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审判中的当庭认证.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审判中的当庭认证.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审判中的当庭认证.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审判中的当庭认证.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审判中的当庭认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灵魂,证据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证据的认定,认定证据 是证据运用最重要的一环,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案件的处理结果。1996 年刑事诉 讼法修订实施后,在推进刑事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当庭认证被作为改革的一项重 要内容和目标提出来。当庭认证在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 着重要意义。但是,现行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当庭认证的内涵、内容、 原则、标准、方式、规则、程序以及当庭认证的制度保障等均缺乏明确的规定, 需要进一步界定。对于如何实现当庭认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在刑 事审判方式改革经历多年的理论争鸣和实践摸索之后的今天,当庭认证已成为人 们十分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 当前在刑事诉讼中构建完备的当庭认证体系已非常必要,改革势在必行。当 庭认证是指审判人员(含陪审员)在审判过程中,基于控辩双方提供的和人民法 院自行调查收集的经过当庭质证的所有证据,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方式、规 则,进行分析、研究、审查、核实、判断、鉴别其真伪,在法庭上公开确认其证 据能力与证明力的一种诉讼活动。我国司法实务中当庭认证存在的问题较多,具 体操作较为混乱,作者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旨,对我国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的 制度构建的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当庭认证的内涵、主体、内容、方式、规 则、标准、原则及其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证,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以期为立法完善和司法改革作一些理论上的铺垫。 关键词:刑事审判;当庭认证;证据能力;证明力 ii abstract the evidence system is the soul of the lawsuit system, the key question of the evidence system is to identify the evidenc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hase of the evidence application, the result of the case is directly dependent on the correctness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evidenc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vised law of criminal procedure in 1996, i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reform of criminal trial,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is proposed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the goal of the reform.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criminal trial of the system reform .but the connotation, the contents, the principles, the standards, the methods, the rules and the regulations concerned of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are not clearly stipulated in the law of criminal procedure and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further definition is needed. in terms of how to realize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exis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fter years of theoretical arguments and experience in practice in the reform of criminal trial,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nd drawn many peoples attention. at present, it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complete system of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in criminal procedure and the reform is under way.