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与文化精神.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与文化精神.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与文化精神.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与文化精神.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与文化精神.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与文化精神.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有效的经济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增进社 会财富的手段,也不只是经济运作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市场经济以市场 机制为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以交换为目的,以信用为基础,以竞争为手段, 以法治为保障,进而催生了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同时,这种文化精神又影响和 约束市场经济的发展。 论文首先对文化、文化精神做了基本的界定,并分析了经济发展和文化、 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指出经济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又是经济发展的内 在驱动力,文化和经济互动发展。在此基础上,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分析了 人类社会三大经济形式及其文化精神,并指出,自然经济条件下,文化精神表现 为等级( 秩序) ,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精神表现为理性化和物性化,产品经济 条件下,文化精神体现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自由个性的追求。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及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并把这种精 神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理性精神和功利伦理、自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公平竞争 和法治精神。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和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致使人类文化精神产 生裂变,导致物化意识和三大拜物教,个人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最 终人的意义世界被颠覆。 在批判与建设、创新与继承、理想和现实三大原则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要克服市场 经济文化精神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裂变,走出资本主义拜物教,坚持集体主义和 共同富裕,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现实追求,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文最 后讨论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实践途径,即: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关键词】文化精神秩序理性物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全面发展 a 。b s t r a c t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a so n eo ft h em o s te f f i c i e n tf o r m so ft h ee c o n o m y ,i s n o to n l yam e a n st o a c c u m u l a t es o c i a lw e a l t ha n das t y l e o fe c o n o m i co p e r a t i o n ,b u tas h a p eo fc u l t u r e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w h i c hi s lb a s e do nc r e d i t ,w i t hm e c h a n i s m a si t sw a yt or e g u l a t es o c i a lr e s o u r c e s ,w i t h c h a r t g i n gp r o d u c t sa si t sa i m a n dc o m p e t i t i o na si t sm e a n s ,u n d e r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o fl a w , h a sp a v e d t h ew a yf o rt h ec r e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 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 , m e a n w h i l e ,s u c hk i n do fs p i r i t i n f l u e n c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a c c o r d i n g l y i nm yt h e s i s 。ig a v et h ee x a c td e f i n i t i o n so fc u l t u r ea n ds p i r i to fc u l t u r e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d :l 。! e l a t i o n s h i 口sb e t w e e nd e v e i c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 c u l t u r ea n dt h es p i r i to fc u l t u r e e c o n o m yi s n 。t 。n l vt h em a t e d a lb a s eo fc u l t u r e ,b u ta l s ot h ei n n e rd r 王、,i n g f o r c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c 0 2 0 m y , t h e va r e i n t e r r e l a t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 w i t ht h i s i nm i n d ,ia n a l y z e dt h r e ef o r m so f 。二。