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 他以同感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学思想体系。一直以来,对他的 经济思想的研究是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而对其伦理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 成果,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早在 1759 年他就已经出版了道德情操论 ,并 以其新颖的见解和有力的论证建立起了壮丽的道德理论大厦。但直到近年来, 人们在寻找解决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道德危机的途径时, 才又重新审视了亚当 斯 密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本文对亚当斯密的道伦理思想特别是他在道德情 操论一书中所创立的伦理学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主要从理论来源、 道德产生及评价体系、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三个方面对亚当斯密的伦理思想进 行研究。 斯密的伦理思想产生于 18 世纪的英国, 他以其深邃广博的思想和特有的天 赋、勤奋对当时的时代精神进行观察和思考,汲取了同时代的著名伦理学家哈 奇森、休谟等人的思想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伦理思想体系。如果追溯斯密伦理学 的思想渊源会发现不仅有着明显的斯多亚气质,还受到神学背景的影响。 道德产生和道德评价的内容是斯密整个伦理思想体系的主体内容和重要特 征。他以“同感”为核心和主线,构建了完整的道德理论框架。他认为,同感 是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站在当事人的位置,设身处地的想象时自然而然产生 的情感。同感是道德的基础和来源;而且在同感基础上产生的共鸣情感是我们 对他人和自我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也是建立社会秩序与个体美德形成的情感 基础。 关于学术界争论已久的“斯密问题” ,本文将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 “斯 密问题”的逻辑张力,剖析“道德”与“经济”的统一性。具有“利己心”与 “利他心”都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是主导人的行为的两种力 量,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 关键词关键词亚当斯密; 伦理学; 道德; 情操 ii abstract abstract adam smith is not only an excellent master of economics, but also a distinguished ethicists. his sympathy for the basic theory, put forward a complete set of ethical ideology. all along, the idea for his study of the economy are more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and thought of their ethical research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not enough depth and systems.at him early in 1759 has been published on the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and its innovative ideas and strong arguments to build a magnificent building and moral theory. but it was not until recent years, people in finding solutions to the market economy brought about by means of moral crisis only when they re-examine the adam smith emotional and ethical thought. in this paper, adam smith road ethical thought, especially his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a book of ethics created a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inspection.mainly from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gener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moral, eth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ree aspects of adam smiths ethical thought research. smiths idea of ethics arise from the 18th century the united kingdom, who, with his deep thought and a broad range of unique talent, hard work at that time to observe the spirit of the time and consider and learn from a well-known contemporary ethicists hutcheson, hume, etc. the people thought the outcome of the