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refers to a lawsuit activity during which the judges (including jurors) in the trial, analyze, study, investigate, verify, judge and distinguish all the evidences which provided by the both sides of the accusing party and the defender and collected and verified by peoples court through cross-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certain principles, standards, methods and rules and publicly conform the credibility and the probative force of the evidence in court. since there are many questions in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and the practices is at odds, the author makes a analytic research on the el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in criminal trial in china, discusses and proves a series of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objects, contents, principles, standards, methods, rules and the measures of guarantee of the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and proposes her viewpoint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islation and reform of the judicature in theory. key words: criminal trial; authentication at court; credibility; probative force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 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 人愿意承担由此而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文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学家边沁认为,法官的职责在于“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 面以尽可能好的方法采取证据,以及在于根据证据盖然率效力制作裁判时,来比 较证据。由此可见,审判的艺术,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证据的艺术罢了,而不是 别的什么东西。 ” 刑事审判是一种由法院代表国家对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做出 最终和权威裁判的活动,它以公诉机关或自诉人向法院提起控诉为前提,在控辩 双方与法官三方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庭上的听证和审理活动,由法院做出一项 有关指控成立与否的裁决,这一裁决需以法官在庭审中认定的案件事实以及实体 法的有关原则和规则为基础。 刑事审判阶段证明活动的目的就是使裁判者对诉讼 争议事实达成特定的认识,认识是判决的基础,而裁判者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当事 人的证明活动并建立在对当事人证明活动的评价之上的。在整个证明活动过程中, 当庭认证无疑是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强化庭审功能,明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强调当庭质证、当庭认证、当庭宣判,可以增强诉讼的对抗性和司法的公正性, 从而达到提高庭审质量和诉讼效益的目的。其中当庭认证已成为刑事审判方式改 革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的现阶段,当庭认证问题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 在审判实务中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996 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对原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控、 辩、审三方的诉讼法律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强化了控辩双方的诉讼职能,使 之趋于平等,裁判者处于相对中立、超然的地位。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要求 庭前移送全部案卷材料,由审判人员进行实质审查后才能决定是否开庭。这样容 易导致开庭前法官接触证据,认定证据的效力,先入为主地确定案情事实,庭审 仅仅是走过场。新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审判模式进行了改革,庭审方式由纠问 式向控辩式转变。经近十年来的司法实践,新模式的优劣渐露端倪,庭审方式的 改革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正视制度的缺陷并关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寻求切实可 行的改革之路,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我国法院以强化当事人 举证责任、强化庭审功能、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职责为主要内容进行了一 系列审判方式的改革。新的庭审模式增强了庭审的对抗性,强化了法庭审理的功 能,确立了控辩两造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格局。法官的当庭认证就是这三 个“强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刑事审判的中心环节。各地法院推行审判方式的改 革,庭审主要围绕举证、质证、认证三步进行,旨在提高庭审质量和诉讼效率。 当庭认证是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法院审判改革的重要目标之 一。然而,现行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当庭认证的内涵、内容、原则、 转引自樊崇义主编: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97 页。 陈瑞华著: 刑事审判原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2 月第 1 版,第 7 页。 2 标准、方式、规则、程序以及当庭认证的制度保障等均缺乏明确的规定,实务界 做法各异,理论界更是众说纷纭,并且,我国目前审判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 制约了当庭认证制度的有效发挥。