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基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宾川县白族村的个案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基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宾川县白族村的个案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基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宾川县白族村的个案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基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宾川县白族村的个案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基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宾川县白族村的个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云南省大理州白族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 在调查研究并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指出了大理州洱源县、宾川 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难点,其中包括农村经济发展 不平衡、发展规划差距明显、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农民主体意识不 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第四章云南省大理州白族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本章主要针 对大理州白族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尝试性地提出相应 的对策性意见,其中包括因卡, - j n 宜做好规划、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育新型农民等内容。 第五章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本 章主要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视野出发,提出了民族地区新农 村建设应以关注民生、政府主导、突出特色、注重生态等为工作重点。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白族村;成就;问题;对策 a b s t r a c t b u i l d i n gan e ws o c i a l i s t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i nm i n o r i t yg r o u pd i s t r i c t i so n eo ft h em o s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s e c t i o no fn e ws o c i a l i s tr u r a l 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a c c e l e r a t i n gn e ws o c i a l i s t 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m i n o r i t yg r o u pd i s t i n c t ,n o to n l yh a v e t h er e l a t i o nw i t hn a t i o n a ln e w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b u i l d i n gi t s e l f b u ta l s o i sr e l e v a n tt o t h r i v i n g a n d p r o s p e r o u s o f e a c h p a r t o ft h e c o u n t r y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i s p r o j e c ti sr e a ll y i m p o r t a n tt o p r o m o t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n e w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i sd i s t r i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 b e g i n s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w i t hb a ig r o u pl i v e di n e r y u a na n db i n c h u a nc o u n t yo fb a ig r o u p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o fd a l i a u t o n o m o u sp r e f e c t u r eo f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 a f t e r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s i t u a t i o no f9b a ig r o u p v i l la g e ,im a s t e rt r e m e n d o u sk i n d so f t h ef i r s t h a n dm a t e r i a l ,a n dt h e n is u m m a r i z e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n e w s o c i a l i s t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b a ig r o u p ,a n a l y z e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i sg r o u p ,d i s c o v e ra n dp o i n to u tt h e p r o b l e m si nt h i sa r e a f u r t h e rm o r e b a s eo nt h es c i e n t i f i co u t l o o k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m a x i s me t h n i ct h e o r yh a v e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t on e w 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i sd i s t r i c t t h et h e s i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5s e c t i o n :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 :d i s c u s sa b o u tt h eu n i v e r s a l i t yo fn e ws o c i a l i s t 3 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t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a n dt h e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 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m i n o r i t yg r o u pa r e a e s p e c i a l l ya b o u tt h ec o n t e n to f n a t i o n a ln e w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b u i l d i n g p e c u l i a r i t yo ft h em i n o r i t y g r o u pn e w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e r f e c t i n gt h e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 o fn e w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d a l i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 :is u m m a r i z et h e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nn e w s o c i a l i s t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b a ig r o u po fd a l ia u t o n o m o u s p r e f e c t u r eo f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 ,i t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n i n d u s t r y ,f u n d a m e n t a lf a c i l i t i e s s o c i a la f f a i r ,c u l t u r ea f f a i ra n d s oo n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f i r s t h a n dm a t e r i a l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p o i n to u ts o m ep r o b l e m sa n dd i f f i c u l tp o i n t sa b o u t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o j e c tw h i c hi s c o n c e r nt on e w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i s a r e a i n c l u d i n gt h eu n b a l a n c eo f r u r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o f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g r a m ,l o wq u a l i t yo ft h ew h o l ev i l l a g eo f f i c e r s ,l o w m a s t e r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v i l l a g e r s a n d t h ei n f e r i o r p o s i t i o n o f f u n d a m e n t a lf a c i l i t i e s t h ef o u r t hs e c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o