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从自身意识到法则意识――康德对实践哲学的奠基.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从自身意识到法则意识――康德对实践哲学的奠基.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从自身意识到法则意识――康德对实践哲学的奠基.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从自身意识到法则意识――康德对实践哲学的奠基.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从自身意识到法则意识――康德对实践哲学的奠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讨论两个分别被康德称为自身意识和法则意识的 重要问题,后者也被康德称为理性事实。在我看来,怎样从理论哲学转向 实践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一把钥匙,此外,如果我 们仍然对于规范的源泉何在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我们应该首先听听康德 的意见。 康德区分了自我认识和自身意识,后者在先验哲学中有其独特的含 义,即作为纯粹联结行动的知性在其对所有的杂多的综合统一行动中对自 身的意识,我们也能够说,统觉作为纯粹行动在行动中意识到自身。事实 上,自身意识是康德先验哲学思路的终点,它在康德对统觉的时间形式三 重综合的分析中有其根源,但是当他写作其伟大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时,思路又被颠倒过来:原来的先验哲学思路的终点变成了哲学体系的起 点,于是这造成了一个错误,即认为在康德哲学中一开始就有一个“物自 体”的成见。这个错误将在我们详细地澄清这个循环以后被排除。在第一 部分里,我将讨论康德自身意识理论的真正根源,即统觉的时间形式综合 统一。 此外, 我将讨论另一个在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智 性直观”。 在第二部分我将尝试着讨论法则意识这个重要话题并且试着表明它 和自身意识的同源性,为此,我们不得不首先探讨那个奠基性的概念“自 由”。这个概念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意味着行动主体对于感性偏好的 独立性,这是其消极意义。第二个意义则是积极的,这实践的自由不仅仅 意味着对于感性的独立性,而且意味着自身立法。通过这个积极自由,理 性也证明了自己是自身立法的并且因此是实践的。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一个 问题,即这个从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过渡是怎样完成的,这始终不太清 楚,在我看来,最早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就设想了一个方案,我们 可以把它称为“双重立场”方案。一方面,行动者能够把自身看作是现象 并且服从因果性规律,另一方面,在道德行为中他也能够把自身看作是物 自体因而完全是自由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对这个方案真正感到满意,因为 “双重立场”方案不能解释道德法则的现实性和本真性。换句话说,纯粹 理性自身就是实践的,这个问题还没有能够最终解决。 因此康德不得不求助于“理性事实”。理性事实是什么,这在康德那 2 里是有歧义的,有时它被表述为“法则意识”,有时被表述为“道德法则” 本身,有时又被表述为“自由意识”等等,但实际上,它们并没有本质上 的冲突。在这篇论文中,我首先考虑了它的一个最一般的含义即“法则意 识”并详细说明了它。然后我结合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的思 路解释了这个理性事实在理论理性运用向实践理性过渡中的作用,它表明 了道德法则的本真性并最终证明了纯粹理性自身就是实践的。而由于实际 上只有一个理性,而且理性和知性也并不是什么不同的东西,它们共有同 一个本源,因而自身意识所揭示的那个纯粹行动就是自身意识和法则意识 的共同本源。 在文章的结尾我补充了一点对康德法则意识的分析,我考虑了意志行 为的几个本质要素,限于主题我没有能够充分地对此加以展开。在这个讨 论中我们还涉及到了在康德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冲突,即道德和伦理的冲 突,在此我们又重新回到了那个一般性的困惑之中:什么是规范的本源。 为了这个问题的最后解决,我们必须首先跟随康德完成一个转向,即从理 论旁观者向生活于现实操劳中的行动者转向。 