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军制.doc_第1页
先秦军制.doc_第2页
先秦军制.doc_第3页
先秦军制.doc_第4页
先秦军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时期的兵源与兵役 春秋时期的兵源与兵役间题是研究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基础,如果这个问题没搞清,那么其它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兵源与兵役的问题是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在管仲的协助下,提出了 “叁其国而伍其鄙”之法。它与我们要谈的兵源和兵役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叁其国而伍其鄙”之法的提出,绝非管仲的凭空设想。此法是在总结西周传统旧法 周礼的基础上提出的。周礼一书序官篇说:“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这里强调的一个根本原则是: “国”、 “野”分治,这一原则与春秋时期管仲所提出的“叁其国而伍其鄙”之法中强调“国”、“鄙”分治的精神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当时居住在国中行政组织中的居民被称为“国人”、“旧人”、“民”,居住在野中行政组织中的居民被称为“野人”、“新人”、“氓”。由于历史的原因,二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与义务是截然不同的。国人是国家公民,是国家军队的基本成员,保卫国家是他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他们还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自身的生活和交纳军事开支军赋;他们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有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利。他们是奴隶制社会的支柱。野人则是被剥夺了任何权利的奴隶身分的村社农民,他们被迫从事农业生产,为奴隶制国家生产物质财富.当然,随着奴隶制的兴衰,“国”与“野”、“国人”与“野人”的对立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但归根结底二只要奴隶制仍然存在,这种对立就不会从根本上消亡。不仅如此,要想维持奴隶主的统治,就必须严格区分传统的“国”、“野”界限。 “叁其国而伍其鄙”中的“国”就是国都及其郊区。“叁其国”就是把“国”划分成二十一乡,工商乡六个,士(农),乡十五个;“鄙”就是乡村。“伍其鄙”就是规定三十家为一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设一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一乡帅;三乡为一县,设一县帅;十县为一属,设一大夫。全国乡村共分为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管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目的,是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也就是使民众各有其居,各守其业,不许杂处或任意迁徙。接着,管仲又进行军制改革,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也就是把军令寓于内政之中,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十五个士乡的行政组织是:五家一轨,设一轨长;十轨一里,设一有司;四里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一乡,设一良人。与此相应的军事组织是,每家出一人,一轨组成一伍。由轨长率领;一里五十人,组成一小戎,由里有司率领;一连二百人,组成一卒,由连长率领;一乡二千人,组成一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组成一军,立一元帅。这样十五个于乡可以组成三军,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力。从管仲治“国”之法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士乡是一种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密切结合的特殊结构,至于鄙中的“野人”,他们的职责则是“旦暮从事于田野”。那么,春秋时期其它各国的情况是否也如此呢? 在左传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中,晋惠公成了秦国的俘虏。为了复兴晋国,晋臣郁乞等“朝国人而以君命赏”,实行作爰田的政策,取得了国人的支持,阻止了秦国的东进。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余成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国语越语上记载“勾践既许之,乃至其众而誓之.” 通过这些材料不难看出,当时的诸国和齐国的情况基本相同。国人是奴隶制度的支持者,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他们是国家军队兵源之所在,参军服役、执干戈以卫社稷是他们引以为荣的政治权力。所以当时各国的统治者无不重视他们的向背,尽量争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以便使政权更加巩固。国人的出现究竟始于何时呢?就中国的历史而言,国人的出现应该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诞生时的事情。 仪礼冠义说:“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或部落内部,男性成员到达一定年龄时,都要举行冠礼,从此承担起保卫部落安全的责任,上至氏族或部落的领袖,下至一般成员,无一例外。他们平时是生产者,战时是战士,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平等的。但是社会进入国家之后,社会成员的权力与义务分离了。统治者逃避了过去他们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国中的“贵者、贤者、能者”被免除兵役,而把保卫社会安全的责任单方面强加给社会中的普通成员,即大多数国人的身上。“国人”生活在以血缘为基础的“乡”中,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和军事训练,战时成为替奴隶主贵族开疆拓土、掠夺财富的军中战士。