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i 摘 要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具备高素质人才的“生命 线”。 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曾经多次召开专题 会议,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与此同时,学校也是积极贯 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实 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 的实效性仍不尽人意。 长期以来显性德育一直是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 教育方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正处于社会文化、思想认识、信息 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影响大学生的因素也相对多元化,高校教育仅仅 依靠诸如德育课程等显性德育方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 充分运用除显性德育之外的多种因素对大学生施加德育影响, 以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所要 求的思想认识、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这就涉及到了高校隐性德 育这一问题。 所谓隐性德育,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按照预先制定的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方案,为受 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环境、 活动场所及文化氛围, 通过暗含的、 潜在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的一 种新型的德育。 与显性德育一样, 隐性德育也是德育的一种教育方式, 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其教育影响广泛。 在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重要文件的精神 指引下,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理 论,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优化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全 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校隐性德育涵义作出界定,分析了 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 校隐性德育基本特征、内容分类及其功能;第二部分,分析了优化我 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现今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现 状,主要阐述了其存在的不足,主要从:对隐性德育认识不足,全员 育人的责任意识不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规范性不强以及客观实践 存在不足等方面分析;第三部分,针对高校隐性德育存在的不足,提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ii 出了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培养大学精神,渗透隐性教育;加强 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设等方面;运用隐性德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我国高校,德育,隐性德育,实效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iii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lifeline”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 foster comprehensively developed and high-quality personnel. the ccp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nd have held many special conferences, calling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under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made arduous effort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party and state education policies. however, the practical results achiev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still unsatisfactory. the explicit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dominant educational method fro a long period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u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diversification in social culture, ideology, and information, it is obviously not enough to solely rely on the explicit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 besides the explicit moral education, m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n moral educations to improve its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thus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ideology, political views and moral standards comply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is field,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is a new ki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workers, based on pre-established education objectives,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plans and programs to purposively create certain environment, activity center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the students are imperceptibly affected in implicit and unconsciou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s with the explicit moral education,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is also a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and has its own unique content and ways with a wide influence in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iv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mportant document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ystemically examin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comprehensive grounds of psychology, education, ethics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fines the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mplicit and the explicit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se,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basic features, category of contents and functions of the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the second part advances the necessity of optimizing