关键词:关键词:先验哲学、自身意识、智性直观、法则意识、理性事实 1 abstract in this disquisition, i will discuss two important questions that are named self-conscious and principle-conscious by kant, the later is also named rational fact. how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of theory to practical philosophy, in my opinion, that is a key to understand kants philosophy. moreover, we should listen to kant before we try to look for an answer of the question what the origin of norms is. kant differentiates between self-knowing and self-conscious. the later has a special signification in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the meaning i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which is a pure action of combination conscious itself when it synthesizes and unifies all of manifolds. we can also say that apperception as the pure action conscious itself. in fact, the self-conscious is the ending of thinking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we can trace the root of self-conscious in kants analysis of threefold synthesis of apperception in form of time. but when he wrote the remarkable book , the way of thinking was been bottom up: the ending of study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became the beginning of philosophy system. finally, it seems that there is a prejudice that the “things in themselves” running through kants philosophy. the hallucination can be eliminated when we clarify the circle. in the first part, i will discuss time-formal synthesis and unity of apperception that is real origin of the self-conscious theory. in addition, i will talk about another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tellectual intuition” in the theory of self-conscious of kant. in the second part, i try to discuss the other question principle-conscious and show the same origin of the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 we have to talk about the foundational concept “freedom” firstly. the concept has at least two meanings. the first meaning which is negative is that subject in act is independent to sensitive preferences. the other is positive, that is also called practical freedom which is not only independent, but also is self-legislative. according to this, reason proves itself that it is self-legislation and practical.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question that how complete transition from the negative freedom to positive. in my view, kant had adopted a blue print which can be 2 named “dual position” in the first critique. on the one hand, the actor can see himself as phenomenon which obeys causality. on the other hand, he who is in moral practice also can see himself as thing in itself which is freedom. but kant never felt satisfied with it, because the blue print of “dual position” can not show that moral principle is real and original. in other