formation of its own ethical ideology.if the retrospective of smiths idea of ethics will find not only a source of obvious stoic temperament, but also by the impact of th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produced on the moral and ethical iii iv content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ethical ideology smith are the main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ant. him to share as the core and the main line, construction of a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thics. in his view, shared by virtue of their own people are the imagination of the parties stan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imagination and look at the feelings generated when naturally.are the basis of shared moral and sources; up in the same basic emotional response is generated by us to others and self-evaluation of moral standards, is also set up the virtues of social order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basic emotions. long-standing academic debate about the adam smith problem,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lue, smiths question the logic of tension and analyzes the moral and economy of unity.with self and altruistic heart of human nature is naturally the existence of two different aspects of behavior are led two people power, people are economic man and moral person entity. key words: key words: adam smith; ethics; ethics; sentimen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导 论 导 论 当市场时代以迅雷之速呼啸而来,伴其左右的不止是财富的迅猛增长和生 活条件的革新,更是物欲膨胀所带来的道德情感的濒临崩溃,心理危机的日益 深重;当市场规则以它磅礴的气势,铁一般的逻辑侵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个人被卷入了一个不能自主的历史漩涡时,人们有必要也应当在静谧的月夜, 仰望苍穹,作哪怕是片刻的沉思,去寻找市场社会的道德基础,去拷问经济时 代的道德困境。 这并不是只有我们才面临的问题,欧洲人在产业革命时代到来之后,就一 直面临着由商业精神与道德情感之间的紧张冲突所带来的恐惧、焦虑,一直在 寻求平衡两种力量的办法。数位思想史上的巨人都曾倾心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亚当斯密这位苏格兰思想家不仅同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且以全然不同的 方式切近到这对矛盾的本质层面。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发现者和缔造者,斯密太 清楚那只“看不见的手”和市场交换规则的巨大威力了。然而,作为伦理学家, 斯密又太了解道德伦理之于人类整体生活和长远维持的重要性了。 对于有着“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人们更熟悉的是他关于 “经济人” 、 “看不见的手” 、 “理性算计”等经济学概念,而对其道德情操论 中提出的“道德人” 、 “公正旁观者” 、 “道德情操”等同样重要的概念则知之不 多,或者迷惑徘徊,甚至提出所谓“斯密难题” ,制造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斯密。 两个不同的斯密其实并不存在,而是斯密发现了两种同样真实的人类事 实。一个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理性地追求其行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 为事实;另一个是任何一个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都具有的天然的同情心、正义 感和追求其社会行为“合宜性”的道德伦理事实。在斯密看来,两者同样真实 客观,差异只在于前者有着确定的,甚至是可以合理推理和判断的性质;而后 者却由于个人主观性而或多或少具有某种不太确定的性质。然而,道德伦理行 为事实的这种不确定性或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它是虚假的、不可信的。所以,斯 密并不是所谓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说”的倡导者。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分析,人之所以能够悲他人之所悲,乐他人之所 乐,是因为人具有情感互通和心理联想(移情)的道德本能,即想象你自己处 在当事人的情境中,想象你对这一情境的反应将是什么,这既是“同感” 。