b l e m sw et a l ka b o u ti nt h e t h i r ds e c t i o n 1w i l lg i v es e v e r a ls u g g e s t i o n si nt h i ss e c t i o n t h e s ea d v i s e c o n t a i na b o u tm a k i n ga p r o g r a m b a s eo nt h ef e a t u r eo fy o u r v i l l a g e ,i n v e s t i n gm o r ef u n dt ot h ep r o g r a mb yg o v e r n m e n t ,b u i l d i n g 叩a h i g hq u a l i t yg o v e r n m e n t a lo f f i c e rt e a m c u l t i v a t i n gn e wv i l l a g e r sa n d s o o n 4 t h ef i r hs e c t i o n :t h i ss e c t i o ni sr e l a t et on e ws o c i a l i s tr u r a l c o m m u n i t i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m i n o r i t yg r o u pd i s t r i c t ,a l l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s t a n do nt h em a c r o s c o p i cv i e wo ft h ep r o g r a m i nm yv i e w t h em a i n p o i n to ft h ew o r ks h o u l db es o m ea d v i s ea sf o l l o w :s t r e s s i n gt h ef o c a l p o i n to f t h ep r o g r a m ,f o c u s i n go n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 e c o l o g y ,l e a d i n gt h ep r o g r a mb yg o v e r n m e n t k e yw o r d s :n e w v i l l a g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a in a t i o n a l i t yv i l l a g e ; a c h i e v e m e n t ,p r o b l e m ,s o l u t i o n 5 目录 绪 念1 一、选题的原因1 二、选题的意义1 三、相关研究动态2 四、主要研究方法4 第一章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6 第一:肖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6 一、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6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7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7 第一二节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8 一、空间发展的局限8 二、产业发展的瓶颈9 三、人的发展的障碍9 第二节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1 0 一、正确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逻辑关系1 0 二、因地制宦,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1 l 第四节云南省人理州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2 一、大理州新农村建设r l 作的开展情况1 2 二、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1 3 第二章云南省火理州白族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1 4 第一节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农村经济持续增长1 4 一、特色产业型1 4 二、生态民俗旅游型1 6 三、劳务经济型1 8 第二节基础设旖逐步完善,生活条件显著提高1 9 6 、 一、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 0 二、基础设施逐渐改善2 1 第三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 2 一、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 2 二、民族文化事业有较快发展2 3 三、乡村文明不断进步2 4 第四节环保丁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 5 一、生态村建设上作有序开展2 5 二、洱海源头生态保护工作突出2 6 第三章云南省大理州白族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8 第一节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2 8 一、资金投入不平衡2 8 二、发展规划差距明显2 9 三、项目建设进度不均衡3 0 第二节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问题3 0 一、村干部问题3 l 二、农民问题3 3 第三节农村经济发展问题3 4 一、村里没有支柱产业3 4 二、产业化优势不明显3 5 三、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人3 6 第四: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很艰巨3 8 一、村民住房改造困难3 8 二、基础设施落后3 9 三、网络普及率低4 0 第四章云南省火理州白族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4 1 第一节冈村制宜建设自族新农村4 l 一、因村制宜做好规划4 l 二、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4 2 第二节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4 3 7 一、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4 3 - 二、培育新型农民4 4 第三节推动支柱产业,多途径促进白族农比增收4 5 一、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经济4 5 二、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业4 6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 7 第四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4 7 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4 8 二、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 8 三、建没文化活动场所4 9 四、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给予支持5 0 第五章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5 1 第一节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重在政府的重视与引导5 1 一、促进增长,关注民生5 l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5 2 第二节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应突出自身特色5 4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5 4 二、协调发展,注重生态5 5 结语5 7 参考文献5 8 后记6 l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 2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6 3 8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 自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 荼地丌展起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宾川i 县白族新农村建设同样在这一 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这对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无疑具有一 定的借鉴意义。 按照大理州委、州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洱源县、宾川县 制定了一些有效措施,分期分批地为农民办实事,呈现出不少亮点: 一是整合资金,制定并实施“抓两头、促中问”的推进模式。政府整 合各部门的资金,加上县市自筹资金,启动了一批小康示范村和扶贫开发 整村推进的中间村建设,从而使各类村都有了示范样板。 二是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方式落到实处。当地政府明确地规定了解 决扶贫开发中“由谁组织、“扶什么”、“怎样扶”、“怎样长期发挥 效益”等问题的对策。 三是充分发挥了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大理州领导 强调发动群众自主建设,在制定方案前,县、乡、村干部采取入村召丌村 民大会、投票表决等方式,将各村建设的内容、具体项目、补助标准、投 工投劳投资标准,统一公示,把项目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交给群众。 4 除此之外,大理州政府还鼓励农业开发公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 作用,建立贫困村村基金等各项建设新农村的制度。因此,选择大理州地 区作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进行调查研究,无疑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新 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推进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 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 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求。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 4 ,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 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进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全局,而且也关系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全局。 