牲品。但是由于简易程序的本质是在 公正的基础上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因此被追诉者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实际上,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有助于保护被追诉者的利益。一方面,由 13 陈永生: “司法经费与司法公正” , 中外法学 ,2009 年第 3 期,第 396-398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于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诉讼效率大幅提高,诉讼周期得以缩短,同时缩短了犯 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期限,减轻了被追诉者的诉累。并且因为选择适用简 易程序,被告人可能获得较轻的处罚。另一面,由于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不仅仅 追求刑事诉讼运行速度的提高,同时还要求完善相关配套规定,比如法律援助制 度、审前确认程序等内容。相关配套程序的完善,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刑事简易程序有效运行的障碍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简易程序不能有效运行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程 序的内耗。 我国刑事诉讼效率低下并非是由于我国现行追诉程序太过复杂、 细致, 而主要是因为司法体制上的原因。 司法体制的缺陷对有限的司法资源造成严重消 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长期被羁押,专门机关办案过程中繁杂的 请示、汇报、审批手续严重影响了我国简易程序效率价值的实现。二是简易程序 运行不畅,整体运行效率低下。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又是相互关联的,在很大程度 上都体现为公检法三机关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 侦诉审程序衔接不当是简易程序 有效运行的主要障碍。侦诉审衔接不当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专门机关工作机制 落后, 衔接主体缺位,专门机关之间衔接机制以及衔接程序基础的缺失等原因共 同导致了这一结果。 (一)各衔接主体缺位 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设立, 主要被视为一种满足司法权力行使的需要及其自 我合法化的策略而被提出的。14学者们对简易程序设立必要性的论述主要是基于 国家的立场,也即设立刑事简易程序是国家司法权有效行使、缓解自身压力的需 要。在此过程中,较少有学者从保障当事人权利的角度,特别是保障被告人权利 的角度进行论述。立法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简易程序运行的特征,即专门机关, 或者说只有人民法院,成为简易程序运行的主要参与主体。侦查机关、人民检察 院对简易程序的参与程度严重不足,当事人,特别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 14 左卫民等,前注2,第 256 页。 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 9 告人也不能有效参与到简易程序运行之中。参与主体的缺位,相关主体未能有效 参与到简易程序中,影响了简易程序整体功能的发挥。 首先,侦查机关基本不参与简易程序的运行。侦查机关按照自己独立的办案 方式侦查刑事案件,缺乏参与简易程序的意识。同一侦查主体在侦办严重刑事案 件的同时,也侦办一般、轻微刑事案件,同时还需承担各级党委、政府交办的非 侦查任务。侦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根据其面临任务安排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其 侦查工作的重点无疑向严重刑事案件予以倾斜。因此,大量的一般、轻微刑事案 件不能得到快速的办理,而是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期满之前才侦查终结。 由于侦查机关办案期限相对较长,侦查效率的高低对刑事诉讼效率存在重要影 响。 侦查机关没有参与到刑事简易程序运行中来,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对能否 适用简易程序不加以考虑,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职责,不利于实现简易程序的有效 运行。 其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不能有效参与简易程序的运行。如上 所述, 我国简易程序设立的出发点在于国家司法权力的有效行使,在于缓解司法 机关自身的工作压力,而非基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因此,在 简易程序运行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成为程序的客体,没有主动参与简 易程序运行的机会,也即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往往以牺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 益保障为代价追求打击犯罪的有效性。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强了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但对于辩方参与简易程序的机制仍然没有做出规定。由于适 用简易程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得不到普遍而有效的律师帮助,其个人对简易 程序的适用缺乏必要的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简易程序的适用。 最后,检察机关参与简易程序程度不足,不能通过审查起诉活动保障刑事简 易程序的有效运行。根据刑诉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符合简易程序适 用条件的案件, 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 然而, 由于简易程序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得不到普遍、有效的律师帮助,加之一些检察官 不予详细解释, 犯罪嫌疑人对是否认罪以及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缺乏应有的认 识,其对认罪和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检察机关的在审查起诉 的过程中对案件是否符合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不能进行有效的审查, 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有效的建议。这一点可能容易成为庭审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案件庭审过 程的顺利进行。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二)有效衔接机制缺失 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不只是人民法院自己的责任,侦查机关、检察机关 以及诉讼当事人都应当参与到简易程序的运行之中。在此过程中,由于专门机关 的诉讼行为是影响诉讼效率的主要因素, 侦诉审三机关在积极参与简易程序的同 时,应当通过构建相互间的衔接机制,做好彼此之间的协调、衔接工作。缺乏必 要的衔接机制,侦诉审三机关之间衔接不畅,侦查程序、审查起诉程序不能与简 易程序有效对接,给诉讼增加了不必要的消耗。 1. 分工办案机制缺失 刑事案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类型的刑事案件应当适用不同的办案机 制依照不同的处理程序办理。对于适用刑事简易程序的案件,由于案件本身所具 有的特殊性,应当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实现繁简分流,实行分工办理,由专门的办 案人员或者办案组织负责办理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件。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尚 未完全确立这一办案机制,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与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仍然由同 一办案部门办理,并没有实现繁简分工,不利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侦查阶段,依据现行的刑事案件侦查体制,刑事案件按照类型、轻重的不 同分别由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侦查机关负责办理。然而,特定的侦查机关在办 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并没有对具体案件进行分工办理。 同一侦查机主体按照相同的 程序同时办理各种类型的刑事案件,未予以分流,不利于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快 速办理。 在审查起诉阶段以及审判阶段, 公诉部门和法院也没有对案件加以分类, 进行专门化处理,仍然是随机分案办理或者按照办案人员的经验、能力等因素进 行分案办理。15对符合起诉条件的具体的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办案人员经过审查 案卷材料、讯问犯罪嫌疑人,根据是否符合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而决定是否向人 民法院作出适用简易程序的建议。法官通过审查,决定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 件。同样由于同一办案人员同时办理简易程序案件和普通刑事案件,其在时间、 精力的分配、审查审理期间的安排等方面难免会侧重于普通刑事案件。另外,适 用不同程序的案件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法官、检察官同时办理两种刑事案件, 15 在司法实践中,虽然有些地方实行随机分案机制,但检察院公诉部门和法院刑庭主要分案方式为先由内 勤对受理的案件进行登记,然后由部门领导根据具体情况分配案件。领导出发点的不同影响其采取的分案 原则,进而影响分案结果。 刑事简易程序的有效运行 11 难免会发生交叉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办案的质量和速度。 2. 侦诉协作机制不完善 侦查是刑事诉讼的重要阶段,为案件事实的认定以及法律适用奠定基础。总 体来说,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侦查阶段消耗的时间较多,这是由侦查工作的 特殊性所决定的。审查起诉是刑事案件提起公诉前的重要程序,其目的在于对侦 查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控制不当追诉。对于符合简易程序适用条件的 案件, 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的有效衔接将有助于大大减少审前阶段消耗的司法资 源。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在简易程序运行过程中的衔接并不 顺畅。 一方面,侦查机关没有做好衔接配合工作。在我国,由于侦查机关的独立性 较强, 加之侦查与审判隔绝,这使得侦查偏离其作为控诉职能之组成部分的应有 轨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