the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main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its weaknesses and tries to seek for the reasons from educators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standardabil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objective practice. in the final part, confronting with its weaknesses discussed in part two,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polices to optimize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the policies are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infiltrate implicit education ect,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practice,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key word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oral education,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1 导 论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高校德育工作是其教育活动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 培养,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学校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党的 教育方针, 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和付出了艰辛 的努力,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效性仍不尽人意,诸如“智优”而“德 劣”,自杀或他杀,心理抑郁症等此类的事例时时困扰着我们。因此,我们对培 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土壤”究竟在哪里这一问题进行了思索。 当前,大多数高校德育通常是通过显性德育的形式进行的,而对于隐性德 育, 人们关注的还不多, 研究还不够。 我们认为, 这是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尽管党和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文件、政策重视了对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如: 2005年1月19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李长春指 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抓住育人这个中心,牢固树立学 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切实抓好加强和改进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大力加强师 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七个方面重点;2007年,党的 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 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然而,这些文件中没有对隐性德育 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只是对隐性德育的部分内容加以强调,导致了高校对隐性 德育没有形成系统的观点,从而不能从整体加强对隐性德育的建设,更不可能把 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结合起来。其次,目前对隐性德育的学术研究也不多。我国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版,方菲等老师通过cn 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存检索,从1979 年至2008 年,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 的论文有27篇,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有3 篇。因此, 我们认为高校除了改进既有的显性方式外,更要充分重视运用隐性德育方式,以 构建全方位的高校德育态势。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2 (二)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对隐性德育的研究,开拓了德育新的领域,有助于完善德育理论体系,同 时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内容、新取向和新方法。 第一,扩展了德育工作研究的视野。与显性德育而言,隐性德育是与其相 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个领域, 对于它的研究将会从新的角度观察教育现象的 窗口,丰富和发展了德育学科体系。 第二,丰富了德育教育研究的内容体系。以往德育研究的内容更注重如何 完善显性德育体系,而忽视了蕴含在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制度等方面 的教育因素和内容,对于隐性德育的研究,这些教育因素和内容被提上日程,扩 展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 2.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对隐性德育的认识,拓宽了德育工作的途径。对于高校 隐性德育的探讨,势必会提高我们对隐性德育的认识,从而开辟教育改革的新领 域和拓宽了其教育新途径,最终使高校德育工作将会收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第二,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传 统的德育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在灌输,致使大学生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效 果不尽人意,对于隐性德育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提高我国大学生的 道德素质,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好的实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1.国内学者关于隐性教育含义的研究 王瑞荪(2001)认为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 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1 罗洪铁(2005)认为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思想政 治教育实施方法。它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 际交往、文化娱乐等)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 2 郑永廷(1999年)认为隐性教育法也可以叫感染教育法,是受教育者在无意 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 法。 3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版,第 288 页。 2罗洪铁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5 版,第 441 页。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版,第 153 页。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3 马雷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氛围; 在教育内容中隐含政治思想, 教育者在与学生交往的教育过程中流露的政治情感 和观点,以及育人环境施加的种种影响,如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人文景观、人 际关系、校风、校园精神、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力量等。 4 庞学光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 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 它包括不指向学科内容的 实体性文化、由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组成的非实体性文化以及物质文化三部 分。 冀学锋(2003)认为隐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 的、潜在的、有目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 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 5 2.国内学者关于隐性特点及功能的研究 郑永廷提出隐性教育法具有形象、生动、自然的特点。 