l o m ya n dt h ec u l t l l r 甜s p i r i t so ft h e mi nt h eh i s t o r yo nt h eb a s i so fm a r x i s m ,a n dp o i n t e do u t :s o i r j to ! c u l t u r ei sh i e r a c l g c a l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 n ar u r a ie c o n o m yh o w e v e r i nt h ep e r i o d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 ,t h es p i r i to fc u l t u r ei sr a t i o n a l i z e da n dm a t e r i a l i z e d a n dd u r i n gt h et i m eo f p r o d u c te c o n o m y t h es p i r i tm e a n s o n e sh i -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f u n h e 玎n o r e ,1a l s oe x p l n n e dt h e 廿a i t so f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 a sw e l la si t si n n e r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 , w , h i c hi ss t r e s s e d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 ya r et h es p i r i to fr a t i o na n du t i l i t a r i a n ,t h es p i r i to f f r e e d o m a n dd e m o c r a c ya n da l s ot h es p i r i to f r e s p e c d n gl a w t h es p i r i to f c u l t u r e i nt h e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i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 c a p i t a l i s m ,l e a d i n g t ot h ef i s s i o n o fh u m a n s p i r i t a n dt h r e ef e t i s h i s m s i n d i ;d d u a l i s mh a sb e c o m et h ep r i m a r yv a l u ep o i n ti nt h ec a p i t a r s tc o u n t r i e s ,a n dt h et l - t , l e v a l u eo f h u m a n b e i n g si sg o n e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r e ep r i n c i p l e so fc r i t i c i s m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r e a t i o na n dh e r i m g e ,i d e a l i t y 2 j i r e a l i t y , 1a n a l y z e d t h e s p i r i t o fc u l t u r eo fs o c i a l i s t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u n d e rt h i s n e w c i :l m s t a n c e s ,w en l u s tc r e a t eac o m p l e t e l yn e ws p i r i t ,w h i c hc a i lr i do ft h ef i s s i o na n df e t i s h i s m s _ c a d i :a ! i s tc o u n t r i e sw i t ht h i sn e ws p i r i to fc u ! t u r e w ea r es h r et or e a l i z eo u r d r e a m so ff r e e d o m e ;i u a e t j n e dj u s t i c e a tl a s t ip r e s e n t e dt h ew a y st om a k et h i s q e ws p i r i tp fc u l t u r ec o m ei t u e ,t h a t i s :c o n s r m c t i n gah i g h l yd e s ,e l o p e ds o c i a l i s t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i m p r o v i n gt h ed e m o c r a c yo fo u r p o l i t i c sa n de x p a n d i n g o u re x c e l l e n t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s p i r i to fc u l t u r e ,o r d e r , r e a s o n ,m a t e r i a l i z e d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c o l l e c t i v i s m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阴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塑蔓:i ) 1 0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签名导师签名:彩 日期:) ,b 引言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经济形式,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运行机 制,也不只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而且也是全新的文化形态,和其他所有社会形态 一样,市场经济蕴涵着与其本质特征相一致的文化精神,并在市场经济形态中起决定 性作用。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同时又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不能苛求市场经济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更不能把孩子和 脏水一起泼掉。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是人类千百年的梦想,市场经济促使人们追求自 己利益,民众富庶,国家富强,道德也不是经济发展的“祭品”,人更不能牺牲人的 安身立命之基去追求富庶和文明。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 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曰益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 们也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冲突。传统的影响,现实的困惑,新旧交错,菁芜杂陈,加剧 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增加了先进文化发展的难度。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当 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去,尽自己的努力为发展先进文化做出自己的一 点贡献。 本论文在对文化和经济、文化精神和经济的关系的分析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阐释市场经济所内涵的文化精神,并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 文化精神的裂变,进而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中国的国情,努力构建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 第一章文化、文化精神与经济发展 在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 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文化就像水和空气一样,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每时每刻享受着文化的成果,又在创造着新的文化。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归 根结底是经济的发展进步,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向度和价 值准则。因此,我们首先要对文化、文化精神等基本概念做一个基本的界定,就文化、 文化精神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一分析,进而揭示文化和经济、文化精神和经济发 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文化精神的基本界定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文化这个概念,一方面,人们把文化作为一种 独特形态的精神世界去学习、模仿和创造,把从事这一类活动的人称为“文化人”, 把从事这一类活动管理的社会部门称为“文化部”、“文化厅”、“文化馆”、“文化站”, 我们读书、看电影、听音乐会,都是在学习文化知识,进行文化消费。