斯密 1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认为“同感”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渴望着别人的“同感” 。这种道德本能如 同人自利自为的求利本能一样真实。而且,即使遵从人的“经济理性”推理, 公正地顾及他人,谨慎地自我克制,甚至是人道地对待他人和社会,也是一种 有益于获取经济利益的美德。 “经济人”在参与市场活动时的原初动机是求利, 而这种动机的具体实现和满足则需要通过公正、诚信等理性的手段来实现,没 有基本的公正和诚信,交易便不可能,即使可能,也难以持久和普遍。人的求 利心和同情心在人性中是共存的,在斯密的心里,人同时有着“经济人”和“道 德人”两种特性或身份,因而人的生活世界也有着经济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或 者灵与肉之两面。问题不在于这一事实或本质的两面性,而在于人类能否且怎 样合理合宜地料理自身的行为与生活,这也正是有着伦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双重 身份的斯密深深的道德关切和道德焦虑人的道德使人的经济行为产生了必 要的责任承诺的意义负担。 使思想大师斯密在人类道德情操世界与经济行为领域之间富于如此巨大 之张力的原因也正是这种道德关切和道德焦虑。在道德世界里,从“经济人” 利他的本性出发,斯密揭示了每个人内心中的“公正旁观者”对个人经济行为 的约束。同样,在经济世界里,从“经济人”利己的本性出发,斯密看到了利 己者在进行经济活动时经常会越轨损害别人的利益。对道德与经济行为的这种 不断考量使得斯密在不同的阶段经受着思想变动所带来的心灵磨砺, 因而在 道 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巨著中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或者说,他是 一个从早年的乐观主义人性论者到晚年逐渐转向悲观主义人性论者,从最初的 道德相对主义情感论逐步转向道德绝对主义德性论,从倾心于自然神学和休谟 道德情感理论转向接近斯多亚主义。而对于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者来说,这种 思想的磨砺和变化都是极为正常的,正是这种磨砺和变化造就了一位行进在人 类道德情操世界与经济行为世界领域之间富于思想张力的大师:亚当斯密。 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第一章 亚当斯密伦理思想渊源 一、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的斯多亚气质一、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的斯多亚气质 斯多亚学派是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晚期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塞浦路 斯的芝诺,他于公元前 294 年,在一条名为“斯多亚”的画廊下办学,因此得 名。斯多亚学派自产生之后延续了很长时期,约从公元前 3 世纪一直到公元 2 世纪罗马帝国走向崩溃。 “一般来说,斯多亚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一贯 的学派,它在发展的几百年间,经历了许多变化甚至是基本方向的转折。 ” 通 常以公元 2 世纪为时间界限把它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斯多亚派哲学的特点是以 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为主导的伦理学说。他们为了适应其哲学体系的需要,往往 把赫拉克里特关于火和逻各斯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说以及柏拉图 的理念论等糅合、拼凑在一起,来建构其世界理性、世界灵魂支配宇宙的思想, 引出作为伦理学基础的命定论。 亚当斯密在牛津大学就读期间,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牛津大 学有当时英国最好的图书馆) ,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对古希腊 罗马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和历史有很深的研究,其中包括斯多亚学派著作。 而且,斯密的老师哈奇森本人就深受斯多亚主义的影响,这也使得斯密的伦理 思想有着明显的斯多亚主义的印迹。在斯密的伦理学力作道德情操论中他 引证了多位斯多亚派哲学家的言论、观点。如,芝诺、西塞罗、塞涅卡、爱比 克泰德、马克奥勒留等,体现斯多亚派伦理思想的参照,在文中随处可见。 “可以说斯密接受的是以斯多亚艺术为中心的古典教养,也许他本人就有一种 斯多亚式的贤人气质。这些都使得道德情操论多多少少具有了斯多亚主义 的色彩。 ” (一)个人自利、自爱的伦理正当性(一)个人自利、自爱的伦理正当性 依据斯多亚派的理论学说,每一个事物(包括动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它的存在遵循着宇宙的理性和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它的自我保存体现了宇宙 罗国杰、宋希仁编著: 西方伦理思想史 (上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260261 页。 罗卫东: 情感 秩序 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303 页。 3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或世界理性的要求。关于这一点,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也多次谈到, “根据 芝诺这个斯多亚学派创始人的看法,天性指示每一个动物关心它自己,并且赋 予它一种自爱之心。 ” “像斯多亚学派的学者常说的那样,每一个人首先和主 要关心的是他自己。 ” 早期的斯多亚派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合乎自然的生活。 