word, the question that why pure reason is practical still could not been resolved. so kant had to have recourse to the “rational fact”. but what the “rational fact” is, the answer from kant is not single. sometime it is termed “principle-conscious”, sometime moral principle, sometime “the conscious to freedom” and so on. but in fact there is not essential confliction between them. first of all, i consider the most general meaning that is “principle-conscious” in this discourse. then i discuss the transition that is from theory reason to practical reason. the rational fact proves that pure reason is practical in itself. because there is only one reason, moreover, reason has the same origin with understanding, the pure action that is showed by self-conscious is the common origin of self-conscious and principle-conscious. in the end of the discourse, i supply a little analysis to principle-conscious. i considered essential elements of will-action, but i could not complete it for the limitation of the theme of my dissertation. we will talk about a confliction that is called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moral and ethic in kants philosophy. then we will return to the confusing question: what the origin of norms is. in order to finally resolve it, we must be to follow kant and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which is from a spectator in theory to an actor who lives in sorge. key words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self-conscious, intellectual intuition, principle-conscious, rational fact 1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 . 1 一、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一、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 . 3 (一)一般意义上的自身认识和自身意识它所产生的怀疑 . 3 (二) 康德对认识和思维的区别内感官与先验统觉内感官时间形 式下的想象力先验综合统一 . 5 (三)两种直观方式智性直观 . 8 (四)自身意识物自体“成见”先验自我两个世界 . 10 二、法则意识与自身意识二、法则意识与自身意识 . 15 (一)法则意识的初步解释 . 15 (二)法则意识的意义:先验自由向实践自由的过渡问题的产生 . 18 (三)解决问题的尝试双重立场方案 . 22 (四)这个方案不能满足法则的本真性要求“双重立场”方案的补 充理性事实学说法则意识与自身意识的同源性 . 2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4 1 前前 言言 思维和认识的区分,继而是自我认识和自身意识的区分,康德的一再 地绕开了自然素朴的思维先验哲学已经不再允许未经严格批判的意 见成为原则,并且也恰好是通过这种批判本身,先验哲学展示了一个希 望一种真正建立在先天原则上的实践哲学的可能性。先验哲学是主体 性哲学,这意味着它必须首先一直回溯到前语言的先验主体,并通过这种 回溯表明世界的本源的“自我极”,也就是说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它 必须走到通常意识的背后去,然而这却并不立刻导致一种新的世界观,因 为自然经验的世界在回溯中并未受到触动,这种回溯只是把自然经验的世 界的构造进行展示。正是由于先验哲学的这种操作,无论是在理论哲学还 是在实践哲学中都导致了一种相对于自然态度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导致 了这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回溯到世界本源的“自我极”在康德 那里是先验统觉,我们就不能理解为实践哲学奠基的“自由”概念,我们就 不能理解整个实践哲学。 