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所当然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不好,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 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既是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重 大举措,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只有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尽快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不断缩小 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发展差距,才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族地区 的各族群众,才能确保民族地区紧紧跟上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大好局面。所 以推进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它将成为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契机。 三、相关研究动态 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关 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也日渐成熟起来,但是把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视角具体延伸到某一个少数民族身上,其研究理论还相对匮乏,有待进一 步完善、深化和提高。目f j ,关于白族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起 步阶段,尚未发现有较专业或专门的学术论文。经笔者查阅,仅有少量的 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而对白族村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系统地研究成果则基 本上没有。 ( 一) 关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 专著类 在这方面,经笔者查阅,主要有金炳镐、康基柱主编的: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研究,由辽宁民族出版社于2 0 0 8 年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 编:上编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下编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研究。 该书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地归纳了东北三省朝鲜族新农村建设的成就、问 题、对策等。此外还有左理所著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 城镇化问题研究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 0 0 9 年 出版。该书主要探讨了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还 探讨了宁夏农村的城镇化问题、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行为及相关政 策、国内外城镇化道路的典型模式、民族地区城镇化道路中的问题等内容。 再有就是张洪兴所著的:社会资本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 0 0 7 年出版, 该书把社会资本同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立意新颖,重点突出, 创新性强。 2 论文类 2 ( 1 ) 关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般性理论研究。此类文章主 要研究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面临的困境、所采取的对策及意义 等。如:崔美兰撰写的吉林省朝鲜族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一一以5 个朝 鲜族村为例(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游承俐、孙学权撰写的以 云南为例看我国西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问题( 载南方农村2 0 0 7 年第 4 期) ;罗琼芳撰写的对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6 期) ;郭京福、李鸿、杨玉文撰写的略 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载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 黑龙江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撰写的结合少数民族实际建设新农村一 一关于推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调研报告( 载 黑龙江民族丛刊2 0 0 7 年第1 期) ;冉兴国、杨光宗撰写的民族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 0 0 8 年第2 期) 等。 ( 2 ) 针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某一方面或环节方面的研究。这方面 的主要成果有:何勇撰写的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载中国监察2 0 0 5 年第2 4 期) ; 桂南岭、徐慧撰写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口问题探析( 载湖南农 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4 期) ;于晓冬撰写的新时期西部 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赵晓 芳撰写的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供给问题研究一一对临夏回族 自治州县域金融的调查( 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学版) 2 0 0 9 年第1 期等。 ( 二) 关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 专著类 经笔者查询,专门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专著, 主要有李永勤撰著的云南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 云南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出版) 。该书共分1 2 个专题,其内容从理论综述到政策措施以及各项 专题研究,最后加上有关数据,并通过专题研究将云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各 领域、各地区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且适当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 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此外还有郑宝华撰著的2 0 0 6 - - 2 0 0 7 云南农村发展 报告一一以民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云南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出版) 。 该书在回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云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及其初步效果。 2 论文类 关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第一,主要从 理论或政策层面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对策和路径。 如:江惠琼、李学林、李兴丽等撰写的推进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 策措施( 2 0 0 6 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 ;李晓斌、段红云撰写的云南 特困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问题研究( 载贵州民族研究 2 0 0 7 年第5 期) ;董棣、罗本祥撰写的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 云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载今同民族2 0 0 6 年第1 期) ;罗雁、陈 良正撰写的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对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载云南 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4 期) ;张锦鹏、韦永宣撰写的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 载中共云南省委 党校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等。第二,关于对新农村建设的某一侧面的探 索和研究。如:吴莹撰写的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 云南大学硕士论文) ;郭旭初撰写的发展云南农垦现代化农业与带 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 0 0 7 年第5 期) ;普卫明、杨作智撰写的加快云南民族地区信息市场化积极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载今日科苑2 0 0 8 年第18 期) ;李戎戎、张 俊撰写的论加强云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载保山师 专学报2 0 0 7 年第3 期) 等。 ( 三) 关于云南省白族村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 经过查询,笔者发现,云南省白族村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 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发现有专门的学术论文,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调研报 告和心得体会。