因此科学地界定当庭认证的内涵,并对其相关 内容进行思考,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第一章 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内涵的考察及研究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 五十八条规定: “证据必须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 否则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对于出庭作证的证人,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 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等双方询问、质证,其证言经过审查确实的,才能作为定 案的根据; 未出庭证人的证言宣读后经过当庭查证属实的, 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 可见,对于当庭质证法律有明确规定,但是有关当庭认证的内容刑事诉讼法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此未作说明。当庭认证,作为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 要内容,我国以往的刑事诉讼庭审实践中并不存在这一作法,它是伴随着近年尤 其是当前庭审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提出来的。法官当庭认证是法院开庭审理的 中心环节,是最重要的法律程序之一。但是当庭认证在刑事立法中的缺失,使我 们研究刑事审判中的当庭认证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 11 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的内涵 当庭认证在实现程序公正,强化庭审功能,提高诉讼效益等方面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立法对当庭认证的概念没有作出科学的界定,理论界 也是说法各异,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当庭认证可作以下理解。 111 当庭认证的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最 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实行当庭举证、质证、认证。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家琛也曾指出: “经过当庭质证和辩论,法官要当场确认证 据。 ”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当庭认证是人民法院 1996 年实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 用控辩式的审判方式取代过去纠问式审判方式后提出的目标,是庭审方式改革的 重要内容。庭审认证的任务是在控辩双方举证、质证的基础上,对用以证明案件 事实的证据材料经过审查判断后予以确认,使之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成为定 案的根据。当庭认证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必然要求,但何谓当庭认证?对当 庭认证的概念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一)所谓当庭认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主持审判的法官对于一方诉讼当事人 举出所谓经过对方质证的证据,在法庭上当即作出的认证。 (二)当庭认证是指法官在庭审中,基于控辩双方提供的和人民法院自行调查 1999 年 3 月 21 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刘家琛: 把刑事审判工作推向新阶段 ,载瞭望1996 年第 21 期,第 12 页。 周亨元、王进兴: 略论对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问题 ,载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年第 1 期, 第 45 页。 4 收集的经过当庭质证的所有证据,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方法,进行分析、研 究、审查、核实、判断、鉴别其真伪,在法庭上确定其证明力有无和大小,进而 认定案件真实的审理活动。 (三)当庭认证是指主持审判活动的法官,对控辩双方向法庭提供的证据,根 据证据的有关法则,进行分析评判后,法庭公开确定其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决定 是否采纳的活动。它解决的是证据的形式问题,即排除非法取得的证据和与案件 事实无关的证据。至于证据的内容,即证据的证明效力,它需要合议庭评议解决, 有的还要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当庭是无法确定的。 (四)当庭认证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调查认证;二是定案认证。所谓调 查认证,是指庭审调查阶段,法庭对当事人举证、质证后的单个证据的效力作出 的认证。主要解决的是证据在本案中的范围问题,也就是哪些证据可进入本案作 为证据使用的问题,针对的是特定的单个证据,从形式上认定该证据的效力问题。 所以,在质证后当即可作出认定结论。而所谓定案认证,则是指案件通过调查、 辩论、合议后,法庭对出现的所有证据,按照“三性”标准经过综合分析,全面 论证,确定哪些是定案证据,并根据其证明力来确定案件事实的认证,它解决的 是证据在有效范围内的证明力的问题,针对的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所有证 据。因此,定案认证只能通过合议,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 第一种观点对当庭认证的理解过于简单,将当庭认证理解为经过质证后立即 在法庭上作出认证即“当即认证” ,这要求“一证一确认” 、 “一证一采纳” ,这不 仅与当庭认证的内涵相去甚远而且违背了诉讼活动的内在规律。任何证据要成为 法院定案的根据,必须同时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要求。客观性和关联 性可以视为证据的证明力,合法性可以视为证据的证据能力。 在法庭审判过程中 经控辩双方的举证、质证,单个证据的合法性是比较容易判断,也就是说对其是 否具有证据能力是可以当即认证的。