秦永芳认为隐性德育课程虽然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 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隐 蔽性、间接性和非预定性,但它弥漫于整个校园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本质 的、深刻而持久的,具有陶冶功能、导向和激励功能、约束和规范功能。” 6 王浩认为隐性德育教育特点有:教育目的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丰富 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7 周秀雄在其论文试论隐性德育及德育课程改革中提出隐性德育的功能 有以下几点:整合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反德育功能。 8 周俊等老师认为隐性教育的功效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的, 隐性教育的载体就是 含隐性教育功能的思想观念的物质化和外在的物质承载体,如:计算机网络、校 园环境(建筑、树木)、大众传媒(书籍、报刊、影视) 、教职工言行等。因而隐 性教育的作用也是通过以上载体发挥出来的,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internet 隐性育人、幽雅环美化育人、文化氛围熏陶铸人。” 9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1.国外学者关于隐性教育含义的研究 隐性课程的概念最先是美国学者杰克逊(pw.jackson)(1968年)在课 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提出的,目前国外学者关于隐性课程的定 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4马雷:大学生社会化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载高等建筑研究2002 年第 3 期。 5冀学锋: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载思想政治教育2003 年第 3 期。 6秦永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年第 12 期。 7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载思想教育研究2006 年第 1 期。 8周秀雄:试论隐性德育及德育课程改革,载肇庆学院学报2004 年第 8 期。 9周俊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初探,载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 年第 1 期。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4 马丁(martin,jr)教授 “潜在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中,产 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意产生的 学习状态。” 10 瑞典托斯顿胡森主编的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的定义为: 隐蔽课程(潜课程)就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 但却是学校教育 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的且有效的组成部分。作为潜课程的那些教育实践, 包括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 班组奖励方式等。作为潜课程的那些教育成果,主要是指政治社会化、顺从、听 话、文化风俗和价值的学习,以及对权威的态度的形成和阶级分化的维持等等。 美国教育哲学家高尔顿(gordon,d)从结果,环境和影响方式三个维度分析了 潜在课程的概念, 认为潜在课程是通过学校物质与社会环境无意传递给学生的非 学术性学习结果。 11 2.国外学者关于隐性课程功能的研究 (1)强调隐性课程的个性发展功能。 现象诠释学派从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出发,主要强调隐性课程的个性 发展功能 (2)注重隐性课程的社会功能。 如结构功能派强调隐性课程在实现社会化功能方面的作用, 认为隐性课程是 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手段;社会批判理论派也强调隐性课程的社会控制功能。 (3)对社会、个性发展的双重功能。 认为隐性课程既可以进行人格陶冶,又可以进行社会控制。如:隐性课程不 仅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且更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 (4)隐性课程对于个体、社会、文化的多重功能。 隐性课程有人格陶冶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和隐蔽文化传递功能。此外,还 有的学者提到隐性课程的课程扩展功能。认为“隐性课程的存在与研究,对过去 课程理论和实践具有修正和重组的作用, 而且从课程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延伸与扩 充的功效”。 (三)简要评价 以上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隐性德育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本文 的撰写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材料。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隐性德育的研 究还缺乏系统性,尚有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见:10 martin,j:what should we do with a hidden curriculum when we find one ?in giroux,h, &purpel,d,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 ,1983,第 124 页 11 gordon,d:the concept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1982,16(2), p187-198。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5 1.对于隐性德育定义的认识不够清晰 对于隐性德育的界定,学术界对其内涵的认识尚不一致;其次,无论是国 外还是国内的学者,有意无意地和显性德育相对立,以显性德育为依托的角度。 这种界定方式虽然可以从对比中看到异同, 但又使得隐性德育难以真正成为一个 独立的研究领域。 2.对于隐性德育特点、功能以及实施的途径的研究存在不足 关于隐性德育特点的研究,基本上是通过与显性德育相比较而产生的一些 表层性特征的性质、特点,例如:潜在性、隐蔽性、无意识性、多样性等,扩大 了与显性德育对立性而产生的特点,而忽视了其与显性德育相互联系方面的特 点;对于隐性德育功能的研究:国内的研究突出了隐性德育正面的作用;国外主 要是从个体、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功能 的研究,都对隐性德育可能存在的负面作用的估计不足;此外,对于隐性德育实 施的途径和方法不够系统化与具体化。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法。 本文通过参考有关隐性德育的文献资料,如:中国期刊网、报纸、相关书 籍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条文等,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比较与分析,总结了该研究领 域存在的不足, 形成了研究的思路; 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隐性德育观点的基础上, 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把握了隐性德育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概括了隐性德 育的涵义及提出了优化隐性德育的对策。 (二)创新之处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德育的研究相对薄弱,在已有的研究成 果中,有关其含义、特点功能以及对策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展开,尚不深 入。笔者正是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大胆尝试,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学 科知识,对隐性教育法作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探索。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概括隐性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功能。对于隐性 德育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少论述,但各有侧重,并且关于隐性德育的 研究没有进行全面的概述。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隐性德育的基本内涵、特 点以及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尝试概括隐性德育的主要内涵、特点和功 能。 2.提出优化隐性德育建设的对策。对于隐性德育的研究,国内有些学者往 往多是限于对几个基本问题的反复推敲,就理论研究理论,思辩性胜过实证性,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6 本体论多于实践论,提出的优化隐性德育建设的对策相对比较单一。