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有德性的生活;德性就是自然引导我们所趋向的目标。过 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要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性以及宇宙的本性去生活。我 们每个人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本性的本质是一致的,因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那 个宇宙本性的一部分。如,芝诺曾说“我们个人的本性就是宇宙的自然的一部 分,合乎自然方式的生活就是至善,就是说至善是合乎个人的本性以及宇宙的 自然,不应作任何为人类普遍法则习惯上所禁止的事。 ” “至善就是明显地依 照自然而生活,也就是依照道德而生活,因为自然领导我们走向道德。 ” 在斯 密的那里,虽然没有把个人的自保、自爱、自利作为人的天性、本性,但至少 认为自保、自爱、自利在道德上是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当然,这并不是说 他忽视了同情和利他的重要性。相反,斯密认为同情与利他也是人的一种本性, 个人的自利不得超越一定的界限,不得把自己的利益看得超越于其他个人的利 益之上;这一观点也是具有斯多亚倾向的,因为按照斯多亚派的世界观,每个 人都是相互平等的,宇宙本身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应当 服从宇宙秩序的整体要求,而且是必然的。因为理性要求它们服从统一的法律, 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必要时可以牺牲自我, 保全真正的自我。 在 道 德情操论中这种斯多亚式的观点则体现为关于个体幸福和整体幸福的讨论: “在天性推荐给我们宜于宜于关心的那些基本的对象中,有我们家庭的、亲戚 的、朋友的、国家的、人类的和整个宇宙的幸福。天性也教导我们,由于两个 人的幸福比一个人的更可取,所以许多人的或者一切人的幸福必然是无限重要 的。我们自己只是一个人,所以,无论什么地方地方我们自己的幸福与整体的 或者整体中某一重大部分的幸福不相一致时,应当甚至由我们自己来作出 选择的话也是这样使个人的幸福服从于如此广泛地为人所看重的整体的幸 福。 ” 可以说斯密汲取了斯多亚派关于宇宙秩序和谐的,认为思想,认为在一 个经济社会里,也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和统一性。个体的利己和利他都是正当的, 只要二者保持一个合理的界限。(斯密把斯多亚派的宿命论思想转用来说明个人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第 359 页。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第 282 页。 周辅成编: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第 251 页。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第 360361 页。 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的自利与利他的关系,这是他对斯多亚派伦理思想的一种独特发挥) (二)大众之德与精英之德(二)大众之德与精英之德 斯多亚派的德性观中具有明显的道德等级论色彩。早期斯多亚学派认为, 最高的善就是合乎自然的生活。具体来说善包括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等德 性,这些都是首要的善,还有从属于它们的德性,如精明、忍耐等。相反地, 恶包括愚蠢、不公正、怯懦和放荡。这些都是首要的恶,不精明、急躁等是从 属的恶。除此之外,在许多哲学家看来是善的,如生命、健康、快乐、美丽、 力量、财富、美名、高贵门第等等,它们并不认为是善的;同样地,在许多哲 学家认为是恶的,如死亡、疾病、痛苦、丑陋、瘦弱、贫困、耻辱、出身低贱 等,它们也不认为是恶的。它们认为所有这一切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是否有利于 按照自然去生活,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德性。如死亡在一般人看来是恶的,但斯 多亚学派认为它可以是锻炼行为的手段。它们把苏格拉底对受审和判处死刑的 态度看成是德性的最高典范,把苏格拉底看成是哲人的最高楷模。它们认为有 智慧的人与普通人所具有的灵魂是不同的,例如在他们看来,激情是灵魂的一 种不合乎自然的运动,它们有碍德性,应当铲除。激情有四种:痛苦、恐惧、 欲求和快乐。不管那种激情,它们都是灵魂软弱的表现。有智慧的人不容易坠 入这样的软弱之处,所以,他们没有激情,但是他们有良好的感情:愉悦、谨 慎和希望。愉悦跟快乐相对,是理性的兴奋;谨慎跟恐惧相对,是理性的避免; 希望与欲求相对,是理性的追求。由于哲人不为激情所左右,即使在锁链中他 也是自由的,因为他完全由于自身而行动。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讨论其旁观者理论时所采取的是斯多亚式的贤人 模型,即这个旁观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第三者的视点,他能够识别一切具体对 象和事情,遵从自然或造物主给我们行动所制定的法律和指示,具有作为最完 美合宜性体现者的功能和能力, 如 “高尚的顺从” , “坚定的自制” 。 像斯密所言, “自己的国家在过去的时代中所出现的那些杰出人物(不同于当代那些杰出人 物,妒忌有时会使我们带上一点偏见去看待他们) ,如勇士、政治家、诗人、哲 学家、各种各样的文学家为了国家这个社会团体的安全,甚至为了他的荣 誉感而献出自己生命的爱国者, 表现出了一种最合宜的行为。 ” 值得说明的是,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第 295 页。 5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斯密将德性分为精英之德和大众之德并不是将全部现实的人区分为两类,而提 出了两类衡量行为优劣的标准。