另一方面,人 们又把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人类创造或打上了人类痕迹的一 切事物、过程都称为文化,诸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 化、服饰文化,甚至在厕所里涂写就是厕所文化,在课桌上刻画就是课桌文化,文化 成为一种万能的语言。 1 、文化的基本规定 “文化即对完美的追求”,“它的动力并非只是或首先是追求纯知识的科学热情, 而且也是行善的道德热情和社会热情。”。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创造了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广袤的宇宙中写下的光辉篇章。 在中国古汉语中,文化指的是文明教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所谓“天文”,指的是自然及其变化;所谓“人文”,指的是社会制度、 风俗习惯及其变迁等等。英文中文化一词是c u l t u r e ,本义为土地耕作、动植物培养,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三联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页。 。周易,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1 年版,第9 7 页。 2 后引申为精神修养之意。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都是和日常的生产生活 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到了近代,文化才正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文化问题也 就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给文化下了定义,据不完全 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 6 4 种之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也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或者权威的说法。尽管学者们对于文化的解释千差万别,但他们 都认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自身的属性,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它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其一为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 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如器物、古董、服侍等;其二为精神文化,包括 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如哲学、数学、心理学等;其三为行为文化,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如握手礼、竖大拇指等;其四为制度文化, 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如法律、规章、条文等。圆 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外在的以及与之相对的内在取 向和偏好等,是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独特的创造物,文化即人化。人都是生活在一定 文化中的人,无论他身居何处,属于哪个民族,处在什么时代。正是文化区分了人和 动物,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改造了人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体现了自然性和 超自然性的统一、个体性和超个体性统一、普遍性和民族性统一、阶级性和时代性的 统一、积累性和变异性的统一。文化作为人类独有的现象,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具体地说,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其一是满足需要的功能。满足人类不同层次 的需要是文化无止境的追求:其二是认知功能,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社 会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三是规范功能,抑制个人欲望以符合社会、自然 规律并促进入类自身的发展:其四是凝聚功能,文化把思维模式、道德规范、价值观 念、行为模式、语言、风俗习惯相同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对内的团结和对外的一致 的状态,以保护人群的利益;其五是调控的功能,通过调控人和自然、他人、社会等 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历史时期。以及与它们相应的那个社会,都由某种内部原 则规导、约束,使之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这种内部原则就是文化精神。人类进 步、社会发展,都主要取决于文化精神对人类社会的整合、实践活动的规导和文化模 。参阅陈华文著: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8 页。 。参阅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 3 页 3 式的选择。一般而言,文化精神指的是一种文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价值系统,以及由 这个价值系统所构成的文化模式,它包括在特定的价值系统和文化模式的规定之下, 人们在态度评价及情绪倾向等方面表现出的精神品质。通俗地说,文化精神就是创造 某种文化的人们在创造某种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与肯定的基本观 念,是人类创造世界和自身的同时整合抽象出来的价值系统的精华,如核心价值观、 思维模式等等。文化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文化体系内在品质的感性表征,是特定历史 维度中人类生活意义的理性凝缩。 文化精神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文化精神是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决定文化特 质的根本内容。阻希腊精神( 希腊民族的文化精神) 和希伯莱精神( 希伯莱民族的文 化精神) 来说,两者都以人类的完美为终极目标,但是,“希腊精神最为重视的理念 是如实看清事物之本相;希伯来精神中最重要的则是行为和服从。”。没有其他民族象 希腊人这样炽烈地热爱自由,信仰人类成就,他们坚信,人是宇宙中最了不起的创造 物,从而不肯屈从祭司或暴君的指令,甚至拒绝在他们的神祗面前低声下气。希腊人 的朴素和魅力,使希腊文化精神及其影响下的人生获得了一种飘逸、澄澈和光彩,使 之充满了我们所说的美好和光明,“最优秀的为尽全力完善自身者,摄幸福的乃最能 感到自身正在完善者。”圆而希伯来精神却始终沉浸在严厉的思虑中,始终存在着一种 令人生畏的意识,那就是“罪”,清醒地认识罪,克己自制,摆脱恶念,从而达到拯 救的目的,这是平安之道,如此才会得到赐福。” 马修阿诺德说,“两大精神准 绳,一个注重智慧,另一个注重顺服:一个强调全面透彻地了解人的职责的由来根据, 另一个则力主勤勉地履行职责;一个慎之又慎,确保不将黑暗当成了光亮,另一个则 是看到了大的亮光就奋力向前。” 因此,他说:“如果说伟大的基督教运动是希伯来 精神和道德冲动的胜利,那么被称作文艺复兴的那场伟大运动就是智性冲动和希 腊精神的再度崛起和复位。”。 第二,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观念和规则。它包括结构、形象及符号化的东西, 甚至风俗年n - - j 惯。我国很多地方过春节都要吃鱼,取其谐音“余”,表达人们都丰收 的渴望、“年年有余”的憧憬。青年男女结婚,要摆放枣子、花生、柏树枝条,寓意 “早生贵子”、“插花生”,“百子千孙”,儿孙满堂,人丁兴旺。 