自由的实践哲学是一种行动哲学,她要求行动者的现实行动以便让在 认识中变得哑默的自由生动起来,而这就首先有必要使认识暂时离开。认 识生活在对象的世界之中,她使那些我们在个别身上猛然遭受到的触动消 散于特征和本质,而务必使得这些个别成为普遍才能使她安息。对象世界 是一个本质上由认识行为自身在空间和时间中所构筑起来的世界,它和时 间的永恒流逝相一致认识在其中无限地接近着它的渴望。康德曾经用 “岛屿1”来比喻认识的真理相比于波澜壮阔的海洋, 岛屿还只是微不足 道的东西。对于康德来说,认识就是这样的一种真理意志,它如此强烈地 渴望着占有对象和那些本质上不属于它的事物,这就是第一个批判所揭示 的要害:一切都在这里被范畴化这又是通过时间形式综合统一所完 成。 因此,为了揭示规范的源泉,我们必须返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以便能 够让对象有机会在本真的体验中发言。康德在对实践哲学的奠基中开始了 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在这个转折中,理论旁观者投身于具体而微的 实践行动并在其中领会其自由,这个自由意识在康德看来是在道德行为中 被行为者意识到的理性对偏好的独立性以及行为本身的必然性,也就是 1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16 页。 2 说,行动者在行为中意识到自身不是被利益和爱好所决定,我的行为首先 表现为“这取决于我”,并且我必定将如此行为。康德把这种意识称为理性 事实,它能够为在认识中被悬拟的自由理念取得客观实在性并且表明道德 法则的本真性,当然这一切又要最终归结为自由的先验主体纯粹行 动。 在本文中我试图通过对康德自身意识理论和法则意识的讨论来对康 德的自由观念进行理解。实际上自身意识和这个被称为理性事实的法则意 识有着同源性,它们根源都在于那个在先验哲学的统觉三重综合分析那里 被发现的先验主体纯粹行动,但这个纯粹行动在认识行为中实际上并 没有能够超越时间,相反,时间是其综合统一的形式,而在康德的实践哲 学中,作为物自体的自我则最终克服了感官世界的时间形式并且因其自我 立法理性自身就是实践的而成就了现实的自由。 在这篇论文中我 将首先讨论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它来自第一版的三重综合分析并且在康 德的体系中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循环”分析性的结论被在体系中用作 前提,因此带来了“物自体”成见的假象。自身意识所揭示的纯粹行动指出 了一条通往先验自由的道路,康德因此克服了心理学的谬误。在通往实践 上的积极自由的途中康德曾经尝试了一个“双重立场”方案来论证自由的客 观实在性,但是这个方案并没有让他感到满意,由于先验哲学在先天性要 求上不满足于经验事实因此康德从一开始就排斥了同情、恻隐甚至是爱作 为道德哲学的出发点,这使得康德在道德本真性的问题上徘徊,直到实 践理性批判中他才最终用“理性事实”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第二部 分对此加以讨论。最后我补充了一段简要的评析性的文字,它们直到交稿 之时仍然还是非常粗糙的。 我在本文中没有对善良意志以及法则的三个派生形式加以详细讨论, 这是因为康德已经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对它们予以了足够明晰地阐 述当然,它们同样是康德为实践哲学奠基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 素,然而对于本文的主题来说来说,它们则相对不重要。 3 一、一、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 (一)(一)一般意义上的自身认识和自身意识一般意义上的自身认识和自身意识它所产生的怀疑它所产生的怀疑 认识显然必定是对某事物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如果谈到自身 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认识,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对我们自己所进行的 一切可能的认识活动,在这种行为中,我们把自己当作认识的对象进行观 察、描述和解释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或者丰富关于我们所属的类的 一般性知识。我们为此被鼓励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以一个公正的理论 旁观者的角色反思我们的行为、经历、情感和观念,如同我们观察存在于 时空之中的各种事物那样不带偏见地对我们自身加以描述和认识,它们可 能会借助于被反思所把握到的各种身体现象和心理体验我们没有任 何顾虑地把它们看作属于我们自己的来加以指明。这些事情不仅仅在 可能的纯粹的理论兴趣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让人感到陌生。 不过进一步的思考可能会引起一些困难。