因此,本文 提出了针对这些方面缺陷的对策。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7 第一章 隐性德育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界定与显性德育的关系 (一)隐性德育的提出和形成过程 隐性德育的前身概念是隐性课程,是隐性课程的应用体系及对其领域的扩 展和意义的提升,隐性德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最先由美国教 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 w.jackson)于 1986 年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校生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 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成长,这后一方面是经有非学术途径,暗含 地、潜在地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12 并将其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 之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种提法和观点很快得到教育界认可和广 泛关注。随后,“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无形课程”、 “潜在课程” 等概念相继出现。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究隐性课程,关于隐性课程 的内涵十分丰富,表述众多,莫衷一是。譬如:张华表述:“社会制度中的价值 观念、意识形态,学校知识的选择、分类、分配、传递与社会价值观念、利益分 配的相互关系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领域。”13; 有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是 无计划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识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 ; 14 还有学者认为:“隐性课程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生作用,但对教育 者来说是在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中实施的,隐性课程是可以预期的,可以事先设计 的。” 隐性课程与隐性德育的关系,除了以上表述的相互联系外,两者间又有一定 的区别:隐性课程属于德育课程范畴,是一种实体性因素。而隐性德育则属于工 作方法范畴,是教育方法。因此,隐性德育(即工作方法)需通过隐性课程(即 实体因素)与主客体建立联系和产生影响;反之亦然,隐性课程(即实体因素) 也只有借助于隐性德育(即工作方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两者在教育者运 用“隐性课程”,经过分类、设计,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对象受到有效 的教育这一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互为表里。 目前由于人们理解的不同,切入点不同,造成了隐性德育内涵的多样性,尚 未达成一致。诸如:持方法论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 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 12 gordon,d:the concept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1982,16(2), p187-198。 13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版,第 205,302,298,300 页。 14袁运开: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版,第 206,194,205,250 页。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8 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持实践论学者则认为:“所谓隐 性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氛围; 在教育内容中隐 含政治思想,教育者在与学生交往的教育过程中流露的政治情感和观点,以及育 人环境施加的种种影响,如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人文景观、人际关系、校风、 校园精神、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力量等。”15; 也有些学者的观点是:“隐性德 育就是那种不露痕迹的思想道德教育,它是行为主体在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 地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16等等。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隐性德育是德育工作者按照预定的教育目标,根 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方案,通过暗含的、潜在的、内隐的 教育活动,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 与显性德育一样, 隐性德育是德育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 辩证统一,影响广泛。 (二)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关系 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两种主要形式,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不 同领域,其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转换。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具体如下: 相同点:目标相同: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都是为了服务于德育工作的顺利 开展,其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 全面发展,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载体相同:在校园内,教职工本身及其言行、校园传媒(学报杂志等)、 校园网络、校园文化等都被视为教育载体,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正是通过这些载 体表现出来的和发挥作用的。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所运用的这些载体是相同的。 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老师所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是明确的、 显现的,是显性教育,老师是显性教育的载体。同时,授课老师的言谈举止同样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一定的影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这个道理。 此时,授课老师也是隐性教育的载体。 不同点:教育的方式不同。显性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 的和内容是明确的、显露的,教育形式往往是直接的、正面的,教育者通常采用 的教育方式是“灌输” 。 隐性德育中,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和内容是 暗含的、潜在的,教育形式是间接的、隐藏的,其所采用的教育形式是“迂回” 的渗透式。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不同。 显性德育作为传媒主流价值的一种教育方式, 15马雷:大学生社会化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 载高等建筑研究2002 年第 3 期。 1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2 版。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9 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它能够把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及时快 速地传授给每一个大学生,并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的价值,往往所追求 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有些学生对这样强制性、外在性的教育方式产 生逆反心理,致使其教育效果打折,甚至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而隐性德育是主 体性最强的教育,并且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潜隐的,学生是否参与这样特定的 教育活动,如何参与完全由学生个人自行决定,整个教育过程主要靠学生自我教 育,自我觉悟,是一种自然习得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种轻松,开放的校园氛围 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其教育效果是持续的、长久性的。 