所以,斯密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就是不可以用 完全合宜性的标准来要求任何一个现实的人,因为“人类行为从来不曾或不可 能达到完全合宜和完美;人们的行为同它们相比,总是显得应该受到责备和不 完美的。 ” 不管精英还是大众,作为人类一般来说都是具有本质上的弱点和不 完美性。斯密关于旁观者理论的论述全部都是围绕这一前提的。因为按照一个 尽善尽美的标准,世界上将没有人可以达到这一标准,而大多数人所能达到的 是一个按照社会一般标准的道德,但是现实的人又不可以放弃基于完美德性标 准的自我要求,所以就有了更高的道德标准精英之德。 二、亚当斯密伦理学的神学背景二、亚当斯密伦理学的神学背景 (一)自发还是预设(一)自发还是预设 关于神学在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中究竟是什么地位,学术界在不同的研究 阶段都有着明显不同的观点,可以说存在颇多争议,这些争论几乎都围绕着斯 密著名的观点“看不见的手” 。 早期对于斯密伦理思想的研究,主流的学术倾向是注重实证主义的解释和 研究,主要关注同时代思想家对其伦理思想的影响,尤其关注大卫休谟的伦 理思想及为人处世的品格和作风对斯密的影响。而我们知道休谟本人坚持的是 无神论思想。所以当时研究斯密占支配地位的观点就是否认或者刻意回避斯密 “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中的神学痕迹和目的论色彩,也回避了斯密曾经由哈奇 森接受了基督教仁爱主义教育的事实。他们要么认为“自然、神、看不见的手” 等语句与“同情旁观者论”无关,认为“看不见的手”不过是为了表明社 会经验的总体性现实具有超出个人意志的巨大力量而用的隐喻。要么认为斯密 思想中的神学前提其实是一个可以删去的东西。抑或是直接把“看不见的手” 转换为一种市场理论,认为它不过是一个比喻, “它要说明的是社会性的利益的 那种无意识过程的产物。 ” 也就是说, “看不见的手”只不过是市场自发调节理 论的代名词,指的是市场运行过程中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而这种 观点颇为流行的原因是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和国富论中各自谈及了有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第 27 页。 罗卫东: 情感 秩序 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290 页。 6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名的 “看不见的手” , 而 国富论 对于当代学术界的影响要远早于而且大于 道 德情操论 ,它已作为经济学和市场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广为流传的概念。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作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术语出现在道德 情操论 中, “无论何时, 土地生产物供养的人数都接近于它所能供养的居民数, 富人们只是从这些收获物中选取了最好的和最宜人的。尽管他们的天性自私和 贪婪,他们消费的还是比穷人们多不了多少,虽然他们只为自己的便利打 算,他们还是同穷人们分享他们所做的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 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 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 生活资料。 ” 在当时,这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斯密伦理思想中的神学因素的重要性才被重新 认识,并且越来越达成一致的意见。 “看不见的手”背后是有一个超验的理论前 提的,也就是说斯密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有着神学前提和目的论特性,据国内学 者罗卫东的统计,在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中,斯密一共有 36 处用了“god” 或者“gods” ,如下: 关于世界的裁决的神(1 处) 神的仁慈(6 处) 为人类作出关于人的判决的神(1 处) 基督教教义中的神(5 处) 指向普遍和最大幸福的神(2 处) 斯多亚学派教义中的神(9 处) 神的法则(1 处) 神的智慧(10 处) 根据这一统计数据我们发现道德情操论中用于基督教教义中的神学用 于并不多,这是因为当时的学术背景是欧洲知识分子大多将他们的思想观点基 于“圣俗分解论”之上。但神学用于不多并不必然意味着斯密对基督教的背弃。 斯密是将那种对现实的, 历史性的人的情感的经验分析建立于其神学预设之上。 “看不见的手”作为他发现和论证的一种机制实际上介于神意和个人之间,是 实现“好”的社会化的可行机制,可以说神意在斯密的理论中是一个理论支点, 据此他批评重商主义,认为应该存在某种机制可以将不完美的现实人的行为整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第 229230 页。 罗卫东: 情感 秩序 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296 页。 7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合成一种完美的社会性的结构。 (二)神意还是进化(二)神意还是进化 也许现在大多数学者都接受了斯密现实的、经验主义的实证科学背后,有 一个“神学”的预设,也很少有人怀疑神学在斯密伦理思想中所起的作用。但 斯密本人究竟是怎样看待这一预设的呢?他到底是一个信徒,还是一位现代意 义上的社会科学家,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思量和考证。 在上一个问题中我们对道德情操论中所出现的“gods”一词进行了统 计分析。事实上,也有学者对道德情操论中的“nature”一词作了统计,共 有 93 处,这个数字还不包括“natural”和“naturally”这样的词。如: 按经济原则行事的自然(1 处) 被自然蒙骗(3 处) 自然的进程(4 处) 自然的终结(6 处) 自然命令的感激(1 处) 自然的惩罚(2 处) 自然要求自我保全(4 处) 自然促使社会交往(4 处) 自然的创造者(6 处) 斯密认为自然是通过人的本能来实现某种目的的,人类本身不必考虑手段 于目的之间的必然联系。