但是,单个证据的证明力的有无及大小,则 不能依据证据本身来证明,而必须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该证据本身及与其它证 据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后才能得以确认,所以这样当即对质证过的证据材料作出 认定,有可能割断证据间的关联性,同时也剥夺了控辩双方在辩论阶段对证据发 表意见的权利。 第二种观点笔者基本同意,但是应该更加完整,当庭认证的内容应包括证据 能力和证明力。 第三种观点将认证分为两个阶段,即采纳阶段和采信阶段,认为可以对证据 资格即证据能力当庭作出确认,但对证据的效力不能当庭作出认证。从人的认识 景汉朝、卢子娟: 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载法学研究1997 年第 5 期,第 22 页。 叶青: 1998 年全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观点综述 ,载法学1999 年第 2 期,第 51 页。 程宗璋: 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与深化 ,载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1 年版第1 期,第8 页。 陈瑞华: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77 页。 5 过程看,认定证据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但不能只认定证据能力而排除证明 力,因为对于一个可定案的诉讼证据必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证据能力和证明 力,具体体现为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而且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证据法紧密 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我国台湾学者认为“证据必须先有证 据能力,即须先为适格之证据,或可受容许之证据,而后始生证据力之问题,因 此学者有谓证据能力系自形式方面观察其资格,证据力系自实质方面观察其价 值。 ” 因此,对证据材料的认定应包含对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认定。 第四种观点将当庭认证分为调查认证与定案认证容易混淆概念,不便于理解。 其实,调查中有认定证据,定案中也有调查。调查中认证即是对单个证据的证明 力作出了认证,也会对全案的认定产生影响。单个证据的认定中因其证据性质的 重要,完全可以影响到定案。而定案过程中因案件的复杂必定会涉及到调查,定 案中肯定会采用调查中的认证。将调查与定案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对认证这一 庭审活动而言不具有科学性。而且定案认证的概念逻辑混乱,既然法庭已经按照 “三性”要求,经过综合分析,全面论证,确定哪些是定案根据,则就不应该再 根据其证明力来确定案件事实的认证。但这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不同的是这种观 点认为当庭认证不仅要认定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而且也要认定其证明力,区分 了采纳和采信两个不同的阶段是符合客观实际审判的。 “当庭”并不是说限于一次庭审,也不是说庭审过程中不能从认证阶段再回 到质证阶段。 “当庭”是法庭审理阶段的泛指,包括庭审调查阶段和庭审辩论终结 至闭庭前,即整个法庭审理过程。即使“法庭调查结束后,经过合议庭合议再到 法庭上予以认定” ,也仍然属于当庭认证。证据的采纳与采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的概念,采纳的核心字是“纳” ,即证据能不能被纳入诉讼的程序;采信的关键字 是“信” ,即证据是否可信,是否具备足以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明价值。一般来说, 采纳解决的是证据能否进入诉讼“大门”的问题,而采信解决的是能否用这些证 据定案的问题。证据的采纳主要是对证据能力的认定,证据的采信则主要是对证 明力的认定,但无论是采纳证据还是采信证据,都要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刑事 审判阶段可分为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辩论阶段、被告人最后陈述阶段、评议与宣 判阶段。在法庭调查阶段对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进行当庭认证是可行的,因为单 个证据经质证后很容易判断其是否合法、能否进入下一阶段;而对证明力的认定 不仅要审查其合法性,还要审查其客观性与关联性,应经过辩论后由合议庭综合 分析才能认定,这样才能对所有的证据材料按照“三性”的要求确定其是否可以 作为定案的根据。 “实践中根据具体案件各庭审的具体情况,控辩双方对某一证据 质证后能够当庭认定的,合议庭应当当即认定,不能当即认定的,可以在一组证 据质证后再予认证;如果一组证据质证后仍然不能认定的,则在法庭调查结束后, 刁荣华: 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 ,台湾汉林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 页。 6 经过合议庭合议再到庭上予以认定,这都属于当庭认证” 。 综上所述,对刑事审判中的当庭认证可以简述为:当庭认证是指审判人员(含 陪审员)在审判过程中,基于控辩双方提供的和人民法院自行调查收集的经过当 庭质证的所有证据,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方式、规则,进行分析、研究、审 查、核实、判断、鉴别其真伪,在法庭上公开确认其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一种诉 讼活动。 112 当庭认证的特征 从当庭认证的概念可知,当庭认证具有以下特征: (一)认证的主体是审判人员,包括陪审员,在简易程序中是独任法官,在 普通程序中是合议庭的法官,而不是本案的控辩双方,也不是本案的书记员; (二)认证的对象是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或者是人民法院自行调查收集 的证据材料; (三)认证的内容,包括对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认定,具体是指 对证据材料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的认定; (四)认证的时段包括法庭调查阶段和法庭辩论终结至闭庭前的阶段,具体 为采纳阶段和采信阶段。认证的主体应将证据能力、证明力的认定结论及其理由 在法庭上公开,包括认证的过程公开,认证的理由公开,认证的结果公开。 12 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的国内外情况简介 古今中外的刑事审判活动中,当庭认证并不稀罕。古代的神明裁判就有“当庭 认证”的内容,我国“包青天”在审理狱讼时也经常“当庭认证” 。