我们能够像看待某种空间事 物比如我面前的这张白纸那样看待我们自身,以这样的态度来认识我们的 躯体,或者我们的目光转而向内以朝向我们的心中正在或者曾经发生的那 些心理体验它们就像是在心灵这个舞台上表演的一场戏剧,人们过去 习惯于用外感知和内感知来区分这两种意识:外感知是对于外部对象的感 知因此是我们认识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共同的外部世界的基础,相应地,如 果我们试图进行的是对于那个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同一的自我的认识,我 们将似乎不得不以内感知作为手段,因为自我是不同于物理对象的精神实 体我们能够意识 到我们的那个精神自我并且对它进行认识 ,这一点似 乎是非常明显的。 但也就在这个“非常明显”的地方,怀疑论却似乎始终无法被摆 脱。休谟发现在我们对心理体验的反思中所能够把握到的都只是个别 的知觉而没有一个始终保持同一的自我对象, “就我而论, 当我亲切地体会 我所谓的我自己时,我总是碰到这个或那个特殊的知觉 任何时候我总 不能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我自己,而且我也不能观察到任何事物,只能观 察到一个知觉2”,我们似乎无法感知到在个别知觉间的实在的联系,而且 我们也没有一个关于自我的印象。但这个怀疑似乎可能这样被消解掉 人们可以说自我也如同一切外感知对象那样不能在一个感知中被完全地 2 休谟: 人性论 ,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82 页。 4 把握到,比如这张白纸在我的外感知中总是先向我呈现出它的正面而其背 面则只可能在另一个感知中被给予,所以这个自我作为内感知对象也完全 可以如此它不能被内感知一次相即地把握到,而我在反思中每一次所 把握到的个别知觉就是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确如此,但是怀疑论仍然 可以提问:那么这种个别知觉之间的联结原则是什么呢?我凭什么能够把 它们看作是属于同一个我?这个同一的我又是如何得到确证的?也许更 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感知到这种联结实在地发生着3。在这里,休谟的怀疑 针对着一切确证自我存在的理论,无论它采取什么方式依靠内感知的 自身认识或者是直接的自身意识。这个怀疑不仅在近代的思辨哲学中难以 摆脱, 而且它在实践哲学中也引起了困难, 它表现为两个争议不断的问题: 一个是意志自由,另一个则是人格同一性,它们关系到行为的责任来源和 归属。第一个问题在笛卡尔以前就被争论不休,但是这些争论并没有涉及 到人格同一性,但是到了近代的这个怀疑被提出后,意志自由的问题就被 放到了第二位,因为只有在人格同一性问题被恰当地解决后,这个争论才 会有意义。 我们可以把这里所涉及到的要点简单总结一下:首先,我们能够区分 出外感知和内感知,通过外感知我们能够认识外部空间对象,而通过内感 知我们则能够观察我们的心理体验或者认识我们作为精神实体的自我。第 二,我们凭借内感知而不是外感知来认识我们自身,这种区别似乎只是因 为对象的不同,我们常常用“物理对象”和“精神对象”来加以区别。自我是 一种精神对象。我们也看到在第二点上怀疑论始终存在。 我们凭借内感知认识自身,但是不能立刻说这种内感知所把握到的心 理体验属于某个精神实体,这是休谟提醒我们注意的。把自我看作是某种 精神实体的哲学家们实际上也很清楚这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里实际上存 在着一种独特的意识样式使得自我精神实体的存在被确认,这种意识不同 于对某物的认识,而是类似于“感觉”或者“察觉”,它们伴随着对象性的意 识而进行。比如洛克是这样谈到这种意识的:“我只是说,人无论在 睡时或在醒时,如果觉察不到心灵,他就不能思想。我只是说,我们在思 想时,是必须意识到心灵的,并不是说心灵是依附于意识的4”。洛克的那 个论敌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在人类理智新论中,莱布尼兹借斐拉莱 3 休谟,同前注 2,第 674 页。 4 洛克: 人类理解论 ,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4 页。 5 特的口重述了洛克的观点: “我们是通过直觉知道我们自己的存在, 通过推 证知道上帝的存在,通过感觉知道其他事物的存在”,然后他补充到:“我 要加一点说,对于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思想的直接觉察,为我们提供了最 初的后天真理或事实真理,也就是最初的经验5”;这里的“觉察”也就是自 身意识。它的特点无疑是它作为一种直接觉察不必依赖于反思和认识。所 以很明显,自身意识在康德以前被看作是对一个不同于物理对象的精神实 体自我的觉察,通过自身意识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不同于物理对象的精神 自我的存在。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这个基本意义也保留在了康德的自身 意识概念中,但是康德却拒绝了这种实体自我的存在:我们通过自身意识 所意识到的只是一个纯粹行动。 (二)(二) 康德对认识和思维的区别康德对认识和思维的区别内感官与先验统觉内感官与先验统觉内感官时内感官时 间形式下的想象力先验综合统一间形式下的想象力先验综合统一 在康德这里,众所周知,由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所以自身认识也 相应地有了两种意义。其中经验性的自身认识在康德看来是完全可能的并 且这样的知识的也完全可靠;但是对于作为自在之物的自我,我们却没有 认识的可能性康德在经验心理学和理性心理学中左右开弓。这个物自 体和现象的区分可以被一般地归结于我们没有智性直观,或者被认为是康 德所持有的一个致命成见,然而从最根本的原因上看,它来自康德的自身 意识理论。