第三,文化精神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三联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1 2 页。 。转引自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三联出版杜2 0 0 2 年版,第1 1 5 页。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三联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1 4 页。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三联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1 8 页。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三联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2 0 页。 4 是中庸,“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庸就是说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要行得正、 走得端,不可偏颇,不要轻易改变立场,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在考虑问题时讲究“度” 的把握,如同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的美女一样,“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 分则短,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总之是恰倒好处。同时这种中庸思想发展到其 反面,就是态度含糊、摸棱两可,明哲保身,不敢负责。 第四,文化精神决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先进的文化精神才能孕育和发展先 进的文化。文化精神主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先进文化精神是人类驱向行 动的能量,是人类至高无上的责任感、自我克制和勤奋、勇往直前追求光明的动力。 文化精神和文化的其他要素一样,是随着人的发展而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 步的。 人类在求真、求善、求美精神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 和地区,不同的人群,对文化精神的把握都不一样,因此,人类的文化精神表现出千 差万别,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法国人浪漫多 情,德国人严谨刻板,中国人随和乐观,这些无不与他们的文化精神息息相关。 二、文化、文化精神与经济的关系分析 经济和文化、文化精神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 系。毫无疑问,经济指的是人类的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 文化。如前所述,就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精神作为文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价 值系统,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经济和文化、文化精神的关系基本上可以表述 为:经济是文化、文化精神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文化、文化精神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经济和文化、文化精神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生共构关系。同时,我们应 该看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文化、文化精神也是经济的动力,规导着经济的发展方 向、发展速度乃至发展空间等等。 1 、经济为文化发展开辟道路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先决条件 是解决吃喝穿住的问题,这就必须进行生产。“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 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人们首先必须吃、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5 8 0 页 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 展进步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史,生产方 式不断新陈代谢的发展史。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文化 作为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包括了人的一切意识因素、 人类社会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第一,经济 的性质决定文化、文化精神的产生和性质。文化、文化精神是经济的反映,它来源于 经济,一定的经济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精神,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 么样的文化、文化精神,不同的经济一定会产生出不同的文化、文化精神。“每一时 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 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对被剥削阶级实行剥削、奴役 和专政,因此,其文化也为这种剥削、奴役、专政服务,进行文化剥削和愚民教育, 宣扬剥削阶级的文化理念。第二,经济的变化发展决定文化、文化精神的变化发展。 文化、文化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发生了变化,文化、文化精神必然或迟 或早地发生相应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 生变革。” 2 、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唯物主义看来,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是文化、文 化精神对于经济的能动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文化、文化精神对经济的反作用。一方面, 文化、文化精神制约着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政策的制订,并给予物质生产、流通、 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指导,从而规定着经济的发展方向。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在其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明确提出,以合法地赚钱、勤奋、节俭等为核心的“资 本主义精神”成就了资本主义;文化学者伯恩斯和拉尔夫在其世界文明史中说, 以赞扬自由探索精神,使知识高于信仰为主的西方精神成就了西方。另一方面,文化、 文化精神以其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的重 组成部分的知识、科技等等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最为关键的是,掌握了知识、技 术的“文化人”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人通过调查发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7 7 6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6 5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3 页。 6 尽管节俭、决心、努力工作、服从、宗教忠诚、容忍以及尊重他人等规范在人们的观 念里所体现的价值各异,但是这些价值观念与1 9 6 0 1 9 8 9 年经济增长率之间有着密切 的关系。