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当今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各种矛 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引发政局动荡、 内战频仍等灾难性后果。二战结束以来,欧盟各国基本上都经历了从政局动荡、各 种矛盾频发、劳资冲突不断到政治稳定、社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治理过程。在 长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些国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管理与矛盾调节机制,对 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 变化,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明显的发展趋向,如果处理不当就 可能产生连锁效应。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宋晓梧曾指出,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劳动就 业问题,其次是收入分配问题,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前两个问题的解决是基础, 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市场的活力,使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本文将通过研究 分析欧盟国家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借鉴其成功 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探求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化解矛盾之路。 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社会矛盾的基本理论概述。主要内容是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思 想概述,以及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部分主要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列举并论述了欧盟国 家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的实践经验。 第三部分在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内容、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劳动 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讨论了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的措施对我国的 启示,力求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化解社会矛盾的道路。并得出根本结论:化解社 会矛盾,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化解社会矛盾,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制,同时要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也就是说,要化解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首先应 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那么,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社会 主义经济。我们对此应充满信心。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矛盾;欧盟国家;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iii abstract today,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ten accompanied by dramatic changes in economic structure. all kinds of conflicts are intertwined and influence, if not handled properly could have a ripple effect, and even lead to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frequent civil wars and other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eu basically has gone from political instability, frequent contradictions, labor conflicts to political stability, social harmony, and the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the governance process. during the long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se countries form a more mature social management and conflict regulation mechanism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social order of great significance. as the propuls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of our count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our social structure has been profoundly changed.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d been increasingly prominented, and had showed new features and obvious development tendency . if we handled properly , it may produced chain effects.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eu countries had formed mellow social management and ontradictions adjustment mechanisms 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ies and social orders .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to find out some new ideas of dissolving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from learning som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in solving labor employment,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eu countries . full text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basic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main content is classical writers thoughts on social contradictions,the current social contradictions outlined the contents, features and forms, and dissolve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second part lists and discusses the eu countries of the contradictions problems from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employment,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three aspects.the third part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discussed the eu countries contradictions measures their iv inspiration to china from the labor employment,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three aspects. the third part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discussed the eu countries contradictions measures their inspiration to china from the labor employment,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three aspects, to explore a road of suitable for china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raw the ultimate conclusi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evelop socialist econom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the contradictions, besides the above aspects, the most fundamental or to develop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at is to say, want to resolve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social contradictions, should fir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so, the most fundamental or to develop socialist economy. we should be confident about. keywords: social contradictions; eu countries; labor obtain employment; income distribution; social security. 承 诺 书 46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7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 言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解决在我国备受关注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 盾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 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 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 “必须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 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 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 要想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及时、妥善地协调各方面 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各种人民内部的损耗,整合各种主体的力量,提高 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如何清醒地把握我国社会矛盾的 全局,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欧盟同中国的面积大小接近,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颇为相近。甚至可以说,中 国现在所经历的矛盾,正是欧盟大多数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 然出现的一些矛盾,欧盟各国经过实践,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学习和借鉴它们 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同时,应该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才能提出真正可行的办法来化解社会矛盾。 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内外研究动态: 我国理论界对社会矛盾的关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多角度、多方面的研 究和探讨,现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矛盾学说 的研究。即从哲学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的社会矛盾 理论进行分析评价,这些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对于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现实 矛盾问题意义重大。二是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全局进行研究和探讨。以社会学为视 角,从中国社会的复杂变化出发进行分析,这些分析现实性很强,尤其是针对具体 矛盾来探讨其形成的根源及化解的方法,对我们研究社会矛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是对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的现状及发展态势的分析,从理论上探求出化解利益矛盾的方式和途径。四是从构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月,第 1 版.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 2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进行研究探讨。