我们在这里首先对康德拒绝本体意义上的自身认识的理由感兴 趣。下面的分析将表明,在物自体与现象的名下交织着内感官形式与统觉 的区分以及对智性直观的讨论,康德的论证和思考实际上异常的复 杂。 由于先验哲学对认识行为的分析, “认识”已经具有了相对严格的规定, 相应地, “思维”也必须在先验哲学的专门意义上来加以理解。 “思维一个对 象和认识一个对象是不同的。因为认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使一个对象一 般地被思维的概念(范畴),二是使这个对象被给予的直观6”。在康德看 来,认识行为只有在下述条件得到满足时才可能进行:首先,感觉材料在 纯直观中进行整理而得到直观的先天杂多;第二,知性通过范畴对其进行 联结(综合统一)。事实上,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以质料和形式的区 5 莱布尼兹: 人类理智新论 ,陈修斋译,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年版,第 524 页。 6 康德,前注 1,第 97 页。 6 别来加以理解,其中质料是被给予的有待于规定的方面,而形式则是给予 规定的方面。以这样的方式,康德破除了自然态度中“一切对象都在那里” 的那种朴素的观念:先验哲学表明对象是先验主体的成就因此在对象那里 始终表现出认识主体在认识行为中的能动性。康德所谈论的“思维”也很清 楚, 那就是在上述两个条件中的第二个: 知性通过范畴所进行的联结行动。 只不过在单纯的思维那里没有质料,也就是说,在其中没有直观被给予, 因此所得到的概念就是空的。现在,如果我们着眼于对象的构造方面,那 么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认识与思维的区别和联系:首先,认识和思维都能 够为自身构造出对象,但是前者必须有感觉材料被给予并且在纯直观(空 间和时间7)中进行整理,而后者则不需要这种经验性直观。第二,在认识 中被构造的对象是经验对象, 而在思维中被构造的对象则是先验的8。 我们 在此不难看出,那个通过范畴的联结行动才是对象得以产生出来的决定性 的一步,康德把这个行动称为“先验统觉”。在这里实际上也表明了“统觉” 和“内感官”区别。 我们在文章的一开始已经谈到了自身意识和内感知的联系,内感知是 对各种心理体验感知,它们同样是对某物的感知,在康德以前它有时也被 看作是我们对自身的认识方式。而在康德这里,内感知实际上连同外 感知在内这样的客体化行为必须建立在一个被给予的感性质料上面, 而这个质料就是由内感官所提供的,它是感觉材料在时间形式中得到整理 的直观。必须注意的是,在康德看来,内感官自身并不能对这种直观进行 综合统一以构造出对象,因此客体化的决定性环节在于统觉的综合统一9, 因此任何认识行为由于它必定是对某物的认识,所以必定被我思所伴随。 我们可以在此用一个康德的例子来具体地阐明这个区别,这个区别对于康 德的自身认识和自身意识理论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智性直观和自 身意识的讨论10,为此我们不得不在此事先多花一点篇幅。 康德在谈论想象的再生的综合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现在我想要在思 想中引一条线,假如我总是把先前的表象忘掉并且在继起的表象中不能把 先前的表象再生出来,那么我将永远也不能引出这条线11。这里的意思是, 7 康德,同前注 1,第 114 页。 8 康德,同前注 1,第 121 页。 9 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的“统觉”已经完全不同于于莱布尼兹的“察觉” 。实际上,这正是先验哲学与所有 之前的意识哲学的根本区别,它强调的是统觉的先天构造能力。 10 这意味着没有这个内感官时间形式名下的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分析,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就是不可想象 的。这个第一版的三重综合分析是康德自身意识理论的根源。 11 康德,前注 1,第 116 页。 7 我在t1tn的时间段中连续地在想象中引出一条直线, 那么每一个时间 点上都对应着一个表象,你可以相应地把它们看作是那条直线上的一个个 点, 于是在t1tn的时段中就对应着无数的点一个挨着一个连续地构成 那条直线。但事实上,我们在想象中引出的那条线却不是像一串珍珠那样 由诸点一个一个地仿佛“互相靠在一起”而组成,相反,它是一条“平滑”的 直线,仿佛其中每一个点都互相融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康德 看来,每一个点在被表象的同时,我们的想象力就先验地把前面所表象的 点尽管它作为内容已经消失在我当前的表象中再生了出来。 所以 康德认为,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先验想象力,那么每一个当下的表象都将会 只是一个点,而内感官如果没有时间形式整理,那么它所提供的就要么直 接是一条直线的表象12,要么永远是些点。 因此在以时间形式作为内感官纯形式的人类来说,仅有内感官还不能 使对象被给予,因为它只能为对象构造提供出基本的原料,所以在内感官 这里,我们永远无法找到任何意义上的“对象”。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内感 官的直观就像是这张白纸的正面,而仅仅正面显然还不能被称为一张白 纸,因为一张白纸显然是一个空间事物因而也有反面。统觉使得这个正面 有了“深度”,它成了一个空间对象这张白纸的正面,因而它也有 了反面和侧面。