他们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增长 不仅仅由政治和经济机制( 如在对教育 的政策和投资) 所决定,而且也由文化 因素( 诸如对节俭的态度) 所决定。公 民间的相互信任被许多人认为是促进经 济增长和国际竞争的有办因素。 诚然,节俭、信任等等促进了经济的 飞速发展,而另外一些观念又在阻碍经 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比如,风水观念 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我国近代工业的发 展,高耸的电线杆、横亘的铁路,被认 挪中丹美意韩印法尼斯土巴 戚国麦国大国度国日洛耳西 利利立其 亚尼 为破坏了龙脉,工厂的烟囱会熏坏祖先的眼睛, 无遗。 3 、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发展 图:各国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信赖的百分比 ( 资料来源:阿啦馥斯特依t 世界价值观调查 1 9 9 6 - 1 9 9 3 ) ) 以致于这些设施会在一夜之间被破坏 毫不惊奇的是,今天人们赋予发明和创造以极高的价值,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 命带来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生产出惊人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经济和文 化、文化精神辨证发展,同生共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第、经济和文化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既是指个国家的经 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又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 文化活力和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是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的 状态和革命财富的增长水平、丰富程度,更是文化给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的理论依 据和精神力量。是深受文化影响和制约的经济发展态势。 第二,文化、文化精神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文化、 文化精神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在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一 般而言,文化、文化精神往往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先进的文化、文化精神 又能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其文化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 而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其文化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落后。即使在同一个社会垦,当 经济发生某些局部的变化时,也会促使文化发生某些相应的变化。 o 转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f 世界文化报告( 1 9 9 8 】文化、创新与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4 页。 7 w;趵m o 第三,经济和文化、文化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经济是人类特有 的一种活动形式,是人类创造的所有活动形式中的一种,因此,经济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传统的观点认为,文化仅仅 是一种意识形态,不构成生产力的一种要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已深入 经济领域,不再仅是精神领域的独特现象,它具有了一定的商品属性,已经成为不可 或缺的生产力要素。文化与经济的内在关系在当代是以“文化的产业化”和“经济的 文化化”面目出现的,文化已经迸入经济领域,文化产业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重要 组成部分。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个 性和文化特色,实质上构成了商品流通和布局的内在依据。 当前,文化、文化精神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与文化、文化精神的相互作 用日趋明显,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经济将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产 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经济文化出现一体化趋势,这既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市场经 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经济变迁与人类文化精神的嬗变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方式都是人的社会交往形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因此, 经济发展说到底是入的发展,是主体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解放自己的努力。人的实践 活动使人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人工的社会环境中,使人获得特定的规定性,并在 此基础上发生着越来越多样化、扩大化的社会交往活动,从而形成越来越丰富的交往 关系即社会关系。在e t 益丰富的社会关系中,人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成为日益 全面发展的人。 1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三大发展形式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 上、以不同的视角对人类历史进行分期。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立足于社会关系历 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 起初完全是 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 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 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 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 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所谓第一大社会形式,马克思主要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已经客观存在过 的经济的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中,农业和手工业是其主要产业,土地是劳动的 主要对象,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人们在土地上进行着小规模的粗陋的生产,发生 着入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家庭、氏族、部落、村社、庄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人们生产什么根据自己生活的需要,生产多少以自我( 家庭) 需要为限,更多的是以 有限的生产能力为界,生产资料个人拥有,生产时间受自然条件约束,生产过程更多 的是担心气候的变化、社会更迭等因素。生产者参与了生产的全过程,“万事不求人”。