新中国成立后 曾大力推广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也在鼓励审判人员当庭认证。20 世纪后期,由 于我国法官对证据乃至案件事实的认定很少在法庭上完成,法庭审理往往是徒有 其表。当代社会,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为我国借鉴与移植其他国家的法律 制度提供了契机。1996 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随着庭审模式由纠问式向控辩式转 化,当庭认证成为了庭审改革的热门话题。 121 国外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的简介 “现代世界各国法律体系都不是封闭地、不与其他体系交往地发展。可以这样 说,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制度、规则、概念、法律实践、法律意识等因素 都完全是自己创造的,不吸收其他法律体系的相互因素” 。 “它山之玉,可以攻 石” , 虽然国外没有当庭认证的概念,但是任何法官都是在对证据材料的证据能 力和证明力进行裁判的基础上作出的裁决。从当庭认证的概念中可知,国外应有 庞良程: 关于公诉案件一审当庭认证的几点思考 ,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 年第 6 期,第 40 页。 朱景文著: 比较法导论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68 页。 7 与当庭认证相关的做法,因此有必要考察两大法系当庭认证的相关内容。 (一)英美法系审判中的认证制度 英美法系是以英国习惯法作为法律传统的法律体系,与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 法系一起构成世界上有影响的两大法系。英美法系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实行当 事人主义,其庭审方式为对抗式。在证据认定上,英美法系的法官庭前对案件只 作程序性审查,庭审中依据证据法则对证据材料进行判断和取舍,当庭确认证据 的可采性。法官认定证据不可采的,当庭予以排除;认定证据可采的,则由陪审 团据此对被告作出是否有罪的裁判。可见英美法系的法官在庭审过程中仅就证据 的可采性即证据能力予以当庭认证,而对于证明力进行判断的情况比较特殊,对 证据的采信是由陪审团予以确定的。因为英美法系传统上采用陪审团审理,整个 庭审过程中,法官只负责法律的适用,而无权过问陪审团对事实的认定。法官首 先依据法律对证据的资格进行筛选,确定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完成对证据资格 的审查判断,为陪审团提供合法的证据,再由陪审团负责认定证据的证明力,确 定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从而确定案件事实。正如某学者所说: “当庭认证的对象, 众所周知,在英美法系,凡是有陪审团参加审理的案件,陪审团享有对案件事实 的认定权,法官只负责法律适用问题。而案件事实的认定主要涉及到证据证明力 的有无及大小的判断,故英美法系法官当庭认证只涉及证据可采性问题。 ” (二)大陆法系审判中的认证制度 大陆法系以法国、德国为代表,实行职权主义,庭审方式为纠问式。大陆法系 国家对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判断是分开进行的,即审判长在法庭上一 般要就证据的证据能力或证据资格、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当即作出判断。但是对 证据的证明力及其证明力的大小或证据如何证明案件事实等问题,合议庭均不在 庭上当即作出判决,他们认为证据的证明力属法官自由心证的范畴,不应当庭予 以认定。例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 240 条第 3 款规定: “证据的收集为不准许的时 候,要拒绝查证申请。 ”意即审判长在发现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具有合法性或可采 性时,可不允许该证据在法庭上出示或被继续调查。 综上所述,两大法系当庭认证的内容均是对证据能力的认定,而对证据证明 力的认定则属于自由心证的范畴。 所谓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对证据的证明力和取舍不作明确规定,而 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和理性自由判断,形成内心确信并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 据制度。 但是,英美法系的自由心证制度与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制度存在一定的 差异,英美法系的自由心证制度一方面赋予法官审查判断证据证明力和运用证据 认定案件的自由;另一方面又给法官审查判断证据和运用证据设置了很多规则, 尤其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庭审中证据出示、证人询问方式作了详细规定。因此, 白绿铉: 美国民事诉讼法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第 2 版,第 134 页。 赵喜臣: 证据法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 页。 8 英美法系的法官除了消极听审外,还依据证据规则指挥、控制当事人庭审举证、 质证活动。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制度则没有诸多规则的限制。 122 我国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的简介 我国在 1996 年修订刑事诉讼法之前也存在过“当庭认证” ,例如 1944 年在抗 日民主根据地普遍推行的“马锡五审判方式” ,其核心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 实际出发,事实求是,查明案件事实。1996 年修订刑事诉讼法之后,当庭认证作 为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法院庭审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尽管 在诉讼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这一概念经常被用到,但刑事诉讼法对什么是当庭认证 以及如何进行当庭认证未作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此也未作相应的说 明。经考察, “当庭认证”概念在我国司法制度中的形成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根据审判实践文献记载,1994 年最高人民法院副 院长马原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运用了“认定证据”一词, 认为审判人员在庭审中处于主持审理和裁判的地位,应当组织、指挥好庭审活动, 引导当事人围绕争议的问题举证、质证和辩论,并通过庭审来判断认定证据,从 而达到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目的。