二、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及内容分类 (一)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 1.潜隐性 隐性德育的本质特点潜隐性,是与显性德育相区别的显著标志。这一特点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潜隐性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 显性德育的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往往是直接的、外显的,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意 图何在,而隐性德育则是“无形”的教育,巧妙地将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潜隐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采用“隐蔽”的方式,使大学生无意识、无察觉地通过 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接受教育影响。二是潜隐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通常是明显地 直述道理,通过学科教育理论宣传和报告等形式公开向学生施教,使学生一接触 到这些,就知道是学校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隐性德育活动则渗透于学生的 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借助多样而丰富的载体(如:校园景观,物质环境,精神氛 围等),在寓教于无声,论道而不说教的环境中,将教育目的悄然流入受教育者 的心灵,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领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 2.超时空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不受时空的限制,跨越时空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 教育方式。 显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常通过符合一般公认标准的形式进 行施教。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报告会,政治宣传和相关的一系列 的政治活动等正规形式。如果没有显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主导影 响很难体现,但是,显性教育也有不足之处,不能事事处处去开展正规的教育, 而隐性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一点。隐性德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而且可以不受 规定时间, 固定地点的限制, 打破集中统一教育的限制。 利用存在于教室、 食堂、 宿舍、校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资源,利用校报、校广播台、杂志、网络、 先进事迹、 各项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时空范围内随时随地地接受思想政治 教育。隐性教育可以是一张桌,一塑雕像,一句名言,一幅画。这些 都无时无刻不弥散在学生的周围,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影响。所以,隐性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10 德育具有 “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的超时空性。 3.自主性 隐性德育是以教育对象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所谓自主性,主要指在教育 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自主反应、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内化和外 化。 教育对象是否主动接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关 键因素。显性教育注重直述,略带强制性,受教育者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易导 致部分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而隐性德育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通 过隐蔽的暗示的方式呈现出现,不把教育目的和意图强加于教育对象,在隐性德 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是自主的主体,是否参与特定的活动、参与何种活动以及如 何参与完全由教育对象自行决定,整个施教过程完全是由教育对象自主选择、主 动参与的结果。同时,在隐性德育过程中,人人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这 样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受教育者在无排斥心理状态下自主 地、能动地接受隐含的教育信息。 4.持久性 隐性德育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持久性和较强的稳定性。隐 性德育是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接受、顺应和内化起作用的,在教育过程中,受教 育者个体的顿悟和内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隐性德育的氛围下,受教育者 靠自身的悟性,从中受到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个 性品质等。我们知道,悟出来的教育道理远远比直述授于得来的教育内容来的经 典,更使受教育者影响深远。 5.非预见性 隐性德育是在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通过间接的,暗含的方式对其进行实 施,以实现教育目标。但是,经实践反复证明,对一项精心策划的活动,不同人 对其意思的解读是难以穷尽的。 隐性德育具有自主性特点, 是主体性最强的教育, 由于受教育者个体自身的素质,知识水平的不同,导致处理信息的方式及对信息 理解的不同。 如果受教育者真正领悟到这些活动的深刻意义, 就会达到预期效果, 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则会起消极作用,对德育工作的展开起阻碍作用。隐性德 育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因此,工作者必须做到其效果的监控。 (二)隐性德育的内容分类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五类: 1.校园物质形态中包含的隐性德育 高校物质形态主要指校园内的物质环境,它包括各类建筑物、教学设备、 校园生态环境等。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纪念碑、花草树木、雕塑等等都是没有生 命的,不会说话的,无情感的,然而,学校在设计、创造它们的时候,精心地巧 妙地将教育目标和信息渗入其中。此时,“死”的物质变为了高层次的“活”的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11 灵魂,它们存储着同时向学生们传递着潜在的教育信息,学生在环境优美、建筑 合理的校园内,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深刻体验到学校的渊博与凝重,不断调节 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自觉地修身立德。 2.校园规章制度中包含的隐性教育 高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主要指各种管理制度、校纪校规、社会活动、风俗 礼仪等。通常,我们认为规章制度是显性德育,因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种稳定 的、有形的、正式的规范体系,有其明显的、可见的、固定的条款内容,全校师 生要无条件遵守,自觉维护,具有强制性,管理功能。同时,在这些规章制度制 定的过程中, 校领导集体将价值观念、 办学理念和德育目标渗透入其中。 合理的、 健全的学校制度不仅可以作为显性德育的一种载体,规范和端正大学生的行为, 而且蕴含于其中的价值导向已在无形中使学生明白事情的对与错, 明白什么应该 做,什么不应该做,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校园精神文化中包含的隐性教育 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一所 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经过历史的、 积淀、 选择、 凝练发展而形成的,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校风、精神传承、人际关系以及 校内全体成员所持有和追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体现了一所学校特有 的个性魅力、思维方式和办学理念。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重在对大学生进 行心灵的塑造,学生置身于浓厚的积极的校园精神氛围内,不知不觉地、自然而 然地受到感染、熏陶和心灵的净化,随之产生一种完善的自身的驱动力,从而提 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4.