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迫使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表现出“原始的丰富”。独立的农民 和手工业者有着自己的知识、意志和判断力,依靠经验的积累,使用自己的工具,独 立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生产者终生束缚在不能移动的土地上和不能脱离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内,束缚 在所有权分配使他所处的社会等级内。在西欧封建社会中,人都安排在一个金字塔式 的等级制度之中,每个人理论上都有他的“主人”:农奴听命于地主,地主听命于大 庄园主,大庄园主听命于国王,国王听命于皇帝,皇帝由教皇加冕,教皇则在理论上 是上帝的奴仆。人们画地为牢。“小国寡民”,这种局限性使人产生了对自然的畏惧、 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以及对血缘和社会等级的依赖,产生了古代的图腾崇拜、自然崇 拜、神灵崇拜和皇权崇拜。人们慑服于自然界和社会等级,相信命运。 所谓第二大社会形式,指的就是商品经济社会,也是马克思分析中主要的对象。 在这种社会形式下,社会的主要调整有:第一,生产以交换为目的。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技术进步,人们生产的产品除了自身消费以外有了剩余,这时便产生了交换。 随着交换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物质生产摆脱了个人的直接需要,人们生产的目的 由过去的那种具体的使用价值转换为交换价值。在这里,“不管活动采取怎样的个人 的表现形式,也不管这种活动的产品具有怎样的特性,活动和这种活动的产品都是交 换价值,即一切个性,一切特性都已被否定和消灭的一种一般的东西。”。第二,人屈 从于物的统治。在这种社会经济形态里,人脱离了自然的束缚,突破了血缘限制和宗 法等级的奴役,“家长制的,古代的( 以及封建的) 状态则随着商业、奢侈、货币、 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起发展起来。”。表面看来, 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仅仅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然而,在分工和交换的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 0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0 7 1 0 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0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0 6 1 0 7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0 卷,人民出版杜1 9 9 5 年版,第1 0 8 页 9 社会里,人们必须用一种表现在相互交换其劳动成果的交换价值的方式来构成他们之 间的联系,“一切产品和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既要以生产中人的( 历史的) 一切固 定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要以生产者互相之闫的全面的依赖为前提。”在马克 思看来,这种依赖表现在不断交换的必要性和作为全面中介的交换价值上。这样,人 被完全的孤立了,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成为人生存的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 相互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因此,在 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人屈从于物 的统治。 所谓大三大社会形式,指的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不同 社会形态里人的发展的真实状况,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片面发展进行了 深入剖析,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解放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 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在未来社 会,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的 能力和机会。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 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 标,人类发展的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 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新的高级阶段的特 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 上的自由个性。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 人自由的人。 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本质的重要体现。首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全面发 展的根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人类 迈向更高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产力的解 放和发展,就不会有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因而每一个社会成员完全自由地发挥他的 全部力量和才能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全面发展成为没有物质基础的一句空话。 其次,全面发展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现途径。我们知道,对象性的创造 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的首要内容。所以,人的劳动能 力、生产能力在人的能力体系中是最基本的决定其它能力的基础。在生产力的诸因素 中,人劳动者起主导作用,无论是发明制造工具,还是利用改造劳动对象,都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0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0 5 页。 i o 通过人的掌握和使用才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的。一个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管理生 产技能的劳动者愈多,就愈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同时,生产力愈发展,对人的 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愈迫切。 在未来社会里,人首先从自然力的盲目控制中解脱出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自觉充分地利用自然力为人类服务,使人的主体性在自然中得以充分显现,实现对自 然的全面控制。其次,人从社会关系的盲目控制下摆脱出来,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最后,人从自我的盲目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自己的主人,一切外在的力量不再是制 约人、束缚人的力量,人消除了自我的异化状态,回归真实的自我。 2 、三大经济形式的文化精神追求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 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在与自然、社会的交互发展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创造了辉煌 灿烂的文化。