之后,在审判实践中,就有将“认定证据” 简称为“认证” 。 第二阶段:正式形成阶段。1996 年刑事诉讼法修订,控辩式的审判方式取代 了纠问式的审判方式,原有的庭后认证的做法不符合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 “当庭 认证”的概念正式作为与“庭后认证”相对应的概念而提出。 “当庭认证”或“当 即认证”的说法首先在民事、经济审判实务中创造性地被提出,随后才推广适用 于刑事审判过程中,并且已经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如 1998 年 7 月 11 日施 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 12 条规定: “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能够当即认定的,应当当即认定;当即不能认定的,可 以休庭合议后再予认定;合议之后认为需要继续举证或者进行鉴定、勘验等工作 的,可以在下次开庭质证后认定。 ”1999 年 3 月 8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 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对包括刑事案件在内的所有诉讼案件的公开审判做出 了一些具体的规定, 其中第 5 条明确要求:“法庭能够当庭认证的, 应当当庭认证。 ” 第三阶段:逐步完善阶段。 “由于传统审判方式对这一问题的忽略,改革之初 对这一问题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研究,使当庭认证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概念,其在整 个庭审过程中也未能确定一个明确独立的地位。 ” 但是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学 者们及实务界的人士对“当庭认证”的内涵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其内涵也不断得 以丰富和完善。 景汉朝、卢子娟: 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载法学研究1997 年第 5 期,第 22 页。 9 13 研究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的意义 当庭认证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同时也是司法效率的要求。 人民法院 五年改革纲要和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对当庭认证原则上 持肯定态度,使研究当庭认证有了现实意义。当庭认证与当庭举证、当庭质证一 起构成完整的证明过程。当庭认证产生的背景是为了解决“先定后审”的弊病, 突出庭审功能,防止请示上级或审判委员会,提高庭审的质量和效率,避免庭审 活动中的暗箱操作,提高庭审的透明度和增强司法公正。笔者认为研究刑事审判 中的当庭认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 当庭认证是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一环, 直接关系到程序正当与否的问题, 但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是基于对证据的判断而做出的,如果不对证据作出认定, 案件事实无法认定。法院对案件作出裁判,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该依据就是法 官当庭认证的证据。通过当庭认证,去伪存真,保证证据的真实性,确保证据与 案件事实的关联,排除非法证据,从而为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打下坚实 的基础。 其次,当庭认定是对当庭举证、质证的总结。刑事诉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 面的活动和后面的活动总是相互衔接。对于当庭举证、质证后的证据材料是否具 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需要法官予以认定。没有当庭认证,当庭举证、质证就失 去了意义。 第三,当庭认证关系到判决是否公正的问题。因为法官对案件的判断是在法官 当庭认定的证据基础上作出的,如果法官不对证据加以认定,当事人就不知道判 决的依据,这有悖诉讼民主与公正,与现代刑事诉讼理念不符。 最后,在刑事审判中实行当庭认证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有利于实 现审判公开原则;第二,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保证司法公正;第三,有利于提 高诉讼效率,实现集中审理原则;第四,有利于强化庭审功能,提高法官素质, 加大法制宣传的作用;第五,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10 第二章 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的基本要素 21 当庭认证的主体 当庭认证的主体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依法享有对所收集、出示的证据材 料进行审查判断,决定证据材料的取舍和证明力有无及大小等权利,并运用所认 定的证据来确认案件事实的特定的司法人员。当庭认证是刑事诉讼过程中进行的 一项诉讼活动,当庭认证的主体必然是刑事诉讼的主体之一。但并非所有参与诉 讼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够成为当庭认证的主体。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是 国家的审判机关,只有人民法院才依法享有审判权。人民法院作为一个组织,是 由具体的人员组成的。人民法院审理任何案件,都是由依法享有审判权的法官进 行,在庭审中采证权掌握在法官手中,对于证据的争议其确认权亦由审判法官行 使,当庭认证是法官行使审判权的一种职能活动,是具有特定法律效力的司法行 为,因此当庭认证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中依法享有审判权的人,控辩双方是参 与主体,其他诉讼参与人都不能成为当庭认证的主体。 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当庭认证与对证据的审查判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当庭认证离不开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即当庭认证必须以对证据的审查判断为 基础,但是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并不等于当庭认证,因为二者存在三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主体不同。