如:王振鹤撰写的千村扶贫百村推进构建和谐农村一一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推进工程( 载老区建设2 0 0 8 年第1 期) ;廖林燕撰写的村民自治视野下云南城郊白族妇女的政治参 与一一以昆明西山区碧鸡镇观音山白族村为例( 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 0 0 6 年第5 期) ;布饶依露撰写的守望幸福的山村一记安宁市太平镇 妥睦白族村( 载今日民族2 0 0 8 年第1 0 期) ;赵俊臣撰写的大理 州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普遍意义( 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 0 0 8 年第6 期 等。 四、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通过对大 理州的实地调研,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民族理论、统计学、社 会学等学科知识,顺利完成了论文写作。 此外,本文还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 4 设方面的书籍、文章、论文资料的研究分析,总结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普 遍性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从而为本文的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 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 深度访谈法:本文通过基层调查、实地走访、生活体验等方式, 深度了解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真实地获取了反映当地实际情况 的各种资料和信息。 ( 三) 问卷调查法:本文通过对大理州白族基本情况的掌握,设计了 若干适合当地农民的调查问卷,从中获取了许多真实有效的数据和资料。 ( 四) 个案研究法:本文将大理州洱源县、宾川县的白族村作为民族 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进行了全面分析、归纳和概括,并从微观到宏观, 进行了理论升华。 第一章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 设的特殊性 第一节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 一、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建 设不断推进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因而就全国新农村建设而言,无疑具有普遍意义。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要害在农村。从总体来 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 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 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 根本改变。假如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 很难赢得主动,就很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 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 0 0 9 年我国国 内生产总值达3 3 5 3 5 3 亿元,比上年增长8 7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 加值3 5 4 7 7 亿元,增长4 2 ;第二产业增加值1 5 6 9 5 8 亿元,增长9 5 ; 第三产业增加值1 4 2 9 1 8 亿元,增长8 9 。应该说,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 常有利,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 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 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而且也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同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 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 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 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同渐拉大 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址:缝蚁纽卿避幽! 艘塾倒l i 趔 6 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 在过去7 年中减少了1 亿亩,人均下降到1 2 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l 3 , 而农村人口却并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2 5 7 :1 :扩大到3 3 3 :1 ;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 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叫因此,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基于以上几点,在全国范围进行新农村建设,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快 速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对于改善各族人民同益增长 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 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 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 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 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 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 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 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 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以上几点,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只有在清楚社会主 义新农村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更加自觉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中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 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 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址:h t t p :w w w s t a t s , g o v c o j ! i g b b 7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个目 标,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 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 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 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 经营管理也较粗放,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 的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 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 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 主要内容。近几年来,针对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 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 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比,与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要 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 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及其条件,逐步 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总之,在全国范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的长治久安和 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 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全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如果说全国范围的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那么在民族地区进 行新农村建设则具有特殊的意义。鉴于民族地区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 特殊性,由此决定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其自身的发展特性。这种 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发展的局限 从西北到西南、从山地到丘陵,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极 其复杂,土地利用难度极大。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面积 急剧减少,草原沙化加快,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地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资源较丰富,气候条 件比较好,但地势崎岖,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耕地质量较差,开发难度较大, 开发成本较高,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并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近十年来 国家的投入与建设,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已有了较大的改善,不少贫 困县都已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但是资源与环境的自然制约仍然是 民族地区农业开发中无法回避的限制性因素。