指出当前正处于矛盾的凸显期的矛盾与 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是相随相伴的,它们在本质上基本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同 于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内部矛盾,它们有新的特点,因此应在新的基础上破解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历史性课题,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我国理论界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方面的研究,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概 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点:一是对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特 别是其中的两类矛盾学说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局限作了客观的评价。二是对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的结构和性质有了完整准确的理解。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系统包括基 本矛盾、主要矛盾和各个领域的具体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因而它的主要矛盾和各个领域的具体矛盾也应该是非对抗性的,但是也存在某些对 抗性的矛盾;同时,某些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激化,以对抗的形式 表现出来,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三是对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的探讨,对其 中的“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值得肯定的同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未能根据历史的 经验教训和社会的发展,从基本概念、范畴、理论框架上反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理论的缺陷,其理论范式仍然停留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 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框架内,基础的东西仍然是“阶级” 、 “阶级分析” 、 “阶级斗争” , 实际上未能真正从“两类矛盾”到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矛盾”的范式转变,缺乏理 论的彻底性。二是应更进一步地从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以及世界形势、国 际环境的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和广阔视野来研究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 新内容、新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 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通过研究欧盟国家在化解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 的一些实践经验及启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力求寻找出一条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 新思路。 论文主要采用对比、分类、列举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矛盾基本理论概述 3 第一章 社会矛盾基本理论概述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 人类对社会矛盾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和深化发展的。社会 矛盾的产生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实践,使社会矛盾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并被思想 家和政党所重视。不少国内外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家分别就社会矛盾的产生、发 展和演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做出了独有的理论贡献。 1.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矛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1848 年, 共产党宣言的 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的创办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经 100 多 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当代最科学、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辩证法是马克 思主义的灵魂,而矛盾的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又是辩证法的核心。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都有两个矛盾着的对立面,它们之间既统一,又斗争。对立统一规律是自 然界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这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 盾又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对人类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考察分析之后,马克思用一段精辟的论断概 括了社会构成的两对基本矛盾:“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 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这段论述从总体上说明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指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的自然过程。这实际上已经把这两对矛盾看作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水 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以上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共同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 制约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的这种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 4 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 运动中,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产关系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同样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上层建筑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就是上层建筑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两条贯 穿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规律,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矛盾 运动。这两条规律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没有上 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同时,没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无法起作用。 (2)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对未来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做了考察,对有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做出 了带有根本性意义的科学预测。他们认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 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 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都在合乎规律地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同时它们之间 也仍然存在着矛盾。与此同时,他们还预示了这些矛盾的性质,指出“资产阶级的 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 这实际上也揭示了在社会主义生 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需要用对抗的形式来解 决。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毕竟他们生活在是资本主义 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和无产阶级积蓄力量准备革命的时代,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 经历。这便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他们思考的重心这可能是社会 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问题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问题,而不可能是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因而他们更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给予确定 的结论。但他们的研究却为后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 础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3. 第一章 社会矛盾基本理论概述 5 1.1.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列宁所处的时代是苏联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前苏联是人类历史 发展过程中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全方位的实践和 建设中,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探索开始进入了实际起步阶段。 其中,列宁最早明确地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1)社会主义非对抗性矛盾的思想 1920 年 5 月,当列宁读到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的经济中关于“资本主义是对 抗的、矛盾的制度”一语时,提笔批注道: “极不确切。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 从这里可以得知,在列宁看来, 在认识上必须把对抗和矛盾区别开来,对抗只存在于阶级社会,是对立的阶级之间 根本利益的冲突,而矛盾则贯串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一旦剥削阶级被消灭,对 抗也就随之消失,矛盾却依然存在。通过对过渡时期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分析, 列宁在理论上第一次把非对抗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的根源和根本动力看 待,揭示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律,也就是矛盾从对抗性到非对抗性的 发展过程。 (2)人民内部不一致思想 列宁认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剥削阶级之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 主要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时应该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去看待人民之间的矛 盾。列宁指出: “马克思一向都是无情地反对那些认为人民是一致的、认为人民 内部没有阶级斗争的小资产阶级幻想。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语时,并没有用它 来抹煞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概括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一定的成 分。 ” 可见这时列宁己经天才地预见到了人民内部的不一致性、人民内部各个阶级 之间的差别以及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问题。 作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进行了不懈的 探索。他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非对抗性矛盾的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根本 矛盾的性质和矛盾发展的总趋势;关于人民内部不一致的思想,标志着他已初步提 出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但由于当时俄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和巩固政权的问题,并未能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列 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也不够系统和深入。 列宁全集第 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1282. 