校园行为形态包含的隐性教育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主要包括主体行为形象、各类文化活动 和交际行为。主体行为形象主要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学识、学品和人格;各类文 化活动主要指全体师生员工科研学术活动、生活娱乐等活动;交际行为主要指师 生间,学生间相互交往、彼此交流的活动。以上三种行为通过不同的载体都向学 生进行潜隐性的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最好的诠释,校领导和 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带动着学生,教育着学生; 各种多样性、趣味性、健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从中汲取知识,还能使他们在轻 松的环境中陶冶情操,达到育人于“无声”的目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校 园人际关系是思想交流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 中,能够较好地规范自身的交际行为,做到以友好、友善的态度与他人真诚地交 往,造就民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5.课延性隐性教育 所谓课延性教育,主要指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所有的各科教学及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12 学校的行政、后勤等系统中潜在的德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每一位教师不 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 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 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 第一颗火星”。高校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将隐含课程中 的正确的思想观点及价值观念输送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日本文 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对各科教学中应负有的责任,及应该培养学生什么 样的思想品质都有明文规定,其十分重视渗透德育;行政与后勤等系统尽管不是 教育第一线, 但都直接或间接地以学生为最终工作对象, 其工作态度、 工作质量、 工作者自身的形象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 (三)隐性德育的价值 1. 协调价值 只要是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协调这一功能,但隐性德育与其他教育形式 中的协调不尽相同。与隐性德育一样,其它教育形式中的协调功能也强调教育对 象的步调一致,但其主要协调手段通过指挥与控制来实现的,协调的内容主要是 针对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经济利益方面的,而对于教育对象的思想认 识领域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协调,仅靠教育工作者的临场指挥,或者仅靠一张纸政 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这一领域正是隐性德育的协调功能所发挥作用的地方。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会有大量矛盾产生,并在学生个体身上得以体 现,如心理出现障碍、生活没有目标、人生充满悲观、信仰出现危机、人际关系 紧张、 情绪消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些属于学生思想和认识领域方面的问题, 往往以隐蔽性的形式存在。在这个“隐性”的世界里,一般性的管理和教育很难 凑效,而只有隐性教育才能对其发挥作用,驰骋于这一领域中。 2. 认识导向价值 所谓道德认识就是大学生对善与恶,是与非及美与丑的理解和掌握,并由 此形成的价值观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道德认 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但 同时学校具体的可知可感的环境对其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学生长期生活的学校环 境,从精心设计的校园物质环境到学校历史文化传统,从集体的学校规范到校园 人际关系,从老师的举止言谈到教室的空间装饰布置等等,这些都是参考系,时 时处处向大学生传递着价值观信息,无形中给学生起着认识导向的作用。 校园内建造中外卓有成就的人物塑像,用鼓舞人心的名人名言装饰教室, 校门悬挂标有校风校训的牌子, 用学生日常应遵循的行为制度和规范去点缀墙壁 等诸如此类的做法,会使大学生明白学校在提倡什么及在追求什么;校园里丰富 多彩、活泼有趣的文化活动,特有的学校文化氛围,教师言行仪表等等都在无声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13 无息地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作用, 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形成产生着积极的 同化与认识引导的力量。 3. 行为规范与约束价值 隐性德育具有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内驱力,约束、规范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 行为,即受教者主动积极地认同、接受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 言行通过学校环境体现出来,会受到其生活的环境和舆论的评价,以及学校规章 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检验, 其思想言行符合社会所需的行为规范就会得到肯定和赞 扬,并使之得到强化和弘扬。反之,思想言行不符合社会规范时,则会受到批评 和抑制,对其产生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在客观上就会达到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 的效果,进而逐渐自我调整,最终做到与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性或者达到基本一 致。比如:在整洁优雅、文明礼貌蔚然成风的校园环境中,全体师生都会自觉地 注意自己的言行,无声中对那些乱弃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起 着抑制的作用;良好的校风班风约束着每个学生,并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逐渐趋同 于校风班风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规范。 4. 发展价值 以往传统教育,往往以既定的统一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因其缺乏针对性, 使其教育实施很难凑效。高校德育科学发展观则要求“以学生为本”。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歌尔股份秋招真题及答案
- 2026年长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2025广西师范大学劳动合同制员工招聘1人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巩固)
- 2025年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选调20人参考题库参考答案详解
- 2026年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2025广西南宁宾阳县大桥镇乡村振兴工作站招聘信息员1人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甘肃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题库 公共基础知识含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6年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汇编
- 2026年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教师高考培训题库及答案
- 2025浙江台州市信保基金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榆林镇北台、红石峡景区招聘(26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辽宁省咨询产业集团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村干部考入事业编面试真题(含答案)
- 铝锭贸易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安全生产相关工作主要业绩及研究成果
- 机房运维题考试题及答案
- 会诊制度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黄河防汛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生物科学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2025年公务员公开遴选笔试试题及答案(综合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