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凡是使用证据的人,都要对证据进行审查 判断。如侦查人员对自己收集或他人提供的证据要进行审查判断,审查批捕或起 诉的检察人员对于侦查人员提供的证据也要进行审查判断,审判人员对于诉讼双 方提供的证据当然也要进行审查判断。前述可知当庭认证的主体只能是法官,而 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的主体除了法官还包括侦查人员、检察人员等。第二,阶段 不同。对证据的审查判断贯穿于侦查、起诉、审判的全过程,但当庭认证只能在 审判阶段。第三,效力不同。侦查人员、检察人员等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的结果 不能直接作为定案的依据,也并不具有当庭认证的性质和效力,而经过当庭认证 的证据则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 当庭认证的主体是法官这毋庸置疑, 在简易程序案件中当庭认证的主体自然就 是独任审判员,在普通程序案件中当庭认证的主体依认证的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 (1)采纳阶段应赋予审判长当庭认证的权利。当事人双方对证据材料经过当庭质 证后,需对其证据能力即证据材料在法律上允许作为证据的资格作出认定。证据 能力一般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围比较小,所以任何合格的审 判长完全有能力依照法律的规定直接作出认定。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应当赋予 审判长直接认证权,这不仅有法律依据而且实践中还可以借鉴英美法系的做法,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156 条规定: “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 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审判长认为发问的内容与案件无关的时候,应 当制止。 ”况且如果在这一阶段赋予审判长直接认证权,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当庭口 头评议、书面评议、休庭评议,就可以消除法官在法庭上交头接耳、有损法庭庄 严的现象,也可以保障庭审不致停顿,从而维护庭审的流畅、有序进行,确保庭 审效果。可见在这一阶段不经合议庭评议而由审判长直接认证是可行的。 (2)采 信阶段则应由合议庭当庭认证。对于证明力的认定,应当由合议庭集体而非审判 长一人进行认定。因为对证据证明力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推理判断过程,也是极 为重要的审判活动,所以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比较大,而合议制的科学性在于强 调发挥各成员的聪明才智,互相补充制约,形成合议庭整体智慧和优势,防止审 判长个人失误、专断和司法腐败的产生,因此这一阶段当庭认证的主体应是合议 庭。此时又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人民陪审员能否作为当庭认证的主体。在司法 实践中陪审员往往形同虚设,其意见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根据我国人民 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中依法享有审判权的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 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147 条第三款也规定: “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 务,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 ”这就意味着人民陪审员的权利理所当然的包括认证 权,因此我国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的主体既包括审判员,也包括人民陪审员。第 二,审判委员会能否作为当庭认证的主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 149 条规定: “合 议庭开庭审理并且评议后,应当作出判决。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 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 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 ”可见法律已经明确赋予合议庭对刑事案件的审 理权和裁判权,而案件如果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那么当庭认证便成为一 句有名无实的空话,则审判委员会定案制度是一种“不看病的医生开药方”的制 度了,就此而言,有悖司法理性。其“只判不审”的做法及办事行政化的特征在 诉讼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引起了颇多非议。但是“审判委员会制度作为我国新民 主主义的优良传统,建国以来一直得到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有关诉讼法的确认,在 审判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不能因为它在某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而从整体上否 认其存在的价值。 ” 再者在司法实践中,不能排除对案件审理后难以作出裁判的 情形,可见在目前由于条件不具备而难以一步到位废除审判委员会的情况下,应 当限制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范围。 22 当庭认证的内容 研究当庭认证的内容之前,首先要区分证据材料和证据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涵 义。证据材料是公、检、法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手段收集到的与案件有关的各 黄松有: 渐进与过渡: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冷思考 ,载现代法学2000 年第 4 期,第 22 页。 12 种材料,这些材料包罗万象、各式各样且具有不确定性。证据则不同,证据必须 要具有“三性”即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 刑事诉讼法第 42 条对证据的概 念作了明确规定: “证明案件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同时列举了证据的种 类。