一个平面也因此而立体起来。 如果在这里继续深入地考察康德的这个理论,那么我们可以发现,在 这个先验想象力名下的再生的综合实际上已经为康德的自身意识做好了 准备,它暗示了自身意识的基本特征并且令人非常惊叹地尝试着说明了它 的可能性,它有效地抵制了一种对于自身意识可能性的批评。我们在一般 的情况下如果说, 比如一阵风吹来我感觉到冷, 那么我们可以说风是冷的, 或者说是我的身体(因此)是冷的,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意识是冷的,因 为这意识就是冷的意识本身,说这个意识是冷的因此就没有意义。所以情 况似乎是,如果我说,我感到冷又同时意识到我感到冷,那么这是没有意 义的表达,因为它所说的只是我感到冷。这和上述情况一样,意识意识到 自身是冷的,而这种表达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个批评并不能 在康德这里起作用,因为在康德所分析的这个例子中每一个时间点上的意 识都是自身意识,这不仅仅是意味着它表象自身,而且还意味着它在进 行它就是这个点的同时也把它之前的“点”意识加以再 12 这显然是指在智性直观的情况下。 8 生并且在再生中意识到自身,这还不够,必须把自身与再生的“点”综合统 一起来, 这种再生和认定不是一种经验性的再造, 比如不同于我们的回忆、 想象13,因为这种再生并不在我们的自由范围以内,我们既不能随意地产 生这种再生,也不能随意地停止它,它是意识本身的而不是经验的“我”的 “能力”,意识因此是在这个意义上,即不依赖于我们的自由能力而在时间 形式上将自身构造为一条连续的河流,它必须是自身意识。当然,在这里 “能力”是一个非常不恰当的用词,因为这个意识就是这个能力本身。我们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一般性地澄清康德的自身意识中所含有的基本含义并 且把它坚持下来,而自身意识在这里表明了它的非反思结构。 (三三)两种直观方式两种直观方式智性直观智性直观 我们已经尝试着在内感官和先验统觉的区分中向理解康德的自身意 识理论走出了一步,现在必须对康德的进一步的论证加以考虑,即康德对 于智性直观的论述。康德用它来反驳试图通过认识的方式来把握作为自在 之物的自我的努力。 智性直观这个术语在康德这里所对应的概念是“感性直观14”,后者用 来指人类这种有限理性存在者的直观方式。我们在前面已经大致讨论了这 种感性直观方式的特点,在这里可以把它们总结如下:首先,感性直观是 由于对象以某种方式刺激内心才可能发生15,这是其被动的接受性特点; 第二,感性直观的形式是时间,也就是说,感觉材料必须首先在时间形式 中得到整理,这是其时间性特点;第三,感性直观并不能构造对象,而只 是将构造对象的质料提供给统觉,这是其非客体化特点。现在,如果我们 把这些感性直观的特点除去以便想象另外一种直观方式,那么它首先不是 因为对象刺激而发生,而是直接观看对象,第二,它也不需要时间对其表 象进行整理,最后,它由于是直接无中介地把握对象因此自身对自身直接 构造出对象。 这种直观方式就是智性直观。 “为了认识我们自己, 除了把每 一个可能的直观的杂多都纳入到统觉的统一中来的那个思维行动外,还要 13 在这两种情况下,显然我们有这种能力能够随意地将意识内容再造出来。 14 参见:康德,前注 1,第 49 页。 “这种直观方式之所以被叫做感性的,是因为它不是本源的,就是说, 不是这样一种本身就使得直观的客体之存有被给予出来的直观方式(这种直观方式就我们的理解而言,只 能属于那原始存在者) ,而是一种依赖于客体的存有、因而只有通过主体的表象能力为客体所刺激才有可能 的直观方式” 。 15 同上注,第 25 页。 “但直观只是在对象被给予我们时才发生;而这种事至少对我们人类来又是由于对象 以某种方式刺激内心才是可能的” 。 9 求有这杂多借以被给予的某种确定的直观方式16”(重点号为我所加)。在 这句话中,“某种”这个词已经暗示了除了我们自己的感性直观方式以外, 可能也存在着另外的直观形式,这种智性直观形式能够直接和本体打交 道, 而人类则只能和其表象世界打交道。 “我们对于感性并不能断言, 它就 是直观的唯一可能的方式17”。我们虽然没有见证过这种智性直观存在者,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并且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存在者存在的可能性。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康德对内感官时间形式综合的分析,这个分析 实际上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呈现出时间上的无限递进,这在 我们的感性直观方式上有其根源。比如,我要对这张白纸进行认识,那么 我看到的永远只是向我呈现出来的那个正面,而反面则被隐藏,即使我将 其翻转过来从而使反面呈现给我,但无可避免地是其正面又被隐藏,所以 在康德看来,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的认识只能从局部推进到整体并且由于 这种感性直观方式的时间形式,我们的认识将永无休止不断地接近而 不可能最终达到最后的对对象的绝对把握。如果我们在这里排除康德内感 官的心理学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内感官时间形式综合的分析中所 呈现出来的正是我们人类意识的时间形式,这种意识是一条持续流淌的河 流因此所有的经验性对象都表现为时间中的持存或变化,这不过是反映了 意识自身的综合形式,所以情况似乎是,在主体方面,时间被表象为流逝 的河流在本质上是因为意识的持续流动。