列宁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 6 1.1.3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阶级斗争己不 再是苏联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主义的实践向 年轻的苏联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问题,斯大林开始了充满矛盾的艰辛探索。斯大林 最初是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比和比较中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他坚 持社会主义社会的无矛盾论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在道义上和政治上是一致的。1938 年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曾提到: “工人、农民以及知识分子间的经济上的矛 盾日益降低和消灭。于是就造成了社会在道义上政治上统一的基础。 ”也在这一年, 斯大林又在 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一文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 这一论断实际上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 盾。1940 年苏共中央机关刊物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对社会主义社会有无矛盾问 题进行讨论,结论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完全适合,它们之 间的矛盾已经消失。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且 始终难以解决,这让斯大林开始有些疑惑,到了晚年他不得不试图从理论上对社会 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做出新的说明。 1952 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文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 间的关系的观点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文章提出: “我国现今的生产关系是处在这样 一个时期,它完全适合于生产力的增长,推动生产力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但是, 如果以此自满,以为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那就不正确了。 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会有的,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 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 可以看出, 这时斯大林已经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尽管这种承认不够直截了当。他也指出,不能从绝对意义上 去理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完全适合” ,更不能把这种说法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绝对没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增长的现象,只能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通常不会弄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社会有可能及时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 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 从总体上看,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明显不够全面和深刻,理论上 有重大的失误和形而上学的偏颇。这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诸多方面的严重失 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9. 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90. 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7. 第一章 社会矛盾基本理论概述 7 误不无关系。 1.1.4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以及是什么动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这两个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作家进行了各种预测或探索,但却未能做出完满 的回答。这些问题被历史地推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从理论上彻底贯彻了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从实践上吸取了苏联的教训,在社会主 义制度确立之初,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这个重大 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毛泽东于 1956 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之际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他 的观点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写成论无产阶级专政 的历史经验的重要文章,于 4 月 5 日发表。毛泽东在文章中令人信服地提出了社 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重要观点: “有一些天真烂漫的想法,仿佛认为在社会主义社 会中是不会再有矛盾存在了。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各个社会的矛盾性 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 产主义社会中,技术革新和社会制度革新的现象,都将是必然要继续发生的,否则, 社会的发展就将停止下来,社会就不可能再前进了。人类现在还是在青年时代。人 类将来要走的路,将比过去走过的路,不知道要长远得多少倍。革新和守旧,先进 和落后,积极和消极这类矛盾,都将不断地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和各种不同的情况 中出现。一切都还将是这样:一个矛盾将导致另一个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 矛盾又会产生。 ” 这段论述从历史的广阔视角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客观 必然性。随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几篇 重要文章中也从不同角度分析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思想。 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毛泽东在 1957 年 2 月 27 日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 议上,专门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文章指出: “没有矛 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 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 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这样,就 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4-5.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 8 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 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 这次讲话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上的一个深 化。它向世人还原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个本来事实,打破了长期以来在这一 理论问题上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理 论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 性质与特点。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了长期、艰苦 的探索。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 实践经验、吸取苏联的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于 1957 年 2 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运动推动着我们的社会 向前不断地发展。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解决的方法和 途径,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于此同时,毛泽东还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 资本 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 , “社会主义社 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 身机制的调整得到解决。 ” 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不会导致社会主义制 度的毁灭,相反地,它能促使这个制度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最终走向 共产主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不仅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丰富 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也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奠 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正 确性。 (3)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14 页。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13 页。 第一章 社会矛盾基本理论概述 9 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复杂多样的 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 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并第一次确立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 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为党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指 导思想。这一学说也是他社会主义观中极富理论色彩的一部分。 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两类社会矛盾的问题, 是在 1956 年 12 月 29 日经他修改后, 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文章 说: “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第一种是敌我性质的矛盾。这是根本的矛 盾,它的基础是敌对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第二种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非根本的 矛盾,它的发生不是由于阶级利害的根本冲突,而是由于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的矛 盾,或者由于局部性质的利害矛盾。 ” 毛泽东真正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 盾问题,是 1957 年 1 月毛泽东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他明 确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对立统一的,有人民内部的对立统一,有敌我之间的对 立统一。 ” 1957 年,毛泽东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写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这部不朽著作。文章中指出: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 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 同时,毛泽东首次明确界定了人民和敌人的概念,用以帮助人们正确区分和处 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指出,人民和敌人是两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 和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当前我国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 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在我国现 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 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 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 的矛盾,等等。 ” 毛泽东还专门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 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因此 应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这在国际共产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北京,1956.12.29.