同时,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西 部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直接造成西部民 族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封闭,信息严重短缺,从而导致市场可达性差,商品生 产受到制约,农业生产的资本积累极其有限,同样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的进 一步发展。 二、产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民族地区的农业正向着现代农业的方向迈进。但从发展水平上看, 农业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落差仍然很大。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尤其是边 远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消费和生存,属于自给或半 自给方式的生产。这与现代农业为了收入和净利润而生产的目标相距甚 远。从农业的生产技术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技术进步相 悖,其生产仍然以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支撑,在一些偏僻的山区 至今仍然存在着“烧一片山,收一箩筐 的刀耕、火燎、杖种的原始生产 方式,农业技术的发展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很低。从农业的生产决策过程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远未达到现 代农业生产决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行为的随意性,对市场的供求变化 缺乏敏感度。从农业生产的微观经济主体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 主要以分散的个体农户为主体,生产单一,生产规模有限,极其不利于形成 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人的发展的障碍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能否调动各民族农民建设家园, 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所造成的农民素质提升慢、发展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已经成为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落后,农民受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 的机会较少,成年农民文盲率比较高,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的年限和程度 较低,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应该说,这是导致 民族地区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状况 的重要原因,并较大程度地影响着民族地区农业劳动力就业方向的转移。 其次,由于受交通、通信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民族地区的许多农民对 外面的信息知之甚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其影响甚微,因而多数农民长 期以来便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文化心理,缺乏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风险意 识,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驾驭市场经济并参与市 场竞争的能力很低。很明显,这些因素已成为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障 碍。 再次,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 存在,使得农村劳动力和人口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 加快,大规模地向东部、向大城市流动,从而导致了西部民族地区青壮年劳 动力的流失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急剧减少。无疑,这对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 和进步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三节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一、正确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逻辑关系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系统的工程,各种矛盾贯穿始 终。特别是民族地区与全国农村发展状况相比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 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 性的逻辑关系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普 遍性;各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是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在新农村建设中, 既要正确掌握它的普遍性,又要正确了解它的特殊性,从而更好地处理好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方针政策,是符 合整个农村地区的纲领性的政策,对整个中国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普遍的指 导意义,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都必须深刻学习和全面掌握并加以具体落 实的。但同时,要学会具体地区具体分析,具体民族具体分析,要将每一 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具体情况,摸清摸透,把方针政策与当地的实际情 况特别是与当地的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地区因素等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充分掌握并正确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 之间的逻辑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 开展并取得实效。 李澜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突破“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以广西河池市巴马瑶 族自治县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 0 0 7 ( 7 ) :4 7 4 8 1 0 二、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 见,无疑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具体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又有 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国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基本内容: ( 一) 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有新发展 我国民族地区应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 心任务。应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 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在巩固和发展传统农业优势产业的同时,要加快培 育发展新的农业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优势产业 和农产品基地,着力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以 民营经济为主体,依托县城和中心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 加工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和农民持续 增收。 ( 二)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要有新改善 我国民族地区应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 突破口。应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以农村道路、 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 设,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三) 乡村面貌要有新变化 我国民族地区应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应搞好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村庄整治,着力推进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 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应把村庄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地结合 起来,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应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家园 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面貌。 ( 四) 农牧民素质要有新提高 我国民族地区应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加快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等,积极丌展 农村职业技能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 新型农牧民,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增强 农牧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建设新农村的本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