他只需遵照自然赋予自己的本能行事即可。当然,在 斯密生活的时代人类尚未提出进化论原理,更没有发现基因。所以,对于藏在 背后支配人类行为的东西,斯密全部用大些的“自然”来命名,他本质上保留 地对待基督教中的神,而更喜欢用斯多亚的理性神或者自然神论者心中的神, 如果我们仔细体会斯密每一处“自然”一词的运用,就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 “自然”是可以用我们今天进化论中的“基因”一词来替换,或者,直接用“进 化”一词替换。而很少能用基督教的人格神来替换的。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斯 密体系中的神学基础其实是在生命科学不发达时他所不得不使用的体系,他所 罗卫东: 情感 秩序 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297 页。 8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讲的“神”只是在人类发现进化机制和基因之前不得不应用的一个隐喻而已。 在斯密看来,人类社会前进有一个自然给定的目的因,以前神学将其解释为神 意,而斯密认为那不过是自然的选择。 三、近代情感主义对亚当斯密理论思想的影响三、近代情感主义对亚当斯密理论思想的影响 (一)哈奇森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一)哈奇森的情感主义伦理学 佛朗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746)是英国情感主义伦理 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他将道德感理论系统化。其伦理学“深受沙甫茨伯利的 影响,是在批驳霍布斯,特别是德曼威尔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1711 年,哈奇森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修神学和艺术课,1717 年毕业。1719 年,哈奇森 获得见习牧师的特许后回到爱尔兰,不久,都柏林长老会派邀请他到那里建立 一个教育长老派青年人的学校,他以这个学校校长的身份在这里呆了十年,并 结识了沙甫茨伯利,成为其思想的追随者。这十年时间是哈奇森伦理思想形成 的重要时期,他的两本重要著作对我们的德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探讨 (1725 年)和根据道德感论情感与激情的本性和品质 (1728 年)就是在这个期间 写作和出版的。从 1730 年开始哈奇森担任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直到去 世。他死后出版的伦理学入门 (1747 年) 、 道德哲学体系 (1755 年)是他 伦理思想的系统化和总结。 哈奇森反对霍布斯、曼德威尔等人的极端主义,为沙甫茨伯利的道德感理 论作辩护,认为人性是善的、是仁爱的,道德感和美感是相通的,都是人类先 天具有的本性。人的美德主要表现为仁爱的感情,美德就在仁爱的感情中,或 是仁爱感情的结果。所以,无论道德上的善恶,还是审美上的美丑,都是一个 感情问题,与理性和知识没有什么关系。道德判断只是基于道德感对人的品格 和行为所表达的赞许和反对的感情,这种价值判断是直接的,不假思索的。 哈奇森对人的两种知觉作了区分:对物质利益的知觉和对善恶的知觉。他 认为人对这两种不同事物的知觉“全然不同” 。人对利益的知觉,引起人占有这 东西的欲望,而对善恶的知觉,则引起对行为者品质的敬仰和厌恶。例如,我 们对能给我们物质利益的肥沃田野的赞美和对默认的高尚品格的赞美就有很大 史蒂文普雷斯曼: 思想者的足迹:五十位重要的经济学家 ,陈海燕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8 页。 9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差别。从对这两种知觉的区分,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既有感知“对自己身体 有利还是有害”的外在感官,即耳、目、舌、身,而且有感知价值的内在感官。 这些内在感官在他看来似乎是无限多的,主要有能知觉到自己和他人心理所生 的一切的意识、能分辨出美丑的美感、喜欢他人幸福而厌恶他人痛苦的公益感、 喜欢荣誉厌恶耻辱的荣誉感、喜欢诙谐与戏谑的嘲笑感、辨别善恶的道德感等。 他认为道德感作为与利害无关的一种知觉,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是内在感官 中最重要的、最主要的。通过道德感,我们能直接地、本能地赞许善的行为而 反对或谴责邪恶的行为。 “德是一种人性之美。道德感见美而爱之,所以它与利 害无关。赫起逊举例说,如果有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他们与我们利害关系相 同,我们会自然地喜欢好人而不喜欢坏人。由于我们有道德感,所以我们可以 对远古时代的人们,像对当代的人们那样,根据他们的品行善良、忠诚、 仁爱,而爱他们、尊敬他们;相反,对他们的恶劣、虚伪、冷酷而斥责他们。 同样道理,我们对异国的人们也会发生一样的情感,这都是道德感使然的。 ” 在哈奇森看来,影响道德动机的最重要情感是爱与恨。在爱的情感之中,仁爱 或仁德之爱是最高尚的美德。仁爱是一种不计较利害关系的天然的、自然的情 感;它施之于人,并不期望某种回报。道德的价值取决于道德的动机,只有出 于仁爱、利他动机的行为才是德行。他曾明确表示,道德善只能出自仁爱,不 可能出于其他的利己动机;一旦最有用的行为被发现是出于自爱自利,它便会 失去道德性。 因为 “一想到仁爱, 就是想到无利害计较和为他人之善而着想的。 ” 亚当斯密受哈奇森的伦理思想影响是直接而多方面的。在近半个世纪后, 斯密致信给格拉斯哥大学校长戴维森博士,他对母校选任他为下一年的校长表 示感谢,并声称“在那里我决不会忘记哈奇森博士的能力与美德给我优越的学 习榜样。 ” 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读书时,他的伦理学教师就是哈奇森。