现在如果我们由此来考虑智性直 观,那么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种智性直观存在没有时间性,在那里意识并 不是一条流逝的河流,因此它是能够在绝对的意义上被称作永恒的存在 者,并且其“认识”方式不是表现出无限的递进,而是直接把握到完整的对 象,当然这样一来,在理知世界中也就没有可能与现实的区别“假如 我们的知性是能直观的,那么它除了现实的东西就会没有任何对象了18”。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康德拒绝本体意义上的自身认识的理由所在:这是 因为人类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其直观方式是感性。我们没有智性直观,因 此认识活动不能直接和物自体打交道,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 直观无概念是 盲的19”,关于物自体我们因此不能有任何知识,而只能把它看作是悬拟的 概念,相应地,对于我们作为物自体的自我也是如此20。“正如对一个有关 16 康德,同前注 14,第 105 页。 17 康德,同前注 14,第 231 页。 18 康德: 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67 页。 19 康德,前注 1,第 52 页。 20 这里康德避开了产生唯我论的困难。因为自身意识是行动对自身行动的意识,而每一个空概念本身就是 10 于我不同的客体的知识,除了需要一般客体(在范畴中)的思想之外,我 总还需要一个我由以规定那个普遍概念的直观一样,我对于我自己的知识 除了意识、或除了我思自己以外,也还需要一个我由以规定这个思想的、 对于我里面的杂多的一个直观,而且我是作为理智而实存的,这理智仅仅 意识到自己的联结能力21,但就它所应当加以联结的杂多而言,这理智是 服从着它称之为内感官的限制性条件、而只有按照完全处于真正的知性概 念以外的时间关系才能使那种联结被直观到,因此它的认识自身毕竟只能 像它在某种直观上(这直观不能是智性的和通过知性本身给予的)仅仅向 它自身显现出来那样,而不能如同假定它的直观是智性的时它将认识自己 那样22”。应该注意的是,在这里的自身认识是指对于物自体自我的认识而 不是指对于现象世界的自我认识,对于后者康德并不反对并且认为它无疑 是完全可能的。康德所反对的是那种由于没有认识到我们人类在直观方式 上的感性而误把这种现象知识当作了关于我们本体自身的认识(经验心理 学),或者是相反,试图凭借玄想和推理把空洞的概念强加于我们自身并 且将其看作是客观有效的(理性心理学)。 (四四)自身意识自身意识物自体物自体“成见成见”先验自我先验自我两个世界两个世界 人类没有智性直观能力,所以在认识活动中无法逾越感性直观方式的 限制而对于物自体有所了解,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认为我们不可能对物自体 自我有所认识。现在我们可以继续问到:康德为什么能够先于先验哲学的 分析而假定物自体的存在?或者,这个假定根本就是一个在批判哲学一开 始时就被自然态度所引入的成见?或者它是康德的唯物论杂质?如果事 情果真如此,那么这个成见在开始时的引入对于追求先天性的批判哲学来 说就无疑会是一个不幸的开端。不过在这里我们想尝试着通过尽可能的贴 近康德的思路来予以阐明:这个物自体假定实际上不是什么假定,也不是 一个从自然态度中带来的成见,而是在康德的自身意识那里有其根源 通过自身意识从而确证了物自体自我的存在。于是,这在批判哲学中呈现 出了一个独特的“循环”:自身意识对于本体自我的确认是康德从三重综合 一个行动,因此物自体是没有区别的。自我作为物自体和所有空概念一样,不会因为自身意识而带来实在 性,或者因为自身意识而具有比其他物自体更为确实的存在。 21 在这里康德也提示了自身意识。我们在这段话中能够初步地看出自身意识和自身认识的区别所在,而这 段话也有着与其长度不相符合的内容上的丰富性它几乎囊括了我们之前的全部分析的要点,为此我必 须将其全部引用下来。 22 康德,前注 1,第 105 页。 11 那里被发现,它是批判的终点,然而在写作和表达中,这个终点又被用作 了起点。这个看似假定的物自体背后隐藏着康德对三重综合的那些令人惊 叹的分析,它们才是思想真正所走过的道路,而思想在路的尽头也终于找 到了它自身。 让我们首先对康德的自身意识术语加以简单地阐述。 “那么, 当知 性单独地就自身被考察时,它的综合无非就是这种行动的统一性,知性即 使没有感性也意识到这种行动本身了,但知性本身通过这种行动就有能力 从内部、就按照感性直观形式所可能给予它的杂多而言来规定感性。所以 知性在想象力的先验综合(重点号是我加的)这个名称下,对于被动的主 体它的能力就是知性实行着这样一种行动,对此我们有权说,内 感官由此受到了刺激23”。“在统觉的综合的本源统一中,我意识到我自己 24”,“我是作为理智而实存的,这理智仅仅意识到自己的联结能力25”,在 康德的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康德对自身意识的简单规定,即知 性本身在其联结(综合统一)行动时又意识到这种行动。但在这里我们还 应该注意一个要点,即要把内感知和和自身意识进行严格地区别。在康德 看来,自身意识不能等于内感知,因为那样将把自身意识“对象”我思变为 一个感知的对象而丢掉统觉的先验性,这个混淆是过去的理性心理学最容 易犯下的错误。“知觉(例如哪怕是愉快和不愉快)的任何客体,只要它参 见到自我意识的这一普遍表象26中来,就立刻会使合理的心理学转变为经 验性的心理学27”。 这种标榜为纯粹理性的心理学由于声称可以借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