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7.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78.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 10 主义运动史上无疑是一个创举。 1.2 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正在发 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切使得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并呈集中多发态 势,而且这些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和深广,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减 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化解社会矛盾,已经成为我们保持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注 重解决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1 它关系到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人民群众是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没有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加, 改革将无法进行。然而当前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却影响了人民群众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因此必须从解决现实中 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入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广大人民群众身上蕴藏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化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否则,无论目标多么 美好,都难以实现。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型期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化消极因 素为积极因素,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此来保证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顺利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1.2.2 它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集中显露出来: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大量存在,错综复杂,又很敏感,涉及社会 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不认真加以疏导和解决,就有可 能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虽然大多数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 致基础上的矛盾,但若处理不好,也可能引起矛盾激化,导致小事变大,甚至演变 为影响全局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和妥善处理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任凭它们积累发展,必将带来更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国家安定团结,危及社会政 治稳定。所以当务之急是科学认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的新内容、新特点及其发展趋 向,采取有效的方法,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带来的压力,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这 既是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课题和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 果处理得当,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调动广大人民 群众的积极性;处理失当,则有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破坏改革发展 的大局。因此,正确处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己经成为当前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亟待 第一章 社会矛盾基本理论概述 11 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2.3 它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 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 、 “基” 、 “源” ,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 和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必须发挥其高超的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化解矛盾, 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 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 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 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各级领导 干部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才能够在错综复 杂的情况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得改革和建设的主动权。转型期化解好社会矛盾, 有利于党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更好地聚集到实现共同利益上来。党代表人民利 益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全体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实现整个民族的共同利益而 发挥聪明才智。因此,党的各级领导一定要通过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有 可能涣散社会凝聚力的不良倾向和因素,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高度集 合于实现共同利益上来,增强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巩固党 的执政地位。 1.2.4 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胡锦涛总书 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 了明确部署: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着 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 因此,就必须及时、妥善地协调好各方面 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第 1 版.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 12 第二章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的实践经验 当今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各种矛 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引发政局动荡、 内战频仍等灾难性后果。二战结束以来,欧盟各国基本上都经历了从政局动荡、各 种矛盾频发、劳资冲突不断到政治稳定、社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治理过程。在 长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些国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管理与矛盾调节机制,对 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宋晓梧曾指出,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劳动就 业问题,其次是收入分配问题,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前两个问题的解决是基础, 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市场的活力,使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因而在这一章将 列举欧盟国家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些实践及经验,以便我国 借鉴和参考。 2.1 劳动就业方面的实践经验 从二战后到 1973 年,欧洲国家先后实行普遍福利政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 而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欧盟国家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 结束了所谓的 “黄金时期” 。 “1973 年至 1985 年间,15 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从平均 2%升到 10.12%,80 年代下半期 有所下降,但仍高于 7.15%,1994 年失业率达到 11.12%,失业人口为 1850 万,约占 劳动力总数的九分之一。 ” 长期以来的高失业率极大地影响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严 重地制约了欧盟的整体竞争力,对欧盟各国的发展十分不利。 面对这一形势,欧盟国家纷纷开始对原有的就业政策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措施 主要有以下方面: 2.1.1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欧盟各国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普遍采取了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创造 新的就业机会的办法,促进就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 第一,鼓励创办新企业以增加就业岗位。 在德国,政府为新企业创办者提供培训,还为其提供厂房、仓库和实验室等必 要设施,并提供政策优惠及财政补贴,补贴额相当于企业自有资本的 1%;失业者在 接受此类培训时还可以领取生活费补贴。这些措施在帮助创业培训者实现了自我创 欧盟统计委员会.欧洲联盟各国失业统计报告.(z).2000. 第二章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的实践经验 13 业的同时,还为德国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就业机会。 法国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把企业的保卫、财务、通讯、饮食及其他相 关服务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政府还采取各项措施建立 全面社会服务体系,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还运用财政手段,逐步将向创 造就业机会的企业发放奖金改为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鼓励中小企业增加雇佣人数, 以增加就业岗位。 德国政府特别注重在资金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如提供财政补贴和低息 长期贷款、实行税收减免、提供科研和技术补贴、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 “1988 年, 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用于资助中小企业的款项约 50 亿马克,到 1989 年, 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还为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提供 90%的担保。 德国现有中小企业 300 万家,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 2/3 以上。 ” 第三,采取特殊政策以稳定主要部门就业。 德国政府对煤炭、钢铁等传统部门的企业给予成本和价格方面的补贴,通过保 证企业正常生产来保障劳动者的就业稳定;同时还实行农产品价格控制政策,保证 农业劳动者的利益,这样还能避免农业劳动者向工业部门转移而增加就业压力。为 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德国政府实施了投资倾斜政策,这样也能避免经济落后地 区的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竞聘调岗通知书
- 广东多处地方停课通知书
- 广惠街南段停电通知书
- 延吉非计划停水通知书
- 开发区暂停返岗通知书
- 开封足球队招人通知书
- 张北县南地村拆迁通知书
- 当阳铁路停运通知书
- 2024年大足县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4年嘉兴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新)
- 赣州市章贡区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应聘物流岗位自我介绍
- 压疮风险评估与上报流程
- 2025山东黄金集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污水处理厂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汽车专业技能理论大赛题库及参考
-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押题必背满分作文7篇
- 海参产品销售介绍
- 车间行车吊装安全培训
- 涂装前处理基础知识(磷化)
- 8.1 我们的梦想 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 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