哈奇森 的授课方式、 自由精神及其对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阐发都深深地感染了斯密, 对斯密日后的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正是哈奇森把年轻的斯密介绍 给了大卫休谟,使这两位思想家从此建立了学术上深厚的友谊。斯密也正是 受到了哈奇森道德情感伦理学的启发,萌发了写作道德情操论一书的灵感。 一次哈奇森在讲课中提出:“我们能否把道德情感全部归结于人类的共同情感 周辅成主编: 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08 页。 周辅成编: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793 页。 欧内斯特莫斯纳、伊恩辛普森罗斯编: 亚当斯密通信集 ,林国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425 页。 10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同情心?”这个问题成立后来斯密写作道德情操论和建构“同情说”的 契机。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公正旁观者”的思想,从 完善和超越了哈奇森的理论。 (二)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二)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 馆工作期间,他利用丰 富的 灵,进入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中时,它们 的强 而 在近代情感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进程中,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 1776)当属重要人物。他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历史学家 和经济学家,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一个破产的贵族家庭,12 岁进入爱丁堡大学 学习法律,后又由于家境不济辍学经商,但其兴趣所在仍是钻研哲学,于是几 个月后又转而研究学术。据休谟自己说,除了哲学和一般学问的钻研以外,他 对任何东西都感到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嫌恶。休谟一生著述颇丰,涉猎范围也很 广。1739 年出版了奠定休谟哲学基础的著作人性论 ,但当时没有引起任何 反响,休谟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叙述的不妥,于是他对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以较通俗的方式予以改写于 1748 年出版了人类理解研究 (即对人性论 第一卷的改写) ,1751 年出版了道德原则研究 (即对人性论第三卷“论 道德”的改写)终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强烈反响。休谟一生差不多都是在读书 和著述中度过的,只有几年受人邀请担任过远征团秘书、外使副官、爱丁堡律 师公会图书馆馆长、使馆秘书、代理公使等职。在图书 图书资料写了英国史和自然宗教对话录 。 在哲学上,休谟继承了英国经验论的传统,并使之彻底化从而走向主观唯 心主义、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他通过经验归纳法和心理分析法对人类的思想、 感觉和行为进行考察,从知觉出发,把一切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认为两者只 有生动程度和强烈程度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区别,而且必然是“印象先于观念。 ”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显然不同的两种,这两种我将称之为印象和 观念。两者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 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 ” 基于他的哲学思想,休谟最早比较系统地批判了唯理主义伦理学,建立了 一个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以情感主义为特征的道德同情论伦理学新体系。人 性自私的问题,是 17 世纪18 世纪英国哲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休谟不同意 休谟: 人性论 (上册) ,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13 页。 11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霍布斯人性纯粹自私的观点,他认为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既有自私的情感又有 利他的情感,二者基本上在人性中所占的分量不相上下。人的自私情感的表现 就是对外在于我的一切事物的判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的趋乐避苦是我们 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凡是对我们有利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就是美德;凡 是对我们不利的,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就是恶。在休谟的人性论中,除自私心和 利他心之外,还包含了同情心的内容。他认为,同情心是人性中的一个强有力 的原则,他说: “人性中任何性质在它本身和它的结果两方面都最为引人注目, 就是我们所有的同情别人的那种倾向。 ” 休谟所讲的同情心是一种共鸣的同类 感情,是“情感的传达或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休谟用联想主义心理学的 方法,把同情过程解释为印象和观念的相互联结, “当我们同情别人的情感和情 绪时,这些心理活动在我们心中首先出现为单纯的观念,并且被想象为属于他 人的,正如我们想象其他事实一样。