因此,证据首先是一种“事实” ,而不是其他的东西,这是指证据的客观性; 其次,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而不是其他事实,这是指证据的关 联性;最后,证据是“一切事实” ,而不是几个事实,这是指证据的整体性。由于 法官在进行当庭认证前无法认定诉讼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证据材料是否是事实,也 就不能确定这些证据材料是否是证据,从而也不能将其称之为证据。可见,证据 来源于证据材料,但又不等同于证据材料,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淆。 所谓当庭认证的内容, 就是说法官在认证的时候要认什么, 要解决哪些问题。 对 于法官当庭认证要解决哪些问题,学术界认识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四种观 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庭认证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证据能力(合法有效) 、真实 性(真实可采)和一定的证据价值。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庭认证的内容只能就证据的可采性作出裁判, 而不能对证据 的证明力作出评价。 第三种观点认为当庭认证的内容应该解决证据的采纳问题, 即证据能否获准进 入诉讼程序的问题,而不解答证据采信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当庭认证的内容既包括对证据能力的认定, 又包括对证据材料 的证据证明力的认定。而证据能力与证据证明力的认定在法庭上又具体表现为对 证据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的认定。 仔细分析上述四种观点,笔者赞同第四种观点,因为任何一种证据都涉及两个 方面: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任何排斥证据证明力仅承认证据能力或排斥证 据能力仅承认证据证明力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因为任何证据都是二者的统一。 所谓证据能力,指的是某种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作为证据的资格。 “何种的 资料可供严格的证明,称此具有可为严格的证明资料之能力为证据能力,或称证 据资格,亦即证据适格性。 ” 证据适格即适合于法律的规定,在英美证据法律中 被称之为证据的容许性或可采性,即一定的证据方法在形式上和实质性能否被法 律容许用于待证事实证明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证据必须具有足够的证明争议 事实的能力,并且必须具备其证明力并不产生于违背政策要求的合法性条件。所 以,证据的可采性有时被直接称为证据的合法性。如果法律按照程序和政策的要 何家弘主编: 证据学论坛 (4 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 页。 胡锡庆、张少林: 刑事庭审认证规则研究 ,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 4 期,第 117 页。 何家弘主编: 证据学论坛 (4 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2 页。 何家弘主编: 证据学论坛 (4 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6 页。 廖永安、叶久根: 民事诉讼热衷制度中若干问题之再思考 ,载法律科学2001 年第 2 期,第 56 页。 陈朴生: 刑事证据法 ,台湾三民书局 1970 年版,第 249 页。 13 求容许具有关联性的事实被用于特定的诉讼,则该事实具备了证据的可采性,反 之则无可采性。从本质上分析,证据的可采性也是一种证据采纳标准,较之证据 的关联性具有更加严格的操作要求,需要具备更加明确的法律界限。 “某种有形物 可作为证据方法的法律上的正当性叫做证据能力,无证据能力的有形物不准作为 合法的证据进行调查,即使调查结果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资料。 ” 与证据能力密切相关且容易与之混淆的另一概念是证明力。所谓证明力,是 指证据材料对于案件事实是否具有证明作用和作用的程度,换言之即证明作用的 有无及大小。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对证明力的解释为: “指证据对需要证明的 事实所具有的作证效力,即把证据的可靠程度叫做证据力 。也有把它叫做证 据价值或证明力 ” 。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是证据学中两个不同的概念, “证据 能力即许作为证据加以调查,并得以认定事实之裁判基础,与证据之证据力之系 指其证据于证明某种事实上具有何等实质的价值之性质有别。 ” 所以二者具有以 下的区别:首先,证据能力是反映证据的合法性,而证明力是反映证据的客观性 与关联性,在采纳阶段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即符合法律上形式要件的才能作为 诉讼证据加以认定,在采信阶段只有当证据材料既符合法律性又具有关联性、客 观性时才能由法官加以认定。其次,证据能力一般只存在有无之分,而证据的证 明力不仅存在有无之分,还有大小之别。第三,对于证据能力,法律上对其多有 限制,需要法官依据一定的证据规则加以判断;而对于证明力,允许法官自由心 证,法律限制较少。尽管如此,就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来看,任何作为定案 依据的证据都是经过法庭调查与辩论后,在证明的过程中才能认定,其必须先具 有证据能力,其后才判断是否具有证明力,因为证明力是从逻辑学、从认识论的 角度来看证据,证据能力则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证据。证据有证明力仅仅表示可 以证明实体真实,只有在符合程序法规定,确认同时具有证据能力之后,才能真 正发挥其证明作用,可见法律通过对证据能力的规定来限制证明力发挥其证明实 体真实的作用,所以证据能力是证明力的前提和基础。某种证据材料只有其证据 能力得到确认后才发生证明力的问题,否则,证明力便失去意义。然而证明力是 基于证据事实的产生而产生的,随证据事实的存在而存在,没有案件事实就没有 证据事实,没有证据事实则无从产生证明力。证据这种内在的自然效力不是由证 据能力所左右,判定其只在于它揭示案情的客观关联度。证据既是诉讼程序中事 实认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又是最终结论的根本原因。证据作为定案的根据必须 同时具有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可定案的诉讼证据必然包 括两个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