夏代,“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中的“支党”、西周的“殷八师”和“西八师”即是春秋时期士乡中的“国人”的前身。时至春秋,我国奴隶社会走上了下坡路,组成奴隶制社会的各等级在深重的危机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国人这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自然也不例外。在春秋时期这个阶层已趋于瓦解。 经济上的赤贫化,使国人的政治地位也愈来愈低落,而且频繁残酷的战争也使他们引以为荣的兵役制度成为一种残酷的压迫。随着奴隶制的没落,国人在政治和经济上仅有的一些特权终于化为乌有,历史的洪流终于冲开“国”、“野”的严格界限,使春秋时期的历史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 鲁僖公十五年(前645年)晋国的“作州兵”是春秋时期向野人征兵的最早纪录。州是比野更靠近国都,比郊更远离国都的农村。按战国时期以前的作法:司马法的原则,州应是野的一部分,可见“作州兵”实际上也是向野人征兵。鲁国的“作丘甲(前590年)和郑国的“作丘赋”(前538年)是春秋军制史上划时代的两件大事。鲁、郑这两个较小的国家首先把以前只在“国”中实行的征兵制度扩大到“野”中,使原来无权当兵服役的野人也加入到国家军队的行列之中。晋、鲁、郑诸国之所以要破例向野人征兵,无疑是迫于周王室军权的下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带来的频繁战争的需要。列国的兼并日趋剧烈,为了满足战争所需的兵源,不得不打破旧的等级制度而扩大征兵范围。鲁国的“作丘甲”主要是向野人征收兵器车马,也可能包括征兵。周礼中有所谓“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的说法,这实质上是叙述农夫的编制情况。这些“夫”就是在井田上耕种和贡赋的郊野之人,其中也有奴隶。所谓“作丘赋”同样是包括向野人征兵征赋的新制度。值得在此一提的是:关于“州”和“丘”的解释向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州”和“丘”都是国都以外的地域单位,因为西周、春秋常常按这种地域单位来征收贡赋和军徒,所以渐渐地被某些人单一地理解为计户和计赋的单位。 “国”、“野”界限打破之后,奴隶制社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各诸侯国出于战争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兵源的结果。南方的大国楚,它在灭掉某些国家之后,立刻将其变为公室直辖的县,像申、息、州陈、蔡等处就是这样。在此之后,楚中央政权往往大量征集此处原有的居民服兵役,纳军赋,直接参加对外的争霸战争。在晋与楚的城濮之战中,楚纠集陈蔡等国与晋国对战。还有从左传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到,申、息之师始终是楚国北进的主力,当时“大城陈、蔡,赋皆千乘”,由这几个地区组成的劲旅其打击力量也是相当可观的。这时的楚国不仅局限于征集国都附近的国人去服兵役,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东国”和“上国”两大征兵区,实行按地域划分的普遍征兵制,这种制度是春秋以前不曾有过的事情。由于兵源的急剧扩大,使楚国拥有当时各国无与伦比的强大军队,为它的霸业奠走了牢固的军事基础。晋国的情况比较曲折。晋文公从周王室取得原、温等地之后,立刻改原、温为县,使晋国向县制迈进了一步。但是“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之后,实质上承认了各强宗的政治特权,晋国的县也就无形中变成为卿大夫的私家采邑。这和楚国那种直辖公室的县制则名同而实异。由卿大夫专政的晋国为了保持中原霸主的地位,他们也必然要打破“国”、“野”界限,扩大兵源和财源,允许更多的野人参加晋国的军队。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严禁野中都邑建立武装,这同时也是野人不当兵的原因之一。但是到了春秋初期,郑、晋、楚等国有势力的贵族都开始建立都邑的武装力量,并且与国君的武装分庭抗礼。春秋伊始,郑国就发生内战:郑庄公与胞弟公叔段为了争夺君位而大动干戈。事情的由渐就是公叔段不断地请封,郑庄公碍于母命,不得不累次赐封公叔段的采邑。公叔段在占有京,西鄙、北鄙、廪延等地盘的基础上,于是“完聚,缮甲兵,具乘卒,将袭郑”。“完聚”、“缮甲兵”、“具乘卒”就是建立武装组织,加强战备的步署。这是公室贵族在自己的采邑内建立武装组织的事例,它打破了西周时期采邑无兵的军事制度。晋国则早在鲁惠公二十四年(前745年)就因为局势的动荡而“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桓叔在曲沃很快地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在六年之后就有人发动政变,要拥立桓叔为晋君。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桓叔之子)公然帅师伐翼(晋都),赶走了晋鄂侯。鲁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曲沃庄伯之子武公又伐翼而逐晋哀侯.鲁桓公七年冬,曲沃武公诱杀了晋哀侯的继位人晋小子,次年又灭翼,逐步地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到春秋末期,在晋郑铁之战中,晋国的卿大夫赵鞍提出“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免”的办法来更大规模地扩大兵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甚至让没有自由的家内奴隶也当兵打仗,实在是空前未有的事情。与此同时的昊国为了争霸称强,在鸡父之战中居然“以罪人三千”作为冲锋陷阵的先头部队。这些情况说明到了春秋末期,社会内部又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国”、“野”之界被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扫荡无余,过去只有国人才能服兵役的时代被普遍兵役制所代替,各国兵源、财源扩大了,军队的数量急剧膨胀,从而把战争推向更加宏大而又残酷的规模。如果说春秋中期以前“服兵役的公民”因其政治上的某些特权,还能在战争中从统治者那里分到一杯羹,那么,“国”、“野”界限突破之后,军队中的服兵役者则只能是奴隶主贵族进行掠夺战争中的悲惨工具。最后,我们想着重指出的是,春秋时期兵役制度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和具有的意义绝不局限于军事制度的范围内。实际上,由于普遍兵役制的实行及推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