人类的经济基础制约和规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内容,规定着作为文 化深层结构和思想基础的文化精神,而文化精神也规定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 向、性质等,并在一定限度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在三大经济形式的发 展中有着很明显的表现。 第一大经济形式的文化精神是等级( 秩序) 。等级( 秩序) 是以一种命令和服从 关系为基础的,或者以整个社会的等级结构为基础,在第一大经济形式中,人只有听 命于自然或社会的秩序,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的惯性轨迹 上生存活动,只需要“服从”和“忠诚”,“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只要遵守,就一 定安全”。 这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的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社会经济形式下, 社会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人服从于自然秩序。人类发展初期,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 前,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人类生产主要表现为自然生产无论农业生产还是渔猎, 人的主体劳动只能起到协助作用,人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下,“靠天吃饭”。因此,人 们认为,所有的产品都不是劳动的报酬,而是自然的恩赐。人们所能做的唯一选择就 是尊奉上天,祈祷神的垂怜和庇护,以获取生存的可能。第二,人服从于血缘关系和 等级秩序。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人们不得不结成群体以通过群体的力量来增强自身 竞争力,借以摆脱自然的束缚、奴役,人一旦离开了群体,他可能难以生存以致弃尸 荒野。此时,个人不仅不能象动物一样把土地作为领地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且孤立 的个人也不能单独占有土地进行生产,r h 此,个人对群体的完全依赖关系得以确立和 形成,个人只能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以群体为中介,和自然、社会发生联系。这样, 作为个体的人只能把命运的决定权交给群体,r h 群体或群体人格化的统治者来支配自 己,自己无法主宰和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个群体就是家庭和国家。前者是自然发生的, 个人依赖于家长来支配;后者是政治性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家庭的放大,个人服 从于帝王以及帝王在各地的代表地方官来支配自己的命运。第三,个人丧失 独立性。个人依附于以血缘和宗法等级为纽带的群体,群体人格化的统治者统治和支 配着人的活动、行为乃至生活、思想,个人受到人的限制,个人的自由和主体性丧失。 在等级( 秩序) 这一核心文化精神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的创造性被压抑,人 终生庸庸碌碌,狭隘的活动和狭隘的视野严重妨碍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这种人的依赖性关系完全泯灭了主体之间的平等和主体的自由,要求所有社会成员服 从和忠诚,由此也导致了个人自我的异化和群体与主体的对立矛盾。 第二大经济形式的文化精神是理性化( 合理化) 和物化。在这种经济形式中,每 个人都理性地在自己的特长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努 力赚取最大的利益,以换取生产生活资料,赢得高质量的生活。这样,个人的主体性、 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 个方面的进步。同时,它是同一切“地方特权、等级特权以及相互的人身束缚不相容 的”。,它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交换的唯一尺度,根本否定了统治服从关系对人 的强制,从而奠定了独立经济人格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它又是自由交换的经济,“如 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 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正因这一经济形式的发展,要求个人能 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产品、活动和能力,才为个性独立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自主条件。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正因为商品经济的这种平等、自由的本性,才彻底改变了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带有自然性质的天然血缘联系和统治服从的政治联系,形成了 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以物为媒介的平等、自主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推动个人走上独 立发展的道路,塑造了具有独立人格的自主主体。 从主体的维度看,市场经济的理性化特质至少可以被进一步理解为是由个人的 理性化与社会的理性化两个方面所组成。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理性化历史进程构成市 场经济的理性特质,乃至构成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现代性社会的基本特质。市场 经济的个人的理性化主要标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型人格类型,这种新型的人 格类型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成员的价值精神与人格特质,他们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现实 活动主体。市场经济的社会的理性化主要标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社会公共精 神类型,以及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所构建的社会经济交往活动制度体制与经济活动规 o ( - q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6 卷 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4 2 5 页。 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4 8 3 - 4 8 4 页。 1 2 则。个人的理性化在市场经济行为中更多的是一种合理自利,社会的理性化才关注于 市场经济交往行为的秩序及其法则,且这种秩序及其法则为个人的理性化确定了一个 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事实上,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个人的理性化未必必然导致秩序,它 甚至有可能引起尖锐的冲突与无序,然而,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 通过反复博弈会寻求一个平衡,并扩展成一种交往秩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的 理性化源于个人的理性化又高于个人的理性化,它是对个人理性及其交往方式的反思 性把握,它摆脱了个人理性所具有的偶然性与主观性,而拥有必然性与客观性。社会 的理性化对于市场经济秩序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决定性意义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社会的理性化对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人行为具有匡正作用:其二,社会的理性化 对于市场秩序演进具有基本规导作用。市场经济秩序演进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