其次,还有很明显的一点是,对别人的感 情所发生的观念转化为这些观念所表象的那些印象本身,而且那些情感就照着 我们对那些感情所形成的意向发生起来。 ” 休谟认为,虽然理性也是人性的内 容,但道德上的区别不是从理性获得的,道德的区别就是由道德感得来的。对 一个人的行为或品质,通过我们的同情心,在我们心里引起同样的情感或情绪, 使我们对此行为或品质产生快乐或不快乐的感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这种同感 作出 学领域,以至于现代情感主义伦理学,无不是从休谟那里寻求理论 依据 道德上善恶的评价。 此外,休谟还对道德价值的特殊性这一长期困扰情感主义伦理学家的问题 进行了系统论述。他说,当他在道德体系中按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判断的时 候, “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们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 与不是这类联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应该或者一个不应该 联系起来的。 ” 他本人非常重视自己的这个法则,自誉为道德领域的“牛顿定 理” 。休谟这个定理的意义在于在“严格区分道德与科学道德命题与科学命题 的基础上对道德判断进行论述,不仅影响了 18 世纪的伦理学界,实现了由实 然界到应然界的哥白尼式的理论革命,而且其理论影响还远射了 20 世纪的伦理 。 ” 斯密与休谟的交往开始于 1769 年,当时斯密正在格拉斯哥大学读书,经由 休谟: 人性论 (上册) ,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52 页。 休谟: 人性论 (上册) ,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52 页。 休谟: 人性论 (上册) ,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509 页。 宋希仁主编: 西方伦理思想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8 页。 1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当 斯密伦理斯思想研究 哈奇森的介绍结识了休谟。在他们交往的 20 多年省时间里,一直以交谈和书信 的方式就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问题交换意见。斯密对休谟一直怀 着崇敬的心情,认为休谟是“在人类天性的弱点所允许的范围接近一个理想的 全智全德的人。 ” 斯密对休谟的哲学认识论及伦理学中有利于己的内容进行了批 判的继承。比如,斯密明显地借鉴了休谟对人的天性这一性质的说明,所以斯 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每个人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然后是一种 递减的情感强度依次扩及他的亲属和朋友, 最后是陌生人。 可以说, 休谟的 “同 情说”是斯密的道德情感理论的直接来源,尤其是在同类情感、情感共鸣这一 问题上,二者的思想颇为相似,只是表述有所不同。关于道德判断依据这些方 面,二者也是一致的。受休谟的影响,斯密在其理论建构过程中仍然是以抽象 的人性来囊括整个体系的,并大量地以个人情感为基础,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来 展开道德情操论的论述。然而,斯密也并不是一味追随休谟的理论,他不 同意休谟关于“理性是情感的奴隶”的说法,在斯密看来,理性要借助于经验, 经验是理性的源泉。 “对使人快乐和厌恶的善恶作出最初区分的不是理性,而是 直接的感知和感觉。 ” 但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人们区分情感的美丑、 判断自身的行为后果。 “理智和敏锐的理解力,借助它我们能预见自己全部行为 的未来结果;自制借助于它我们可以暂时放弃眼前的快乐或忍受暂时的痛 苦,以便获得将来更大的快乐和避免更大的痛苦,这两种健全的品性构成了谨 慎的美德所有美德中最有用的美德。 ” 斯密继承并发展了休谟的人性论, 认为人性不仅仅是自私、自利,还有“使别人的幸福成为他本人的必需”的倾 向,即使他在别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咨询实践试题
- 滤镜对图像风格的影响-洞察及研究
- 2025-2030工业元宇宙在制造业培训场景应用效果评估
- 2025-2030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建设与生态合作报告
- 2025-2030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建设与垂直行业渗透率分析报告
- 深海热液喷口微生物群落分析-洞察及研究
- 2025-2030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题研究
- 2025-2030工业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实现路径分析
- 2025-2030工业互联网安全威胁图谱与防护体系建设指南
- 2025-2030工业PLC设备时钟模块晶体振荡器EMC防护方案优化
- 收费站岗位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鼻炎的培训知识课件
- 高三运动会课件
- 法语幼儿教学课件1
- 钩针课件教学课件
- 班组长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淮阳豆门乡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海上风电场安全培训课件
- 2025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解读
- 前列腺增生科普课件
- 红星照耀中国第九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